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上俠chenxiliang
-
2 # 一個愛好歷史的廚子
當時燕軍繞道濟南,直入南京。後來建文帝不知所蹤,第一肯定是去找建文帝的,第二肯定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因為朱棣不是一個閉關鎖國的皇帝,他想讓更多的人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是一個開疆擴土的皇帝
-
3 # 聽史論今
明成祖朱棣曾經派過兩路人馬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路是胡濙,另一路就是鄭和了。關於胡濙一路史學家眾說紛紜,有的分析說是尋找到了訊息,但終歸沒有確實的證據。而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尋找朱允炆,結果也是並沒有找到。
鄭和下西洋的影響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終點是古裡,在這一過程中並沒有尋找到朱允炆的下落。但是經過鄭和艦隊的宣傳,讓沿途各國見識到了大明王朝的強大,宣傳了中華文明。
在鄭和第一次回國的時候,帶來了沿途各國的使者,朱棣也享受到了萬國朝拜的成就感。於是在接下來五次派鄭和繼續下西洋,但這五次的主要目的已經變成了和平交流、貿易往來。鄭和下西洋實現了中國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國的和平交流。向世界展現了一個文明、強大、友好的國家。
-
4 # 鄧眼看世界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去?有很多說法,第一個說法,《鄭和傳》上有這麼幾句話,它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就是明成祖懷疑建文帝跑到海外去了,想追查他,想去尋找他。 因此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要派鄭和到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這是一個原因。 接著《明史》鄭和傳又有一句話:“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向海外顯示中國的強大。
第二個,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有人提出是為了包抄帖木兒汗國。就是這麼大一個帝國,它往東臨近,跟中國接壤。很嚴重的是它的勢力強大以後,它利用了元代一個宗室叫本雅失裡,準備向東進攻明朝。首先,在洪武末年他就扣留了明朝派往這裡的使節。帖木兒汗國的首都在哪裡呢?在撒馬爾罕,在現在的中亞,扣了很多年,這個使節被放回來了。到明成祖的時候,再次又派使節出使帖木兒汗國。我們看《明實錄》當中有很清楚的記載,要求明朝駐甘肅一帶的軍隊要防止帖木兒汗國的襲來。這個時候是明朝永樂二年、三年,可是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了。大家知道下西洋的路線從南洋往西,走到印度洋,正好是帖木兒汗國的南部,這樣對帖木兒汗國就形成一個包抄之勢,所以有的人分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包抄、包圍帖木兒汗國這樣一個意圖。
現在我們說第三個理由,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目的很簡單,我想這個說法是用現代的經濟觀念,來解釋古代人的行為。特別是當時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沒有必要尋求海外的市場,它不是後來資本主義積累時期,希望透過海外貿易發展自己的商品經濟,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這些原因我們都一一否定,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向國外顯示中國的強大,說對了一部分。這是一個政治目的,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達成他的政治目的。他作為一個皇帝登上皇位以後,希望他的大明國在世界上有較高的地位,希望他自己在各國中間有很高的威望,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當皇帝的一個想法。所以“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肯定是他的目的,但這只是一部分。
明成祖曾經給西洋各國有一個詔書,這個詔書有以下這麼幾句話:“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佈德。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至失所”。這一段話,天這麼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他們失所,為什麼呢?我奉了天命,我是天子,我都讓他們過好生活,不讓他們失所,第一個。
“今特遣鄭和齎敕,普諭朕意”。今天我特別派遣鄭和上天下,告訴大家我的想法,我的這番意圖。“爾等祗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說你們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夠因為你們人多就欺負人家少數,不許你們以強凌弱,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這是朱棣的一個想法,所以現在我派鄭和到你們那裡,告訴我的這番意圖,這一個理想是明成祖朱棣,對於天下秩序的設想。向全天下宣傳自己關於世界秩序的理想,這個秩序就是“天朝禮制體系”,就是全天下的各個國家之間不能夠凌弱,不能夠欺寡,共享太平之福的這麼一個和諧的世界,這是朱棣的最終理想,這個理想來源於中國傳統的儒家的天下觀。所以朱棣希望透過鄭和,去宣傳他的天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禮制體系,最終實現共享太平之福。所以鄭和的軍隊所到之處並沒有侵略別人的土地,並沒有掠奪別人的人口,並沒有搶奪別人的財物。恰恰相反,中國當時實行的政策叫“厚往薄來”,我帶很多很多東西,很多很多財物給你。“薄來”,我從你那兒取來的東西少,很少,所以鄭和每到一地都要給當地有大量的賞賜。所達目的首先是有很多國家,隨著鄭和的出使紛紛地到明朝來訪問,當時叫做“朝貢”,我們把它叫做“朝貢貿易”,就是明朝和很多國家之間建立了朝貢貿易關係,因為中國當時力量強大,當時經濟力量也強大,對各地有威有德,四方賓服,明朝的中國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鄭和下西洋的結果,一個是明朝在各國之間建立了很高的威望。第二個,使很多國家跟明朝建立了通好、通貢的關係。第三個是,在鄭和下西洋船隊和明朝強大力量的支援下、保證下,維持了世界的和平秩序。平靜了海路,就使海路清明,海路通暢。
所以鄭和下西洋他的核心目的是政治目的:一個是提高中國的威望,提高明成祖個人的威望,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第二個就是要推行朱棣本人理解的天下觀,建立一個和諧的世界,使全世界共享太平之福。
所以鄭和下西洋達到了想要的目的!
