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物理基礎
-
2 # 樺姐談養育
是的,好奇心強的孩子都比較聰明,因為:
好奇心強的孩子對任何事物都很感興趣,都想自己去弄個明白。所以,他會經常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從中就能學到豐富多彩的知識。同時,孩子的想象力也越來越豐富。好奇心強的孩子勇於探索新的事物。如此一來,他學習新的東西就比較快。接收到新的事物也比同齡的孩子要早。所以,他懂的就會比較多。好奇心強的孩子,特別善於思考。思考的能力很強。從而激發大腦,產生了更多的連結。同時,也開展了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力,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創造能力。好奇心強的孩子學習比較好。因為好奇,所以孩子的求知慾比較強。為了想要學習自己不知道的知識,他上課就會聽得比較認真。課後會喜歡從書本上獲取更多的未知的東西。好奇心強的孩子,有刻苦鑽研的精神。他一旦對某件事物或者某個領域的東西感興趣。他會非常認真的去研究,從而也會很容易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功。愛迪生當年也是因為好奇心強,最後成為了偉大的發明家。所以,爸爸媽媽要耐心、正確的引導,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當孩子問N多個為什麼的時候,要認真對待噢!
-
3 # 造夢小兵
sorry,我個人覺得這是個很愚蠢的問題!everybody都有好奇心,and everybody都很聰明!更加不存在比較級,每個人的聰明都獨具一格,毫無可比性!我想你真正的問題是其他的!比如你的孩子好奇心很重,是否會代表他很聰明!小孩子會在一個特定時期發展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這一敏感期很可能因為遭遇不耐煩的看護者而是孩子壓抑自己的探索欲或者使孩子成為一個無反應者而討好大人!
-
4 # 使用者75565015832李尊
一點根據都沒有,聰明孩子來於基因,在父母的陶醉下,比喻:父母是演員,孩子成大也是演,是教師孩子以後是博土,是泥工也是泥工,古人都說:父作師傅子存教,這該死的千古留言變成變古沒敗的現實。聰明來之好動幾乎沒一點現實。有的話少沒動是動腦,個個不是飛黃騰達。
-
5 # 總有話說到你的心裡頭
1:有次哥哥,抓了只青蛙,我們把青蛙放在地上,讓它自由跳躍。我蹲著,蹲在青蛙後面,青蛙一跳,我也學著一跳,我還趴在地上,觀察青蛙是怎麼跳的?那時候,我的小腦袋,就會想著,青蛙怎麼能這樣跳呢?但是沒想明白。
2:逗螞蟻,我家的老牆角下,有個螞蟻洞。我經常跑到螞蟻洞邊上,看著螞蟻忙忙碌碌的,有時候,可以看到它們扛著食物,個頭很小的螞蟻,竟然能夠扛比個頭大好幾倍的東西,想:這螞蟻怎麼這麼有力氣啊。我還拿了根小樹枝,把螞蟻走的路線劃來劃去,那螞蟻竟然四處亂竄,那時候覺得好奇怪,不知道為什麼?
3:捉泥鰍,帶上竹子編的畚箕,到小溪裡,去捉泥鰍啊。把泥鰍靠在溪的岸邊,然後,提起小腳,使勁的在溪岸邊踩啊踩啊,一會,拿起畚箕,總有幾隻泥鰍。那會,也會思考:為什麼要用腳踩幾下呢?
好奇心重的孩子,總是喜歡去嘗試新的東西,善於觀察事物,他們喜歡玩這玩那,問這問那,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總是能問一些很奇葩的問題。如果你的小孩是這樣子的,那麼恭喜你了!
-
6 # 偉人蛇
一般說來有這個規律。我是個中學教師,從教近四十年。在教學實踐中比較留意這個問題,許多有好奇心的孩子,什麼都好奇,什麼都上前,什麼都想摸一下,試一試,"打破砂鍋紋到底",問得你應接不暇,不堪應答,什麼都敢問,什麼都能問,甚至什麼不好問他就問什麼,什麼不好答他就問什麼,這樣的孩子絕對聰明,極少例外!"學問"一詞本身就頗費思量的,會"問"的一定會"學",但會"學"的不一定會"問"。能提出問題的,往往會想方設法解決問題!
