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暖線上

    傳說周幽王為了博美人一笑拿國本江山做資本,點烽火而動四方,以致國破人亡。但這只是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幽王昏庸無道,苛政嚴民也許是不爭的事實,他敗國也在情理之中,但人家總覺得他荒唐的還不夠,所以要給他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又編排了一出紅顏禍水的劇目。褒姒這個大美女似乎從來不會笑,以至於讓幽王不惜動用四方諸假來逗她一笑。她不笑,可能是因為她背井離鄉,作為交換品送給幽王,這種處境實在難以讓一個弱女子整天笑逐顏開。

    整個故事攤開來講,應該是這樣的:

    褒姒從小長的非常美麗。在她16歲那年,她們國家的一名重要人物被周幽王關了起來,這種情況下人們決定用褒姒去交換那名重要人物,於是褒姒就成了幽王的妃子。

    這個幽王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爹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在位的時候周朝已經破敗不堪,幽王跟他爹一樣都只會存錢享樂。但他畢竟還是挺喜歡褒姒的,為她做了很多事情,群臣都開始厭惡褒姒,因為君王是屬於天下的,而不是屬於某個女子的。

    幽王的殘暴令天下百姓憤恨,大家都希望他死,如果有一個人希望他長命百歲的話,那個人肯定是褒姒。

    他們倆過了幾年幸福的日子,並且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到後來,敵人攻破城池,四方諸候都不願意來救幽王,幽王到最後兵將全死了,只有夫婦三個被敵人圍住。幽王來不及說句慷慨激越的臺詞就被人家一刀剁了,他七歲的兒子也接著跟他去黃泉做伴了。褒姒死了丈夫又死了兒子,成了一個寡婦,然而她沒有殉情的機會,就被敵人拉回去做奴做妾了。她的後半生應該非常艱辛,在人們講述那個烽火戲諸候的浪漫傳說時,她的處境該是多麼的淒涼。

    最後說說這個問題,我確定以及肯定,在這個世界是沒有誰為了誰做過烽火戲諸候的事情。要知道,烽火這種東西是要在烽火臺上點燃的,而烽火臺這種東西往往都是長城上的建築。那麼問題就來了,長城是誰修的?秦始皇的答案是肯定的,秦朝在周朝之後,據說烽火臺是漢朝的時候才興起的,秦朝都沒有的東西周朝怎麼會有?沒有烽火臺怎麼戲諸候?

    朝代更替是世所必然,反面典型只是為了警醒後代。

    但是,請放過那個可憐的寡婦吧,她已經承受了太多不幸,實在不該再揹負一個紅顏誤國的罪名

  • 2 # 上書房

    周幽王,(前795―前771年),姬姓,名宮湦(音shēng,也稱宮生),周宣王姬靜之子,母親齊姜後,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前771年,申侯、鄫侯聯合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湦,諡號幽王,諸侯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歷史上稱周平王東遷之後的時期東周。

    但凡讀過史書的,都知道“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周幽王與褒姒的故事,大概也是眾所周知的。然,細細品味其中的細節時,卻讓人覺得疑竇重生。周幽王繼位時14歲,被殺時也才24歲,是位少年天子。

    周幽王與褒姒

    首先,褒姒的來歷肯定是某些史書作者做假,把褒姒先描述成一個來歷不明的妖,這還能讓人信嗎?如此,便可把妖女惑亂君王的罪名坐實了,所謂“紅豔禍水”,亡國不遠矣!

    其次,一個從來不愛笑的美人,能有多美麗,可以讓周幽王愛的痴迷、愛的瘋狂,天天板著個冷臉的女子,再美麗也不可愛呀!也許有人說,萬一周幽王就愛這一口呢?那咱只能說無語。都說,女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天天守著一個冷冰冰的美人,這周幽王還真是與從不同。

    再則,西周時期,在烽火戲諸侯之前的記述中,並沒有關於烽火臺的任何記錄,之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書中也沒有類似的記錄,為何如此?難道這件事情不重要嗎?不可能,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戰爭是國家最大的事情,烽火臺顯然是和戰爭有關的大事,卻在史書中不記述。我們只能得出結論,那個時代,人們還沒有使用烽火臺這樣通訊工具,真正開始用烽火臺的是後來與匈奴之間的戰爭時期。

    周幽王廢掉太子,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是因為愛褒姒,才立伯服,還是因為要立伯服為太子,才廢除申後的王后之位。這中間有什麼區別?關係到,是喜歡哪個兒子,還是喜歡哪個后妃?從其子-伯服的名字來推測,褒姒之子伯服可能是周幽王的長子,沒準還長得很帥,雖然當時年紀小,可我們不是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嗎?褒姒肯定是個美女,兒子隨母親,所以,伯服是個小帥哥是可能的。而且,可能還很聰明,深得周幽王的歡心。

    古褒國斜棧道

    褒姒是如何嫁給周幽王的?

    史書記載是褒國國君得罪了周幽王,被關了起來,褒國採用當年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時,用美女和財寶換其釋放一樣的路子。敬獻美女褒姒,周幽王大悅,欣然釋放褒姁。

    若是伯服是周幽王的長子,古人通常按伯、仲、叔、季來為孩子命名,那褒姒進周王后宮的時間會大大提前。很可能是按周禮,天子大婚娶妻時,除了正妻之個,還要另選幾個諸侯國的公女作為王后的媵妾作為陪嫁。當然,這種媵妾地位其實是很高的,通常都是除王后之外的三個夫人之位,也可稱為妃。按同姓不婚的周禮原則,褒國是姒姓,應該是經常和周王室有通婚關係,和申國、齊國的姜姓一樣的。也許其地位沒姜姓那麼高,但只少也是妃的等級。

    如果說,周幽王是因為伯服比宜臼更得自己的歡心,而決定立其為太子。此說成立,也可以從宜臼即周平王在繼位後50年的王位上卻沒有什麼作為來證實,可見其才能真的是非常平庸。

  • 3 # 歷史的刀鋒

    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多次烽火戲諸侯,最終死於犬戎刀下。這個出現在歷史教科書裡,一度讓我們深信不疑的故事,卻隨著我們認知的增長,開始出現了動搖。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歷史回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烽火戲諸侯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一書中。

    《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

    “周宅酆、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在這裡,周幽王並沒有點燃烽火,而是讓人敲起了大鼓。

    時間再往前推移,在晉、魏兩國史官編著的《竹書紀年》一書中則詳細記載了“烽火戲諸侯”整件事情的發展歷程

    三年,王嬖褒姒;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

    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秋九月,桃杏實。王師伐申;

    十一年春正月,日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褒姒以歸。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

    從以上史料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整個事情的發展經歷:首先是周幽王廢掉了原來的申後,改立褒姒。其後太子姬宜臼逃到了申國,周幽王則改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再後來申候又聯絡了西戎和鄫國打算對抗周幽王,次二年春周幽王召集諸侯打算在秋天討伐申候,沒成想卻被申候搶先攻入鎬京,殺死了周幽王。

    再者既然是點烽火向諸侯求援,那就必然會用到烽火臺。而要想烽火傳遞的足夠遠,那就必然要修建更多烽火臺,或者更長的長城。然而根據現有的史料證明西周時期並沒有大批次的烽火臺存在,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連線萬里長城之前,儘管各個諸侯國都有修長城的習慣,但是這些長城規模都普遍較小且並不相連,這也使得烽火傳訊難以實現。

    而在周天子權勢鼎盛的西周時期,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儘管擁有號令諸侯的能力,但卻也絕不是用來向諸侯求援。

    以當時諸侯國之一的鄭國為例:西周的都城鎬京在今天的西安市,而鄭國的都城則在現在的今陝西華縣,兩者之間直線距離相距近百公里。以古代軍隊20-30公里的急行軍速度來算,在完全不考慮戰前動員、兵力部署、糧草供給等情況下,鄭國國君派出的援軍至少要花費近3天的時間才能趕到鎬京。

    而在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裡,周幽王數次點燃烽火戲弄諸侯。如此算來即是是緊鄰周天子的鄭國,一個來回也需要花費6天時間。以點三次烽火來算,連鄭國軍隊都需要耗時15天,更別提遠在萬里之外的齊、燕了。

    一個成本如此之高、耗時如此之久、花費如此之大的行為,就算是周幽王利令智昏一心想要搏褒姒一笑,時間也早已沖淡了褒姒的期待。

    換而言之,有個人把一個老掉牙的笑話分成三次以上,每次間隔一個月甚至是半年講給你聽,你會笑嗎?