-
5 # 唐糖月塘
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各類說法不同,至於是否達到目的?這個得分析一下他有什麼想達成的目的了。
有歷史文獻記載,明成祖攻破京師時,皇宮起火,無法確定建文帝是否被燒死。於是有了流亡海外一說,永樂帝派鄭和下西洋有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的可能。但是顯然這個目的沒達成,要找的話肯定早就去找到了,沒找有可能說明人家並沒有這個想法。鄭和下西洋聲勢浩大,建文帝如果在的話會被驚動的,那麼他也不可能沒有計劃地到海外去讓鄭和找到他的,沒聽過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嗎?所以這個目的是不在朱棣考慮範圍的。
第二個應該是明成祖真真正想要做的,宣揚國威,建立一個西洋來華的朝供體系,滿足統治者對奇珍異寶的需求,這個算是達到目的了。
第三個有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針對帖木兒帝國。但是帖木兒在他下西洋不久就去世了,其統治者也向明朝示好,並未做出威脅明朝的事情,所以這個目的不存在。
成就如下:
政治上,鄭和下西洋,打擊斯里蘭卡錫蘭三國的統治,消滅篡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幹剌,懲治海盜陳祖義,並扶植了東南亞華僑統治的舊巷宣慰司。建立在東南亞的華夷政治秩序。
從公元1405—1433年,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途徑過三十多個國家和區域,最遠到達西亞和非洲東海岸,開闢了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的大洋航線。比歐洲的遠洋航海事件早了半個多世紀,成為了航海事業的先驅。
在這些航行中,鄭和船隊展示了大明朝的政治軍事優勢,隨著經濟發展,使得明朝建立的朝供體系規模擴大。
經濟上:一、開闊了海外貿易,如鄭和船隊的官兵可以攜帶商品在沿海國家展開貿易。
二、改進國內生產。如海外木材流入中國,為中國木匠對硬木操作積累經驗。陶瓷生產,引進進口的蘇麻離青為呈色劑,形成永、宣青花顏色濃重,散暈的風格。又借鑑西方文化,做出了新形狀和紋路。如景泰藍。
文化上:鄭和下西洋促進伊斯蘭教在印度尼西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傳播。留下了《鄭和航海圖》為遠洋行業做出貢獻。
回覆列表
明永樂帝朱棣六次派鄭和下西洋,朱棣死後,宣德帝也派鄭和下西洋。鄭和一共七次下西洋。朱棣派鄭和下西洋,規模宏大,第一次就有大船62艘,將士27800多人,載裝大量的瓷器、金銀、絲綢布疋。主要目的是透過海外貿易,互惠互利,促進明朝手工業城市經濟發展。政治上,聯絡南海和西洋各國,維護和擴充套件友好關係,擴大東方大國的影響,提高明朝的政治地位。朱棣的這些目的基本上都達到了。朱棣不愧有雄才大略。鄭和首次從35歲下西洋,到第七次返航途中62歲與世長辭,歷盡艱辛,不愧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Nautilus。朱棣在永樂三年首次派鄭和下西洋,還有一個秘密目的,他懷疑侄子建文帝逃亡到了海外,要鄭和等官員在海外搜尋建文帝的下落,但六次下西洋都沒有達到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