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貓斯基

    老師告訴我們,一戰的爆發,是帝國主義爭奪世界的一場非正義戰爭。直接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的太子被人崩了。當然,在我看來,就是那塊大陸當時都是帝國,一幫貴族一天到晚閒著沒事都覺得自己挺牛逼,於是找個藉口掰掰腕子罷了

  • 2 # 白髮老鳥

    世界上的新老強盜國家本來在侵略各地之前,都是有合作協議的(例如: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但是,後來在瓜分殖民地、瓜分搶來的戰利品、瓜分全球勢力範圍時,分贓不均,導致強盜們之間爆發的戰爭!

  • 3 # 青年史學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刺身亡,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但是,一戰的爆發還有深刻的經濟、政治根源和長遠的歷史根源。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19世紀70年代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德國的實力已經趕上並超越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躍升為世界的前兩位。隨著經濟地位的增強,德國拋棄了“大陸政策”,推行“世界政策”,要求按照新的實力對比重新劃分世界。這樣就與英國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的利益發生了尖銳的衝突。英德矛盾日益凸顯,成為帝國主義國家間的主要矛盾。

    (2)主觀前提:兩大帝國軍事集團的形成與軍備競賽。

    帝國主義國家在激烈的利益競爭中,拋棄了“相互協調”的外交戰略,轉而採取結盟的策略,透過壯大己方的力量來壓制競爭對手。於是,從19世紀末期開始,在歐洲逐漸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歐洲大國間的結盟對抗直接導致了日益白熱化的軍備競賽。德國在奉行“世界政策”後,瘋狂擴充海軍力量,以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英國為維持龐大的殖民帝國,不允許其他國家染指其海上霸主地位,也竭力擴張軍力。兩大軍事集團已成劍拔弩張之勢。

    (4)直接觸發點:巴爾幹問題。隨著巴爾幹民族主義的發展,巴爾幹問題成為各種實力鬥爭的焦點,各大國都期望透過干涉當地的民族主義鬥爭而漁翁得利,這其中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最為尖銳。隨著地區衝突的加劇,英、法、德等國相繼介入巴爾幹問題,使這一地區成為了引發大規模戰爭的火藥桶。

    總之,各種必然與偶然因素相互交織最終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 4 # 真德秀c

    威廉二世打破了脾斯麥自德意志統一以來奉行的壓制法國謙讓英國的戰略 大肆發展海軍挑戰了大英帝國的霸權 要求重新劃分世界殖民地 使得英國跟法國抱在一起壓制德國 英國的目的還是一樣當歐陸的攪屎棍奉行歐陸均勢戰略 不允許歐陸出現一個一家獨大的的強國 德國太強大了必須壓制 而法國當然是想奪回普法戰爭被割去的阿爾薩斯洛林重新打敗德國一雪前恥 俄國奧匈因為巴爾幹的勢力範圍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打是肯定要打的 薩拉熱窩只是一個開戰的藉口而已 即便奧匈皇儲沒有被殺戰爭還是會爆發的

  • 5 # 清啊久

    一、德國的崛起

    在法國西邊,俄國東邊存在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後來慢慢的衰落,分裂成幾百個小邦國,統一的語言,統一的民族,在拿破崙失敗以後,這個地方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來了,但是由於各自為政,關稅林立,嚴重阻礙了本地經濟的發展。

    普魯士的國王威廉一世任用俾斯麥,作為宰相,俾斯麥透過高超的政治手腕,合縱連橫,先後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奪取荷爾斯泰因和石勒蘇益格兩個公國,後聯合義大利擊敗奧地利,把奧地利從德聯邦中排擠出去,後故意激怒法國,讓法國對普宣戰,穩住奧地利,俄羅斯,擊敗法國,最終統一了北德意志。統一後的德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迅速崛起。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兩個有趣的人,在統一德國的過程中,俾斯麥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像一個老辣兇狠的獵手,總是能準確的判斷局勢,洞察著各方面的局勢,操控著對手,贏得自己的最大利益,當普軍打敗奧地利,威廉一世要求,俾斯麥進入奧地利,佔領奧地利,俾斯麥說:如果我們進入奧地利,這正是法國希望的,威廉一世以退位相威脅,俾斯麥大叫:你出兵奧地利,我就不幹了。威廉一世後來跟別人說道:你知道的,在俾斯麥首相手下當皇帝不太容易。儘管相持激烈,威廉一世總是聽俾斯麥的。

