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當中很多情節不太理解,皇后為什麼吃花?皇后最後一次出鏡為什麼朝人吐口水?傅儀在尾聲和一個小孩交談,小孩轉身後傅儀消失,就是簡單的皇帝逝世嗎?
16
回覆列表
  • 1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皇后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需要男人愛護,傅儀這個人很冷漠無情,沒有盡到一個男人應盡的責任,那就是傅儀性功能不行,根本無法滿足皇后生理需求,婉容皇后等於守活寡,得不到性福生活,實際傅儀和婉容皇后生活有愛無性,傅儀先後經歷五任沒有性生活的婚姻,這些年輕美女最終忍受不住沒有性生活的婚姻,最終和他離婚,傅儀身邊並不缺女人,就因為他在皇宮縱慾過度,到後來完全喪失性功能,沒有給愛新覺羅正統留下後代,婉容皇后吃花朝人吐口水,就是她長期得不到性滿足,精神崩潰,她瘋了,晚年傅儀和李淑妍同樣過著有愛無性的生活。

  • 2 # 隨緣說車

    《末代皇帝》是一部講述末代帝王傅儀的淪落以及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變更的電影,它也表現了中國歷史的複雜和文化底蘊的濃厚。該片斬獲了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九項大獎。縱觀整個電影史,能和它一樣有如此成就的,差不多隻有《泰坦尼克號》了。這部電影在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精雕細琢,極致入微,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這個爛片遠多於好片的時代,爛片各有各的爛法,如生硬的邏輯,尷尬的表演,不知所云的劇情,裝逼過度收不回來等等等等。但是好的電影,卻一定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拍攝態度很認真,不是那種譁眾取寵,表現得很拼命的樣子的認真,而是不糊弄觀眾,不敷衍了事的那種認真。或許電影裡面會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穿幫鏡頭,但是我們一定可以從觀影體驗和細節考究上,感受到電影創作人員的誠意滿滿。有些電影,我們只用看一眼,就能感受到滿滿的敷衍了事。比如這樣連名字都懶得改的:還有這樣用五毛錢特效亮瞎觀眾眼睛的:(圖為某中國產網劇爆炸鏡頭)這種型別的片子,就算它宣傳的再好再天花亂墜,也不能掩蓋其爛片的本質。上面的屬於災難性質的。至於電影不注重細節誤導觀眾的例子那就更多了。比如下圖這樣的:這種彈奏古琴的鏡頭在很多電影裡不知道出現多少次了,以至於大多數人早已認為琴就是這樣彈奏的。而如果我說這種彈琴方式是完全錯誤的,你是否會感到大吃一驚呢?沒錯,這就是敷衍了事的力量對我們潛移默化的危害。它讓我們對諸多常識性錯誤習以為常,甚至以為那就是正確的。而正確的彈琴方式應該是這樣的:“注重細節和考究的電影,不僅能讓我們得到愉悅的觀影體驗,更能讓我們學到很多我們不瞭解的東西,增長我們的知識和見聞。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末代皇帝》。我們在欣賞這部電影的時候,不僅可以觀賞到一部優質影片,更能讓我們獲得對那個時代,對那段歷史更深刻的瞭解和體會。它為我們拼湊起了一個我們在歷史課本和其他歷史劇裡找不到視覺的歷史圖景。這種貢獻,是無與倫比的。有多可怕呢?有多可怕呢?首先從選角和造型上,其人物形象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幾乎別無二致。如載灃(傅儀生父)選角:可以看到,無論從服裝造型,還是人物形象上,影片對歷史的還原,都是那麼的無可挑剔,讓我們幾乎懷疑,是不是載灃跑來本色出演了。這部電影還是唯一一部在太和殿拍攝的電影,也就是說裡面的很多皇宮場景不是攝影棚搭建的,而是實景拍攝。而且電影中的諸多宮女,太監,軍隊等等,用的並不是電腦合成技術,而是真正的群眾演員。電影中有一場傅儀登基的戲。為了登基那場戲,2000名群眾演員剃了光頭,製作他們的假髮使用了2200磅頭髮,工作人員事先花了10天時間培訓了50名中國員工,使他們能在兩小時之內搞定這2000名臨時演員的假髮和辮子。這一天的拍攝費用非常昂貴,之前就準備了6個月。於是一場震撼人心的登基場面,征服了所有人,包括苛刻的奧斯卡評委。這部電影有很多地方表現出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景象,讓我們在欣賞電影的同時,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電影帶給我們的關於那個時代的真實的歷史情景。比如“綠燈停,紅燈行”的時代。在影片臨近結尾處,有這樣一個畫面。年邁的傅儀騎在腳踏車上,跟著人潮等待交通訊號燈變紅。而這,便是當年的真實的鬧劇

  • 3 # 新仙大眼蟲

    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哭著要去找額孃的小孩子被抱著坐到了最高統治者的位子上去,就在慈禧太后嚥下最後一口氣時,蓋在她慘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塊紗也封住了溥儀的自由。

    溥儀的人生,三起三落,他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澄澈清明變得冷漠滄桑,到了影片的結局,溥儀度過了清末到文革這段歷史教科書中最動盪不安、暴亂頻繁的時期,最終過上了平凡卻自由的生活。輕風拂面,春意融融,他在花園裡緩緩修剪枝條,嘴角微微上揚。也許,這算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吧。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溥儀三歲“登基”,顯然是擺設,除上朝而外,生活在枯燥、寂寞的環境裡,陪伴他的是宮女和太監。在晚清,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已徒具虛名了,但妃嬪、宮女成群也還維繫著,自幼沉湎於此,難免自傷伐桂!

