-
1 # 線上教育曼達
-
2 # 暚媽很二
當孩子有了基礎的數字觀念後,就可以給孩子講解金錢的知識了。
可以拿出面值不等的貨幣,讓孩子識別貨幣的面值,瞭解不同面值之間的關係。如果有外幣,也可以拿出來給孩子進行知識拓展,告訴孩子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體系,簡單講解貨幣的發行機制。
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可以讓孩子觀察每件商品上的價格標籤,讓孩子自己選擇一件商品,可以把錢給到孩子,讓孩子嘗試自己付款。
透過這個行為,讓孩子知道錢可以用來買東西。
帶孩子瞭解貨幣的起源,原始社會是物物交換,後來為了方便交換,才出現交換等價物,最開始是用貝殼,後來逐步演變為金子、銀子、紙幣等,直到現代貨幣這種形態。
家裡的錢從哪裡來,是爸爸媽媽透過工作,創造價值,賺取的薪水。告訴孩子勞動的價值。
有哪些賺錢方式?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開公司、投資理財等。讓孩子認知社會上不同的崗位,告訴孩子這些崗位創造的勞動價值,讓孩子尊重勞動,尊重不同崗位的人。
投資理財,給孩子講解投資理財的重要性。把錢放到銀行,股市等,讓錢自己創造價值。
告訴孩子要善於利用金錢做好的事情,舉例哪些行為是花錢做不好的事情吸毒、賭博等,哪些行為是把錢用到好的事情上,比如幫助貧困山區的兒童讀書。
可以定期給孩子一點零花錢,讓孩子自己保管和支配,比如給朋友買禮物、買圖書文具、捐款等。讓孩子知道金錢的意義。
我之前有和身邊的家長組織過把讓孩子自己選擇不玩的二手玩具,把這些玩具在跳蚤市場上賣出去,賣出去的錢直接捐獻給廣州的慈善機構,覺得非常有意義。
-
3 # 守護的美好
我覺得在孩子知道會用錢買玩具買吃的的時候就可以跟他談錢了,因為他知道了錢的作用,所以要樹立他正確的金錢觀。這需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從他會買玩具和零食開始一點一點地教會他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與錢有關的正確行為。
-
4 # 清清老師教數學
我是在孩子三週歲左右時就和孩子談錢的,我是一名老師,先生在政府部門工作,孩子的教育問題,生活瑣事都是我包辦了,經常是放了學就帶著孩子去菜場超市採購。孩子很小就在頭腦中已經有了錢可以買東西的概念,跟孩子談錢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1.正確的金錢觀。
孩子既然已經知道錢可以用來買玩具,買零食。當然會對錢有種渴望,所以此時不能迴避錢的問題,我和孩子說到:媽媽每天要去上班,因為上班不僅可以有好多小朋友和媽媽玩,還能讓媽媽賺錢,賺了錢可以給你買零食買衣服。所以孩子很懂事,雖然人小小的,卻特別關心我,每次下班了,他都會和我聊天,問問媽媽累不累,如果我某天情緒有點低落,他一定想著辦法哄我,比如親我一下,摟摟我等等。
在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我還試著給孩子錢,讓孩子幫我去小區裡的便捷店買些小東西,如鹽,味精等,當然我會偷偷跟著看他怎麼和人交流,怎麼選物品。所以孩子從來就沒有對錢過於迷戀,每次我給他買東西,找回來的錢他會分毫不差的給我。
2.正確的理財觀。
有一次,過年,孩子奶奶給孩子壓歲錢,一張50元的嶄新人民幣,當時他也就四五歲吧,奶奶讓他給媽媽,他不願意要自己收,把錢放在童車後面的小工具箱裡,開開心心和小區的小夥伴們去騎車玩了,一會兒回來我問他錢在哪?他開啟小車的工具箱,錢已經不在了,他哭得非常傷心。我只好又給了他一張五十元,告訴他這次不能再丟了,我們可以放在儲蓄罐裡,於是,他將錢放在了家裡的招財貓儲蓄罐,過了幾天我們又幫他買了一個儲蓄罐,讓他存自己的錢。
3.按勞取酬。
孩子上小學後,有了自己想買的東西,我便開始和孩子說,媽媽工作有工資,你如果想得到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可以幫媽媽做事換取報酬,比如幫媽媽整理自己的屋子,幫媽媽刷碗,洗襪子等等,每次按工作量大小給他一元或者五角的報酬,這些錢是他自己辛苦賺來的,他在用的時候都會做好規劃,不亂花錢。
記得他十歲那年的母親節,每次孩子放學都是和我一起回家,那天中午他要求自己回家,讓我先回去做飯,因為學校離家不算太遠,而且我知道他不會亂跑,他這麼堅持一定有原因,我到家做好午飯他也回來了,滿頭大汗地抱著一盆鮮花,說是送給媽媽的母親節禮物,我問他為什麼要送媽媽這盆花,他說今天是母親節,他早就想送媽媽禮物,我問他怎麼不買那種一束或者一枝的鮮花,他說那種花過幾天就會枯了,這個可以養活,比那種一枝或者一束的更好,我在心裡感動著,又為他的持家有道感到驕傲。
