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代人到年底單位都有年終獎,那麼古代人是否有年終獎,如果有,都是什麼形式?
28
回覆列表
  • 1 # 西瓜籽影片

    有的,只不過名字不一樣,比方說;

    漢代的臘賜

    漢代有“臘賜”之說。東漢的時候,一進臘月皇帝就會給文武百官發福利。大將軍、三公的是錢2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進、侯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3萬,侍中、將、大夫各2萬,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賁郎、羽林郎3千。要知道,最高階的大將軍和三公平日裡月薪只有一萬多錢,這年終獎金可是比一年的工資還要多呀!

    宋朝的高薪養廉政策

    宋朝實行高薪養廉政策,平日裡官員的工資就很高,包括正俸、祿粟、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差旅費、廚料、薪炭等各項。

    所以,年終的時候皇帝也不想給他們那麼多,撐死給五隻羊、五石面、兩石米、兩罈子黃酒,打發了事。

    明清的炭敬

    “瑞雪逍遙下九重,行衙吏部掛彩燈。頻叩朱門獻暖爐,玉做火塘熔炭紅。”明清的時候不僅有皇帝賞賜的豐厚荷包,地方官員為了巴結京官還會孝敬“炭敬”,美其名曰購置一些木炭用以取暖。相對的,高官對底下人就吝嗇多了,他們往往是請下屬吃頓飯,感慨一下一年的朝政變化和人情世故,就算給了年終福利了。

  • 2 # 阿杜談古論今

    臨近春節,各大平臺,甚至親朋聚會年終獎成了人們繞不開的話題。比起現在我們五花八門的年終獎古代人的年終獎是以哪種形式來發的呢,他們能發多少呢?下面就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足跡來慢慢的品一品吧。 古代‘年終獎’始於東漢,那時候叫臘賜,在東漢時期皇帝每年兩次重要節日定期賞賜百官,分春賜和臘賜。據《漢宮儀》記載,春賜是‘立春之日遣使者賜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將軍各60匹執金帶吾諸校尉各30匹,武官倍於文官。’臘賜則‘大將軍、三公、各30萬錢,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候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丞、郎各漢尚書令一萬,5千、千石、六百石各7千侍御史謁者、議郎、尚書令各5千’。因為臘賜是臘月發的基本到年底,所以就相當於現在的年終獎了。東漢時期的臘賜‘每人發錢20萬、牛肉200斤、大米200斛’粗略估計一下大致相當於現在人民幣10萬左右,而他們月薪才17500枚5銖錢,摺合成人民幣才7000元左右,這回‘年終獎’比他們全年工資還多,真的是好嗨呦!清朝對大臣的賞賜也不小,《嘯亭續錄》載:‘乾嘉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賞賜、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裡面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金銀八寶八份以及金銀錢、金銀探各四枚’。年終獎也是足夠壕的,而北宋高官的年終獎雖然少,他們宰相級別只有5只羊、5石面、兩石米和兩壇黃酒(換算成人民幣只有幾千塊錢)但架不住人家平常薪金高啊,就以包拯‘倒坐開封府衙’為例、工資和各種補貼加起來一年將近一萬貫(相當於現在人民幣600萬元以上)。 當然在古代皇帝才是大BOss,所有官員都是打工仔,那麼除了東漢朝廷土豪,基本各級官員雨露均霑,其他朝代都是按官員的權利,職級來發的。那一些地方各級的衙門的一些領導和公務員怎麼辦呢?這個我們不用替他們操心,他們有他們的辦法:(1)賣廢品,這指的是一些窮衙門,他們可以把他們一些竹簡,麻布、絲絹,以及一些過了保密期的文書來信統統拉去賣錢。 (2)放高利貸、唐宋時期京官不缺地方效敬,而地方衙門主要靠創收,衙門可以向民間放高利貸用以解決官員俸祿不足的問題、他們放的高利貸都‘驢打滾’的利滾利,到時候一部分利息可以吃喝、一部分私分、而私分就包括髮年終獎。 (3)做生意、官員以集資款甚至公款做資金、權力做後盾,可以造酒、造醋販賣私鹽或者投資房產,這些利潤到最後都會以年終獎的形式分發下去。 (4)收碳敬、明清時期地方官一到年底都是會孝敬京官的、這就是炭敬。 (5)索部費、就是底層官員的吃拿卡要。 看了以上這些我們吃瓜群眾是不是挺羨慕古人的、可仔細一梳理這些都沒有普通群眾什麼事,不像現在我們只要就職個好點的單位、只要全年業績足夠好、是都能拿到不菲的年終獎的!

