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與書法
-
2 # 易易生灰
只說書法的話,能與三大唐楷比肩就說明了問題。趙的楷書沒怎麼臨過,但喜歡他行書《心經》,看似簡單,臨起來不容易。臺灣人臨的這個影片沒有他臨《蘭亭》臨得好。上個我臨的,沒打格也沒摺紙。起初幾行不想臨得太死,後來很自然的迴歸原帖,水平差出不了帖。不要質疑經過時間積澱的四大高山。
-
3 # 筆下春風
你好,見字如面!
最近故宮博物院正在進行
評價一個書家的作品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他的生平,時代會造就人也會改變人。
趙孟頫大事年表(擷取於故宮博物院網站):
1254(宋理宗寶祐二年,甲寅),一歲 九月十日,趙孟頫出生。字子昂,號松雪道人、鷗波亭長、水精宮道人等, 吳興人(今浙江湖州),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父與訔,仕南宋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有子八人,孟頫庶出,排行第七。1258(寶祐六年,戊午),五歲 入小學,書法為人所重。1265(宋度宗鹹淳元年,乙丑),十二歲 三月,父與訔卒於臨安任上。 父亡後,生母丘夫人督導進學甚力。1273(鹹淳九年,癸酉),二十歲 約此年,透過國子監考試,注真州司戶參軍,未赴任。1276(宋恭宗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子),二十三歲 三月,元軍陷臨安(今杭州),謝太后攜宋恭宗出降。 宋亡後居於湖州家中,從老儒敖繼公求學,學問日進。與錢選等並稱“吳興八俊”,孟頫為之首。1282(元至元十九年,壬午),二十九歲 為友人作《行書秋興詩》,錄杜甫《秋興八首》之四首(上海博物館藏),為傳世紀年最早書作。1286(至元二十三年,丙戌),三十三歲 三月,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前往江南搜訪賢能,孟頫膺選。 十二月,孟頫赴京,應外甥張景亮之請,作《草書千字文》(上海博物館藏)。1287(至元二十四年,丁亥),三十四歲 閏二月,在大都獲元世祖忽必烈接見,與論時事,頗受賞譽。 六月,授官兵部郎中、奉訓大夫,主管驛站事務。 八月,以公事赴杭州,行書跋友人周密藏《保母磚》(故宮博物院藏)。1289(至元二十六年,己丑),三十六歲 九月,行書跋錢選《八花圖》(故宮博物院藏)。在湖州與管道昇完婚,同還大都。1290(至元二十七年,庚寅),三十七歲 二月,作《致季宗元信札》(故宮博物院藏),詳述兵部職務之繁冗及在大都所見書畫。 五月,拜集賢直學士、奉議大夫。長子趙亮生。1291(至元二十八年,辛卯),三十八歲 秋,謀求外任,先遣夫人管道昇和長子趙亮南還湖州。次子趙雍生。1292(至元二十九年,壬辰),三十九歲正月,進朝列大夫、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兼管本路諸軍奧魯。在任興學講文,行寬大之政。1294(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四十一歲六月,成宗下詔修《世祖實錄》,孟頫約在此前後赴大都。不久以病歸湖州。1296(元貞二年,丙申),四十三歲 仿韓幹筆意作《人騎圖》(故宮博物院藏)1297(大德元年,丁酉),四十四歲 除太原路汾州知州,未赴任。十二月五日,為友人張謙作《行書歸去來辭》(上海博物館藏)。1298(大德二年,戊戌),四十五歲 二月,纂集生平所作為《松雪齋詩文集》。應召赴大都書金字《藏經》,書畢,力請歸鄉。1299(大德三年,己亥),四十六歲 八月,改任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駐杭州。作《自畫像》(故宮博物院藏)。1302(大德六年,壬寅),四十九歲十一月十五日,為錢德鈞作《水村圖》(故宮博物院藏)。1304(大德八年,甲辰),五十一歲 二月十四日,作《小楷採神圖跋》(故宮博物院藏)。 春,作《紅衣羅漢圖》(遼寧省博物館藏)。首次會晤中峰明本於杭州官舍。1305(大德九年,乙巳),五十二歲 十月十日,為友人作《行書紈扇賦》(今僅存刻本)。