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若望財經
-
2 # 漁耕樵讀
首先糾正題主的一些看法,實際上韓信帶的吧,並非3萬老弱病殘,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是背水一戰能成功的關鍵。這一點可以從廣武軍李左車和成安軍陳餘的對話,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先看戰前的形勢,這點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詳細記載
信與張耳引軍數萬,欲東下井忻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忻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 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 不可當。”實際上韓信領的是精兵,而且還是在一戰滅魏後士氣正盛的情況下。韓信在滅魏後,實際上是實力大增,並非是疲軍。從他在滅魏後所做的事也可以看出來,據記載韓信滅魏後:“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意思就是說,韓信把俘獲的精兵都送到了滎陽戰場了,因為那裡還有一個當誘餌的苦哈哈的漢王,吊著項羽呢。
而趙軍才是真正倉促集結起來的二十萬大軍,這點前面也提到了,不說是老弱病殘吧,至少是沒有漢軍連戰連捷計程車氣。關於這一點,陳餘也說的很清楚:“其鋒不可擋”。那麼問題就很清楚了,漢軍士氣高昂,但是遠道而來,趙軍倉促應戰,但是以逸待勞兼有城池固守。因此漢軍拖不得,否則士氣難以為繼,趙軍需要時間來整合倉促集結的二十萬大軍。現在的問題就是,漢軍需要的是速戰速決,趙軍需要的以逸待勞。
李左車的的建議是,斷其糧草後路,深溝高壘,堅營不出,待其士氣低落,久攻不下,糧草不濟,退不得退,攻無力攻之時,定能一戰破之。李左車之所以這麼篤定,是因為井忻口的地形已經決定了。井忻口的地形是“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糧必在其後”。簡單地來說,就是井忻口狹長崎嶇,車馬難以通行。
不得不說英雄所見略同,韓信正是看好了這樣的地形,才決定背水一戰的。因為在這樣的狹長地帶,大軍根本無法展開,兵力的優勢只能用來補充消耗,一旦有變兵越多反而越不容易排程,甚至可能會成為累贅。這點李左車看到了,韓信也看到了,可惜陳餘沒有看到。
陳餘沒有聽從李左車的建議,堅持“十則圍之,倍則攻之”的想法,想以優勢兵力一戰擊垮韓信。實際上如果你認為韓信,只是因為背水一戰計程車氣才打贏的話,那你就錯了,那樣的戰爭也只有項羽那樣的萬夫不當之勇的人才打的出來。韓信只是把自己當成誘餌,他此時的作用和困守在滎陽的苦哈哈的劉邦一樣,能做的僅僅是“惟死撐耳”。韓信已經料到這會是一場持久戰,而韓信的後手就是那派往趙軍大營2000輕騎。韓信打贏打不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形勢未變前不能輸。
而韓信的兩千輕騎,帶著漢軍的旗幟偷襲空虛的趙軍大營,有人說即便再輕敵,留守的趙軍也不至於被這兩千人輕易打敗吧。實際上這兩千人打贏打不贏,對韓信來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打出氣勢,製造聲勢,讓陳餘不得不撤併救援。前面說了,井忻口不利於行軍,更不利於排程,一旦形勢有變,很難倉促應對,如果是訓練有素,百戰之師還可以從容撤退。
但是前面趙軍本就是倉促集結的號稱二十萬的大軍,後方被襲,前面是背水一戰的虎狼之師,趙軍軍心大亂,兵敗如山倒,據史書記載:“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敗兵四處潰逃,就算殺人也不能禁止,別說這二十萬倉促集結的烏合之眾,就是二十萬百戰之師在這樣狹長的地帶也要擁擠踩踏,互相掣肘。這後面收拾潰軍就很簡單了。
背水一戰重要是要打出氣勢,要利用地勢,把握好形勢。這三點,韓信都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焉能不勝?