  • 4 # 大鵬人文

    烽火戲諸侯可能存在,但是周幽王被殺的原因,並不僅僅是是他為了取悅寵姬褒姒,更深刻的原因在於他想換太子。

    周幽王時,有個諸侯叫申侯,姜姓,西申國侯爵。這個西申國並非周室早期的封國,卻屬於戎狄一類,也就是周朝西部的半遊牧民族。故又稱申戎,又叫姜氏之戎,是西戎諸國中最大的一國,大約在王季時代申人投奔了周人,封地大致在周都豐鎬以西,跟秦人挨著。看過大秦帝國電視劇的朋友們可能會知道,秦人經常性與周邊的戎狄部落發生衝突,就是這些人。

    西申國之前與周朝多有戰爭。例如:周宣王在千畝之戰中就被西申國擊敗。同時呢,他們之間還和親,像周厲王的王后申姜為申伯妹妹,周幽王娶申侯之女。

    問題就出在申侯之女身上,她給周幽王生了個兒子,叫宜臼,被立為太子。但是周幽王娶了褒姒之後,褒姒也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周幽王重褒姒而輕申後,所以就把申後的兒子宜臼給廢了。

    不僅廢了,他還想殺宜臼,宜臼無奈,只好逃奔他姥爺的地盤,申國。申侯一看大怒,這還得了,而且他本身就是戎狄,也沒有那麼多禮教約束,二話不說,就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一起進攻幽王。

    之前說過,這個西申國其實是很猛的,之前就曾擊敗過周宣王。同時呢,他們的地盤距離當時周幽王所在的鎬京又很近,所以周朝境內的其他諸侯國很難前去救援。更重要的是,他的寵姬褒姒並不是哪個諸侯國的千金,她是一個神女,類似宙斯化身天鵝跟麗達的產物海倫,當然她的神話色彩更濃厚一些。

    她是這麼來的。

    夏朝末期,有兩種龍在瞎王大殿裡做一些不堪入目的事情,當然,做這種事情不免會產生一些液體,是為“龍漦”。於是當時的夏王就請人占卜這個事的好壞,答案是“莫吉”。夏王又占卜,能否把龍漦收藏,結果是“吉”。於是,夏王命人把龍漦藏在櫝匣裡,好好保護起來。之後歷經千年,沒有人開啟過此匣。

    到了周厲王時期,這是個不大靠譜的主,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決定開啟觀看一下,瞻仰一下龍的那種東西。於是就打開了,結果不小心,把龍漦灑了,灑了就灑了吧,找人拖地,還拖不掉。這就尷尬了,畢竟是王宮啊,這種東西長期在王宮裡,噁心不噁心。

    於是,周厲王就決定用巫術除去。什麼巫術呢?找宮女裸舞。

    他的初衷是這樣的,讓宮女色誘,勾引龍精,迫使龍精化為玄黿。這個玄黿可以理解為大烏龜,跳了一會兒,果然,一隻黑色的大烏龜就出現了,爬到王府裡去了,恰巧被一個才六、七歲的童妾碰上,結果他兩可能發生了某些不可描述的事情,這個童妾就懷孕了(禽獸!),而這一懷,就是八年。

    這八年間熬死了周厲王,等到宮女生產時,已經是周宣王年間了。這位十五歲的宮女生下一個女兒,就是褒姒,宮女認為這個女嬰不祥,就狠心將她棄之荒野。周宣王派人去找這個女嬰,卻找不到了。

    之後的故事想必大家就喜聞樂見了,女嬰被扔棄後,被一對以賣桑弓弧、箕箭服為生的夫婦發現,這對夫婦便將其抱養。但在宣王時期,民間留傳著一個童謠:“月將昇,日將浸,檿弧箕服,實亡周國。”宣王聽了認為不祥,而且發現這對夫婦正在賣桑弓弧、箕箭服,便派兵去捕殺他們,於是夫婦倆便逃到褒國。

    後來這個棄嬰便被褒華人撫養,她長大後,姿色美豔,取名為褒姒。褒人將她精心打扮,於周幽王三年時將她獻給了周幽王。

    以上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這是一個扯淡的故事。那麼為什麼要給褒姒扯淡這麼多傳奇呢?是為了增加其神話色彩,給她的身份濃妝豔抹,畢竟是天子的老婆嘛。那麼為什麼其他老婆沒有傳說呢?是因為褒姒的出身實在是沒法包裝,很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民間妹子,不新增點神話色彩,怎麼當王后?

    這也導致了其沒有母系家族的強力支援,完全藉助其美貌來控制周幽王。而當西申國大軍來到時,只能寄希望於幽王自己的力量了。

    可惜,幽王很明顯不是一個猛人。

    之後,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地名)。前771年,西周覆亡,史稱“犬戎之禍”。

    說說褒姒的結局,不堪凌辱,自縊身亡。

    幽王死後,申侯、繒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遷都到雒邑(即洛陽),是為周平王,東周建立。

    但是呢,這個周平王是申戎之女的後代,周朝那麼多姬姓封國都很不滿。而且國王跟他姥爺一起殺死了他爹,這種得國方式也有點說不過去。所以,諸侯之一的虢公翰於攜(今陝西西安北)立王子餘臣為王,他是周幽王之弟,史稱周攜王。

    這樣就出現了兩個周王,史稱二王分立。

    前750年晉文侯攻殺周攜王,然後在晉文侯、鄭武公與秦襄公護送下東遷到成周洛邑,史稱平王東遷。

    晉文侯為什麼要殺周攜王,史書中沒有說原因。我個人分析是,很可能與晉國自身有關,晉國最初的稱呼為“唐”,其最早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一代,當時的山西跟陝西一樣,戎狄遍佈,難免要跟他們打交道,像秦人先祖大駱就曾取申戎之女為妻。在這種情況下,讓一個跟戎狄有血緣關係的人當王,對今後處理晉國周邊有很大的幫助。

    而在此事件中獲益的不僅僅有申國和晉國,還有秦國。

    當時的秦只是一不起眼的個小諸侯,封地在今天的甘肅禮縣一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地圖,周圍除了戎狄還是戎狄。“犬戎之禍”發生時,當時的秦君秦襄公就發兵支援周室,此後,又參與了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大功。

    周平王嘉獎秦襄公之功,封其為諸侯,並向秦襄公承諾說:“西戎所佔的岐山、灃河的土地,秦人如果能夠奪回來,那麼這些土地就歸秦國所有”。這基本上是句廢話,你自己祖先的故土被戎狄佔領了,你自己都沒辦法,然後叫一個收下來,告訴他,只要你幫我奪回來,都是你的。雖然看起來十分不合理,但是後來的秦人還是做到了。

    因為,秦襄公就成為了秦國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

  • 5 # 闡史論津

    兩千多年來,“烽火戲諸侯”的段子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還被載入煌煌史冊中,成了不容置疑的信史。然而當我們從三個謎團出發來分析,卻發現這則“信史”漏洞百出,越看越像捏造出來的野史。

    首先,“烽火戲諸侯”不具可操作性。按照先秦制度,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由天子直轄,不設諸侯。所以,暫且不論西周年間是否有“烽火”示警系統的存在,就算是有,瞭望到烽火的諸侯,要從千里之外的封國赴援鎬京,在當時極不發達的交通狀況下,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一年半載,遠遠達不到“朝發夕至”的程度。

