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遁者國學智慧
-
2 # AAAET
意識是人體的物質最高的表現,意識是從哪裡決定的呢?首先人體的思維活動和大腦產生的共振,大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網路資訊的空間,而且人腦可與空間宇宙和高階人類的設定都有一定的關係,在思維活動的範圍在同一時段的共振產生了意識,共振就是同步,那麼跟誰在共振呢?跟自然界場耦合暗物質資訊與史前文明高階人類都有共振的能源,而大腦之中儲存的訊號和空間的共振思想,產生聯動的共振,才能達到意識的準則,意識也是預言未來所出現的一些事務當中的變化,在變化中的變化產生的意識到的決策和定論。也就是思想的能源和宇宙物質變化共振的結果。思想也是意識的最高體現。所以意識就是在一瞬間產生的共振所所決定的。謝謝!
-
3 # 海門老馮
人的意識是透過生命進化積累而就的大腦功能機制,在對不同經驗資訊進行比較後,獲得區別感知來決定意識產生的。關於意識的具體產生和運作機制如下:
一.意識的產生過程
人處於睡眠狀態下,如果某種體內外因素去刺激他的感覺器官,並且這個刺激烈度足以能夠換醒他。那麼,他的視覺感覺及其思維通徑的機能就被啟用,視器開始聚焦成像活動,將體內外視覺資訊映現在視覺皮層之上,人獲得視覺感覺而過度到清醒狀態。此時,人的思維活動尚處於得激發、待啟動的狀態。接下來,在體內外刺激的情況下。比如飢渴感、疼痛感、身體的不舒適感和不經意自體運動等刺激。某個刺激假如是一個人的右小腿疼痛。那麼,疼痛刺激後的衝動就傳到了他大腦的中央後回對應體感區。體感區再傳到對應運動區,運動區控制動眼神經,動眼神經控制視器聚焦成象活動,視器聚焦成像活動(衝動)還原出內隱照片式記憶資訊景象。就這樣,視覺感覺皮層把右小腿及其疼痛部位的一個照片式資訊畫面被再現了出來。至此,這個右小腿疼痛部位的資訊雖然在視覺皮層中再現了出來,但對於個體的自我而言,意識仍未產生,對這個右小腿疼痛的原因尚處於未知階段。接下來,疼痛刺激產生出重點關注。關注,也即由疼痛點牽發出來的一種念想。念想產生了自主需求欲,由這個需求欲再次去控制視器聚焦成象活動,“深度”關注並探尋相關經驗資訊(長期記憶資訊),在視覺感受到身體的右小腿疼痛的同時,視器聚焦後的關注點在視覺“地圖”上,做出了上下左右的移動搜尋“掃描”。搜尋,從自己身體的右小腿這個不能背脫的痛點開始,順延向四面八方拓展,最先感覺到的相關資訊,應該是自己身體的疼痛點附近部位的“照片”。當疼痛點一直存在,此人受到這個刺激而不能背脫對它的關注的同時,視焦點又移動到他身體的其它部位或體外情景,比如頭、手、腰等部位以及周圍環境情景。至此,意識就產生了。因為他除了獲得以右小腿疼痛點為基準資訊,同時又提取出頭、手、肩等部位或體內外的其它資訊作出了比較。結果“發現”,我的右小腿疼痛,而不是其它身體部位疼痛或體外發生什麼雷電、大風、地震等變故。他從此獲得了自體不同區域以及體內外的感知區別。接下來就開始圍繞自我意識,展開意識下的聯想思維活動。即透過視器對新出現的關注點不斷聚焦成象活動,來尋找解決右小腿疼痛問題的各種經驗措施和辦法。
關於視器聚焦和移動搜尋和探尋關注點的那個資訊問題,說的是,在人的長期記憶資訊裡,儲存著數以億計的“地圖”和“圖片”,這些“地圖”,都是透過自主學習,有機會經過多次回憶留下的情景經驗“照片”。這些“照片”,平時在沒有遇到對應刺激的情況下而默默地潛伏在通徑的對應感受器、功能定位皮層、神經節突觸、神經元以及人體的肌肉效應器之變化狀態之中。視覺在“地圖”和圖片上移動探尋,就類似於人在電腦的顯示器上,看著瀏覽器網頁,在網頁上面尋找所需要的網址,從中獲得某一個我需要的資訊一樣。尋的,就是尋找並感覺到“地圖”上或“照片”上的某個視覺內隱資訊。透過聚焦活動,促使承載該資訊“圖片”的群體神經協同興奮。並在視覺皮層上一個一個,依次輪番地把它再現出來。人的意識產生和意識下的思維活動,都是藉助視器聚焦後對照片式資訊畫面內容進行搜尋,獲得經驗記憶資訊再現,然後從自我出發,從對某一個問題的關注點出發,來將“圖片”中多個資訊進行縱橫向比較,有比較才有鑑別,有鑑別才有新的意識和有意識下的決策結果產生。鑑別,就是從與關注點資訊相關聯的多個候選資訊中提取最相關,最想要的那個資訊。類似於人,手拿著滑鼠,去點選我想要的網站或本機上儲存的某個檔案。電腦,好比一個人業已存在的、健全的功能大腦,電腦傍邊操控滑鼠的人,就好比是大腦裡操控視器聚焦活動的自我意識下的我。視器聚焦成像活動的功能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點亮”(興奮)“儲存器”中的某個資訊,在視覺“螢幕”上把它呈現出來,使人獲得感覺;二是受自我意識支配,操控視器聚焦成像時的移動尋的活動,找到想要的那個資訊。