    溥儀十多歲時,服侍他的太監怕他晚上跑出故宮,經常把宮女推到他的‘’龍床"上,這些宮女年齡比他大,平時深宮寂寞,遇此接觸天子龍體的機會,自然會"好好珍惜‘’;有時,在床上擺佈溥儀的宮女同時有兩、三個之多,主要教他幹‘’壞事",每天弄得他精疲力竭。第二天起床常常頭暈眼花,看到太陽都是黃的。顯然畸形的成長環境也嚴重損害了其身心健康。

    而身邊的太監聽說之後,他們便拿些藥給他吃以繼續對付那些如飢似渴的宮女,導致後來溥儀對男女之事沒有任何興趣了…… 溥儀性功能的喪失,是由於童年不堪淫亂所致。而《末代皇帝》根本不可能將這些細節搬上電影,就是說末代皇帝成人之後也失去了雄風,沒有了效能力!可貌美如花的皇后婉容也是人,自有七情六慾,也需要男人呵護與關愛,而溥儀由於過往經歷,在與婉容結合後,根本沒有了盡丈夫職責的能力。

    溥儀心理多少有些變態,個性變得冷漠無情,而這作為男人來說是羞於啟齒的事,他根本不可能告訴婉容自己性功能不行,根本無法滿足皇后生理需求;所以婉容皇后婚後無異於守活寡,得不到任何作為女人的"性福‘’生活。

    從老圖片與史料中,我們發現,溥儀和婉容婚後生活起初處於有愛無性的狀態;作為末代皇帝,傅儀前前後後經歷五任沒有性生活的婚姻,拿今天的話來說,溥儀的婚姻是極為不道德的(當然有情可原)——這些年輕貌美、風華正茂的女子最終忍受不住無性生活的婚姻,最終和他貌合神離、同床異夢!

    題主說的婉容吃花、朝人吐口水,都與溥儀婚後沒能力對婉容履行丈夫的職責有關;她自知窕窕無雙、教養良好,品位高貴,但連一個普通女人應享受的快樂都沒有,長期得不到性的滿足,導致行為異常,最後精神崩潰,瘋了;晚年的溥儀和李淑妍同樣過著有愛無性的生活。溥儀沒有延續愛新覺羅氏正統血脈。

    致於說結尾,小女孩轉身後,溥儀消逝,有點蒙太奇!但,喻義深刻,意味著皇帝離世了;這種表現方法,其它電影上也有,琢磨下,沒違常規!

  • 5 # 驢哥愛剪輯

    《末代皇帝》,一部由義大利人執導的中國電影,上映於1987年。看完心情挺沉重的,如果它的主題有顏色,我覺得應該是灰色,正如溥儀給人們的印象:沒有豐功偉績,也不罪孽深重,是既非正面也非反面的灰色人物。影片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篇幅,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61年的人生之路。影片以既不高揚也不壓抑的平和風格,講述了一個哀而不傷的悲劇故事。

    看電影時,總是想起托爾斯泰那句話,“皇帝是歷史的奴隸”。溥儀是皇帝,是一個末代皇帝。他真正作為皇帝的只有三歲到六歲那三年時間,但是人們對他的記憶也往往集中在這三年,所謂“宣統帝”“清遜帝”“末代皇帝”這些最常用的稱呼,其實只是他這三年的身份。

    但是這位不是皇帝的皇帝,我覺得卻更加契合托爾斯泰那句話,他一輩子都像一個被關押的囚徒,只有特赦後的晚年才算得到了自由。在他小時候,他被告知擁有可以做任何事的權力,但是他只想離開皇宮回家,做不到。長大後,皇宮成為了他的家,但是他想離開這個“家”,想獲得皇帝的權力,也做不到。紫禁城就像一個囚籠,隔絕了外界的日新月異,高牆之內只有一個象徵性的皇帝以及一群配合他演出的老官員、老太監、老宮女,而且這是一場沒有觀眾的演出。

    後來他遇到了莊士敦。這個來自英國的老師是他唯一可以說心裡話的人,是他唯一的朋友。莊士敦可能是那時唯一理解他的人,他說“皇帝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孩子”。我覺得這句話幾乎可以適用於歷史上所有皇帝,無論是昏君還是明君。皇帝幾乎沒有真正的朋友,大臣們各有各的算盤,皇帝要駕馭他們,回到宮裡,妻子們爭風吃醋,兒子們心懷鬼胎。皇帝是權力最大的人,也是被權力禁錮和毒害最深的人。而溥儀的身份給他帶來的只有身份的禁錮,卻沒有相應的權力。