    而且,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諸侯出兵前要準備糧秣、兵器,再加上這些前期準備時間,其抵達鎬京的時間恐怕又會大為延遲。

    “烽火戲諸侯”在中國流傳兩千餘年

    加之,各路諸侯由於遠近不一,必然是陸續抵達鎬京,時間上無法做到同步。而且按照慣例,如果在王畿沒有發現敵情,勤王的隊伍必須“信宿而返”,也即連續駐守兩晚就要回國。如此一來,諸侯的軍隊陸續地抵達,也會分批次的回國,根本無法做到“諸侯悉至”。

    而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本意,是為了讓笑點極高的褒姒看到天下諸侯在知道被耍後慌亂尷尬、無所適從的窘態,但是從現實情況來分析,根本不具可操作性。

  • 6 # 毛毛之心

    小時候我們就在書上學過一個故事,烽火戲諸侯,講的是西周最後一個天子周幽王為了美女褒姒,謊報敵情濫用烽火臺,最後當狼真的來了的時候,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不來救援,最終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因為這個故事記載在歷史書上,很多人把他當成真的歷史來看,但事實上從這個故事本身形成的過程來看,它可能並不符合事實,只是後人演繹出來的故事。

    關於褒姒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裡面,關於褒姒的記載只有一句話,“赫赫宗周,褒姒滅之”。秉承著事越大,字越少的記載原則,《詩經》和《春秋》一樣,對大事的記載都是一筆略過,不怎麼交待起因經過結果,因此後面才需要學者去解讀和註釋。這首《正月》也是如此,作者只是感覺到了褒姒在西周滅亡過程中起了重要影響,但具體情況如此沒有交待清楚。

    到《國語》時,作者才將褒姒滅周背後的起因寫了出來。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寵,生伯服,於是乎就與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於是乎亡。

    《國語》的作者認為西周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周幽王寵信褒姒,於是廢了原來的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宜臼於是出逃到外公申侯這裡,然後聯合西戎,裡應外合從而滅了西周。

    在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基礎建立的西周社會中,周幽王廢長立幼的行為破壞了整個遊戲規則,所謂“禮崩樂壞”,天子都不遵守周禮了,那諸侯自然也沒必要依照分封時的承諾保衛王室。從這個角度來說,《國語》對“赫赫宗周,褒姒滅之“的解釋是說得通的。

    到戰國時期,呂不韋的門人編撰《呂氏春秋》時,又將故事進行了進一步的演繹,引入了“笑”的概念。

    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呂氏春秋》這裡首次提到了褒姒之笑,但故事的經過結果和烽火戲諸侯還是有區別的。這裡是說戎寇至,周幽王擊鼓,褒姒看到諸侯之兵前來解圍開心得笑了出來。周幽王於是以為褒姒笑是因為看到諸侯之兵,於是多次擊鼓,結果失信於諸侯。這裡並沒有提到烽火,而且褒姒之笑也是因為看到戎寇退去發自內心的笑,主要是批評周幽王的昏庸之道。

    而到了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時褒姒則成了禍國殃民的“妖精”,同時司馬遷覺得擊鼓的話,不足以引來諸侯之兵,於是他又引入了烽火這個元素。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呂氏春秋》裡說周幽王因為喜歡看褒姒笑所以欺騙諸侯,責任主要在周幽王這邊。等到《史記》裡,司馬遷卻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想說“萬方”,仍然“不笑”,將褒姒描寫成了一個乖張誤國的“妖女形象”,自此,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樣本也確定了下來。後來諸多史書所記載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都是源於《史記》,只是細節稍微有些差別。

    烽火戲諸侯最早源於《詩經》,原文只有“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八個字,卻被後人腦補出了各種不同的故事。從故事本身的合理性來說,《國語》版本中的王子復仇記更符合西周的歷史背景,而後面《呂氏春秋》《史記》版本則過於演繹,將朝代的興衰寄託在一個女子身上。事實上這種將女人“妖魔化”的現象在歷史寫作中也不少見,如妲己、楊貴妃、陳圓圓,都被描寫成了紅顏禍水,為男人充當遮羞布。

  • 7 # 帥墩墩很實在

    肯定是假的啊,這就像一個預言,一個小故事來警示後人的。

    最早記載周幽王戲諸侯的作品。是在(呂氏春秋),並且也不是烽火戲諸侯,而是“擊鼓戲諸侯”。就是古代的戰鼓,先不說古代有沒有戰鼓這個東西,首先從源頭您就不對,人家是擊鼓戲諸侯,您來個烽火戲諸侯。

    然後咱們再從操作性來看待這個事,

    西周的地盤怎麼說也得有幾千公里吧。各個諸侯被分封到各個地方,你就是把鼓敲碎了。他們也聽不見啊,咱們知道聲音的傳播越離越遠聲音效果越弱。如果生活在一個村裡還有操作的可行性。

    就算是烽火,就是類似狼煙的東西,就算傳說是真的,狼的糞便燃燒起來煙特別的大,咱也不知道那時候怎麼那麼多狼,多到可以用他們的糞便做燃料。

    煙和聲音的問題是一樣的。距離越遠效果越差,咱們都有這經驗,以前有什麼大煙筒,呼呼的冒煙。如果走的遠一點。根本就看不著。

    烽火戲諸侯和紂王的什麼酒池肉林是一條線傳下來的。你說紂王一個大王,吃點肉喝點酒算什麼,喜歡個女人就被說成荒淫無道。

    這些所謂的故事一是取代他們的人,為自己地位的正當性做的粉飾,你看不是我要造反,不是我以下犯上,是他荒淫無度,只愛美酒美色,忘了人民。

    還有就是警示後來者,你看周幽王就是寵幸褒姒,拿權利當兒戲,最終落得那麼一個下場。儘管人們對於烽火戲諸侯這個事的後果有清楚的認識,但是後人從來沒有吸取教訓,此類事情在後面的歷朝歷代中層出不窮。

  • 8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美人相對於男人而言,有相當的吸引力,有時甚至是 “致命” 的;而更為 “致命” 的,卻是男人的謊言。西漢的司馬遷,就曾撒了個彌天大謊。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出自於《史記》。不曉得司馬遷堂堂的史學大家,緣何整出了這麼個看似寓言的典故?

    是為警示後人 “色字頭上一把刀” ?還是要將亡國之責打包甩鍋?若以《史記》整體的嚴謹度來衡量,似乎可將警示的可能性加以剔除。如果故事是真實存在的話,背黑鍋的也該是實施美人計的褒珦之子褒洪德才對。

    蒼蠅不叮無縫蛋,無蜜不招彩蝶蜂。周幽王若不好上那一口,任誰也奈何不得。追根溯源,進獻之人本就投其所好另有所圖,周幽王不僅欣然笑納,還親自操刀製造笑點。捨棄因果求證出的 “紅顏禍水”,多少有點不那麼厚道。

    西周版“狼來了”之烽火戲諸侯

    據《史記·周本記》記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能得到如斯美人,周幽王欣喜若狂。開心之餘順帶也將褒珦釋放,讓其官復原職。一個抱得美人歸、一個歷盡艱辛終父子團圓,故事到這本應是皆大歡喜式的大團圓結局。可是,周幽王發現,褒姒這姑娘是個高冷美人。

    無論周幽王如何取悅,仍難搏美人一笑(恐怕此刻的周幽王心底也發怵,這姑娘莫不是不會笑的吧?)。這時,上卿虢石父為周幽王獻了一計,說翻山一帶有二十多座烽火臺,只要點燃烽火,鄰近的諸侯看到後,定然前來相救,咱們戲弄一下,讓他們白跑一趟,或許可以博娘娘一笑。

    周幽王聽完後,果真在烽火臺上點燃了烽火。烽煙燃起,救人如救火,手執兵器計程車兵玩命似地一路狂奔。等到了地方,褒姒瞅著一大幫大老爺們,氣喘吁吁一臉詫異的狼狽樣,頓時開懷大笑。