在小學,學校有跳蚤市場實踐活動,他每次都整理自己的玩具書籍到跳蚤市場賣了再買自己想要的物品,有一次他將家裡的一大盆仙人球帶去,因為這盆仙人球已經長出好多小球,他將這些小球按大小或是兩角或是五角或是一元一個都賣了出去,回來後盆裡只剩下最大的那個主球。
這孩子自小有什麼要求都會和我商量,只要是合理的我都會給他,不合理的我也會告訴他理由,讓他形成了正確的觀念,所以這孩子自小就沒有因為錢而犯錯過,我們家很少來外人,所以在家裡客廳的茶几或者臥室的櫥子上可能都會放點錢,這樣方便我們使用,孩子從來不會私自偷拿錢。
現在孩子已經工作了,他的工資都是讓他自己打理,自己去理財,他也做得非常好,還經常介紹我一些理財產品,和我交流他的理財經驗。
-
5 # 楊哥sy
小孩到了10歲左右就可以說
隔壁老王家正爆發“家庭戰爭”,起因是老王10歲的兒子小胖在玩“王者榮耀”時,花300塊錢買了面板、裝備。
老王:“你知不知道300塊是我兩天的工資啊?”
小胖:“不知道。我前天看見媽媽買了一條裙子,1000多。”
小胖媽:“嘿,這孩子!我買衣服和你有什麼關係?”
小胖:“媽媽買衣服可以花1000多,為什麼我不能花300充遊戲幣呢?”
為什麼?面對孩子的提問,老王夫婦傻了眼。
如果這事兒發生在你家,你會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呢?估計很多家長會說:“大人可以花錢,小孩不可以!”“老子說不行就不行!”或者顧左右而言其它:“你就是不聽話!不讓你乾的事偏要幹!”“敗家子,你還有理了!”……
總之,家長對於“錢”這個話題,總是有意迴避,不願意和孩子談。
網路上經常出現10幾歲的孩子給影片主播刷禮物、買遊戲裝備的新聞,動輒花費幾百幾千,甚至上萬。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父母的監管不利,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他不知道金錢的意義,也不知道如何花錢。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有必要幫助孩子理解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可是,我們這一代人幾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財商教育,我們又該如何教育孩子呢?所謂育兒先育己,我們不妨到書中來找尋幫助。
《反溺愛——在日趨物質化的當下,培養自控、樂觀、堅毅的孩子》是一本關於財商教育的親子家教書。作者羅恩·利伯透過9堂家庭財商課,為我們提供瞭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金錢、培養財商的方法和技巧。
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
談錢不是問題,不談才是問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吃喝玩樂,樣樣少不了錢。就連馬克思都在資本論裡寫到:“金錢不是萬能,沒有金錢萬萬不能。”金錢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但是,很多家長卻不願意和孩子談錢。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不需要和他談錢,等孩子長大了再教孩子怎麼花錢怎麼賺錢。但是,金錢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和見識的增長而逐漸完善的。
德國著名的投資家、企業家博多·舍費爾在《小狗錢錢》一書中寫道:“一個人能否安排好自己的花費,是在他人生的早期就決定了的。”可見,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應從小抓起。
有的家長認為,給孩子錢會“寵壞”孩子,既不讓孩子接觸錢,也不開口和孩子談錢。但事實上,錢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對有關金錢的問題感興趣,如果家長對此遮遮掩掩或者閉口不提,孩子可能就會從外界瞭解金錢,反而不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不想寵壞孩子,就要好好談錢。
錢真的是寵壞孩子的罪魁禍首嗎?作者羅恩·利伯在《反溺愛》這本書中總結出了4個被寵壞孩子的特徵:
很少分擔家務或其他責任;
沒有太多行為與作息規範;
父母或其他人給予了他們很多關注與協助;
擁有很多個人物品。
從以上4個方面來看,寵壞一個孩子根本花不了多少錢。相反,想要培養一個有耐心、慷慨而又有毅力的孩子,家長恰恰可以把金錢作為教育的工具,透過培養孩子的金錢觀來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
怎樣和孩子談錢?那麼家長該如何和孩子談錢呢?