    人是沒辦法預測人生,也沒辦法預測結局的。他們走過的路,後來成為了歷史,我們知道結局,知道他們什麼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但是他們在走的時候怎麼會知道呢?溥儀以為可以利用日本人去獲得他認為的他本應有的地位與權力,孰料卻是日本人利用了他。溥儀又一次失去了自由,還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他夢想中可以給滿洲人重新帶來榮譽的帝國,成為了日本人榨取人力物力甚至進行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的地方,被侮辱,被蹂躪,被破壞得面目全非。

    終於,日本侵略者戰敗了,溥儀被俘,成為了戰犯,接受新中國的改造。從一開始試圖自殺,到慢慢接受改造,成為一個褪去所有身份的普通人,到最後得到特赦,得到了他一輩子追求的自由。

    最後的結局,1967年,溥儀回到空無一人,掛著“禁止進入”牌子的紫禁城,遇到一個小孩。面對小孩的質疑,溥儀在翻出龍椅下集滿灰塵的蛐蛐盒向小孩證明自己當過皇帝,然後便消失了。我覺得這一段實在是神來之筆,可能算是一種魔幻主義的手法吧。溥儀“消失”後,鏡頭一轉,是一群遊客和一個導遊,導遊例行公事地介紹道:“這是太和殿,皇帝加冕的地方,最後一個坐在這龍椅上的皇帝是溥儀,他那時三歲,他卒於1967年”。影片至此結束,鏡頭定格在昏黃古樸的金鑾殿上,悲涼深沉的音樂響起,讓人感概萬千。

    無論是一句話,還是一本史書,或是一部長電影,都是無法完全概括一個人的一生的。在導遊那一句話裡,溥儀是簡簡單單的“最後一個皇帝”,在歷史書裡,溥儀是一個既非正面也不反面的“灰色人物”,而這部電影算是展現了溥儀的許多方面,他的不幸,他的無力,他悲劇的愛情,他對自由的追求,他在不自覺中一直違揹著歷史的洪流,而他只有這一次人生,對了或錯了,都無法逆轉。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很多事情只有回過頭才知道,它們是那麼重要,我們總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取自己熱愛的、想要的,可是有些事情,我們可能永遠也把握不了。有些事情也許永遠隱藏在黑暗中,當你走完這些路,謎底才會揭曉,但我們唯有承受,繼續前進,縱使只有這一次機會,無法回頭,我們也還是要前進。

    生活迷人之處就在於它充滿未知,無奈之處也在於它充滿未知。我們又何嘗知道,自己究竟是一部喜劇,還是一部悲劇,抑或是一部悲喜交加的灰色電影呢?

  • 6 # 影視簡影

    這部《末代皇帝》,一部由義大利人執導的中國電影,上映於1987年。看完心情挺沉重的,如果它的主題有顏色,我覺得應該是灰色,

    9正如溥儀給人們的印象:沒有豐功偉績,也不罪孽深重,是既非正面也非反面的灰色人物。影片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篇幅,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61年的人生之路。影片以既不高揚也不壓抑的平和風格,講述了一個哀而不傷的悲劇故事。

    看電影時,總是想起托爾斯泰那句話,“皇帝是歷史的奴隸”。溥儀是皇帝,是一個末代皇帝。他真正作為皇帝的只有三歲到六歲那三年時間,但是人們對他的記憶也往往集中在這三年,所謂“宣統帝”“清遜帝”“末代皇帝”這些最常用的稱呼,其實只是他這三年的身份。

    但是這位不是皇帝的皇帝,我覺得卻更加契合托爾斯泰那句話,他一輩子都像一個被關押的囚徒,只有特赦後的晚年才算得到了自由。在他小時候,他被告知擁有可以做任何事的權力,但是他只想離開皇宮回家,做不到。長大後,皇宮成為了他的家,但是他想離開這個“家”,想獲得皇帝的權力,也做不到。紫禁城就像一個囚籠,隔絕了外界的日新月異,高牆之內只有一個象徵性的皇帝以及一群配合他演出的老官員、老太監、老宮女,而且這是一場沒有觀眾的演出。

    後來他遇到了莊士敦。這個來自英國的老師是他唯一可以說心裡話的人,是他唯一的朋友。莊士敦可能是那時唯一理解他的人,他說“皇帝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孩子”。我覺得這句話幾乎可以適用於歷史上所有皇帝,無論是昏君還是明君。

    皇帝幾乎沒有真正的朋友,大臣們各有各的算盤,皇帝要駕馭他們,回到宮裡,妻子們爭風吃醋,兒子們心懷鬼胎。皇帝是權力最大的人,也是被權力禁錮和毒害最深的人。而溥儀的身份給他帶來的只有身份的禁錮,卻沒有相應的權力。

