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權謀家

    劉邦一開始其實並不信任韓信。但是為什麼會最終任命韓信為大將軍呢,原因有這麼三個。

    首先是元老派的支援。蕭何和藤公多次推薦,甚至出現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局面。元老派都支援韓信上位劉邦就不得不考慮大家的整體思想,因為那個時候逃跑的人太多了,丟掉的將軍也太多了。不光為了穩定大家的軍心,不得不接受蕭何的推薦。

    其次是韓信自身的表現。劉邦和韓信交談之後就發現韓信具有極強的戰略思想。劉邦對手下的各個其他將領是熟悉的事,瞭解的,知道他們不是帥才只是將才。而大將軍這個位置必須具有極高的戰略思想。而韓信對敵我形勢的分析,對戰略規劃。讓劉邦看到了希望。

    最後才是劉邦的魄力。直接任命這個年輕人成為大將軍,這是一個具有極高領導才華的主帥。對人才的識別。給了韓信一個實現抱負和才華的機會。這是劉邦的水平,這是劉邦的眼光。

    所以說因為這三方面的整體因素。劉邦任用韓信,成為大將軍。

  • 2 # 下快

    首先,任人與能,一個成功的賢明的君主肯定離不開忠貞的文臣作為軍師與具備軍事才能的將軍。

    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

    韓信有帶兵的才能,韓信所有戰役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特點就在於瓦解敵方軍心。例如說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韓信獨當中軍,他令部隊對楚軍進行包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使楚軍懷念家鄉,無心戰鬥,終使楚軍喪失鬥志,贏得勝利。

    韓信受過胯下之辱,人物與一般人的想法是有很大差別的!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具有意志堅強的品格,這也是勝利者的素質之一.。

    正因為這些特點,使得他打出這麼多的精彩的戰役:暗度陳倉,京索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等等。

  • 3 # 龔小胖子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實際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劉季最開始可以說,非常不信任韓信,這也難怪,一個年級輕輕的下級軍官,想要成為統兵的元帥,注意是元帥,元帥是可以統領將軍的。劉季除非瘋了,才會認命韓信。但是最後劉季還是登壇拜將了,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供參考。

    第一,劉邦自身的原因。當時的大環境是,劉邦鴻門宴後被項羽“發配”到漢中,燒燬棧道,看似要做一輩子快樂王爺了,但是劉邦的野心真的小嗎?不然,從劉邦起兵反秦到率先攻破咸陽,點點滴滴都可以看到劉邦的野心,只是實力不夠,打不過項羽,劉邦手下,有謀士(張良,陳平,酈食其)有猛將(樊噲,夏侯嬰等)但是,卻沒有真正能獨立領兵的人。手下的這群人,相信劉邦比誰都清楚,他們的能力,但是要擊敗項羽,非韓信莫屬。

    第二,韓信自身的原因。韓信是個不甘人下的人。是錐子總要露個頭嘛!從韓信到達漢中時,就積極的在劉邦面前表現,奈何地位太低,劉邦根本不理你。但是,蕭何慧眼識珠,看到韓信的才幹,讓他去負責後勤糧草的供應和看管,韓信出色玩成任務,並且韓信在軍事上的才華也被蕭何賞識。推薦給劉邦,這才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至此,韓信發跡。其實,劉邦拜韓信為將,並沒有給十分的兵權,只是給了一半不到,並且,韓信的副將,全是劉邦的親信。但是,韓信的第一仗,水淹雍城,擊敗名將章邯,為劉邦還定三秦,進入關中,起到主要作用。

    第三,大環境的影響。劉邦拜韓信為將到韓信東出,天下在經過項羽分封后,又開始大亂。齊國貴族田榮趕走齊王,自立為王。項羽前去平叛,這也給劉邦和韓信很大的機會,至此,楚漢之爭開始。

    自身的才華,貴人的賞識,君主的知遇和環境,這是韓信拜將發跡的原因。

  • 4 # 鮑全興

    1、目標需要:劉邦不甘屈居一寓,大目標是稱帝中原,需要一位能獨立領軍打仗的大將軍。2、現實需要:劉邦現有將領中無人能當此大任。3、戰略一致:經面談考察雙方戰略戰役戰術吻合。4、賭韓信成功機率極高。

  • 5 # 知常容

    劉邦最後下決心辦韓信為大將軍的主要原因是蕭何。劉邦對蕭何是100%的信任,當時項羽把劉邦分配到了巴蜀地方,原來跟隨劉邦的人都不願意去那邊。因為去了那邊,進得去出不來呀,大家都希望衣錦還鄉。

    所以走著走著,很多將領就跑掉了。這時候發生了一個故事,有人報告說,蕭何跑了,劉邦大吃一驚,蕭何跑掉了怎麼回事?蕭何回來了,劉邦問他你幹嘛去了。蕭何說,我去追韓信了,劉邦說跑了那麼多你追韓信幹嘛?