不要回避有關金錢的問題
孩子可能會向家長提問:“我們家有錢嗎?”“為什麼我們家的房子比某某家的小?”“你一個月掙多少錢?”……很多家長給孩子的回答是:“這不關你的事”“你還小,你不懂”等等,或者直接敷衍幾句了事。
家長的沉默或者躲閃,會讓孩子對金錢產生一些負面的觀念,比如:錢是不好的,我們家很窮或者錢不夠用,等等。
而且,孩子沒有在家長這裡得到答案,就會去找朋友或者在網路上直接尋求答案,之後他們再遇到問題可能就不會再來問父母了。也就是說,父母沒有給予孩子問題的合理解釋與答案,可能會失去孩子的信任。所以,真誠的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不要沉默,不要說謊。
瞭解孩子提問的原因,鼓勵孩子多提問題
當孩子向我們提問時,我們可以先問一句:“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孩子對於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大多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出於好奇。比如,孩子在學校聽到同學間討論車啊房啊之類的,回家後他就會問:“我們家有錢嗎?”此時,家長可以簡單的說一下家庭的收支情況。一般這種情況下,孩子只要得到了答案,大多不會再深究下去。他可能只是一時興起,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感興趣。
第二類是出於某種恐懼或不安全感。比如,孩子在不經意間,聽到父母因為錢而發生了爭執,而提問:“我們家很窮嗎?”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是安慰孩子:不必擔心,錢不會影響到家庭的和睦以及父母對他的愛。
瞭解清楚孩子提問的動機,家長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動機,採取不同的回答方式。同時,家長可以稱讚孩子提問題的行為,把提出好問題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把家當成激發孩子好奇心的地方。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一、給孩子零用錢。
零用錢可以讓孩子學習消費與儲蓄,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家長一定要利用好這一教育工具。
什麼時候開始給?
作者羅恩·利伯認為,給孩子零用錢最晚是一年級,早一點也可以。只要孩子會數數了,對錢有了一定的概念,比如,知道錢可以買到他想要的東西,什麼東西多少錢等,家長就可以開始給孩子零用錢了。
怎麼給?給多少?
羅恩·利伯建議:每週在固定的時間給孩子發放零用錢。至於給多少,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家庭的經濟狀況來決定。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可以適當提高零用錢的數額。比如,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好,每個週日的晚上給他發放下一週的零花錢10元。
怎麼保管?
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三個透明的塑膠罐,把零錢分成三份,依次用來消費、捐款與儲蓄。
消費的這部分錢主要用於偶爾的衝動性購物;捐款的這部分錢,能夠讓孩子學會分享、感恩與奉獻;儲蓄的這部分錢,旨在讓孩子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努力攢錢。
利用不同的儲蓄罐,將零用錢分開,可以讓孩子形成一個觀念:有些錢可以隨便花(消費),有些錢可以幫助那些更需要用錢的人(捐款),有些錢要存下來,等到以後需要的時候再用(儲蓄)。
怎麼花?
首先,教孩子認清“需要”和“想要”兩個概念。在開始給孩子零花錢時,讓孩子寫出“需要”和“想要”清單。當孩子想買一件物品,家長可以先問他:“它是不是你生存的必需品?”“這真的是必須要買的嗎?”根據答案把物品分為“需要”的和“想要”的,並引導孩子優先買“需要”的物品。
如果孩子特別想要某一“想要”的物品,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說出買它的理由,並且相應地減少他在其他物品上的消費。
想辦法學會延遲滿足,是妥善使用金錢的關鍵。家長可以利用“零用錢”這一教育工具,讓孩子積累使用金錢的經驗。
二、教孩子理性消費。
很多孩子看到新玩具就忍不住想要,但是買回來沒玩幾次,又丟到一邊落灰。因此,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教會孩子如何抗拒這些購物的衝動,如何理性的消費。
1. 設定消費的指導原則。
當孩子學會簡單的除法之後,家長可以讓他做一個重要的計算——計算快樂產出比。具體的做法是:先讓孩子預估一下,花在想要物品上的每一元錢,可以給他帶來幾個小時的快樂感受。比如,孩子想要買一個198元的機器狗,讓孩子想一想自己能玩多長時間,再算一算它的快樂產出比是多大,最後決定要不要買。
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孩子“想要”而不是“需要”的東西。而對於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選擇,可以在購買之前,讓孩子貨比三家,問一問孩子“哪一樣更划算?質量更好?”