    人是沒辦法預測人生,也沒辦法預測結局的。他們走過的路,後來成為了歷史,我們知道結局,知道他們什麼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但是他們在走的時候怎麼會知道呢?溥儀以為可以利用日本人去獲得他認為的他本應有的地位與權力,孰料卻是日本人利用了他。溥儀又一次失去了自由,還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他夢想中可以給滿洲人重新帶來榮譽的帝國,成為了日本人榨取人力物力甚至進行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的地方,被侮辱,被蹂躪,被破壞得面目全非。

    終於,日本侵略者戰敗了,溥儀被俘,成為了戰犯,接受新中國的改造。從一開始試圖自殺,到慢慢接受改造,成為一個褪去所有身份的普通人,到最後得到特赦,得到了他一輩子追求的自由。

    最後的結局,1967年,溥儀回到空無一人,掛著“禁止進入”牌子的紫禁城,遇到一個小孩。面對小孩的質疑,溥儀在翻出龍椅下集滿灰塵的蛐蛐盒向小孩證明自己當過皇帝,然後便消失了。我覺得這一段實在是神來之筆,可能算是一種魔幻主義的手法吧。溥儀“消失”後,鏡頭一轉,是一群遊客和一個導遊,導遊例行公事地介紹道:“這是太和殿,皇帝加冕的地方,最後一個坐在這龍椅上的皇帝是溥儀,他那時三歲,他卒於1967年”。影片至此結束,鏡頭定格在昏黃古樸的金鑾殿上,悲涼深沉的音樂響起,讓人感概萬千。

    無論是一句話,還是一本史書,或是一部長電影,都是無法完全概括一個人的一生的。在導遊那一句話裡,溥儀是簡簡單單的“最後一個皇帝”,在歷史書裡,溥儀是一個既非正面也不反面的“灰色人物”,而這部電影算是展現了溥儀的許多方面,他的不幸,他的無力,他悲劇的愛情,他對自由的追求,他在不自覺中一直違揹著歷史的洪流,而他只有這一次人生,對了或錯了,都無法逆轉。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很多事情只有回過頭才知道,它們是那麼重要,我們總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取自己熱愛的、想要的,可是有些事情,我們可能永遠也把握不了。有些事情也許永遠隱藏在黑暗中,當你走完這些路,謎底才會揭曉,但我們唯有承受,繼續前進,縱使只有這一次機會,無法回頭,我們也還是要前進。

    生活迷人之處就在於它充滿未知,無奈之處也在於它充滿未知。我們又何嘗知道,自己究竟是一部喜劇,還是一部悲劇,抑或是一部悲喜交加的灰色電影呢?

  • 7 # 全劇兄

    一個王朝從興起到滅亡,最後的皇帝往往都處於某種尷尬的歷史背景,一個沒有權利的溥儀,一個自三歲進宮再沒有過父母兄弟關愛的溥儀,一個被時代過渡推著走著迫害著的溥儀,一個讓我感到無限無奈和同情的,大清國的最後的皇帝 。

  • 8 # 大光聽歌看電影

    皇后吃花是因為當時婉容內心已經絕望了,老公不疼,家裡不溫暖,終日用大煙麻痺自己,最後癲瘋了。婉容吃花的劇情來反應當時自己的孤獨和無助,自己就像花一樣被封建倫理吃掉。

    吐口水是因為她內心已然崩潰,狀態已成瘋癲狀態!

  • 9 # 檸檬放映廳

    欣賞電影,我們不難發現,導演對溥儀充滿同情,導演的同情是藝術化的,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了解,導演曾經說:“這些人物雖是可憎的,但他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並不諒解他,可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

    溥儀充滿悲劇感的,僅僅末代一詞足以讓人唏噓不止。面對歷史的車輪,即使是皇帝也無法抵制其前進,無法把握歷史奔跑的方向。皇帝貌似威儀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權,卻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他和我們一樣,只不過是歷史馬車上的一名可憐乘客。

    童年時候,溥儀想做個快樂的孩子,人們卻強迫他坐在皇位上。少年時候,他想做個真正的皇帝,卻被告知自己只是一個符號象徵。青年時候,他想創立一個國家,卻成為民族的罪人。中年之後,他以為自己是個罪犯,卻被賦予平民的身份。一次又一次,他被命運戲弄,由不得自己。

    溥儀曾經講過一句話,我這一生啊就是高牆,在宮內,一生下來是王府,三歲就進宮當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牆,紫禁城的高牆。

    但是紫禁城的高牆,僅僅束縛了溥儀的身體自由,可是腐朽的不合時宜的皇權意識卻築起圍困他一生的高牆。正是這種自我圍困,使得溥儀答應日本人去做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成為民族罪人。這樣的自我圍困,不僅沒有滿足溥儀做皇帝的意淫,更摧毀了溥儀作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溥儀的一生,是自我囚徒的一生。

    電影最後,溥儀獨自登上太和殿,告訴在故宮門衛的兒子說:“我是中國的皇帝”。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從寶座的座墊下掏出了50年前從陳寶琛那裡取來的蟈蟈籠子。在紅紅的夕照下,一隻蟈蟈從籠子裡爬了出來。