-
3 # 豬豬大師
漢二年後九月(閏九月,歲末,漢初以十月為歲首),首先拿下代國(都城今河北蔚縣代王城),擒獲代相夏說。破魏下代,劉邦馬上使人把韓信的精銳部隊調去滎陽對抗楚軍。《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精兵被收了,韓信請求增加三萬人馬,漢王派遣張耳與韓信一起,攻打趙國和代國。張耳是劉邦信任的人,老相識,劉邦曾經到張耳那裡做客,一住就是幾個月。既派兵增援,又來監視韓信,相當於“監軍”。沒有張耳,以韓信的軍事能力,攻破趙國也不是太困難。派來的人不止張耳,韓信身邊還有曹參、張蒼、灌嬰,都受劉邦信任。《漢書·韓彭英盧吳傳》“信遂虜豹,定河東,使人請漢王:‘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王與兵三萬人,遣張耳與俱”《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
從代國到趙國,必取道“井陘”,“太行八陘”之一,後世也稱土門關。因四面高而中央低,如井而得名,“陘”是山脈中斷的地方,天然形成一個出口。井陘口在今河北省鹿泉市西南東土門,軍事要地,易守難攻,趙國當然在此駐守重兵,以擋韓信。
韓信此時兵力估計五萬,而趙國兵力號稱二十萬,將領陳餘,他與張耳成了冤家,本來親如父子,因為“鉅鹿之戰”時產生了巨大的誤會,如同仇敵。
有個叫廣武君李左車的人進諫陳餘說:韓信渡過西河,俘虜了魏豹,生擒夏說,喋血閼與(yù今山西和順),又以張耳輔助,乘勝遠征,鋒芒不可擋。但千里運糧,士卒難飽。而井陘口,車不能並行,騎不能成列,行軍數百里,糧草勢必落後,請給我騎兵三萬,從小路攔截其糧草。我軍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不與交戰。敵軍前不得戰,後無退路。被奇兵截斷後路,他們在荒野什麼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人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考慮,否則,一定會被他們俘虜。
廣武君李左車身份不明,推測可能是趙國將領。“廣武君”是稱號,一般是被封的。字面意思“廣博而尚武”。史書只出現了兩次,說了兩段話,在井陘之戰前後,就不知所終,他的兩段話成了亮點,如果記載屬實,他具有高超的戰略戰術眼光。
而陳餘不採納李左車的意見,史書給出的理由,他是儒者,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詭計。他說: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成包圍之勢,兵力一倍於敵人就可以交戰。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跋涉千里,極其疲憊。這樣疲憊弱小的敵人都不打,那強大的敵人來了又怎麼辦呢?諸侯們會認為我們膽小,而輕易的來欺負我們。《史記·淮陰侯列傳》“成安君(陳餘),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
兵不厭詐,出奇兵截斷敵方糧草是常用手法。陳餘這點都不懂那就不要打仗了。他是怎麼幫趙國君主趙歇復了國的呢?沒有史料佐證,只能做個推測:陳餘對李左車不放心,此時天下未定,能者得之,萬一李左車帶三萬兵馬投靠敵方,或者觀望成敗,坐收漁翁之利,那就……而陳餘佔據了天時地利,兵力又多出對方,沒必要分兵冒險。然而他遇到的是戰神。
漢朝七國之亂的時候就有一例,道出了分兵的顧慮。吳王劉濞發兵叛亂,他的大將軍田祿伯說:兵馬都聚集在西邊進攻,無其他進攻路線相互呼應,難以成功,請給我五萬人馬,從他方進攻略地,再與大王會合。而吳太子不同意:大王以反漢為名,兵不能借人,借兵的人如果反叛我們,那該怎麼辦呢?所以吳王沒有借兵給田祿伯。《史記·吳王濞列傳》“吳王之初發也,吳臣田祿伯為大將軍。田祿伯曰:‘兵屯聚而西,無佗奇道,難以就功。臣願得五萬人,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吳王太子諫曰:‘王以反為名,此兵難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柰何?且擅兵而別,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損耳。’吳王即不許田祿伯。”
韓信的探子打探到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計謀,大喜,才敢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挑選兩千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隱蔽起來。韓信告誡說:趙軍見我軍敗逃而傾巢出動時,你們就火速衝進趙營,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傳令開飯,說:先小吃一餐,打敗了趙軍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敷衍回答“好”。
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不看到我軍大將的旗鼓,是不會攻擊我軍先頭部隊的,怕一攻打,後續部隊就會退回。韓信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餘軍背靠河水擺開戰隊。趙軍望見,大笑不止。
天剛亮,韓信設定起大將的旗鼓,擂鼓的前進。趙軍出營擊漢軍,大戰許久。於是韓信、張耳假裝拋棄旗鼓,逃回到河邊的戰隊,然後再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大將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的軍隊殊死奮戰,因為背水,沒有退路。
韓信的兩千伏兵,等趙軍傾巢出動,火速衝進趙軍已空的營壘,把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想要回營,望見營壘插滿了漢軍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俘獲了趙王和大將,於是軍心大亂,落荒逃散,趙將即使斬殺逃兵,也不能控制潰亂的局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擊垮趙軍,俘虜眾多,於汦水岸邊斬殺成安君陳餘,生擒了趙王歇。
井陘之戰是史書記載最詳細的。陳餘不用奇兵,而韓信巧用。此戰兩個重點,設伏兵和背水陣。如果只背水一戰難以打敗趙軍,自己也傷亡慘重。有了伏兵並製造假象迷惑敵軍,使之潰散,是為“攻心”,配合得天衣無縫。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活捉的賞千金。於是就有人押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像對待老師一樣。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並問:兵法說‘行軍佈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敗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不信,竟然真的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
韓信回答:這也是兵法上的,只是諸位沒有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機會訓練諸位將士,就像‘趕著街市之人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得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保而殊死作戰。如果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取勝呢?將領們都佩服的說:大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揣摩的啊。
-
4 # 路遙lgy
謝謝邀請!井涇之戰有一個成語故事——背水一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後,很快形成了楚漢兩大集團,項羽與劉邦雙方爭奪天下,楚漢戰爭歷史五年。漢韓信在期間展現出傑出的軍事能力,井涇之戰正是其中經典的戰例! 公元前204年,韓信領新招募的漢軍數萬,越過太行山攻打趙國,趙王歇和趙國軍統帥陳佘領兵二十萬住在井涇,佔領了有利地形,要與韓信決戰。韓信仔細觀察地形和敵軍資訊後,命軍隊離井涇三十里駐紮!派兩千騎兵,沒人帶一面漢軍旗幟,繞到趙軍後邊,等天亮時趙軍出營作戰,攻入趙營插上漢軍旗幟。又命一萬兵丁背水列陣,無路可退,有人嘲笑韓信不懂兵法。吃飯時,韓信說,大家少吃點,等天亮破了趙軍再餐飽。 天亮後,韓信命擊鼓拿出他的大將軍旗出兵,他說,趙軍已佔據優勢,怕不見將軍旗不出戰。果然,趙軍見旗而且漢軍又少,陳餘立馬蜂蛹出戰,戰了一會兒,韓信命扔了旗鼓迅速撤到背水陣士兵之後。趙軍看漢軍失敗,立功心切,緊追不捨,這時背水列陣計程車兵知道自己不能後退,各個奮力殺敵。趙軍看漢軍勇猛,紛紛後退,不料回頭一看,自己的大營插滿了漢軍的旗幟,趙軍軍心大亂,韓信趁機打敗趙軍! 這就是背水一戰的由來,告訴我們做事不能處處先找退路!