  • 3 # 本昌談歷史

    發年終獎並非現在有,古代也有。略舉幾例:

    宋朝時期,年終獎叫“臘賜”,即皇帝歲未對一年來各級官員辛苦工作的獎勵。據楊侃的《兩漢博聞》記載,臘賜既有錢,也有物,如肉丶米等。臘賜也是分等級的,不同的官職多少也不一樣,比如"大將軍、三公錢各二十萬,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候十五萬,卿十萬,校尉五萬,尚書三萬,侍中、將、大夫各二萬,千石、六百石各六千,虎賁、羽林郎二人共三千” 等等不一。如果折算成今天的價值,大將軍、三公的年終獎勵約10萬元左右,最少的虎賁、羽林郎也要過萬。

    清朝,《嘯亭續錄》載,乾嘉時期,皇帝在年終也給王公大臣賞賜,名為“歲歲平安’荷包”。荷包裡裝有玉石丶金銀丶錢幣,福字等,所賜荷包的大小與多少也是根據職務不同而多少不同。

    民國時期,這種官方發年終獎的風氣也影響到民間,商店的夥計、作坊的工匠、公司的職員、當鋪的朝奉,一般都能拿到年終獎,獎金的多少是根據"單位"的效益和得獎人表現發放,就是沒有工資的學徒工也多少給點年終獎。老闆丶掌櫃主要透過發年終獎與"職員”攏絡感情,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 4 # 舊時光老影像

    據記載年終獎起源於東漢,歷代皇帝對年終獎也都比較重視,為了自己的江山更穩固,給官員發“年終獎”自然毫不手軟。

    秦漢魏晉時期,老百姓一般是沒有年終獎的,做“公務員”的才有

    每到臘月,皇帝就開始給文武百官發放年終獎。根據《漢官儀》的記載,朝廷官員的年終獎豐厚的叫人咂舌:大將軍、三公各領錢二十萬;卿大夫領錢十萬;校尉領錢五萬;尚書官員領錢三萬;其他低階官員各領錢七千!當時三公和大將軍的月薪各只有17500錢,領一回年終獎已經相當於他們一年的工資了!

    在東漢時期,皇帝每年兩次賞賜百官,分為春賜和臘賜。

    《漢官儀》記載,春賜是“立春之日,遣使者賜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將軍各60匹,執金帶吾、諸校尉各30匹。武官倍於文官”。臘賜則“大將軍、三公,臘賜錢各3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侯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丞、郎各漢尚書令印萬5千。千石、六百石各7千。侍御史、謁者、議郎、尚書令各5千”。臘月接近年關,臘賜就與現在的年終獎非常相似了,因此,漢代的臘賜又常常被視為最早的“年終獎”。為讓官僚過肥年,臘賜明顯厚於春賜。

    東漢時,大將軍、三公等的臘賜為“每人發棧20萬、牛肉200斤,大米200斛”,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10萬元左右,而他們的月薪僅有17500枚五銖錢(摺合成人民幣不過7000元),領這一回“年終獎”,要超過他們一年的工資。

    唐朝永徽元年,唐高宗上調了各級官員的俸祿,包括年終獎。

    據《唐書.食貨志》的記載,每到冬至唐高宗照例給官員們發放年終獎,年終獎為官員一年的俸祿,外加補助、過節費、差旅費,加起來最低階的官員也有兩萬錢。這資料看上去感覺還沒漢朝的好,但是請注意,唐朝跟漢朝的物價不同,就拿房子來說吧,唐代的精裝修豪宅值三千錢,這就意味著最低階的官員只要領一回年終獎就可以在全國各地豪購幾處豪宅!

    北宋高官的“年終獎”很少

    宰相級別只有5只羊、5石面、兩石米和兩罈子黃酒(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只有幾千塊錢)。但是北宋官員的平常薪資很高,是古代的“高薪時代”,名目也很多,令人眼花繚亂:正俸(錢)、祿粟(米)、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卷(差旅費)、廚料、薪炭等等。包拯“倒坐南衙開封府”時,工資和各種明目補貼加起來一年將近一萬貫(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00萬元以上)。

    清朝皇帝年底賞賜大臣也是大手筆

    《嘯亭續錄》載:乾嘉時期“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裡面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金銀八寶八份以及金銀錢、金銀探各四枚,“年終獎”頗為豐厚的。

    每當冬季降臨,地方官員往往以為京官購置取暖木炭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錢財,此謂“炭敬”。炭敬就是取暖費,就是春節過節費,在地方上叫“節敬”,“炭敬”是“饋歲”(新年禮物)的意思。除了年終取暖費外,還有夏天的消暑費,是為“冰敬”。

    民國時期,上海工商界成立“年獎問題處委會”

    年終獎勵不只是古代官員們的專利,一些供職於銀櫃票號、糧米油店、絲綢布莊的僱員或學徒,也會在春節來臨時收到老闆的過節獎勵。一名員工能夠得到多少年終獎,關鍵要看平日表現,也就是自我奮鬥和付出,但也要考慮到店面效益,以及老闆的人品秉性。