    看到這裡,突然覺得,溥儀就是那隻蟈蟈,本該在原野裡,卻被圈養在籠子裡。蟈蟈是人的玩物,而溥儀是歷史的玩物。

    在電影中,溥儀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是難以詮釋的符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命運的傀儡,歷史的玩物

  • 10 # 陌上琢玉郎

       記得大一的時候曾經去過偽滿皇宮,抱著旅遊去了解歷史的態度,心中充滿不解,直到看了《末代皇帝》,我又去了第二遍,心中充滿了釋懷,對這段歷史和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產生了一探究竟的衝動。而這部出自外國導演之手以外國視角來描述,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影片,算得上是一個很還原的史料。溥儀的一生在電影中娓娓道來。電影結合倒序,插敘多種表達形式。影片開頭是解放後,溥儀坐上了從俄國回來的火車,身邊是押送監視他的解放軍。他猜測自己難逃一死,便躲在狹小的衛生間裡,割脈自殺。血液染紅了洗漱池的熱水,然而他沒有死在火車上,命運的嘲笑還在等著他。末代皇帝的一生就這麼一點一滴就這麼浮現了出來他從三歲起莫名其妙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隻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但是慢慢地也開始享受了萬眾矚目的生活。辛亥革命後,他名存實亡,和一班老太監躲在皇宮裡繼續做著"皇帝",莊士敦老師,將他帶入了一個不一樣的思想世界,他以為可以變革,卻被太監一把燒了朝廷賬本。最終,他以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影片中一群徹頭徹尾的華人,從清朝大臣到紅衛兵,張口就是一串利索的英文,聲情並茂得讓人好不適應以外,必須承認,這是部好片子。拍攝的態度認真。這是首部由中國政府批准,在故宮內實景拍攝的外語片,可推知導演事先做了多少溝通準備工作。一個外國導演,可是拍出來的卻是濃重的中國味。前半部分電影的整個色調都是昏黃暗沉的,慈禧太后崩卒那段,鏡頭轉動中看到的偌大宮殿,一群唯唯諾諾的老臣,達賴哪嘛口中的經咒,給人壓抑腐朽,日薄西山的感覺,鏡頭推向一張粉刷了十釐米厚,溝壑縱橫的臉,那張臉的主人慈禧,隱藏在深宮別院中一個奄奄一息的老嫗,竟主導了整個中國屈辱殆盡的前半部分近代史。講故事的角度端正。倘若是中國導演,由於當局的思想鉗制,由於從小受到的各種本土思想浸淫,由於自身的偏好,做到坦率論事而不失偏頗是很難的,而且,現代導演恐怕難以有誰可以用記錄片的手法撐起一部恢弘的歷史影片。溥儀不過一枚棋子,為妄想重複清朝的人利用,為國軍利用,為日偽軍控制東北利用,又是一個罪人,因其甘願做傀儡,籤條約,為共軍所憎惡。但是,末代皇帝只不過是被歷史車輪帶動的一個人,大勢已定,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舊的一切掙扎失去重來的機會,新的一輪變化早已不知不覺產生。溥儀不過在其位,受時代驅使,而影片中表現得他只是平常如富甲人家中想去英國留學的年輕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溥儀從故宮中搬出來,本以為是窮途末路。沒想到過的仍然是不折不扣的有錢人生活,租整棟公館,保鏢警衛,房中堆滿時興外國貨,金碧輝煌,綾羅綢緞,人前馬後有人侍奉。沒落貴族縱使再潦倒,憑仗以前的家底,生活也不會比普通人差,即便家族前人不思憂患沒有設想多少退路,生活一落千丈,大戶世襲人家的子弟,前半生的經歷見識,普通人也難以達到。落後就要捱打:2小時20分的一段慘不忍睹的影像,重新認識了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最近生活,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三十歲以前人不能由著性子過,太瀟灑是不行的。三十歲以後就是還債的時候了。"因為少壯不努力,待人到中年,生活的重擔突然就壓在了肩上。以前一直覺得,生活安逸日子平淡是種幸福,確實是人生一帆風順的幸福,可是人不能在順境中,忘掉了向上的力量,溫順便意味著一眼望到老的人生,因為溫水煮青蛙,你不知道自己已經相對周圍的同齡人落後了多少。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而這一輩已定,一代人停滯,下一代出生難以改變,又將重複前人艱辛的奮鬥史,修補前人未完成的鴻溝。而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組織,一個民族,都是如此,不可以過分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樂,因為有朝一日差距的累積,會使強者欺凌到弱者頭上。

  • 11 # 故心城

    01.皇帝是歷史的奴隸,而這一次明王朝選擇讓朱由檢當它的奴隸......

    沒錯,他確實不是一個聰慧的人

    有的人喜歡說:他接手的明朝就是一個爛攤子,任誰都無法收拾,其實如果他是一個帝王之才,他完全可以讓明王朝的壽命至少延續五十年

    當然他恰好不是帝王之才

    又有人說:他如果決斷點,如果他不殺袁崇煥,如果他不那麼多疑......