2. 示範聰明的消費技巧。
①教孩子挑選價效比高的商品。比如,購物前,和孩子一起寫下需要購買的商品以及總預算,引導孩子在預算範圍內,以最優的價格購買最合適的商品,以有限的金錢發揮最大的價值。
②教孩子使用優惠券。
④可以借的物品,無需購買。
讓孩子學會理性消費,可以培養孩子取捨的智慧。聰明消費,可以讓孩子明白:把錢花在能帶來持久快樂與回憶的物品或體驗上,才能獲得真正的愉悅。
三、教孩子如何賺錢——工作。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想要的東西會越來越多,零用錢很快就會入不敷出。家長是壓制孩子的慾望還是毫無底線的支援?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做一些工作來賺錢。
作者在《反溺愛》中提到,很多西方國家的小孩可以透過撿廢品、幫人遛狗、給人整理庭院等方式來賺取零用錢,但是,在我們國家並不具備這樣的環境。
怎麼辦呢?我們不妨讓孩子思考以下問題:“我會做什麼?”“我能為別人解決什麼難題”,也就是說,讓孩子從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特長出發,看看能不能找到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朋友的兒子今年初二,奧數競賽經常得獎。他在學習之餘,有一份工作——利用週末給幾個小學生輔導數學。剛開始,他迫於小姨的壓力,只輔導小表妹。後來,表妹的幾個同學也慢慢地加入了。現在,小夥子的生活費都是自己掙的。讓孩子利用自己的特長掙錢,家長們不妨借鑑一下。
四、帶孩子接觸公益活動。
教孩子對人慷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如果孩子有穿不下的衣服、用不完的文具,或者不想玩的玩具等等,家長可以帶孩子將這些物品捐獻給需要的小朋友,比如山區的貧困兒童。
此外,家長還可以在平時帶孩子去附近的福利院、敬老院,去參加義工活動,讓孩子瞭解如何用勞動、用愛心去幫助他人。
在今天這個高度物質化的世界,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刻不容緩。《反溺愛》這本書不僅可以幫助家長培養孩子的金錢觀,而且可以引導家長透過財商教育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及優秀品格。
-
6 # 達連小奇
我認為應該在孩子7、8歲的時候談談錢的問題。這段年齡是記憶力加深的時候,跟孩子談錢是讓孩子知道錢能幹什麼,花錢容易掙錢不容易的含義是什麼,要讓孩子懂得家長憑著自己的能力去掙錢的,掙錢是不容易的,是要付出勞動的。要孩子樹立金錢觀,價值觀
-
7 # 鄉村教育者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第一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
上小學後,有了自己想買的東西,我便開始和孩子說,媽媽工作有工資,你如果想得到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可以幫媽媽做事換取報酬,比如幫媽媽整理自己的屋子,幫媽媽刷碗,洗襪子等等,每次按工作量大小給他一元或者五角的報酬,這些錢是他自己辛苦賺來的,他在用的時候都會做好規劃,不亂花錢。
記得他十歲那年的母親節,每次孩子放學都是和我一起回家,那天中午他要求自己回家,讓我先回去做飯,因為學校離家不算太遠,而且我知道他不會亂跑,他這麼堅持一定有原因,我到家做好午飯他也回來了,滿頭大汗地抱著一盆鮮花,說是送給媽媽的母親節禮物,我問他為什麼要送媽媽這盆花,他說今天是母親節,他早就想送媽媽禮物,我問他怎麼不買那種一束或者一枝的鮮花,他說那種花過幾天就會枯了,這個可以養活,比那種一枝或者一束的更好,我在心裡感動著,又為他的持家有道感到驕傲
第二樹立正確的理財觀
一次,過年,孩子奶奶給孩子壓歲錢,一張50元的嶄新人民幣,當時他也就四五歲吧,奶奶讓他給媽媽,他不願意要自己收,把錢放在童車後面的小工具箱裡,開開心心和小區的小夥伴們去騎車玩了,一會兒回來我問他錢在哪?他開啟小車的工具箱,錢已經不在了,他哭得非常傷心。我只好又給了他一張五十元,告訴他這次不能再丟了,我們可以放在儲蓄罐裡,於是,他將錢放在了家裡的招財貓儲蓄罐,過了幾天我們又幫他買了一個儲蓄罐,讓他存自己的錢子既然已經知道錢可以用來買玩具,買零食。當然會對錢有種渴望,所以此時不能迴避錢的問題,我和孩子說到:媽媽每天要去上班,因為上班不僅可以有好多小朋友和媽媽玩,還能讓媽媽賺錢,賺了錢可以給你買零食買衣服。所以孩子很懂事,雖然人小小的,卻特別關心我,每次下班了,他都會和我聊天,問問媽媽累不累,如果我某天情緒有點低落,他一定想著辦法哄我,比如親我一下,摟摟我等等。