    臨近年末,又到了歡度春節的時候。有年終獎當然高興,沒有也不要灰心,最主要的是家人健康、心情舒暢、闔家團圓這才是給我們最寶貴的年終獎。

  • 5 # 漁夫歷史

    快過年了,孩子最期待的是壓歲錢,大人最期待的是年終獎,而廣東未婚大人,最期待的就是壓歲錢+年終獎。

    其實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年終獎的概念,但是具體金額是多少?是否能撫慰當代“搬磚工”的心?帶著這些疑問,今日為你傾情放送

    東漢時期——典型性:別人家的公司,不要提到東漢,就

    除了分三國,在分錢這件事上也不輸後人,比如年終獎這一概念,最早就是從東漢時期開啟,只是,那時候能參與年終獎分配的人,只有國家官員,普通百姓是無法參與的。

    差不多每年剛進臘月的時候,皇帝就開始準備,給文武百官們發年終獎,根據職位的不同,得到的年終獎自然也不同,據記載大概是

    *大將軍、三公,臘賜錢各3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侯15萬。卿10萬。校尉5萬——《漢官儀》

    猜你們看不懂,按照現在的價值對比大概是,一枚五銖錢=人民幣0.4元,牛肉20錢/斤=人民幣4元,粳米400錢/斛=人民幣160元,所以,他們的年終獎摺合成人民幣大概是

    *1斛=1石=10鬥=120斤

    忘了說,東漢不僅有年終獎,立春還有春賜,相當於一整年有兩次年終獎,而且每次都比你多。

    立春之日,遣使者賜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漢官儀》

    不過大家也不用太難過,以上都是高薪人才,對於一些普通官員來說,年終獎還是得靠部門自給自足,創收能力弱一點的部門,會指派一個“垃圾管理員”,積攢一整年的“文具廢品”,到了年末的時候去回收市場賣了,給部門員工發年終獎。

    宋朝時期——你的年終獎還沒我月薪高

    比起東漢時期的大手筆,來到宋朝,年終獎似乎就顯得有些寒酸了,上至宰相級別的官員,年終獎也只有5只羊、5石面以及兩石米和兩罈子黃酒。

    宋朝人年終獎低,是因為他們完全不需要靠年終獎獲得快樂,為什麼呢?

    因為宋朝人的薪資水平是這樣的,宰相年薪360萬,這還僅僅只是基本工資,另外還會附加各種福利補貼,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卷、廚料、薪炭等等,輕輕鬆鬆年入幾百萬不是夢。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宋朝雖然工資高,但房價更高,即便宋朝重文輕武,很多大文豪依舊是租房過日,歐陽修就曾是資深租客,窮到租房十幾年,還寫信給基友吐槽租房質量不行。

    “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閒坊僦古屋,卑陋雜里閭。”——《答梅聖俞大雨見寄》歐陽修

    明朝時期——如果想當鹹魚,請謹慎穿越,明朝在去年的假期排行榜中,勇奪最後一名,在這一次的年終獎排名中,他是否能扳回扳回一城呢?

    在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後,我們發現明朝,不僅假期少,還工資低,甚至連年終獎都沒有,成功入選,上班族最不想穿越的朝代之一。

    不過,沒有年終獎沒關係,窮雖然限制了人類的購買力,卻不能限制人們的想象力,比如明朝人,就透過自己的“智慧”,創造了一種新型年終獎——碳敬

    碳敬,從明面兒上看就是寒冬來臨,各地官員向京城官員購買取暖用的木炭,但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官場潛規則,每年寒冬下級官員可以藉著買炭的名義,在冬季“孝敬”京城官員。

    靠著單純不做作的碳敬,在京城當官,拿著一手資料資訊的明朝官員,在年終時候,過得應該也算是美滋滋。

    清朝時期——即使貧窮,也要靠創意掩飾,而要說會玩,莫過於清朝時期的年終獎。

    那時候的年終獎,就像現在店鋪的福袋一樣,皇帝將獎勵裝進不同的荷包裡,再分發給各個官員,事先都不知道自己會拿到什麼。

    朕猜你一定很好奇,那荷包裡面究竟會有什麼呢?

    有說法是大的荷包有一對是賜給親王的,一般裝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小荷包分四對,一般裝有金銀八寶各一份,而再下面還有給小官的小小荷包,一般裝有金銀錢四枚,金銀錁四枚。

    說完了這麼多朝代,究竟該穿越到哪個朝代,想必大家心裡也該有X數了吧,那就先把30000字的年終報告word、200頁的年終總結ppt、8000項的年終資料excel,都先交上來,再好好穿越吧。

  • 6 # 讀史溯源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正好趕在年末,到了公司企業發放年終獎的時候,福利好的公司會發放不菲的金額作為一年的辛苦費,福利差的幾乎什麼都沒有,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幸福失落各不同。當然,這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福利,在古代,一樣會有年終獎,只是只有古代的公務員才有這種福利,而且朝代不同,年終獎的金額也相差巨大,年終獎比較多的是東漢,比較少的是北宋。