-
5 # 大東北的小豆包
楚漢爭霸時期群雄逐鹿,可謂是一場真正的人生大戲。
楚漢戰爭沒有開始前,項羽大封諸侯,劉邦雖然最先入關滅秦,但是僅僅被封為漢中王,而和張耳一起輔佐跟隨陳勝打過天下的生死之交張耳和陳餘最終反目,結果張耳因為追隨項羽進入關中而被封為常山王,封地就在趙國,而張耳原來輔佐的趙王歇,則被降格為代王,陳餘卻僅僅被封為南皮侯,當初最早齊國起兵的田榮兄弟等人卻因為在定陶以及鉅鹿大戰中與項梁、項羽叔侄反目,最終田儋的兒子(田榮的侄子)僅被封為膠東王,與引起田榮兄弟的不滿。
項羽分封的諸王
於是這些人都很仇恨項羽,結果項羽東返後“衣錦還鄉”不久,他在齊國分封的諸王就全部被田榮打敗,或者殺死或者逃亡,自封為齊王,於是齊國大亂;而陳餘也從齊國借兵,打敗中山王張耳,張耳只得投奔劉邦,而後陳餘輔佐趙歇重新為趙王,趙歇封陳餘為代王,於是項羽統治就成為消防員趕緊去山東去打田榮去也。
就在此時,劉邦同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關中地區,並且協同魏王豹、趙王歇、陳餘等組成50多萬大軍,去進攻楚國的老家彭城。之前劉邦使者前來趙國要求一起幹項羽的時候,陳餘提出要劉邦殺掉張耳才行,於是劉邦就找個跟張耳長得像的人,把腦袋割下來給陳餘送去,陳餘就派兵和劉邦一切協同作戰,劉邦的大軍一直幹到彭城,很輕鬆的佔領,這時候項羽的主力正在山東打田榮,已經把田榮打死,但是項羽在齊國殺戮太大,齊國人都反對他,所以一時間他很難快速平定山東,就在此時劉邦佔了項羽的老窩彭城。
楚漢戰爭形勢圖
老家被抄之後,項羽急忙回軍來戰劉邦,結果就是劉邦的數十萬大軍,被項羽給乾死十多萬,劉邦大敗,狼狽的逃走後,連老婆、老爹老媽都丟了。項羽一路追擊,直接追到滎陽,此時魏王豹和陳餘也見風使舵,不跟劉邦玩了,於是劉邦只能堅守滎陽,並派韓信攻打魏國和趙國,開始經營河北,由於主力都在劉邦手上被打的稀巴爛,於是劉邦派出韓信、曹參等人攻滅魏國後,讓韓信等人帶領3萬軍隊出井陘口進攻趙國,而主力則被劉邦帶去滎陽與項羽對峙了。
漢軍雖少,也不是漢軍主力,但是趙軍20萬也算不上虎狼之師,因為畢竟趙國也是草創,本來趙軍人多,趙國將領李長車建議陳餘將韓信堵在狹窄的井陘口,然後其首尾不相顧,後勤補給困難則漢軍必敗,可是陳餘卻自視甚高,犯了春秋時期宋襄公的臭毛病,覺得自己有20萬大軍,韓信只有3萬人,應該堂堂正正的和漢軍對壘。於是韓信得以順利的有驚無險渡過危險的井陘口,之後的事情就就簡單了,漢軍背水列陣,與趙軍決戰,待漢軍被趙軍逼入絕境之時,漢軍絕地反擊,打得趙軍大敗,此時韓信早已不知奇兵偷襲趙軍大營,於是趙軍首尾不相顧,徹底被漢軍擊敗,也是亂世梟雄之一的陳餘則死於亂軍之中,這就是成語“背水一戰”的出處。
背水一戰的井陘口大戰
而那個給陳餘出謀劃策的李長車後來被韓信俘獲,但是韓信不僅沒有殺他,反而厚待與他,李長車接著用給韓信提出逼服燕國的建議,韓信聽取建議後,派出使者出使燕國,結果燕王臧荼果然投降了劉邦。
此戰過後,整個河北就剩下齊國。此時劉邦派出儒生酈食其出生齊國,要聯齊攻楚,由於與項羽有仇,齊國也同意了酈食其的要求。於是齊國放鬆了趙齊邊境的防禦,不過韓信聽取了謀士蒯通的建議,趁機偷襲齊國,結果齊軍大敗,憤怒的齊國人烹殺了酈食其,齊國被韓信佔領,隨後韓信由在齊國擊敗項羽派往齊國救援的大軍20萬,殺死楚國大將龍且,至此漢軍徹底佔據河北、山東,三分天下有其二,項羽的敗局基本上註定。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不要把韓信看得那麼神話,真實的井陘之戰,韓信只是險中求險,置之險地而重生,稍有差錯被滅的可就是韓信自已。
井陘之戰韓信的軍隊不止3萬人,有5萬人之多,並且也不是老弱病殘,井陘之戰前剛剛擊破了魏國魏豹與代國夏說,怎麼會是老弱病殘呢?