好奇絕對屬聰明,
表現特徵好發問。
滔滔不絕無邊際,
才智創新是精英!
-
7 # 老頭喜洋洋
好奇心比較強烈的孩子都比較聰明,我認為是真的,原因是,好奇就會去問,這是為什麼,好奇就會去觀察,想看個明白,好奇就在腦子裡想。這裡還有個大人引導的問題,一時不好解釋的要講你大的時候就會知道,一般的問題要用他們能懂的語言和事例講,所以大人要讓孩子聰明下去,也有學習。
。
-
8 # 灋球
是的。好奇心比較強烈的孩子的確比較聰明。
首先,我們要先來解釋一下好奇心一詞。
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 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 正在載入好奇心 動機涉及到人類行為的基本源泉。
對於孩子來說,有好奇心就可以更好地、更有慾望地去探索事物,而在這一過程中,就鍛鍊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
-
9 # 獨立人養成號
“好奇心比較強烈”的孩子特別喜歡問為什麼,而且是隨時隨地、刨根究底地發問。和這樣的孩子相處的時候,你得隨時保持耐心和鎮靜。他們的“為什麼”會來自各種各樣的場景:
初級的比如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會有太陽月亮星星等等,這是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這些問題大部分孩子都會問;中級的比如爸爸媽媽結婚照上為什麼沒有我,人為什麼會死等等,已經開始涉及到生命本質的內容;高階的比如為什麼兩個橫線就是等於號,為什麼紅燈行綠燈停等等,對於社會中所有約定俗成的規則都會提出質疑和挑戰,這些質疑甚至成年人都沒有壓根沒有思考過。
對於這樣的問題,他們絕對不會滿足於一個簡單敷衍的回答,而是會不斷探究下去。比如我曾經教過的一個小朋友,他對宇宙空間非常好奇,不停在問地球外面是什麼,太陽系外面是什麼,銀河系外面是什麼,在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就已經讓父母帶著他去了上海各大科技館、天文館,別的小朋友聽故事,他要聽太空百科全書,到中班時已經是個天文學的發燒友了。
-
10 # 水手
非常認同這個觀點。
好奇心意味著對一切新鮮的,未知的的事物充滿強烈弄明白的慾望,這種孩子一般自信,聰明,有闖勁,沒拘束,讓我愛同時也非常讓人頭疼的孩子。
好奇心強的孩子一般都調皮搗蛋,不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事情,有很強的叛逆心,喜歡新鮮感,所以創造性非常強,另外點子多,解決事情的能力也非常的強。
你看一般長大後有大成就的人一般都是年少時非常頑皮的孩子王,小孩子頑皮,好奇心強是好事情,基因裡面天生的,好動,腦洞大,父母要正確的引導,幫助樹立信心,引導好腦子總在正確的地方,相反家庭沒教育好,這種孩子成年對社會危害也極大,你看一些高科技,高智商犯罪,都是這類人組織的,明明一個好的人才,就這樣因為引導教育不當,走上不歸路,很可惜。
-
11 # 男生畫友
錯,好奇心比較強烈的孩子不一定都比較聰明。
從人體行為學上來說;好奇心是一個人對某種未知事物所產生的新奇感和不理解,從而引發了人體內在的探知慾望。
首先要說明,好奇心比較強烈的孩子多數還是比較聰明的,小孩子對一個新鮮事物產生了好奇,會自然而然的想要去進行探究,無形間就會令孩子學到很多知識,而這種由孩子自己去探知所獲得的知識確實會令孩子知識儲量增多,所以相對來說這樣的孩子會比較聰明。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聰明,因為好奇心和聰明是不能畫等號的。好奇心是思想所表達的一種對不理解事物的求知慾,而聰明可以理解為是天資高,記憶力、理解力強,這是一種先天生成的,並非後天可以學來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天生愚笨但又有比較強烈好奇心的孩子會聰明嗎?顯然不會。所以好奇心比較強烈的孩子不一定都比較聰明。
-
12 # 溫酒小啖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聰明到底該怎麼定義?然後才是好奇心本身與聰明的關係。
用我們中國人的說法就是,腦子靈光,一聽就會,一學就懂,又甚至於不學也懂,這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聰明,也就是狹義的聰明,或稱“小聰明”。但是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告訴我們“天才”並不靠譜,靠天生的腦子是吃不了一輩子飯的,進一步可以這麼說“好腦子不如好老子”!