由上述情形和過程可知,大丸能夠產生自我意識的個體動物,皆以自我為中心,人更是如此。自我意識又是被某種刺激出來的“心靈”關注,關注透過視器聚焦成象,“發現”了問題或產生了對某一個需求的求索欲。由此可知,意識下的思維動機,是以需求動因,即關注點來作為導向的,在這種運作機制下,緊緊地圍繞著自我需求意識,展開對體內、經驗和體外更多資訊的關注。自我意識下,在受到即時刺激的“啟發”下,對某個資訊的關注、需求、尋的、篩選和決斷是聯想思維運作過程的必然方式和實現途徑。透過這個運作機制來展開自我意識下的思想和行為活動。總之,思維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的。意識是對不同資訊比較後產生的。比較是透過視器聚焦成象實現的。視器聚焦是由某種刺激產生出的某個需求欲來促使視覺尋的掃描活動的。掃描是對自體不同部位、內隱記憶資訊或體外的視覺資訊的尋的和再現。視覺資訊再現獲得身體不同部位、經驗資訊或體內外的區別感知。區別感知,獲得意識。意識產生,思想內容就可以呈現週期性輪番展開。
二.意識產生和意識存在的前提
意識的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可歸納為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神志處於清醒狀態;二是正常的思維通徑狀態;三是注意力能夠集中專注的狀態;四是存在內隱(長期記憶)經驗資訊或即時外部資訊。其中,注意力能夠集中專注到某一個資訊,是由某種即時內外因素刺激作用於感受器後誘發形成,沒有內外因刺激,就沒有新的關注。沒有新的關注,人就象重度痴呆的人一樣,面對環境中的景物,只能停留在一幅畫面之中,至於畫面中的內容和含意,均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思維活動的人,面對周圍的事物,只能表現出呆若木雞的神態而不知“所向”。說明意識尚未發生。從最初受到某種刺激以後,到專注這個資訊,再到提取到一個新的、相關聯的和想要的那個資訊,是意識產生的節點。“專注”,是動眼神經有目的的控制視器聚焦成象活動。
三.產生自我存在感的意識內容
產生自我存在感的意識內容應該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生理上被刺激後產生的關注;二是生理上的疼痛感、舒適度感、外來刺激感和肢體隨意運動感等自體感覺。三是對兩個以上體內外的感覺資訊對比以後,意識到了我與非我的區別,知道了我的存在。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是否具備,是能否產生自我存在感之意識的分界嶺。
什麼是生理上的內生需求感覺呢?例如:人處於氣溫過高或過低的環境當中,產生對人體的刺激,就產生了對它關注,又由關注產生一種念想,然後去主動地去探尋解決這一問題的相關辦法和途徑,這個念想,就是內生慾望和啟動心理(思維)動機的尋的萌動;人體缺水感覺,產生了補充水的念想;飢餓感覺,產生了補充食物的念想。還有大小便排放和性需求念想。甚至還包括喝酒和吸菸等成癮產生的生理需求的念想。至於面對環境氣溫高低的刺激所產生的減少或新增衣物的念想、開啟空調降低環境溫度或升高環境溫度的念想、避開Sunny照射或寒冷之風的念想、尋找食物、吃什麼食物、如何製作和加工、先後用到那些食物加工器皿等更多需求,則屬於衍生需求之念想。還有更多非生理原因產生的心理需求。例如:自我美麗需求、自尊心需求、獎賞需求、認可需求、求職需求、學習和娛樂需求等等。意識就是透過關注、念想和需求的擴張方式,啟動尋的(視器聚焦提取資訊)思維活動和行為決斷的。