十月十一日,為道士杜道堅作《行書〈周易·繫辭〉》(故宮博物院藏)。1306(大德十年,丙午),五十三歲 正月十八日,為道士杜道堅作《行書杜甫〈玄都壇歌〉》(故宮博物院藏)。1309(至大二年,己酉)五十六歲 七月,升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未到任。1310(至大三年,庚戌),五十七歲 十月,應太子召,抵大都。拜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作《楷書崑山淮雲院記》(故宮博物院藏)。1311(至大四年,辛亥),五十八歲 正月,武宗崩,仁宗繼位。 二月,長子趙亮病亡,年二十二歲。五月,升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1312(元仁宗皇慶元年,壬子)五十九歲十一月,作《秋郊飲馬圖》(故宮博物院藏)。1313(皇慶二年,癸丑),六十歲 六月,改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十一月,轉集賢侍讀學士、正奉大夫。1314(延祐元年,甲寅),六十一歲 元旦,應召作《行書萬壽曲》(故宮博物院藏)。 四月,行書跋國詮《善見律》(故宮博物院藏)。十二月,升集賢學士、資德大夫。1315(延祐二年,乙卯),六十二歲 四月十一日,作《楷書續千字文》(故宮博物院藏)。元廷首行科舉,任讀卷官。1316(延祐三年,丙辰),六十三歲 三月,為崔進之作《小楷道德經》(故宮博物院藏)。 七月,進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 十月,撰並作《楷書帝師膽巴碑》(故宮博物院藏)。十一月,行書跋楊凝式《夏熱帖》(故宮博物院藏)。二十一日,為瞿澤民作《行書酒德頌》(故宮博物院藏)。1318(延祐五年,戊午),六十五歲 十月,長孫女淑端生。1319(延祐六年,己未),六十六歲 四月,管夫人疾作,仁宗恩准還家。 五月十日,管夫人卒於臨清舟中,年五十八歲。 八月五日,作《小楷洛神賦》(故宮博物院藏)。 九月四日,葬管夫人於德清縣東衡山。 九月十五日,作《行草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故宮博物院藏)。 十二月二十九日,為道士袁安道作《行書〈自作五言詩二章〉》(故宮博物院藏)。 冬,仁宗遣使召孟頫還京,以病不赴。本年為亡妻事,與中峰明本多有書札往來。1320(延祐七年,庚申),六十七歲 正月,仁宗崩,英宗碩德八剌繼位。 十月,為道士何道堅作《楷書道經生神章》(故宮博物院藏)。作《楷書杭州福神觀記》(故宮博物院藏)。1321(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六十八歲 春,英宗命孟頫書《孝經》。八月十二日,作《秀出叢林圖》(故宮博物院藏)。1322(至治二年,壬戌),六十九歲 春,英宗遣使存問,賜衣酒。 六月十六日,卒於家,年六十九歲。有子三人、女六人,長子、幼女先孟頫卒。九月十日,與管夫人合葬於德清縣東衡山。1332(元文宗至順三年,壬申) 贈榮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魏國公,諡文敏。禹之鼎 摹趙孟頫像
趙孟頫素有博學多聞、操履純正、文詞高古、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譽。對於書畫,趙氏用力最勤、最深。繪畫上,他就繪畫創作的表現形式明確提出“書畫本同”“以書入畫”的藝術觀點;書法上,針對南宋筆法大壞的頹勢書風以“託古改制”的方式加以扭轉。他所倡導的藝術主張對中國藝術發展的貢獻尤為卓著,與之相呼應,其繪畫山水、人物、花鳥、鞍馬、竹石皆精,書法楷、行、草、篆、隸五體兼擅。趙孟頫與其身邊的諸多文藝家不僅共同開創了元代書畫的時代新風,更對後世藝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後人。其父趙與訔(音吟)喜好文物賞鑑,為他成長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青年時期,趙孟頫往來於湖州、杭州一帶,與錢選等人詩文唱和、品賞書畫,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觀念與創作風格。