在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我還試著給孩子錢,讓孩子幫我去小區裡的便捷店買些小東西,如鹽,味精等,當然我會偷偷跟著看他怎麼和人交流,怎麼選物品。所以孩子從來就沒有對錢過於迷戀,每次我給他買東西,找回來的錢他會分毫不差的給我。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親子故事蓮子說
孩子會說話就可以讓他接觸錢了。比如每個小區都會有搖搖機,投幣一元有音樂還會搖晃,孩子們很喜歡。
在我們家孩子兩歲多的時候,我們就會把錢給他,讓他自己投幣坐搖搖車。
首先,錢已經是現在生活裡的必需品了,每天的生活都繞不開它,所以沒有規定哪個年齡段跟孩子談,只是讓他生活裡自然的接觸就好。去菜市場帶孩子一起,也會讓孩子拿錢給菜攤老闆。這樣孩子對錢就慢慢自然樹立了概念。
去遊樂場玩專案,每個專案多少錢?孩子自己也會慢慢看,我們也會給他規定,超過50元的,不玩。
帶孩子去買玩具也繞不開錢,超過100的一定是特別節日的禮物,所以平時是不會買的。
其次,在孩子三四歲時可以給他買存錢罐了。有了存錢罐,他更會對錢有管理和收集的意識。尤其是坐車的硬幣一元錢,他都會收集起來,放在存錢罐裡。還會時不時的把存錢罐開啟,數一數里面有多少錢?這些都讓孩子對錢有了概念,並且對數字敏感起來。
我是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後開始給孩子零用錢,每週五元。他攢了兩週的零用錢十元,去了麵包店,開始在麵包店裡走來走去,看那些麵包的價格對比之後,發現自己十塊錢只能買四個小牛角包。他就很開心的買了四個牛角包。
從麵包店出來,吃著牛角包,跟我說真好吃。
讓孩子接觸錢,知道錢的作用、價值,會管理錢,特別重要。這樣孩子不會等到上大學,真正面對錢的問題時,還是兒童的智商。也不會因為錢而出賣自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同時更會知道怎麼樣合理掙錢和用錢,避免校園貸。這些都是孩子有幸福生活的基石。你說呢?
-
9 # 猴爺日常
從孩子2-3歲開始就要給孩子教育中加上錢方面的問題。
生活的點點滴滴刻意談錢方面的問題,比如今天去超市買東西,帶著孩子要給孩子講這個東西需要多少錢才能買到,那個東西生活中不需要就不用買了。
如果他想買玩具家裡自己有這個玩具,你就要告訴他這個玩具買過了,如果還想買就是浪費錢,掙錢需要努力蔡猛得到,如果理解不了就帶他去工地打工,父母可以幹讓孩子輔助幫忙,他就知道正片又多辛苦了。
要讓孩子慢慢去理解父母辛苦,也讓還以理解父母掙錢不事欠孩子的,鬧鬧讓孩子理解父母。
-
10 # 琥珀酒荘
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鍛鍊孩子對錢的管理意識,我是這樣做的:1每月給孩子發一定數額的零花錢,然後告訴孩子如果平時有好的表現,會再額外獎勵一點,(鼓勵為主)。2如果經常犯錯,還是同一錯誤;那就把當月的零花錢減掉一部分(這個要事先孩子講清楚,籤個君子協定),慢慢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3隨著年齡增長,可把每月獎金額度增加到一個適合孩子在當地消費的值,逐步讓獎金與學習成績掛鉤,這個效果會有一些,但一定要設計好獎懲規則,讓孩子能夠透過努力得到獎勵但又不至於太輕鬆。
-
11 # 愚叟2
若干年前,我領著蹣跚學步的孩子到超市,他看見啥都要買,我說沒錢,他說你口袋裡有。在他幼小的心靈中,認為錢來自於口袋。稍大些上學了,要買不相干的東西,我說沒錢,他說你不是剛發工資嗎!他認為錢來自於工資。又過了一段時日,一日天氣突變,暴雨傾盆,孩子到我單位給我送傘。看我汗流浹背,在接近40多度的環境中,辛苦的勞作。他楞住了,他似乎感覺到錢來的不容易。錢、人人都想擁有!前提是必須要有付出!你付出了,終有回報!個人認為,孩子有個成長和認識的過程。沒法確定時間來談,多多讓他自己思考和感悟。歡迎批評!