內生需求與衍生和次衍生需求是有本質區別的,屬於不同層次的擴張性聯想思維活動。內生性需求是指:生理上業已進化形成的自主反饋機能所引發的需求欲,比如,飢餓感的刺激,引發探尋食物的慾望和動機之念想。衍生需求是指:尋找食物以及如何把食物加工製作出來。次衍生需求是指:心理上向更高層次、更加廣度和深度去追求的慾望之念想。比如:尋求在優雅環境下餐飲欲、講究穿著打扮的求美欲、追求擁有比別人更高檔的汽車欲、創業致富欲、追求環境整潔和個人衛生欲等自我意識下的需求慾望。總之,自我意識從內生需求刺激以後開啟,而衍生需求,則依賴於內生念想資訊的誘發而產生的延伸性聯想。比如:人從睡眠狀態下被鬧鐘聲換醒,換醒之前如果他不在夢境時刻,他的瞳孔是放大的,說明視器不在進行聚焦成像活動,(也說明本文關於視器以聚焦成像的活動來尋找長期記憶資訊的思維活動機制是客觀存在的)。沒有視器聚焦成象活動,就沒有動物產生意識或展開意識下的思維活動。視器聚焦成像,它相當於計算機中的控制器和脈衝發生器,是連線儲存器後,將儲存器中的一個特定檔案以文字、聲頻、影象或影片在顯示器中顯示出來一樣。那麼,換醒之前的他完全沒有意識。最初醒來後的他,假設肢體不經意地運動了一下,身體運動出的刺激誘發出了自我存在感,即自己的身體與外界是既聯絡又割裂的意識感被凸顯了出來。比如:人被鬧鐘換醒後,視器功能恢復到清醒時的常態,其間,視器做出了縮瞳、調整晶狀體曲率、調整視軸,把視野景物最清晰地聚焦於視網膜上。再透過視神經——外側膝狀體——枕葉視覺皮層再現,獲得視野或內隱記憶資訊的感覺,這個簡短的過程開啟了必要的一段聯想思維機能的通徑。每一個資訊,處於感覺階段,自己是不知道其資訊內容和含意的,此時,這些個資訊還僅僅是一幅畫或別的什麼,不能誤視為意識產生了,也不能視為已經獲得了感知。在沒有思維活動(資訊比對)進行的情況下,還處於對什麼都不知道的階段。接下來他感覺到天亮了,感覺到飢餓了或身體的某個地方不適,透過調動(聚焦成像)經驗資訊(長期記憶資訊)比對,找到了飢餓與吃飯的關聯資訊,應該吃早飯了,再透過經驗資訊對比,他進一步做出了起床、穿衣、洗漱、做飯……等一系列的行為選擇(先做什麼和怎麼做)和決斷(行動實施)。在進入到由一個資訊聯想到更多相關聯資訊並加以確認下來的這個階段,意識才真正開始產生。上述是一個人受到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念想性需求欲對自我意識產生的一方面機制。
疼痛刺激又是引發自我意識的另一個機制。體內外某些因素所道致的身體某處產生疼痛感覺。對動物的生理進化、思維進化以及個體的存在和安全起決定性作用。疼痛機制的存在,不僅僅是對生理狀況好與壞的“報警”、對免疫力的促進與加強、啟動自主調動生理激素與傷病痛抗爭等存在意義。它還在於動物面臨危險時刻的行為做出最佳避險(難)決策,作出誘發性啟動。並對即時開啟自我意識下的資訊“加工”之門,來進一步探尋可比經驗和樣板(“照片”)資訊中的參考對策項。實現“化險(疼痛)為夷”之目的,起到不可替代的功用。
疼痛誘發產生自我存在感,即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去主動地“尋找”出避免或解除疼痛的辦法。從而,意識的大門就敞開了。比如:一個人在睡眠狀態下,因地震而被樓層水泥板砸斷了右小腿。我們知道,人在睡眠狀態下是沒有意識的(雖然做夢也是一種潛意識,也有視器的聚焦成像活動。夢中活動因存在著自主性、隨意〈機〉性、結果的不確定性和無序性而不能把它視為有意義的意識)。因此,小腿被砸斷時的疼痛刺激,換醒了自我存在感的意識產生。它的產生過程是這樣的:由於這個疼痛刺激太過強烈,小腿斷裂處的感受器產生極度興奮,強烈的衝動首先上傳到中央後回右小腿感覺皮層區(大腦左側),同時將疼痛刺激傳到第二體感區。接著,中央後回體感皮層區連鎖地開啟思維通徑環路——衝動過度到對應右小腿運動皮層區——再經過運動皮層整合(小腿部位運動時的一張張照片式資訊)——過度到動眼神經運動皮層區——再返回到頂蓋前區——動眼神經核——控制視器聚焦成象活動——外側膝狀體——視覺皮層再現出右小腿視覺狀況。上述這個環路,從無意識的睡眠狀態下,換醒了我的右小腿被砸斷了的感覺。但不是知覺,意識尚無。接下來,在對痛點自然關注的同時,因疼痛而誘發出視器聚焦探尋身體或身體以外的情景,結果發現,我身體的其它部位都是好好的,將這兩個方面的情景對比後意識產生。我知道了右小腿疼痛,而不是左小腿疼痛。