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為首相,作為他個人,他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9
回覆列表
  • 1 # 軍事編輯部

    1874年11月30日

    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的寵兒

    丘吉爾

    誕生了

    他是第七代馬爾巴勒公爵的孫子

    是名副其實的貴族

    不過,由於其父醉心政治,其母沉迷交際

    丘吉爾缺少關愛,日漸成長為一個“熊孩子”

    如果一定要說和誰有親情

    那也就只有他們家保姆了

    1881年,丘吉爾步入貴族學校

    變成了老師眼裡最差的學生

    壞學生總是挨罰,丘吉爾自然也免不了

    又過了7年......

    丘吉爾進入哈羅公學就讀,但是成績依然不佳

    不過大英帝國選人才,成績是次要的

    他們看的是“綜合素質”

    家庭出身自然也是“綜合素質”重要的組成

    於是,他進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1895年,丘吉爾從軍校畢業,混上了中尉

    不過,貴族二代總是不甘寂寞

    透過拼爹,他去過古巴,看農民起義

    遊過印度,寫過小說

    到過南非,做過俘虜、翻過牆、越過獄

    總之,該玩不該玩的他都玩過了

    1900年,玩夠了的丘吉爾步入政壇

    在議會中,他的職業是“炮兵”!

    而且是不分敵我的那種

    身為保守黨成員的丘吉爾

    時常抨擊保守黨政府政策

    布林戰爭期間,他極力反對政府的擴軍計劃

    後又因貿易問題,怒懟首相

    再後來,因頻頻“誤傷隊友”

    丘吉爾被保守黨掃地出門

    那時候若有Twitter,懟人實力絕對碾壓川普...

    既然不讓“誤傷隊友”

    那就去反對派開炮好了

    1905年,丘吉爾坐到了“自由黨”一邊

    不幾年便被任命為“國務大臣”進入內閣

    就在其春風得意之時,丘吉爾也桃花盛開

    娶了“克萊門汀”為妻

    連國王也為其送上禮物與祝福

    事業家庭雙豐收的丘吉爾

    大大助長其“中二”氣焰

    1915年1月

    丘吉爾批准了海軍攻佔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

    結果卻是損兵折將,丟盡臉面

    為此,自由黨又將其從政府核心中掃地出門

    1915年5月,丘吉爾一個不開心

    索性跑到法國去幹仗了

    中二?不存在的

    我的兵我想怎麼帶就怎麼帶

    給我一隻蛙,我都給你養成“戰鬥蛙”!

    1916年5月,當了一年兵的丘吉爾重返政壇

    次年,就在“勞合·喬治”的新政府中擔任軍需大臣

    “軍需大臣”這段經歷很重要?

    其實也沒啥重要的

    在任期間丘吉爾不過

    推動了坦克、飛機、化學武器的發展而已!

    再後來...自由黨勢衰

    丘吉爾又適時將屁股挪回到“保守黨”的位置

    1924年,不懂理財的丘吉爾

    還幹過一陣“財政大臣”

    關於丘吉爾與希特勒...

    兩人都看對方不順眼,

    希特勒曾叫嚷到:

    只會抽雪茄、酗酒的鄉巴佬!

    這點倒是沒冤枉了丘吉爾

    1914年時,他欠酒莊酒錢是1160英鎊

    摺合今天的10萬英鎊左右

    1921年時,這一數字飆升到2.8萬英鎊

    貴為財政大臣的丘吉爾

    每年買酒的錢就要佔工資的一半

    至於雪茄

    他一生竟抽掉了大約6000斤雪茄

    不過最重要的是

    這個只會抽雪茄、酗酒的丘吉爾

    居然活了90歲!90歲!90歲!

    言歸正傳,

    二戰爆發後,英法被揍的不成人形

    1940年5月10日

    一直想懟希特勒的丘吉爾接任英國首相

    戰爭困難之際,他親赴美帝

    簽署了《大西洋憲章》穩住大局

    帶領英國人民打贏二戰

    走向勝利!

    1945年,戰爭結束

    戰時內閣解散,英國重新大選

    出乎意料的是丘吉爾去卻

    被“過河拆橋”的英國人民無情拋棄

    ...

    不過,好在丘吉爾十分長壽

    1951年大選,丘吉爾再度出任首相

    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榮譽

    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即位

    授予其最高榮譽嘉德勳章

    並有意授其“公爵”頭銜

    1959年11月

    丘吉爾繼承了“下院之父”的稱號

    1960年,劍橋大學設立丘吉爾學院

    1965年1月24日,丘吉爾去世

    英國政府為丘吉爾舉行了國葬

    最後縱觀丘吉爾一生,放縱、權利、嬌妻、榮譽,該有的全都有了,人生贏家非他莫屬了!

