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加多加少油標尺
257
回覆列表
  • 1 # 袁華明月

    發動機機油的多少將直接關係到能否正常工作。機油量過少將造成嚴重磨損,如果過多將使曲軸負荷加大。那麼檢查機油多少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什麼時候看機油尺刻度是正確的呢?以下是本人的幾點建議。

    ①車輛必須停放在平坦的地方,這樣才能保證油底的液麵基本處在水平狀態。

    ②關於什麼時間檢查機油最準確,這個問題可以說眾說紛紜,但本人認為車輛必須啟動一下,熄火1分鐘後再檢查。因為發動機正常工作時機油濾清器要儲存部分油量,所以直接檢查也許就會超過機油尺的上限。多數車主就會認為機油增多了。還有人認為車子停放一宿,機油就會完全流回油底殼,這樣是最準確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如果是電子機油尺那就不用這樣麻煩,在行車電腦上就一目瞭然了。

    總結:檢查機油必須在熱車的情況下,特別是冬季必須等到水溫正常後再檢查才會準確。

  • 2 # 修車老頭子

    你好個人建議,最好冷車時檢視機油油量

    我們的車子停在平地上,熄火後冷卻1小時左右,檢視機油油量。

    (測量方法:拔出機油尺,擦乾淨後,再次放入發動機拔出測量,機油油位應在上限和下限的中間處)

    只要是機油不低於下限,就不認為是缺機油!

    如果車子熄火後,馬上拔出機油尺檢視機油油量,這時的許多機油還在油道內,以及機件上附著,沒有迴流到油底殼內,會造成檢視機油尺不準確!

    大部分車型是冷車檢視的,也有部分車型是規定在熱車時檢視機油油尺。

    發動機在工作後熄火,熱車檢視機油時,一般發動機大概有0.8L左右的機油附著在油道以及內部機件上。

    這時就有人認為,車子在怠速時更能反饋發動機油底殼機油的工作狀態,但是活塞連桿、曲軸工作時飛濺的機油會甩到機油尺上邊,這時檢視是不準確的!

  • 3 # 車博士汽車電路培訓

    我認為應該熱車檢查比較好,熱車時還有一部分機油附著在發動機的各個零部件上,這是滿足發動機的潤滑需求,這個時候檢測機油刻度就是發動機正常工作是用油標準,如果涼車檢測,這個時候機油全部落入油底殼,雖然此時檢測機油尺刻度在正常值,但是發動機正常工作時一部分機油就進入到各個需要的潤滑部位,這個時候油底殼的油位就相對偏低,所以熱車檢測比較科學,再說很多電子油尺的車都是在車輛怠速執行1到2分中才顯示油尺刻度。

  • 4 # 開啟車窗說靚話

    汽車換機油,這就涉及到汽車保養,更換機油是每次保養必須完成的專案,然而有些質量好的全合成機油,我們大可不必按照10000公里或一年的更換週期來進行更換,我們可以恰當延長一定更換時間,在延長期內,我們就得時刻觀察機油油質和機油液位。

    那麼這個機油液位是如何觀察呢?機油標尺是熱車觀察還是冷車觀察?

    首先肯定是冷車才能觀察機油液位。

    因為發動機在熱車時,機油由於發動機的轉動而四處飛濺,油底殼的機油量是很少的,又因為機油飛濺,機油溫度升高,這時候抽出機油標尺側出來的液位肯定要比正常液位高很多,是不可取的。

    我們應該這樣做?

    把車停在一個比較平整的路面,關閉發動機,等汽車發動機完全冷卻(大約需要10分鐘以上),就是發動機內部四周機油已經全部回落到油底殼才能測量機油液位。

    打開發動機艙蓋,抽出機油標尺,用乾淨衛生紙把機油標尺擦乾淨,然後再插入發動機,再第二次將機油標尺抽出來,這時就可以觀察機油液位了。

    機油標尺下部有兩個刻度點,一個是上限,一個是下限,機油液位在上限和下限1/2或2/3之間是屬於正常油味,如果低於下限或高於上限都是不正常的,應該查詢其不正常原因。

    總結:

    觀察機油液位,必須冷車觀察,並且是停放在平整的路面上,這樣側出來的液位才準確。我們在觀察液位的時候可以觀察機油油質,用油感覺機油有無顆粒狀小物質,或者把機油滴在乾淨衛生紙上,觀察機油顏色,一般情況下,發動機機油只要液位正常,機油手感無顆粒狀物質,沒有衰減現象,可以繼續使用,如果使用時間週期長,應考慮及時更換。