    東漢的官員年終獎所得超過了他們一年的俸祿。到了臘月,東漢皇帝就開始給大臣發錢。

    大將軍、三公每人發錢20萬、牛肉100公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發錢10萬,校尉每人發錢5萬; 尚書每人發錢3萬,侍中每人發錢2萬。

    一枚五銖錢購買力相當於人民幣4角,一斛大米重 16公斤。大將軍和三公每人所能領的年終獎,摺合成人民幣10萬元。而三公和大將軍的月薪17500 錢,摺合成人民幣7000 元。東漢的高階官員年終獎是他們薪酬的大頭。

    北宋的年終獎就少多了,宰相等重要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2石米、2罈子黃酒。但這不意味北宋的公務員薪酬低,相反,北宋官員掙得非常多,因為每月所發的俸祿額度超高,宋朝皇帝遵循“與士大夫共天下”,所以對北宋官員非常優厚。舉個例子,

    包拯在開封府時,每月有月料、餐錢、茶湯錢、薪炭錢、 公使錢、添支錢,一年將近一萬貫。換成現代的說法,就是工資、飯補、飲料補貼、採暖費、公務招待費、崗位津貼。包拯是清官,但絕對不窮,而且很有錢,有點以俸養廉的味道。

    以上說的都是高階官員,不是宰相就是三公將軍,而底層小官都沒這麼好的待遇,但卻都有自己的生財之道,年終獎也是照發不誤,其中比較有特點的是翰林院。自古以來,翰林院就是最窮的衙門,沒權沒人過來送禮,只是負責起草個誥命文書什麼的,被封冊的官員一般會回謝禮物,翰林院就靠這各回謝禮來謀取福利,一般冊封的官越大,回謝禮也就越重,起草的人得到的就越多。那麼,讓誰來寫呢?翰林院的一眾人商量後,大家一起寫,你負責題綱,我寫內容,他負責潤色,再來個校對,一篇簡單的冊封書,硬是寫成一篇佳作,文采盎然,讓人讀了心曠神怡,寫的特別好,大官一高興,回禮就更多了,翰林院的官員們把這些回禮統一存起來,一年分兩回,三伏分一回,歲尾分一回,歲尾這個就是年終獎了。

    還有比翰林院更慘的,那就是賣廢品,這種是小官中的小官,秦、漢、時期的公文都是刻在竹簡上,所以公文需要用很多竹簡,傳遞公文時,怕竹簡丟失,也怕有人篡改,所以用口袋把竹簡裝好,再用膠泥給封上。這口袋一般用皮質、麻布製作,能賣錢,一年下來也能攢下不少口袋,對於那時的生產力來說,口袋的附加價值還是挺高的,年底把口袋買了,也是一筆不少的收入,這就成了官員們的年終獎。如果口袋比較少,將口袋改造成被單或者衣服發給官員,也就當成年終獎了。公文用的竹簡,一旦過了保密期,也可以賣錢,又為年終獎增加一份資金來源。

    所以,在古代,級別不同,性質不同的衙門,其年終獎的金額也是相差巨大,權力大,小金庫就有錢,年終獎就多,權力小,清水衙門,那麼年終獎就寒酸。

  • 7 # 梨叔說史

    年終獎,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只是年終獎,這個詞,在各時代的叫法不同而已。下面找幾個重點的來說。

    一、東漢的年終獎叫臘賜,因為年終獎是臘月的時候,由皇帝恩賜的

    在東漢王朝時,每年臘月的時候,大漢王朝的皇帝會給勞碌了一年的文武大臣表達心意,而且都是物質獎勵。東漢時的這個年終獎,因此叫作臘賜。規定:文職中的三公、武官中的大將軍,賞賜錢二十萬,牛肉兩百斤,粳米達兩百斛。單年終獎,就相當於他們一年的工薪了。其他文武官員,按照等級各有所不同,單單連比較低階的武官虎賁郎、羽林郎等,還能夠領錢三千。

    二、宋朝的工資是歷朝歷代中最豐厚的,年終獎相對較少

    兩宋時期,大宋的皇帝實行高薪養廉,因此,文武百官的月工資都比較高,不僅有基本工資,還有職稱工資,茶水錢,旅遊錢等等,名目實在繁多,就連家裡的廚料錢、燒碳錢、柴草錢也有補貼。如果你認為只有這引起,那就是大錯特錯了。除了這之外,大宋王朝送給官員土地,他們可以租出去,還不用納稅,簡直就是坐等收錢。正是因為他們的月收入太豐厚了,他們的生活非常富裕,家裡請戲班子,多娶個小老婆也是尋常的事。但是,他們的年終獎就可憐多了。做到宰相級別的,到了年終的時候,只是領五隻羊,五石面,兩石米,兩罈子黃酒而已。雖然少點,但畢竟是皇帝恩賜的,沒有不敢領的。

