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很講武德的年輕人
-
2 # 國內ERP專題
這問題問得好,主要是由印度的種種制度造成的,在印度最基本的制度是種姓制,然後有㜽麼多的宗教,為什麼不像中東之國那樣互相之間搞分裂、鬧獨立呢?但是印度到底有沒有人鬧分裂呢?
從三個方面看這個問題:
1、種姓
2、宗教
3、近代史
關於印度種姓種姓是目前世界上印度特有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把人劃分成四個等級,還有一類人連等級都算不上,統統劃為第五等。
而五類種姓自產生後不斷分裂、衍化,每一等級分化成許多小集團,稱作亞種姓,或闍提。今日印度教社會已有上萬個亞種姓集團。這一制度主要在印度教徒中實行,但也影響到信仰其他宗教的人。
一個人出身在印度,他所屬的種姓就決定了他這一輩子的職業、地位。發果出生在印度的農村,種姓甚至還決定了他所在家庭的社會生活模式、居住和文化型別。
土地的佔有量,也是根據種姓而定。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行政職務也是按種姓擔任的。尤其是在農村。種姓還決定了人們信仰宗教和世俗文化生活的模式,和各個社會集團的心理特徵,最終形成隔離和高低關係細微的階序金字塔。這個金字塔以大量的“不可接觸者”為底層,少量不可接近的婆羅門為頂端。
印度社會階層就是一個由上百個自治的種姓世界組成的。
最為嚴重是在傳統印度最大的宗教印度教社會時,一個人從生到死,所有的行動都受種姓法規的管控,或者說這個人的一生必須根據種姓規定了軌跡走完。種姓制度決定了一個印度教教徒應在哪裡出生,出生時應該舉行怎麼樣的儀式,應在哪裡住,住怎麼樣的房子,吃什麼種食物,用什麼方式吃,穿什麼衣服和如何穿,從事哪種職業和應該如何從事,以及多少報酬,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如何往來,同什麼樣的人群結婚,應該如何結婚,享有怎樣的社會地位和權利,以及負什麼樣的義務和責任,應該去哪裡死去和用什麼方式死去,甚至死後該受到怎樣的對待等等,都規定得一清二楚。
這種規定幾乎具有非常神聖的力量,比法律還有威力,一個人一出生就決定了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想要改變自己幾近不可能。
所有大多數民眾都受種姓制的約束,老老實實地被束縛在自己的畝三分地上生活,只能幹他可以乾的事,至於搞分裂、鬧獨立,好像對他也沒有什麼好處。比如:首陀羅,天生只能做工匠和奴隸。
地位最高婆羅門種姓的人最有優越感,聖職者婆羅門不僅是所有宗教儀式和大部分人生儀式的壟斷性組織者,也通常是村落社會中民事糾紛的裁判者,並且還常常充當印度教徒個人的精神導師,指點宗教、精神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迷津。從這個意義上說,婆羅門的作用甚至超過了家庭中的父親。
儘管有的婆羅門很窮,但仍受到極大尊敬。這種現象只能這樣解釋:他們受人尊敬只是因為他們出生於那個被認為最接近神明的社會集團而不是因為別的什麼。另一方面,“不可接觸者”遭受到難以想象的隔離、歧視和迫害,也只能解釋為:印度教徒對於被“汙染”的擔心以及對於喪失與神合一的資格的恐懼,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
通常採用新的生活習俗、新的崇拜儀或其他新的標記等,通常是實現其願望的重要手段。當一個人向其同伴展示了新習俗、新標誌時,他實際上釋放出了種姓分裂的訊號,如果有人追隨或模仿他,那麼,一個新的種姓集團便誕生了。所以新的種姓還在源源不斷地產生。
宗教說到印度的宗教,我們就想到佛教,但事實上印度的宗教太多,佛教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鯴度民信仰印度教。在印度人人必須要信仰宗教。
印度獨立後以尼赫魯總理為首的印度政府把印度定為世俗化國家。根據我自己的理解,這裡至少包含三重意思:
一是各宗教相互平等;
二是印度公民信仰自由;
三是政府不干涉各宗教的正常活動。
因此世俗化國家不意味著印度是沒有宗教的國家。事實上,印度是個宗教門類最多的國家,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僅在印度本土就孕育出了四個宗教即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猶太教、拜火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大同教等外來宗教幾乎都有信仰者。
近代史上印度有沒有分裂?有,巴基斯坦就是從印度分裂出來的,印度曾經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共同的家園,但他倆因為信仰不同,總是喜歡拌嘴。
後來英國佔領了印度,為了防止他們聯手造反,故意挑撥離間,這下他倆的關係就更差了。
後來大英帝國日落西山,印度就趁機喊著要獨立。英華人雖然答應了,但印度人自己卻沒談攏。穆斯林希望,在建國之後能夠自己管自己,不受印度教徒的擺佈,但印度教徒卻想獨掌大權。由於雙方分歧太大,英華人就給了個方案,不如你們按照自己的信仰,分別建國好了,印度人糾結了很久,最後還是同意了。
1947年,在真納的帶領下,穆斯林建立了“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正式和印度分道揚鑣。
其實印度本身就是一個分裂的國家,現在能統一,基本上得感謝英華人,如果沒有英國殖民者幫助印度統一印度半島,印度從來談不上被分裂丟掉巴基斯坦,所以印度有今天這個局面就知足吧!如果馬克思對印度毫不客氣的評價,“印度是一個沒有歷史國家,整個國家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被外族入侵征服的歷史”。