而且趙國也沒有20萬虎狼之師,趙國的軍隊何時被稱為虎狼之師了,虎狼之師是人家秦國的專利,趙國是一幫農民起義軍和原六國貴族建立的政權,哪來的虎狼之師,趙國的軍隊也沒有20萬之多,只是號稱20萬,真實的軍隊人數大概在10萬左右。
再看韓信的對手,是趙國的成安君陳餘,陳餘這個人能力沒有多少,又不聽李左車的建議,導致趙國放棄天時地利,白白讓韓信透過井徑險地,進入到趙地,陳餘的目的就是仗著兵多以逸待勞想與韓信正面對決,陳餘的戰爭作風基本上就是春秋戰國的遺風,約仗,錯失許多機會,要不是對手是陳餘,韓信哪有機會施展背水一戰。
戰爭開始前,趙國本來有機會在井陘設定包圍伏擊韓信的軍隊,或者聽從李左車的建議派出軍隊抄小路襲擊韓信的輜重物資,可陳餘不同意,又錯失機會,反觀韓信,在戰爭前,做了大量的間諜和情報工作,再三確認井陘沒有設伏與陳餘沒有采用李左車的建議,然後才派軍隊通進井陘,到達井陘口,同時派出2000輕騎兵人手持兩面漢軍旗幟到趙軍營寨側邊的山上埋伏,等待機會。
另派出1萬人主力部隊由 韓信親自率領,在綿蔓水邊背水列陣,以背水列陣違反軍事常識的方法,讓趙軍麻痺大意放棄警惕,並首先率軍攻擊趙軍,結果趙軍傾巢而出,韓信軍佯裝戰敗後退到河水邊。
兩軍交戰期間,埋伏在趙軍營寨側邊的2000漢軍輕騎兵乘機攻佔空虛的趙國營寨,全部插上漢軍旗幟,這時,趙軍在河邊卻久攻不下漢軍,於是退回營寨,結果發現營寨遍插漢軍旗幟,以為營寨被漢軍攻破,趙軍瞬間逃亡,漢軍乘勝追擊,幾乎全殲趙軍。
韓信此戰不存在狂虐摩擦趙軍,實在是險中求勝,不能簡單看到戰爭結果,就認為韓信好像贏得很輕鬆一樣,其實並非如此,此戰如果出現差錯,結果就可能會相反,韓信能贏得此戰勝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對手陳餘太弱,並且輕敵,沒有利用有利地形打擊漢軍,也沒有派兵襲擊韓信的輜重,當韓信擺出背水列陣時,輕易就認為韓信不懂兵法,整個過程都沒有一絲懷疑,被擊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2、對手陳餘的情報工作簡直太差。漢軍的2000人埋伏在自已的側邊,居然毫無察覺,大軍傾巢追擊,連營寨保衛工作也太差,輕易就被2000人佔了營寨,成為韓信能取勝的關健因素之一,如果營寨不失,漢軍沒有這麼輕易就能贏。
3、韓信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使用的是一系列的謀略,不僅僅是背水一戰,要說背水一戰能激發士兵多大的戰力,不是決定整個戰爭的決定因素,取勝的關健因素不僅有背水一戰,還有側冀伏兵和誘使對手輕敵,誘使對手一步一步走進自已的圈套,最終殲滅。
4、韓信的情報工作做的非常出色,包括戰前的偵察和戰中的保密工作,戰前偵察完全明白了趙國的戰略佈置,並再三確認才執行,並且讓2000人埋伏在趙軍營寨側邊不讓人發現,這個保密工作非常好,直接導致最後的勝利。
-
7 # 青史留文
井陘之戰有兩點重要重要意義:
一、完美地詮釋了心理戰術對戰爭勝負的重要性;
二、讓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孫子兵法有云:“陷之死地而後存,置之死地而後生”。
當韓信率領3萬士兵,迎戰號稱20萬大軍的趙王歇和趙國大將陳餘時,韓信心中的底氣並不那麼充足。韓信有完整週密的取勝策略,卻並沒有百分百勝利的信心。為何?因為當時韓信所統率的部隊,人數比趙軍少的太多,韓信3萬,且有很多是新兵、傷兵等,而趙軍則號稱20萬,假使有水分,折個半,也有十萬多。並且,在攻打趙國之前,韓信已經打過魏王豹、代國夏說,雖說士氣正旺,但是戰事過多,軍隊裝備必然受損,而且戰線過長,後勤補給是個大問題。
另一方面,趙軍營中有一位很有謀略的將領廣武君李左車,給陳餘獻計。韓信要進攻趙國,必得先經過井陘口,趙軍可以利用井陘口道路狹窄難以通行的地理優勢,以逸待勞,將主力軍駐紮在井陘口外,深溝高壘,堅壁不戰。另派3萬軍隊從小道出發穿插進入韓信部隊中,從中間截斷,使其首位不能相顧,還可以切斷韓信部隊的糧草輜重的運輸路線。