-
12 # 鄉村燕燕
聰明的人應該腦裡有錢,而不是心裡有錢,而教孩子認識錢,意義遠在錢之外。
或許有些父母覺得向孩子哭窮,孩子會懂得節儉和懂事。不否認孩子是會因為父母經常的“哭窮”而變得節儉了,但孩子內心的匱乏感會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成長,並且會因匱乏感而帶來諸多的毛病,因為窮意識背後緊逼家庭的壓力佔據了大腦的“頻寬”,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腦發展能力,影響孩子的眼界與格局。我感覺我就是這樣的孩子所以我現在教育我的孩子我都是不會說自己很窮之類的我都會說我們有錢而且媽媽一直工作一直勞動所以會一直有錢但是不能浪費錢必須把錢用在需要的地方等等
-
13 # 甜歌情緣
還沒有過年,小孩(12週歲)就對我說,“媽媽,今年的壓歲錢我自己收著好不好(往年都是被我以各種理由給充公)”。我說,“好呀,你可以自己保管,如果你還能收到壓歲錢的話。放心,你至少你能收到爸爸媽媽給你的200塊”。我繼續說,“但是媽媽必須要知道你的錢是怎麼用的,我不會干涉你怎麼花,但是每一分錢的去向我必須知道,到時候你要記賬或列個清單給我,OK?”雖然要記賬,但是卻實現了錢財的分配自由,孩子依然爽快地答應了。
我還從來沒有和孩子正正經經地談論過錢的事,因為孩子本身就很節儉,從沒有亂花過錢,買東西都是必需品,去超市買點零食都要想問問我的意見,從來沒有拿了就往購物車裡放的時候。因為我們去超市前就達成共識,今天她可以有多少錢可以支配,她自己想買什麼隨便,但不能超出她可以支配的錢數。如果有確實想買的東西,錢不夠,可以攢零花錢,贊夠了再來買。時間久了,她也習慣了。好的習慣應該是在生活中慢慢現成的,當然也包括理財。
-
14 # 洛陽政熙有限公司
在某天午休閒聊時,不知怎麼就轉到了現在的孩子的生活有多幸福的話題,有一個同事以開玩笑的口吻說起一件發生在她女兒身上的小事。她有一個兩週歲的女兒,因為家境富裕,所以當爸爸的很是寵愛女兒,一般帶女兒出去玩,基本上都會滿足孩子買東西的要求。
有一次,她帶女兒出去逛街,女兒看上了一個玩具,非要買。同事看了看說:“家裡有一個一樣的,不可以買。”女兒不依,哭鬧不止。最後她受不了了路人時不時撇過來的眼光,只好蹲下身子說:“媽媽沒帶錢。”誰知女兒立馬反駁說:“不用錢啊,你用手機嘀一下就好了嘛。”她簡直目瞪口呆,最後只好連拖帶抱的把她弄回家了。她笑著說,經過這件事,才發現對孩子太過縱容了。
我們聽了,都笑了起來。但是回頭仔細想想,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沒有及時、到位,當父親的有點過於溺愛了;另一方面,也是父母從未給孩子講過錢的事,他們不懂也很正常。
想必,我們華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於是,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滿足孩子的要求,即所謂的“富養”。可是現實生活中,有些富養的孩子們不僅不能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反而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好吃懶做的性格。還有什麼比寒門出“驕子”更能表明教育的失敗?
與此相反的是,還有一種教育觀點,“窮養”,我想典型的特點就是,不管家境如何,甚至有些家庭有很好的經濟條件,卻一直給孩子灌輸“家裡很窮”“養你很花錢”“花錢享受是罪惡的”等觀點,導致孩子養成了自卑小氣,甚至刻薄的性格。感覺就像是一顆本能長成參天大樹的樹苗硬生生的被摧殘成葉疏枝稀的歪扭樣子,真真是可惜了。
窮養還是富養,都不如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良好的金錢觀。近來,我看了一本關於此類的書《反溺愛》。這本書的作者羅恩·利伯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欄作家。多年來他一直傾力研究兒童教育與金錢的課題,依據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理財專家的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十多年來的採訪、調研的資料和案例,創作此書。雖然有著中外環境差異的存在,我仍然覺得受益匪淺。
這本書為中國家庭提供了財商啟蒙的實用指南,透過9堂家庭財商課教會孩子有關財富的知識、正確的金錢觀和優秀的品格,即為什麼及怎麼和孩子談錢,如何給孩子零用錢,如何讓孩子聰明消費,如何不讓孩子重視物質,多少錢才夠等等。我想談談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幾點。
1, 為什麼及怎麼和孩子談錢?
近年來,有一個詞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那就是“財商”。所謂財商(FQ),本意是指“金融智商”,指個人、集體認識、創造和管理財富的能力,包括觀念、知識、行為三個方面。眾所周知,它已成為現代社會里人們不可或缺的素質。所以至於為什麼跟孩子談錢,這點已不是需要討論的話題了。談錢,不僅是為了給他們困惑的問題一個答案,還是培養“財商”的重要且必要的開端。
那怎麼和孩子談錢呢?本書作者建議父母在孩子問出關於錢的問題時,不要沉默,不要撒謊,也不要有性別差異。父母可以先了解孩子問出此類問題的原因,可以反問孩子“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除了能鼓勵孩子多提問、多交談,還可以給自己緩衝時間想答案。我覺得這點蠻好,很多家長不知道怎麼開口,要麼訓斥孩子,要麼顧左右而言他。其實,不要小看了孩子,他從父母這裡得不到答案,總會找其他的方法得到答案,與其如此,不如讓孩子從父母這裡開始瞭解錢的知識。
2, 如何給孩子零用錢?