    ————————————————————————————

  • 2 # 戰爭史

      在一戰期間,大多數我們耳熟能詳的二戰知名將帥,均是低階軍官或士兵,要麼在西線戰壕裡吃土,如戴高樂,蒙哥馬利,莫德爾等;要麼在阿爾卑斯山麓吃雪,如隆美爾,舍爾納,墨索里尼,甚至還有被髮配到西伯利亞地去吃沙子的斯大林同志,但正如動物莊園裡所說“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可是有的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有一位二戰領袖,由於出身顯赫,從戰爭開始,便高居廟堂之上,成為一系列戰役的推動者,但由於自己的失誤與志大才疏,結果在開戰兩年之後,也老老實實的去蹲了一陣子的戰壕。當然經過蜻蜓點水般的“鍛鍊”之後,他很快就又被召回朝野。他就是二戰時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丘吉爾。

      

      (丘吉爾的母親,可惜丘吉爾的顏值全不似其母親)

      早在開戰前六年,年僅34歲便榮登海軍大臣的寶座,當然不是由於他的能力強到沒朋友,他出生於大英帝國赫赫有名的大戶人家—馬爾博羅公爵家族,其九世祖即是在布倫海姆擊敗路易十四軍隊的馬爾博羅.丘吉爾;他的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官拜財政大臣,與大名鼎鼎,傳說中操控全球的第一代羅斯柴爾德伯爵是密友,一度是首相的熱門人選,只可惜英年早逝;而其母珍妮.熱羅姆則利用家族餘蔭與個人魅力,在英國上流社會交際圈如魚得水,處處留情,甚至傳聞威爾士王子,也就是日後的愛德華七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公子,都曾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作為根正苗紅的貴N代,又有絕世辣媽為其左右逢源,這位命中註定的“人生贏家”從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畢業之後,其人生立馬進入快車道;唯一的磨難,莫過於在布林戰爭期間被俘虜後,脫獄逃生,回國之後,代表英國保守黨參選的丘吉爾於1900年順利當選議員,時年26歲。

      

      (左為1900年的丘吉爾,右為1904年的丘吉爾,這四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隨後他官運亨通,歷任殖民地事務部次官、商務大臣、內政大臣、海軍大臣,一戰爆發後,這位丘公子以為終於可以擼起袖子加油幹了,於是於1914年8月1日,在收到“德國已經對俄國宣戰”的電訊後,他迫不及待的自行下達海軍總動員令,第二天才得到內閣追認,而直到8月3日,英國才正式對德宣戰。

      本來他期待開戰後,可以在浩瀚的大洋大施拳腳,結果德國人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足以與英國公海艦隊決戰,便避戰不出。無敵是如此寂寞,百無聊賴的丘吉爾,或許是太想進步了,開始琢磨起在戰爭中,尋找其他的事情來幹,於是他把目光瞄向了陸戰戰場。

      儘管在列日碰了一個硬釘子,但準備充足,訓練有素的德軍,其攻勢從總體上看,堪稱“橫掃千軍如卷席”,而協約國軍隊則“千軍萬馬避灰袍”,節節敗退。10月初,英吉利海峽沿岸重要港口安特衛普陷入困境,丘吉爾自告奮勇,親率兩個水兵旅想力挽狂瀾,但實際上比利時政府已經下決心放棄這裡,因此2500名並未經過足夠陸戰訓練的英國水兵,大多白白被德國人俘虜,只有少數人潰逃到中立國荷蘭,一時間,輿論譁然,大家都說他是個浪費寶貴資源的敗家子,但丘吉爾振振有詞的辯解道,他至少為聯軍爭取到了一週,這讓聯軍有足夠的時間保衛加萊與敦刻爾克。

      當然,鑑於海軍大臣年輕有為,交點學費實屬正常,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何況隨著戰火的擴散,幾千條人命實在不值一提了;僅僅戰爭第一年,協約國與同盟國均折兵百萬,在西線形成僵局,雙方每推進一碼,都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丘吉爾於1914年聖誕節前夕曾提出疑問:“難道除了把我們的軍隊送去啃佛蘭德的帶刺鐵絲網以外,就沒有其它的辦法嗎?”大英帝國的征途應該是星辰大海才對。