    韓信這個時候還是不出名的,他在項羽那邊鬱郁不得志,到了劉邦這邊也是這樣,不過蕭何跟韓信有過幾次交談,談完之後覺得韓信是大將之才。這才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蕭何就勸劉邦說,你如果要想統一天下,你就必須要拜韓信為大將,這句話是真正觸動劉邦的。原來劉邦以為說拜他為將軍就可以了。蕭何說不可以,你必須舉行隆重的儀式拜他為大將軍。劉邦對蕭何的話是百依百從,就這樣韓信成了大將軍。

  • 6 # 竹林老屋

    首先是張良和蕭何的影響,他二人都力頂韓信。那時候劉邦身邊缺少人才,而他們兩位在劉邦心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如果不接受拜韓信為大將軍那勢必會讓張良和蕭何多想。為了穩定二人,劉邦也沒理由不採納任用韓信的意見。

    況且,即便是拜韓信為大將軍那也不代表著軍權就給他了。調動部隊是需要虎符的,君主和將軍每人一半,合起來才能調兵。所以說暫時任韓信為大將軍對劉邦的權利沒有太大的影響。而且他可以透過以後的戰鬥逐步考驗韓信,如果到時候他沒有能力做大將軍這個位置,那張良和蕭何也無話可說。

    其次,這樣拜一個大將軍也能夠吸引有志之士前來效力,對外面劉邦可以展示為:只要你有才能,有抱負,我都會給你平臺。此舉便於招攬人才。

  • 7 # 慕良論史

    因為劉邦回蜀地之後,手下確實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大將,曹參、樊噲等人是戰將,衝鋒陷陣可以,指揮軍隊差了點。但這只是客觀上給了韓信機會,劉邦即使慘到這份上,剛開始也沒計劃用韓信。韓信要名氣沒名氣,要功勞沒功勞,手下也沒自己拉起來的隊伍,是誰也不敢讓這種人當大將軍。

    韓信運氣好,不僅在於劉邦手底下缺人,更重要的原因是蕭何保舉了他。

    蕭何和劉邦是什麼關係,那從年輕起就是鐵哥們,後來劉邦當老大也是蕭何不願意當推薦的他。蕭何對劉邦沒話說,劉邦也絕對信任蕭何。所以當蕭何極力舉薦韓信時,劉邦才答應了。所以嚴格的說,韓信不是劉邦啟用的,而是蕭何啟用的。所以後來韓信被殺,史書上才說成也蕭何敗蕭何。

    所以為什麼劉邦下決心啟用韓信?因為蕭何為了追他差點跑了,劉邦離了誰都行,離了蕭何不行,所以韓信就被拜為大將軍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一個啟示:做人一定要拜對碼頭!

  • 8 # 始為學

    兩點吧,一是劉邦當皇帝的慾望極其強烈,這是前提,不然也不會同意蕭何的提議;二是韓信的確是兵仙,劉邦僅僅透過與他長談就能將自己與項羽雙方的優劣互換,這應該也是為韓信最終拜將下定決心的最後一擊吧。

  • 9 # 奕天讀歷史

    韓信拜大將軍這個事情,要稱讚蕭何。蕭何是力薦韓信給劉邦,一定要讓韓信當大將軍的伯樂,促成劉邦下決心的動力就是幫劉邦“爭天下”的宏大策略。

    蕭何,跟劉邦是同鄉,都是沛縣(現在徐州市沛縣、豐縣附近)人。蕭何跟劉邦開始是同事,可以說是劉邦的非直屬上級,那時蕭何就經常幫助和護佑劉邦。劉邦起義後,蕭何就一直跟隨劉邦征戰。這為蕭何勸諫劉邦立韓信為大將軍,打下了很堅實的基礎:信任。

    在項羽分封諸王之後,劉邦被封為漢中王,非常氣憤,當時就要跟項羽開打。這時候蕭何的一番,入漢中,養其民,而得其賢,收巴、蜀,再還定三秦,然後可圖天下的勸諫,讓劉邦消了火氣,乖乖的前往漢中就任。這也為蕭何在漢中成功勸說劉邦,讓劉邦立韓信為大將軍埋下了很好的引線。

    說到這裡,有沒有很熟悉的感覺?對的,後續諸葛亮的《隆中對》,應該就是吸收了蕭何的思想。而韓信拜大將軍之後的《漢中對》也和蕭何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蕭何曾和韓信交談過,兩個人對統一天下的策略認識相同,加上韓信精通兵法,所以,蕭何才認準韓信是可以幫劉邦出漢中,定三秦,一統天下之人。

