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

    怛羅斯之戰最多隻是一場遭遇戰

    唐軍當時安西都護府的最高統帥高仙芝本欲聯合附庸於唐朝的西域各部對阿拉伯帝國軍隊合圍.不聊其中重要的一部落葛邏祿部突然反叛.唐軍大敗幾萬軍隊撤回幾千人。

    那麼我們來聊聊葛邏祿部的由來

    葛邏祿,亦稱葛羅祿、卡爾魯克等,是6~13世紀中亞的一個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為鐵勒人諸部之一,地處北庭西北,金山(今阿爾泰山)之西,與車鼻部接。

    葛邏祿人最早遊牧於阿爾泰山南部,即新疆北部的草原,8世紀中葉遷徙至錫爾河流域、七河流域、伊犁河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蘇坎特、白水胡城(Isfijab)、怛羅斯成為了他們的活動中心,另有一部分分佈在伽色尼,巴爾赫與吐火羅斯坦地區。

    突厥汗國興起以後葛邏祿屬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崛起以後屬薛延陀汗國。

    早期葛邏祿分佈圖

    7世紀50年代初,唐朝將領高侃伐車鼻部,葛邏祿歸屬於唐。657年(唐顯慶二年),唐以謀落部為陰山都督府,熾俟部為大漠都督府,踏實力部為玄池都督府,後又分熾俟部之大漠州為金附州都督府。處在葛邏祿東西突厥之間,常隨東西突厥之興衰而叛附不常。

    742年,與維吾爾人、拔悉密人一起,攻殺後突厥烏蘇米施可汗,立拔悉密酋長阿史那施為頡跌伊施可汗,葛邏祿人、回紇人之長自為左右葉護。744年,葛邏祿部與維吾爾部一起,攻殺拔悉密部頡跌伊施可汗。

    回紇部首領骨力裴羅(逸標苾)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746年(唐天寶五載)被唐封為懷仁可汗,於是,在烏德鞬山的葛邏祿部歸於回紇。在阿爾泰山及北庭一帶的葛邏祿,自立葉護,歸屬於唐

    766年,葛邏祿強盛起來,逐漸取代突騎施,佔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葉城、怛邏斯城。789年葛邏祿在北庭一帶,與吐蕃人聯軍,戰勝了回紇人,但是沒有多久,回鶻人進軍西域,在北庭、龜茲、拔汗那(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一帶敗葛邏祿與吐蕃人的聯軍。

    唐朝後期的葛邏祿

    唐朝後期的葛邏祿

    當時,漠北、西域的形勢大致是:漠北、天山以北是回鶻汗國;維吾爾人的西北是黠戛斯人;黠戛斯人西南是葛邏祿人;葛邏祿人南是吐蕃人;葛邏祿人西南是入居中亞的阿拉伯人。他們之間有戰爭也有經濟和文化交往。

    840年,漠北的回鶻汗國滅亡,接近三分之一的部眾(十五部)西遷,其中西遷三支之一奔葛邏祿人,和葛邏祿人融合。

    10世紀,葛邏祿人和西遷部分回鶻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強大,葛邏祿人為喀喇汗王朝的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此後七河流域的葛邏祿人活動區域成為喀喇汗王朝的半自治地區,享有一部分自治權。

    12世紀,西遼征討葛邏祿人,但為葛邏祿人所敗。

    後來,直到蒙古人入居中亞之後,葛邏祿人稱為哈喇魯,融入蒙古大軍

    葛邏祿人是烏茲別克族的祖先之一,同時維吾爾族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為葛邏祿後裔。另有一部分跟隨九姓烏古斯的西征,融入到土克曼族、土耳其族之中,居住於阿富汗斯坦的葛邏祿人則成為部分普什圖族吉爾查伊部落的祖先。

  • 2 # 龍羽尋青簡

    話說,在唐朝國力強盛消滅西突厥,佔領整個西域之時。西域的土著小國除了龜茲、于闐等在史冊一閃而過之外,秦漢以來的西域“三十六國”均不復存在。在唐朝半直轄半羈縻西域的時候,西域崛起了此前聞所未聞的突騎施汗國、葛邏祿部落聯盟兩大新政權。

    那麼,葛邏祿人是什麼組成的呢?

    大略是唐代初期,脫離了熾俟人主體的熾俟人、脫離了樣磨人主體的樣磨人、脫離了突騎施人主體的突騎施人,在熾俟人熾俟弘福協助王方翼平定阿史那車薄獲得唐朝冊封后,組建的一個新的部落聯盟。葛邏祿人的三個來源,有西域黑突厥、有突厥化粟特,所以說其中既有白種人也有黃種人。

    葛邏祿人作為一個部落聯盟,擁有多個部落,主要部落包括如下:

    1、謀落部。

    唐高宗年間,藍突厥貴族阿史那車簿啜在伊犁地區謀反,三姓咽面湊了十萬大軍參與叛亂。唐將王方翼率軍將之鎮壓,三姓咽面慘敗,從此淡出歷史記載。而三姓咽面中的重要部落謀落,則參與了葛邏祿聯盟的形成!

    2、熾俟部。

    熾俟部是粟特人,本不屬於突厥,遊牧於中亞巴爾思罕和怛羅斯地區(大約是喀喇汗在中亞的核心領土)。他們可能是中亞古國康國和石國的一些邊緣遊牧百姓,被突厥統治後突厥化形成。

    3、踏實力部

    是突騎施殘餘部落。

    葛邏祿這個聯盟怎麼來的呢?首先要說葛邏祿的核心部落——熾俟。雖然葛邏祿是突厥各部之一,但其核心卻不是突厥人,而是粟特後裔。而為什麼要叫葛邏祿呢,不直接叫熾俟聯盟呢?原因是熾俟部的首領氏族雅巴庫人又稱葛邏祿人

    王方翼將軍在鎮壓叛亂之後,雅巴庫氏族的老大熾俟弘福,也就是當時熾俟部的首領。熾俟弘福在此戰中扮演了一個潛伏者的角色,給王方翼送情報,臨陣倒戈等等,致使叛亂被輕鬆平定。此後,熾俟部開始在唐朝扶持下崛起,熾俟弘福還得到了雲麾將軍、左威衛將軍、上柱國、天兵行軍副大使兼招慰三姓葛邏祿使這一長串官爵。

    此後,三姓咽面被打回原形、突騎施汗國被滅。受唐朝扶持的熾俟部開始崛起,最終形成了以熾俟部為核心,來自三姓咽面的謀落部和一部分突騎施殘餘(踏實力)部落逐漸的葛邏祿部落聯盟。由於核心是三個部落,所有又稱“三姓葛邏祿”!

    葛邏祿部落聯盟的歷史

    突厥汗國興起以後,葛邏祿屬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崛起以後,屬薛延陀汗國。7世紀50年代初,唐朝將領高侃伐車鼻部,葛邏祿歸屬於唐。唐顯慶二年,唐以謀落部為陰山都督府,熾俟部為大漠都督府,踏實力部為玄池都督府,後又分熾俟部之大漠州為金附州都督府。三姓處在東西突厥之間,常隨東西突厥之興衰而叛附不常。

    751年7月—8月,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十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外加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與阿拔斯王朝呼羅珊總督艾布·穆斯林調集的三萬阿拉伯騎兵會戰於怛羅斯。此次戰役中,葛邏祿人勾結阿拉伯人,陣後偷襲唐軍,致使唐軍戰敗。

    公元755年唐朝發生內亂安史之亂,西域唐軍部分被調入內地平叛。剩餘唐軍仍然堅守西域數十年。公元790年以後,唐朝最終才徹底失去西域。

    766年,葛邏祿強盛起來,逐漸取代突騎施,佔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葉城、怛邏斯城。789年,葛邏祿在北庭一帶,與吐蕃人聯軍,戰勝了回紇人,但是沒有多久,回鶻人進軍西域,在北庭、龜茲、拔汗那一帶敗葛邏祿與吐蕃人的聯軍。

    當時,漠北、西域的形勢大致是:漠北、天山以北是回鶻汗國;維吾爾人的西北是黠戛斯人;黠戛斯人西南是葛邏祿人;葛邏祿人南是吐蕃人;葛邏祿人西南是入居中亞的阿拉伯人。他們之間有戰爭也有經濟和文化交往。之後,漠北的回鶻汗國滅亡,接近三分之一的部眾西遷,其中西遷三支之一奔葛邏祿人,和葛邏祿人融合。

    10世紀,葛邏祿人和西遷部分回鶻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強大,葛邏祿人為喀喇汗王朝的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此後七河流域的葛邏祿人活動區域成為喀喇汗王朝的半自治地區,享有一部分自治權。後來,直到蒙古人入居中亞之後,葛邏祿人稱為哈喇魯,在這一帶仍很活躍。

    葛邏祿人屬遊牧民族,居處無定。但葛邏祿人在從事遊牧的同時,也兼營農業。同時,中亞粟特族商人及穆斯林傳教者對葛邏祿的影響都很明顯。

    葛邏祿部的後來!