就是現在印度國內分裂實力很多,在新聞上經常能夠看到印度多個邦出現反政府遊行示威以及武裝暴亂,這些邦有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安德拉邦、曼尼普爾邦、旁遮普邦、阿薩姆邦、那加蘭邦、米佐拉姆邦、古吉拉特邦等,大規模、小規模的獨立勢力要求脫離獨立印度的很多,只是都沒有成氣候而已。
不過印度也處處防範著國內分離勢力,印度政府不是經常吹牛,可以同時打2.5線戰爭,意思是說印度可以應對巴基斯坦和我們國家打仗同時,還有能力對國內分裂勢力進行鎮壓圍剿,牛皮不是一般的大。
由上述可知,印度再次被分解機會很大,因為國內文化、民眾、語言、宗教等都存在巨大沖突,情況太複雜了,更是加大了分裂的風險,如果有外力使勁推一把的話,分崩離析不是不可能的,因為印度真正形成國家主體沒有幾年時間 還處於融合期。
總結印度其實要正面解決以上宗教、種姓的問題是很難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實施“乾坤大挪移”,將矛盾重心轉移,得到民眾的支援,如對巴基斯坦、尼泊爾乃至中國不斷地弄點摩擦。否則,印度的如果有一點外來勢力的推動,分裂和鬧獨立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
3 # 跪射俑
《亮劍》小說中丁偉曾說過:一個國家的周邊出現一個強敵,無論這個強敵有沒有動手的打算,這個潛在威脅已經形成。而這種情況也同樣適用於印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支離破碎的印度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也勢必能夠提高中國的國土安全係數。
不過從獨立建國至今,印度非但沒有走向分裂,反而是越聚越強。這是為什麼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印巴分治純化了印度國家成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曾經的超級大國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強國,再也無力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特別是印度。
但是本著攪屎棍的傳統,英國在臨走前提出了將印度分而治之的“蒙巴頓方案”。“蒙巴頓方案”的宗旨是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
印度雖然曾經是佛教的興盛地,但是此時的印度卻以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主。
在19世紀末留學英國的印度上層人士組建了國大黨,開始逐步尋求印度的民族獨立。而為了壓制國大黨的擴張,印度於20世紀初扶持伊斯蘭教政黨與國大黨相抗衡,這在無形中加劇了印度國內的民族衝突。
果然在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建國,並引發了高達千萬的移民潮,數百萬人口在宗教衝突中喪生。
不過從印度發展的角度來看,他確實應該感謝自己曾經的主人。因為正是英國將印度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人口分開,才使得印度顯得更純。當信仰印度教的人口占到印度人口的一大部分時,印度的社會無疑相對更加穩定。
2、邊境戰爭強化了印度民族意識
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北部雖然有莫臥爾帝國,但是印度整體而言還是處於一個非常鬆散的狀態,印度更像是一個地理名詞,而不是一個國家實體。
事實上英國殖民者到來後這種情況並未得到改變,而且英國為了加強對印度的控制,還在刻意的強化地方分裂勢力,利用各地土王的權威來完成對印度的控制。
而這種殖民措施也影響到了印度獨立後的發展,因為大量土邦的存在,使得無論土邦還是民眾,對印度國家的認同都不是很高。因為印度至始至終沒有經過轟轟烈烈的革命戰爭,使得印度在獨立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使得印度實際上仍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但是62年的和北方大國的戰爭打破了這一切,此戰讓印度遭受迎頭痛擊,徹底跌下了第三世界一哥的神壇,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也因此慘淡下臺,鬱鬱而終。
不過惶惶不可終日的戰爭危機卻傳遍了印度的每一個角落,使得印度人認識到,解放軍隨時可能會橫掃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那就是印度人。
正是這種危機感,使得印度無形中增強了國家的認同,當這種認同感建立起來後,印度的分裂就變得越來越不現實。
3、列強的支援保持了印度的完整
不過我們應該看到62年的打擊,雖然讓印度惶惶不可終日,但是這種危機始終是短暫的,而且依靠外部戰爭來增加民族認同感的做法始終是不現實的。在印度國內,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反叛勢力,他們的存在使得印度一直無法真正完成國家統一。
但是印度始終沒有走向分裂,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世界列強需要一個相對完整的印度,這是為什麼呢?