    威廉二世上臺,隨著德國實力的崛起,德國迫切的需要更多的原料與市場,迫切要求與其大國實力想匹配的地位,這時點到為止,實力均衡的俾斯麥被趕下臺了。德國爭霸世界的腳步開始了,德國與英國的矛盾開始顯現。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衰落,巴爾幹半島的各邦紛紛追求獨立,他們想成立一個大的聯合王國,但是各大國都想控制這一塊地方,奧匈帝國直接出兵,佔領了其中的兩個邦,而巴爾幹的人的主要成分是斯拉夫人,俄羅斯也想進入這裡,暗中支援巴爾幹對抗奧匈帝國,當費迪南被刺殺後,這些暗中的東西就擺在桌面上,德國支援奧匈對俄宣戰,法德是世仇,而且隨時想報普法戰爭的仇,從德國手中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對德宣戰。

    英國從光榮革命開始進入資本主義,佔盡各種先機,世界上容易佔領的地方,基本都在英國手中,英國跟德國早在桌子底下,打的不可開交了,此時更是心領神會,立即對德開戰。我們談論英國時,總是不能拋開一個理論:離岸平衡手,就是大陸均衡理論,就是沒有矛盾,也不能看著一個大國稱霸歐洲,英國的國策就是,聯合老二打老大。

    義大利。。。。。。。。。。

    美國為什麼會參戰:美國參戰的理由是最充分的,一戰前美國工業實力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他迫切需要開放市場。但是當時如果要跟德國一樣去挑釁老牌列強,那簡直是找刺激,美國不想這麼幹,他是想交好各國然後分一杯羹,他開始中立相雙方提供軍火,後來協約國欠了他很多錢,他怕協約國打敗血本無歸,1917年大戰已經打了三年,雙方人困馬乏,他參戰簡直就是撿便宜。他的藉口是德國無限制潛艇戰擊沉了他的商船,藉口完美

  • 6 # 春華745944080186

    謝謝邀答!薩拉熱窩事件是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一九一四年,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到巴幹半島的波斯尼亞一黑塞哥維那首府薩拉熱窩。六月底的一天,斐迪南大公夫婦的車隊經過薩拉熱窩街頭時,一個塞爾維亞族青年刺殺了大公夫婦。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事件。

  • 7 # 蘇北九哥1

    那時咱們的中國,實在是可憐兮兮,滿清行將就木,民國尚未建立,積貧積弱,民不聊生,毫無還手之力;如果洋鬼子們不自相殘殺,肯定又來一次八國聯軍瓜分中國!天佑中華啊!

    哦,扯遠了,涼了主菜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帝國列強之間為爭奪殖民地而發生得一場不仁不義的罪惡戰爭,戰爭因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而引爆,1914年7月28日正式開打,1918年11月11日結束。可惜了的,打這麼短時間……

  • 8 # 憤怒野虎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歐洲列強爆發的,波及全世界的戰爭。從實質看,其原因是爭奪世界(殖民地)市場矛盾作用結果。1.普魯士統一後,在隨後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除獲得法國鉅額戰爭賠償外,還割佔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2.新興的德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設立軍事院校和各類科研機構,發展經濟,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裝置。很快地,德國的經飛速增長,國家經濟總量直追老牌殖民帝國英國。3.德國經濟基礎上升到一定程度時,世界上大多地方基本被英國、法國等其他列強瓜分完畢。德國只佔有非洲東南部及西南一小片殖民地,市場佔有份額不大。4.歐洲列強所佔殖民地,獲取利益大多運回其本國,並相應限制其他列強進入。這樣,產生了德國與英國等列強矛盾。對於法國,普法戰爭失敗使它向英國靠攏。俄羅斯需要出海口,其向歐洲方向擴張卻受德國、奧匈帝國阻擋,其歐洲本部靠近強大的德國,權衡利益後選擇結盟英國。至於奧匈帝國,其東部受俄羅斯擠壓,南部有俄羅斯“小兄弟國家”塞爾維亞“小惡霸”,因而傾向傍德國。5.在巴爾幹地區,德國支援的奧匈帝國、土耳其帝國與俄羅斯、英國支援的塞爾維亞,波黑等矛盾錯綜複雜。在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隨後一個月,引發了世界大戰。

  • 9 # wuliYY楊燕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奧,意同盟國和英,、法、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勢力範圍和世界霸權而爆發的一次世界性大戰。兩大軍事集團經歷了錯綜複雜的組合過程。

    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壟斷主義階段。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殖民地與瓜分勢力範圍的狂潮,大國間展開了縱橫捭闔的鬥爭,國際危機,區域性戰爭,此起彼伏。

    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大工服,前不久被奧匈帝國佔領的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檢閱在附近舉行的奧匈帝國軍隊的演習。這一針對塞爾維亞的軍事演習,激起了塞國的強烈不滿。斐迪尼大公夫婦在行進途中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槍殺。