    這一幕,確實要比耍猴好看,周幽王的這番操作,在其後又實施過幾回。最後,敵軍終於來犯,烽火雖再次燃起。可這時,曾被多次戲弄的諸侯再也不願出兵相助。周幽王終被敵軍所殺,西周隨之滅亡。咋看這典故都與 “狼來了” 的故事如出一轍。

    “戰國竹簡”讓歷史還原真實一面

    《史記》中記載的烽火戲諸侯,就故事本身而言也存有“硬傷”。首先,西周號稱 “方圓千里”,就算與鄰近諸侯相距不遠,哪怕只是隔山相望,那也是隔山跑死馬。

    何況大部隊從集結到長途奔襲馳援,耗上幾個時辰是再正常不過,褒姒是否有此耐性長時間蹲守還是個未知數;其次,西周的滅亡,主因是戎族與申侯內外勾結。

    2012年1月,清華大學對外界公佈,在2008年獲贈的2500支戰國竹簡中,發現並整理出其中的138竹簡為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書,是現存考古發現最早的一部史書,這部史書後來被命名為《系年》。其中並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描述,且西周的滅亡與之毫無關聯。

    同時,將《系年》與《竹書紀年》相互印證後可以得出,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中的 “烽火戲諸侯”,完全是編造出來的。其後,在人教部出版的初、高中歷史課本里,只有西周滅亡,而不見 “烽火戲諸侯” 這個細節了。

  • 9 # 小羊史倌兒

    歷史上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但是拋開後世傳言和現代影視劇的誇大,用烽火戲諸侯這樣的行為製造的笑點,真的能讓褒姒這樣清冷的美人笑出來嗎?

    我們知道,西周自立國以來大大小小分封了上百個諸侯國,這些國家距離鎬京的距離不盡相同,最近的晉國離鎬京都有差不多千里地,就算收到烽火訊息後披星戴月、馬不停蹄地派騎兵趕往鎬京勤王,那麼按照古代戰馬八百里加急的時速來算,等到晉國的援軍趕到烽火臺下,至少是三日後了,更別提燕齊這些相隔數千裡的諸侯國了,一般都要一週左右各國才能陸陸續續到達鎬京。

    所以褒姒這樣高傲冷清的美人,在烽火臺點燃烽火,靜靜地等上3天后,終於看到第一隊軍隊熱火朝天地趕來了,發現被騙之後,晉國罵罵咧咧得回去了,然後兩天後衛國來了再回去;再兩天後,齊燕來了......

    現實的距離與腳力根本不允許各路諸侯立馬一同閃現在烽火臺邊,再發現被騙後怒火中燒一鬨而散,所以,關於烽火戲諸侯的笑點的史實根本禁不起推敲,又怎麼可能逗笑本就清冷的褒姒呢。

    其實,在現代文學界的探究下,早已確認烽火戲諸侯的內容更多的只是戲說而已,西周確實是亡於申候與犬戎的前後夾擊,但是與幽王褒姒戲諸侯並無實際關聯,只能說這是改朝換代必需的藉口和理由而已,就算沒有烽火戲諸侯,也會被找到其他的埠,使謀朝篡位成為順應天命、名正言順的正義之舉。

  • 10 # 顧道驚城

    周幽王的死,標誌著西周的終結。

    可應該如何向後人講述周幽王的死因呢?後世史官其實頗費周折。

    如果說周幽王為了集權,最終導致被老丈人當街捅死,那顯然不合適,因為這對於君權的神聖性多少會有些損傷。

    不管怎麼說,周幽王畢竟也是天子,申侯儘管是周幽王的老丈人,但他只是諸侯而已。

    在這種背景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橫空出世,並衍生出三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就是我們最熟悉的“烽火戲諸侯”版本。

    這個版本表達出來的中心思想是說,周幽王愛美人愛到昏頭昏腦的地步,一再點假烽火戲弄諸侯,最終導致“狼來了”的故事成真。

    換言之,並不是諸侯們看到周幽王有難也不想幫忙,實在是因為周幽王自己作死。

    這種天子就算再神聖,大家應該也不會喜歡吧?

    周宅豐、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冠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

    但這個版本有一個硬傷,那就是周幽王平時點假烽火的時候,雖然來的諸侯越來越少,可總是有人來的。

    為什麼當蠻族真的入侵時,反而一個諸侯都沒來呢?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如果周幽王實力強大,不管他點的是真烽火還是假烽火,你怎麼敢不來呢?

    如果周幽王點了烽火你沒來,被他忌恨,然後隨便找個理由收拾你怎麼辦?

    想明白這個問題,就會得出另一個結論:周幽王集權還是有道理的,至少在那個時候,周邊諸侯對於周王室已經愛搭不理了。

    第二個版本並沒有詳寫“烽火戲諸侯”,而是圍繞著讖語做文章。

    這個版本表達出來的中心思想是說,周幽王身死,王室破滅是冥冥中早已註定的事,天意不可違,你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

    天子自然是神聖的,可天子再神聖他也是天的兒子。當天認為周幽王不好,決定改變這一切的時候,人力根本無法阻擋。

    據說,周幽王的父親周宣王還在世的時候,就流傳著一個神秘的預言,認為周王室必將亡於桑木弓之下。

    宣王之時童女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

    桑木弓是什麼東西呢?就是士兵用的弓,由桑木製成。周宣王很在乎這個預言,於是釋出禁令:不允許任何人制造與販賣桑木弓,否則格殺勿論。

    可有一對夫妻從外地來鎬京,他們不知道這條禁令,所以當看到有人準備抓捕他們的時候,那是嚇得轉身就逃。

    為什麼抓他們?因為他們賣的貨物就是桑木弓。

    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

    在逃亡過程中,這對夫妻看到一個被人遺棄的女嬰,於是就把她帶到褒國收養,並給這個女嬰起了個名字叫褒姒。

    於是乎,長大成人的褒姒狐媚惑主,成為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

    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聞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婦遂亡,餎於褒。褒人有罪,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棄女子出於褒,是為褒姒。

    在很多兩腳書櫃眼中,二十四史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只要任何人敢對二十四史有些微質疑,那必定就是不學無術的民科。

    可問題是:二十四史裡面不靠譜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

    周朝亡於桑木弓的故事,它怎麼看都是一個標準的民間故事啊。關鍵是,類似的故事幾乎遍佈二十四史。

    比如說,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有一個神秘的預言: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一想,北方胡人如此強大,肯定是說大秦帝國會被北方胡人滅掉。於是秦始皇一通猛如虎的操作,又是修長城,又是派軍攻打匈奴人。

    但是很不幸,秦二世就叫胡亥,而且大秦帝國就亡於胡亥之手。

    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比如說,曹操生前就知道司馬懿有狼一樣的本性,更夢到一個神奇的夢,那就是三馬同槽,甚至一度要除掉司馬懿,但是天意不可違,於是司馬懿終於沒有因此被殺。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司馬氏最終取代了曹氏。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比如說,司馬懿活著的時候,就知道司馬家族將被牛氏所取代,為了避免這一事件發生,司馬懿親手弄死了大將牛金。

    可司馬懿萬萬沒想到,後來出了一個牛姓小吏,給某個司馬王爺戴了綠帽子,於是生下了司馬睿,也就是東晉的開國皇帝晉元帝。

    初,玄石圖有“牛繼馬後”,故宣帝深忌牛氏,遂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焉,帝先飲佳者,而以毒酒鴆其將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雲。

    比如說,隋煬帝在南遷之前,就有神秘預言說,李氏會篡奪天下。隋煬帝為了解除威脅,那是一通砍殺,砍了好多姓李的大人物,卻把真正的王者李淵漏掉了。

    后帝討遼東,有方士安伽陀,自言曉圖讖,謂帝曰:“當有李氏應為天子。”勸盡誅海內凡姓李者……述持入奏之,曰:“已得金才反狀,並有敏妻密表。”帝覽之泣曰:“吾宗社幾傾,賴親家公而獲全耳。”於是誅渾、敏等宗族三十二人,自餘無少長,皆徙嶺外。