接下來,在這個意識下進一步展開有目的的聚焦尋的活動,思維活動就根據這個自我意識來啟動探尋各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例如:用手推開壓在腳上面的石板、撕下衣服折成布條止血、挪移身體到安全的區域、呼救或用手機撥打120求救電話等等照片式經驗資訊。意識產生的前後,有個分界嶺,這個分界嶺以能否意識到我的存在或能夠區分出我與非我為區分標誌。其中包含能夠聯想或分辨出不同的兩個以上資訊元素,並進行關聯比對。例如:睡眠狀態下的人,屬於沒有意識階段。石板砸斷了右小腿產生了疼痛,疼痛又把人換醒了,醒了的人首先被疼痛感覺牽引出視器聚焦成像,視覺上看到了右小腿及其疼痛感部位。疼痛誘發出解除疼痛的需求和慾望,慾望啟動視器聚焦尋的活動,把長期記憶中的避險經驗以視覺照片式資訊一一輪番地再現出來,從中選擇出最合適的解脫困境的方法。上述過程中,自從視器聚焦後把解決困境的經驗資訊提取出來,進行到這個階段時,才是意識產生的過程和時刻。離開運用經驗資訊,人只是處於一個感覺階段,一個感覺不能視為感知或意識已經存在。至於篩選出的那個所需要的資訊是否應用,這就受自我意識支配了,也就是進一步提取相關聯資訊作比較。人能夠有意識地提取經驗資訊並對其進行篩選和決斷,使得衍生聯想活動的思維資訊量呈幾和式級數擴張。思維在自我意識下不斷尋的運作,一次一次地,連續不斷地篩選出最想要的結果。這是疼痛誘發出自我意識產生的過程和機制。
疼痛刺激引伸出有意識的聯想思維活動,聯想思維活動還會把動物經驗中的危險情景給再現出來。比如,經驗資訊中就有汽車輪子在行駛過程中脫落,產生自主偏向行駛,造成車毀人亡的事故場景。這個危險情景意識,又會引起動物的恐懼意識。因為一旦危險發生,就有可能道致自己的身體疼痛、傷害甚至死亡,再透過聯想,疼痛和死亡是可怕的情景。這些心理意識皆圍繞自我而展開對經驗資訊的關聯比較,在此基礎之上作出最佳的逃避決策和解脫措施。
其實,人在清醒狀態下,始終保持著“待機意識”,只要出現體內外被刺激,就出現了某個新的關注點,關注產生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往往決定自己的行為決斷。決斷不僅僅是對各種不同資訊的比較和加工,更在於比較出來的資訊,那一個更接近自我意願或需要。比如:一個人去某個單位應聘,該單位給應聘者每月2000元工資,由於自我意識的“作怪”,應聘者自我覺得現在物價高,家庭開銷大,工作還不輕鬆,我的能力也不差。這個工資太低。這個比較出的結論不符合自我意願。於是就決定放棄應聘。也就是說,一個人有了自我意識以後,事事處處就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了,甚至在物質不能滿足自我需求的情況下,還會產生自私的決斷傾向。
-
4 # 木木西里
物質。
你的問題我可以這樣解答:首先,每個人出生時,大腦結構都不一樣,於是在不同或相同環境下,會形成相異或相反的意識。這是大方向的回答。 再次,人與人之間,意識的相互交流是透過聲,光,熱,觸等來完成的,而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存在,不同的人對這些物質表達的資訊也有不同的理解,故也會形成相異或相反的意識。這是較為耍賴的回答。
最後,在先天的的基礎上,不存在誰和誰的生活環境完全一樣。你們雖然大體環境相同,但在某些事情上與你有相異或相反的反應,這很正常,也許在其它問題上你們又會一致的。而面對同一情況的反應的不同,可以歸結為個別現象。
-
5 # 雄文天華
我的思維有時候也會突然停頓,不知道自己想什麼,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飢寒,不知道時間。靈魂住在皮囊裡,不知道去哪裡玩了。哎。意識一定是服務於肉體的,也凌駕於肉體之上的。
回覆列表
第十一章——意識是這樣的
寫到這裡,寫這一章,我自己認為是很重要的一章。我相信很多心理學家和腦神經學家會認同我的。探索生命——意識是這樣的。這是這一章的標題,我很心虛,因為在我想意識是這樣子的時候,意識本身可能已經在嘲笑我了。
嘲笑我沒有關係,關鍵是不要嘲笑未來的你。我願意是那塊被嘲笑的石頭,你踩著我,或許可以從另一扇門進去。……
在寫這本書的第二章,我就說過意識是由兩部分影響和構成的:先天力量和後天力量。