    奧匈帝國早已蓄謀,瓜分併吞病塞爾維亞,經過一個月的緊張外交活動,在德國的積極推動下,1914年7月24日便以槍殺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大戰終於爆發

  • 10 # 歷史長流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索是震驚世界的薩拉熱窩事件。

    20世紀初,巴爾幹地區成為歐洲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巴爾幹半島長期處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巴爾幹各族人民經過反覆鬥爭,希臘和塞爾維亞等國贏得了獨立。

    歐洲列強利用這一複雜局勢,紛紛插手巴爾幹,擴張自己的勢力。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爭奪尤為激烈。

    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當地的斯拉夫人普遍希望擺脫奧匈帝國統治,同塞爾維亞合併,建立南部斯拉夫人的統一國家。塞爾維亞向奧匈帝國強烈抗議,它的背後則是打著泛斯拉夫主義旗幟擴張的俄國。

    奧匈帝國把塞爾維亞視為向巴爾幹擴張的障礙,1914年6月,它在波斯尼亞舉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乘坐敞篷汽車駛過首府薩拉熱窩街頭時,被塞爾維亞愛國者刺殺身亡,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薩拉熱窩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猶如火星投入了巴爾幹火藥桶,引起了一系列走向戰爭的連鎖反應。隨後,同盟國和協約國相繼宣戰。

    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佔領殖民地是西方資本主義強國對市場爭奪的主要形式之一。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

    19世紀下半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美德日三國跳躍式發展,實力直逼或超過老牌殖民帝國。這些國家在殖民地爭奪中起步晚,所得份額有限,由此引發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戰爭。

    此後,德國利用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率先和奧匈帝國簽訂了同盟條約。隨後,俄國又利用義大利同法國爭奪北非殖民地突尼西亞的矛盾,拉攏了義大利。1882年,三國締結了針對法、俄的同盟國條約。到1907年,英法俄為了應對同盟國軍事威脅,三國軍事同盟也成立。至此,歐洲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兩大軍事集團,是整個歐洲處在戰爭陰雲之下。

  • 11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兩顆子彈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其吞併不久的波斯尼亞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這一天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是塞爾維亞的國恥日,塞爾維亞的激進組織決定給奧匈帝國一點顏色看看。

    薩拉熱窩事件

    這天上午,裴迪南坐著綠色敞篷車,在前往薩拉熱窩市政府參加完歡迎典禮的路上,一名暗殺者從人群中衝出,向斐迪南夫婦的車上擲出一枚炸彈,但被車篷彈到地上,在第三輛車前爆炸,擊傷一軍官和幾名隨從。斐迪南對被警衛捉住的暗殺者瞄了一眼,按原計劃車隊駛進市政廳,斐迪南如約參加完歡迎儀式,又驅車前往醫院看望受傷隨從。

    車隊走到一個叫拉丁橋的路口,司機減速右拐,二十歲的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向裴迪南夫婦連開兩槍,一槍命中裴迪南脖子、一槍命中他妻子腹部。裴迪南夫婦遺體運往維也納進行國葬,奧匈帝國將怒火發洩到塞爾維亞人身上。普林西普的暗殺行動猶如一顆火星引爆了歐洲火藥庫,一戰隨即爆發。

    普林西普暗殺裴迪南,奧匈帝國宣戰了。普林西普當場被捕,後死在獄中。後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鋪上一塊石板,上面刻著他的兩隻腳印,路旁牆上用塞文寫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普在這裡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與對自由的嚮往。

    一場蓄謀已久的大戰

    斐迪南遇刺僅僅是一戰的導火索,而戰爭的準備早已在進行中。

    十九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鬥爭中,已結成兩個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二十世紀以來,後來者居上的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叫囂嚴重威脅著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德國的強大,使英國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1902年1月,英國與日本結盟,1904年4月8日與法國結盟,1907年8月,英國又與俄國結盟,標誌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摩拳擦掌,擴軍備戰,雙方劍拔弩張。

    而巴爾幹半島是火藥桶,兩次巴爾幹戰爭推動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斯拉夫人的民族運動,他們要求與塞爾維亞合併,建立一個大塞爾維亞國家。斯拉夫人與俄羅斯人同宗,巴爾幹半島各國與俄國關係密切,俄國一直是塞爾維亞的支持者。奧匈帝國堅決反對塞爾維亞的壯大,想吞併塞爾維亞。奧塞衝突引起奧俄衝突,勢必引起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衝突。斐迪南在薩拉熱窩遇刺事件被推動戰爭的兩大軍事集團所利用。

    7月23日,在德國支援下,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七月底,奧匈軍隊開進塞爾維亞,柏林警告聖彼得堡,如俄出動軍隊力挺塞爾維亞,德國會不惜一戰。法國也要求沙皇慎重考慮,沙皇還是調動了軍隊。

    7月30日,奧匈帝國開始炮擊貝爾格萊德,這導致沙皇最終下令全面動員軍隊。德國立刻向俄國宣戰。四十八個小時後,德軍向戰場開拔!