    劉邦西入漢中,逃亡了很多將領,韓信也因為不被劉邦重用而走,結果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當然這只是後來戲劇的誇張手法,蕭何是追了兩日後才帶著韓信回來的。

    蕭何回來後,告訴劉邦,他去追韓信了。劉邦開始還不信,那麼多人你不去追,你卻追個韓信,一定是騙我的。蕭何這時對著劉邦祭出了蓄力已久的大招,“國士無雙”,你劉邦想要出漢中,定三秦,得天下,那就必須用韓信,並且不能只給個將軍的頭銜,而是要按照禮制,設壇拜韓信為大將軍。

    蕭何的“國士無雙”可是從入漢中的時候就開始積聚,這時候再來個暴擊,劉邦血條直接就空了,一切按蕭何說的辦。韓信,也不負蕭何所望,拜將後,對著劉邦順利施放“漢中對”,“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蕭何和韓信志向相投,而且都掌握了忽悠劉邦的大絕招,把劉邦給忽悠到想不當皇帝都不行呀。老漢劉邦只剩下感激涕零了,老夫激動呀。

  • 10 # 漢史風情

    我的淺見,劉邦最終下決心拜韓信為大將軍,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出於對項羽的“畏懼”,二是蕭何的竭力推薦!大家都知道,劉邦起兵之初,目標是推翻秦朝,真當他進入咸陽城後,目標就變成了爭奪天下,不得不說,當真是敢想敢做!當時,項羽勇武獨步天下,力戰王離、降伏章邯,領著多路諸侯浩浩蕩蕩進軍咸陽,奈何劉邦早已率先完成封王約定,不得已,項羽透過鴻門宴,重新掌握主導權,瓜分咸陽、分封天下,劉邦也只獲得巴蜀漢中之地,軍隊三萬。張良也在這時,暫時離開了劉邦,因為張良原來是被封為韓相,是韓王借給劉邦的,現在秦已滅,自然要回歸本位。

    進入漢中時,劉邦採用張良的建議,燒燬棧道,以示自己沒有東進的心思,也斷絕了別人攻打他的道路,這,自然是做給項羽看的,也是防範項羽的!為什麼呢,無非又是心虛又是畏懼,心虛的是自己爭奪天下的心思被項羽看出,畏懼的是項羽的實力,自己真的抵擋不了。正是由於這種心態,劉邦也很苦惱,實力不濟不說,身邊還沒有能出謀劃策的能人:曹參樊噲周勃等人是戰將,蕭何是擅長的是內政,酈食其是說客,張良不在陳平還在項羽陣營,可以說,劉邦身邊能給他出謀劃策的人不多,他不夠底氣決心公開與項羽為敵。

    蕭何是劉邦最重要的夥伴,早在沛縣的時候,蕭何就一直照顧跟隨劉邦。蕭何的本事劉邦也是知道的,有慧眼能識人。當韓信被夏侯嬰發現後推薦給劉邦,劉邦處於應付,封了個管糧草的小官給他,當韓信藉機多次與蕭何交談後,蕭何發現此人見識不凡,對天下大勢的看法比自己還高上一籌,於是多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不敢,自己經不起失敗。但是,蕭何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多看中韓信,一聲不吭就去追趕韓信,硬是打了包票,一定會讓劉邦重用韓信才把他追回。要知道,劉邦得知蕭何“逃跑”,可是猶如痛失左臂右膀!正是蕭何的這番作為,讓劉邦重視起來,封將?不夠,蕭何要求必須封大將軍,還不能隨便封,必須社壇拜祭,當眾公佈!

    正是劉邦當時身邊沒有能擊中其下懷的戰略性人才,正是蕭何的拼命推薦,劉邦才試試封了韓信為大將軍,真正重用韓信,是在封大將軍之後,與韓信一番深入交談,才確定韓信確實是他需要的人才,也才真正下定決心,依據韓信的戰略部署,起兵先下三秦之地,然後策反聯合多路諸侯,一起反楚!