      正當協約國的高階統帥,絞盡腦汁思考在西線發動新的攻勢,以圖打破僵局時,丘吉爾提出了一個驚天的腦洞:利用大英帝國的海軍優勢,從達達尼爾海峽上的加利波利半島登陸,既可以打垮奧斯曼帝國,又可以打通與俄國的海上交通線。他清楚自己資歷尚淺,便請了一位身經百戰,見多識廣的長者,為其搖旗吶喊,他就是七十四歲的海軍部第一海務大臣約翰·費希爾爵士,經過多方切磋,加上英軍在西線實在太不爭氣,幾次攻勢被證明只是徒勞的浪費生命,於是從3月開始,以英軍為主的聯軍開始在加利波利登陸。

      

      (加利波利戰役中澳大利亞人衝鋒,丘吉爾希望打破西線塹壕戰的方法,是在加利波利開闢了另一場血腥的塹壕戰)

      但血淋淋的現實,讓丘吉爾知道自己“圖樣”了,加利波利戰役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軍事災難,差不多有五十萬協約國士兵被運到加利波利,傷亡人數在百分之五十以上。遠征軍包括四十一萬英國部隊和七萬九千法國部隊。英國傷亡人數共計二十一萬四千,法國為四萬七千。丘吉爾本人在回憶錄中寫道(這場戰役是)“介於薩拉託加和新加坡之間,英國人遭受的最慘重的失敗”。

      這下丘吉爾攤上大事了,連德高望重的費希爾都被迫辭職,朝中誰都保不了他,一直看他不順眼的阿斯奎斯首相,乾脆把丘吉爾踢出內閣,丘吉爾一怒之下,投筆從戎,當然作為天潢貴胄,名門之後,他可不用從當大頭兵做起,而是一開始就申請做旅長,不過英國陸軍可沒有任他折騰,而是授予他臨時中校的職務,擔任皇家蘇格蘭燧發槍團的營長。在他擔任營長的這段時間,皇家蘇格蘭燧發槍團未曾參加過任何戰鬥,一直駐紮在後方,當然這不能說丘吉爾怯戰,在這段時間裡,他自己就組織了多達36次深入“無人區”突襲、摸哨的行動。

      

      (丘吉爾與他計程車兵們,一個正經八經的英格蘭營長,指揮一幫蘇格蘭士兵)

      丘吉爾在西線僅僅待了兩個月(1916年1—3月)大概覺得丘公子在前線鍛鍊的差不多了,生怕長此以往,被磕著碰著,有個三長兩短實在沒法交代,於是他被連忙召回了英國,1917年7月,自由黨黨魁勞合·喬治宣佈任命丘吉爾為軍需大臣,這個差事太適合喜歡冒險與創新,經常腦洞大開的丘吉爾了。

      

      (人在家裡坐,爹從天上來,剛剛年滿四旬的丘吉爾,頭髮都愁沒了...)

      丘吉爾在軍需大臣任內,大膽的與陸軍那些依然幻想“騎兵席捲歐洲”的老古董們撕逼,推動了多項對今後戰爭產生深遠影響的新發明,包括坦克、飛機和化學毒氣。至此,這個活潑好動,冒險成性的中年人,終於消停的穩坐辦公室,表現的像個政治家的樣子了,就這樣他一直待在戰爭結束;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丘吉爾面臨的最大的事,莫過於他那個不省心的母親,又給他找了第二任繼父,而這一位繼父,比他還小三歲。請支援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

  • 3 # 閒看秋風999

    丘吉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英國政治家,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兩度任英國首相,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下面是他的一些奇聞異事:

    丘吉爾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掌握英語單詞詞彙量最多的人(5萬多)之一。

    丘吉爾每天抽15~16根雪茄,最多一天可抽30根雪茄,有人統計過,丘吉爾一生抽了3000公斤雪茄(即6000斤)!而且此記錄至今還未曾被人打破!