所以現在的你我意識是這樣的:1、經過500多萬年的發展,遺傳基因,各類器官的分工協作。就構成了意識層次的感覺系統。動物同樣也是這樣的。也就是人類和動物,有一些本能的東西,是被”時間“編寫好的。
比如說:蜘蛛織網,小鳥築巢,一些動物遷徙。再如一隻從未生過孩子的狼,她本能的知道,狼崽出生,她要咬斷臍帶。對於這些天生的本領,我們只能說”這種意識行為“是被編寫好的。
對於小鳥,蜘蛛這樣的動物的意識層次,我覺得僅僅是感覺層次。也就是說小鳥和蜘蛛這樣的精確的築巢行為,這種意識行為,他們本身並沒有意識到。也就是說他們在開始之前,沒有藍圖。同樣人類也擁有一些本能能力。比如哭,比如笑。這些都是你不用學習,就會的。
而這些能力就是先天力量塑造的先天意識。
後天力量所塑造的意識自然是後天意識了。小猩猩小的時候不會使用石頭砸堅果吃,也不會用樹枝釣螞蟻吃,但是慢慢她就會了。是透過學習獲得的能力。所以我個人認為猩猩的意識層次可以達到想象階段。
所以意識是這樣,閉上眼睛,你想象地球就是你的大腦,而你就站在大腦的中心。有億萬條資訊線直接和間接縱橫交錯的連結著你。每天每時每刻這個巨大的大腦表層感受什麼,從哪裡傳來的感受,程度多大,多少……所有這些資訊,會被你知道,所以你就“知道”了。意識就這樣產生了。
不同的刺激,不同的刺激所引發的大腦內部啟用和協作,是不同意識狀態的根本。所以清醒時的意識,夢,催眠狀態,幻覺狀態,昏迷狀態,睡著的意識狀態,發瘋等都是不同的刺激所致。是不同意識狀態。
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咋樣,共同點是什麼?不同點是什麼?……
下一章,我會就此回答各位。我希望更多的善於內窺的人,心理學,腦神經學科的人能更多的對此書中的觀點進行評價。
第十二章——不同意識狀態的關係
在上一章,我就提到了不同狀態的意識。現在讓我們來想想,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種意識狀態。在寫這一章,我想了很多,……我不知道我要向你們揭示的是不是“事實”意識,希望你們和科學來驗證吧。
先來看看下面的關鍵詞
1、前意識【是人在任何時刻覺察到的感覺和思維體驗。是一種刺激態,強調當下時間,當前時間段狀態。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前意識,不同於弗洛伊德所說的前意識。後面會給大家介紹弗洛伊德的意識理論】
2、潛意識【對意識構成影響而必須推開的記憶和情緒等內容,是不能簡單注意就能意覺察到的】
3、夢【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或動物在睡眠時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
4、昏迷意識【是指人在昏迷狀態下的意識。昏迷是覺醒狀態與意識內容以及軀體運動均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的一種極嚴重的意識障礙,對強烈的疼痛刺激也不能覺醒】
5、幻覺【幻覺是指沒有相應的客觀刺激時所出現的知覺體驗。】
6、睡眠意識【指的是睡眠時人的意識狀態,且這裡指的是睡眠但沒有做夢時候的意識。睡眠即高等脊椎動物週期性出現的一種自發的和可逆的靜息狀態,表現為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降低和大腦運作方式的轉變。】
7、發瘋意識【指精神不正常時人的意識狀態。指精神受到嚴重刺激而發生精神病的症狀。】
8、冥想【是一種入定或集中的意識狀態】
以上是8種我們生活中的意識狀態,他們是不同的意識狀態嗎?他們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等等,先別記著往下看。我說上面是8種生活中的意識狀態,你同意了嗎?? 你怎麼看?? 我希望你是帶著思考在讀,而不是讀“金庸的武俠”。
要我自己說,上面的不同意識狀態等於零。 這個零是不管用的意思,沒有根據的意思。扯談的意思。 可以為什麼還要這樣寫呢?也許所有你現在所說的意識狀態就是一種呢。
從表面分析,他們不是一種模式的。這樣寫的原因是我希望在“零”中找到“一”。因為現在我不知道“一”在哪裡?
