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韻詩詞

    描寫的是春節的場景哦。

    這句詩出字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大致意思是:

    伴隨著一陣陣爆竹聲,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讓我們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飲屠蘇酒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桃符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春聯,古時候的桃符是用兩塊桃木板掛在門口,然後在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

  • 2 # 天邊飄過一抺雲qyc

    此為北宋詩人王安石《元日》裡的詩句。全詩為: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寫的是過年除夕之時,人們興高彩烈,歡度新春的場景。整詩的意思是:

    在鞭炮聲中,又一年過去了。人們喝著屠蘇酒,身體感覺暖洋洋的,就像沐浴在溫暖的春風裡。千家萬戶都會在這一天早早的把新的桃符換下舊的桃符。

    何謂"桃符″?原來是古人用呈紅色的桃木板,畫上符號圖案,掛在大門或居室的兩側,用以避邪驅鬼、納祥祈福。

    這一活動,到了宋代就已經很盛行了。後來,漫漫演變為現在的對聯。

  • 3 # 懷揣夢想的小六

    王安石的詩,過年的場景啊~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 4 # 洛塵願長安

    先來說說這句詩的出處吧。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

    屠蘇:這裡指的是屠蘇酒,飲屠蘇酒是古代過年的一種習俗,寓意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瞳瞳: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桃:這裡是桃符,也是古代的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整首詩描繪的就是一幅春節辭舊迎新的歡樂景象,在一片片爆竹聲中百姓們送走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和煦的春風送來了溫暖,大家飲著別具風味的屠蘇酒感受著春天的氣息。早晨剛升起的太陽明亮的光芒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這也是一首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從民間風俗提取素材,並且牢牢的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比如:放爆竹,飲屠蘇酒,換桃符等等,把民間春節的這種歡快氣氛以及濃厚生活氣息充分表現了出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從這一句可看出,春節放爆竹的習俗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並且延續至今。每年初一,全家老小喝著屠蘇酒,並把剩下的殘渣包進紅布里,掛在門框上,寓意“驅邪”和“躲避災禍”。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年的詩意,早春明媚溫暖的Sunny照耀著千家萬戶,最後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抒發議論,“換舊符”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

    從整首詩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作者王安石歡快積極的奮發精神,因為在當時王安石正在出任宰相,鬥志昂揚的推行新法。他對新法充滿著信心,相信變法後定會給百姓帶來一片光明,就如同春日裡初升的太陽太陽一樣明媚溫暖。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變法勝利人們的生活得以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另外,“新桃換舊符”也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新的事物總會代替舊的事物,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 5 # 中學教師李長虹

    句出北宋王安石《元日》。

    全詩翻譯: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元日》賞析: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了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過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千門萬戶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擔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替換成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

      這首詩,正是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透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 6 # 孤舟簑笠翁

    全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從表面上看,是詩人王安石描繪的一幅千家萬戶歡渡春節的喜慶祥和景象:在一片鞭炮聲中一年結束了,人們在春意盎然的節日裡飲屠蘇酒,千家萬戶在和的日子,都習慣地用新桃符換掉舊桃符。統覽全詩,再結合王安石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恰是他推行變法之初,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守舊派竭力阻止新法的推行。從這個政治視角反觀這首詩,倒是有“新政的春風帶來了萬戶昇平,推陳出新、改新舊制是大勢所趨”的政治味道!

  • 7 # 媚芝3

    詩句千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寫的是什麼情景?該如何理解整首詩?

    描寫的是宋代人過春的場面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

    這是王安石的一首詩,全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一歲除:一年過去了.屠蘇:屠蘇酒。古時候的風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裡,元旦取出來,全家老小朝東喝屠蘇酒。曈曈:朝陽升起的樣子。桃:桃符。古時人們用兩塊桃木板掛在門旁,以作壓邪;五代起在桃符上寫聯語,成為對聯。

    整首詩描寫了民間過年習俗,表現了永珍更新、健康向上的精神。喜氣洋溢,富有生活氣息。意思是說: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春風把暖洋洋的清風送入屠蘇酒,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貼的門神),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永珍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透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 8 # 使用者春風得意

    這是王安石的一首,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是描寫新春佳節,辭舊迎新的場景。大家燃放著喜慶的鞭炮,在春風下喝著屠蘇酒。暖陽下把舊對聯換成新對聯。但過去的對聯是寫在桃木上的。所以新桃換舊符。

  • 9 # 小話詩詞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回答樓主的這個問題是,我想採用先入為主的方法,把樓主的這個問題回答全面,回答具體。“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兩句出自於王安石的《元日》一詩,原詩如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的是宋代人們歡度“元日”的情景,我在回答時將從題解、作者簡介、詩歌創作時間、詩中名詞註釋、詩賞析五個方面進行作答。在第四個方面名詞解釋的時候,我會對宋代人們歡度“元日”的習俗做簡要介紹。