    但他偏偏不是那樣的人,他接手的大明王朝確實是一個爛攤子,朱由檢可以說做了他能做的全部

    朕死

    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

    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任賊分裂朕屍

    勿傷百姓一人

    02

    中國古代末代帝王中,史書往往會把同情給予漢獻帝與崇禎帝。

    漢獻帝與崇禎帝都是歷史的犧牲者

    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

    但卻都視民如子,漢獻帝最後與曹皇后于山陽行醫濟世,做的是利民之事,崇禎帝留下勿傷我子民,做的也是利民之事

    03

    那現在來回歸正題,說說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愛新覺羅•溥儀!

    以下多為我看《末代皇帝》時的感觸,我也承認自己讀書不多,看問題可能片面,希望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分享出來。)

    我兒時對溥儀的印象一直不太好,但也說不出來他哪裡不好,可能就是因為內心覺得他投奔日本,是我所不恥的行為吧。

    後來,看了《末代皇帝》,對他的印象也沒好到哪裡去,即使是現在,要我完全理解他,也是有些難為我。

    但那時已經對他開始有了同情之心,我不能排除是因為尊龍的顏值和演技,畢竟那樣一個顏值的男士,演一個渣男,我都可能站他那邊。

    單說溥儀,只能說:

    歷史選擇了他做犧牲者,他只能接受,換言之,如果歷史選擇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做犧牲者,我們也只能接受。

    04

    我們不說歷史上真實的溥儀,單說電影為我們呈現的溥儀。

    溥儀最初來到皇宮,見到了慈禧。這個部分可以說是童年陰影系列,佈景很陰森。溥儀這個時候仍然只是個貪玩無知的孩童,他與這陰森的場景極不協調。

    後來溥儀逐漸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對自己的身份也有了自己的認識。他開始渴望離開紫禁城,卻發現自己只有在紫禁城中才是皇帝。

    外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黃色也不僅僅直屬於他自己。他所在乎的東西一件件離自己而去,他自己也在懷疑“皇帝”到底是什麼,“皇帝”到底可以做些什麼,他開始想要走出去,他想出國留學,想要學習更多的東西。說這些的時候他看上去十分的堅定,但其實他自己很清楚,自己走不出去。

    但後來,當他不願意離開的時候,卻被迫離開。

    他自己漸漸擁有了名叫“野心"的東西,他開始瘋狂.....

    但最終仍是一場空。

    他的一生起於龍椅、終於龍椅

  • 12 # 小銘影院

    “世界上最孤獨的男孩,

    也是世界上最有尊嚴的囚徒”

    皇帝是什麼,九五之尊!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出過那麼多的雄才大略的帝王,可是溥儀卻落得個如此下場。年初的溥儀得到了皇位,卻失去了權利。可以說當時的他是世界最孤獨的男孩,也是世界上最有尊嚴的囚徒。儒雅的氣質裡總透露著一種不知何時便會引發的激盪。

    溥儀的前半生,永遠在為別人的夢想而活,命運的愚弄讓他成為別人夢想裡不可或缺的擺設。總之,看完《末代皇帝》,一縷感動,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13 # 凡小乙影視

    《末代皇帝》是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

    影片講述了溥儀60年的跌宕一生。

    影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

    婉容雖然貴為皇后,但在後宮的生活中是很孤獨的,老公並不疼愛她,婉容就和侍衛通姦,被溥儀發現,被打入冷宮。在以後的生活中經常吸食鴉片,自己精神崩潰,神志接近瘋癲的狀態。所以在劇情中就出現了吃花的情節。

    所以在身體和精神上,婉容都是寂寞的孤單的。

    婉容作為達斡爾族旗人家的小姐,生活環境優裕富足、家族地位顯赫,父親郭布羅·榮源是開明人士。從小接受的教育是男女平等。而溥儀帶給她的卻是痛苦的一生,心理和身體遭到雙重打擊,最後縱容自己的頹廢。她感受不到快樂,只有不被滿足的空虛。

  • 14 # 追影赤子心

    《末代皇帝》是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導演的電影。電影講述了中國末代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自三歲登基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從唯我獨尊的萬世皇到一個鬢微霜的園丁的傳奇經歷。

    慈禧太后嚥下最後一口氣時,蓋在她慘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塊紗也封住了溥儀的自由。三歲的溥儀從此成了最缺少管教的孩子,懵懂單純天真善良的他開始了傀儡生活。紫禁城裡的生活,讓他形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的專橫性格。後來,中華民國建立,宣統帝退位。再後來張勳復辟,溥儀又一次稱帝,但在幾年後又因向日本人投降而退位。當溥儀得知他家祖墳被盜挖後悲憤交加,為了洗雪孫殿英盜挖祖墳之恥,他決定與日本人合作,復辟滿清。於是,他在長春建立“滿洲國”並稱帝。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淪為階下囚,在監獄裡進行勞動改造,十年後獲特赦。之後年近六十的溥儀成了一名園丁,過著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到了影片的結局,溥儀度過了清末到文革這段歷史教科書中最動盪不安、暴亂頻繁的時期,最終過上了平凡卻自由的生活。輕風拂面,春意融融,他在花園裡緩緩修剪枝條,嘴角微微上揚。也許,這算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吧。