李左車的計謀,可謂是打蛇打七寸,正中了韓信的命門。但陳餘卻沒有采納李左車的計謀, 反而盲目相信以自己的兵力優勢可以輕鬆圍殲韓信部隊。
當韓信度過綿蔓水,將自己的部隊背靠河流駐紮時,陳餘竟嘲笑韓信不懂兵法,就更加輕敵。而韓信利用這一地理上的劣勢,鼓舞將士,“而今我們已經深陷絕境,後方已無退路,前方就是敵人,想要活著從戰場撤下,就必須消滅前面的敵人。”經過韓信這麼一番鼓動,漢軍士氣大振,可以說從心理上已經抱定了非生即死的決心。
同時,韓信秘密派遣部隊,手持漢軍旗幟,埋伏在陳餘部隊的老巢,自己親自率領部隊,向陳餘進發,剛一交戰就佯裝敗退,向綿蔓水撤退,陳餘不知有詐,輕敵冒進,結果被等在綿蔓水邊的韓信部隊打了個落花流水。前線戰事進行之時,韓信派去埋伏在陳餘老巢周圍計程車兵也沒閒著,趁陳餘部隊傾巢出動之時,迅速佔領了他的老巢,漫山遍野插滿了漢軍旗。
在前方吃了敗仗的陳餘本想退回營隊修整,卻發現營地已被漢軍佔領。瞬間軍心渙散,10多萬大軍土崩瓦解,而陳餘也只能倉皇出逃,在泜水邊上被漢軍捉住殺了。
分析井陘之戰韓信取勝的原因,除了陳餘統兵作戰能力太差以外,最主要的還是韓信用兵得當。這場戰役持續時間很短,對於一個統帥來說,如果沒有驚人的戰役指揮能力,極強的部兵排陣的節奏感,是很難取得勝利的。這麼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足以證明韓信是個了不起的軍事天才。
-
8 # 戴草帽的小老鼠
韓信能以少勝多,關鍵在於他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好相應措施。畢竟當時韓信總兵力不足三萬人,如果硬拼是很難打贏的。
第一步,他先安排2000人埋伏在 趙軍大本營附近,每人手裡拿著一兩杆漢軍旗幟等待時機。
第二步,韓信把剩下的部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姑且假定是一萬人吧)在河邊列陣,另一部分(剩下的一萬多人)由他親自帶隊去挑釁趙軍大部隊。
第三步、趙軍一看韓信親自帶隊挑戰,馬上打起精神應戰。一開戰,韓信佯裝敗退,往河邊撤,與之前列陣的那一萬人馬匯合。這下,韓信的部隊陷入了軍事上說的“死地”,見此情景,趙軍傾巢出動,向河邊進逼。
韓信這邊,他的部隊看起來是陷入“死地”,但從心理上說,卻也能起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於是,漢軍一個個鉚足了勁,發誓要拼命到底。
第四步、在趙軍傾巢出動後,原先埋伏的2000名漢軍迅速佔領了趙軍大本營,把幾千個漢軍大旗插滿了營地。趙軍久攻韓背水陣不下,於是先撤軍整修,結果回去路上,遠遠望見大本營滿滿的漢軍戰旗,這下趙軍大亂,韓信背水的人馬趁勢出擊……趙軍就這麼被打敗了。
總的來看,兵法忌諱背水列陣,但韓信根據自己部隊的特點把“死地”與“置之死地而後生”靈活的結合起來,取得預期效果。當然,這也得看人,如果韓信部隊士氣低迷、軍紀渙散的話,再怎麼靈的計策都是不管用的。
-
9 # 君山話史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韓信兵團並非是只有三萬人的老弱之兵首先要指出題目裡的一個明顯錯誤。韓信兵團並非是只有三萬人的老弱之兵,而是一支精銳之師。
在韓信擊破魏國後,他獻上捷報,並要求增兵三萬人,繼續掃蕩北方趙國、代國、燕國、齊國。劉邦對此戰果大喜過望,調張耳兵團增援韓信。由此可見,韓信不是三萬人,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三萬人。原先韓信兵團人數多少呢?史書並沒有明確的數字,但是考慮破魏之戰規模並不小,至少也有兩到三萬人。也就是說,井陘之戰時,韓信的部隊,在五、六萬人左右。
同樣,趙、代的軍隊,並沒有二十萬人。這個史書是寫得很清楚,趙、代是號稱二十萬,而不是真的有二十萬。古代行軍作戰時,為了嚇唬敵人,對外宣佈的兵力常常誇大,這是為了給對手造成心裡壓力。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大約二十三萬的部隊,號稱八十萬,虛誇了三倍。若以虛誇三倍來計算,趙、代兵力大約是七萬人左右,比韓信要多,但並非壓倒性的優勢。