趙孟頫為矯正宋人書風輕肆躁露的流弊,遂以“師古”為號召,力主書學魏晉唐人,追求“盡善盡美”的藝術旨趣,身體力行,從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以及唐宋名家書作中汲取優長,融會貫通,形成點畫精美、結構端穩、神態安詳的面目。
趙孟頫為反對南宋院體繪畫影響下的纖弱俗豔,同樣提出了“作畫貴有古意”的“師古”主張。其早年山水曾追摹六朝、隋唐畫風,多青綠設色,古意盎然。後在繼承董源、巨然與李成、郭熙的基礎上,將兩派山水技法加以省減變化。經其改造的董、巨風格,直接開啟了“元四家”的畫風,成為明清文人畫的主流。花鳥傳宋人畫法,工寫相兼,生動傳神。特別是竹石幽蘭類君子畫,遠承文同、蘇軾,近宗趙孟堅,將書法用筆融入繪畫創作,開啟了文人畫的新時代。
以古為源,融古為己,化古為新,終使趙孟頫成為不僅獨步當代,而且是古今鮮有的藝術大師。
趙孟頫為避免宋代書家筆下呈現的縱肆躁露的書風,力主“師古”——宗學晉人的姿韻和唐人的法度,並透過長年反覆探索、實踐方才漸趨形成自家的風格特點。
趙孟頫所寫書體更是樣樣俱佳,其中尤以楷、行兩體出類拔萃,這來自他常年臨學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跡之功。在心摹手追、刻意臨寫之間,外求形似而內宗筆法,踵步風規神韻,加之能夠融會貫通曆代名家之長,終於鍛造出平和雍容、圓活姿媚的個人風格。
趙孟頫是元代藝苑公認的領袖人物,其以自己的創作與理論推動了書畫藝術的發展,並直接帶動和影響了眾多元代文藝家,令時代風氣為之一新。
趙孟頫的家人有朝夕相處之利,耳濡目染,受其教化最多,成就斐然。其妻管道昇、子趙雍與趙奕、女趙由皙、孫趙麟等得其法乳,書畫亦各有所長,而終不脫趙孟頫的藝術藩籬。外孫王蒙取法其道,又遠求董源、巨然,獨具面目,自成宗師。
趙孟頫無論是隱居家鄉,還是宦遊南北,總能與友朋、學生雅集唱和,賞評書畫,品鑑古物,切磋藝論,互相陶冶。儘管藝術風格不盡相同,成就高下有別,但皆能師承晉唐之法,注重筆墨韻致。在以趙孟頫為核心的友朋、學生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清新雅正的書畫風氣貫穿蒙元一朝。
自明清及至近世,趙孟頫的藝術觀念、筆墨技巧被明代唐寅、文徵明與清初“四王”等書畫家承續、發揚,可見其藝術散發的無窮魅力。清乾隆帝弘曆更是對趙孟頫的書法青睞有加,筆下用力最勤,以致趙書風靡有清一代,成為學書世範。
為什麼後人對他有所微詞,這個是無法避免的,歷史有侷限性,每個人在歷史階段是受到時代洪流影響的,作為宋室後人,卻效忠於元帝,且趙書無工楷,這是後人對他的一些看法,但是無論如何,趙在書法的影響是深遠的,最近故宮博物院在展出,積極推薦去看一下,真的太有收穫了!
以上!
-
4 # 大國學書
作為書法愛好者,個人以為: 單純論字,不得不服趙深得王的精髓又有創新,是今人學習的標杆之一。談到做人,呵呵,當今書界又有幾人能做到德藝雙馨?且行且自省吧
-
5 # 子衿書法
對趙孟頫書法最看不順眼的是明末清初的傅山。還有董其昌也時常拿自己的作品去的趙孟頫比較,自認為自己比趙孟頫的書法高一些。
歷史上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價非常高,除了傅山的政治立場討厭趙孟頫書法外,董其昌是不服。真正對趙孟頫書法有微詞的,是現代的一些人。把趙孟頫書法說成是媚俗,是奴顏媚骨。
感覺現代的人,個個都是錚錚鐵骨,正義凜然的高潔義士。有的人見到別人學習趙孟頫書法,所表現出來的不屑,好似玷汙了他的眼睛一樣。
真實的原因其實是,趙孟頫的書法講求筆法,結構精巧。要學習他的書法,是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才有可能學到一點皮毛。這對急功近利之人來說,是不可忍受的。學不到,乾脆批臭他,讓人看見就這型別的書法就討厭。於是有人發明創造出了一些邏輯混亂的詞,如“美可以不漂亮”,“好看的書法都是俗的”,“俗的東西都是好看的”,“不俗的東西是普通人看不懂的”。各種奇談怪論,其目的就是一個,為自己的醜書作辯解。看看那些鬼頭鬼腦的書作,哪一個不自我標榜高雅?哪一個不自稱不俗?哪一個不說曲高和寡?其實際是不靠譜,讓人怎麼和?