    葛邏祿人是烏茲別克族的祖先之一,同時維吾爾族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為葛邏祿後裔。另有一部分跟隨九姓烏古斯的西征,融入到土克曼族、土耳其族之中,居住於阿富汗斯坦的葛邏祿人則成為部分普什圖族吉爾查伊部落的祖先。

  • 3 # 鄜延路節度使李

    葛邏祿,乃中亞地區古代遊牧民族,生活與八到十三世紀,十三世紀時稱“哈剌魯”,

    有“雪”、“雪山”或雪人的意思。

    該族分為三姓,分別是“謀落部”(或作謀剌)、“熾俟部”(或作婆匐)與“踏實力部”。之後與西遷的回紇15部組成。文獻中常稱為三姓葛邏祿,曾經與回紇攻滅西突厥,他們與回紇關係密切。

    葛邏祿最早遊牧於今額爾齊斯河上游與阿爾泰山西南地區,臣服於西突厥。唐滅西突厥後,分葛邏祿三部置陰山州都督府、大漠州都督府、玄池州都督府,後析大漠州都督府置金附州都督府,隸屬於崑陵都護府及後來的北庭大都護府。

    該族曾協助蘇定方滅西突厥,但怛羅斯戰役中見到唐軍遠少於對方便背叛唐軍,造成唐軍慘敗僅有數千人逃回,副將李嗣業為了儘快逃走,一路砍殺了不少仍然支援唐軍的異族盟軍,才得以儘快脫離戰場。

    回紇建國後,成為回紇汗國的客部,分左右二廂,左廂從回紇,右廂自立葉護,半獨立。他們後來受喀喇汗國與西遼統治,西遼把他們與西喀喇汗國分開(分為葉密立、阿力麻裡、海押立三支),派一名少監管理。在1210年歸順蒙古,後被察合臺汗國統治。

    哈薩克汗國中玉茲的阿爾根部落是葛邏祿的謀落的後裔。有些葛邏祿加入了瓦剌,有些成為烏孜別克族與維吾爾族。

  • 4 # 笑語千年

    葛邏祿部源出漢朝時的漠北,是當時“鐵勒九部”之一,後來演變成突厥人中一個強大的部落,並建立了強大的突厥國家。據《新唐書》記載:“葛邏祿,本突厥諸族,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跨僕國振水,包多擔嶺,與車鼻部接。有三族,一謀落,二熾俟,三踏實力。”

    葛邏祿三姓向來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歷史上曾先後受制於高車、 柔然、 突厥等部落, 突厥汗國分裂為二以後, 葛邏祿部的活動在西突厥的勢力範圍, 臣屬於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

    公元665年,泥撅處羅可汗被契必、歌楞、薛延陀等部推翻,不久後西突厥射匿可汗擊敗了契必、歌楞、薛延陀等部,葛邏祿又歸屬西突厥的統治之下。後來東、西突厥爆發內戰,

    西突厥被東突厥擊敗,浮圖以東地區被東突厥佔領。葛邏祿也從此分化為東、西兩支。東支葛邏祿臣屬於東突厥領利可汗,西支葛邏祿則仍留西域,為西突厥汗國臣民。

    東葛邏祿人

    東葛邏祿歸降東突厥領利可汗後,被安置於金山一帶。後來東突厥被,薛延陀人滅亡,薛延陀人的首領阿史那解勃建號乙注車鼻可汗,在金山設定牙帳,“葛邏祿、結骨皆附隸之”。

    貞觀二十二年,唐朝派遣安調遮、韓華招撫了葛邏祿部,以圖東突厥的乙注車鼻可汗,但是事情洩露,安調遮、韓華被東突厥人殺死。次年唐將高侃率軍兵臨金山,東葛邏祿酋長泥孰侯利發降唐,並協助唐軍平定了東突厥。唐朝事後將東葛邏祿人安置在渾河州和狼山州,開始了對東葛邏祿人的羈縻統治。

    公元679 年,已投降唐朝的東突厥降又發生了暴動,東突厥的阿史那骨咄錄重新統一漠南地區, 建立了後東突厥汗國,東葛邏祿人又被後東突厥國納入治下。由於東突厥人太過殘暴,漠北鐵勒諸部於開元二年開始聯合起來,發起了反對後東突厥汗國默啜可汗的大規模暴動。但是這次暴動很快失敗了。

    兩年後,東葛邏祿人再次暴動,他們聯合僕固、同羅、拔野古、回絕等鐵勒九姓,並向唐朝求援。唐朝應邀發兵,與九姓鐵勒一起滅亡了默啜的後東突厥汗國。但是唐軍班師後,默嚷可汗之侄默矩糾集餘部,又掃平了東葛邏祿等部落,建號毗伽可汗,再建了後東突厥汗國。為了逃避報復,東葛邏祿人中的一部分不願意接受後東突厥汗國統治的人民南遷到唐朝境內,成為唐朝的子民。也有一部分東葛邏祿人留在原地,成為後東突厥汗國的子民。所以東葛邏祿此時分成南、北兩支,南支融入唐朝,北支仍留漠北。

    南遷的東葛邏祿人首領叫裴羅達幹,他率領的南支東葛邏祿人被唐朝安置在橫野軍轄區新建的葛州,裴羅達幹也成為葛州首任刺史。和他們一起遷到唐朝的僕國、回紇、同羅等部落,被唐人稱為“橫野軍六部”。但是在裴羅達乾死後,這些東葛邏祿人又大多流回漠北,回到後東突厥汗國的治下。

    開元二十九年,後東突厥的闕特勤殺死老可汗,自立為可汗,大將吐屯阿史那施不服,在東葛邏祿與回紇人的支援下,與闕特勤爭奪汗位。一直視後東突厥為心腹之患的大唐立刻表明了支援吐屯阿史那施的立場,並派左羽林將軍孫老奴帶兵來到金山,幫助吐屯阿史那施戰勝闕特勤,奪取了汗位。但是多變的東葛邏祿人又在隨後不久推翻了他們曾經支援的吐屯阿史那施,並於回紇人展開了戰爭。天寶四年,東葛邏祿人被回紇人所敗,除少數逃往中亞之外,其他的東葛邏祿人從此併入回紇,成為回紇一部。

    西葛邏祿人

    西葛邏祿人是公元665年,東、西突厥爆發內戰時,住在西突厥汗國的葛邏祿人,也是葛邏祿人的主體。

    顯慶三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賀魯叛亂以後,投降唐朝的突厥人成為唐朝的羈縻子民,唐朝建立了檬池都護府,西葛邏祿同其它部落一起歸屬於都護阿史那解瑟羅治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突騎施汗國的創立為止。

    突騎施是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隋唐之際,歸屬於西突厥汗國。唐朝中期,西突厥十姓部落在外敵的侵擾和內部的紛爭中衰落,突騎施因而興起,逐漸替代了西突厥十姓的地位,控制了原屬西突厥的地域。唐朝封突騎施首領烏質勒為"懷德郡王",其子婆葛於公元709年正式建立“賀臘毗伽十四姓可汗”的汗號,並得到了唐朝的承認。

    公元711年,東突厥與突騎施之間爆發了戰爭,突騎施大敗,幾近亡國。以都擔為首的一部分突騎施人乘機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西葛邏祿人也成為都擔政權的擁護者。兩年後,唐朝磧西節度使阿史那獻平定了都擔政權,西葛邏祿人降唐,唐玄宗親下璽書招慰,將西葛邏祿首領散爛侯斤等就近安置在庭州,成為阿史那獻的部眾。

    公元715年,蘇祿再建突騎施汗國,勾結大食人和吐蕃人,向阿史那獻發動進攻。西葛邏祿協助阿史那獻拼死抵抗,但不幸兵敗,從此西葛邏祿人被突騎施國吞併,開始成為突騎施的臣民。

    公元738年,突騎施國蘇祿可汗逝世,國內爆發了黑、黃二姓之亂,西葛邏祿人的一支乘機深入河中地區,佔領了原來居於此地的曹國,其首領哥邏僕羅成為曹國的國君。隨後哥邏僕羅上表唐朝,要求唐朝為曹國提供保護,願意將曹國變成唐朝治下的羈縻州。