    八月一日,德國的宿敵法國也開始了戰爭準備。八月三日德國向法國宣戰。

    八月四日,德軍進入了中立的比利時,英國認為德國的意圖是控制整個歐洲大陸,英國以保障比利時中立地位為藉口,向德國發出撤軍的最後通牒遭拒絕了。八月四日午夜,英國向德國宣戰。至此,整個歐洲捲入戰爭,一戰全面爆發!

  • 12 # 清水空流

    如果用最簡單,最現實的話來說,就是一場分贓不均的大戰。也是所謂一群“貴族”最後的瘋狂。此戰過去之後。歐洲再也沒有所謂的貴族一說。是一次西方文明國家之間的空前大戰,是所有矛盾的總爆發。

    現在主流歷史的觀點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是新興勢力挑戰固有國際秩序的一次戰爭,也就是以德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為爭奪新的市場和殖民地而進行的戰爭,套用一句話。就是一戰無關正義。就戰爭本身而言,這也人類首次全面進入熱兵器。高科技軍事時代,戰爭達到史無前例地慘烈的地步,這也是一場最野蠻,最殘酷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薩拉熱窩費迪南大公遇刺為起因。於1914年7月28日正式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這次戰爭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獲勝。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失敗告終。但最終的結局卻是歐洲整體衰敗,美國全面崛起而結束。這場戰爭導致兩個帝國崩潰,(奧匈帝國,沙皇俄國)三頂王冠落地(德國帝制完結)

    1914年8月4日的夜晚。正是大英帝國最後餘輝的迴光返照,整個倫敦燈火輝煌交相輝映,燦若星和。就在這個一戰剛剛開始的時候。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昂天長嘆:“整個歐洲的燈火正在熄滅。在我的有生之年將不會再看到它們被重新點燃。這應該是4年之後對一戰最好的解釋,當然,一戰也是美利堅登上世界之巔的加冕禮。以整個歐洲傷亡1000萬人的代價把一個美洲國家推上歐洲之主,從此以後,歐洲永遠退出了世界霸主的能力和資格。

    那麼一戰的起因是什麼,是否可以避免。一戰起因首先就是德國的崛起威脅到了現存世界體系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威脅到英法的市場利益。而德國發展又被英法所桎梏。沒有了市場,資源和殖民地。另外一個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和今天的土耳其沒有任何關係)義大利徹底擊敗奧斯曼帝國,非洲殖民地換了主子。而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的巴爾幹地區的其他民族。也見到可以翻身獨立的機會,紛紛起義要求獨立。引發巴爾幹戰爭,推翻了奧斯曼土耳其。可舊主子走了。新主子也來了。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看上了巴爾幹地區。兩個國家為了這塊肥肉開始了狗咬狗的戰爭。在1908年奧匈帝國強行吞併波斯尼亞,引發塞爾維亞的不滿。塞爾維亞一個叫普林西普的青年為了報復奧匈帝國,刺殺了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以他們夫婦之火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而戰爭中高科技運用也大大大地延長了戰爭的程序。就一個馬克沁機槍出現之後,一分鐘660發的射速和屠殺沒有什麼區別。,而且技術含量不高,訓練起來非常容易。一場戰役死個幾十萬人成為常態。,而無線電通訊技術運用,無異於千里眼順風耳。資訊的傳播速度的質變,讓戰爭可以在任何地區的爆發。

    一戰之前,歐洲群雄崛起,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退出歷史舞臺。國際秩序在激變。德國空前強大。而在巴爾幹半島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德國後起之秀應對老牌英法的激烈競爭,國際秩序已經到了必須從新洗牌的地步,這隻能透過戰爭來解決,其他方式根本無法解決。法國和德國的世仇,英國和沙俄在中亞的分歧。沙俄和奧匈在奧巴爾幹競爭,兩個軍事同盟的本意並不一定是爭霸世界,但他們實際的行動產生了這樣一個效果。但誰也不會相到會打的這麼慘,這麼長,如果知道,這場戰爭也必然爆發。戰爭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活動也許是不可避免的,在當時看來。戰爭是證明優越性的一種方式。因此在當時在戰爭一線的都是各國的貴族。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而且是井噴式爆發,每一個國家都認為自己是戰爭的正義一方,對方是侵略者。既然堅信於戰爭的正當性。就必須戰鬥到底。