  • 15 # 小刀飛俠

    至於這些問題,讓我來一一說出我個人的看法:

    溥儀這個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爭議,有些人覺得他很無能,有些人覺得他很可憐,也有些人很羨慕他能做皇帝,每個人對他的看法都不一樣。看了《末代皇帝》,讓我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讓我對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這部電影是外華人所拍攝,當我開始看的時候,就很佩服導演能對中國的文化如此的瞭解。這部電影講述了溥儀的一生,讓我們看見了一個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絕望與無奈。溥儀從三歲的時候就當選為皇帝,當時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這一次意味著什麼,也不懂一個末代皇帝將要面臨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對世間事物的好奇,這讓我一開始就對他懷有同情心。

    雖然溥儀做了皇帝,有了充裕的物質享受,但是也是最孤獨的,他沒有家庭沒有朋友,有點只是紫禁城那華麗的牢籠,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對於國家和天下他也做不了任何決定。當他弟弟和他說外面還有個皇帝的時候;當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想跑出去卻被攔下的時候;當他看到紫禁城外面傳來陣陣的呼叫聲的時候,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個被軟禁的皇帝。電影中溥儀幾次絕望的看著城門,大聲叫著:“Open the door!“卻被無情的攔下。溥儀的一生都被一道門禁錮著,既想掙脫又充滿了依賴。那些牢籠既是束縛他的圍城也是給他保護的外殼,正如他透過宮門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景,貧民、乞丐、學生,他自知無法適應那種生活,但又想擺脫被那種被囚禁的生活。讓人覺得實在可悲。

    溥儀青年的時候給他的老師說過,他想改變這一切,改變這裡的規矩,但是他卻無能為力,成年後的他,另一個牢籠關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他被日本人所利用著,他也明知自己被利用著,他卻想反利用他們,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年的時候,他被監獄所關押著,關押了10年,直到最後他才被放出來,但是監獄的生活也可以說是他的覺醒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島一個被人唾罵的囚犯,讓他經歷大起大落,囚犯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最後他成為了一名花匠,過著平靜的生活。

    電影的結尾是他一個人去了自已以前生活的地方,還告訴了門衛的兒子,自己是中國的皇帝,並且從龍椅下拿出他一直藏著的蟈蟈,看到電影的最後,讓人會有種莫名的悲傷,溥儀就像這蟈蟈,本來屬於大自然的,卻被關在籠子裡,蟈蟈是人的玩物,溥儀卻成為歷史的玩物。

    皇后為什麼吃花?

    寓意1:為她最後的癲狂做鋪墊,最後皇后因為孩子離世等原因已經成為了一名瘋子,而吃花就是癲狂的一個鋪墊。

    寓意2:花瓣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在劇中溥儀有對婉容說:在你戒毒之前是不會碰你的。這也從一方面表現出皇后的內心苦悶。

    寓意3:花瓣寓意著罌粟,婉容皇后在當時已經染上了嚴重的毒癮,當時可能也是毒癮發作。

    皇后最後一次出境為什麼朝人吐口水?

    這段表演,每個表情每個動作都是戲,只是表達得很內斂。導演為了塑造人物,並沒有完全遵循歷史事實。這段戲裡面的婉容,明顯是清醒的。枯槁的形象,在“城破”時歸來,使她的悲劇人生更有感染力。婉容對士兵吐口水,是為了表示蔑視,而一位皇后用這種粗魯的方式表示自己的蔑視,具有強烈的衝突感。這段鏡頭裡面的婉容,走得很艱難,不斷吐口水,然而姿態依然透著高貴。面對溥儀,她明顯是認識的,樓梯上相遇,她沒有對溥儀吐口水,而是有一種早已心死的無奈感在裡面,有種“你又要逃了啊,你能逃哪裡去”那樣的感覺。見到川島芳子坐在那裡,她的表情是不屑,“老天要來收拾你了”。溥儀追了上去,他們在門口對視,婉容的表情裡多了一點點地愧疚,一點點地不願面對。有些猶豫,又不願意繼續以現在的形象面對曾經的愛人。於是堅決地把門關上了,甚至有些迫不及待的樣子。另:對於婉容和溥儀,我們國內的各種影片都有確定的固有印象。很顯然,這部影片的導演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用看歷史紀錄片的角度觀劇,顯然是不合適的。婉容和溥儀,有著一對帝后該有的氣度與風華,內心柔軟細膩,性格懦弱,總想要“依靠別人”,最後一切都被殘酷的現實歷史碾碎。形象正面的悲劇人物,這才是導演的設定。

    小孩轉身後溥儀消失?