    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活著的時候,就有神秘預言說,有一個武氏女主即將君臨天下;而且她會把大唐皇族屠殺殆盡。

    李世民一聽就急了,當時就想逆天行事,把姓武的人 殺乾淨。高人卻勸說他,天意不可違,你一定要違背天意的話,後果更可怕。

    我還可以告訴你一件事,這個武氏女主現在已投胎人世了,你如果不計代價地殺人,一定可以實現。但是我勸你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天意不可違,違背天意的後果,將會更可怕。

    李世民作為一代強人,自然不怕逆天行事,於是倒黴的李君羨出場了。李君羨小名叫五娘,李世民一看,神秘預言說的武氏女主,應該就是他了吧。於是就找碴把李君羨殺了。

    但是,李世民終於沒有想到,這個傳說中的女主武氏,就是自己身邊的武媚娘。

    是,貞觀初,太白數晝見,太史佔曰:“女主昌。”又謠言“當有女武王者”。會內宴,為酒令,各言小字,君羨自陳曰“五娘子”。帝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此健邪!”又君羨官邑屬縣皆“武”也,忌之。未幾,出為華州刺史。會御史劾奏君羨與狂人為妖言,謀不軌,下詔誅之。

    比如說,柴世宗生前就聽到一個神秘的預言“點檢作天子”。當時的點檢是張永德,關鍵是張永德不但是檢點,更是柴世宗的姐夫;於是柴世宗就撤了張永德的點檢之職。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柴世宗撤了張永德的點檢之職,卻讓趙匡胤當了點檢。

    總的來說,天意如此,任你如何阻攔都是徒勞。

    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作天子”,異之。時張德為點檢,世宗不豫,還京師,拜太祖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代永德。

    所謂的二十四史,其實就是各個朝代的新聞聯播,你說它全是假大空,那當然不客觀。但你要把它當真理,那顯然是太天真了。

    第三個版本和第二個版本差不多,也是說天理迴圈,人世間的一切其實早已在冥冥中註定。

    當年,周幽王打敗了褒國,褒國獻出褒姒乞降,併成功迷住了周幽王。

    這樣一看,你說褒姒像誰呢?顯然太像西施了。

    既然如此,褒姒為什麼見到周幽王總是愁眉苦臉,就比較好理解了:這不過是女間諜欲擒故縱的手段而已。

    至於褒姒看到周幽王點燃烽火才笑,也比較好理解了,因為褒姒的內心肯定在想:你周朝也有今天,我會親眼看著你們一步步走向地獄。

    從這個角度來看,褒姒其實更像慈禧太后。

    據說,努爾哈赤在創業時,葉赫部受到的損失最大。殺到最後,葉赫部的老族長急眼了,就放下了狠話:我們部族就算只剩一個女人,也一定會報今天的仇。

    後來,葉赫部果然報了仇,因為慈禧太后就是葉赫部的女人。

    在中國傳統的文學中,類似的經典文學故事或野史逸文有很多。

    我之所以會不厭其煩地舉出這麼多例子,就是希望大家明白史官寫史的套路,那就是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損傷君王的神聖性和神秘性為主。

    如果這個君王實在是不像話,非要任用奸臣搞集權,那麼就用更大的權威來壓制君王。

    都說你是天子,那我就用你老子——天意來壓制你。

    事實上,為什麼會有皇帝產生,為什麼會有人忠於皇帝,這一切都受制於現實利益的反覆博弈和較量。

    只要懂一點政治的人,對於我的這個論斷都不會感到意外。

    可對於那些除了史書之外什麼都不讀的人而言,這種論調顯然是對歷史浪漫性的一次嚴重破壞。

  • 11 # 達人阿凱

    第一,諸侯出兵不可能這麼快派兵支援,糧草先行,這一過程還需要準備馬匹,調整戰士,時間來不及同理,一輛戰車有一個御者、一個弓手和一個持戈武士,這些人平時可是遠離戰亂習慣了,需要重整旗鼓。每輛車後面要跟五十名步兵,攏共五千人。這些都是自耕農,平時在家種地,你要把他們召集起來需要時間。軍隊出發糧草先行。這些東西平時都在倉庫裡(假設我們取最有利的情況,即糧草充足),需要時間運出來裝車。你不能讓人馬餓著肚子出發,必須先餵馬,做飯給士兵吃,還要開個誓師大會。諸侯不光是帶兵的,他還是封地的一把手,他要走之前必須先召集所有家臣開個會安排好封地裡的事情,不然他不敢走。

    這些是腦海裡想到的,想不到的應該還更多。這些事情沒有三天不可能幹的完。所以,三天之內諸侯都出發不了。

    第二,行軍路上需要時間

    古代基本都是靠步行,沒有車沒有公路,軍隊一天能走二三十里就不錯了。如果碰到下大雨把路泡爛了,更是難上加難。諸侯從各自的封地走到驪山,沒有個三五天想都別想,再說那時候通訊不方便,各個諸侯到達的時間肯定也不統一,不會出現諸侯一起到的壯麗景觀。

  • 12 # 瞌睡蟲和瞌睡龍

    這個歷史故事是真的,因為史書有載,而且流傳下來了說明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當然,歷史往往也有不實之虛,細節失誤不影響主體意義,故事不違反常理和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能反映真實的歷史背景,我們就當真,我們不做懷疑論者。   

    烽火戲諸候,非常戲劇化的傳說,咱們不妨逐步審視,看情節是否超出事理。      

    周幽王貪圖享樂,疏於朝政,大臣褒珦極力勸諫,讓周幽王懷恨在心。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久,周幽王找個藉口就將褒珦撤職查辦了。   

    褒珦家人為了營救褒珦,也用了美人計。褒家在民間買了一個漂亮姑娘,取名褒娰,又請了專業老師傳授褒娰唱歌跳舞的才能,調教了三年,褒娰才藝俱佳。褒娰參加周幽王的選秀節目,美冠群芳,周幽王喜獲至寶將其納入宮中。褒娰備受幽王寵愛,褒珦也得到了特赦,解除了牢獄之災。   

    褒娰進宮之後變了一個人,常常愁眉緊鎖,鬱鬱寡歡,周幽王千方百計不能討愛妃歡心,還怕愛妃得了抑鬱症,於是在朝庭大會上徵集好點子,誰有辦法能博褒妃一笑,賞金千兩。   

    有個擅長溜鬚拍馬的官員虢石父,此人出了個餿主意,說:“好多年不打仗了,烽火臺閒著也是閒著,也不知道還管用不管用,皇上何不測試一下,萬一諸候們麻痺大意了,這樣做也算提了個醒兒,咱請娘娘前往一觀,到時笑點應該有的。”      

    與周朝相鄰的有個叫做犬戎的民族,勇猛剽悍,在周幽王上臺以前,犬戎經常與周朝發生衝突,為了抵禦犬戒來犯,周王朝在境內設定了若干烽火臺用於通迅報警。   

    烽火十里一臺。那時還沒有霧霾不受影響,一簇一簇火焰傳導下去,儲候們聞警色變,皆以為犬戎來犯,紛紛領兵趕往長安勤王,到了驪山方知虛驚一場,觀禮臺上的文臣們已經笑的前仰後合,哈哈哈…哈哈…,不想笑的也得裝腔做勢大笑,因為這是皇上的包袱料子。褒娰受了大家笑聲感染,也就婉兒一笑。      

    虢石父得賞一千兩金子,恐怕也沒有來得及把錢花完就倒了血黴。周幽王廢了原來的皇后,立褒娰為後,原來那位皇后的孃家爹生氣了,勾結犬戎進攻首都鎬京,御林軍落敗,犬戒殺了周幽王、虢石父,大肆掠奪一番而去,一併搶走褒娰這個萬人迷。   