    三、清朝的年終獎是送荷包,名字清新脫俗

    清朝的年終獎,相比其他朝代要省事多了,但是非常豐厚。大清王朝的皇帝,不直接賞錢,也不賞牛羊,米酒之類。他們賞賜荷包,荷者,清廉也。荷包有什麼東西呢?話說,賞賜給蒙古親王的是大荷包一對,小荷包四對,再小的荷包一個。其中,大荷包內裝著品質上等、顏色不一的玉石。小荷包裡裝著金銀八寶,各一份。最小的荷包裡,則裝著金銀錢、金銀錁各四枚。看似東西不多,但是貴重得多,而且方便攜帶,真是貼心到家了。

  • 8 # 路人dl

    時下正是不少人盼望發年終獎的時候,有領豪車、麻袋扛錢,也有饅頭、大白菜。其實年終獎作為每年年末老闆給予手下員工的獎勵,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存在。只是在以農民自給自足為主的封建社會,古代的"年終獎"基本是官員的專利,為皇帝打工的官老爺才享有的。

    古代"年終獎"始於東漢,那時它還叫臘賜

    年終獎起源於東漢。在東漢時期,皇帝每年兩次重要節日定期賞賜百官,分為春賜和臘賜。據《漢官儀》記載,春賜是"立春之日,遣使者賜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將軍各60匹,執金帶吾、諸校尉各30匹。武官倍於文官"。臘賜則"大將軍、三公,臘賜錢各3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侯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丞、郎各 漢尚書令印萬5千。千石、六百石各7千。侍御史、謁者、議郎、尚書令各5千"。臘月接近年關,臘賜就與現在的年終獎非常相似了,因此,漢代的臘賜又常常被視為最早的"年終獎"。為讓官僚過肥年,臘賜明顯厚於春賜。

    皇帝發"年終獎"毫不手軟

    古代有肥水衙門大發過年紅包,亦有官員請下屬吃一頓了事

    歷代君王都重視賞賜,為達到"邦典有敘"的目的,使自己的江山更穩固,給官員發"年終獎"自然毫不手軟。東漢時,大將軍、三公等的臘賜為"每人發棧20萬、牛肉200斤,大米200斛",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10萬元左右,而他們的月薪僅有17500枚五銖錢(摺合成人民幣不過7000元),領這一回"年終獎",要超過他們一年的工資;清朝皇帝年底賞賜大臣也是大手筆,《嘯亭續錄》載:乾嘉時期"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裡面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金銀八寶八份以及金銀錢、金銀探各四枚,"年終獎"頗為豐厚的。

    北宋高官的"年終獎"雖然少:宰相級別只有5只羊、5石面、兩石米和兩罈子黃酒(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只有幾千塊錢)。但作為古代的"高薪時代",文武百官的工資很高,包拯"倒坐南衙開封府"時,工資和各種明目補貼加起來一年將近一萬貫(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00萬元以上)。

    權力等級為標準

    官員是皇帝請來的打工仔,一年辛苦下來,皇帝老闆要給"年終獎"以資慰問和獎勵,是皇帝對官員的賞賜(皇帝發東西不能叫發,得叫賞賜)。而賞賜按權力等級標準進行,宗室、外戚以及高階官僚獲得賞賜的機會多,中下級官僚獲賞的機會很少。換言之,高階官員的"年終獎",一般由朝廷發放,國家財政出錢,有時候甚至是皇帝親自掏腰包給寵臣發紅包。而像漢朝這樣,連邊郡小吏都能獲得皇帝發的年終將的情況是極少的。更多的時候,各級政府的中下級官吏,不可能獲得皇帝的賞賜。他們的"年終獎"要靠各級政府自己想法辦。而對於這些有辦法搞額外收入的官吏來說,即使皇帝不給他們賞賜,他們自有法子利用手中的權力過個肥年。

    賣廢品:窮衙門為湊年終紅包賣辦公用品作"年終獎"

    當然,和現在一樣,不同級別、不同性質的"單位","創收"的渠道和能力是天差地遠的。沒掌握實權的清水衙門創收能力相對弱一點,例如攢起公文賣廢品。秦、漢、魏晉時期,公文是寫在竹簡上,而裝竹簡口袋,不管是皮質的、絲織的,還是麻布的,都能賣錢。便有部門—像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臺,將攢的口袋在年底運到市場上賣掉,一個部門的辦事員就都有"年終獎"了。南北朝以後,公文主要用紙張,裝公文的封套裝主要是布做的(史稱"旁囊"),一些窮衙門將這些旁囊積攢起來,讓裁縫改成衣服或者被單,過年時作為"年終獎"發給諸位同僚,至於寫公文用的紙張,過了保密期限,就能賣廢品,賣得的錢,也能發"年終獎"。