那麼聰明是什麼呢?
科學的說法就是智力程度(囊括所有智力型別)。智力主要有三種共同組成:神經、經驗、反省。來看看第一類,神經智力:以神經系統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為主要衡量目標,受基因的影響非常大,天生的成分比較高。此話就是說我們的仲永呀!天生神經智力超高,表現為學習能力超強,小而能吟詩就是一種表徵;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東亞人種天生具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平均105左右,這也是神經智力。
再看看第二類,經驗智力:就是說在不同領域經過長時間學習、經驗積累後形成的技能或知識體系,這也是智力,叫經驗智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歐陽修的《賣油翁》裡的一句“無他,但手熟爾”,又一句“我亦無他,唯手熟爾”,即藐視了箭道高手陳堯諮,又解釋了庖丁解牛的高明。
最後看第三類,反省智力:反省智力與人類的理性息息相關,無外乎就是人的主動性,學習後的歸納,練習後的總結,延伸而得的就是“人的自我管控”、“方法策略”和“心態”。我們看看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和楊康,一個七怪口中的榆木疙瘩,一個金國王府的聰明世子,最後的結果是郭靖變成了“北俠”之巨俠,楊康化成了墓中之枯骨,兩個人誰愚誰聰真的明白嗎?
此上,很明顯了聰明不是所謂地“小聰明”,而是三者可缺一,卻不能缺二、三的關係,看看咱們的諾貝爾獎和西方的比較,應該明白神經智力可以平庸大眾些,但二、三必須堅持,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聰明”。
那麼好奇心有什麼用呢?
他是起始,是個誘因,有了好奇心的人,好奇心越大,其探知慾望越強,“好奇心雖然能害死貓”但也能造就大才,一個用爛的例子:蘋果砸到牛頓頭上,就冒出了“引力定律”,遍觀古今為什麼就不是別人來發現這個呢?難道是上天特意給牛頓準備的嗎?
顯然不是,好奇心就是關鍵的因素。
你的探知心決定了你的知識跨度,你的思考深度,好奇心就是宇宙的“奇點”,上述的其他方面聯合決定了我們自己這個宇宙的繁榮程度,是龍是蛇,看自己的發展。
-
13 # 風雪夜歸人-在路上
看了這麼多回答,忍不住來囉嗦幾句。不要把好奇心等同與探索精神!不要把好奇心等同與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慾—>探索精神—>創造力,創新力。大部分人都是在求知慾這止步了。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好奇心,都有一個每天十萬個為什麼的階段,可是隨著年齡增長,大部分人的好奇心會逐漸減退,為什麼?孩子的好奇心為什麼沒有付諸行動,升級為探索精神,從而發展出創造力?
看過恐怖片的是不是有個印象:一群人碰到詭異的事,或來到詭異的地方時,我們會心底暗暗著急:“怎麼不掉頭走呀?”可總有那麼幾個不信邪的非要探個究竟,勇往直前,然後恐怖故事發生了。英文有句俗語:“ Curiosity kills the cat.” 好奇害死貓!