  • 5 # 貪玩徐哥

    冷熱車都可以看機油尺,都正確。冷車時看機油能更準確的檢視機油量,檢視機油前,應該把車身停平,不要停在坡度上。

    問題裡“該怎麼看?”,我理解是怎麼檢視機油。

    檢視機油的方法是:開啟引擎蓋,找到機油尺,拔出,擦乾淨,再插進去,再拔出。檢視顏色,以及粘稠度。只要在發動機裡面使用過的機油,顏色都會變黑,即便是上午換的,下午就能變黑。長時間沒換的機油顏色是黑裡帶著髒,因為混濁物多所以粘稠度也增加。這個肉眼能看得出來。肉眼分辨後還可以,把機油尺上的機油滴一滴在手指上,兩個手指在機油裡揉搓,能揉搓的細微顆粒的話,說明混濁的機油裡有很多雜屑,這些雜屑就是發動機工作時產生的鐵屑。說明機油必須更換了。機油的量應該在機油尺刻度的中上位置,即六七成位置最佳。

  • 6 # 賽雷娛樂

    更換機油時,對於冷車還是熱車沒有嚴格的標準,因為絕大部分車主更換機油都需要事先把車開到保養地點,然後再有維護人員進行更換,這已經算是熱車了。

    理論上冷車狀態下,機油是比較穩定的,測試機油餘量也會更準確,但是要想實現純粹冷車檢查更換後的情況,除非是原地操作,這個對於大部分車主來說不現實。有吸油機的例外,而且冷車和熱車情況下,機油差異非常細微。

    通常的操作步驟:利用升降機抬起汽車,打開出油口,徹底放空剩餘機油,更換機濾,放下車輛加註全新機油。然後需要點火原地讓發動機運轉幾分鐘後再利用機油尺檢查加註量。而這個檢查要反覆至少三次測試,直到機油尺沒有變動說明可以收工了。加註機油量要介於機油尺高低刻度之間的區域,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按照說明書要求的數量即可。

  • 7 # 知書為人

    謝邀,直奔主題,肯定要冷車看才比較準確,第一,熱車情況下機油是在發動機內潤滑運動的,就好比你要看一個水桶裡面水的高度,水要靜止了才會比較準確。第二,熱車狀態下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的熱脹冷縮,雖然影響不大,但是畢竟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所以必須在冷車狀態下,機油全部迴流到油底殼,而且減少熱脹冷縮的影響,測量出來得就比較準確

  • 8 # 隔壁店老張

    標準的檢查方法是熱車後再等10分鐘後檢視,但實際上在維修店中沒幾個維修人員真會等10分鐘後再檢視,一般熱車後再等一分鐘左右再檢查一下油量,檢查結果與實際差別也不是很多。除非你要準確瞭解機油量來判斷是否燒機油時才會按標準的檢查方式。

    以下是車輛使用手冊的檢查指引:

    最後總結:按使用手冊的要求檢查最為科學

  • 9 # 汽車風雲榜

    我們的汽車發動機在檢查機油油位的時候,最好是發動機處於冷車狀態,特別是停車一晚後,早晨啟動之前來檢查我們發動機機油油位是最為準確的,因為這個時候發動機中的機油透過重力作用已經最大的流回到我們的油底殼中

    而我們的發動機在執行的時候,會將機油帶到發動機的各個需要潤滑的零部件上,也就是會將機油從油底殼中抽到發動機最上部的氣缸蓋內

    所以我們發動機在熱車的時候,就會遍佈整個發動機的潤滑系統,那麼我們在檢查機油液位的時候,就會出現機油偏少的問題出現

    所以說我們想要準確的檢查到發動機內的機油液位的話,最好是在我們冷車的時候檢查,如果想要檢查的特別準確,那麼只有早晨起來的時候檢查發動機油位是最為準確的

    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頻繁的檢查機油液位,因為當機油嚴重缺少的時候我們的儀表上會點亮機油壓力報警燈,來提示我們檢查機油