  • 11 # 地方8388

    劉邦之所以拜韓信為大將,主要是因為蕭何的推薦,慧眼識人的蕭何,劉邦基本上是坐享其成。

    比較疑惑的地方是為什麼劉邦那麼蕭何的話呢?這裡要說一下蕭何與劉邦的關係。 蕭何與劉邦是老鄉中的老鄉,都是沛縣人。劉邦當亭長時蕭何是劉邦的上級,但蕭何當時就認為劉邦不是一般人物,對劉邦很好,常袒護他,劉邦起事後就跟著劉邦,劉邦不相信蕭何也沒什麼別人可以相信。

    劉邦攻入咸陽後被項羽封為漢王,實際是被排擠到漢中。因而從長安到南鄭的時候,很多將領都逃亡了。就在這個時候拜韓信為大將軍。這個時候劉邦身邊沒什麼人才,而蕭何看人的本事真是了得,從千軍萬馬中發現了韓信,認為韓信是國士無雙級別人物,便極力推薦,劉邦就拜了韓信為大將。分析當時劉邦的心態也是反正我身邊的人都不行,來個韓信試試看吧,這時韓信寸功未立,許多人都不服的。

    所以說劉邦得天下並不是劉邦有多能,劉邦的運氣真是好到爆,王侯將相之才都是抬手就來。當然劉邦也不是無能,只是能力不足以得天下。

  • 12 # 蟬大俠

    一、劉邦對蕭何的信任,這是起因!

    蕭何因其忠心、能力、人品深受劉邦信任,而韓信在蕭何眼裡又有著極大的分量。一個讓蕭何月夜追趕的人物,一個被蕭何贊為“國士無雙”的人物,劉邦自然要刮目相看!蕭何的鼎力推薦,是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的起因,但非決定因素。

    二、韓信展現的個人能力,這是基礎!

    韓信就任大將軍後,和劉邦有一番對話,這番對話充分展現了韓信的戰略思想,精彩程度不亞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劉邦聽後大喜過望。那拜將之前,劉邦和韓信有沒有會面?具體情形史書沒講,但從常理推斷,兩人應該是見了面的。對於劉邦這樣的“人精”來說,一個人是不是人才,透過其言行舉止足以做出初步判斷。這一點,後來的曾國藩做到了極致。

    三、劉邦為時勢所迫,這是條件!

    韓信拜將前,劉邦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他被西楚霸王項羽封到偏僻的漢中,士氣低落,沿途都有將士逃亡,劉邦急需一個帥才來統領軍隊,但手下的樊噲、曹參、灌嬰等人都是衝鋒陷陣的將才,明顯難當此任。韓信的出現,解了劉邦的燃眉之急。

    四、劉邦能夠掌控韓信的使用,這是原則!

    韓信會不會是第二個趙括?相信劉邦會有這樣的疑慮,畢竟他此前只是項羽手下一個執戟郎。好在當時處於短暫的和平期,給了劉邦足夠的時間,來考察韓信是否稱職。不久後的還定三秦之戰,是韓信的謀劃,但主帥卻不是韓信,而是劉邦本人。

    韓信真正獨當一面,恰恰是劉邦彭城大敗,和項羽對峙滎陽之際。此時已是韓信就任大將軍的第二年,此人能耐如何也瞭解得差不多了,又經過張良的再次推薦,劉邦才正式將部分軍隊交付韓信,令他掃蕩諸侯,攻城略地。

    可見,劉邦雖拜韓信為大將軍,但在使用上一開始就有所保留,這完全符合劉邦的性格。

  • 13 # 司馬嚷苴

    這個題目非常不好,史記和漢書都提到封韓信為大將,並非大將軍。司馬遷和班固不會連這都分不清,史記在其他篇中有大將軍的記載,七國之亂分竇嬰為大將軍,分衛青為大將軍。所以不存在搞錯。韓信被分的是大將,這也解釋了為何在之後,韓信很長時間沒有帶兵,因為劉邦不缺帶兵的大將,曹參樊噲灌嬰都是。直到劉邦開闢第二戰場,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才讓閒賦近一年的韓信帶兵,張敞給漢宣帝的奏章:蕭相國薦淮陰累歲乃得通。也證明了這點。所以韓信根本就沒拜過大將軍,這都是後人的誤讀。

  • 14 # 小玲子說點史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首先自然是因為蕭何的推薦。事實上,當時劉邦並不真正瞭解韓信的軍事才能,重用韓信,其實承擔著巨大的風險。但因為是蕭何的推薦,劉邦還是毫不猶豫讓韓信成為大將軍,這顯然是給足了蕭何面子。換句話說,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顯然也是為了徹底征服蕭何。

    在當時的背景下,劉邦被項羽趕到蜀地,一時間前途未卜,很多將士都趁機逃跑,對於劉邦而言,最害怕的事情,恐怕就是蕭何的離開,所以在韓信這件事上面,劉邦是給足了蕭何面子。我們可以想象,蕭何不論跟著誰打工,也絕不可能受到這種待遇,因為這種信任和重用,除了劉邦,恐怕沒有人敢給。項羽雖然管范增叫乾爹,但如果范增讓項羽起用一個不知底細的新人當大將軍,項羽恐怕也不會聽從的。在這種背景下,蕭何肯定也會感動得死心塌地跟著劉邦混。