    公元748年,唐朝派北庭都護王正見伐突騎施,奪其牙帳;兩年後又派安西節度使高仙芝伐突騎施,俘其可汗而歸。西葛邏祿人有了唐朝的支援,乘機擴大勢力,將東起金山、西逾碎葉的大片土地納入自己治下,取代突騎施而成為西域共主。

    西葛邏祿是在唐朝的幫助下發展出來的,但是在公元751年唐與大食國之戰中,西葛邏祿人背叛了唐朝,與大食軍夾攻唐軍,導致唐軍大敗,從此之後,唐朝勢力全面退出了西域。此時的西葛邏祿已成為西域的最強大的異姓突厥勢力,他們又遣使與唐朝交好,向唐朝進貢。而唐朝也不計前嫌,厚加賞賜,封其首領加頓毗伽為開府儀同三司、金山郡王。

    葛邏祿國

    西葛邏祿人取代突騎施而成為西域共主之後,“部眾漸盛,與回紇為敵國,仍移居十姓故地,但邏斯諸城盡為所據”。當時的回紇是西域強國,西葛邏祿能與其為敵,足見其勢力之大。

    據《世界境域志》記載,西葛邏祿國“是一個繁榮的國家,在突厥諸地中是最美麗的地方。葛邏祿的國王往昔為葉護,該國有城鎮與鄉村,有些葛邏祿人是獵人,有的是農夫,有的是牧畜者;他們的財富是羊只馬匹和各種各樣的毛皮。他們是好戰的民族,習於劫掠”。

    那些住在北庭附近、被回紇人吞併的東葛邏祿人,因為回紇人對他們太過壓榨,所以他們同唐朝的關係一開始比較密切,還曾幫助過唐軍抵抗回紇。但是後來看到吐蕃人強大後,唐朝國力卻在走下坡路,讓這些西葛邏祿人產生了叛意。

    公元790年,吐蕃進攻唐朝北庭地區,住在這裡的西葛邏祿人歸附吐蕃,乘機佔領了唐朝東至金山、西至庭州的大片土地,並與西葛邏祿實現了接壤。

    東、西葛邏祿接壤後,葛邏祿人在此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葛邏祿國。他們的領土以七河流域為中心,一直延伸到中亞費爾幹那盆地,與大食和吐蕃接壤。他們是中亞全面伊斯蘭化之前,這一地區出現的最後一個非伊斯蘭的突厥國家。

    葛邏祿國設定稟承突厥人的傳統,信奉薩滿教,他們在保持著傳統的遊牧習俗以外,還學會了農耕、經商,並且擁有繁榮的城鎮。他們跟其他民族進行貿易,用牲畜和毛皮換取服裝和穀物。他們儲存了鐵勒人的一些風俗,比如衣服顏色通常採用黑色,因為在突厥,黑色代表北方。他們居住在中亞地區,講的是葉喀酉施語言,這種語言就是現代烏茲別克語的始祖。葛邏祿人也是現代烏茲別克族人的先祖,他們中的一部分還與回紇人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維吾爾族。

  • 5 # HuiNanHistory

    葛邏祿原本是西突厥所屬的遊牧部族,最初駐牧於今宰桑湖的東額爾齊斯河南岸,自稱為“三姓葉護”。

    唐中宗顯慶二年(657年),西突厥滅亡後,突騎施興起,吞併了西突厥的舊屬。

    突騎施的首領娑葛於景龍二年(708年)受唐朝冊封為十四姓可汗。至於葛邏祿,正是這十四姓之一。

    隨著突騎施的衰亡、回鶻的崛起,葛邏祿又被回鶻征服。在回鶻的懷仁可汗骨力裴羅統治時期,統治了藥羅葛、拔悉密、葛邏祿等11部落,每部皆置有都督,回鶻自此威震朔方。

    至於所謂的怛羅斯之戰,發生於天寶十年(751年)。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

    高仙芝……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里,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這場戰爭只打了五天,最終葛羅祿部的叛變,使得唐朝陷入了被動局面。很快,就是755年的安史之亂的到來。

    至於葛羅祿部的最終去向,有一部分西遷的回鶻人和葛邏祿人建立起了喀喇汗王朝。

  • 6 # 冰哥聊史論古今

    說起恆羅斯之役大家都非常惋惜,因為唐朝的軍隊當時作戰相當的勇敢,並且未落下風,卻因為一個僱傭軍叫做葛邏祿的部落的臨時倒戈,導致唐朝軍隊腹背受敵,最後不得不倉皇撤退,否則說不定還能夠取勝。

    葛邏祿部落出於大漢王朝的漠北地區,後來被稱為鐵勒九部之一。在突厥強大起來之後,葛邏祿部落就歸洋了突厥,事實上在中原北方的遊牧王朝中,往往都是各族部落的集合,很難說是某一個單純的民族。只不過後來唐朝強大起來之後滅掉了突厥,所以葛邏祿部落又陷入了獨立之中。

    後來薛延陀興起之後,葛邏祿又投降他們,到最後唐朝統治了西域,葛邏祿又聽唐朝的號令,但是自身有一定的實力。在恆羅斯之役中,安息結束時高仙芝除了率自己本部的2萬人之外,還徵調了葛邏祿部等1萬人大軍共同迎戰阿拉伯聯軍,可是在最關鍵的時候,葛邏祿卻背叛了大唐朝廷,最後導致唐軍功敗垂成,也對世界的格局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歸根到底,葛邏祿只是一個小的部落,在西域這個多民族的地方,他也只能夠依附強者,誰強佔了他就投降誰。安史之亂之後,唐軍退出了西域,葛邏祿部就在強大起來的吐番和回紇之間來回搖擺。到十世紀的時候,葛邏祿部和部分西遷的回紇人建立了一個比較強盛的王朝,但是最後被蒙古帝國給滅掉。

  • 7 # 桃花石喀喇

    葛邏祿部後來和西遷的回鶻等部組成了喀喇汗國,喀喇汗國分裂為東西喀喇汗國後,逐漸演變成了維吾爾族和烏茲別克族。

    葛邏祿部先後臣服於西突厥、唐朝、吐蕃、喀喇汗國、西遼等國,蒙古人征服中亞地區後,葛邏祿人和中亞、新疆各民族融合,以後再也沒有成為一個獨立民族。

    (一)怛羅斯之戰前的葛邏祿部

    西突厥汗國時葛邏祿分為謀落、熾俟和踏實力三部,因此被稱為三姓葛邏祿。

    西突厥滅亡後,唐朝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突厥故地。三姓葛邏祿也歸附唐朝 ,唐朝以謀落部為陰山都督府,熾俟部為大漠都督府,踏實力部為玄池都督府,後又分熾俟部之大漠州為金附州都督府。

    三姓葛邏祿中的熾俟部成為唐王朝的馬仔後表現的異常活躍,經常派出軍隊參加唐朝軍隊討伐叛亂的突騎施汗國,逐漸成長為唐朝的金牌打手。

    唐朝滅亡突騎施汗國後,允許熾俟部吞併謀落部和一些突騎施人整合成新葛邏祿部。唐朝在大小勃律之戰、石國之戰等一系列戰爭中,葛邏祿部一直是唐朝重要的附庸軍,得到了唐朝極大的信任。

    (二)怛羅斯之戰後地位葛邏祿部

    怛羅斯之戰後由於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無力顧及西域,加上大食和唐朝議和共同對付吐蕃,葛邏祿部在大食和吐蕃之間首鼠兩端。

    回鶻帝國滅亡後部分部落西遷到蔥嶺以西三姓葛邏祿地區,聯合樣磨、葛邏祿等部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喀喇"突厥語中為"黑色"之意,宋代漢文史料就曾將"喀喇汗國"半音半義譯為"黑汗王朝"或“黑韓王朝”。

    葛邏祿各部在喀喇汗國內擁有約15座城邑,由喀喇汗大汗任命諸葉護、小可汗、酋長,喀喇汗國對其進行鬆散的羈縻統治。喀喇汗國轉為伊斯蘭教後學習薩曼王朝建立古拉姆禁衛軍,主要兵源大部分來自來自葛邏祿、樣磨、哈拉吉等部落。