我們對未知好奇,但敢於走出安全、舒適區,去直面不確定的、危險的未知之人寥寥無幾。好奇人體內部結構的人肯定很多,但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偷屍體解剖,從而畫出人體解剖素描的是達芬奇。神農氏嘗百草多次中毒,最後還是因斷腸草而逝世,但他因此成為“藥王”。與此相反的卻是西紅柿傳入歐洲後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認為是有毒的而成為單純的觀賞植物。
孩子原是“無知者無畏”,所以常常能做出我們看起來出格的事,但越年長,被灌輸越多各種社會規則、禁忌,漸漸被束縛了思想。
而現在一個滑鼠就能搜尋我們要的資訊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而這些資訊往往都是很淺層、表面的,我們獨立思考,深度思考,自我探索的能力漸漸萎縮。
有些回答裡提到保護孩子好奇心,這裡我補充一下如何發展好奇心為求知慾,為探索精神。
1. 給孩子更自由、開放的自我探索空間。
孩子好奇時,不要直接灌輸他們知識,而應當給他們提供條件去自己尋求答案,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就算他們認知幼稚、有差錯,不要急於否定,不是原則性的沒必要非得灌輸他們一個標準答案,從幼稚不成熟到成熟是每個人認知的必然過程。
2. 在恰當的年紀做恰當的事。孩子智力發育有階段性,如果一開始就讓孩子嘗試太難的事情,會挫傷他們的求知慾望。給他們稍稍有點難,踮個腳尖能夠著的挑戰。
3. 不要當孩子的引路人,要當孩子的欣賞者,後盾。現在社會變化那麼快,知識更新那麼快,我們的經驗價值會越來越低,不如尊重孩子個性,讓他們來開拓更嶄新的世界,我們負責加油、鼓勁。當他們受挫折時,做他們不離不棄的堅強後盾,孩子才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未知,面對可能的失敗。
用《大魚海棠》裡一句話來總結:人生不妨大膽一點。好奇心+冒險精神=創造力
《大魚海棠》播出後我看評論滿屏的三角戀,備胎,真的很失望,失望於大家這麼容易滿足於表面現象,而沒有深入思考更深刻的本質。難道就沒人看到電影中透露的年輕人要翻天覆地改革創新的精神嗎?為自己的追求勇於冒險的精神嗎?如果大家聯想到現在許多年輕人更願意創業而不是打工,聯想到中國獨角獸公司數量越來越多,領先世界,就應該明白為什麼一群年輕的理工科生要創作這麼一部電影。
再補充一點,雖然有好奇心不一定代表更聰明,但有好奇心會讓人更聰明。這個心理學家有做過實驗。當人對要認知的事物產生興趣、好奇時,大腦海馬體(負責記憶的區域)會變得興奮,因此對學習的事物記得更快(短期記憶)更牢(長期記憶),所以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學得更快,更好。
-
14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不知道這裡的“聰明”具體是什麼定義,不太好說。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好奇心”對孩子的學習能力,確實是有促進作用的。
孩子們是天生的學習者。
他們會非常好奇地想知道: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有研究表明,恰恰是孩子內心的好奇心——而不是外部的壓力——在促使著孩子尋求新的知識和經歷,並在以後的學校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孩子越好奇,學的越多。
爸爸媽媽肯定觀察過自己的寶寶,看見過:
新生寶寶用眼睛追隨著聲音、面孔、有趣的物體;
8個月左右的小朋友把玩具塞到嘴裡又咬又啃,認真得像做研究一樣;
2歲左右的孩子玩水能玩1小時。一個小碗舀水,能研究出各種方法……
好奇心讓孩子對世界充滿興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
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是幫助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爸爸媽媽如何幫助寶寶,培養起旺盛的好奇呢?
1、讓孩子看到爸媽也在追求自己的興趣您自己,對什麼最有興趣?
在外面散步,或者是在家裡做美食的時候,都可以和孩子分享、讚美、驚歎我們自己喜歡樹木,天空和星星,或者自己覺得美味的、食慾大開的美食。
也讓你的孩子看到你追求自己的興趣。
2、觀察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跟隨孩子的步伐通常,能吸引孩子注意力和想象力的活動,孩子更喜歡,也能透過這樣的活動來學習更多東西。
比如,孩子喜歡音樂,那不妨多為孩子唱歌、和孩子一起製作和演奏樂器,一起跳舞……
如果孩子喜歡觀察小蟲子,不妨給她一把小鏟子或和一個網,多去大自然中玩一玩,平時也多和孩子分享有關昆蟲的書籍。
3、用好圖書館!很多城市的圖書館,都有專門為小朋友們開放的故事時間。爸爸媽媽不妨去打聽打聽。
書籍是進入各種世界的視窗,以滿足好奇的心靈。越早接觸書籍的孩子,越有可能成為更好的讀者。
如果孩子願意,最好讓孩子自己選書。
只要書的內容健康,孩子讀了什麼書並不重要,關鍵是孩子們的興趣被捕獲,關鍵是他們喜歡閱讀。
4、用開放式問題啟發孩子開放式的問題沒有正確或錯誤的答案,不能用“是”或“否”這樣簡單的詞來回答。比如:
“如果媽媽允許你現在做任何事情,你想做什麼”?
“如果你開一家小商店,你要賣什麼”?