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下弗洛伊德的意識理論。弗洛伊德理論是這樣的。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構成意識整體。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中,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雖是三個不同層次,但又是相互聯絡的系統結構。
弗洛伊德將這種結構作了一個比喻:潛意識系統是一個門廳,各種心理衝動,意向,相互擁擠在這裡。與門廳相連的第二個房間是一個接待室,意識就停留於此。門廳和接待室之間是有守衛室,守衛室檢查著各種心理衝動,對於那些不贊同的衝動,他就不允許它們進入接待室。被允許進入了接待室的衝動,就進入了前意識的系統,一旦它們引起意識的注意,就成為意識。
他將潛意識分為兩種:“一種是潛伏的但能成為有意識的”潛意識——前意識,“另一種是被壓抑的但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成為有意識的”潛意識——無意識。這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意識理論。
根據這樣的理論,我們應該講夢放在哪個廳?意想放在哪個廳?幻覺放在哪個廳??顯然弗洛伊德的理論不能將這些安排好。
我們應該這樣去解決意識問題,回到意識產生的本源。即你想象地球就是你的大腦,而你就站在大腦的中心。有億萬條資訊線直接和間接縱橫交錯的連結著你。每天每時每刻這個巨大的大腦表層感受什麼,從哪裡傳來的感受,程度多大,多少……所有這些資訊,會被你知道,所以你就“知道”了。意識就這樣產生了。所以意識的產生是大腦區域的協作和電磁反應。無論是上面例舉的那種意識狀態,大腦必須有啟用協作反應才能產生。
所以我認為意識是這樣的:
1、人或動物的意識是時刻存在的,不管你處於哪個意識狀態,主要生命體徵存在,意識就存在。植物人也是。
關鍵詞:時刻存在,意識狀態,植物人。
時刻存在即大腦在活動,意識就存在。各種意識狀態只不過是大腦活動所產生不同情況。植物人有感覺,有雜散的腦電波,所以其意識定然是存在的。
大家別忘了我關於意識層次的劃分:感覺,知覺,想象,思維。
理論支援:
1、很多時候,你沒有意識到你意識了,但是意識是客觀存在於你的大腦中的,你自己沒有覺察而已。有人晚上說夢話了,早上你告訴他,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說夢話了。而他在說夢話的時候,他的大腦指令他說出這句話,本身就是意識過程。
還有有人能記起自己晚上做的夢,有人做夢了,也不知道自己做夢了。夢遊也是一種,不能因為主觀體驗者感覺不到自己在意識,就說沒有意識。
2、我們還知道昏迷,我覺得用昏迷解釋會比容易理解。昏迷按刺激反應及反射活動等可分三度:
淺昏迷:隨意識活動減弱,對疼痛刺激有反應,各種生理反射(吞嚥、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應等)存在,體溫、脈搏、呼吸多無明顯改變,可伴譫妄或躁動。
中度昏迷:對痛刺激的反應消失,生理反應存在,生命體徵正常。
深昏昏迷:隨意活動完全消失,自己感覺不到自己的意識,對各種刺激皆無反應,各種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規則、血壓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鬆弛、大腦強直等。
極度昏迷:又稱腦死亡。病人處於瀕死狀態,無自主呼吸,各種反射消失,腦電圖呈病理性電靜息,腦功能喪失持續在24小時以上,排除了藥物因素的影響。
從昏迷的程度遞增,我可以發現,意識活動是慢慢“感覺不到的”,而事實上意識活動是存在的。
23名植物人接受腦部掃描
據報道,這一重大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刊物《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在由英國劍橋大學和比利時列日大學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23名“永久性植物人”的腦部進行掃描,以觀察他們對於外界刺激的大腦反應。
據悉,在23名參加實驗的植物人當中,有4個人被掃描出腦部對於外界刺激產生反應——可以想像運動場景,比如在網球場奮力擊球;也可以想像空間場景,比如從一個房間走入另一個房間。
當他們思考不同問題時,腦部血流會在核磁共振成像中呈現出不同大腦區域的“亮點”。而最令研究人員震驚的是一個已經深度昏迷7年的29歲男子。該患者自2003年初遭車禍後大腦嚴重損傷,從此成為植物人。他竟然可以對“選擇性問題”做出回答。比如,當問到“你的父親是叫托馬斯嗎?”他可以透過思考後做出“不是”的反應;當問到他“那你的父親是叫亞歷山大嗎?”時,他立即可以做出反應“是”!研究人員總共問了6個類似問題,其中包括“你是否有姐妹”等。掃描結果顯示,6道是非選擇題中他居然答對了5道!