說一千,道一萬,現代人對趙孟頫書法的微詞,是動機不純。是因為寫不出來。
-
6 # 不二齋
後世對於趙孟頫的書法的評價不是略有微詞,可以說批判的很徹底。
宋代大書法家、大文豪蘇東坡曾經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書法裡用“雅”和“俗”來評價一個人的書法作品,說一個人的字有毛病可以,但是你要是說他的字俗,那就嚴重了,這個評價無異於判了一個不及格。
有問題可以改,俗就無可救藥了,更何況後人對趙孟頫的評價在俗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媚”。
這些評價並不是好事者隨便說說,都是一些書法大家說的,比如清代的著名書法家王文志在他的一首詩中說:狂怪餘風待一砭,子昂標格故矜嚴。憑君瞰盡紅蕉蜜,無奈中邊只有甜”。
對於趙孟頫的這種過低的評價,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1、自古書品和人品分不開,評價趙孟頫的書法也會帶上對於他的人品的看法,趙孟頫本身是趙匡胤的後代,屬於宋室皇族,可他在宋朝滅亡以後卻在元代的朝廷任高官,這不符合古代文人的道德標準。
這種行為屬於不忠不孝,被當時和後世的文人批判也很正常了,這種批判也會牽扯到他的書法和繪畫。
2、和皇上的助攻也有關係,清代的康熙皇帝對於趙孟頫評價不是很高,並把他列入《二臣傳》,寫入歷史了,這樣基本就給他定性了,等於發了紅標頭檔案,誰還敢稱讚他啊。
3、第三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趙孟頫字的字本身風格流美、平正豔麗,確實很甜,比如不管他的楷書還是行書都寫的非常的正,把王羲之的側鋒變成了中鋒,把王羲之的倚側變成了平整,在書寫的氣勢上也不及宋代的書法家,被人抓住把柄也很正常了。
當然,我對於趙孟頫的書法是很喜歡的,在全面復古的背景下,形成趙孟頫的這種書法風格也是很正常的,這一點從同時代的其他書法家那也可以看到。趙孟頫的書法學習王羲之,也很好的詮釋了王羲之。我們現代人學習王羲之書法,完全可以借鑑趙孟頫,我在書法教學的過程中就是這樣的。
比如學習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之前,我會先讓學生臨寫一下趙孟頫寫的王羲之的《聖教序》,趙孟頫對於王羲之的理解是非常的深刻的。
加上趙孟頫的《聖教序》是墨跡,被碑刻要好理解很多,適合初學者入門學習,學習完趙孟頫以後再學王羲之也會個更容易理解。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
7 # 臨池管窺
趙孟頫~天縱奇才,集古而大成者,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無出其右!
如此形容趙孟頫這神般存在的人物,並不為過。可以說:在四大家中,綜合素質方面,趙子昂可排第一,更別論傅青主、董香光之流了。
小偏多年前也曾淺嘗趙體而輒止,因對書法見地、眼界、修為太差,也只看到趙書的“俗”和“媚”。而近兩年來,對趙孟頫可謂五體投地的頂禮摩拜了。
趙書初看猶如五官精緻,容貌卻平平的婦人,但欣賞的時間逾長,逾會發現賞心悅目的地方,令人迷戀;又如氣格高致,卻平易隨和的友人,初時覺得平淡,相處時間長了,那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令人如沐春風。
對趙孟頫書法頗有微詞的人無非兩類:一種是對趙孟頫瞭解泛泛之人,人云亦云,跟風品論;淡及媚俗,卻不知媚在何處,俗在哪裡?論及人品,更是不知歷史背景,原由哪般?試問這類人,放眼當代,何人有資格對其品頭論足者?
另一類則是學趙書流於軟滑者。此類人因根基不牢固,徙羨其飄逸俊雅,縱橫自如的趙書,卻心有餘力而不足,只能望洋興嘆,遷怒於媚俗耳!
趙書中期作品,特別是《前後赤壁賦》及《歸去來辭》等此類書作,最不適合初學者,但卻又極易誘惑初學者。這一時期作品雖最為秀潤娟雅,但卻內蘊骨力。初學者易徙得其形,而失其骨力,最容易流於軟滑魔道。
喜趙書的可先學其晚年參與李北海意後的作品,偏於瘦硬,如《閒居賦》《秋聲賦》等此類風格,得其內圓外方之意;再學其《三門記》等楷書以得骨力後,返而學中年作品時,則更能得其瀟灑奔放神韻……!
趙孟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一座令人仰止的巔峰,也是橫於學書者面前繞不過去的深谷。他如高山氣候一樣變化多端,又如深谷般包羅永珍。他的書法是自然與法則的完美和諧,是美與醜的明確界線……!
-
8 # 書寫寫寫
趙孟頫的書法,後人公允的指出缺點,焦點集中在一個“熟”字上。
趙素有日書萬字而神氣不衰之稱,可見其駕馭筆法和結字的水平。然而在這樣量大而快速的書寫中,必然缺少變化和趣味。
他的不少傳世作品都是這樣,長篇的手卷,經卷書作,和他的尺牘比起來,當然遜色不少。
而後世批評其過熟者,正是指這些作品。董其昌說:趙書因熟而得俗態,吾書因生而得秀色。
第二個原因,就是後世的一些人,非要站在“人品即書品”的狹窄立場上,以為趙書就是奴書,無骨力而軟弱,這樣的觀點,並不客觀。
總此兩點!