“你覺得什麼事情最好笑”?
“你最關心誰,你會他做什麼”?
這些問題,能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想法、表達愛和興趣,同時,也給了爸爸媽媽一個進入孩子內心生活的視窗。
5、創造一個有趣的環境嬰兒清醒的時間裡,有1/5是專注於凝視的。
寶寶對周圍的環境都感到好奇。
比如牆上的圖片、手邊的玩具、掛在嬰兒床上方的裝飾……
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儘量給寶寶創造豐富、有趣的環境,而且不時換一換,以保持“新鮮”。
6、對於危險的探索,幫孩子“重新定向”雖說鼓勵孩子的探索很重要,但如果孩子的探索很危險,或者會對貴重的物品產生破壞性,爸爸媽媽不能接受。那麼“阻止”孩子,並不是唯一的辦法,我們還可以幫孩子“重新定向”:
試著弄清楚是什麼吸引了孩子的興趣,或者孩子想要掌握什麼技能,併為孩子創造一種安全可接受的探索方式。比如:
【孩子喜歡玩將杯子裡的水倒在地板上的遊戲】。
通常情況下,這當然是不該被允許的,但我們可以帶孩子去浴缸或後院玩這個遊戲,這樣,孩子既可以玩水,爸爸媽媽也不至於為此抓狂了。
同時,這也將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用創造性和可接受的方式,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
有些玩具,是專門設計出來用於某種方式的玩法的,這當然很有意思。可除此之外,生活中也有很多東西都很好玩。
比如盒子,木塊,水,沙子,鍋碗瓢盆、或者任何顏料、畫筆、彩紙之類的藝術材料。
只要能保證安全,完全不需要告訴孩子“這些東西應該怎麼用”,也不需要要求孩子“最終應該做成什麼樣子”。
孩子的好奇心會給孩子們更有創造力的指引。
-
15 # 耳朵人藝術
年齡小的孩子,有點好奇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不是所有的小孩,好奇心重,長大了就考上名校。
也不是所有小孩,被diss笨,長大了就考不上名校,
要想讓孩子一直聰明下去,關鍵要看怎樣引導。
為什麼我們普遍認為好奇心重、觀察力強的孩子,會比較聰明?
因為,好奇心是孩子創造力的開端和起源,著名科學家都可以說是十分具有好奇心的人。牛頓對一個蘋果產生好奇,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對燒水壺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後改良了蒸汽機;伽利略因吊燈搖晃而好奇從而發現了單擺……
無數的例子向我們證明,好奇心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指徵,好奇心促使孩子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去尋求新的知識,從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其實,5、6歲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好奇心特別強。很多孩子一不小心就會開啟,一萬個為什麼模式,我們都深有體會。
好奇心重,只能證明孩子很聰明,這是相對其他的小孩獨有的優勢。要想孩子一直聰明下去,關鍵在於家長和老師在日常生活持續的引導。
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畢加索曾說過一句話:
“兒童天生就是藝術家。”
4歲之前的孩子,都帶著原有的才藝來到這個人間世界,隨便的亂畫中,沒有目的,沒有非要畫啥完成什麼的壓力。更沒有審美意識,可能自己都知道要畫什麼,是在無意識的玩的狀態下,畫出了可以觀賞的習作品。
讓我們再仔細想想畢加索這一句話,是不是還差點什麼?如果都是藝術家,藝術家就不是稀缺的資源了,世界上也就不會有藝術家了!差的是什麼呢?
就是,如何保持住這天賦的才藝,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的問題!
作家布林沃·利頓曾說過,
“任何人只要注意觀察和堅韌不拔,便會不知不覺地成為天才。”
科學家達爾文從小愛好自然,對自然好奇。
他喜歡觀察花草樹木,鳥雀蟲魚,曾經鑽進樹林觀察鳥類的習性,還專程到南美觀察動植物的生長習慣,堅持二十多年寫觀察日記。在談到自己的成就時,
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但是,像畢加索、布林沃·利頓、達爾文所說,成藝術家、科學家和天才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我想,可能不會像字面意思那樣簡單,他們只是沒有點出一些前提,比如:
畢加索:兒童都有天賦,我們要保護這樣的天賦!