  • 10 # 途虎養車

    一般來說,冷車時機油液位在上下刻線之間的3/4以上,熱車時機油液位在上下刻線之間的1/2以上,機油量就足夠了。

    冷車時顯示的是發動機機油的總容量,而熱車時顯示的滿足發動機潤滑需求的量,大部分車型都是冷車檢視的,也有部分車型規定在熱車時檢視機油尺。

    不過個人建議還是應該在冷車時檢視機油尺,以免發動機中沒有機油就啟動了發動機。

  • 11 # 洋奴終結者

    機油尺都是在熄火狀態下檢查刻度的,有一些高檔車型沒有機油尺,需要在車輛著火的情況下,在車內的儀表上檢查機油液位。

  • 12 # 健飛船

    冷車熱車看的都有,取決於廠家的設計,說明書說熱車看就熱車看,說明書說冷車看就冷車看,非跟說明書不一樣的,隨你便

  • 13 # 非專業車評

    機油尺是冷車看還是熱車看?

    機油尺必須是冷車時看才準確,而鄙人通常習慣放置一晚後,第二天早上冷車檢查機油液位更為精準;很多汽車說明書上要求熄火後靜置10分鐘後檢查,目的也是在於讓絕大多數的機油流回油底殼!所以冷車一晚、冷車10分鐘重流回油底殼的機油量相差不大;十分鐘足夠讓95%的機油流回油底殼了,殘餘的那1%想一滴滴的重流回油底殼,那時間花費的就比較長了;各位都看過放機油吧?通常10分鐘不到即可放掉絕大部份,可依然有機油一滴滴的往下落,等它徹底的滴乾淨沒個大半天都不夠!所以熄火後十分鐘與靜置一宿的機油液位實際相差的並不多,2、3毫米頂天了!如果是發動機不熄火檢查機油尺是肯定不準確的,因為大量的機油是處於管路中的,必然導致油底殼機油液位下降,而熄火10分鐘後,絕大部分機油都能回到油底殼,所以此時檢查機油尺雖然不甚精準,但是具有實際意義、也是合理的,而靜置一宿後測量流回油底殼的機油則更多(但實際上一宿依然不能令100%的機油都流回,管路中必然有殘餘,所以這玩意我們只能相對去觀察,而沒法較真),所以靜置一宿後檢查更具有精準度,但還是那句話無論是靜置一宿冷車檢查、熄火十分鐘後檢查,它們的液位差距不大;即便靜置一宿,機油也不會100%流回油底殼,若拿個千分尺測量,靜置三宿的液位還是比靜置一宿的高,但這麼較真已經失去實際意義了,夠用即可!機油尺使用簡單,可有的朋友依然不會看;在熄火後10分鐘看機油尺時,一定先拿抹布將機油尺擦拭乾淨,插回去再拔出來看,才能得到準確的資料;因為發動機運轉時,機油是處於一定的飛濺狀態,很容易濺到機油尺的較高位置,所以即便熄火後10分鐘,機油尺上較高位置的痕跡幾乎都是機油飛濺而形成的,並不準確,所以熄火後10分鐘檢查機油尺一定要先擦拭乾淨再重新插回去測量,才準確!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朋友說熱車時機油尺測量液位反而更高的原因,能不高麼?都是濺起的機油形成的高位,所以利用機油尺檢查一定要先擦乾淨一次後再測,而且一定要熄火,不熄火機油還會飛濺、資料依然不準!

    如圖所示,其實這些方法說明書上說的都很全面,可大部分朋友並不會先擦拭一遍,而是直接拔出來看;實際上現在的標準都是熄火後靜置幾分鐘後檢測即可,因為此時大部分管路中的機油已經迴流油底殼了,剩下的殘餘就那麼回事吧,迴流幾天都流不徹底的,所以靜置一宿與熄火後10分鐘的結果差距微小,液沒必要過分的在意;不過鄙人還是習慣靜置一宿後冷車檢測,這也是老習慣了,鄙人也不喜歡看說明書。。。不過拔出熄火不久的機油尺一定要注意,別燙著!