第二,趙、代兵團的戰法過於保守題目說趙國兵團,這個也不準確,實際上是趙、代兵團。在秦末起義時,趙歇被擁立為趙王,後來項羽改封他為代王。內戰爆發後,陳餘向齊國田榮借兵,幫助趙歇恢復趙國。趙歇因此又成為趙王,很感激除餘,便封他為代王。在楚漢戰爭中,趙、代兩國保持獨立,既不倒向劉邦,也不倒向項羽,割據一方。
韓信在得到張耳兵團的協助後,立即發動伐代戰役,大破代軍,生擒代軍大將夏說。緊接著,韓信乘勝東進,進攻趙國。
趙歇與除餘將重兵佈置在井陘口。井陘口是趙國的戰略要地,保護邯鄲城的一道屏障。這是道天然險關,兩側懸崖絕壁,易守難攻,且道路狹窄,車輛不能並排透過。守衛井陘口的趙軍號稱二十萬人,當然,這個數字是有水分的。
韓信、張耳兵團總有數萬人馬,如果要強行穿越井陘口,會受制於狹窄的地形,隊伍將綿延數十里,難以展開。趙歇與陳餘理所當然地認為,井陘口防線固若金湯,韓信不可能有勝利的機會。
趙國謀士李左車並不認為消極防守是最佳戰術,他強調積極的進攻。李左車對除餘說:韓信兵團不遠千里來戰,後勤補給是其弱項,只要堅守要塞的同時,打掉韓信兵團的後勤部隊,漢軍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同時,他還自告奮勇,願意親自率三萬人切斷韓信的後勤線,這樣不超過十天,韓信必將全軍覆沒。
然而陳餘過於輕敵了,自認為井陘口為天險之地,兼之重兵把守,飛鳥尚不得過,何況是韓信兵團呢?他寧願龜縮在陣地裡,以逸待勞。
第三,韓信背水佈陣當韓信得知陳餘拒絕李左車的建議時,大喜過望,當即下令全體將士挺進井陘關隘。
到了距離敵軍營地三十里地時,韓信下令將士們就地休整,並派出一支兩千人的隊伍,從小路爬山,隱蔽地接近敵軍營壘。這兩千人每個都拿著一面紅旗,韓信強調說:“一旦趙軍傾巢而出後,就迅速衝進其陣營中,拔去趙國的戰旗,全部換成紅色戰旗。”然後,他又傳令全軍:“等今日大破敵軍後,再開火吃飯。”
所有人對韓信的命令不以為然,敵軍重兵佔據在井陘關口處,無論是地利還是兵力都佔上風,這位統帥說起來倒很輕鬆,當敵人不存在啊?
過了下半夜,漢軍開始行動。在敵軍營不遠處,有一條桃河,韓信兵團渡河而過,在河岸處列陣。這時趙國兵營已經可以看到韓信兵團的活動了,趙歇、陳餘認為這只不過是漢軍的前鋒部隊,不想打草驚蛇,耐心等侯漢軍大將旗鼓的出現,以期一舉殲滅來犯的韓信兵團。
遠遠望見漢軍在河邊排兵佈陣,趙國將領們不禁大笑,認為韓信是個軍事盲啊,背水佈陣,這就使自己的軍隊陷入沒有退路的絕地了,此乃是用兵的大忌。
天色開始亮了,韓信在河邊已經列陣完畢,豎起將旗,擂響將鼓。趙歇與陳餘一看,漢軍的統帥已經就位了,這是殲滅韓信的大好時機,只要將漢軍逼到河邊,他們沒有退路,下場就是全軍覆沒。趙歇當即下令,開啟轅門,迎擊漢軍。
第四、置之死地而後生根據原先的計劃,漢軍假裝不敵,開始向後撤退,把將旗將鼓也扔了,一直撤到了河邊,後面就是河水,再沒有退路了。這時趙國兵營中的每一個戰士都衝出來,加入這場戰鬥,在他們看來,大勝在即了。漢軍士兵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只有向前奮勇衝殺,才能有一線生機,戰事開始膠著。
此時,埋伏在山上的那支兩千人的奇兵發揮作用了。他們悄悄地接近幾乎沒有防守的趙軍營地,把趙國的戰旗全部換成了鮮紅的漢軍戰旗,然後虛張聲勢。正在前方苦戰的趙國士兵回頭一看,營地全部飄揚著漢軍的旗幟了,頓時軍心大亂。當趙軍的陣腳一亂時,漢軍死處求生,絕地反擊,當即扭轉戰局。趙軍最後兵敗如山倒,趙歇與陳餘雖然奮力阻止亂局,但已無濟於事。韓信率軍一路追擊,斬殺陳餘,俘虜趙歇。
戰後,大家對這位統帥佩服得五體投地,便向統帥賜教:“兵法上說:安營紮寨,右側背靠山陵,左前側靠水澤。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可是將軍卻是背水列陣。我們心裡很不服氣,都認為這樣必敗無疑,可是居然打了大勝仗,這是什麼道理呢?”