真正的答案來自北方大國,中國的崛起給當時的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蘇聯因此在中蘇交惡後蘇聯選擇支援印度,在62年戰爭中也一貫堅持偏袒印度的觀點。在蘇聯的眼中,扶持印度能夠有效遏制北方大國。
而如果印度投向蘇聯的懷抱,那麼對於中東和印度洋的安全則會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印度也是美國拉攏的物件。美國等西方國家甚至為了拉攏印度,拋棄了昔日的盟友巴基斯坦。
在美蘇冷戰劍拔弩張的時期,印度能夠得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青睞,也是難得的奇蹟。美蘇兩國皆儘可能武裝印度,給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這使得印度能夠對各種分裂勢力形成巨大的威懾力,從而保證了印度的相對完整。
4、屢戰屢勝的擴張增強民族自信
從1947年建國至今,除了62年的慘敗,印度在南亞地區的擴張可謂是屢戰屢勝。
這極大的增強了印度的民族自信心,從尼赫魯時代開始,印度就一直在為恢復英屬印度勢力範圍而努力。
在英國離他們而去後,印度自覺的承擔起了殖民者的角色,對周邊小國進行野蠻的侵略和欺壓。
印度獨立後,先後和巴基斯坦進行了三次戰爭,並於1971年成功地肢解了巴基斯坦,促使東巴基斯坦獨立。1974年,英國吞併了錫金,從此這個深受中國影響的小國徹底沒入歷史的塵埃。隨後印度控制了不丹的內政外交,對尼泊爾形成了封鎖和擠壓的態勢。
不僅如此,印度還在1987年干涉斯里蘭卡的國內動亂,勢頭可謂囂張至極。
而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印度收復了被葡萄牙侵佔達400多年的果阿等地,這種打敗西方殖民者的勝利,使得印度的民族自信心大增。不過也間接導致了印度向中國的挑釁。
正是不斷的成功擴張,使得印度人的自信心更強,作為印度人感覺更驕傲,因此民族凝聚力也更為強大。
-
4 # 寫作提升生命質量
印度是個奇葩,要試著用非常規的眼光看他。
印度的文化基因裡,宗教是關鍵的一環。而宗教是精神的鴉片,最是讓人放棄反抗和鬥爭。
回覆列表
印度雖然現在沒有分裂,但是分裂的基因卻一直存在於民族的血液裡。
第一,主體民族不夠強勢,很多民族在這塊土地上搭夥過日子
那個他們現在還引以為傲的文明古國,在不斷受到外來民族的入侵後已經逐漸消亡,人種早就換了一茬又一茬,深刻的改變了印度的種族和民族結構,從公元前1500年到近現代,幾乎沒有消停過!
和中國不同的是,印度沒有強大的本土文明和文化凝聚力,外來文明比本土文明要先進的多,所以南亞次大陸由內而外被徹底同化!