    放高利貸:唐宋時期,高額利息一部分被官吏以"年終獎"私分

    京官在天子腳下,不缺地方官員孝敬。地方的衙門發"年終獎"主要得靠創收了。唐朝和宋朝,曾允許各"機關單位"向民間放高利貸,以解決官員俸祿不足的問題。高利貸的本金,有朝廷撥付的"本錢"和"公用錢",也有官吏們自己湊的集資款。由各衙門派專人放貸生息,進行創收。上至六部,下至府縣衙門,都把這些本金放出去。放貸的物件,主要是各單位轄區內的商人。放貸的期限,短則幾天,長則一年。月息最低3%,而且是"驢打滾"的利滾利。獲得的利潤,國家財政抽小頭,官署留大頭,變成"小金庫",一部分拿來公款吃喝,一部分官吏私分,私分的形式就包括了發"年終獎"。

    做生意:官員以集資款甚至公款作資金,權力為後盾,造酒造醋販賣私鹽或者投資房地產,驚人的利潤便是年終紅包

    更有衙門嫌放高利貸來錢不夠多不夠快,直接拿集資款甚至公款來經商。包括造酒造醋、販賣私鹽、投資房地產。酒、醋、鹽,在大多數朝代都是專賣品,壟斷經營,利潤驚人。而房地產生意,他們也有優勢,動用職權在繁華地段低價購入甚至霸佔一塊地皮是小菜一碟,蓋好的房子便對外出售或出租。晚唐的軍閥、五代十國的將軍、宋朝的王爺、明清兩代的京官,許多都從事房地產開發。而不管是販賣私鹽、造酒造醋,還是投資房地產,賠了,用公款衝賬,賺了,自個兒笑納,再給同僚和下屬發點兒紅包。

    收炭敬:明清時期京官收地方官員的春節費

    有什麼辦法拿"年終獎"過肥年呢?最簡單就是收禮。據《春明夢錄》所記載,明清時期,地方官員為獲取資訊和得到京官的照應,每當冬日降臨,往往以為京官購置取暖木炭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錢財,此謂"炭敬"。"瑞雪逍遙下九重,行衙吏部掛彩燈。頻叩朱門獻暖爐,玉做火塘熔炭紅"便是描述這一現象。實際上,炭敬就是春節過節費,在地方上叫"節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給京官拜年送禮。贈送所附的信裡還不直接說數目,以梅花詩八韻、十韻或數十韻來代替。如果是四十兩銀子就說是"四十賢人",三百兩就說"毛詩一部"。

    後來春節收禮不僅僅是"年終獎"了,使得買官賣官、構私枉法、結黨營私等貪腐之風越演越烈。清朝康熙時代末,朝廷為整頓春節官場陳規陋習,九卿等衙門聯合釋出文告訂立一紙不賀歲、不祝壽、不拜客、不接帖、不登門薄、不答拜的"六不"廉政措施,規定仍停留在紙上,禮照樣送與收,賄照樣行與受。

    索部費:底層小吏的吃拿卡要

    即便這樣,底層的小吏(包括一些沒有編制的胥吏、書吏、衙役等)所得的"年終獎"也是很少的。但這些小吏仍可以過肥年。以各衙門的書吏為例,雖然沒有編制,不拿工資,位低權輕,但如果地方來辦事,如果不向部院書吏輸送利益,"則屢次駁回",或久拖不辦。康熙年間名臣靳輔曾說:"各省銷算錢糧,科抄部,承議司官,雖不乏從公議允之案,然遇值一事,或執己見,或信部胥,任意吹求,苛駁無已……經用錢糧之官,不得不行賄以求之,所謂部費也。"中央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以及其他中央部門,掌握著題升,調補,議敘,議處,報銷,審理等權力,用手中的實權吃拿卡要,都有勒索部費的機會。

  • 9 # 彩虹影音

    說不清年終獎的具體起源,只說賞賜從什麼開始,傳統節日從何興起,只要人與人之間有贈予或賞賜,那麼年終獎就有了。而且是賞賜贈予一定是在節日興起之前就有的。只不過現在把年關的贈予或賞賜取了個名叫年終獎。

  • 10 # 納蘭伈伈

    一年終了,對於過去的這一年來說,有收穫、有感動,有遺憾、有悲歡,但時間不等人,我們對於過去的這一年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感受。無論如何,到了年底,大家對於年終獎這個名詞的重視度變得越來越高,它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數量,更代表了對於這一年工作的總結和評價。

    古代的年終獎

    那麼你今年發年終了嗎?年終獎這個詞由來已久,最初是在東漢時期,一入臘月,皇帝就開始給文武百官發獎品了。按照官職的大小來發放定量的獎品。 例如:大將軍、三公,沒人發放錢20萬(五銖錢)、牛肉200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發錢10萬枚;校尉每人發錢5萬枚;尚書每人發錢3萬枚;侍中每人發錢2萬枚。 這些東西摺合成現代的物價來看:大將軍和三公的年終獎大概有10萬左右,比他們一年的工資還高,所以這個皇帝的年終獎可謂是很大方了。