    其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其實也是為了以後削蕃做準備。因為,韓信並沒有自己的嫡系班底,又是坐著火箭上去的統帥,這樣上去的韓信,很難形成與劉邦相抗衡的資本。因為韓信的主要助手,都是劉邦手下的資深望重的大佬,不管是從資歷上,還是從勢力上,他們都不是韓信能夠隨便掌控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曹參、灌嬰、樊噲等人,在韓信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後,自然會由衷佩服並願意積極配合韓信的工作,但問題是,如果韓信想一門心思將軍隊收為己有,曹參等人恐怕就不會聽從了吧,而以曹參灌嬰等人的資歷,顯然是不可能給韓信當小弟的,至於韓信,顯然也也是沒有打擊和撤換曹參、灌嬰等人的權力,也正因為如此,劉邦可以隨時對韓信的軍隊進行收編。

    假如劉邦讓曹參當大將軍,還能這樣強有力的控制曹參麼?估計是很難的。因為曹參本身就擁有強大的嫡系班底,而且他在劉邦軍中,不管是資歷、戰功還是能力,都很難找到與之匹敵的人。如果讓曹參當大將軍,再讓他外出獨擋一面,那到時候的曹參,還是劉邦能夠控制的麼?韓信作為一個毫無根基且完全由劉邦一手提拔起來的小弟,在翅膀硬了之後就敢逼著劉邦封他為王,換做是曹參,恐怕就更不用說了吧!

    所以說,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也是為了分散元老重臣的權力。事實上,即便沒有蕭何的推薦,劉邦在合適的時候也會起用新人,陳平就是一個例子,只不過這樣一來阻力會比較大,尤其是涉及到軍隊的權力。但現在既然有了蕭何的推薦,而蕭何又是元老重臣的代表,劉邦自然順水推舟,何樂而不為。

  • 15 # 月望與東山

    在漢朝歷史上,不名一文,士兵出身且默默無聞的韓信,憑什麼就讓劉邦如此放心封他為大將軍,讓韓信一夜之間聞名天下,震驚諸侯,一飛而沖天呢?

    事實上,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其內在的強大邏輯作為基礎的。而在我看來,劉邦決心拜韓信為大將軍,出於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劉邦相信他自己度人的眼光。劉邦一生征戰,他最大的特長就是發現人才,利用人才,並且向來都是得心應手。比如酈食其,陳平等人都是主動前來投奔劉邦的,他都用得不錯。特別是曾經任項羽部隊軍官的陳平,前來投奔劉邦後,屬下告密說陳平貪汙,劉邦調查清楚後,不但不趕他走,而且還大大重用。而陳平也不負劉邦所望,一生出謀劃策,做了十件大事,件件都是青史留名,而在陳平的幫助下,劉邦後來才贏得了諸多勝利。

    其次,劉邦發現韓信的確有過人之處。儘管說當時蕭何推存韓信的時候,劉邦還沒有見過韓信。然而相信當時蕭何一定告訴他韓信的過人之處,而韓信的過人之處就是對整個天下有著大局觀,並且胸有成竹。而後來拜將壇上韓信跟劉邦的對話也可發現,韓信指出項羽十敗又指出劉邦十勝的原由,的確不凡,讓劉邦心中大喜,並覺得與韓信相見恨晚。

    再次,劉邦相信蕭何的眼光和意見。在劉邦的團隊當中,有兩個人為人最為謹慎,一個是蕭何,一個就是夏侯嬰。之前夏侯嬰已經推薦過韓信一次,可見韓信的確有過人之處,說服了做人謹慎的夏侯嬰。更讓劉邦驚奇的是,向來不輕易推薦人才的蕭何都以命相搏極力推薦韓信為大將軍,蕭何都如此欣賞韓信,他劉邦有什麼是不可以的呢?

    最後就是一個理由是,當時漢軍當中,劉邦一直空缺大將軍這個職務,必須儘快填補這個職位。

    劉邦當時為什麼不提拔周勃、樊噲、灌嬰等人填補這個空缺呢?那是因為劉邦看出他屬下的這幫兄弟對戰場缺乏一個大局觀,沒有連百萬之兵,掃橫天下之才能和氣勢。而他當時情況緊迫,跟隨他入漢中的軍官及士兵都紛紛逃亡,他必須儘快突圍東出,不然將來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光桿司令。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拜韓信為大將軍,就是下定決心賭一把。