-
9 # 藝海無涯7
本人認為趙孟頫的書法乃古代書法大師中最`厲害的一位。楷,行,草,隸,篆無所不能,又無所不精。其中(趙子昂書六體千字文)中的楷體更是一絕。圓潤中透俊透,方剛中存剛健。方圓並用妙趣天成。筆筆精道,字字神韻。不信你去欣賞一下就知分曉。
-
10 # 千年蘭亭
對趙孟頫頗有微詞的人可大有來頭,有七劍下天山的傅青主,有一統明代書壇的董其昌,不過,他們在晚年卻都對趙孟頫歎為觀止,覺得老趙臨古形神俱備。
老趙的書法將二王的筆法簡化了,加上他寫字快,落筆迅疾,相傳能日書萬字,可謂精熟之極,有人提出“熟”則“俗",片面地認為他嫵媚而無個性,甜膩而缺乏骨力。
尤其是後世的風流皇帝乾隆更是起了反面作用。他喜歡老趙的字,他的老子康熙喜歡董其昌的字,但父子二人都只學到了趙董的形,把他們的字糟蹋成了“烏光方”的館閣體。
但大多數書法家認為,趙孟頫是史上最接近二王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和書論對後世影響極大。
-
11 # 一人筆記
根本原因就是“羨慕嫉妒恨”。文人相輕,酸文人。歷史上有幾位著名的書法家,因人廢字,詆譭趙孟頫。關於趙孟頫的字兩個常用的“微詞”,熟和媚(俗)。
我是一人。有個詞“文人誤國”,文人們大部分都是有明顯缺點的人。
可是趙孟頫這個文人,真的太容易讓人羨慕嫉妒恨了。我也挺羨慕嫉妒趙孟頫的,別人很優秀自己可能一輩子都超不過,就要恨了嗎?
說說為什麼有不少人詆譭或者說看趙孟頫不舒服,趙孟頫的人生會讓大多數人羨慕。
才華,伴侶子孫,仕途都是非常的令人羨慕全才趙孟頫
很多人知道趙孟頫,因為喜歡趙孟頫的字。史書中,趙孟頫的相貌也是十分英俊的。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歷史上很多著名畫家都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都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黃公望更是趙孟頫的入室弟子,兩人關係非常的好,非常的親近。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列入十大傳世名畫。
你和趙孟頫比才華,比不過就算了,他的徒弟們,各個都是厲害的人。氣不氣,還有更氣的呢。
老婆子孫都有才華
趙孟頫是一個著名的書畫大家,他還有一位也善書畫的老婆,管道昇。
書法史上有“書壇二夫人”,一個是衛夫人,一個是管道昇。
衛夫人相傳是書聖王羲之的老師。一個女子書法水平能夠和書聖王羲之的老師並列,這是對一個女子書法水平高,最大的肯定。
管道昇還特別擅長畫,尤擅畫墨竹梅蘭。
而且管道昇在所有記載中,都是非常美麗的。
在書畫方面,管道昇絕對是有史以來第一才女。多少人知道趙孟頫而不知道管道昇,因為趙孟頫也是書畫方面有史以來第一才子,書畫綜合實力能夠和趙孟頫相比的,只有宋徽宗。歷史中書法和繪畫,都精通的人極少極少。
為什麼要說書畫綜合實力,因為歷史上非常賣力黑趙孟頫的,就是兩個書畫家。一個是董其昌,一個是傅山。他們真的是羨慕嫉妒恨,先誇我趙孟頫再說他們。
趙孟頫老婆如此優秀,他的子孫也是善書善畫。他與兒子趙雍、孫子趙麟都做《人馬圖》,稱《三世人馬圖》,傳為佳話,三幅畫都流傳至美國,由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好像我說到現在都是在拍馬屁,可是還沒說完呢。趙孟頫的外孫王蒙,就是“元四家”之一。
什麼叫書香門第,趙孟頫一家就是元朝漢文化的支柱。
仕途順遂諡號“文敏”
文人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得志,直接點說就是官不夠大,或者連官都當不上。
你說說,趙孟頫年輕時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禮敬,雖然一路仕途順利,其實也不是什麼非常重要有實權的官,但是官還挺大的。
死後更是諡號“文敏”,文敏可不是一般的榮譽。
像趙孟頫這樣的文人,其他文人怎麼看得下去,可是讓人羨慕了。為什麼蘇東坡,後世文人基本上都喜歡,除了才華以外,根本原因蘇東坡坎坷的人生就是大部分文人的親身經歷。
大家都是這麼慘,趙孟頫不管是不是真的很舒適很自由,但是肯定衣食無憂。太讓人羨慕了。
貶低趙孟頫的兩種人明朝時期,有位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
董其昌說趙孟頫的字,熟。並且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
字須熟後生,畫須熟外熟。可是董其昌的字,並沒有熟。
前半生拼命的貶低趙孟頫,說趙孟頫的字這不好那不好。但是到最後,董其昌親自承認自己不如趙孟頫。
董其昌在世的時候,他的地位可是非常高的。雖然董其昌的名聲不好,但是能夠改口認清自己和趙孟頫的差距,也不枉是位書畫大家。
除了董其昌,還有一種人,就是傅山,明末清初的傅山。
最不遺餘力貶低趙孟頫的人:傅山。傅山也有“當代醜書之祖”的稱呼。
傅山說了很多關於趙孟頫字的評價,其中媚,就是傅山說的。
趙孟頫的書法“巧”、“媚”、“輕滑”、“安排”,趙孟頫的書法就是“至類駒王之無骨,心術壞而手隨之也”予不極喜趙子昂,薄其人而遂惡其書,近細視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綽約自是賤態,潤秀圓轉尚屬正脈,蓋自《蘭亭》內稍變而至此與時高下亦由氣運,不獨文章然也。我很認同,有人說傅山是“當代醜書之祖”這個稱呼。