    耶律大石建立西遼後 ,先後征服了東喀喇汗國和西喀喇汗國,葛邏祿部隨之成為西遼的羈縻附庸部落。

    之後葛邏祿部一直不安分屢次掀起叛亂,西遼便要求西喀喇汗王朝把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地區的葛邏祿人遷往喀什噶爾地區。此舉引起葛邏祿部在布哈拉暴動,布哈拉地方長官用談判穩住葛邏祿部,西喀喇汗國和西遼軍隊聯合鎮壓了暴亂。從此以後葛邏祿部不在做為一個獨立勢力,部眾也被分散到西域各地。

    結語:怛羅斯之戰後的葛邏祿曾經短暫的成為中亞的一個重要角色,但是因為沒有獨立的文化和傳統,中亞地區又是四戰之地,導致葛邏祿部有開始不聽的依附與輪番興起的強勢帝國直到部落滅亡,僅有部分基因流散到維吾爾族和烏茲別克族等民族中。

  • 8 # 老衲侃春秋

    在唐玄宗時期,為了爭奪西域的控制權,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和阿拉伯帝國(唐朝叫大食國)為首的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發生了一場遭遇戰。

    怛羅斯大致的位置,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的相鄰邊境、塔拉茲地區。

    當時阿拉伯帝國出戰的兵力約20萬人,唐軍的數量為3萬人(其中唐軍2萬,拔汗那、葛邏祿部的蕃兵一萬人)。

    戰鬥經過:

    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帶兵從安西出發,翻過了帕米爾高原,又穿越沙漠,經過長達三個多月的艱難行軍,終於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帝國控制下的怛邏斯,軍隊一到達,就準備圍攻怛邏斯城。

    但還不等唐軍做好軍事部署,阿拉伯帝國也主動出擊了。於是中土的巨人和阿拉伯的王者,兩者在怛邏斯河兩岸的奧李-阿塔(今江布林)附近,展開了一場空前的大決戰。

    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唐朝的軍隊憑藉威力巨大的強弩,和大殺器陌刀等先進裝備,一舉奠定了戰場優勢。

    雖然唐軍一開始形勢大好,但阿拉伯聯軍的數量極多,一時無法馬上結束戰鬥,兩軍進入膠著狀態。

    當戰鬥進行到第五天時,戰場上的形勢突變發生變化,戰局對唐軍極為不利。

    原來,跟隨高仙芝前來的葛邏祿軍隊,臨陣倒戈,他們從背後包圍了唐朝的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之間的聯絡。

    一看唐軍這邊亂了,阿拉伯聯軍趁機發動攻擊,出動重騎兵突擊到唐軍的中心,來了一箇中心開花。

    唐軍受到內外夾擊,終於頂不住了,呈潰敗狀。

    由於道路狹窄,敵軍又在前面擋住去路,此時潰敗的人馬擁擠在一起,眼看唐軍就要遭受全軍覆沒的危險。

    緊急關頭,陌刀隊首領李嗣業急眼了,只見他奮起大棒一頓猛砸,也不管是敵軍還是自己人了,就這樣才殺開一條血路,使得主將高仙芝一夥人得以跳出包圍圈。

    突圍後的高仙芝帶著數千人狼狽逃生。

    此仗唐軍輸的很慘,當然,取勝的一方,阿拉伯帝國的損失更大,但不管怎麼說,最後是阿拉伯聯軍取得了勝利,雖然是慘勝。

    據史書記載:

    “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千餘人”。(《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

    在怛羅斯之戰中,葛邏祿部族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正是因為他們的給唐軍的背後一刀,成為了這場決戰的轉折點。

    事後據史學家的分析,葛邏祿部之所以反叛,可能是阿拉伯人做了工作,他們和葛邏祿人達成了交易,如果葛邏祿幫助他們打敗唐朝軍隊,那麼阿拉伯人就默許葛邏祿人在兩河流域附近的擴張。

    這誘人的餡餅一下子就勾到葛邏祿人的胃裡,他們為了利益,出賣了自己的主人。

    兵敗之後的高仙芝,由於過去戰功卓著才免於一死,只是被唐玄宗撤掉一切職務,但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那麼這個背後捅刀子的葛邏祿部落,他們是怎麼個來歷,唐軍出征為何要帶上他們,這個部落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葛邏祿人,是原屬於中亞一個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為鐵勒人諸部之一。他們最早遊牧於阿爾泰山南部,即新疆北部的草原上。

    由於部落比較小,一直生活在大部落的夾縫中,歷來都是以“找大哥”的方式來生存的。

    一開始突厥汗國興起以後,葛邏祿依附了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崛起以後就歸順了薛延陀汗國。

    唐朝建立後, 唐太宗滅掉了東突厥汗國, 公元657年唐高宗時期,名將蘇定方平定西突厥汗國後,葛邏祿正式改換門庭,受北庭都護府下的金附州都督府統轄,至此,它成了大唐王朝下屬的一個部落。

    所以當唐朝軍隊要和阿拉伯帝國發生碰撞時,就把葛邏祿的軍隊編入到軍隊中,成為聯軍的一部分。

    唐朝瓦解後,中原地區陷入內亂,手伸不到西域那裡了。所以,葛邏祿人很快又找到別的“大哥”。

    公元10世紀,喀喇汗王朝異軍突起,葛邏祿人為喀喇汗王朝的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此後七河流域的葛邏祿人活動區域成為喀喇汗王朝的半自治地區,享有一部分自治權。

    西遼創始人耶律大石,於1124年遼國瀕臨滅亡之際,自立為王,率領遼國的部分北邊戍軍,包括漢人、突厥、蒙古、通古斯人等,一路西進,在1132年於葉密立(新疆額敏縣)稱帝。

    1134年取代了當時楚河流域的東喀喇汗國,定都八里沙(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南 )。

    此時歸附於西喀喇汗國的葛邏祿,和他們的“大哥”鬧翻了,於是馬上轉頭向新崛起的西遼耶律大石求救。

    西喀喇汗一看你去找“大哥”了,我也趕快搬救兵吧,於是派使者到屬於穆斯林的塞爾柱突厥那裡去求救。

    此時的西遼已經呈崛起之勢,耶律大石正因開疆拓土找不到藉口呢,有了葛邏祿的請求,出兵就成了名正言順的事情了。

    於是西遼出兵,和西喀喇汗請來的塞爾柱突厥軍隊打了一仗,史稱卡特萬(今屬烏茲別克)之戰。

    可是塞爾柱突厥蘇丹桑賈爾,他組織的10萬伊斯蘭聯軍(呼羅珊、伽色尼),被耶律大石的三萬人馬所打敗,丟下3萬具屍體後敗退。

    後來的阿拉伯歷史學家說道:在伊斯蘭的歷史上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戰爭,在呼羅珊也沒有比這更多的傷亡。

    卡特萬之戰使西遼在中西亞聲名大震,耶律大石也被有些人認為就是在歐洲流傳許久的著名人物“約翰長老”。

    中國也由此被中西亞稱為“契丹”,至今俄語裡的中國這個稱呼,就來自“契丹”這個詞的發音。

    如果說怛羅斯之戰,是東方的科學技術比如造紙術等等以被動的方式傳入到了西方的;那麼卡特萬之戰,則使東方的科學技術、風俗文化等,全方位的傳播到了西方。

    葛邏祿,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部落,在歷史上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卡特萬之戰中,卻扮演了決定戰爭走向的關鍵角色,使得後人連連稱奇!