    解題《元日》

    詩題“元日”指的是什麼呢?元日在古代是指農曆正月初一,農曆也就是陰曆,中國古代以陰曆計時。“元日”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第一天古人認為元日這一天是除舊佈新、辭舊迎新的日子。隋朝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寫道:“正月一日為元日,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這是中國古典文獻中對於“元日”的較早記錄。

    通俗的說,“元日”就是一年初始的日子。

    古人對“元日”的叫法很多,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叫法:如先秦時期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兩漢時期稱為“三朝”、“歲旦”、“正旦”等。

    古代元日也叫“元旦”。對,就是“元旦”。“元旦”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晉書》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魏晉南北朝則稱為“元辰”、“元日”、“元首”;唐、宋、元、明時期稱為“元旦”、“元”、“歲旦”、“新正”、“元日”。其中“元日”和“元旦”是使用最廣泛、流傳最久的兩個稱謂。

    這種稱謂一直沿用到清末,辛亥革命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以西曆,所以便統計”,逐漸使用公曆紀年,也就是陽曆,於是就將陽曆的一月一日規定為“新年”。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區別兩個新年,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作者簡介

    本詩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歷史人物,他不光是一位政治家,主持過變法,還是一位文采出眾的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生於1021年。他的父親在南北各地做過幾任州縣官,小時候王安石跟隨父親去過很多地方。王安石少年時期就愛讀書學習,記憶力特別好,寫作更是精彩,顯示出了很高的文學才華。

    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二十二歲的王安石考取了進士,到淮南出任判官。從此進入仕途,他不平凡的一生也從此拉開帷幕。

    (王安石繪像)

    王安石跟隨父親歷經南北的經歷,讓他親眼目睹了北宋“民勞財匱”的民生和社會現狀,也對民間疾苦有了更深的體會,這樣的經歷對他後來大力推行改革埋下了種子。

    詩歌創作時間

    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王安石在江南東路提點刑獄的任上被召回京述職,給宋仁宗上了一份《言事書》。這篇文章是一篇政論文,文章有九千多字,也稱“萬言書”,內容是在地方任職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及關於朝政的深思熟慮的意見看法,還有王安石的施政綱領。

    (宋仁宗繪像)

    宋仁宗沒有采納王安石的建議,但這篇《言事書》在朝廷大臣中間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為十年之後的變法做一定程度的輿論準備。

    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繼位。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去世。同年王安石的母親病逝,王安石回家丁憂。丁憂結束後,繼續在地方任職。宋英宗在位的四年裡,王安石在舒州任職,朝廷多次徵召王安石赴京任職,王安石拒絕了這些升遷的機會。

    (宋英宗繪像)

    王安石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他認為自己的施政綱領得不到朝廷的支援,赴京任職不會有大作為,在基層任職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學抱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實事。

    公元1067年,宋神宗趙頊(xū)即位。趙頊在兒時就聽說過王安石,而且宋神宗對百姓疾苦非常同情,他是一個很有抱負,很像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宋神宗繼位之初,銳意進取、勵精圖治,想透過一番作為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

    (宋神宗繪像)

    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又召見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宋神宗認同王安石的相關主張,要求其竭盡全力完成這一任務。

    王安石隨後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文中詳細闡釋了宋朝自開國以來一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文章針砭時弊,指出當時危機四伏的各種社會問題,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王安石繪像)

    王安石的《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一文,無疑給宋神宗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宋神宗更加堅定了改革的決心。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並設立變法機構“制置三司條理司”,專門用來頒佈新法。

    這首詩就作於公元1069年的正月初一,即將展開變法的前夕。王安石也為即將展開的變法充滿希望,他信心滿滿,感覺到自己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時機來了,他的富國強兵的想法也會實現。

    所以在這一天,又恰值是辭舊迎新的“元日”,他心情特別好,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也有多方面的寓意:一來有祝賀新春佳節的喜慶氣氛,二來是對變法(改革)寄予的希望,三來也是王安石好心情的寫照。

    (宋代繪畫中孩子們歡度春節的場面)

    詩中名詞解釋1,爆竹:

    “爆竹”最初的爆竹就是指燃燒竹子,因為竹子燃燒時會發出爆裂之聲。古人認為燃放爆竹可以驅邪避害,所以到了元日的這一天,人們就會燃放爆竹。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

    《荊楚歲時記》是南朝時期的宗懍著述的筆記,這本書的內容記載的是:當時江漢荊楚地區元旦至除夕的歲時節令、習俗習慣、風物故事的地。

    自這本書問世後,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也促進了歲時節令文化的交流。許多荊楚地區的節令風俗也流傳到北方,這本書對中國節令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有著不言而喻的現實意義的。