  • 14 # 愛車大家說

    機油當然應該是熱車時看了,口說無憑,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為什麼要在熱車時看機油量。

    發動機執行中機油泵從油底殼中抽取機油送往各個潤滑部位,完成潤滑的機油再次流回油底殼,就這樣一直迴圈。所以理論上來說只要保證此時機油液麵正常機油泵就可以持續抽油進行潤滑。

    那麼冷車沒啟動時檢查機油會有什麼誤差呢?這時候機油全部迴流在油底殼,如果此時檢查機油液麵正常,當發動機啟動後潤滑系統通道會存留一部分機油,這時候機油液麵就會降低,所以冷車沒啟動時檢查的機油量有可能偏低。

    冷車啟動後發動機沒達到正常溫度時檢查會有什麼誤差呢?這時候機油也充滿整個潤滑系統了,按理說檢查結果應該是很準確的,其實並不是,因為此時機油溫度低,而發動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正常溫度下執行,機油溫度對其體積也會有影響。

    所以說檢查機油最正確的方法就是熱車停車幾分鐘後進行檢查。

  • 15 # 老胡評車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冷車狀態看機油尺才對,其實對大部分車型來說,熱車狀態檢視機油尺的刻度才是正確的。這個邏輯很簡單的,機油尺的功能是讓我們知道發動機內機油量,但它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換機油的時候檢視新增的機油是否適量。

    我們換機油一般自己都換不了吧,要開車去汽修店更換。我們開車去汽修店後,汽車是處於一個熱車狀態的。如果冷車檢視機油尺才準確,那我們得把車扔那裡自己打車回來,等第二天冷車狀態下別人換好機油我們再去開。

    實際上我們沒有這樣做過吧?所以說,機油尺要熱車狀態看。而且機油新增是否適量,是以熱車狀態為準,所以廠家的說明書也說了,應該以熱車狀態為準。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正常駕駛停車之後,等十分鐘左右檢視機油尺。當然冷車狀態機油尺的刻度跟熱車不是差很多,如果冷車狀態檢視機油液位在機油尺的中段,那麼也不必擔心機油量。

  • 16 # 黑色的風zZ

    其實只要認真想想沒那麼複雜,反正就是不能剛換完機油就直接抽油尺看就說油夠了,還有就是不能著車看。冷車看熱車看也行,大概對比一下也不過就是1釐米差距而已,而且到冷車最高線也無所謂,因為一著車,機油就大量湧進潤滑系統,然後迴流到油底殼有個過程,所以所謂的熱車後看也只不過就是把機油湧進潤滑系統而已,冷車也只是把迴流過程的油都沉到油底殼而已。但是剛保養完就不是這麼說,有些機油格在油底殼旁邊,尤其是一些倒放的,機油格就必須充滿機油再算。冷車的話超點最高線也無所謂,只要著一下車,油湧到上面去,油底殼的油就會低點。但是油少了就麻煩了,機油泵抽不到油或者有點低於抽油口位置,就會進空氣,那就容易起泡,影響潤滑效能,不過一般的機油都會有那個忘了叫什麼抗氣泡的東西,所以機油就肯定要足夠。總的來說冷車看也行熱車看也行,熱車就肯定比冷車少點,但是也不是說一定要冷車看,要不是你叫保養人員保養後著過車怎麼看機油刻度,簡直就是謬論嘛,車子再熱,也不會吃掉機油,冷車再冷,也不會把潤滑系統的油都沉到底,氣門室那裡浸著不少油的,所以一般勤保養的車主,機油吸附的積碳或者灰塵等雜質變成油泥後不會沉澱到氣門室那裡變黑,拆開氣門室蓋看凸輪軸整塊都是金黃金黃的。

  • 17 # 擇善者

    熱車看比較好。我是一名汽車維修培訓老師。綜合當前市場來看,不同的車所用的技術不一樣,所以具體的看說明書要準確一些。就當前車輛技術而言,大多數車使用了液壓頂杯、可變氣門等裝置,而這些裝置在熱車是會保留一些機油,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流回油底殼。所以熱車看準確一些,但要注意防止燙傷。關於這個問題也不排除車輛生產是已經考慮過的車輛,這部分車會出現熱車機油正常,冷車機油過多的現象。所以推薦大家看說明書,工作人員推薦熱車看機油量,並保持機油量在上刻度一下。

  • 18 # 天和Auto

    汽車換機油應當在「冷車」時觀察加註量

    問題:

    檢查發動機機油量應當在冷車時進行還是熱車時進行?