    賭了可能會贏,如果不賭永遠都不會贏。所以透過綜合考慮,劉邦決定賭一把才拜韓信為大將軍。而事實上,他這一把又賭對了。

  • 16 # 唐不聞

    單從韓信的能力來分析,而不談劉邦的政治動機,顯然是不客觀的。

    項羽在關中大封諸侯,劉邦居滅秦首功,卻被懲罰性地封在地處西南的漢中,假如東向爭天下,還被項羽安插的章邯、司馬欣擋在路上。

    劉邦怏怏地領了軍隊前往封地,令他更加不開心的還有一件事:這時張良向他告辭了。因為張良的志向是像父親和祖父那樣,做韓國國相,如今韓國已經復國了,他自然要去輔佐韓王成。

    但劉邦沒想到的是,正是在這時,功臣拼圖裡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悄悄地從項羽軍中溜了出來,混進了自己西入漢中的軍隊。這個人正是韓信。這是史書的記載。而《史記》裡還有一個細節是,項羽主動給了幾萬人馬跟隨劉邦,更大的可能是韓信正好在這支軍隊裡面。

    很快韓信就因為蕭何的推薦被拜了大將軍,問題來了,即便劉邦再信任蕭何,也不會如此輕易地把一個剛從項羽營裡投誠的一個軍士放在統領諸將的位置上吧。而且一向不喜歡形式主義的劉邦,偏偏拜將的儀式卻搞得如此隆重。

    這其中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出於劉邦自己的需要,他想借韓信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韓信又恰好確實有這樣的能力。

    劉邦想達成什麼目的呢,他想解決自己的困境。

    第一,他想爭天下,他不想老死在偏遠山區,但是天下剛定,他是被封在此處的,如果東歸,他需要理由。

    第二,東歸就意味著對項羽的反叛,也意味著要打仗,和章邯打、和司馬欣打、和項羽打,而他的軍隊明顯勢單力薄,剛剛還在函谷關被項羽擊潰過。如何激勵士氣。

    這是劉邦最需要靠韓信來解決的問題。

    所以一拜完將,劉邦立刻借韓信之口,談了幾方面的話。

    第一是分析劉邦受到的不公,第二是章邯和司馬欣在秦地的民意不佳,第三是項羽為人有哪些缺陷。

    既然受到了不公,那劉邦出師則有名了;既然章邯不得民心,那東出平定關中秦地則易如反掌了;既然項羽有種種缺陷,那自然有可能和他一較高下了。

    為什麼我說是劉邦借韓信之口說這些話呢,因為劉邦聽到這些話之後的反應是“大喜”,這個反應可太奇怪了。劉邦自己不知道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嗎?劉邦和項羽一起攻城略地很長時間,不知道項羽為人怎麼樣嗎?唯一可能不知道的,大概只有章邯的秦卒被項羽坑殺一事。既然劉邦心裡都有數,至於這麼大喜嗎?他大喜的原因,不是在於韓信說出了自己不知道的多麼創新的話,而是在於韓信正好說出了自己想聽的,並且希望手下眾將領也聽到的話。

    而由韓信,一個一直在項羽營中任事的將領說出這些話,顯然比劉邦說要更能激勵士氣。你看,項羽的手下也都認為我們受到不公,認為項羽必敗,你們還怕什麼呢?

    這才是劉邦鄭重其事拜將韓信的主要原因,他太需要演這一場戲來給低迷計程車卒看了,因為這個時候,《史記》記載,士兵紛紛逃亡,連將領都跑了十幾個。

    所以拜將一事,韓信自身的能力毋庸置疑,而劉邦的政治需要也不可忽視,這是君臣之間一場默契的戲。

  • 17 # 史學達人

    劉邦在拜韓信為大將軍之前,他甚至連韓信是誰都不知道,就是因為蕭何推薦了此人,並且在韓信逃跑的時候,蕭何更是連招呼都來不及給劉邦說一聲,他就急急忙忙的去追韓信去了。

    劉邦可是差一點就以為蕭何也臨陣逃脫了。對於劉邦來說,這次蕭何的臨時出逃,還算是有驚無險,畢竟蕭何又回來了。

    蕭何回來後就讓劉邦給韓信提拔官員,劉邦說給他一個將軍做吧。因為當時劉邦賬下的人,最大的就是將軍,像猛將曹參、周勃等人都是將軍,根本沒有大將軍之說。

    劉邦以為給韓信一個將軍之職,蕭何就滿意了,韓信更滿意了。可是,蕭何的一句話一說出口,立刻讓劉邦的心涼了半截。

    蕭何說,將軍不行,讓韓信當將軍他還是要跑。

    不得已劉邦說,那我就給他做個大將軍。其實劉邦說讓韓信當大將軍時,也就是僅僅想給韓信一個大將軍的職位而已,他並不覺得韓信有多牛。

    這件事從劉邦當時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在劉邦說可以封韓信為大將軍的時候,蕭何的回答是,這樣最好了。