傅山說過: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這句話被當代很多書家奉為經典。
客觀的說,傅山的字是好的,不差。傅山的字是“假醜”。
但是他這套理論,我們當代很多人學過去就是“真醜”了。
傅山為什麼這麼反對趙孟頫,因為趙孟頫是趙宋後裔,在元朝做官,氣節不夠高。傅山是因為這個而因人廢字的。
元朝也是中華大地上的一個朝代,趙孟頫在一個非漢人的朝代,將中華文化繼續良好的發展下來,沒有斷層。我們現在看,趙孟頫有極大的功勞。
傅山處在明末清初,他藉著反對趙孟頫而表達自己。
傅山對趙孟頫的評價,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怎樣一個人。這不是傅山對趙孟頫的真實評價。
一人有感傅山這樣書法水平的人,也會因為自己的主觀觀點,而因人廢字,何況我們當代書法愛好者,“書法家”們。
我們當代書法家們,秉持著傅山的那句話。
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這四個寧毋成了我們當代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心中的堅持或字寫不好的藉口。
傅山說趙孟頫的字,熟和媚。某種程度是一種誇獎。
就像有些人說二田的字一樣,他們的字是印刷體,變化少。某種程度是一種誇獎。
只不過,傅山是有實力的書法家,有自己的取捨。我們現在有些書法家,沒有實力也沒有自己的取捨,拿著傅山的四個寧毋,進行各種創作,把寫字當成畫畫。
借用董其昌的話,字須熟後生,畫須熟外熟。
寫字能夠“熟”,很不容易。喜歡書法的人一起努力。
-
12 # 悠閒客30004788
喜歡趙孟頫的字,晉人的字無疑到了高峰,唐人將楷書寫到了法度森嚴,宋人尚意,也在求新求變,蘇、黃、米、蔡是代表,張揚個性,到元代趙孟頫又回到二王路數,同時師法李北海,可以說趙孟頫得了二王精髄,行書更接近李北海,同時又有自己的創新,趙楷沒有唐楷中規中矩,帶行書筆意,更加靈動活沷,及具美感,看似簡單,實則難學。歷史上有些書家對趙的病詬更多的是因為他的出身,宋皇室之後,竟然元朝為官,認為其骨軟字媚,但我從不這麼看,單從書法,趙孟頫應是一座豐碑,能企及者寥若晨星。
-
13 # 糊塗老翁797
對趙孟頫書體沒有微詞,只是董其昌有不同看法,他是從政治角度來否定趙孟頫。我認為董其昌是有私心,他把趙孟頫貶下去,自己就可提升。實質上他的書法沒法與趙孟頫相比,差遠了。
-
14 # 翰墨今香
趙孟頫是元代著名書法家,集書、畫、詩文、篆刻、鑑賞於一身的一代宗師,他的書法被尊為“趙體”,被後世譽為“前後五百年無出其右者”。但這樣的一位了不起的書家,為何後世有人對他的書法有微詞呢?說起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同樣是兩位非常有影響力的書家,明代的董其昌和清初的傅山,這兩個人對趙氏書法的微詞(都不能算是微詞了)影響了後世人們對趙書客觀公正的看法。
先說說董其昌吧,董其昌可以說是一位非常有天賦的人,正因為天賦高,也就年少輕狂過。學書三年就號稱自己已經超越了文徵明和祝枝山,然後就是追趕趙孟頫。他一生都以趙孟頫為超越的物件,想成為趙孟頫那樣開宗立派的人物,所以趙孟頫莫名就成為了他的假想敵。他曾經評價趙氏的書法雲:
“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趙書無弗作意,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一籌。”而傅山年輕時學的是“趙體”,那時還是明王朝的統治時期,而後來明王朝被清朝取代,傅山作為亡國之人,對於那些明朝的臣子又為清政府效力的“貳臣”甚是氣憤,於是趙孟頫又連帶著受到傅山的詆譭,在他的《家訓》中提到:
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近而視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綽約,自是賤態,潤秀圓轉,尚屬正脈。由此可見,這兩人出發點不一樣,但對趙書的微詞確實有失公允。而後人只看到了這點,卻不知道這兩位大家到了晚年的時候,對趙孟頫的看法完全發生了改變。
董其昌晚年回憶到:“餘年十八歲學晉人書,得其形模,便目無吳興(趙孟頫),今老矣,始知吳興書法之妙。”經歷了很多,人書俱老的時候才知道趙書的妙處。而傅山也是晚年的時候,對趙書轉變了看法,在《秉燭》一詩中寫到:秉燭起長嘆,其人想斷腸。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
詩中用“足奇、非常”這些詞彙,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趙孟頫的敬佩之情,這時的傅山開始理性地看待趙孟頫了。其原因也許是因為清朝統治的逐步鞏固,明亡的歷史已是不可更改的現實;也許傅山意識到一位知識分子——文化人對文化的薪火相傳的艱難及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
15 # 快樂書法
趙孟頫以其嫻熟的技巧,被後世尊為“趙體”,在書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有人對其書法略有微詞,這是為什麼呢?