    那隻蟋蟀象徵著溥儀,當小孩開啟蓋子時,象徵著束縛溥儀一輩子的牢籠和枷鎖被打破了。小孩兒一轉頭溥儀就不見了是因為這是代表著曾經的皇帝已經不復存在,皇城也成了觀光點,一切都被歷史所埋葬。

  • 16 # 影片大燴

    靠譜答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不一定都看過《末代皇帝》,但是這部電影我看了3遍,每看一遍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部一上映就被全世界矚目的《末代皇帝》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用閃回的手法,在2小時40分鐘內講述了溥儀60年的跌宕一生。該片的音樂可謂別具一格、獨具匠心,小提琴與古箏等多種樂器的配合,使音樂傾瀉而來,嫋嫋餘音揮之不去,絲絲的憂傷沉積在深處,襯托著歷史的厚重之感,讓人沉重於其中。

    《末代皇帝》將個人還原到歷史中,展示了歷史碾壓下人性的複雜形態,有扭曲,也有掙扎,故事未必全然符合史實,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可能更真實。該片的史詩價值遠遠超越了一般的人物傳記片,歷史在個人身上的壓榨和侵蝕,幾乎是一個時代的心理縮影,與其說它講的是溥儀,不如說它講的是溥儀那個時代及那個時代籠罩下的人。這是一個最富有歷史張力的溥儀。

    溥儀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無法擺脫被囚禁命運的生命個體,成份複雜、充滿非議、面目模糊的一個可以和觀眾進行心靈溝通的人。他的人生可謂是起起落落,極具悲傷色彩與戲劇性效果,極具代表性。在電影中,他會是皇帝、花花公子、偽滿的傀儡、戰犯、花匠...這些身份的出現也代表著導演對這位傳奇人物的態度,那就是:電影中出現的所有人都是時代的犧牲品,命運之神的玩物。

    細節解讀:皇后為什麼吃花?拍“吃花”一場,陳沖木然揪下一瓣瓣花瓣,木然塞進嘴裡,咀嚼出一絲極輕微的苦笑,又隨越填越多的花瓣,那被壓抑在木然之下的痛苦陡然膨脹開來。之後她一邊吞嚥花瓣一邊流下眼淚——婉容內心的絕望和瘋癲此時完全外化了,成了一個警號,為她最後的癲狂留下重要一扣。鏡頭拍完,導演脫口而出地說了句:“精彩!”那是空虛、寂寞、無助、失望,華貴是假象,苦果自己嘗。

    細節解讀:皇后最後一次出鏡為什麼朝人吐口水?這段表演,每個表情每個動作都是戲,只是表達得很內斂。導演為了塑造人物,並沒有完全遵循歷史事實。這段戲裡面的婉容,明顯是清醒的。枯槁的形象,在“城破”時歸來,使她的悲劇人生更有感染力。婉容對士兵吐口水,是為了表示蔑視,而一位皇后用這種粗魯的方式表示自己的蔑視,具有強烈的衝突感。這段鏡頭裡面的婉容,走得很艱難,不斷吐口水,然而姿態依然透著高貴。面對溥儀,她明顯是認識的,樓梯上相遇,她沒有對溥儀吐口水,而是有一種早已心死的無奈感在裡面,有種“你又要逃了啊,你能逃哪裡去”那樣的感覺。見到川島芳子坐在那裡,她的表情是不屑,“老天要來收拾你了”。溥儀追了上去,他們在門口對視,婉容的表情裡多了一點點地愧疚,一點點地不願面對。有些猶豫,又不願意繼續以現在的形象面對曾經的愛人,於是堅決地把門關上了!

    傅儀在尾聲和一個小孩交談,小孩轉身後傅儀消失,就是簡單的皇帝逝世嗎?電影畫面:行將就木的溥儀花一角錢買了一張門票,孤獨又怡然自得地走入文革時空蕩蕩的紫禁城,跨過“禁止入內”的標誌,想再次走上太和殿的龍椅,被身後一聲斷和叫住了,原來是個紅領巾,問他是誰。他說他曾是皇帝,坐過那裡。孩子說:prove it。老人笑著坐上龍椅,從龍椅後面摸出一個蟈蟈匣子遞給孩子——分明是他登基大典那天從一個老臣那裡討來的那隻匣子。

    其實就是再現溥儀的一生,溥儀是偽滿洲國皇帝,他是個傀儡,早期七歲登基大清就沒了,他一直在紫禁城內生活從沒接觸過外面的世界,他很好奇。但是不自由的生活使得他想自由和不受別人限制的時候,後來日本人來了以後說讓溥儀當皇帝,他當時驚喜若狂還以為真的是復興清朝但是後來他才知道被耍了,坐在曾經坐過的龍椅上,看著匣子裡的自己。

    小孩開啟匣子,抬頭再看老人已經不見了:那蟈蟈就是溥儀自己,困在牢籠裡那麼多年,終於可以出來了,自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順治首位皇后,堪稱清朝歷史上後宮靠山最強的皇后,為何會被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