  • 13 # 后羿不要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1914年,塞爾維亞的刺客暗殺了奧匈帝國的弗朗茨·費迪南德大公。不過,往深層看,我們會發現有許多因素導致了這場大戰。

    我們先來看看1914年之前的歐洲權力分佈。

    英國國家元首為喬治五世,君主立憲制,其盟國為法國和沙俄,存在的爭議是與德國的貿易競爭導致海軍軍備競賽。

    法國國家元首為波音凱爾總統,議會制,盟國為英國和沙俄,存在的爭議是希望德國返還阿爾薩斯和洛林省。

    沙俄國家元首是尼古拉二世,君主制,其盟國為英國和法國,存在的爭議是與奧匈帝國爭奪巴爾幹地區。

    德國國家元首是威廉二世,君主立憲制,其盟國為義大利和奧匈帝國,存在的爭議是與法國爭奪阿爾薩斯,與英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

    奧匈帝國國家元首是凱撒弗朗茨約瑟夫,君主立憲制,其同盟國為義大利和德國,存在的爭議是與沙俄在巴爾幹地區的爭奪。

    義大利國家元首是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君主立憲制,其盟國為奧匈帝國和德國,存在的爭議是與法國在北非的爭執。

    1914年之前歐洲的主要大國分為兩個軍事同盟國,一個是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三聯盟;另一個是英國,法國和沙俄三協約。

    雖然這些聯盟本質上是防禦性的,但它們的存在就意味著聯盟中的一個國家發生衝突,其他成員國都會參戰。

    一戰前,由於國家之間的不信任導致所有大國的軍費開支都大幅增加,開始了軍備競賽。各個大國都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因此大家都滿懷信心的認為,一旦戰爭爆發將會迅速擊敗對手。誰也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持續四年。

    1914年之前大國之間爆發了幾次危機,加深了他們的敵意,而薩拉熱窩事件只不過是一個引子。奧匈帝國和沙俄都想擴大其在巴爾幹半島地區的影響力。沙俄鼓勵在巴爾幹地區與他們同族的斯拉夫民族主義,並且支援塞爾維亞,將自己視為塞爾維亞的保護者。由於1912年至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的人口增加了一倍,之後塞爾維亞對建立南斯拉夫聯盟的期望越來越高,奧匈帝國的領土上有大量的南斯拉夫人口,他們開始擔心塞爾維亞實力增長的速度。因此,奧匈帝國決定對塞爾維亞發動預防性戰爭,而薩拉熱窩事件正是一個絕妙的藉口。奧匈帝國入侵塞爾維亞,沙俄就會介入,從而兩個聯盟就會參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一場帝國主義爭霸戰,希望透過一場戰爭獲得更多的原材料和未開發市場。

  • 14 # 於三皮兒

    談起戰爭,對於現代人來說,那只是遙遠歷史中的一段故事,或是歷史課本上一段需要背過的重點,而現代人也無法具象地感受到戰爭到底給參戰的人們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與後果。

    在歐洲,爆發的第一場覆蓋多國利益,具有全球性影響的戰爭,非第一次世界大戰莫屬。相比二戰的殘酷,一戰顯得更加“溫和”。但其實,一戰是造成二戰的重要原因之一。歷史的連通性,讓一戰也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性。

    如果你想全面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曆史學家、劍橋大學歷史學教授戴維·雷諾茲的代表作《大英帝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絕對不容錯過,就像此書的副標題一樣,“理解一戰,一本書足矣”。

    《大英帝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解析一戰對於戰後20年的影響,包括東歐新獨立國家的邊界問題,以及對於自由民主的挑戰、殖民帝國的前景、世界經濟的混亂、重新興起的文化價值和國際和平所面臨的總體問題。第二部分則是講述了一戰對於20世紀下半葉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雖然在當時沒有直接顯現出來,但是仍然折射於其後的世界。內容既包括軍事歷史,又涉及文化研究;既探討意識形態問題,又蘊含經濟學的內容;同時也關注歷史學科的最新研究趨勢。

    那麼,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你又瞭解多少呢?

    01. 開始與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7月28日,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為始正式拉開序幕。歷時四年,在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佈投降,簽署停戰協議為終,一戰至此結束。

    一戰的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年僅19歲的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刺殺身亡。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一戰正式開始。

    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同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君主專制。11月,發動十月革命,蘇維埃政權建立,俄國宣佈退出一戰。

    1918年11月,德國國內爆發起義,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國簽署停戰協議。

    02. 國家的利益鏈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的戰爭。同盟國成員主要有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協約國成員則有英國、法國、俄國、義大利、美國等。下面,我們來看下國與國之間有著怎麼樣的利益關係,決定了他們選擇的陣營呢?