    諸候們本有機會救援的,可是看到烽火之後以為又是演練,於是反應行動一律疲疲沓沓的,有的還帶上了家屬去勤王,就當去往京城一日遊。   

    故事可疑的地方:周朝也很大,儲候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驪山齊聚,怎麼著也得用時一天兩天吧。大概周幽王只和驪山附近的儲候開了個玩笑,可是玩笑傳遍了天下。   

  • 13 # 狼的影子319

    錢穆《國史大綱》對於這個典故有過經典的評價:“此乃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致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備匈奴事耳”。其實這是一部小三上位,原配反擊的宮鬥劇,幽王王后是申候的女兒,太子宜臼是申候的外孫,因為幽王寵愛褒姒,打算廢宜臼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這就碰觸了申後與申候的底線,於是申候聯合其他一些諸侯以及犬戎攻打幽王,幽王死後,宜臼在申候為首的諸侯擁戴下登基,稱為平王,因為潼關以西的周王畿遭到嚴重的破壞,以及周王室中對宜臼弒父行為不滿,對於他的共主資格有了質疑,甚至還推出了其他的王位繼承人,所以,平王在王畿待不下去了,只好遷都洛邑。這場戰爭以及平王東遷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天下諸侯從此認識到周王室的共主地位是可以透過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周王的地位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諸侯之間是可以互相兼併的,很快,晉候滅了虢國,截斷了王畿和鎬京的交通,鄭伯的兒子兼併了其他國家在河南建立了新鄭國,楚國滅了申國把邊界擴張到王畿,西周以來幾百年的安寧被打破了,中國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春秋戰國。平王東遷還造就了一個周王朝的掘墓人,就是秦國,贏秦氏本來是為周王室養馬的一個小部落,因為養馬有功,封為子爵,秦襄子因為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平王把犬戎佔據的西周王畿地方封給了贏秦,說:這塊地方你打下來多少都是你的,於是驍勇善戰的贏秦氏用自己的熱血造就了一個“糾糾老秦”,最後絕了周王室,統一了天下。

  • 14 # 一個人的歷史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在我看來,如果從正史的角度,尤其是司馬遷《史記》的角度來看,這件事言之鑿鑿,板上釘釘。

    但是我細細讀來,卻發現很多地方蹊蹺,那個時候就沒有烽火一說,烽火臺是到了漢代之後才有的。這個趙括的“紙上談兵”如出一轍,因此這種說法都源於後世的說法。西周的滅亡,不是一個昏君周幽王就能做到的,國家的興衰,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周幽王寵愛褒姒,危及了申後和太子的地位才是禍根,西戎攻破鎬京,負責開門的就是周幽王的岳父申侯,按道理西戎和周幽王又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還一定要追到驪山腳下殺死周幽王以及周幽王和褒姒的兒子,並掠走了褒姒。我看背後的主謀就是太子和申後,具體的執行人是申侯和西戎。

    亡國的就是昏君、暴君,立國的就是明君、賢君,我看未必如此,這背後無非是成王敗寇的想法在作怪罷了。

  • 15 # 趣維雜談

    烽火戲諸侯是個流傳久遠的故事了,最為熟悉的是《史記·周本紀》版本,該版本主要講述了西周時周幽王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戲弄各路諸侯,落得個人死國亡的下場。那麼歷史上“烽火死諸侯”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史記·周本紀》記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

    《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記載:“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冠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

    《呂氏春秋》與《史記》關於烽火戲諸侯的記載大同小異,最明顯的不同是一為擊鼓、一為烽燧。實際上,烽燧大規模用於軍事傳警,是漢代防備匈奴了。儘管《墨子》提出過“晝則舉烽,夜則舉火”的理念,但在春秋時期的《左傳》完全沒有提及,那麼西周末年就更加存在疑問了。

    錢穆大師在《國史大綱》中就對“烽火戲諸侯”提出過疑義:“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既然周幽王是主動討伐申,那又何須畫蛇添足的舉烽火呢?

    2012年清華大學整理校友捐贈的戰國竹簡(“清華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相左。“清華簡”記載,周幽王是主動進攻申的,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因而滅亡。竹簡上並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稱,史學界就此可以斷定烽火戲諸侯並非西周滅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斷定這個故事根本就是編造。

    《史記》中關於烽火戲諸侯的女主角褒姒的來歷也頗為荒誕,記載是這樣的:夏朝末年,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宮廷,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夏帝算卦,殺、趕、留均不吉利。又算卦,結果是要得到龍的口水並藏起來才吉利。於是擺香案,向龍禱告,龍留下口水而去,夏帝用匣子裝而藏之。夏滅亡後,經過千年流轉,周厲王打開了匣子,那口水變成一隻黑色壁虎,後宮一個六、七的宮女,碰上了那隻大壁虎,這個宮女成年後便懷孕,沒有丈夫卻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將那個孩子丟棄。後來周幽王打褒國,褒華人就把這個已經長大的嬰兒獻給了周幽王,這個女孩就是褒姒。

    根據目前方面的種種線索來看,烽火戲諸侯或許又是史學家將亡國敗家的原因歸咎於女子的悲情故事而已。

  • 16 # 張宏傑

    分封制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諸侯與周天子之間的血緣聯絡越來越淡漠,周王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

    從第四代天子周昭王開始,西周就由盛轉衰。各大諸侯國逐漸尾大不掉,朝拜的頻率越來越少,進奉的財物也越來越少。中央政權的權威一再衰落,周天子的話越來越沒有人聽,各諸侯國越來越習慣各行其是。

    終於,到了周幽王時代,周王朝衰弱到如此程度:周王不能有效地召集他的諸侯們幫助他抵抗異族入侵,所以有了所謂的烽火戲諸侯。

    這個故事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驪山烽火臺,說是犬戎入侵。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齊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好又同時撤走。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

    這個故事雖然被司馬遷載入正史,但顯然是編的。是《狼來了》故事的中國版。

    錢穆先生在他的《國史大綱》中說:“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史公對此番事變,大段不甚了了也。”   

    錢先生的意思是說,陝西省的一把狼煙怎能讓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的諸侯同時看到?就算周幽王真有烽火戲諸侯之舉,就算各國同時看到了,但那時候諸侯國離烽火臺的遠近不同,近的幾十裡,遠的上千裡,各國的軍隊根本不可能同時到達,會差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時間,總不能讓幽王和褒姒在烽火臺邊野營幾個月吧?再說,到了之後如果發現沒有敵人,也不會馬上離開,肯定要紮營休息幾天再走。何況舉烽火召集軍隊抗敵,這是漢朝抗擊匈奴的預警方法,西周時根本沒這回事。所以錢先生稱太史公這一記載為“委巷小人之談”。  

    這個故事實際體現的是周王對諸侯的控制力大減,號召不了諸侯。以致在公元前771年,周王領地被犬戎攻滅,周平王不得不將都城從鎬京遷往東都洛陽,宣告了西周滅亡,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

  • 17 # 優己

    肯定是假的!這不過是後世學者在掩蓋一場政治陰謀,這是後來的周平王指使學者編造的,而眾多諸侯假裝認同的說法。因為在這件事中,周平王姬宜臼犯了弒君之罪,而其他諸侯犯了畏敵之罪。

    整個事件的起因是,當時的周幽王廢掉太子宜臼的母親申王后,改立褒媯為後。並打算立褒媯的兒子為太子。這直接引發了宮廷政變,由當時的太子宜臼協同外公申侯發起,勾引犬戎進攻鎬京,然後還暗中當漢奸做內應,偷開鎬京城門放犬戎入城,最終,犬戎殺死了周幽王。而姬宜臼繼位為周王,史稱周平王。