    為了擺脫抑鬱症,丘吉爾喜歡上了繪畫,尤其是在他於1915年辭去英國海軍大臣的職務之後。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個愛好使他成了頗有成就的畫家。

    1946年以前,英國議會議員領取的只是名義工資,所以許多人都有了第二職業,從中賺取生活費。

    為了維持生活開銷,丘吉爾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丘吉爾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作品包括一部小說、兩本傳記、三捲回憶錄和幾部歷史。1953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使丘吉爾國際聲譽達到頂峰的,是他的六卷本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一部講英語民族歷史的書。從愷撒入侵英國(公元前5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的四卷本歷史書。

    丘吉爾還是一名業餘的泥瓦匠,在他的家鄉自己設計並建造房屋和圍牆。邱吉爾加入了建築行業工人聯合會。不過,但由於他在保守黨的身份,被開除了。

  • 4 # 軍武最前哨

    “堅持下去,並不是我們真的足夠堅強,而是我們別無選擇”,這段話是英國首相丘吉爾在面對德國瘋狂轟炸英國時所講的。縱觀丘吉爾長達55年的政治生涯,“民族英雄”和“英國最偉大首相”的褒獎毫不為過。

    極具丘吉爾個人風格的勝利手勢

    丘吉爾出生於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優渥的家境讓他從小衣食無憂,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赫赫有名的貴族學校。但年幼的丘吉爾似乎並不怎麼喜歡學習:好吃、貪玩、學習差,因此也會經常遭到老師的體罰。

    即便轉學也沒能激發丘吉爾的學習熱情。無奈之下,他的父親只能將他送進大名鼎鼎的桑赫斯特皇家軍校。也正是這段軍旅生涯為日後丘吉爾的政治之路打下基礎。

    一戰結束後,當所有英國人都認為戰爭的陰影已經遠去,國家應該裁減軍隊並把錢花到民生事業上。這樣的思潮在當時的英國極為盛行,唯有目光長遠的丘吉爾站出來極力反對,政治嗅覺敏銳的丘吉爾警告英國:希特勒將會給歐洲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頭戴英國海軍軍帽的丘吉爾

    但當時只是一個小小國會議員的丘吉爾根本無法阻止積極奉行“綏靖政策”的首相張伯倫。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張伯倫才恍然大悟,還好他在戰爭爆發幾小時後就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邀請丘吉爾加入內閣。丘吉爾後來曾把二戰稱之為一場“非必要戰爭”,在他看來,這場波及整個歐洲的災難本可以扼殺在搖籃裡。

    戰爭開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在內閣中大勢已去的張伯倫迫於壓力主動請辭,臨下臺前他向英王建議由丘吉爾負責組建新的內閣(又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剛上任的丘吉爾第一時間就是奔赴法國並希望組成抵抗聯盟,但沒想到的是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竟然告知丘吉爾:我們準備投降了。無奈之下的丘吉爾只能命令撤走駐紮在法國的英軍,即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勝利後一名路人為丘吉爾點燃雪茄

    儘管丘吉爾後來多次遊說法國堅持抵抗,但習慣了浪漫的法蘭西人似乎並不願意被戰火弄髒自己的西裝。吃了閉門羹的丘吉爾只能鼓勵英國人民一定要守住英吉利海峽這道最後的防線。在首相的帶領下,希特勒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最終被挫敗。

    丘吉爾的偉大不僅體現在他長遠的戰略、政治眼光上,是非分明、以大局為重也是其人格魅力之一。希特勒進攻英國無望後將槍口轉向蘇聯,一生都致力於反對共產主義的丘吉爾告訴英國人:“現在我們必須和曾經的敵人並肩作戰(蘇聯),這並不代表我不再反對斯大林,但相比正在經歷的災難,我個人的政治傾向已經黯然失色!”

    丘吉爾和政治敵人斯大林

    戰爭結束後,丘吉爾就迅速的迴歸到自己的政治立場當中,1946年他在美國發表了著名的反蘇演講:鐵幕演說。由此也可看出丘吉爾是一個政治立場堅定但又顧全大局的首相。

    儘管丘吉爾已經去世半個多世紀,但他在英國人心中仍佔據著無可爭議的最偉大首相的地位。而這也是英國人民對於為祖國奉獻了一生的丘吉爾最好的緬懷!

  • 5 # 麗山飛虎

    丘吉爾:這就是民主

    1940年5月,丘吉爾臨危受命,組建戰時內閣,出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演說: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贏得勝利。丘吉爾以飽滿的激情、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能力,領導英國人民最終取得勝利。

    然而在1945年戰爭一結束舉行的大選中,渴望和平與重建的英國人民,卻拋棄了戰後依然灼灼逼人的丘吉爾這個“民族英雄”,艾德禮領導的工黨獲得絕對優勢,贏得了大選。

    據說,皮姆爵士看望丘吉爾,惴惴不安地把敗選結果告訴他。 當時,正躊躇滿志的丘吉爾,躺在浴缸裡洗澡,當他聽到這個出人意料的訊息時,沉默了一會兒說:"他們完全有權利把我趕下臺。這就是民主!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奮鬥爭取的!現在,勞煩您把毛巾遞給我。"