    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的戰爭,開啟了一戰的第一炮。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匈帝國擁有5000萬人口,是歐洲人口第三大的國家,境內包括11個主要的民族,其中一些原來是獨立的國家,後來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這些民族的效忠主要是針對王朝的,而且從表象上看,主要是效忠於特別長壽的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他自1848年登基以來一直在位。對於哈布斯堡王朝來說,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塞爾維亞王國。塞爾維亞的地域擴張範圍已經延伸到匈牙利地區,而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標誌著塞爾維亞的擴張主義達到了高潮。

    俄國是塞爾維亞的盟友,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首都發起炮擊後,俄國向奧匈帝國邊境排遣了軍隊。

    德國一直堅信奧匈帝國是其唯一真正的朋友,而斐迪南大公被刺殺對於德皇威廉二世來說是最大的威脅,他們二人經常一起打獵,威廉二世認為薩拉熱窩事件是對皇權的褻瀆。所以德國決定支援自己的盟友奧匈帝國,並且向俄國和法國宣戰。因為法國是俄國的盟友。

    1914年8月3日,德國發動進攻,按照作戰計劃,德軍需要穿越西線的盧森堡、比利時等國,德國對比利時不宣而戰。比利時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一直作為中立國充當英法德三國間的緩衝地帶,因此英國對德國宣戰。

    戰爭開始時,美國一直作為中立國。但在1917年2月德國宣佈開始無限制潛艇戰,即在海上可以不發出任何警告,肆意擊沉任意開往英國的商船,為的是切斷英國的補給。但此舉,讓美國商船大大受損。4月,美國對德宣戰。美國加入戰爭,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原因就是一戰期間內,美國向協約國貸款23億美元,如果協約國戰敗,這意味著美國將顆粒無收。

    所以,不論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國與國之間都是由利益鏈條驅使,相互合作與競爭。

    03. 可怕的數字

    一戰期間,交戰雙方的受傷總數約1000萬人,協約國總士兵陣亡約550萬人,同盟國總士兵陣亡約340萬人,同時約有650萬平民死亡。

    其中,法國死亡人數是130萬人,英國和愛爾蘭的死亡總數是72.3萬,後來參戰的美國官方統計的死亡總數是116516人,但是這個數字具有誤導性,因為死於戰爭的人只有53402人,大多數的步兵死於大流感,而不是德國人的子彈,並且有一般的流感受害者是死在美國本土的。

    在幾次大戰的戰役中,人員傷亡人數格外高。凡爾登戰役期間,交戰雙方的死亡人數估計在40萬-60萬。為了解救凡爾登困局,協約國在索姆河發起了進攻。英國在第一天就損失了6萬人,其中1/3是被殺死的。在整個索姆河戰役期間,英國的傷亡人數達到了42萬人,法國的傷亡人數大約是這個數字的一半,同樣,德國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其數字可能接近於英國和法國的總和。

    戰爭的殘酷,我們無法想象,但是面對這一串冰冷的數字時,內心還是不由地顫抖和惋惜。

    就像《大英帝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寫道:隨著戰爭的參與者逐漸離世,大多數人對戰爭的記憶都逐漸消退了。按照歷史學家喬治·麥考利·特里維廉的說法,一戰能夠持續下去主要在於人類對於歷史的不斷呈現,從而幫助逝者就像我們“一樣真實地”永存下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人們一度認為這是最後一次戰爭,可歷史告訴人們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的規模與損失更加駭人聽聞。

    現代人都覺得戰爭已經我們遠去,我們不需要杞人憂天,不需要去了解過去。但是瞭解歷史,為的不僅僅是記住過去,也為了記住那些曾和我們一樣鮮活生活過的人們。但是,我們要比他們更加幸運,因為我們有更多選擇人生的方法,而不是別無選擇,最終馬革裹屍。

    所以要銘記歷史,感恩前人的付出,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我們的願望是——世界和平。

    參考文獻:《大英帝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國友誼出版社 戴維·雷諾茲 著《天啟——第一次世界大戰》 紀錄片 丹尼爾考斯特爾 導演

  • 15 # 西府趙王爺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二戰不同,那是一場“狗咬狗”的戰爭!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許多人都知道“薩拉熱窩那一槍”;但那只是一個開戰的契機或者藉口。其本質上的原因還是歐洲列強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本文將從軍國主義和沙文主義的宣傳上重新審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問題。