    再後來,直到蒙古人入居中亞之後,葛邏祿人稱為哈喇魯,在這一帶仍很活躍,幫助蒙古人作戰。

    但隨著元朝的滅亡,葛邏祿作為一個獨立的部落,也就不存在了。

    現今的部分烏茲別克人、維吾爾族人以及部分阿富汗的普什圖族吉爾查伊部落都是其後裔。

    總之,它在歷史上屬於九姓鐵勒的一個小部落,一直隨風搖擺,到處找靠山,從來沒有自己崛起和強大過。

    也就是說他們在夾縫中生活了千百年,最後又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參考資料:《新唐書》北宋·歐陽修 《遼史》元·脫脫

  • 9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正因為如此,在怛羅斯之戰中,葛邏祿人雖然一開始站在大唐這邊,可是並不存在所謂真正的忠誠。如果唐軍勢大,那麼葛邏祿人就會跟著唐軍殺過去,割下對手的首級,便能得到唐朝的賞賜,而就算割不到,好歹也能搶個雞偷只羊,總而言之不會吃虧。這樣的遊戲規則,不是這一天剛剛開始,而是從來就是如此。當年突厥汗國強盛的時候,他們就跟著突厥人燒殺擄掠大唐的邊疆,等到突厥衰敗了,他們又跟著唐軍燒殺突厥的汗庭。薛延陀汗國興起,他們又跟著薛延陀汗混。

    當然那個時候正值唐朝強盛的時節,所以葛邏祿人總的論來,還是跟著唐朝混得時候比較長,唐朝曾封他們的首領當都督,但老實說,葛邏祿人也無所謂,你給錢是最好,給肉也成,隨便給都成。所以隨後後突厥汗國起來,他們又跟著後突厥混,到了怛羅斯之戰九年前,也就是742年,後突厥不行了,他們便又聯合拔悉密人,幹掉了後突厥的可汗,把拔悉密酋長推上了可汗位子,自己做一個葉護(也就是左右護法的意思,另一個葉護是回紇人)。

    而到了怛羅斯之戰七年前,也就是744年,葛邏祿部又發現這個拔悉密部也不中用了,於是毫不客氣,左右護法大聯手,把才做了兩年可汗的拔悉密酋長給幹掉了。

    隨後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得到了阿拉伯人的支援,高仙芝便說要先發制人,選了一部分唐軍,再把葛邏祿這樣的部落拉兩個過來,這便組成了一支聯合部隊,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阿拉伯人遭遇。

    應該說高仙芝確實是冒險了,他其實帶的兵不多,且雜!而他攻擊的物件,卻是阿拉伯人在這一地區的重兵駐紮地,即呼羅珊,從阿拉伯人的記載來看,這裡能召集起來打仗的人數,達到50萬之多——而且當時,這些阿拉伯人恰好剛剛平定了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亂,沒啥事幹,俗話說就是閒著。

    這個時候高仙芝便出現在阿拉伯人面前,他從安西出發,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整整三個月的長途跋涉,於夏季七月份到達怛邏斯,開始組織圍攻。請注意,此時他只有最大數字不超過三萬的軍隊,可是阿拉伯人接到這個訊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幾萬過來,甚至有人說最大數字達到三十萬,也就是說:十個打一個。比較客觀的數字則是七萬人,但不論如何,都是唐軍人數的數倍。

    於是這個時候葛邏祿人便開始活動心眼了,敵眾我寡,明顯要吃虧啊!尤其是打到第五天,他們便認為:唐軍不可能獲勝了。要知道,高仙芝的三萬人馬,兩萬是唐軍,葛邏祿人接近三分之一,在戰場之上,這三分之一的人突然掉轉槍頭,殺向本方陣營,毫無疑問這是致命的。

    所以,高仙芝遭遇了一場慘敗。

    而如果唐朝之後沒有爆發安史之亂,高仙芝還有報這一箭之仇的機會,可惜並沒有。而臨陣倒戈的葛邏祿人,得到了難得的發展良機。怛羅斯之戰後15年,葛邏祿人佔領了西突厥的故地。到十世紀,又和西遷的回鶻人聯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12世紀他們還曾打敗過西遼,隨後,這撥人便分化在了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維吾爾人和普什圖人之中。

    不要以為幾百年過去了,這個地區的遊戲規則會有什麼改變,一切如舊。

  • 10 # 洛克笑笑

    怛羅斯之戰是大唐安西都護府與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及其糾集的中亞諸國在怛羅斯進行的一場遭遇戰。很多人都為大唐軍隊最後的失敗感到惋惜,也大都知曉怛羅斯之戰中唐軍的失敗與葛邏祿部在關鍵時刻的叛變有著很大的關係。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為什麼葛邏祿部會在這場會戰中背叛強盛的大唐,而與陌生的阿拉伯人聯合到了一起。

    葛邏祿人最早是阿爾泰山南部的遊牧民族,8世紀中葉遷徙至錫爾河流域、七河流域、伊犁河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蘇坎特、白水胡城(Isfijab)、怛羅斯成為了他們的活動中心,另有一部分分佈在伽色尼,巴爾赫與吐火羅斯坦地區。

    其部有三姓:謀剌、婆匐、踏實力。故稱三姓葛邏祿,因其首領號葉護,又稱三姓葉護。突厥汗國興起後,葛邏祿人歸屬突厥。薛延陀汗國崛起後,又轉臣服於薛延陀。公元7世紀50年代,唐朝將領高侃伐車鼻部,葛邏祿歸屬於唐。

    然而葛邏祿地處東西突厥之間,因此常隨東西突厥的興衰時叛時附。回紇崛起後,葛邏祿部一部分歸屬回紇,在阿爾泰山及北庭都護府一帶的葛邏祿人自立葉護,仍歸屬大唐。但葛邏祿人名為歸屬大唐,實則僅為大唐羈繫,並非實際控制。

    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突厥汗國先後被唐朝所滅,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西域小國在此後的幾十年中或被迫投降唐朝、或被武力滅國。

    唐朝從此建立了以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葛邏祿部本就是這些被滅國的國家部屬,攝於唐朝軍隊的強大,只得歸附大唐。

    公元750年,大唐以“無番臣禮”為由,派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兵征討。石國請降為高仙芝所允。然而高仙芝違背承諾,攻佔並血洗石國。將石國國王斬首,奉首長安。石國王子僥倖逃脫,並向阿拉伯人求援。

    高仙芝得到訊息後決定先發制人,帶安心都護府部分唐軍並徵調歸屬於大唐的拔漢那部和葛邏祿部,組成聯軍,長途奔襲,與阿拔斯王朝軍隊在怛羅斯遭遇,展開激戰。

    高仙芝邏祿人的本能動作。當發現唐軍在數量上無法與阿拉伯人相比,且唐軍屬於勞師遠征,後勤不濟。因此,葛邏祿人自然會認為大唐軍隊敗多勝少。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炮灰,葛邏祿人自然而然選擇背叛大唐。

    另外,葛邏祿部的背叛和高仙芝的所作所為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高仙芝先允諾石國的投降,其後又出爾反爾,血洗石國,這讓中亞各國膽寒不已。生怕自己成為大唐下一個剿滅的目標。葛邏祿部自然也不例外。

    葛邏祿部歸屬大唐本就只是懾於大唐的軍威,而非真心臣服。又對高仙芝的出爾反爾感到驚懼。這種情況下。葛邏祿自然難以真心效忠大唐了。

    只是大唐雖然戰敗,卻依然牢牢統治著中亞地區。阿拉伯人雖勝,也只是慘勝。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人不敢再貿然選擇東進。只是隨後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大唐再也無暇顧及西域,更無法對葛邏祿部進行清算了。

    其實可以說,葛邏祿叛變就是安史之亂的一個前奏,這是對大唐以胡人治邊國策的一個預警訊號。可惜大唐的統治者唐玄宗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逃過一劫的葛邏祿部此後逐漸強盛起來,公元766年取代突騎施,佔領了西突厥故地。後又與回紇(回鶻)人屢有徵戰,並逐漸融合。

    10世紀,葛邏祿人和西遷部分回鶻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12世紀,西遼征討葛邏祿人,但為葛邏祿人所敗。

    此後,葛邏祿人作為一個單獨的民族消失再了浩如煙海的史籍當中併成為了如今維吾爾,烏茲別克,土庫曼,土耳其還有阿富汗的普什圖等民族的祖先。

  • 11 # 尋根拜祖

    唐玄宗天寶十載,高仙芝率領數萬大軍,對怛羅斯城發起了攻擊。城中的石國與阿拉伯聯軍也奮起還擊,雙方對峙五天,戰事一直處於膠著狀態。

    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怛羅斯之戰。進攻一方的高仙芝,率領的除了唐軍以外,還有拔汗那國和葛邏祿部的軍隊,三部聯軍約3萬人。

    阿拉伯聯軍遠道而來,高仙芝經營西域多年,威震中亞諸國,隨著時間推移,唐軍勝出本該毫無懸念。可誰也想不到,葛邏祿部接受了阿拉伯人的賄賂,對唐軍突然反戈一擊。

    唐軍遭遇當頭一棒,在葛邏祿人和阿拉伯人的夾擊之下全軍大敗。從未經歷過失敗的高仙芝看著僅剩數千人的殘兵敗將,頓時失去了理智,發誓要收集殘部與阿拉伯人玉石俱焚。

    好在部下李嗣業足夠清醒,他認為敗局已經無可挽回,在他的堅持下大軍退守白石嶺,避免了唐軍被全軍覆沒的結局。

    就這樣,威震西域的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給大唐的戰績上添了恥辱的一筆。

    唐軍為何要進攻石國?阿拉伯人為何到中亞插上一足呢?葛邏祿人又為何背叛了大唐呢?