如今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一般家長都會多少給孩子一些零用錢,但是怎麼給、怎麼教給他們花零用錢才是重要的。作者認為不要讓零用錢跟做家務聯絡在一起,不僅因為家庭是一個團體,每個人都有為家庭做貢獻的義務,而且付費做家務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變得一切以金錢為目的。所以,家務和零用錢綁在一起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式。
作者建議,父母可以透過制定零用錢的使用規則培養孩子的耐心,教給他們妥善使用零用錢。比如讓孩子認清“需要”和“想要”的界限,這真是一個非常棒的建議。孩子們基本上分不清楚這兩者的區別,比如,一個孩子想買最新版的蘋果手機,而他正在使用的手機還好好的,這個孩子就是沒分清“需要”和“想要”的概念。何止孩子們,大人有時候也分不清楚“需要”和“想要”的界限,所以這是一個很值得家長思考和討論的問題。
3, 如何讓孩子聰明消費?
禁止孩子消費和任由孩子盲目消費都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孩子需要學習的是尋找消費和節儉之間的平衡。父母可以設定消費的指導原則,比如,教孩子做一個重要的計算——快樂產出比,即先讓孩子估算花在任何他想要的東西上的每一美元(我們可以換算成每一塊錢),會提供幾小時的快樂感受。這個方法對“想要”而非“需要”的物品會非常有用,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找到那個平衡點。還比如,家長經常示範給孩子聰明的消費技巧,父母的身體力行也能給他們一個好的模仿榜樣。
除此之外,作者還在其他很多方面給予了一些建議,比如教給孩子懂得如何取捨,跟孩子說清楚花錢的原則,如何不讓孩子重視物質等等。對這些問題都不可掉以輕心,因為正確的金錢觀與孩子們的品格是息息相關的,比如孩子的零用錢與培養耐心有關,孩子的工作與培養毅力有關,學會聰明消費與培養取捨的智慧有關,養成捐獻習慣與培養慷慨的個性有關等。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務實的、針對性很強的關於金錢教育的家庭書籍。作者用真實的資料和現實生活中的各類案例讓它更有趣,也更具說服力。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具有更廣闊而普遍的現實意義,它不只是在談論財富,還談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論前者還是後者,放諸四海而皆準。看完此書,受益良多,確實值得一讀
-
15 # 大方老梁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有小孩時,過年過節老人,親親,朋友會給小孩一些錢,我會把錢給她存到銀行。
小時候帶她去商場,她要的東西,不給她買的就不買,不能說 要什麼就買什麼,然後她說:我看看。我說:可以。等著她,讓她看夠了再走。
小孩上小學,會給一點點零花錢,特別是學校組織出去活動,我會給點錢,要不同學買東西吃,咱們孩子也不能不買,看著別的孩子吃,有傷孩子的自尊心。(有些東西在家不吃,出門看同學吃,孩子也想吃,兜裡沒錢多尷尬)
孩子上中學,會多給孩子一點
錢,這時她大點了,需要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和同學一起出去玩,需要花錢。
上大學,就更不用說了
這個問題要因人而異
-
16 # 塵觀
這個沒有什麼時候的問題吧
我感覺小孩的財富觀
或者是理財觀
要從小開始培養的。
小孩子從小都要培養勤儉節約的品質
要讓他知道掙錢不容易
並且只有勞動才能創造財富
不能偷懶耍滑
偷懶到最後害的只能是自己!