    而諸侯來不及救的原因有兩個,犬戎的軍隊戰鬥力驚人!據史書記載,當年的犬戎的軍隊是騎兵,而中原諸侯國的軍隊是戰車兵、步兵,從戰國後期的軍事裝備來看,騎兵對步兵與戰車兵有著相對的優勢,因此,諸侯國畏懼犬戎,害怕與犬戎交戰,這與犬戎交戰可以說是得不嘗失,因為,犬戎是馬背上的民族,社會落後,全身的家當一匹馬就可以搬走,這樣一來,即便打敗了犬戎那也沒有豐厚的戰爭利益可言。因此,諸侯不願意來。

    其次,周幽王的統治太過玩味,周幽王總是加兵於不聽從號令的諸侯,這使得諸侯對周幽王有點牴觸的心理,希望周幽王的直屬軍事力量遭受削弱,這樣就會降低周幽王兵加諸侯的威脅。畢竟當時的軍事裝備落入,犬戎的騎兵雖然驚人,但是周幽王所統治的鎬京卻是固若金湯,騎兵在攻城戰中不起作用,按常理來看,短時間內是難以攻克的。所以,這其中有諸侯觀望的理由。諸侯本身是願意出兵抵抗犬戎,畢竟與周王朝的矛盾屬於內部矛盾,與犬戎的矛盾是外部矛盾;但是,諸侯們卻不願意打頭陣想拖時間。

    因此,認真追究起來,這些人全是死罪!但是活人怎麼可能跟死人認錯的,只能委屈褒媯了,把所有黑鍋都讓她來背!

  • 18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關於西周王朝的滅亡一直流傳著烽火戲諸侯的傳說:西周最後一任君王周幽王任用虢石父為上卿,加重對百姓的剝削,造成國民的怨恨,繼而引發了西周末期的國民暴動。同時豔福不淺的周幽王遇到了大美女褒姒,不久褒姒生下了男孩,取名為伯服。在褒姒的讒言之下,周幽王廢掉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這名美女走的是冷豔冰山路線,天生不愛笑,周幽王為了讓自己的愛妃開懷一笑,想盡了一切辦法逗其開心都失敗了。後來虢石父進言,設計了“烽火戲諸侯”的劇情。於是周幽王利用早先建造的烽火臺呼喚諸侯來救,諸侯看到漫天火光馬上帶兵趕到了鎬京,得知大王在細山,又轉而殺到細山。誰知一個敵人都沒有,有的只是音樂與歌唱。周幽王對眾人說:“我就是逗逗你們,大家都回去吧。”上了當的諸侯們十分憤怒,褒姒卻笑的很開心。受到鼓勵的周幽王十分開心,覺得自己找到了正確的開啟方式。於是之後多次點燃烽火,頻繁受到調戲的諸侯們不僅憤怒,而且對報警的烽火失去了信任感。終於犬戎來了!受到攻擊的周幽王趕緊點燃烽火尋求支援,卻沒有一個諸侯前來勤王,西周王朝在犬戎攻擊下就此滅亡。整個一出昏君+紅顏禍水的典型劇本,類似的劇目在日後不斷上演。

    總覺得這個故事和“狼來了”的故事極其相似,也不知道究竟是誰抄襲了誰。其實仔細推敲不難發現這個故事有明顯的漏洞:首先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各地諸侯不可能同一天趕來勤王,必然是有先來後到的。我們試想一下褒姒天天看著一路諸侯接著昨天那一路前來勤王,就算一開始覺得好玩好笑,天天來這麼一出不覺得煩嗎?其次西周分封諸侯時為了駕馭控制地方諸侯還組建了一支由周天子直接控制的軍隊,《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換句話說即使諸侯們不來救援,周天子自己依然掌握著實力遠在各諸侯之上的六軍,結果卻在與犬戎的戰爭中一觸即潰,幾乎沒進行任何有效抵抗。最後關於烽火臺最早的史料記載出現在戰國時代,莫非周幽王是穿越者?怎麼會掌握這種幾百年後的高科技?唯一的解釋是烽火戲諸侯本身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杜撰出來的騙局,那麼究竟是誰出於什麼目的一首導演了這場騙局呢?

    首先我們不難看出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矛頭直指周幽王和他所寵愛的褒姒,很明顯編造這個故事就是為了抹黑這兩人,那就讓我們看看這是什麼樣的兩個人呢?周幽王是西周最後一任君王,長期以來揹負著昏君的罵名,以此類推他所寵愛的褒姒自然也不會是什麼好人。只是這樣把人臉譜化真的符合歷史的真相嗎?褒姒是褒國國君的公子進獻給周幽王的禮物,關於她的父母和早期經歷正史缺乏記載,但可以確定只是作為一件禮物的她不可能是貴族人家的千金小姐,在周幽王的後宮中她就是一個毫無背景的小人物,只因為得到君王的寵幸才飛上枝頭變鳳凰,如果僅止於此周幽王和褒姒之間幾乎就是中國版的王子和灰姑娘。我們不妨大膽假設:在那個講究門當戶對的年代王子身邊環繞著一大群諸侯貴族人家的千金小姐,他無權選擇自己所愛的人而只能接受祖祖輩輩沿襲的政治聯姻,偏偏這時出身平民的灰姑娘以一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出現在王子的視線內,這使他充滿了新鮮感和征服的慾望。不過如果誰以為周幽王寵幸褒姒只是因為這種新鮮感和征服的慾望那就太天真了。

    事實上王宮從來就是勾心鬥角最激烈的地方,政治鬥爭從來都是你死我活,一點不比戰場廝殺的酷烈程度低。任何一位君王只要智力正常,不是白痴的話那就絕對是個人精。或許治國理政算不上一把好手,但要論玩弄陰謀詭計耍心眼那可個頂個的聰明。在這出王子和灰姑娘的愛情故事中褒姒或許動了真情,不過幽王想的可不止這麼簡單,事實上幽王寵幸褒姒乃至廢掉自己的原配夫人申後整件事背後隱藏著幽王深深的政治謀略:西周王朝分封諸侯,由於古代交通條件的限制各諸侯事實上成為自己封地的土皇帝,畢竟天高皇帝遠,周天子對各地的實際控制力度是有限的。這有點類似於一家大型公司存在著若干大股東,雖然董事長佔有最多的股份,但並不具備壓服其他股東的絕對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與諸侯貴族進行政治聯姻也就成為鞏固周天子的王權的一種手段。但凡事有利就有弊:既然周天子有求於諸侯貴族,長期和諸侯貴族通婚,漸漸地諸侯貴族勢力日益發展壯大。在周幽王的時代王權和諸侯貴族之間的矛盾已經到達臨界點,所以周幽王執意廢掉貴族出身的申後而改立平民出身的褒姒事實上就是想要打擊諸侯貴族外戚干政的現象,強化王權統治。可惜幽王雖有政治謀略,但他的政治能力實在太差,壓根玩不過老謀深算的諸侯貴族們,於是申後的父親申國國君勾結犬戎入侵。因為自己的乳酪被動而早就看幽王不爽的各路諸侯自然不會前來勤王,而申後和前太子宜臼則勾結地方諸侯和犬戎人以出賣周王室整體利益的方式換取自己上位。

    歷史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成功上位的宜臼成為了周平王,由於他是靠地方諸侯的擁戴上位的,只能進一步讓權給地方諸侯,這就是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可對成功上位的周平王和擴張了自己權力的各路諸侯而言他們必須想方設法洗白自己,畢竟自己作為臣子勾結異族幹掉君父的行為是相當不光彩的。要是讓各諸侯國的平民和奴隸知道諸侯貴族們用這樣卑鄙的方法做掉了天子,那是否意味著他們可以同樣起來幹掉這些騎在自己頭上的貴族老爺們呢?所以周平王和諸侯貴族們迫切需要尋找替罪羊,在這樣的情況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逐漸應運而生。後世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以及掌握著主流話語權的儒家學者又竭力維護一種上下有序的尊卑秩序,竭力鼓吹周禮,既然周朝的禮法制度不存在問題,那就只能由無道昏君和紅顏禍水來背這個鍋了,於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被歷朝歷代一再重複講述。當謊言重複N遍之後人們已不大能分辨它究竟是不是謊言了。事實上把王朝的滅亡歸結於昏君+紅顏禍水的固定模式是荒謬的,任何王朝的覆滅都必然是其政治經濟制度中的固有矛盾日積月累的結果,而不僅僅只是某個人或某幾個人的問題。

  • 19 # 內求安己

    近年來,研究《戰國策》與《史記》關於西周末年記載相左的言論,稱“烽火戲諸侯”純屬子虛烏有、胡亂編造!又搬出了“錢穆”老先生的評說——“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為“周幽王”,也為“褒姒”,翻案!!!