    首先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宣傳軍國主義和沙文主義是最為猖狂的。

    第一,德意志的長期分裂是德國人心中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歷史,他們的重新歸於統一,不是因為正式意義上的民主革命,而是源自於普魯士大地主聯合容克貴族的鐵血征服。

    也正是因為統一的來之不易,他們更加迷信武力的力量,他們狂熱而不顧一切的推行“唯戰爭論”和“唯武器論”,並且不遺餘力地製造對其他民族的民族仇恨。

    德意志的陸軍元帥毛奇曾經肯定的說:

    “……對於國家的迷信,已經從哲學方面轉到資產階級甚至很多工人的一般意識中去了。”

    1896年一月十八日,德皇威廉二世在紀念德意志帝國建國二十五週年之際向全世界宣告,由普魯士建立的這個帝國從今以後再也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大陸國家,而是一個影響面波及整個地球的“世界帝國”了。

    德國為了成為世界帝國,大力鼓吹泛日耳曼聯盟的組成,他們要求侵佔英國,法國,比利時,葡萄牙的殖民地,法國的鐵礦區,整個比利時和荷蘭,從俄國手中奪走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烏克蘭,波蘭和高加索。

    從最具體的日常行為來看,德意志對戰爭的熱情也是令人震撼的,他們在城市中心樹立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模型,情緒伴隨著吹奏樂的渲染逐漸達到了高潮,一把大火將模型點燃,接著不可抑制的大火熊熊燃燒起來,周圍的德國人發狂的嘶叫,吶喊和德意志的國歌融合在一起。

    再說土耳其,他們的擴張思想來自於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他們夢想讓東安納托利亞住滿突厥部落,對俄國建立一道銅牆鐵壁。反對俄國,反對塞爾維亞的大保加利亞主義也在巴爾幹半島上逐漸流行起來。

    英國下議院最保守的議員丘吉爾聯合張伯倫一同鼓吹日不落帝國的榮耀,狂熱地擁護十九世紀末的殖民戰爭,包括號召發動非正義的英布戰爭。

    和德意志軍國主義宣傳相比不遑多讓的法國,也在為1870到1871年戰敗而恨得咬牙切齒,想要在建立一個“偉大而強盛的法蘭西”的基礎上一雪前恥,奪回本來屬於自己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俄羅斯的地主資產階級更是一手炮製出“兄弟的斯拉夫人”

    打算把全體斯拉夫民族統一在俄國的領導之下發動保衛斯拉夫的戰爭。

    所以說,他們都想打仗,沒有誰侵略誰,誰正義非正義一說,屬於狗咬狗!

    這一切的陰謀都被列寧看在眼裡,他不無憤怒的評價民族主義製造者時說道:資產階級沙文主義報刊發表無數煽動性的文章,挑撥人民群眾去反對“敵人”,叫喊什麼必不可免地要遭到“德國的侵略”和“英國的進攻”。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廣大工農群眾受到越來越深入人心的革命思想的影響。”

  • 16 # 世界史圖鑑

    追根溯源是普法戰爭,直接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普法戰爭的主因有二,第一是普魯士統一日耳曼的決心,第二是法蘭西也希望阻止普魯士獲得統一。因為高盧人和條頓騎士團之間的仇恨積怨太深,從1675年到1813年法國人入侵日耳曼的次數不下14次之多,平均每十年一次,而1870年開始的普法戰爭,是以法國為一方,與普魯士以及北德意志聯邦和南部的一些其它邦為一方的戰爭。戰爭的導火索是普魯士國王為統一德意志,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統一德國之戰。法國則希望從根本上挫敗普魯士讓其無法建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國。這場戰爭原本是由法國發起的,但是到了戰爭的後期普魯士將自衛戰爭轉化為侵略戰爭。

    結果自然是普魯士大獲全勝,地處中歐的德意志在19世紀上半期只是一個異常鬆散的聯邦。1864年號稱鐵血宰相的俾斯麥當政之後普魯士聯合奧地利發動了對丹麥王國的戰爭。丹麥戰敗後普魯士和奧地利得到了石勒蘇益格和俄爾斯泰因隨後兩國關係惡化,普魯士要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下一個目標便是奧地利。1866年,普奧戰爭開始。普魯士再一次獲勝,奧地利承認可以存在沒有奧地利帝國參加的德意志聯邦。1867年,北方聯邦正式成立。這是德國統一的前奏,在普奧戰爭中俾斯麥一舉擊潰奧地利,由於他估計法,俄,此時會出面干預,再加上從長遠考慮拒絕了攻佔奧地利首都的建議,而是與奧簽訂條約,以求日後與法國鬥爭時,奧地利不可以成為自己的敵人。在早期四分五裂的普魯士對歐洲的其他國家沒有任何威脅,甚至和英國俄國結成同盟擊敗過拿破崙。但是到了1871年統一德國建立之後一切就變了,統一的德國人口工業企業非常巨大,其發展的戰略也非常明確,要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