    劉邦說,你把他給我叫來,我給他封就是了。透過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劉邦不是真心封韓信為大將軍的,他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給蕭何一點面子。

    可是,蕭何告訴他,你是要封的大將軍呀,不是給阿貓阿狗的起個名字那麼簡單,既然是要封大將軍,你就要做的比較重視一些,比較隆重一些,最起碼你要齋戒三天吧,你要修建大將軍壇吧,你要占卜擇吉日舉行封賞大典吧。

    劉邦又聽了蕭何的建議,他開始派人設壇拜將,焚香沐浴。就是經過這樣,劉邦才把韓信拜為大將軍的。

    在劉邦把韓信封為大將軍之後,他們兩人有一個著名的漢中對策,就是這一番談話,劉邦才知道原來這個韓信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在韓信被封為大將軍前,甚至直到韓信被封為大將軍之時,他對韓信都是不看好的。

    劉邦之所以封韓信為大將軍,就是因為蕭何的面子,僅此而已。

    劉邦為什麼會相信蕭何呢?因為蕭何是個靠譜的人,他推薦的人肯定差不了那裡去。

  • 18 # 路衛兵

    劉邦其實就是死馬當活馬醫。除了試試看,可能還夾雜了一點好奇心。

    當時劉邦正值事業低谷,履職漢中的路上好多將士不跟他玩了,其中也包括韓信。不玩的原因一是悲觀情緒蔓延,二是缺少一個鬥志昂揚的總指揮。這種情況下啟用新人不失為一種政策刺激。

    韓信是蕭何推薦的,而蕭何對他的瞭解,也僅僅是確認過眼神,有過幾次印象不錯的非正式談話。談話好不代表有真本事,當年趙括比韓信能說多了,蕭何自然明白這個理兒。他突然看好韓信,我的理解,可能是想到了韓信從不遮掩的出人頭地的慾望,這是目前三軍極度缺失的精氣神。

    劉邦更不瞭解韓信——甚至可能都沒說過話,答應拜將完全是看蕭何的面子。急於破局的他也別無選擇,只能以遊戲的姿態做一次人事的冒險。

    最重要的,韓信不是二人的唯一賭注。儀式感十足的設壇拜將無異於一場高規格的動員會,麻雀變鳳凰的韓信就是刺激三軍的大餅。訊息放出去後“諸將皆喜”,而看到韓信後“一軍皆驚”的雞血式反應,也印證了這個效果。

  • 19 # 吾才是傻瓜

    當初,韓信還只是個少年人的時候,家境貧寒,又沒有德行,不能被推舉去做官,也不會做買賣謀生,經常混吃賴喝,大家都很討厭他。...等到項羽的叔父項梁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揹著劍去投奔他,在他手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韓信又投奔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在項羽面前屢次獻計,都沒有被採納。漢王劉邦進入蜀地,韓信又轉投到劉邦帳下,仍然沒有什麼名聲。後來,韓信受到別人牽連,就要被處斬。一起的13個人都被斬了,輪到韓信的時候,他抬起頭,正好看見滕公夏侯嬰,就說:"漢王想成為天下主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呢?"滕公聽了十分驚奇,又見他相貌威武,就沒有殺他,交談之後,更加認定他是個人才,就奏報了劉邦。劉邦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卻並不怎麼重視他。

    韓信經常和蕭何聊天,蕭何看出他不是常人。劉邦到達南鄭的時候,將領和士兵都唱著歌想回到東邊的家鄉,中途逃掉了不少人,蕭何聽說韓信也要逃走,匆忙去追趕,根本沒來得及報告劉邦。有人報告劉邦說:"丞相蕭何逃走了。"劉邦大怒,又心痛,好像被人砍斷了左右手似的。過了兩天,蕭何回來拜見劉邦。劉邦又是生氣,又是歡喜,責問他逃走的原因。蕭何說:""我哪裡敢逃走,我是為您追趕逃跑的人"。劉邦說:"哦,誰值得丞相勞駕去追啊?"蕭何說:""韓信""。劉邦又罵他說:""至今有幾十個將領逃跑了,你都沒有去追。追韓信,騙我的吧?"蕭何說:""其他將領很容易得到,可是天下沒有第二個韓信。大王如果只想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著韓信;如果想要爭奪天下,則不可不用韓信,而且一定要重用他。就看大王您的志向了"。劉邦說:""我也想要東進,不希望總是被困在這一隅難酬壯志"。蕭何說:"如果您決定向東發展,能任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假如得不到重用,他還是不會留下來的""。劉邦說:"那就給你面子,讓他當個將軍好了""。蕭何說:""您任命他為將軍,他還是會逃走的""。劉邦道:"那就授以大將軍之職"。蕭何說:"我先替韓信拜謝大王!"說完,劉邦就要派人去傳韓信,任命官職,蕭何說:""大王向輕慢無禮,現在要任命大將軍,卻像呼喝小孩一樣,所以韓信才要逃走。您如果要授予他官職,就要挑選吉日、齋戒、設壇場、安排儀式,然後才可以""。劉邦答應了。等到做好準備,就要拜任大將軍了,將領們無不暗自得意,覺得自己是大將軍的不二人選。最後看到劉邦拜任的大將軍,竟然是韓信,大家都非常驚訝。韓信接受任命,拜謝完畢,就在上座就座。劉邦說:"大將軍,丞相在我面前數次舉薦你,對你讚不絕口,你有什麼計策獻給我?"韓信謙讓了一番,就為劉邦分析天下形勢,以及他和項羽各自的優劣利弊,還提出了精妙的方略以平定三秦。劉邦聽了大喜,只恨沒有早點任用韓信。