布林沃·利頓:成為天才,要培養觀察能力,並且仔細不斷的觀察!
達爾文:科學家本人很普通,只是善於觀察稍縱即逝的事物!
那麼,我們要怎樣保護孩子的天賦和好奇心,培養孩子觀察能力呢?
一、觀察能力的培養。
首先,觀察起於看見。人只有對自己覺得有意義的東西才能注意到,才能看得見。而“意義”的獲得可以來自三個方面:
1、在意識地帶孩子旅遊、參觀,或者參加活動之前,可以先介紹背景知識,激起孩子觀察的興趣,再提醒孩子注意觀察的重點,給孩子佈置觀察任務,以保持注意力聚焦在重要物件上。
2、是保持身心開放,鼓勵孩子多看、多想、多嘗試。
3、是多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自然就能看見。
“看見”只是第一步,怎樣才能深度持久地看,進而由“看見”到達“觀察”呢?除了在平日裡鼓勵孩子多看多想以外,還可以經常問孩子三句話 :
“你發現了什麼?”
“你覺得是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
長此以往,不管是孩子在學畫畫,還是在解決問題,觀察能力甚至是創造性思維就會比別人強。
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原動力,有好奇就會產生問題意識。
孩子提問時,家長最惡劣的就是不理睬、厭煩甚至是嘲笑。研究表明,正是由於家長的這種愚蠢而使孩子感到沮喪,從而放棄了追問,孩子的好奇心也因此逐漸消失。
積極的態度迴應孩子的問題。
當孩子發問時,家長可以放下手頭的事情,做出注意傾聽孩子說話的姿態:目光注視孩子,用點頭和微笑鼓勵他,並且用語言表達對問題的興趣,如:“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哦!”“是嗎?”等,讓孩子感受到他得到了重視。很多時候,孩子提問只是想引起家長的關注,僅此而已。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儘量不告訴孩子答案,用建議或修辭的方式引導孩子一步一步地探索和尋找答案。這樣,既培養孩子動手和用腦的能力,也幫助孩子在不依賴父母的情況下探索新事物。
家長不但不能扼殺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要積極地營造環境,培養和發展孩子的好奇心。比如,經常多問孩子幾個為什麼,這樣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的探索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
其實,父母都想要孩子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每一個孩子也是天使,都有閃光點,等待我們去發覺,最後是培養和引導,作為家長的我們,也需要不斷學習。
...........................................................................
我是耳朵人,行走在少兒美術教育15年,
專注於塑造4-12歲孩子的“美術基礎”。
-
16 # 一直特立獨行的貓
上週認識一個早早培班(也就是一年級天才班)孩子的媽媽,她的孩子智商140+,現在一年級已經學完了三年級的奧數,5歲過英語ket,語文我看朋友圈發了一個孩子寫的作文,有四五百字吧,字跡工整,難得的是字非常漂亮。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光這個字型就讓不少媽驚呼了。
我問這個媽媽:天哪,你這孩子咋培養的啊?
她媽媽說:就是從小覺得數學天賦高,開始培養,其他的我也沒幹什麼。他們全班的智商都在140-160之間,都是什麼都特別厲害的孩子,我們這不算啥。
話是這麼說,但我不覺得她沒怎麼管,因為她是在我分享了一個數學天賦極高,致力於孩子數學學習的女性朋友之後,第一個跳出來加我,問我如何能請到這位朋友見個面,她想要請教。
這哪裡是不管,分明是超級重視教育的媽媽。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孩子勤學好問,求知慾強,會不會是一個學霸?這真的不確定,如果放在以前,可能父母都不是特別管學習,但現在不同了。新一代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投入極大,也非常重視。單純靠孩子聰明好學,肯定有,但我更覺得如今是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的高度的時代了。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這些年也見過不少身邊的牛娃,而我認為的牛娃,不僅僅是成績好,而且多方面都特別好。
比如說我開頭說的“數學天賦極高,致力於孩子數學學習的女性朋友”馬老師,大學老師+科學家+兩個自學成才的天才娃!表面看來,這是一個成天吃喝玩樂買買買的四口之家,但高知家庭的與眾不同的帶娃方法,才是最吸引我這個普二大學畢業的媽。
先說說馬老師的背景吧:東北地區數學女王,從小不學習,數學奧數拿第一。當地理科實驗班爭搶物件。高中天天談戀愛,考試回回都第一。你說氣不氣!