    這個問題理論上沒有標準答案,有些車輛的說明書要求冷車檢查,反之也有要求熱車檢查的車輛。區別主要是對機油的需求量不同,比如熱車檢查機油量則說明合理的需求量是計算過“熱脹冷縮”的,此時冷車加註到標準的話,熱車後的機油量就會過多了。

    那麼要求冷車檢查機油量的發動機,其標準量則是常溫下機油量;熱車後即使膨脹也不會超量,所以檢車機油量的基礎最好還是先看說明書。而如果說明書中沒有標註的話,冷車機油量則是最準確的標準。

    更換機油的流程:

    停車熄火重力放油機體降溫更換機濾加註機油

    換機油之前即使是熱車標準,經過放機油的過程也會降溫;因為機油本身是有輔助散熱能力的,流動過程中會吸收熱能,放出的機油則會為機體降溫。操作過程中的時間也會讓機體溫度下降,所以再加註機油的時候基本都是“冷車標準”。

    機油當然也是常溫標準,加註到與氣溫相當的機體中,體積的膨脹程度也會很小。

    更換機油時的機油溫度是“冷車標準”,熱車時檢查機油量則是熱膨脹後的量,在搞不清楚膨脹係數的前提下如何判斷加註量是否標準呢?所以檢查機油還是在冷車時最好,加註量應當在機油尺的中線偏上一點的位置。

    機油尺的刻度分為上中下三條刻度線,中線到上線和中線到下線的距離相同,代表的機油加註量也是相同的;比例基本為12.5%,以4L機油用量的發動機為例,加註到下線或上線則等於少或多加註500ml(毫升)。那麼多加或少加會帶來哪些問題呢?

    少加註了機油當然會影響潤滑,下線基本等於“下限”的概念;加註量過低會造成需要潤滑的位置得不到充分的潤滑和密封,執行中的磨損程度會比較大。

    多加註機油會對車輛的動力、油耗和積碳產生影響。過多的機油會造成潤滑油膜的厚度過大,活塞、凸輪、曲軸等運動部件的執行阻力會增加,阻力損耗的是發動機的扭矩;而扭矩降低則等於馬力的下降,相同轉速的馬力下滑則需要拉昇轉速提高車速,但轉速越高耗油量就會越大,所以機油加多了會出現動力與油耗的變化。

    「燒機油」是機油加多後的主要問題,不過並不是故障造成的燒機油;而是因曲軸箱內的機油量過多,在熱車狀態中部分機油蒸發而造成箱體內部壓力升高。結果會是部分機油蒸汽竄入燃燒室與汽油混合燃燒,直到機油量消耗到正常標準才能解決問題。

    機油參與燃燒等於汽油的燃燒不充分,因為用於助燃的氧氣是恆定的;這些氧氣都用於助燃汽油則燃燒充分程度會偏高,反之加上燃燒機油則會降低燃燒充分性。而汽油的不充分燃燒會產生積碳,因積碳又會產生油泥,所以機油加註量是不宜過多的。

    機油在熱車狀態中真的會很誇張的膨脹嗎?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標準雖然不會像水一樣誇張,但每°F也會膨脹0.00348。水的膨脹係數比機油或汽油的碰撞係數高出一倍多,汽車的防凍冷卻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冷車時如果液位在膨脹壺的下刻度線,熱車行駛後的液位可以升至上刻度線。

    由此可見以水為主的防凍液的膨脹程度有多誇張,內燃機的執行溫度畢竟會達到100℃左右;所以機油即使膨脹程度沒有那麼誇張,然而在熱車時測試的機油量還是會失準的。

    綜上所述,檢查汽車各類油液都應該在「冷車時」進行,因為生產線上的汽車不會是跑熱了才加。

    尤其是防凍冷卻液、剎車油、轉向助力油需要冷車檢查,因為一旦冷縮到膨脹壺裡沒有餘量之後,系統在執行中會從膨脹壺裡抽取空氣;在制動系統的管路或水冷迴圈的管路中則會出現氣阻的問題,氣阻是空氣加熱後的膨脹,結果會造成助力的不線性甚至失靈,或者發動機水溫的升高。

    天和MCN授權釋出

  • 19 # 迷途80後

    當然是冷車看啦,冷車時機油會在重力作用下存留在發動機底部,檢測準確。熱車的狀態會有部分機油掛在發動機和零件少,檢測標尺會出現機油減少的情況。所有需要冷車檢測。

    檢測方法也很簡單,先把機油標尺拔出來,把最頭上清乾淨然後在把標尺插入發動機,再拔出來檢查標尺上機油到達的位置就可以。

    機油標尺有一個範圍,只要機油在標尺的MIN-MAX之間就可以,機油加多了,會損壞氣缸;少了起不到潤滑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究竟怎樣才算真正的“五小陣容”,這種體系有怎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