歷代對趙孟頫書法的評判,有兩種傾向。
趙孟頫《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區域性
一、書法本體的評判
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說:
子昂書如程不識將兵(程不識,漢武帝時的大將,與李廣齊名。號稱“不敗將軍”。鎮守邊疆,抗擊匈奴,治軍有方,軍紀嚴明,生平未嘗敗績),號令嚴明,不使毫末出法度外, 故動無遺失。文敏妙在真行,奕奕得晉人氣度,所乏者格力不展。明代董其昌說:
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字需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此趙吳興所未嘗夢見者,惟米痴能會其趣耳。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此趙吳興所以不入晉唐門室也。書家以險絕為奇,此竅惟魯公、楊少師得之。趙吳興弗能解也。今人眼目為趙吳興所遮障。明代書家豐坊說:
學王書者,唯趙子昂甚得其法, 但太守規矩,且姿媚有餘而古拙不足,故有插花美女之評。趙孟頫《妙嚴寺記》區域性
清代書法理論家吳德旋說:
趙松雪一味純熟,遂成俗派。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說:
吳興書筆專用平順,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型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吳興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後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數百年者,徒以便經生胥史故耳。然竟不能廢者,以其筆雖平順,而來去出入處皆有曲折停蓄。其後學吳興者,雖極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勻淨,是以一時雖為經生胥史所宗尚,不旋踵而煙銷火滅也。二、書品與人品的求全責備
明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項穆說:
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敵之祿也! 子昂之學,上擬陸、顏,骨氣乃弱,酷似其人。清代書法家傅山說:
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近細視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綽約,自是賤態;潤秀圓轉,尚屬正脈。以趙孟頫仕元,而認為其缺乏民族氣節,並以此為依據,以至於推匯出其字必然軟媚無骨。這種把“人 品”、“書品””混為一談,求全責備的論調,是一種與書法本體無關的成見。類似的說法不少,但其理一如,此不贅述。
趙孟頫《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區域性
而“格力不展”,“因熟得俗態”,“太守規矩”,“插花美女”,“一味純熟,遂成俗派”,“專用平順,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不解“以奇為正”的置評,則允為中肯。
傳趙孟頫日書萬字,一些作品由於寫得過快過熟而顯得熟俗;
一些大作品,如手卷等,很少變化,顯得平庸;
許多偽名趙孟頫的作品,軟媚甜俗、輕飄浮滑。
這些因素也是趙孟頫書法“略有微詞”的原因。
趙孟頫《紈扇賦》區域性
清人包世臣說後之學者學趙孟頫書法:“然竟不能廢者,以其筆雖平順,而來去出入處皆有曲折停蓄。其後學吳興者,雖極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勻淨,是以一時雖為經生胥史所宗尚,不旋踵而煙銷火滅也。”
後人之所捧心學步,在於其學力不逮,無關趙孟頫;
明代袁宏道說:“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則必不可無,必不可無,雖欲廢焉則不能;雷同則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則雖欲存焉而不能。”
趙孟頫是高明的書畫理論家,篆書,隸書,大楷,小楷,行書,草書六體全能,無盲點,集大成 ,趙孟頫書法史上,是把漢字優美的一面發揮到極致者,“孤行則必不可無,欲廢焉則不能”。
趙孟頫《妙嚴寺》區域性
-
16 # 可食中國
其實這種對趙孟頫的評價分歧,是極為自然,也極為正常普遍的事情,更加是永遠都會存在的事情。
根本原因不在趙孟頫這裡,而在於審美的多元化,在於對美的知見,偏好,取向,及個人趣味的異同所決定。這個問題,從藝術的萌芽之初就已經伴生了。
在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描繪了二十四種美學境界,每一種都是可以達到極致的,也都可以是唯美的,迷人的,充滿力量的。
表面上不同的美學是可以和諧共存的,但到了實際的場合,往往卻是像是冤家和反義詞一樣,有我無你,有你無我,老死不相往來。
就像是典雅難容疏野,雄渾不容綺麗,沖淡難容縝密。蘇東坡等人或取的是天真個性,自由爛漫,或是雄渾粗獷,具備金石之氣,或蒼勁朴茂,滄桑厚重。於此等美學及性情,浸淫得久了,自然就看不慣趙孟頫這典雅中和瀟灑華麗一路。不足為奇了。
-
17 # 狂喜淡墨a
為什麼對趙孟頫的書法有微詞?