我就說說她在教育方面的與眾不同,或者說在人人都說自己為孩子付出的時候,我覺得馬老師的“付出”才是真正有用的:
1 “懂”教育、“重視”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可能你會說,現在哪個家長不重視教育?這還算什麼特徵呢?
我這裡說的“懂”,不是指看了多少育兒文章,讀了多少養孩子的書,而是真正參透教育這件事,能更好的引導,給孩子建立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我記得有個報道說,現在的高考狀元裡,40%孩子的父母都是教師,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印證了這件事。
我就說馬老師一點,就能讓你立刻感受到自己與她的差距:馬老師是個孩子上網課都要做筆記的家長。
正常人一看,上個網課25分鐘都要記錄,這家長真閒啊!
不正常的人一看,天,這才是人家高知的與眾不同
孩子每天學了啥,掌握了啥,還沒掌握啥,啥還沒整明白,15分鐘的課都要詳細記錄。還是用筆寫,不是用電腦和手機寫。每一個知識點的透徹掌握,穩紮穩打。
所以,人家孩子上一節網課,真的能把教學大綱的每個知識點都落實了,還經常能發散思維!從小養成學習閉環思維:預習-學習-複習-練習
咱孩子上一節網課,熱熱鬧鬧開開心心,學啥了?不知道!
孩子四歲就給講明白雞兔同籠的問題了
普通家庭只會說:奧數不是早取消了嗎?學會這個以後買菜能用上嗎?沒用!
孩子學習生活日常表現有什麼問題,普通家庭雞飛狗跳互相抱怨一口一個:都怪你!
馬老師不一樣,兩口子從智商、人文、科學、生物角度分析,孩子這個問題的原因在哪裡,如何改善。
這高度,看一眼就心服口服,自嘆不如。
以前總覺得學問高沒啥用,現在知道了,不是學問沒用,是自己沒用。
2 學習重視方法和探索式學習方法,而非報多少個班馬老師家老大5歲了,從小到大就上了一個2000塊錢一年的英語網課,現在啥效果呢?拿起一篇1000字的英文長文,blabla一口氣流暢的讀完。重點不在網課,而在於孩子媽媽爸爸姥姥的教學方法和引導。
馬老師每天晚上下班回家,老大已經把該上的網課自己都學完了,就剩下馬老師回家檢查作業做上課筆記。
在我看來,馬老師的教育非常重視方法、過程和思維方式,而不是結果,或者花了多少錢報了多少個興趣班。
舉個例子,有一次馬老師給孩子煮了個雞蛋,教會了一大堆衍生單詞,把我們都看懵了。
還有一次,馬老師家老大提出了一個關於骨頭的問題,全家翻箱倒櫃找資料,從文字到影片,從繪本到跳舞,能找到的都找到。
普通人一提探索式教育就激動,很有高階感,說起理論來侃侃而談,
自己孩子一發問一句話就把孩子打發了,生怕耽誤了自己刷手機。
馬老師的教育方法告訴我們:想要探索式教育,爹媽必須有探索性思維啊!
3 重視教育資源的投入,高質量高水準陪伴雖然馬老師不怎麼買興趣班,但是她買書啊!