-
17 # 魯西北生活
最好是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以般都是10歲左右就可以跟小孩談談錢的問題了,孩子對錢的認識可能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孩子的好奇心,比如他在與朋友的相處中,感覺到了雙方家庭的差距。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每個家庭之間確實存在著差異,但我們有足夠的金錢購買食物、衣服等物品,所以我們並不窮。
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在無意間聽到了父母之間的對話,而對未來的家庭財務狀況感到擔憂。因此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感到安心,告訴他們我們的經濟能力足夠支撐一個家庭。我們還可以試圖跟孩子解釋一下最簡單的財務知識,以便讓孩子能夠更加了解真實情況而不再為此困惑。
-
18 # 可可玩具故事
跟小孩什麼時候談錢都不算晚。
第一:孩子太小,對錢沒有概念。我們要讓他們知道錢的來由,是要透過努力的付出而換來的勞動成果。讓他知道,雖然他現在沒有掙錢的能力,但是他要珍惜爸爸媽媽的努力成果。
第二:樹立孩子的價值觀。即使手上有錢,也要有計劃的分配,買一些有意義的東西和將錢使用在有意義的地方。不能隨便浪費。
如果家裡經濟拮据,也不要讓孩子有自卑的情緒,讓孩子知道錢只是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只要一家人共同努力,總會有一天會變成有錢的人。不要總提醒家裡沒錢而給孩子造成什麼都不想要的一個人,相反更要激勵孩子加倍努力。因為沒有翅膀的孩子,只有努力奔跑。
總之,可以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告訴孩子努力的意義。
-
19 # 大臉萱媽
父母的並不天然等於孩子的,同樣,孩子的也不等於父母的。有兩個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他們媽媽的擔憂截然相反: 其中一個擔心地說:“我的孩子花錢太大手大腳怎麼辦?” 另外一個則問:“我的孩子太節約怎麼辦?” 他們剛剛體會到零花錢的好處,就被父母貼上了標籤。父母們會有擔憂,源自他們的界限不清。孩子可能會有疑惑:爸爸為什麼每天都很晚回家? 父母可以如實的告訴孩子“爸爸晚回家是因為在工作,只有工作才能賺錢啊,然後再買我們平時需要的那些東西。”這樣孩子會明白付出勞動才會有回報,父母還可以告訴孩子“平時給你的零花錢也是爸爸媽媽工作賺來的,而過年長輩給你的壓歲錢是一份禮,爸爸媽媽要回禮再給人家還回去的。”在教育孩子這方面,家長一定不能鬆懈,不能覺得這是一件小事便不放在心上。就好像教孩子認字一樣,總有人覺得這是老師該做的事,其實不是這樣的,有時候家長教孩子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回覆列表
4-5歲的時候就會跟孩子談,慢慢讓孩子瞭解基本金錢的概念,培養孩子的財商,同時拒絕孩子提出金錢方面的不合你的任性的要求。
為什麼四到五歲談比較合適呢?
一般一到三歲的孩子還沒有接觸到課堂小孩子還處於基本的感知世界的階段。瓦龍將兒童心理的發展水平分為四個時期,即動作的發展時期(出生到3歲)、主觀或個性時期(3~5、6歲)、客觀性時期(5,6~11,12歲)和青少年時期(12,14歲以後)。
動作發展時期,也可稱為感覺—運動階段。在這一時期,兒童總是透過不斷的反饋來達到發展的目的。例如,眼睛感知手的運動,覺得有趣,反饋到大腦中,手就繼續運動,以便繼續感知。由於兒童逐漸學會了走路和說話,他們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加深了。
在主觀或個性時期,為了從難以認識自己的境況中脫離出來,兒童表現出了“時相”。在第一個時相里,交替扮演角色的遊戲開始消失了,兒童開始喜歡自以為是;在第二個時相里,兒童出現了一種新的需要,這就是要顯示自己、要別人承認自己的長處;
在第三個時相里,是一個新的轉向的進行。這時,兒童從本身找出來的長處不再能滿足自己了,而是需要用別人的長處來自我裝飾。在客觀性時期,兒童的主要興趣又從自我轉向外界事物,這主要是緣於兒童交往的擴大、學校教育的影響和智力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主觀、片面、孤立的了,而是形成了客觀的、聯絡的認識體系。
在青少年時期,瓦龍認為這時兒童的心理傾向又從外界事物轉到內心世界,從對外在世界的認識轉變到對自我人格的體會,而且與主觀或個性時期相比,在富於主觀的改變這一特點上有了新的發展。
在主觀個性時期,提出錢的概念,是播種財商的萌芽階段,是後期客觀性時期和青少年時期孩子的成長做鋪墊。在孩子上小學和初中之後,一般父母都會給一定的零花錢,怎麼樣來使用這邊零花錢就涉及到了孩子的理財觀。如果從4、5歲開始能夠給孩子一些基礎的指導,那麼在他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就能夠合理規劃使用自己的零花錢了。
怎樣培養孩子的財商呢,怎樣給孩子灌輸金錢的意識培養孩子的正確的理財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很多時候,大家覺得談錢容易傷感情,談錢很物質。但實際上,金錢對我們的生活是很重要的。錢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但是不可否認金錢能夠保障我們基本的物質需求,這是我們每個個體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除此之外,我們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說有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需求,包括了自我實現。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對於孩子的發展和社會都是一筆重要的財富,是孩子成長路上一份非常重要的禮物。推薦所有家長去看一本書,《窮爸爸富爸爸》,對比發現理財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