世界上關於植物人醒來的案例,還有很多,相信大家也都聽過。所有這些證據都指向了一點,那就是意識是時刻存在的,不管你意識到沒有,他是存在的。
所以就這一點來說是各種意識狀態的共性。
我的心理學理論是這樣的:在意識時刻存在的前提下,潛意識和前意識共同構成意識的全部。潛意識是記憶的全部合集,前意識是受“當下環境刺激”。當下意識的出現,取決於“環境刺激”這裡的“環境刺激”指的是“當下環境刺激”和“記憶合集“的共同作用。
我們改如何理解這個理論呢?首先不同於弗洛伊德的是當下意識的出現,沒有”守衛士“在稽核你的意識。因為大腦的千億級神經是縱橫交錯的連結著,取決於它連線和反應的活動是刺激和資訊。這樣就沒有“割裂”意識本來的登場方式。
偉大的弗洛伊德先生之所以有這個想法,他認為意識是被過濾的,而過濾的角色就是這個“守衛士。”比如在你想說一句罵人的話,而因為在公共場所,所以沒有說。在這個思維過程中,有一個抑制的行為。再比如說你在一個你喜歡的女孩面前,你想和她傳送性關係,可是沒有。也就是說進入你意識或控制你說什麼,做什麼的,好像有一道”守衛“,可以是一種喜好,可以是一種道德,可以是一種規則。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在一個公共場合,你可以心底裡罵人。在無人場合,你大聲罵他。在你喜好的女孩面前,你可以意淫。你在一個人的時候,可以拿著她畫像親吻,甚至手淫。
所以當下意識的出現,是”環境刺激“。”當下的環境刺激“,即你看到,聽到,聞到等多種綜合,加上”記憶的合集,潛意識“綜合作用,你的當下意識就產生了。“記憶的合集,即潛意識”本身就是一種經驗,一種道德,一種規則,一種暗示……。
有時候你不知道,你為什麼這麼想,為什麼選擇這個?為什麼突然哭了了。因為你不知道是哪條“潛意識”參與了“當前環境刺激”,是你的意識產生了,行為就表現出來了。
所以經過以上論證,我們不難發現,所謂不同的意識狀態,如何區分不同,嚴格意義上說是個偽命題。就像物理學上的測不準原理。因為無論是夢,昏迷,幻覺,睡眠都是與“當前刺激”和“潛意識,記憶合集,甚至包括了遺傳本能”的共同作用。這就是說從意識本身的角度去區分,是無可為的。
這是一些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其頻率變動範圍在每秒1-30次之間,可劃分為四個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這幾種波的頻率邊界,在學界還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亦有學者認為δ波小於4Hz,θ波4~7Hz,α波8~12Hz,β波13~35Hz,並認為有大於35Hz的腦電波,並命名為γ波。長期處於該狀態下的人會有生命危險)
δ波,頻率為每秒1-3次,當人在嬰兒期或智力發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極度疲勞和昏睡狀態下,可出現這種波段。
θ波,頻率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願受到挫折和抑鬱時以及精神病患者這種波極為顯著。但此波為少年(10-17歲)的腦電圖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頻率為每秒8-13次,平均數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如果沒有外加的刺激,其頻率是相當恆定的。人在清醒、安靜並閉眼時該節律最為明顯,睜開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時,α波即刻消失。
β波,頻率為每秒14-30次,當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或亢奮時出現此波,當人從睡夢中驚醒時,原來的慢波節律可立即被該節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悅或靜思冥想時,一直興奮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來,α波相對來說得到了強化,因為這種波形最接近右腦的腦電生物節律,於是人的靈感狀態就出現了。摘自孫作東著《啟用沉睡的腦》一書
現代科學研究已經知道,人腦工作時會產生自己的腦電波,可用電子掃描器檢測出,至少有四個重要的波段。經過研究證實大腦在至少有四個不同的腦電波。
一、“α”(阿爾法)腦電波,其頻率為8-12Hz(赫茲)。
當你或我的大腦處於完全放鬆的精神狀態【空的狀態】下,或是在心神專注的時候出現的腦電波。在“放鬆活躍”狀態時,我們能更快更有效地吸收資訊。那是我們通常作某種沉思或傾聽令人放鬆的音樂所取得的狀態。當代一些流行的“快速學習”技巧,就是基於“巴洛克”音樂背景下的訓練方法,【是的,我學習和玩槍戰遊戲[鍛鍊反應力],我總是聽著能震撼意識的音樂,音樂能讓我的大腦更加集中注意力,思維反應也更加活躍,思索問題得出的答案也更快,條理清晰,不容易出錯】。就是許多巴洛克音樂作品的速度(即每分鐘60-70拍),與大腦處於“放鬆性警覺”狀態下“波長”是相似的。如果在那種音樂的伴奏下有人將資訊讀給你聽,這資訊就‘飄進了你的潛意識’。
二、“β”(貝塔)腦電波,其頻率為14—100Hz。
這種腦電波反映的是人類在一種通常的、日常的清醒狀態下的腦電波情況。它是一般清醒狀態下大腦的搏動狀況,在這種狀態下,你和我就會出現邏輯思維、分析以及有意識的活動。當你睜著雙眼,目光盯著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或者你在執行專門任務,比如解決問題和談話。你頭腦警覺、注意力集中、行動有效。但可能還有點情緒波動或焦慮不安,這就是典型的β腦波狀態的人有時的反映,說出現煩惱、氣憤、恐懼、惱火、緊張以及興奮狀態。
有的神經科學家進一步將腦波分成不同等級。有12-16Hz;還有高波(16-32Hz);K複合波(33-35Hz);以及超高階β波(35-150Hz)。K複合波僅僅呈短期、迸發式出現,在此情況下你可能會找到高創造力與洞察力的焦點。出現超高階β波時,你會有種超脫體外的感覺。
三、“θ”(西塔)腦電波,其頻率4-8Hz。
這個階段的腦電波為人的睡眠的初期階段。即當你開始感覺睡意朦朧時——介於全醒與全睡之間的過渡區域——你的腦電波就變成以4~8Hz的速度運動。
四、δ”(得爾塔)腦電波,其頻率為0.5-4Hz。
它為人的深度睡眠階段的腦電波。當你完全進入深睡時,你的大腦就以0.5~4HZ運動,即δ波。你的呼吸深入、心跳慢、血壓和體溫下降。
這既是不同意識狀態的不同了。但是這樣的區別很粗糙,而且站不住。我曾試著想把意識狀態分為:無頻意識,低頻意識,中頻意識,高頻意識。可是依然不能將日常我們所說的意識狀態很好的排座入位。就拿夢來說,你把它歸結為那個系統內。我想那得看,這個人做的是什麼夢?呵呵。
【遺憾的人,本人沒有找到關於不同意識狀態的核磁共振掃描圖。希望相關從事醫學的朋友,可以又關於核磁共振的影象掃描總結和分析。若能分享,不勝感激】
看到這裡,你有什麼疑問?? 我有。意識是時刻存在的你怎麼證明??