    後來韓信幫助劉邦平定天下,被封為楚王。韓信到了楚地,派人尋找到當年對他有一飯之恩的老婦,賜她千金。又召見當初讓自己蒙受胯下之辱的年輕屠夫,任命他為楚國的中尉,並且對手下將相說:"這是壯士啊。當他侮辱我的時候,我完全能夠取他性命的。只是殺了他也沒有名目,所以才忍下來,成就了今天的功業"。...韓信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 20 # 帝國的臉譜

    劉邦之所以任韓信為大將,是蕭何的竭力推薦的結果。

    韓信當初只是淮陰鄉下一個無業無術而又無所事事的浪蕩子,人還懶惰,靠到別人家蹭飯混日子,為人所厭惡。南昌亭長看他可憐,給予飯食,以後就天天去亭長家蹭飯,亭長妻子不幹了,以後做了飯,在床上就吃了。韓信此後不再踏進亭長的家門,實在餓了,就去城外河裡釣魚,有一頓沒一頓。漂母看到韓信捱餓,就帶些飯到河邊給他吃,一連幾月,天天如此,令韓信非常感動。韓信生活既窩囊,為人也懦弱,淮陰一個小屠夫,就可命他從胯下鑽過去,給了他奇恥大辱,韓信也忍了。

    秦末大亂,韓信從軍,先跟項梁,後跟項羽,都沒得到重用,心情抑鬱,又轉投劉邦,到了漢中,當了一個負責少數民族外交事務的小官,也未得到重用。

    首先發現韓信的是劉邦大將夏侯嬰,當時,有14個人犯了事,韓信是其中之一,依法當斬,當前面13人都被斬,輪到韓信,他卻對監斬官夏侯嬰大聲說:“漢王不爭天下,為何殺壯士?”夏侯嬰聽他口氣不凡,就放了他。後來夏侯嬰與韓信一談,遂對他刮目相看,因為夏侯嬰的關係,韓信得以與蕭何有過接觸,蕭何對他更是佩服。

    劉邦帶到漢中的將士,大都是東方人,他們對西北的生活不習慣,又不能吃苦,逃跑的蠻多。在大家紛紛當逃兵的過程中,韓信因為得不到劉邦的重視,也跑了。蕭何聽說後,星座追趕,最後把韓信追了回來,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去追韓信的時候,劉邦以為蕭何跑了,當他再見蕭何時,就罵他,蕭何解釋說追韓信去了,劉邦沒聽說過韓信,又是個小官,劉邦更生氣,說那麼多人跑了你不追,卻追回一個小小都尉。蕭何藉此機會,在劉邦面前大肆吹噓韓信說:“諸將易得,國士難求,韓信乃無雙國士,他若逃了,你將損失巨大,你如果打算老死於漢中,追不追韓信倒也無所謂,倘若你要爭雄天下,非有韓信不可。”

    於是,在蕭何的極力推舉下,劉邦便拜韓信為大將,而且,對待儀式相當鄭重,劉邦擇良辰吉日,齋戒,築壇,具禮,當著全軍將士的面,行拜大將儀式,搞得曹參、周勃、樊噲這些功勞卓著的武將恨牙癢癢。

    至少從拜將前後的情況來看,看不到韓信讓人信服或與大將所匹配的才幹,從這件事的結果,我們反而能清晰的看出劉邦對下屬言聽計從的態度,儘管後來韓信用驕人的戰績證明了自己的才能,但拜將時卻並不分明。因此可以說,韓信拜將,計在蕭何,功在劉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一箇中年人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