    普魯士迅速強大到甚至可以壓倒周邊的任何一個國家,包括法國,而俾斯麥為了讓歐洲霸主法國保持中立,曾經許諾給法國很多好處,法國才允許這場戰爭的爆發,但是隨著普魯士的勝利迅速推進,拿破崙開始坐不住了。他並不願意看到德意志強大起來,便企圖阻止德國的統一。因此,對於德國而言,對法作戰將是最終的統一關鍵。而俾斯麥也等待著有利的時機。在戰爭前夕,實行普遍徵兵制的普魯士軍隊兵力和戰鬥力是歐洲最強大的。北德意志聯邦的軍隊兵力可達100萬以上,其中作戰部也有近70萬人。並且都裝備了,最新式的武器,俾斯麥利用南部德意志諸邦對法國的恐懼心理和他們之間的矛盾,促進了南北德意志民族的感情,在時機到來以後毫不遲疑的策劃了普法戰爭這出歷史大戲。

    具體的過程是,普王威廉一世的親屬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應西班牙政府邀請,同意繼承西班牙王位,法國擔心普魯士和西班牙聯合,因此極力反對,要求普魯士的國王書面保證永遠不贊成霍亨索倫家族親王登上西班牙王位,普魯士國王表示將在柏林繼續討論這一問題,俾斯麥不甘心自己的如意算盤,因為威廉一世的忍讓而落空。便將兩國詔書修改,發回法國。導致法國首先宣戰。企圖保持歐洲霸權地位的法蘭西國曆來竭力阻止德意志的統一,同時還想侵佔萊茵河左岸的領土。因而對普魯士的挑釁不但沒有迴避,反而迫不及待地向普魯士宣戰即便知道普魯士的詔書有一些不合常理。

    法軍的作戰計劃是先集中優勢兵力越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推進,迫使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但是這一系列的操作都在俾斯麥的計算之中。普魯士軍隊的總參謀長毛奇將軍已經擬訂了詳細的對法作戰計劃。計劃決定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發動堅決的進攻,殲滅敵軍主力,然後將其逼到比利時邊界,佔領巴黎。計劃還規定,一旦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國站在法國一方,普魯士將對其進行軍事行動,法國的總兵力,不超過60萬人,其中作戰兵力不到35萬人。法國的一切部署都在毛奇將軍的掌控之中。就這樣法軍接連敗北,在8月31日法軍被圍困在色當,幾次突圍被擊潰,最終拿布倫三世9萬餘人向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投降。

    法軍在色當戰敗,法國軍官全部做了俘虜的訊息傳到巴黎之後,巴黎的廣大人民對於拿破崙三世非常不滿,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紛紛擁入皇宮議事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議員在市政廳正式宣佈成立共和國,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第三共和國成立,從此以後,帝制在法國結束,共和國鞏固下來,但是普魯士的軍隊包圍巴黎,1871年一月份巴黎實現兩國簽訂停戰協定,雙方是在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訂正式合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了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

    進入巴黎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在鎮壓巴黎的革命運動以後,雙方簽訂的法蘭克福條約定,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大部分地區,法國政府以此換取德國撤軍,並釋放在戰爭中被俘的10萬法軍,用於鎮壓巴黎公社,在此期間,巴黎公社人民再次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72天之後遭到鎮壓,巴黎公社無力抵抗法國正規軍隊的進攻被消滅,成員大部分被處決,普法戰爭中南北德意志並肩作戰戰後雙方自願合併成為德意志帝國。

    俾斯麥此舉使不想做皇帝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黃袍加身。並在法國的凡爾賽宮繼位稱帝德國正式統一。德國的出現也改變了整個歐洲的局勢,歐洲從此進入了各強國角逐的時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的興起,也意味著法國的衰竭,在此之前法國是歐洲大陸上的政治強國,幾個月的普法戰爭中遭到慘敗,並付出鉅額賠款。這埋下了之後,雙方競爭的仇恨種子。普法戰爭使法國蒙受屈辱,毛奇曾警告說我們在半年之中用利劍贏得的東西,在今後半個世紀將用利劍來捍衛。這個利劍就使得歐洲之後幾十年都出在大國競爭的環境下,由於誰也吃不掉誰,便組成同盟相互競爭,國際局勢緊張,只要有任何一個地方爆發戰爭的火苗,世界大戰就會爆發,事實也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戈達拉對湖人有多重要?他能給詹姆斯帶來哪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