我個人認為這不是簡單心理學問題,這更是一個哲學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體驗者本人沒有感覺到意識,意識是算存在呢還是不存在?
比如最近有這樣一個關於大腦的發現,我很感興趣。事實上,我一直堅信大腦應該有一個關鍵點,類似於控制中心。
現在美國科學家穆罕默德·考貝西教授和同事在研究癲癇患者時,意外發現對大腦一個特殊區域進行電脈衝刺激,能夠使患者失去意識進入“睡眠狀態”。一旦停止對大腦刺激,將使患者恢復意識,同時,患者無法回憶剛才所發生的一切。“一位54歲患者大腦“屏狀核”(大腦中心下方一個較薄的神經組織)受到高頻刺激時,研究人員發現患者失去知覺處於昏迷狀態。這意味著她無法響應外界指令、兩眼發直和呼吸減慢,一旦對屏狀核的高頻刺激停止,這位患者將恢復知覺,同時對於剛才發生的一切全然不知。
在接下來的兩天,研究人員每次對患者屏狀核進行刺激實驗,出現的情況都是一樣的,同時,研究證實這並非是癲癇症的副作用。 這個發現表明,有可能是一種被稱作“屏狀核”的地方,將分散的大腦功能組合在了一起,進而產生了思想、知覺和情感。這讓我們對困擾了科學家和哲學家上千年的一個問題——意識是怎麼產生的,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對大腦的研究理論比比皆是,但大多數認為,意識一定是包含了由幾個層次的大腦網路共同作用而成,從而讓人類將周圍的環境統一起來進行感知,而不是從孤立的感官感知世界。人類的意識需要一種類似於“樂團指揮家”角色的物質,將所有不同的內部和外部意識聯絡在一起。
考貝西認為,他們的實驗結果可以表明,“屏狀核”在觸發意識方面扮演了一種至關重要的角色。“我把它比作一輛汽車。”他說,“一輛在路上行駛的汽車有很多部分都要發揮作用,比如汽油、變速箱、發動機等,但是,你只能在一個地方轉動鑰匙,進而讓所有其他部分共同開始工作。所以當意識透過很多組織結構和網路共同工作才能完成複雜任務時,我們必須找到那個 鑰匙 。”
這說明說明呢??在我看來是這樣的。我們之所以可以知道自己有意識是基於一種常態。這個時候“屏狀核”正常。而我們不知道自己有意識是一種特殊態,這個時候“屏狀核”不正常。
而這個不正常時候我們說意識是存在的正確嗎??
我在上面已經說了意識的產生基於神經元的電和化學反應。而電脈衝刺激“屏狀核”這個一個紙一樣薄的組織,人就感覺不到自己是有意識的。是說明大腦正常的電和化學反應搜到了干擾。
關鍵點來了!! 這種干擾導致了意識沒有產生還是產生了無法提取。我個人認為是無法提取。正常的大腦電活動和化學反應被“分散”或者“全面轟擊”。導致你無法提取原來的意識。個人認為這是大腦執行機制問題。大腦會將“整體”突出,“部分”沉底。
我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肯定能發現更多東西。比如拿植物人試試,拿正常人試試,看看反應是如何。 尤其是植物人,我覺得如果不是大腦部分缺失或者腦內嚴重堵塞、腫瘤等情況,能否醒來的關鍵就在於找到“開關” 而“屏狀核”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線索。植物人之所以不能意識的原因,極大可能是控制中心的彙集能力減弱或者沒有了。
所以我的結論依然是正常的高階生命體,意識是時刻存在的。
這就是意識的神奇。
最後我想補充兩點:
1、沒有兩個人的腦電波是百分百相同的。就像是指紋一樣。
2、潛意識即記憶的全部。潛意識的內容不會是一成不不變的。因為你的大腦在變化,你還在不斷地充實著潛意識內容。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