韓信答道:“我這招,其實也是符合兵法的,只是諸位沒有察覺到罷了。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諸將一聽,大為歎服,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戰術原則應用之妙,存乎一心。
-
10 # 醉美木瀆
一 韓信前期應該進行了深度的情報戰。
僅從史記記載來看,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韓信在戰前肯定是示弱於敵,透過各種手段造成自己幾萬官兵大多是老弱病殘,新訓之兵的假象,把己方可戰之兵不過數千的虛假情報傳遞給了趙王和成安君陳餘,造成自己是弱雞,不堪一擊的表象。
二 韓信的兵馬不止3萬且絕對是訓練有素的驍勇之兵
韓信在擊破魏國後向劉邦要求增兵,以便使他有足夠的實力,繼續在北方攻擊趙國,代國,燕國,劉邦派張耳帶領三萬兵馬支援韓信,因此韓信的兵馬肯定不止三萬,擊破魏國肯定不是他一個人乾的,擊破魏國後他肯定要收編魏國的降卒,徵召當地青壯年入伍,因此韓信的兵馬肯定遠遠不止三萬人,這場戰爭的力量對比,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大,而且從戰爭的結果看,即使韓信軍的數量處於劣勢,但是質量應該要比趙軍好的多。
背水結營,置之死地而後生,戰鬥中韓信部隊的防線在趙軍的攻擊下一直沒有落敗的跡象,不經過正規訓練是不可能做到的,畢竟打仗不是古惑仔打群架,不是不要命,講義氣就能百戰百勝的。以至於趙軍在發現漢軍戰鬥力的強悍後,想撤回大營固守,卻發現大營已經被漢軍佔了,本來是帶著醋來吃餃子的,結果被漢軍包了餃子。
三 張耳在戰役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般人在看這段史料的時候,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韓信身上,張耳不過就是跟班小弟,屬於在那蹭熱度的。實際上張耳在戰役中的作用可以說是比韓信還要大。
張耳原本就是趙國復國的元老重臣,可以說曾經把持了趙國的國政軍隊,他和陳餘就是因為爭權從生死兄弟變成你死我活的敵人。雖然後來在常山王的位置上敗給了陳餘,但是張耳在趙國的影響力和人脈那是十分雄厚的,伐趙名義上的主帥是張耳而不是韓信。
雖然缺乏史料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在井陘之戰打響之前,張耳和趙國陣營裡的一群人是往來不斷的,趙王和陳餘的一舉一動都在漢軍的掌握之中,史記裡也記載了韓信很快就知道李左車的計謀未被採納“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打敗趙軍後,韓信也意識到了張耳在趙地的巨大影響力,因此他報請劉邦封張耳為趙王。
因此,我認為井陘之戰,漢軍在質量和數量上並非完全處於劣勢,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除了地利之外實際上漢軍處在優勢。再加上韓信充分利用情報戰手段,麻痺敵人,善用奇計,背水一戰,終於將趙軍打敗。
-
11 # 海中巖haha
韓信並不是3萬老弱,而是3萬新兵,都是精壯,剛訓練過,只是沒經過實戰,就象北伐軍對陣北洋軍一樣,北伐軍是新軍沒有舊軍隊的毛病,雖然經驗不足,但勇猛程度不低,舊軍隊雖然戰鬥經驗豐富也都養成了很多毛病,特別是怕死,老兵油子可不是什麼好詞,一支軍隊中老兵油子多了戰力強不了。韓信統兵能力強,帶的是一支新軍,沒有經驗,無知者無畏,井陘道易守難攻,任何一個經驗豐富的人都會害怕不敢進攻,陳餘的老兵油子們更是清楚,所以輕敵,韓信不走尋常路,置之死地而後生,陳餘的老兵油子們日子過得很美,才不想玩命呢。
-
12 # 小龍談歷史
秦朝滅亡以後,處在權力巔峰的項羽將劉邦封在偏僻的巴蜀,劉邦非常氣憤。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趁項羽在齊國平息叛亂,率領眾諸侯攻佔西楚彭城。隨後,劉邦在彭城北邊和東邊派重兵把守。項羽聽聞後率領3萬精銳騎兵返回彭城,項羽並沒有直接攻擊彭城的北面和東面,而是繞過東北面從彭城西面偷襲劉邦,漢軍幾乎全線潰退,劉邦退守滎陽,項羽乘勝追擊,包圍了滎陽。
彭城之戰項羽3萬精兵擊潰劉邦56萬聯軍,震撼諸侯,諸侯聯軍被楚軍的彪悍所折服,其中魏國、趙國、代國紛紛叛漢歸楚,於是劉邦派韓信率軍北上平叛。可是劉邦面對項羽的圍攻,滎陽兵力的不足,劉邦只能偷偷北上拿走韓信的兵符,抽走韓信手下的精兵補充滎陽的兵力,留給韓信的是3萬老弱殘兵,那麼韓信是怎樣用3萬殘兵打敗趙國的呢?