    到了北宋時期,民間開始普遍使用紙筒和麻莖包裹火藥,並且將包裹火藥的紙筒和麻莖編串起來,做成“鞭炮”,其名還叫爆竹。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逐漸流行起來,逐漸形成了春節的一個傳統。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也描寫了除夕夜北宋都城汴梁燃放爆竹的場景:“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

    其實這也是古人對安泰生活的嚮往。關於宋代的人們在春節燃放爆竹的習俗,有很多的記載。和王安石同時代的史學家劉敞在《爆竹》詩中寫道:“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靂鳴”,說的就是爆竹燃放時紅紅火火、熱烈喧鬧的場景。

    (河南開封,清明上河主題公園)

    2,屠蘇

    “屠蘇”就是指屠蘇酒,是古人喝的一種藥酒,將屠蘇草等藥材浸泡到酒中,到歲時節令拿出來喝。古人認為喝屠蘇酒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就相當於現在的保健酒之類的。喝屠蘇酒還有吉祥的寓意在裡面,能使闔家歡樂安康,這也包含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在《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元日這一天飲屠蘇酒的習俗:“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

    由此可見,正月初一這一天,人們在歡度節日“元日”時,飲屠蘇酒是中國歡度春節時一個由來已久的習俗。

    過春節飲屠蘇酒的風俗在南北朝後期至隋唐時期也傳播到了北方,而且風靡全國,並且一直延續到宋代。和王安石同時代的蘇轍在《除日》詩中也生動地寫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南宋詩人陸游也曾寫道:“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宋代繪畫·描繪人們春節宴飲的場面)

    3,新桃、舊符

    “新桃”和“舊符”其實就是指新桃符和舊桃符,王安石在詩中用互文見義的手法寫出了把舊桃符取下來,換上新桃符的“元日”習俗。那古人在元日往門上貼桃符有什麼寓意呢?其實古人門上在門上貼桃符的習俗由來已久。

    (古代桃符)

    古人把刻有神荼和鬱壘名字的桃木板就被人們稱作桃符,每年更換一次,叫做除舊佈新。

    隨著時間的發展,桃符本身也在變化。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就是將字數相等,意思相應的短詩句題寫在桃木板上。帖桃符後來逐漸演變為貼春聯。所以說桃符就是春聯的前身、最早雛形。

    後蜀國主孟昶在桃符上題的這句詩“新年納餘慶,喜節號長春”也被認為是最早的一副春聯。到了宋代,桃符已經演變成春聯的形式了,只不過名字還是叫“桃符”。如南宋·薛嵎在《新年換桃符》詩中寫道“桃符頻換句難新,休對春風訴舊貧”;陸游在《己未新歲》詩中寫道“桃符帶草寫,椒酒過花斟”;南宋·趙師俠在《鷓鴣天·爆竹聲中歲又除》一詞中寫道“殘蠟燭,舊桃符。寧辭末後飲屠蘇”。

    而王安石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更是形象的說明了宋代人們過春節時,家家戶戶貼桃符(春聯),喜迎新年的節日喜慶氣氛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詩歌賞析

    這首詩作於元日當天,全詩描寫了元日這一天除舊迎新的三個習俗,更深地表達了王安石力推新法的信心和喜悅心情。王安石在熙寧二年擔任參知政事,變法隨即開始,同年十二月官拜宰相,這首詩就創作於熙寧二年正月初一(元日),也預示著改革的春風進入千家萬戶。

    1,元日第一個習俗,燃放爆竹——“爆竹聲中一歲除”

    在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這也預示著新的一年來到了,燃放爆竹成了一個強烈的儀式感,一種訊號,辭舊迎新的一種儀式。“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元日的爆竹聲中,或許王安石對變法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由此可見,在春節燃放爆竹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而且在宋代成為了全國普遍意義上的慶祝活動。春節燃放爆竹更多的是為了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紅紅火火的爆竹在爆裂聲中也夾雜著人們的歡聲笑語,這是快樂幸福的時刻。

    2,元日的第二個習俗,喝屠蘇酒——“春風送暖入屠蘇”

    這句緊承上句,寫的是一家人歡聚一堂,喝酒慶祝節日的喜慶氛圍。現在人們過春節不會再飲屠蘇酒,但是在春節的餐桌上,酒水還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用各種各樣的飲品代替酒水。

    中國的餐桌文化多多少少還是喝酒有些關係的,一杯酒也包含著濃濃的情意,用酒來招待客人更是主人家好客熱情的表現,如果不勝酒力,以茶代酒也是很好的。

    家人在元日歡聚一堂,推杯換盞,真是“其樂融融,其情恰恰”,這溫馨的時刻讓人們更多了一份對家的眷顧,多了一份家的凝聚力。這也充分說明了宋代人在元日這一天飲屠蘇酒的生動場景,這更多了一份人們對元日美好期盼和濃重的節日儀式感。