    據說,丘吉爾在隨後的敗選演講中,引用了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有一句話:“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1951年,丘吉爾重新贏得大選,再次出任英國首相。

    【評點】

    民主是近現代的一個永恆話題。民主既簡單又複雜,既是目標也是手段,既是思想又是制度。民主的話題太多了: 民主與專制、民主與集中、民主與自由、民主與法治、民主與民粹、民主與現代、民主與民智……

    民主好像說得清,又好像永遠說不清。

    改革開放以來,吾黨高度重視民主: 鄧小平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江澤民強調“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胡錦濤強調“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如今,民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

    2006年12月28日,時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的俞可平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時引發國人對“民主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的熱議。當時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一是當時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說: “民主是最不壞的東西”,二是人大著名學者高放教授說:“民主是難得的最好的東西”……

    其一: 二戰後,英國國會為表彰丘吉爾的功勳,擬透過為丘吉爾在公園中塑像的提案。丘吉爾回絕道:"多謝大家的好意,我怕鳥兒喜歡在我的銅像上拉屎,所以還是請免了吧!"  (後來,在倫敦大本鐘前的街心公園裡,還是塑有丘吉爾手拿柺杖駝背的站像。)

    其二: 有一天,丘吉爾乘坐出租汽車,急於趕到議院發表演說,到達後他對司機說:"你能不能在這裡等我回去。" 司機拒絕說,"我要趕回家去聽丘吉爾的廣播演說。"     

    丘吉爾聽了大為高興,給了司機一筆可觀的小費。 計程車司機改變主意說: "我還是在這裡等著送你回去吧。管他媽的什麼丘吉爾!"                       

    時間不會倒轉,

    歷史經常重演。

  • 6 # 衛功奎律師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是與斯大林、羅斯福並立的“三巨頭”之一,是矗立於世界史冊上的一代偉人。

  • 7 # 非攻天下

    贏了二戰,輸了整個帝國,老丘的高傲讓日不落畫上了句號。一戰前是逗號,一戰後是問號,二戰時是感嘆號,55年日不落帝國直接句號。

  • 8 # 李建秋的世界

    如果你是一個英國人,或者你是一個帝國主義者,你動輒稱呼丘吉爾是英雄,那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你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人,或者你的祖國受過帝國主義欺壓的,你還把丘吉爾抬得很高,這是典型的背信忘義。

    丘吉爾這一輩子,政治能力及格,軍事能力負分。

    舉幾個例子:

    加里波利戰役

    加里波利戰役是當時作為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提出來的,他認為英國海軍天下無敵,可以在達達尼爾海峽登陸,然後在加里波利登陸,兵鋒直指伊斯坦布林,直接打敗土耳其。

    按道理說,1914年的大英帝國還是非常強大的,尤其是英國皇家海軍,奧斯曼帝國此時早就日落黃昏,搖搖欲墜,打這場戰役按道理說應該摧枯拉朽,結果呢?

    土耳其在凱末爾的指揮下猛烈反擊,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拉來計程車兵被炮火壓制的頭都抬不起來,英國損失慘重,3萬4千人戰死,7萬8千人受傷,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傷亡率都很高。

    最可笑的是當時龐大的大英帝國皇家艦隊損失慘重,16艘軍艦企圖強行透過海峽,結果4艘軍艦中了魚雷,此後英國戰艦包括霍來伊斯特號,凱旋號,威嚴號相繼被擊沉,這是奧斯曼帝國臨死前的最後一場勝仗,也是後來土耳其國父揚名立萬的一仗。

    丘吉爾算是當了背景。

    再說二戰

    我都不知道丘吉爾二戰的時候到底是怎麼指揮的。

    香港戰役一敗塗地,在北非被隆美爾暴打,馬來亞戰役英軍兩倍於日軍,被日軍打的一敗塗地,新加坡戰役,英軍是日軍2.6倍,結果連英國指揮官白恩華都被俘虜了。

    丘吉爾派出去的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組成的Z艦隊,被日軍路基航空兵打靶,85架飛機用了2個小時就把兩艘大型戰列艦消滅,而日軍僅被擊落3架飛機。