一、韓信滅魏國後,劉邦抽走他的精銳部隊魏王豹叛漢以後,為了阻止漢軍渡黃河,派重兵把守蒲坂,封鎖黃河渡口臨晉關。韓信並沒有直接進攻蒲坂,而是在臨晉關的黃河渡口集結了大量的船隻和物資,還派了一支小分隊做出要渡河的假象。
隨後,韓信偷偷率領漢軍主力軍來到上游附近的夏陽,用葫蘆和木板臨時做成小船,從少梁渡口偷渡黃河,直接進攻魏國戰略要地安邑,安邑很快淪陷。隨後,韓信派曹參進攻蒲坂附近的東張,魏王豹聽聞後惶恐不安,立刻撤軍回安邑,結果發現安邑已經淪陷,魏王豹逃亡,韓信乘勝追擊,魏王豹兵敗被俘,魏國滅亡。就在此時,劉邦抽走韓信的精銳部隊,劉邦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彭城之戰劉邦慘敗退守滎陽後,扛不住項羽的圍攻,於是偷偷逃出滎陽,抽走韓信北伐的精銳部隊來補充滎陽的兵力,留給韓信的是三萬老弱殘兵,讓韓信帶著這支軍隊滅代國和趙國。代國沒有什麼實力,很快被滅。
二、漢軍3萬,趙軍20萬,韓信一招將趙軍全部殲滅代國和魏國滅亡之後,整個山西全部被漢軍佔領,韓信下一個目標就是趙國,井陘關是代國去往趙國的必經之路,此處地勢險要,周圍全是崇山峻嶺。韓信想要進入趙國境內,至少要走50多公里的山路。此時趙王歇調集全國兵力約20萬在井陘防守,韓信卻只有三萬老弱殘兵,關鍵的是井陘易守難攻,加上趙國兵力雄厚,韓信想要取得勝利是非常艱難的。
趙軍主帥李左車是戰國時期趙將李牧之孫,受家族影響,此人非常有戰略頭腦,他認為漢軍千里行軍北伐,糧草運輸是他們最為棘手的事情,井陘口狹窄只能夠一輛馬車透過,這樣漢軍運輸糧草就更困難了。於是李左車提出由自己親自率領3萬騎兵搶奪漢軍輜重,將其糧草燒燬,然後從漢軍後方攻擊,趙軍剩餘部隊在前方挖戰壕,堅決不出戰。
這樣一來可以銷燬漢軍糧草,不超過10天,漢軍就會被徹底消滅,李左車不愧為李牧的後代,非常高明的戰術。但是掌握趙國大權的是陳餘,陳餘是個書生原則性很強,他說:“趙軍是仁義之師不用下三濫手段”,筆者猜想李左車聽後估計要流鼻血了。
韓信派人打聽到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之後大喜,隨後,率領3萬大軍來到距離井陘30裡的地方駐紮下來。到了晚上韓信挑選兩千名騎兵,吩咐每人手持紅色漢軍軍旗,走到趙軍軍營附近的抱犢寨山埋伏下來。等到明天兩軍交戰趙軍全部出動之時,迅速將趙軍軍旗換成漢軍軍旗。隨後,韓信再派1萬軍隊趁夜深人靜,無人察覺之時,偷偷越過井陘口,在綿蔓水東岸背水列陣。在兵法上背水列陣是兵家之大忌,無路可退的意思。趙軍看見以後誤認為韓信對兵法一竅不通,開始嘲笑韓信。
韓信率領剩下的軍隊來到趙軍營前,向趙軍挑戰,打了一會兒韓信假裝戰敗,下令讓部下將旗鼓全部扔掉。古代行軍打仗,如果誰能夠繳獲敵軍的戰鼓和軍旗,是要受到重賞的,當漢軍扔下軍旗和戰鼓時,趙軍一瞬間變得混亂不堪,都去搶奪戰鼓和軍旗。韓信撤退後迅速與背水列陣的軍隊會和,趙軍乘勝追擊,兩軍展開一場生死決戰,因為漢軍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人人拼死決戰,趙軍久攻不破,便撤軍準備第二天再打。
趙軍撤軍之後突然發現自己的大營全部插滿漢軍的大旗,誤以為自己的老巢已經被佔領,趙王已經被俘虜,於是趙軍全部逃亡,趙軍主帥以斬首來要挾士兵不要逃亡,但卻無濟於事。韓信趁機全面發動攻擊,一舉殲滅趙國20萬大軍,趙國滅亡。
韓信是非常傑出的軍事家,背水一戰韓信故意將三萬士兵置於無路可退的境地,這樣士兵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拼命抵抗。可以說韓信這一招既毒又狠,趙國滅亡後,整個河北地區全部被漢軍佔領,為劉邦統一天下尊定基礎。
回覆列表
井陘口江邊這地形,20萬人展不開,與漢軍相對的只能有1,2萬人,如同兩軍在一巷子裡打仗,你再多人沒用,區域性並沒優勢,加上漢軍是背水一戰,趙軍才會久攻不下,韓信不會打沒把握的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