對趙孟頫古人評價,也有微詞,諸如,奕奕得晉人氣度,所乏者格力不展。
又云:有奴書之誚,骨氣乃弱,酷似其人,,稱其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
從趙體分析,其書法藝術筆熟臻化,妙美溫潤,而成妍媚,這一表面現象的評語,都是因人陷入元朝而遭微詞。
而今也有認為趙孟頫書體有柔弱之感,其實趙孟頫妙在真行,神采奕奕。全面論茲,自幼聰明過人,詩文清邁,長於繪畫,釋象,山水,木石,花竹,人馬無不精,工書,篆,籀,真,隸,分,行,草無不冠絕。
篆書直追石鼓,隸書追梁鵠,鍾繇,行草法逸少,獻之,不雜以近體,專以古人為法。
早年喜臨智永千字文,晚喜李北海。
可見趙孟頫功夫堪大,行書綿裡藏針,遒勁俊美。小楷雋永飄逸。繼承和發展了晉法,同時書史上為承上啟下的書家。開創和延續了帖學的發展。
-
18 # 聊齋有緣
批趙孟頫書法的都是一些自以為自己了不起的人,有本事你去超過趙孟頫啊,再過上千年趙孟頫已然是書法史上曲指可數的大家,那些批趙的估計一百年後就消失了!
對趙孟頫的書法有微詞,這事多了,自古以來批趙的很多,挺趙的也很多,其原因是趙的書法太漂亮了,太端莊秀麗,這種美感就會流俗,缺少了韻味。主要原因是趙的書法作品留世的太多了,多了就感覺千篇一律,就容易讓人找毛病。為什麼沒人批二王呢,因為二王留世的真跡太少了,少了就希奇,本來二王的隨意之筆,也被後人奉為經典了!
假設趙孟頫留下的作品不是帖是碑的話,刻碑時一些很細的連帶筆劃去掉了,趙書保準韻味十足,不信大家看一下三希堂法帖的趙書刻本,甚至比一些名啤要好!
-
19 # 名廬書社許高鑑
元代趙孟頫本是宋朝的皇族,國家滅亡了,舉家隱世,奈何才名遠播,被元朝看重,幾次令其入朝為官,趙孟頫起初不想做一個不忠不孝的亡國臣子,甚至想過自殺,但是元朝用趙氏全族生死相威脅,趙孟頫只能妥協。
趙孟頫在元朝為官被後世所不恥,認為其背叛祖宗,不忠不孝,但是誰又能明白趙孟頫的苦,站在他的角度看待問題呢?我相信,如果是趙孟頫一個人的生死,或者趙孟頫府上的所有人的生死,趙孟頫都認為是輕於鴻毛,但是牽扯到全族的生死,只能自己做個小人,遺臭萬年了。
趙孟頫的書法堪稱晉唐後的中興,是一個時代的引領者,其成就在後世書法者眼中直追王羲之,甚至有些專家認為,趙孟頫書法高度已經遠遠超越了王羲之。
但是中國的書法史從來都是德才兼備者佔領高地,趙孟頫這樣不忠不孝的書法家寫得再好都會因為惡名被歷史貶低。
《出師表》是諸葛亮北伐前寫個劉禪的表文,表達了諸葛亮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可算是古今“忠”的代表作品。
有古代大賢認為: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可見《出師表》對後世的影響程度。
這篇《出師表》全卷楷、行、草、章草間雜,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卻被某些人品強迫症者評價為“一文不值”,“一副獻媚的樣子猥瑣至極”。
反觀當下,名氣大於書法作品本身,有些大師手頭功夫沒有幾下,名氣卻很大,寫得作品和三歲娃娃一樣,卻能賣的高價,買家圖的就是大師的那個名字而已。
回覆列表
其實除了人們因為他是宋宗後裔而做了元朝的官而對其書法略有微詞以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人們嫉妒他的高不可及。一些書法大家在年輕的時候都排斥他,甚至是惡語相加,但到了晚年都認可了他,並對他做出了高度的評價。例如,董其昌、石濤等等。還有很多想繞開傳統的書家,用一些歪理邪說來批評他。不管怎麼樣,歷史都證明了趙孟頫是繼“書聖”王羲之以後的又一座高峰。
推薦:
趙孟頫《前赤壁賦》筆法解析(第一講)
趙孟頫《前赤壁賦》筆法解析(第二講)
趙孟頫《前赤壁賦》筆法解析(第三講)
趙孟頫《前赤壁賦》筆法解析(第四講)
趙孟頫《前赤壁賦》筆法解析(第五講)
更多書法影片,見於戀上八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