    市場花園行動更是可笑,在蘇聯方面已經勢如破竹,連蘇聯連續十次打擊下,納粹德國已經搖搖欲墜的情況下,又是一敗塗地,我覺得斯大林應該狂笑三聲。

    迪耶普戰役,我認為加拿大都應該起訴丘吉爾,完全不把加拿大人當人看。

    更不要說緬甸戰役,中國遠征軍到處為英國人堵漏洞。

    這也罷了,在整個二戰,印度被波及的極少,結果印度又非常出奇的發生了大饑荒,餓死了好幾百萬人,大量的母親看著餓死的兒童一籌莫展。

    而時任首相的丘吉爾有個名言:

    “我討厭印度人,他們是殘忍的民族,有著野蠻的宗教 ,饑荒是他們自己的錯,他們繁殖起來像兔子”

    如果說納粹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是滔天大罪,那麼丘吉爾餓死幾百萬印度人,怎麼就成了英雄了?

    二戰結束後

    丘吉爾既不思和平,還依然佔據著廣大的殖民地,對於當時已經洶湧浪潮的民族獨立視而不見,結果二戰剛打完,丘吉爾就被工黨拉下臺了,為什麼呢?因為丘吉爾還在沉浸在“大英帝國”式的美好幻想,什麼英國和世界,英帝國和英聯邦,國防計劃等等

    而工黨當時以及明確提及到英國應該進行重建,工黨當時提出了發展農業,滿足人民食物,滿足人民住宅和建設,教育和娛樂,國家健康和兒童以及社會保險。

    在這種情況下,誰會贏?這還用想?

    說到丘吉爾,唯一能提到的就是二戰,問題是在二戰裡面丘吉爾到底表現出那些所謂的“卓越才華”?除了不列顛空戰值得一說,整個二戰裡面英軍完全是配角,這和當時的大英帝國的國力是相符的嗎?

    丘吉爾二戰以後還妄圖提出什麼“三環外交”,自認為英國當時還能和美國平起平坐,等到美國長驅直入中東,並且在全世界掀起了反殖民的熱潮,大英帝國基本上也可以瞑目了。丘吉爾在戰後對於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實在是過於樂觀了。

    如果用 一句話形容丘吉爾,那就是:帝國主義的死硬派頭子。

  • 9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相信大多數二戰歷史迷們,都知道著名的雅爾塔會議是戰後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一次會議;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英美雙方還提前召開了一次馬耳他會議(算是準備會議)。這個會議是英國首相丘吉爾極力爭取的,他希望在赴雅爾塔之前,與羅斯福先進行一次會晤,取得一致後,再一起飛往雅爾塔。

    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當然,更讓他關心的還是歐洲戰後的重組問題。大英帝國在戰後主導歐洲的想法,是他要極力爭取的。但是,面對法西斯德日的失敗已成定局,他此刻更多是擔心蘇聯的介入,但現在唯一能與他們抗衡的只有美國。

    其實,他的擔心還是有些道理的。

    首先,一戰結束後的法國巴黎凡爾賽,他們等來了渴望已久的和平,至少當時英、法兩國感到心滿意足。同時,英法美三國在凡爾賽會議上為戰後世界設計了藍圖。

    然而,他們得到的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20年後,死灰復燃的德國再一次把整個歐洲和世界拖入比一戰更殘酷、更漫長的戰爭中。現在勝利在望,他心裡十分清楚,這場戰爭的勝利關鍵因素是美國。若沒有美軍參戰,他不知道戰爭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其次,蘇軍在苦苦掙扎了四年後,終於在蘇德戰場上取得主動權。依託其強大的人口紅利和重工業,軍事力量今非昔比,尤其是陸軍正如決堤之水,席捲著東歐諸國。讓他害怕的是,斯大林將會把整個東歐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

    此時的歐洲幾大國都沒有能力去抗衡蘇軍。一是德國,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是廢了;二是法國,一個剛剛被解放的國家能有什麼作為。相對實力較強的英國,也受戰爭拖累,現在是國困民艱,虛弱不堪,根本就沒有和蘇軍抗衡的實力。

    眼看著這麼多年來苦心經營的歐洲大陸均勢就要蕩然無存了,不甘心的丘吉爾自然就想到了美國。他希望羅斯福與自己合作,發揮美國的巨大影響,在處理戰後問題上,不僅要徹底制服德國,更要在雅爾塔會議上與斯大林一爭高下,遏制他們的擴張。

    看到這裡,也許會有讀者問到,為什麼他這麼討厭蘇聯人呢?