    毫不掩飾地說,此舉 書生之氣 、貽笑大方!

    為什麼 “諸侯就不能見烽同至” 呢?

    首先,驪山的海拔1302米,烽火臺都是儘量挑高處建造,可想而知“驪山烽火臺”的高度不言而喻!據有關資料言916米。白天狼煙四起,晚上燭光通天,千里之外不難知訊。 驪山距黃河的風陵渡僅才134公里,且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大都靠近黃河邊上,還有鎬近附近也有藩屬國。 諸侯之兵怎麼不可能“朝發夕至”!

    其次,諸侯也是人,有哪個“傻大個、楞頭青”,甘願衝在最前面,當炮灰呢!近者斷定拖延不前、似動非動,以待遠者而來,合兵一處,齊頭並進!正所謂“有功一起得,有過共同挨”。

    這不就是“見烽同至”了嘛!只會照本宜科嘛!要靈活、切合實際的看待問題嘛!豈能坐而論道、頭頭是道,實而大言不慚、誤人子弟!

    2. 接著說“休兵倍宿而去”的可能性。難道真是這樣墨守成規祖宗之法,無所變動嗎?西周末年,周王室已日薄西山、病入膏肓。“威儀和權威”完全不如“武王、成王”的時候,威震中原、如日中天。實乃苟延殘喘、衰敗危亡乎了! 周幽王又惡跡斑斑、惡名遠揚、臭名昭著,誰人不厭!誰人不恨!諸侯能來都算燒高香了,怎能心悅誠服地依循祖制、秉公行事呢!

    因而說,實事求是、就事而論、憑心而論,“休兵倍宿”大大的有待否定!

    3. “此有何可笑”,只是你個人的主觀意象。

    那表明老先生“缺乏想象力”,無趣味,對笑點感受力極差!

    4. “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言之無理!言之有誤!

    豈不知戰國時期“秦、趙、燕”就有各自的長城。而長城的前身就是“彼此不連的烽火臺”,後加之城牆連線起來,謂之長城。能確切的得知,這三國的烽火臺是用來預警“犬戎(義渠的祖先)、匈奴、東胡”的進攻。古人都習於“師之古人”,繼而發揚光大!那春秋戰國的烽火臺則學之“西周”。

    難道要我說他老人家孤陋寡聞不成!

    西周滅亡、東周伊始,諸候廝殺、戰亂頻發、動盪不堪。足足有300年之久,期間史書典籍,焉能倖存!況乎《戰國策》並非一人之力著之,大多作者都無從得知,成書也非一時,難免良莠不齊、真假存疑。 《呂氏春秋》於戰國末年,呂不韋門客們編纂,可信度豈敢斷言多少!

    是不是還有這種解釋:本來就是“申候”蓄意主動攻打“周天子”,正好周幽王昏庸無道、可恨可氣、世人唾罵,而寫史者故意往“周幽王”身上“潑糞”,說幽王主動攻打“申候”。就像“秦後儒生因仇恨而醜化始皇外貌形體”樣。

    “因興而起”、“神來之筆”,不是沒有詆譭的嫌疑!

    所以說, “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叫人怎麼相信。

    野史跟正史、個人言論與大家言論,更去相信哪個?恐怕對待史書的信任度該有所“打折保留”!

    司馬遷是歷史天空裡閃耀的明星!他著寫《史記》時掌握的資料、素材和下的功夫(包括實地考訪),恐言之子虛烏有的專家、大家與之相比,相形見絀、捉襟見肘了吧。不免班門弄斧,譁眾取寵、沽名釣譽耳!

    歷史就是歷史,發生了就是發生了。 記載本來就不能言盡其真情,況且凡事還有它不為人知的一面!

    現實世界往往又不是按常理出牌,經不起推敲。猜測推理僅限於茶餘飯後之消遣!焉能當真!

  • 20 # 歷史有知社

    烽火戲諸侯這則典故,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但隨著教育的普及而帶來民眾思辨能力的提升,有很多人都認為“烽火戲諸侯”這則典故,不過是別有用心者編造的低階謊言而已。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也曾斷言:此委巷小人之談。而質疑者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各諸侯距離周王室的路程遠近不一,不能同至,如最遠的齊、魯、燕等諸侯,至少得幾個月才能趕至宗周地區(關中)。周幽王不可能為演此一出“好戲”,而讓褒姒在烽火臺上等上好幾個月。

    那麼,烽火戲諸侯真的只是低階的謊言嗎?筆者不由得想起另一則家喻戶曉的典故--司馬光砸缸,前幾年,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與北大歷史系教授趙冬梅,在某節目中就曾關於“司馬光砸缸”真假而出現了爭辯。作為歷史系教授、宋史專家的趙冬梅,對“司馬光砸缸”這則歷史典故深信不疑。可是,作為收藏界行家的馬未都,卻以宋朝燒製不出那麼大的缸為依據,而論定“司馬光砸缸”這典故是編造的。

    趙冬梅雖對宋史深有研究,可在文物知識上顯然遠不及馬未都,一時被嗆得語塞。那麼,司馬光砸缸的典故,是假的嗎?顯然不是。這不但有正史記載,而且被救者都被挖掘了出來,據說被救的那位小孩叫上官尚光。上官氏族人不但將“司馬光救人”這事記入了家譜,而且還建了“感恩亭”以銘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可見,司馬光“砸缸”這事,確鑿無疑。

    據《宋史》記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司馬)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所不同的是,正史上記載的是“司馬光破甕”,而在後世的流傳之中,人們將“甕”換成了更常用的“缸”。“甕”與“缸”雖有不同,但本質上是同一屬,且古人對“甕”與“缸”是不是也像我們一樣分得這麼清晰都不一定。宋朝或許燒製不出那麼大的“缸”,但能裝下人的“甕”肯定能說出。因為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就有“請君入甕”的典故。

    所以,如果我們以宋朝燒製不出那麼大的缸,而得出“司馬光砸缸”這則典故是編造的結論,就很容易失之偏頗。

    同樣,我們以各諸侯距離周王室的路程遠近不一,不能同至,而得出“烽火戲諸侯”就是低階謊言的結論,也很容易失之偏頗。周王室實行的是封建制,而在兵源上比較類似後世的府兵制。周王室調動兵力,也都是根據各宗族的實力,而攤派兵力。且周王室在宗周的畿內地區,就分封了大量諸侯,而這些畿內諸侯與周王室的關係更為親近。

    比如周:周公旦的封國,封地在岐(周的發源地),由周公次子一脈繼承;召:召公奭的封國,封地在邵(歧山西南),由召公次子一脈繼承。鄭:鄭桓公的封國,封地在鄭(華陰),後東遷新鄭。虢:虢叔的封國,封地在虢(寶雞),後東遷陝。畢:畢公高的封國,封地畢原(咸陽北)。單國,封地在今陝西眉縣等等。

    宗周的畿內地區,有大量的諸侯國,也可以看成大量的宗族勢力。“烽火戲諸侯”,不一定要戲路途遙遠的齊、魯、衛、晉等諸侯,戲一下“畿內諸侯”在理論上是成立的。而周王室失去天下,很大方面原因,就是失去了畿內諸侯的擁護。這不但是《史記》的記載,在《詩經·小雅·正月》中也有相似的記載:..燎之方揚,寧或烕(通“滅”)之?赫赫宗周,褒姒烕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註冊會計師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