給孩子們買的學習的書,平均每星期買個大幾百上千,完全不眨眼的買,經常買的我們都很錯愕,跟都跟不上。
馬老師周圍都是跟她一樣的大學老師和科學家環境,因此他們家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經常是周圍的大學老師組一個小班,幾家的孩子一起學習。都是鄰居,時間自由,不用跑遠,就連打籃球,都是外國帥哥教,順便教了英語。
此外,馬老師和老公每天陪伴孩子特別高質量,晚上20點之後陪娃時間,一起探索,跳舞,做實驗等等。而且他們玩的方法都很高階,絕不是簡單的讀讀繪本之類的就覺得自己陪伴很高效了。
也因此,孩子們都像一個小博物館,啥都知道,特別是自然科學方面的很多細節,像個百科全書。就連出門意外抓個蟲,都能學習一堆專業的生物學知識。有時候我們在戶外看到不認識的蟲子,都要拍照發給馬老師,問問那是啥?畢竟自己才疏學淺,都不知道怎麼查。
4 下得了“狠”心,全家都有超強的執行力四五歲的孩子家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想學就玩兒吧,沒事兒,以後有的是時間學習。
或者爸媽看到別人孩子優秀趕緊回家抓緊兩天,過幾天又放羊了。
就說這次疫情假期這麼長,有多少家長主動給孩子制定學習計劃了?有的跟學校都累的人仰馬翻,有的直接放了羊。
而馬老師孩子,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都送回東北老家姥姥姥爺帶,兩個孩子每天學什麼做什麼運動都安排的妥妥的,每天發簡訊檢查學習效果,全家都有超強的執行力,絕對不會說什麼“孩子太累了,趕集休息吧”之類的話。
無論是日常學習,還是晚上爸媽下班後陪娃,每天都有不同的內容,真的是全家總動員的一起探索學習,而不是爸爸看電視媽媽刷手機,孩子自己不幹坐著不說話的狀態。每次看到馬老師發的家庭照片,都深深地覺得,人家買書都是看,咱家買書都是擺著!
5 父母的以身作則這點真的是特別重要。馬老師兩個月前開始減肥,每天寫減肥日記。在我們看來減肥這事兒就是說說,說兩天就過去了。但馬老師不,冷不丁的一看,馬老師的減肥日記已經寫了70多天。70多天,每天5公里跑步,一小時跳操,健身三餐。時間白駒過隙一般過去,令人驚訝的不是馬老師減了10斤,而是她居然堅持了這麼久,連我們自己都感到驚訝!
而在學習上,馬老師和老公每天都會讀書,瘋狂買書,對孩子教育捨得,對自己更捨得。全家最愜意的時候,就是一家四口各自都在讀書,而不是看電視打遊戲。
有時候我們看學霸,總覺得是他們天資過人,為啥什麼方面都那麼好呢?好像也沒怎麼刷過題,怎麼什麼都會呢?其實學霸真正掌握的,不是哪道題,是解題思路,是學習方法,是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以及對世界的探索,而不僅僅是好奇。
我在另一個回答中講過,我們80後的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不是不學習不讀書,而是:
1 不想讓孩子辛苦,但幻想孩子未來能是天才
2 孩子學不好,是老師學校不夠好,從不找自身原因
3 一年花幾十萬給孩子報興趣班,起早貪黑的陪讀就覺得自己付出很大
4 孩子遇到困難不幫著解決,想著法的幫孩子放棄
5 由著孩子性子胡來,美其名曰“自由開放的教育”
6 過度的表揚,讓孩子耐挫力極度脆弱。
還是那句話:作為家長,我們讀了很多育兒書,看了很多先進理念,但很多時候,我們的失敗,是失敗在我們固有的,陳舊的,溺愛的思維方式上。
同理,孩子能不能成為學霸,天資固然重要,但家長未來的教育方式與思維方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方向。
-
17 # 閆蘂
求知慾,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恆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裡沒有求知慾,哪裡便沒有學校。
如果我們定義聰明是指表現突出的話,好奇心比較強烈的孩子確實在我們的眼裡比普通孩子更加聰明。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提早探索和操作新奇的事物會讓他們對知識和經驗更加渴望,不斷摸索肯定使他們領先一步。
但是好奇心需要保護鼓勵與支援,周圍的環境因素對於孩子好奇心是關鍵的,好奇心得不到笑容得不到鼓勵,隨著長大這種行為會漸漸消失變成矛盾的大人。
好奇心能帶上我們走上成功之路,也能讓我們跌入萬丈深淵。好奇心讓我們對周圍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到疑惑想要去了解,途中需要家長和老師正確的引導,積極鼓勵激發孩子的求知慾。
好奇心使孩子們在學習中有愉快情緒,不斷尋求知識的動力,而家長需要去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培養他的興趣愛好。
-
18 # 遊夢15
不一定。
舉個簡單的例子。
二哈,就是最好的例子。好奇心很強,拆家小能手,因為好奇,所以想拆開看看。
回覆列表
你好
可以肯定的說,好奇心強烈的孩子,求知慾也很強,直接影響孩子的認知度,同時間接提高孩子的聰明程度。也可以說好奇心強烈的孩子,相對而言會較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