    我們都知道丘吉爾是著名的反蘇分子和討厭斯大林的。二戰中出於現實的考慮,從大局出發,他選擇了與其合作對抗納粹德國。然而,從他的內心裡對蘇聯和斯大林都沒有什麼好感,著名的“鐵幕演說”就出自於他的傑作,它拉開了戰後的冷戰格局。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英國人,也都懷著厭惡、甚至仇恨的眼光注視著蘇聯。

    一是,一戰期間,新上臺的政權(蘇聯)為了肅清各種反抗勢力的騷擾,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解決全國的饑荒。接受了德國的條件並簽署了《佈列斯特條約》,退出了一戰。致使德軍集中兵力於西線,幾乎將協約國打敗。同時,英國女王的外甥被新上臺的政權給槍殺了。

    二是,蘇聯對波蘭的態度讓他們耿耿於懷。英、波兩國曾是鐵欄盟友,德軍閃擊波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其流亡政府逃到了倫敦。沒想到斯大林同希特勒一起“瓜分”了波蘭。

    更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蘇軍在卡廷森林槍殺上萬名波蘭軍官,這就是著名的“卡廷慘案”。而且,在其戰略反攻開始後,推進到波蘭境內,華沙舉行了武裝起義,但他們任由德軍進行鎮壓,導致兩月後起義失敗。

    更讓他們懷恨在心的是,蘇聯一直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充自己的勢力。這種意識形態上的鬥爭和矛盾才是他們之間真正不可調和的爭鬥。他們扶持親蘇的波蘭政府,在東歐不斷推行自己的世界觀,對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在英國人的眼裡,他們的“劣跡”還有許多,比如,搞個人獨裁,排除異己,在國內搞大清洗運動,清算了近70萬;再比如,他們恃強凌弱入侵芬蘭;為納粹德國打敗法國而歡呼雀躍等等。

    這些不可調和的矛盾,促使他極力拉攏美國,一起對抗實力越來越強的蘇聯。兩國先期召開的馬耳他會議,讓他充滿了期待和合作的信心。

    然而,首先開始的軍事談判,雙方就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會議幾乎破裂。

    面對即將到來的勝利,誰的功勞大,自然話語權就重。英國人堅持只需蒙哥馬利的部隊進攻德國就行了,美軍跟隨其後推進;馬歇爾怎麼能眼看著到手的榮譽讓英國人一家獨佔,當場否決了他們的要求。

    馬歇爾提出,應該擴大正面進攻戰略,美軍從南側進攻德國。說白了就是一起進攻,誰先到誰受益。英國人自知自己實力不如美軍,於是雙方爭論不休。此時的丘吉爾也沒有心思調和他們的矛盾,只希望羅斯福能早日到來,制定兩國在雅爾塔會議上的共同政策。

    結果讓他大失所望。

    初見羅斯福的丘吉爾十分吃驚,原來精神百倍的美國總統,現在面黃肌瘦,寬下巴也沒了,動作更加遲緩了。顯然他的病不輕啊。作為好朋友,丘吉爾除了關心外,更想和他一起討論東歐的政治問題、戰後德國問題和波蘭等問題。

    丘吉爾儘管沒有得逞,但作為政治家,這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遠見還是值得肯定的。他深知“慮之不遠,其憂即至。禍因多藏於隱微,而發於所忽。智者避險於無形,明者遠見於未萌。”

    在生活中,我們要對任何事情必須考慮周全,如果考慮不周必然導致一些麻煩。而疏忽了某件事物的危險性,必然會受其所害,聰明的人有先見之明,聰明的人未雨綢繆。

  • 10 # 我沒忘記home

    作為20世紀最為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丘吉爾對英國乃至於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國首相,領導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抗軸心國並取得最終的勝利,與羅斯福、斯大林同為戰後國際秩序的奠基者。此外,丘吉爾還是一名著名的文學家,曾於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附圖,溫斯頓·丘吉爾

    “反綏靖”政策以及戰時首相

    一戰後的英國從政黨領袖到平民百姓都認為再也不會有比一戰更為慘烈的戰爭,因此極力鼓吹裁軍與和平,而丘吉爾是國會中極少數反對裁軍的議員。他認為戰後的德國所衍生的仇外情緒,將會成為新的衝突的根源,他認為英國應當重整軍備而不是“裁減你的武器,增加你的義務”。丘吉爾一直明確反對對德國的“綏靖”政策,他認為這隻會增強希特勒的統治。