    石國在今天的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附近,是西域昭武九國之一,也是唐朝的藩屬國之一。那時候,中亞地區小國林立,比如黠戛斯、吐火羅、突騎施、拔汗那、回鶻,以及昭武九國,他們在突厥和大唐之間長期搖擺不定。

    隨著突厥的滅亡,這些小國都臣服於大唐,唐廷在那裡設立了安西都護府,統一管理中亞諸國。

    可寧靜的生活又被一個新崛起的勢力打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這個西亞伊斯蘭國家在統一了西亞,又橫跨東非、歐洲之後,把目光瞄向了中亞。

    於是,一場伊斯蘭文明向中亞佛教文明的滲透,隨著戰爭的機器拉開帷幕。

    原本團結在大唐周圍的中亞諸國開始分裂,一部分藩國堅持擁護大唐,還有一部分屈從了阿拔斯王朝的馬刀。就在這種複雜的局面下,高仙芝犯了個大錯。

    高仙芝是高句麗族唐將,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之一,在中亞和西域諸國中威望很高。於是高仙芝飄了,又在軍功思想的驅使下,好戰的血液不停奔騰。

    高仙芝把目光瞄上了物產富饒的石國,他藉口石國國王“無藩臣禮”,乘雙方約談的機會對石國發動突然襲擊,一舉虜獲了石國國王。

    當然俘虜石國國王不是目的,他下令全軍在石國大肆燒殺劫掠。滿載而歸的高仙芝還順道虐了一把突騎施等諸國,將他們的可汗一併俘虜帶走。

    高仙芝為了個人私利,謊報諸國叛亂,將突騎施、吐蕃酋長、石國、朅師首領全部俘虜到長安。受了矇蔽的唐玄宗,將石國國王和突騎施可汗雙雙處死。

    在這場洗劫中,石國王子逃脫,他直奔阿拉伯,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阿拉伯人正愁沒機會介入中亞,石國的求救給了他們機會,於是怛羅斯之戰開始。

    高仙芝的不當行為,加劇了中亞諸國對大唐的離心力。因此可以這麼說,高仙芝不是敗給了葛邏祿人的背信棄義,而是敗給了自己的狂妄和自私。

    葛邏祿人為什麼要背叛大唐?他們是什麼來頭,又去了哪裡了呢?

    其實高仙芝應該會預測到葛邏祿人的背叛,至少應該有提防心理。理由很簡單,隨著阿拔斯王朝的觸角伸到中亞,原本團結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這種情況在突厥帝國強盛時期就存在過,從西域到中亞,所有的小國和部落,都在突厥和大唐兩大帝國之間搖擺。

    客觀講,小國的生存很難,倒向哪一頭都危險,左右逢源更危險。這種情況下,缺少文化積澱的草原民族通常表現出只顧眼前利益。葛邏祿就是這樣,他們被阿拉伯人的金銀財寶就輕易俘獲了。

    你可能會說,小國哪有未來,能把眼前的危機度過去就是勝利。話雖如此,但葛邏祿人其實是有機會強大的,他們是鐵勒部的一個分支,同屬於強大的突厥帝國,世代生活在阿爾泰山以西,錫爾河流域、七河流域、伊犁河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一帶。

    貞觀四年,唐滅東突厥,鐵勒薛延陀部崛起;貞觀二十二年,唐滅薛延陀部;顯慶二年,唐滅西突厥。在大唐帝國拆碎突厥聯盟時,薛延陀一度崛起,葛邏祿部在幹什麼呢?

    很遺憾,葛邏祿部毫無作為,他們一直追隨殘存的突厥、薛延陀、後突厥。後突厥滅亡後,他們又跪拜在回鶻部腳下,並跟著回鶻人臣服於大唐。

    當西域和中亞的各民族紛紛建國稱汗時,葛邏祿始終只是個部落。也就是說,歷史給了葛邏祿人一百多年的發展機遇,但他們卻始終是個“二級子公司”,存在感極低。

    錯過黃金髮展期的葛邏祿人,在得罪了大唐後,卻意外地得到幸運之神的垂青,他們不光沒遭到大唐帝國的報復,反而獲得了野蠻生長的機會。原來,大唐帝國迎來了安史之亂,從此再也沒有精力顧及西域了。

    這時候的西域突然進入強權真空期,沒了老虎的存在猴子稱大王了。誰是猴子呢?回鶻,以及回鶻的小跟班葛邏祿人。

    在回鶻帝國的支援下,葛邏祿人吞併了突騎施、石國等西突厥故地。逐漸羽翼豐滿的他們,又聯合吐蕃跟回鶻帝國掰起了手腕,形成了回鶻、葛邏祿、黠戛斯、吐蕃四足鼎立的局面。

    唐末,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滅國,大量的回鶻人選擇了加盟葛邏祿,這個意外的事件,讓葛邏祿迅速壯大起來,也迎來了他們的黃金髮展期。

    又一個“強大”的帝國崛起於中亞和新疆中西部地區,這個帝國就是由葛邏祿和回鶻人共同建立的喀喇汗王朝。

    不過,喀喇汗王朝所謂的強大,始終沒有擺脫“猴子”的身份,兩頭猛虎的到來,讓這個輝煌了百年的王朝迅速瓦解。這兩頭虎就是西遼帝國和塞爾柱帝國,他們分別從東西兩頭蠶食了喀喇汗王朝。

    一個強大的民族一旦倒下就是災難,隨著喀喇汗王朝的滅亡,葛邏祿人從此永遠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那麼,葛邏祿人的後裔去了哪裡了呢?

    融入其他民族中去了,東面的葛邏祿人成了今天新疆維吾爾族的一部分;西面的葛邏祿人一部分成了今天的烏孜別克族,還有一部分融入了土克曼族和土耳其族。

    葛邏祿人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民族的發展是多麼的不容易,如果自己不夠強大,早晚會成為被歷史塵封的名詞。我們在為中華民族數千年屹立不倒而驕傲的同時,更不能忘記我們面臨的危機!

  • 12 # 御指點江山

    雖然唐軍輸了,但怛羅斯之戰對世界的影響很大。很多人認為失敗原因是因為葛邏祿部的倒戈,其實美男將領高仙芝要負很大的責任。

    威震中亞的高仙芝也有致命缺點

    高仙芝,高麗人,長得帥,有勇有謀還有才。據《舊唐書》記載:

    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

    因為父親高舍雞對朝廷有功,再加上自己本身就很優秀,所以高仙芝在20歲的時候就官拜將軍,年紀輕輕就和父親擁有相同的官職,可以說是春風得意。不僅如此,他還頗受上司青睞,屢受提拔,很快就成為了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兼節度副使。

    然而對於將軍的職業生涯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軍功,此時的高仙芝還沒有打過轟動朝野的勝仗,稱不上是一位名將。但是高仙芝的運氣就是比別人要好,因為很快機會就來了。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吐蕃征服了小勃律(大約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爾一帶),並將一位公主嫁給了小勃律的國王,從而控制了小勃律。

    要知道小勃律對於唐朝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它的位置介於吐蕃、中亞與大唐的安西藩鎮之間,為了爭奪小勃律,吐蕃常年與大唐發生爭執。這次吐蕃控制了小勃律,直接切斷了唐朝與中亞眾‬多個國家的聯絡,唐朝也失去了在中亞的霸主地位。於是唐玄宗大怒,便命令高仙芝率領一萬騎兵遠征小勃律。

    西行去小勃律的路上盡是高原和荒漠,高仙芝一行人走了3個多月才到達通往小勃律的必經之地、吐蕃人控制的軍事要塞連雲堡(今克什米爾西北)。

    此時唐軍都非常疲憊,但在足智多謀的高仙芝的帶領下還是攻下了連雲堡,並截獲了許多物質。

    之後唐軍又翻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小勃律,高仙芝派人毀壞了小勃律與吐蕃之間的唯一通道——一座位於位於水上藤橋。等到吐蕃人修好橋,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小勃律早已被高仙芝帶領的唐軍拿下,原來的國王和王后也已被俘,高仙芝扶持了一個肯臣服大唐的國王。

    這次在小勃律的勝仗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戰略意義重大,因為這一仗讓唐朝又重新掌握了對中亞的控制權,也獲得了唐玄宗的青睞。

    然而吐蕃卻很不甘心,便指使朅師國攻打小勃律,並切斷了小勃律的交通要道。唐玄宗知道訊息後,便將攻打朅師國的任務交給了高仙芝。而高仙芝也確實沒讓唐玄宗失望,不僅大敗朅師國,還讓朅師國直接臣服於唐朝。