    自食其力的官員

    全國大大小小的官不計其數,由皇帝一人發放約等於天方夜譚了,那麼除了能見到皇帝面的官員們,其他官員的

    年終獎如何發放呢?這裡面也是有門道的。

    詩人陸游有一首打油詩:吏勳封考, 筆頭不倒;戶度金倉,日夜窮忙;禮祠主膳,不識判硯;兵職駕庫,典了祓褲。

    此詩何意呢?吏部是管理官員升遷的部門,戶部呢是管理工資發放的部門,這兩部門一個管理人事,意識管理財政,均為要害機關,所以年終獎十分的豐厚,而禮部主管宗廟祭祀等,不太重要,所以無人理會。而兵部的重要性只體現在有戰爭的時候,所以在太平時代也就無關緊要了。

    禮部兵部尚且如此,縣級官員、小吏這些人更是無人注意了,他們的年終獎一般都是各部門、衙門自掏腰包。這個腰包都是需要自謀出路的:一種呢就是用“公款”去做生意,得到的收成便在年終的時候發放一部分,或自己笑納,還有一種呢是“賣廢品”,沒錯,就是賣廢品,秦、漢、魏晉時期的公文是寫在竹簡上的,透過驛站來相互傳達,這個過程中為了防止磨損、洩露公文,一般都是用布袋裝起來的,這些公文到了地點後,官員們便將布袋拆開取出公文查閱,這些布袋就失去了作用,積少成多,這些布袋的材質有皮質、絲制、麻布的都是可以賣錢的,到了年底,將這些布袋運到集市上賣掉,小吏們就可以多少分點薪水,“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這幾天,問候語從“你吃了嗎”變成了“你發年終獎了嗎”,這一轉變讓人猝不及防,為什麼大家都這麼關注年終獎呢?個人覺得,年終獎的意義有兩個方面:一是前文說的對於去年工作的總結評價,而是對於新的一年的激勵。那麼,你發年終獎了嗎?今年的收穫如何呢?對於新的一年有什麼願望都可以寫下來哦!記得點贊哦O(∩_∩)O

  • 11 # 凡易文史觀

    每年到了十月份,“年終獎”又成了人們惦念在心中、記掛在嘴邊的關鍵詞。年終獎發多發少、何時發放,關係到年節的肥瘦、心情的好壞。那麼,古代官員有沒有年終獎,又怎麼發放呢?

    官員年終獎,本質上是一種獎勵,是俸祿之餘的額外收入。在官與爵不分的先秦時代,官員幾乎都有封地,沒有體祿,每年全佔封地的稅賦,自然沒有年終獎了。秦漢之後,官爵分開,官員成了職業,和世襲的爵位剝離開了。官員們只拿俸祿,沒有封地食邑了,可也有了年終獎。

    也許是因為官爵剝離不久,秦漢朝廷給文武百官規定的俸祿較高,發放的年終獎也很可觀。比如東漢定例,文武百官一入臘月就能領取年終獎:大將軍、三公,每人發錢20萬枚五銖錢、牛肉200斤、大米200鬥;九卿每人發錢10萬枚;校尉每人發錢5萬枚;尚書每人發錢3萬枚;待中每人發錢2萬枚。如此標準的年終獎,已經相當豐厚,皇帝還要在年節大宴百官,加以恩賞。

    賞賜的物品雖然沒有一定之規,但都不差,有真金白銀,也有文物器玩,樣樣都是好東西。這也算是隱形的年終獎,是令人期待的福利,東漢之後,官員的年終獎日漸削減。其中的原因,一來是後起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板蕩,政權頻繁更迭,幾百年中官員們的年終獎能按時發放的沒幾十年。當君王的,把錢財物資都投到打仗上去了,手頭緊張,沒多少錢物能發給大臣們。二來,東漢之後的君臣關係已經淡去了魚水般的脈脈溫情,比僱傭和被僱傭的關係要惡劣,純粹惡化為主子和奴才的關係。

    官員成了供主子驅使的工具。如今的企業既怕員工跳槽,又要獎懲優劣,所以大搞年終獎,古代朝廷可不怕官員辭職。就算驅使得再厲害,擠破頭往官場裡衝的人依然比比皆是。既然君臣關係徹底的不平等了,完全不是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君王們就沒必要提供豐厚的年終獎了。

    宋朝的官員俸祿很高,年終獎卻很少,而且只有高階官員オ有。每年冬至,皇帝給丞相、樞密使以及曾經封王的大臣每人發5只羊、5石面、兩石米、兩罈子黃酒,和如今小企業的新年購物卡有一拼。

    明清兩代,官員俸祿微薄,也沒聽說有發放年終獎的制度。皇帝在元旦的宴會倒還在張羅,但賞不賞賜就完全看皇帝的心情而定了。即便皇帝高興了,賞賜給大臣的福利也可能只是一塊臘肉或者一個福字

    明裡的年關獎勵沒有了,暗裡的福利一直存在。皇帝不給官員們發錢賞物了,官員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方設法自謀福利,自己“獎勵”自己政府公文是不能私拆的,同時怕紙張磨損,所以在傳遞過程中要封存裝裱起來。