    1938年9月,英法兩國簽署《慕尼黑協定》,承認希特勒對捷克蘇臺德地區德佔領。張伯倫帶著希特勒的一份保證不會有進一步領土要求的宣告回到倫敦,他以勝利者的姿態接受歡呼:“在我國曆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唐寧街。”得知此訊息後的丘吉爾發表宣告稱:“這無異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我們已經遭到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1939年3月13日,納粹德國吞併了捷克的剩餘部分,綏靖政策宣告失敗。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二戰爆發;1940年5月,主戰的丘吉爾成為英國朝野共同認可的新首相,他在下議院發表了著名的演說:

    “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

    法國決定投降之後,英國獨自面對德軍的攻擊,但英國人成功進行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及“不列顛空戰”,最終迫使希特勒的登陸計劃破產。隨後,丘吉爾積極遊說美國對英國的援助,他親自寫信給羅斯福:“如果大不列顛在這場戰爭的高潮中被奪去它全部可以銷售的資產,使得我們用鮮血贏得了勝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國爭取了充分裝備以防不測後卻一貧如洗,那在原則上是錯誤的。”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宣戰,一直反共的丘吉爾當晚就向全國民眾發表演說,稱現在必須與從前的敵人蘇聯合作:

    “在過去的25年中,沒有一個人像我那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我並不想收回我說過的話,但是這一切在正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情景對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任何對第三帝國作戰的個人或國家,都將得到我們的援助。任何跟著希特勒走的個人或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

    丘吉爾後來將二戰稱為“非必然的戰爭”,他認為這次戰爭原本在開始時就可以輕易制止,但因英國人民的“不明智、麻痺大意和好心腸而讓壞人重新武裝”。

    堅定的反共主義與“鐵幕”演說

    早年的丘吉爾對英國工人運動採取強硬態度,他在擔任內政大臣時曾多次下令軍警鎮壓罷工和遊行活動。最著名的一次是發生在1911年1月的“錫得尼街之圍”,當時警方包圍了一夥搶劫珠寶店的東歐無政府主義者,珠寶店隨後發生火警,丘吉爾親自下令不準消防隊救火,逼迫匪徒自首或者被火燒死。1926年,英國工人因薪資問題宣佈全國大罷工,丘吉爾在罷工中採取強硬立場。由於印刷工人也進行罷工導致報紙無法出版,丘吉爾下令由政府發行《英國憲報》宣傳政府的政策,他在《憲報》提出“要麼由國家粉碎大罷工,要麼罷工來粉碎國家”。

    一戰結束後,丘吉爾極力主張干預俄國內戰,他稱英國應該讓布林什維克主義“胎死腹中”,並將共產黨人稱為“殘暴的大猩猩”。丘吉爾從此以堅定的反共立場而聞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蘇聯合作抗德除外)。二戰結束後,保守黨在大選中慘敗,帶領英國人民走向勝利的丘吉爾被民眾拋棄,他為此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但作為最早的“泛歐洲主義者”之一,他仍然積極遊說歐洲聯合以及抗衡蘇聯。1946年,訪問美國的丘吉爾在密蘇里州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

    “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

    鐵幕演說一般被認為是美蘇冷戰開始的標誌。

    附圖,丘吉爾知名的“V”勝利手勢

    著名作家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出身貴族世家的丘吉爾早年在哈羅公學、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就讀。1895年10月,丘吉爾和朋友一起到古巴親身體驗西班牙和古巴人民起義者之間的戰爭,他在這期間被《每日紀事報》聘請為隨軍記者,這使丘吉爾在往後的歲月裡專情於寫作。1896年,丘吉爾前往印度,他的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1898)就是在這期間寫就的。之後他又相繼出版了自己的小說《薩伏羅拉》和有關英國和蘇丹戰爭的《河上之戰》。

    1899年,丘吉爾在國會選舉中落敗,同年9月他以《晨郵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南非採訪第二次布林戰爭,在南非被布林人俘虜而獨自成功越獄的經歷使得他在英國名聲大噪。返回英國後,他以自身的經歷出版了《倫敦至萊迪史密斯,途經普勒多利亞之旅》和《伊恩·哈密爾頓的行軍》兩本書。

    1953年,丘吉爾憑他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取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諾獎評審委員會的獲獎理由為

    “透過兩次世界大戰親身經歷,傳承家族的騎士傳統,以純熟的母語對變動的世界作出敏銳反應……精通曆史和傳記的藝術,以及他那捍衛崇高的人類價值的光輝演說”。

    BBC於2002年舉行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中,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第一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國粹,為啥如今京劇、豫劇、越劇、秦腔的觀眾大多為老頭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