    此後,高仙芝在中亞地區名聲大噪,與此同時,他的缺點也逐漸暴露了出來。

    在他打敗朅師國沒多久,位於中亞錫爾河流域的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市)國王派使者求見高仙芝,表示想要依附於大唐帝國。高仙芝一口答應,並和石國的使者簽訂了和平協議。誰知天寶九年(公元750年)12月,高仙芝就撕碎了協議,出兵攻打石國。

    高仙芝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他骨子裡是個貪財的人。此次出兵攻打石國,光是鑽石就搶了10斛,黃金要五六匹駱駝來拉,其餘的寶馬和財物更是不計其數,這些東西全被高仙芝裝到了自己的腰包。然而他還不善罷甘休,搜刮完財物就把石國的男女老少全部屠戮一空。

    這次的石國之行,高仙芝的作所為非常過分,他的殘忍和貪財致命缺點暴露無遺,也為後來的怛羅斯之戰中唐軍失利埋下了伏筆。

    怛羅斯之戰

    石國被滅後,有個王子逃脫了,他奔走中亞各國,聲淚俱下地控訴高仙芝的不義行為。一時間,中亞各國群情激憤,恨不得活剝高仙芝。可中亞這些國家都是小國家,實力很弱,於是他們便去請求黑衣大食的幫助,希望黑衣大食向東討伐高仙芝所駐紮的安西四鎮。

    所謂大食,就是阿拉伯帝國,而黑衣大食,則指的是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實力雄厚。當高仙芝聽說黑衣大食要來攻打自己時,便準備先發治人。

    當時安西四鎮一共有兩萬四千兵力,高仙芝抽取了兩萬精銳,還徵調了四萬西域拔汗那國和葛邏祿部落的蕃兵,共6萬多人,於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向西出發,歷時3個多月,於同年7月到達了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江布林市附近)。

    這一次,高仙芝可以說是傾巢出動了,就是抱著必勝的信念前來的,但是這一次幸運之神不在眷顧他了。很快,他將遭遇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慘痛的失敗。

    當初高仙芝快要逼近怛羅斯時,黑衣大食方面就接到了情報,東方總督艾布·穆斯林立即派人先帶著數千人進駐怛羅斯城,趁著高仙芝還沒有兵臨城下,他們抓緊進行城防工事,嚴加死守。也就是說黑衣大食方面早就做好了戰爭準備,而長途跋涉的高仙芝則處於劣勢。

    等到高仙芝到達了怛羅斯城下,雙方持續交戰了5天,難分勝負。這種情況其實對唐軍很不利,缺乏後勤保障還非常地疲勞,更讓高仙芝措手不及的是,到了第6天的時候,黑衣大食的援軍全部到了。

    黑衣大食的兵力有多少呢?阿拉伯史書說是十萬,《資治通鑑》說是三萬,《新唐書》和《舊唐書》則說是兩萬,而杜佑的《通典》說七萬。

    鑑於杜佑的族侄杜環曾參與過怛羅斯之戰,所以7萬的可能性很大,反正是比唐軍的數量要多。可就在這種情況下,唐軍仍然頑強作戰,根本不落人後。但當戰鬥到最激烈的時候,唐軍突然大亂,原來為數約兩萬人的葛邏祿部竟然臨陣倒戈了。

    這下高仙芝也沒有鬥志了,唐軍大敗,四散奔逃,最後逃回到安西四鎮的只有包括高仙芝在內的數千人。

    葛邏祿部後來成為了哪個民族

    葛邏祿部的倒戈可以說是唐軍失利的一大因素,但是高仙芝作為主帥,他也是要負一定責任的。

    首先,如果不是他先對石國做出如此殘忍的行為,也不會招致中亞各國的憤恨。

    其次,他低估了黑衣大食的實力,也沒有事先安排好後勤補給,更沒實現對他國的情況做一個詳細的瞭解,就冒然闖入黑衣大食的地界,將自己置於被動狀態,所以必然會失敗。

    如果當初他不那麼心急,而是坐鎮安西四鎮,等待黑衣大食的深入,那麼他就能抓住主動權,打一個勝仗。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因為這場戰鬥確實改變了世界。

    至於葛邏祿部,它就是一個小小的遊牧民族,和高仙芝的安西唐軍的關係也沒有多牢靠。為了生存,一看形勢不對,倒戈是必然的。當然了,如果葛邏祿部不倒戈,唐軍也不會敗得這麼慘。據《新唐書》記載:

    葛邏祿,本突厥諸族,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跨僕國振水,包多擔嶺,與車鼻部接。

    葛邏祿部最初是依附於西突厥的,公元657年唐朝大將消滅西突厥後,葛邏祿部就變得沒有依靠,更加弱勢了。

    這個部落真正強大起來的時候是在10世紀前半期,葛邏祿部與回鶻部在蔥嶺以西包括塔里木盆地一帶,建立了黑汗王朝。

    如今烏茲別克族和維吾爾族的祖先之一就是葛邏祿部。

    結語

    比較有意思的是,怛羅斯之戰後,大唐並沒有與黑衣大食交惡。這場戰爭的第二年,黑衣大食還派使者前來覲見唐玄宗。安史之亂爆發後,黑衣大食應唐肅宗之邀,還曾派兵前來支援。足見大唐強大的包容性。

    戰爭之後,華夏文明徹底退出中亞,這一地區開始了整體伊斯蘭化的過程。而且許多唐朝工匠被俘,並協助阿拉伯人在撒馬爾罕建立了造紙廠,造紙術由此傳入阿拉伯,進而傳遍中東及歐洲,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這場戰爭是東西方文明進步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13 # 芋頭170900173

    基本問題錯誤。葛邏祿部叛變導致怛羅斯唐軍戰敗這回事根本就不存在。天寶十二年,唐安西都護府還在調動葛邏祿部作戰,葛部首領還被加封為金山郡王。如果葛部在天寶十年的怛羅斯戰場叛變,後面怎麼可能還被重用封王。

    而且,怛羅斯之戰雙方參戰者的記錄都是差不多的,這是一場短促的接觸戰,幾乎是一個照面唐軍就發生了總崩潰。段秀實在逃亡路上罵李嗣業"憚敵而奔"“免己陷眾”,顯然唐軍是害怕敵人首先逃跑的,而且根本沒有什麼苦戰,不然段不可能對奮戰多日最後遭到友軍叛賣的戰友發出這種嚴重的指責。

    實際上說相持五日葛邏祿叛的只有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都沒提這事。而且阿拉伯方面的史料也沒提這事。。舊唐書段秀實傳裡說黑衣救至,仙芝大衄,軍士相失。黑衣軍一到,一個照面就崩了。沒有什麼相持和友軍叛變的事。新唐書李嗣業傳詳細記錄了高仙芝和李嗣業戰敗後怎麼逃跑,但對於作戰過程只有為大食所敗,殘卒數千這幾個字。可見戰鬥過程根本沒有可以描寫敘述的地方,一接觸就崩潰了。

  • 14 # 江湖小曉生

    葛邏祿部,其實就是突厥的一個分支部落。他們主要居住在北庭以北、金山以西的地區。當然了,也有不同的意見,認為他們只是生活在東西突厥之間的一個獨立部落,跟突厥、鐵勒等沒有任何關係。

    說實話,這事兒真不好判斷,為啥呢?因為草原民族在古代不喜歡寫史書啊!而中原漢人雖然寫史書,可也很少到北方去實地考察,自然就無法全面記錄了。

    因此,史學家把葛邏祿部當成突厥的一個分支,也就合情合理了。葛邏祿部主要分成了三個部落,分別是:謀剌、熾俟和踏實力,因此他們又被稱為三姓葛邏祿。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時期,唐朝滅掉了東突厥。唐高宗時期,唐朝又滅掉了西突厥。自此大量突厥人也就跟著唐朝混了,葛邏祿部也就趁著這個機會,投靠了唐朝。