中國的主體是漢族,人口比重一直在90%以上,而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斯坦族佔比都沒有超過50%,其它還有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和吉吉拉特族等等,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秦始皇兩千多年前就做到的事情,印度至今也沒有實現全國語言的統一,這是真正的各自為戰,到今天印度的貨幣上還印有十幾種語言,被公知們吹噓的印度人說英語,實際的使用者也只有一億多人!
歷史上的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名稱,由很多個土邦組成!即使後來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以後,初步有了國家的概念和雛形,但是印度內部依然沒有真正統一過。這種民族的複雜性直接導致印度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
第二,印度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
印度社會沒有經歷一次真正的革命,各個階層天生就有的固化的階級概念根深蒂固,從沒有人敢學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低種姓生而為奴就認命,賤民連人都不是,這種逆來順受,從不敢打破常規改變現狀越雷池半步,因為那樣的結果就是死,在今天21世紀現代的印度,大面積的私刑仍然普遍存在,這是不可思議的!尤其是英國殖民者來了以後,為了便於管理,更進一步強化了印度人的這種種姓意識!
第三,能分裂的都分裂了,現在的人多半要不是安於現狀的,要不就是能力不夠掀不起多大浪頭
1947年印巴分治以後,巴基斯坦獨立出去,之後又分出來了孟加拉國,其它也想獨立建國的地區都被尼赫魯強硬鎮壓下去,時至今日,印度的分裂勢力主要集中在東北各邦、西孟加拉、西北部的查謨克什米爾和旁遮普以及南部泰米爾族控制的地區,在二戰結束後獨立建國運動如火如荼的年代都沒有成功,今天想獨立更是難上加難!
第四,歷史上印度遭到多次外族入侵,每一次毫無例外的都被佔領和同化,時間久了,這些人民族記憶裡已經沒有了反抗,因為不管怎麼做,結果都是一樣的,乾脆投降輸一半,先保命再說!
被西方人鼓吹的"聖雄"甘地,為什麼會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民族基因的!
1940年,受英國政府邀請,時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的戴季陶訪問印度,在與甘地會面時,甘地語出驚人:"“中國並沒有實行非暴力……一個四億人口的國家,面對高度開化的日本,竟然要以與後者同樣的方式來反抗,在我看來是不合時宜的……華人完全可以不採取同樣的反抗方式,只需讓日本人知道,四億華人可能會因暴力死去一半,但剩下的兩億一定會繼續抗爭……”
甘地認為華人反抗侵略是錯誤的,繳槍投降才對,同樣的觀念,在中國就是漢奸汪精衛受世人唾棄,然而在印度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甘地卻成了萬人景仰的民族英雄,這對於華人來說是絕對不可以想象的!
第五,對外侵略和戰爭,維持表面虛假繁榮和強大統一的假象
自立國以來,印度人大小戰爭不斷,實行激進的國家前進政策,對周邊國家領土進行蠶食鯨吞,國內矛盾被其不斷轉移,民族主義情緒被政客一次又一次利用,國內分裂主義由此變成了次要矛盾,這也是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慣用伎倆,印度活脫一個南亞的小霸王,甚至62年被華人痛扁一頓以後消停沒多久就於70年代吞併了主權國家錫金,對外強硬凝聚民族主義情緒直到今天還是印度治理國家的一個手段!
第六,印度的朋友遍天下,主要大國尤其是美國並不熱衷於分裂印度,他需要一個相對強大統一的印度來制衡中國
因為印度自身存在的問題,在列強眼裡就是個未成氣候的小朋友,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並不具備挑戰自己的能力,所以西方甚至包括俄羅斯,世界主要大國很多都熱衷於和印度人交朋友,對很多技術也都不吝轉讓,這使得印度人左右逢源,建國到現在一直朋友遍天下。
相比較印度國內的分裂勢力,和印度政府合作得到的利益更大,這一點美國為首的西方還是看的清的,同時由於英國對印度的宗主國身份,300年的殖民統治幾乎由內而外的改變了印度人,相比較其它國家,在央格魯撒克遜人眼裡,印度即使不是親生,但起碼是個抱養的孩子,更不可能是敵人!
結語:
所有這些原因,使印度在分裂中存在,可預見的將來,印度依然會維持這種稀裡糊塗的統一,除非進行一場革命,否則印度作為一個國家的形態,在自身失去價值的時候,矛盾便會逐漸顯現,而能否整合各個民族或者勢力,也在考驗著印度執政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