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深知當時情形缺兵更少將,又很重視馬謖,為什麼不能讓他戴罪立功?
10
回覆列表
  • 1 # 嵐風說史

    謝邀。馬謖的確有才華,是蜀漢後期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但正如劉備所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事實上,馬謖絕對是參謀型人才,和漢初張良一樣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但絕對不適合獨自帶兵作戰。題主問出這個問題,應該是受到小說《三國演義》和影視劇的影響。實際在歷史上,馬謖丟失街亭後,諸葛亮確實有想把他斬首。諸葛亮的確揮淚了,但馬謖卻並非死於斬首,而是病死於獄中。具體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個影片。

    馬謖是三國時期蜀漢將領,起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因其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深為諸葛亮器重,任用他為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要對他多加考察。”為了使北伐無後顧之憂,諸葛亮採納馬謖的建議、出兵南中,以攻心為上,七擒七縱在當地有著極高威望的蠻王孟獲,使得南中人心歸服、不敢再次反叛。

    《三國志·蜀書·向朗傳》對於馬謖兵敗後的記載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也就是街亭之戰後,馬謖並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向朗也因此事在家賦閒達20年之久,而馬謖最終也被緝拿歸案。 隨後諸葛亮下令“戮謖以謝眾”,要將馬謖處斬。

    但據《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就是說還未行刑,馬謖就病死在獄中,諸葛亮得知後痛哭流涕。因此,馬謖是病死在獄中,而並非是典故所說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2 # 蘇霸賽壓錦

    孔明在蜀國執政是執行的政策是:依法治國、執法必嚴。說過官場的結構是荊州集團最上、劉璋集團中層、益州土著底層,下面兩層都很不滿的,都在雞蛋裡挑骨頭,等著孔明犯錯。馬謖是人才,首次北伐時,魏國沒有準備(雍州涼州沒有集團軍駐守),有很大可能性成功的,但是馬謖壞事兒了。殺了馬謖就是殺人才,孔明捨不得,國家也捨不得;不殺馬謖就是軍法不能執行、國法不能執行,那些非上層蜀國官員都會譴責,都會跳出來,你不殺可以,下次我們犯錯也必須網開一面,這種事孔明是一定要杜絕的,我們可以想象馬謖給孔明出了多大的難題,這個在三國演義裡也有,電視劇也有,你們可以看看

  • 3 # 大雅汽車觀察

    為什麼非得殺馬謖?首先我們要清楚街亭這個地方的重要性,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失去了街亭就等於失去了維持北伐蜀軍的糧線,這條線要是斷了那基本上算是失敗了,所以諸葛亮在把街亭交給馬謖之前千叮嚀萬囑咐:街亭雖小,關係重大。街亭一失,基本上是斷絕了蜀軍通往漢中的道路。

    其實諸葛亮首次北伐的勝率的非常高的,比之往後也要高得多,街亭失利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諸葛亮的北伐進度,所以馬謖犯下的錯誤可以說是彌天大錯,這在軍紀嚴明的諸葛亮眼中是兵家之大大忌,連馬謖臨死前自己也說,不斬首何以振軍心?還請諸葛亮在他死後幫忙照顧妻兒。

    你以為諸葛亮下得去手嗎?馬謖天生奇才,在軍事上有很大的功勞,是諸葛亮非常寵愛的將領,特別是在那個蜀軍人才匱乏的時期,大將尤為稀缺,但是馬謖犯下的錯是沒有辦法彌補的,不是斷手斷腳,或者將功抵過就能解決的,馬謖死後,諸葛亮還給自己加罪,認為街亭失守也有他的責任,多次以用人不當為由,屢次降低自己的官職,一品丞相為三品右將軍,重新開始北伐征途,欲輔佐劉禪完成統一大業。

  • 4 # 貓眼觀史

    馬謖失街亭被斬並不是說第一次打敗戰就要殺頭,那麼多將軍打敗戰的還不多嗎?俗話說“勝負乃兵家常事”,但是為何馬謖第一次領兵打戰失敗後就會被斬呢?其實這都是他自己作的。

    雖然很多人還在糾結這個問題,但是總體來說馬謖失街亭是至關重要的,以至於直接造成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後人也為之惋惜。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斬了馬謖呢?

    (諸葛亮劇照)

    首先:馬謖違抗了諸葛亮的正確領導而失街亭。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馬謖舉動失宜,違亮節度,大意為所破”。接聽的失守是至關重要的,完全是因為馬謖的自作主張造成的,軍紀如山,朱大渭也指出馬謖不但不承認錯誤,還戴罪出逃,按照軍規,將士臨陣脫逃是要斬首的。

    其次:是馬謖戰前吹噓造成的。

    很多人不同意朱大渭的觀點,認為這才是馬謖非斬不可的理由,戰前馬謖吹噓自己書讀兵法,立下軍令狀,如果不能完成任務,“若有差失,乞斬全家”;戰時又驕傲輕敵,捨棄有利地形,還美其名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戰後還不聽副將王平的幾次勸說,一意孤行;雖說後面主動承認錯誤,但是局面已經無可挽回,最終在諸葛亮的眼淚下被斬首以謝眾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好奇心比較強烈的孩子都比較聰明,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