    (古代繪畫中人們春節飲屠蘇酒的場面)

    3,元日的第三個習俗。門上貼桃符——“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中“曈曈”二字是形容旭日東昇、Sunny普照的樣子,這一天天氣溫暖晴朗,“千門萬戶曈曈日”,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一派歡慶喜氣,更顯示出了一派節日祥和的新氣象。

    (古代壁畫中人們歡度春節的場面)

    總結

    王安石的《元日》詩,描繪了一幅熱烈、歡快、喜慶的春節景象。全詩巧妙地選取了春節期間家家戶戶燃放爆竹、喝屠蘇酒、換桃符三個生動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的細節,恰到好處地描寫了人們辭舊迎新的新年新氣象,也讓我們透過詩作對宋代的春節習俗和文化有一個更深的瞭解。

  • 10 # 蘭州飛馬

    迎新春過大年的景象。這句意思是:早晨剛升起的太陽明亮的光芒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 11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這首詩是宋代王安石寫的《元日》描寫的是春節時的情景。從詩文中的關鍵詞爆竹、歲除、桃符可以看出這些都是中國傳統佳節春節時的年俗,只有在春節時人們才會燃放鞭炮,守歲,張貼春聯。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面而來,好不愜意!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1068年,宋神宗召見王安石,王安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這一年新年之時,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而創此詩。這首七言絕句運用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寄託自己的思想——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總把新桃換舊符”也蘊含著深刻哲理——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

  • 12 # 任布衣

    此詩句是王安石《元日》中的後兩句,描寫的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桃符是指一種刻有神像或神名的桃木板,具有驅邪庇護的作用!類似於現在過年時貼的春聯,也是春聯的來源!桃木在民間自古就有神木之稱,相傳為追日的夸父為保護人們而留,有驅邪鎮宅之用!布衣為北方山東人,小時候還佩戴和親手製作過桃木劍和小桃籃,桃木劍就是用桃木削刻而成,而小桃籃則是用吃剩的桃核用小刀雕刻成籃子形狀,用紅繩穿起後佩戴在兒童手上或腳腕上,直到現在我老家新出生的嬰兒出門時家裡的老人都會折一段桃枝插在包嬰兒的被褥裡!這首詩是王安石透過描寫新年換新符辭舊迎新期望變法也可以掃除守舊保守勢力,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人生抱負和樂觀主義精神!

  • 13 # 一起快樂人生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句來自王安石《元日》這首詩。太陽昇起的時候,照耀在千家萬戶,人們把門前辟邪之物——舊符換成新符,代表著新的一年開始,要有的氣象。這首詩整句來講就是和過去的一年話別;除舊更新,新的一年開始,我們用各種的方法來迎接,表達了詩人對於新年新氣象的憧憬。

    這首詩我們現在來看,正合乎我們此時此刻的心情,新的一年開始,我們是如何規劃的呢?對於新的一年我們又有什麼樣的心情呢?

    俗話說的好:萬事開頭難!我們進入了鼠年,在這永珍更新的時刻,一場無形的戰鬥開始了——新冠狀病毒。我們全華人民積極的響應國家的號召,與影響我們生活的敵人——病毒在戰鬥中。這次的疫情給我們新的一年增加了困難;也給我們新的一年上了一節深刻的、難以忘記的課程。讓我們在這個課程中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自然、重新認識我們和萬事萬物的關係。這樣來說並非壞事,如果能認識到,那我們人人才能更加珍惜身邊的人,珍惜我們的壞境,珍惜我們的得來不易的平靜生活。

    這首詩最後一句說“新桃換舊符”疫情過後,我們能不能用新的生活 方式,新的面貌來彌補我們過去的不足。其實我們最好的驅邪不是我們門前貼的符,而是我們生活的改變,更準確的說是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這才是我們的新符。

  • 14 # 秋水文瀾原創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一首寫春節到來的詩。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來送走舊歲,迎來新的一年開始。暖洋洋的春風裡喝著屠蘇酒,這時候太陽已經照進了千家萬戶迎來新春第一天,要把門上掛著的畫有神像的舊桃木摘下來換上新的,企盼新年有好運。寓意著辭舊迎新,永珍更新的景象!

    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

    宋人特別喜歡透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哲學觀點。王安石此時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所以這首詩的字裡行間都洋溢著他對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及樂觀情緒。抒發了他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心情。 還能體現出他的執政態度。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裡,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中國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介說女方要求先買房再見面相親。這個要求過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