    比如唐朝衙門用封套把公文裝起來。每個衙門收納公文,拆封後就把封套留下來,一年下來能攢不少的封套。這些套子都是布帛製成,有的還是絲綢,完全可以廢物利用。所以,年關將近,衙門中的書吏就會蒐集各個辦公室的封套,出售給廢品回收的商販,得一筆錢。這筆錢見者有份,權當大家的“年終獎”了。

    又比如清朝,官員士人到北京辦事,乃至捐納買官,都要由同鄉官員提供擔保。同鄉京官出具保書,是要收錢的。雖是同鄉,大家可能素昧平生,銀子就成了最佳的聯絡工具。這事後來成了程式化的機械勞動,官員們一手收錢一手籤格式檔案。為免煩瑣,同一個衙門的同省京官把印章集中到某個人手上,委託他來統一收錢、蓋章、出保。大家到月底或者年底,平均分錢,稱為“印結”或者“印子錢”。

    如果來辦事的同鄉多,或者掌管印章的人會“經營”,清代京官們每月能分幾十兩印子錢,也是一筆橫財廢品回收的錢也好,印子錢也好,都是小錢,都不涉及以權謀私,還算來得乾淨。下面要說的古代官員的年終入賬,多少濫用了公權力,要髒得多,也要豐厚得多。

    比如翰林院是個冷衙門,可整日讀聖賢書的翰林們也“生財有道些程式性的詔書,比如冊封、恩賞、追誥、褒獎等,要的是辭藻華麗,詞用得越文雅越正面越陽光越好。翰林們擅長寫這樣的文章。朝廷冊封某個大官,一般由翰林起草任命書,皇帝過目一下就蓋章頒發了。獲得提拔或者褒獎的官員就要向翰林院送筆銀子,表示感謝一畢竟人家搜尋枯腸,好好把你誇了一番。

    如果你不送,翰林院可會把你的豐功偉績、高風亮節隱去一些,讓你的形象顯得不那麼“高大”,或者人家乾脆認真起草、反覆修改,遲遲不拿出詔書來,讓你望穿秋水,終日生活在等待的煎熬之中。

    如果是任命官爵的詔書,哪個官員不希望早日下達,免得夜長夢多。萬一就在翰林院拖沓的那

    幾日,風雲突起,橫生枝節,一個人的前途可能就毀於一旦了。所以,你敢不向翰林院“表示”一下?有些皇帝則直接命令相關人等給翰林送錢,名日“謝禮”。到年底,翰林們就可以分這筆錢,權當做年終獎了。沒有一個衙門是清水衙門。只要存在,它就有職責,也就掌握了一定的公權力。

    衙門中人就可以據此謀利。翰林院如此,看似更加冷清的欽天監也如此。欽天監掌管天文曆法,每到年底都會出版一本新年曆,包括新的一年的日曆、節氣和注意事項等等,類似於檯曆。欽天監向全國州縣、衙門攤派購買。年曆的製作成本極低,售價卻高達每本數兩銀子。即便是偏遠貧困的小縣,也要購買幾本,不然欽天監與你沒完。

    全國多少州縣和衙門,僅就賣書一項就是一筆鉅款。不消說,其中的鉅額利潤都進了本部門官員的腰包。

    至於掌握生殺大權的刑部,過年籌錢的門道就更寬了。地方判處的所有死刑案件和許多重要案件,都要上報刑部,等待批覆。刑部是核准判決,還是推翻原判,關係到地方經辦官員的政績乃至前途。同時,刑部把上報的案卷拖延不復,也會影響地方的“破案率”,間接影響一批官員的仕途。為了通暢案件的稽核,清時各省都會在過年前後給刑部一筆“辛苦錢”,金額從幾百兩到上千兩不等。到了年底,刑部有這樣的進賬,主持科舉的禮部、手握財權的戶部、主管人事的吏部等實權部門,哪個沒有?

    清代統稱這種地方孝敬中央部委的辛苦錢為“部費”,雖由地方財政支出,卻是法定收支之外的金錢往來。

    古代官員的年關總會有額外的收入,他們所苦惱的只是“年終獎”的多寡而已。

    為什麼別的衙門發的錢就比我多呢?根據古代法律,只要不是皇帝發給官員的錢,就是“非法”的。官員的“年終獎”是以權謀私的髒錢,是公權力泛濫的結果。而決定金額多少的,自然是官員們手中實權的大小。

    大詩人陸游曾記載了南宋的一句順口溜:

    吏勳封考,筆頭不倒;

    戶度金倉,日夜窮忙;

    禮祠主膳,不識判硯;

    兵職駕庫,典了祓褲。

    吏部因為管人,實權最大,自然日子最好過。至於負責軍政、軍械和車駕的官員,既不管人又不直接管錢,到年終就只能出入當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中古神亞煞極與其餘古神(克蘇恩,尤格薩隆,恩佐斯)相比,實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