    但為何在怛羅斯之戰中,葛邏祿部又發動了反叛呢?可以說,葛邏祿部的反叛,是導致唐軍被大食軍隊擊敗的主要原因。

    一、怛羅斯之戰中,葛邏祿部果斷叛唐。

    唐朝簡直就是一個無敵的王朝,除了吐蕃搞不定以外,周圍所有鄰居都被唐朝給搞定了。無敵是多麼的寂寞,為了拓寬地盤,唐朝只好繼續向西試探,一直打到了中亞地區。

    與此同時,8世紀的阿拉伯帝國(史書稱之為大食),其實也在對外擴張階段。他們在西方受挫以後,轉而向東尋求發展。他們佔了波斯的地盤以後,也到了中亞地區。

    關於怛羅斯之戰,至少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這是一場遭遇戰。

    公元751年,阿拉伯軍隊和唐朝軍隊,便在怛羅斯這個地方遭遇了。不過很不湊巧的是,當時阿拉伯人剛剛遠征結束,正要返程,所以擁有15萬大軍。而唐朝的安西軍只是出來巡邏的,因此只有2萬唐軍和1萬葛邏祿軍。

    很顯然,實力懸殊,唐軍基本不可能獲勝。可就算是這樣,唐軍還是和對方打了足足5天,不分勝負。

    5天以後,葛邏祿部忽然反水,直接導致高仙芝帶領的唐朝聯軍慘敗而歸。來的時候有2萬唐軍,回去的時候只剩下了幾千人。

    第二個版本:圍繞石國爆發的戰爭。

    高仙芝威震西域以後,再接再厲,攻入了西域。當時位於烏茲別克的石國選擇投降高仙芝。沒想到城破以後,高仙芝違背諾言,依舊將石國燒殺搶掠了一番,還順便擄走了石國的國王和貴族們。

    高仙芝帶著石國國王到唐玄宗跟前邀功,還順手宰了這位國王。這可惹下大麻煩了,因為石國的王子逃脫以後,跑到了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

    因此阿拉伯帝國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打算對唐軍用兵的。不等阿拉伯人動手,高仙芝已經帶著2萬唐軍和1萬葛邏祿兵主動席捲而來。

    當時阿拉伯帝國在距離石國附近的撒馬爾罕,已經駐紮了大量兵馬,他們也直接從這裡出發,朝著石國進軍。就這樣,雙方在石國的怛羅斯相遇了。

    結果還是一樣,阿拉伯軍隊以逸待勞,手握10多萬大軍,而唐軍這邊又遭到了葛邏祿部的反叛,最終高仙芝慘敗,帶著幾千人逃回了安西。

    不管是哪個版本,壞事兒的都是這個葛邏祿部。如果葛邏祿部繼續堅持下去,或許怛羅斯之戰還能打個平手。那他們為何要在盛唐時期反水呢?

    二、葛邏祿部打算在中亞地區創業。

    葛邏祿部本來生活在西域地區,但是這裡先有突厥人統治,後有唐朝的安西都護府統治,他們一直只能以部落的身份生活在這裡。

    而葛邏祿部習慣了獨來獨往,他們一直在尋求創業的機會。跟著唐朝的安西軍南征北戰了一段時間以後,葛邏祿部發現,東方是沒什麼創業的空間了,只能到西邊去碰碰運氣。

    這裡的統治階層實力非常薄弱,戰鬥力連唐朝的一根腳趾頭都算不上,但這裡的各種資源卻很豐富。有廣袤的大草原,有豐富的水資源,有成千上萬的牛馬羊。

    為此葛邏祿部打算定居在中亞的七河流域,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可他們要是一直跟著唐朝的安西軍混,是不可能自己出來創業的。

    阿拉伯帝國雖然也在對中亞地區進行試探,可未必就能插手這裡的事務,畢竟鞭長莫及。因此葛邏祿部打算反叛唐朝,討好阿拉伯帝國,以此為投名狀,在阿拉伯帝國的允許下,讓他們在七河流域創業。

    我們研究怛羅斯之戰時,只關心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的勝負,卻忽略了這場戰爭過後,最大的贏家,其實是葛邏祿部。

    因為葛邏祿部反叛唐朝以後,將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開發中亞地區。他們先後佔領了碎葉和怛羅斯,正式宣佈繼承了西突厥的衣缽,因為當時有大量西突厥的遺民逃到中亞,這是一種籠絡人心的手段。

    而阿拉伯帝國和唐朝,都沒有因為這場戰爭,再去侵佔彼此的地盤,反而開始收縮兵力,鞏固自身的統治。因此這場戰爭並沒有影響兩國的關係,反倒是便宜了葛邏祿部。

    三、葛邏祿部在唐朝後期,曾經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在中亞站穩腳跟以後,誰也想不到,唐朝內部爆發了安史之亂。你說這事兒整的,唐朝為了平定這場戰亂,不得不將安西軍和北庭軍調回中原來。

    等於說,西域地區就沒什麼人把守了。一直覬覦西域地區的吐蕃,趁此機會,果斷出手佔領了西域的大片地盤。雖然安西軍的餘部死死抵抗了很多年,可已經無力迴天了。

    我甚至懷疑,安祿山和葛邏祿部取得了聯絡,畢竟他們都是昭武九姓之一,有聯絡很正常。葛邏祿部這邊反叛,安祿山那邊準備叛亂。他們再聯絡上吐蕃,一氣呵成,瓜分唐朝的江山。

    由於吐蕃切斷了唐朝與中亞之間的聯絡,因此葛邏祿部再也不需要看唐朝將領的臉色行事了。他們在七河流域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那就是葛邏祿國。

    葛邏祿國和阿拉伯帝國的關係一直都很不錯,畢竟他們要想存在下去,還得看阿拉伯人的臉色行事。等到剌菲厄反叛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把阿拔斯王朝搞得亂糟糟的時候,葛邏祿國才正式和阿拉伯帝國斷交。

    由此可見,葛邏祿國是一個非常懂得投機取巧的國家,他們利用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兩大超級大國的內亂,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並且帶領這個國家走向了強盛。

    總結:葛邏祿部逐漸分化成兩個部分。

    公元840年,回鶻餘部西遷,來到了葛邏祿部的地盤,可以說他們是合作,也可以說是回鶻佔了葛邏祿部的地盤,總之再加上一些當地部落,他們合夥組建成了強大的喀喇汗王朝,定都怛邏斯城。

    此後唐朝結束,五代十國到來,葛邏祿人的歷史在文獻中就只剩下零散的隻言片語了。不過到了遼國被滅以後,公元1124年,西遼在西域、中亞地區崛起,喀喇汗王朝打不過西遼,只能選擇臣服。葛邏祿部也就跟著臣服於西遼了。

    1164年西遼古兒汗打算把中亞地區的葛邏祿人遷徙到喀什噶爾,結果引發了一場葛邏祿人的叛亂。叛亂被平息以後,葛邏祿人的核心主力也消耗殆盡了,剩下的部族已經無法支撐他們二次創業了。

    不過喀喇汗王朝也分裂成了東西兩個部分。其中東部跟著西遼混,西部則跟著中亞新崛起的花剌子模國混,自此,葛邏祿部也就分成了兩個分支。

    1211年,成吉思汗崛起以後,東邊的葛邏祿人選擇臣服於他,跟著他一起參與了第一次蒙古西征。至於西邊的葛邏祿人,就是被西征的物件了,誰讓他們運氣不好,跟著花剌子模國混呢?

    參考資料:

    《元代的哈剌魯人》,《西北民族研究》,《察合臺汗國史研究》,《欽察親軍左右翼考》等。

  • 15 # 芒碭白蛇夜流血

    殘唐萬國來肏,實際上都是靠浮誇吹噓和篡改歷史吹出來的結果。下文是根據史實,介紹殘唐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殘唐敗績太多,即使前130年照樣如此,比如,鯉至時期丟失漠北,懸宗時期雲南獨立。殘唐靠叛國投敵開國,然後以出賣百姓為奴為條件臣服於突厥,而後李逝名靠弒兄殺弟上位,最後靠挑撥離間,趁人之危和突厥內訌及天降大雪,外加偷襲雪恥,勝之不武。

    安史之亂殘唐打不過叛軍,故技重演,再次出賣百姓為奴,為借回鶻兵平叛,答應回鶻破城之後,城歸殘唐,金銀和人口歸回鶻,結果殘唐數以萬計的首都婦女在兩都被集體輪姦;打不過黃巢起義軍,就再次挑戰無恥下限——借沙陀兵平叛,綜上其實殘唐並不強,只是其統治者缺德,不惜出賣國家利益,換取其家族的弟位,這還不如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當洋人給洪秀全說,給我一半疆土,我幫你推翻清朝,洪秀全拒絕了,這就是民族大義。

    現在有人說殘唐頑強,夭子數逃,池塘屢破,仍不滅國,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殘唐鯉魚真是無恥,因為只要能保弟位,什麼都可以答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木石前盟”裡的木和石分別指的是什麼?神瑛侍者和石頭是一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