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有話少說

    “玄之又玄,玄妙之門”,出自《道德經》第一章。

    《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即,道為天下母,而母為雌性,天下萬物都是母生的。

    牝,母,雌性。“玄妙之門”,即,“玄牝之門”。

    大道至簡:

    玄妙之門,雌性生殖器官。

  • 2 # 陳方友213

    爬格子的讀書人,要領會意識到玄之又玄的含義或意境,很難弄得懂的,很困難吃得透的!

    修身,養性之人,能進入天人合一的意識壯態,可能會領悟意識得到玄之又玄意惠覺識!,,,,

    一一一一一東方道人一一一一一

  • 3 # 彥華327

    天地之間的萬千生物,以生命的形態來展現世界的美好。生命生存是宇宙中最平凡卻最神聖的現象,萬物都有生命的本始的根源。尊重生命,敬愛生命,這才是人世間最偉大的載體。最樸素的感惰,就應該熱愛賜予了我生命的母親。

  • 4 # 鳶尾洲國學志

    (拙拙一答,恭聞指正)

    個人認為,想要真正地理解這句話,首先一定要知道它的原始形態——“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閱讀《道德經》,一定要優先選擇“馬王堆帛書版”,畢竟成書越偏古越近乎原汁原味。今人依據所謂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進行理解和翻譯,顯然是不貼切的和不妥當的。

    一、何謂“玄之有玄”?

    作為一本最真誠的求知之書,玄字並不是懸字的異形,它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神乎其神。所謂的玄,其實就是知識的抽象性。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哲學抽象,科學具體。換言之,哲學就是老子口中“玄”。而玄之有玄,意思就是抽象之上還有抽象。顯而易見,大名鼎鼎的老子,的確是一個求知慾非常強的大思想家。

    二、何謂“眾眇之門”?

    僅僅以為老子是一個探索哲學的人,那就太小看他老人家了。眇,原本是指眼部殘疾——只有一隻眼睛可以正常使用。而老子所謂的眇,則是一種很難被肉眼發現的新知識。換言之,眇字所指代的正是“未知事物”。因此,眾眇就是所有的未知事物;眾眇之門,就是發現併發掘所有未知事物的方法。而這種方法,恰恰是“玄之又玄”。

    顯然,將二者結合起來,就成為了一種探索未知的積極態度。這也正是老子為什麼會提到“恆道”與“恆名”的根本原因——因為探索,所以要觀察其規律;因為發現,所以要確立其名稱。

  • 5 # 華繼善

    道心合一、玄疑頓破,勿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將無我.培根鑄魂、眾妙歸一.世界太平、和諧歡喜.極樂了明、天雨妙花.佛道圓成!

  • 6 # 向陽2037179439166

    “玄之”即是包含了玄門的一切根基知識,“又玄”且不說這玄字的解釋,一個玄門密典,就可以把一個國家趴了!再來一個玄的話,哇塞!不要說一個地球,整個宇宙都可以攻下。

    簡單的解釋:第一個“玄”充當名詞,解釋為玄學。第二個“玄”充當動詞,指分配,調動的意思。

    “縱秒之門”這句的精華僅在於“秒”同“妙”。

  • 7 # 北京得明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以“道外”的角度來看“看道”所產生的觀感,感覺。

    “道”者,乃“生態體系”是也,自帶,自有“道中萬物”,自帶自成“道中萬物之間的彼此作用關係”,作為“道外”之人,無法理解和參透其中的奧秘,故,稱之為“玄”。這就如同人們會搞不懂或者弄不明白別人家是在如何過日子一樣。對別人家總有一種玄妙感,神秘感。其實,每一個家庭過日子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作為家庭成員,對這些方式方法不會有任何的神秘感覺,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對於外人而言,則是一直充滿著神秘色彩的。

    生態體系的自有自帶狀態,即:常自然。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即“就應當有,就應當這樣”,沒有為什麼。但是,對於好奇的人來說,總會覺得其中有很多的玄妙,奧秘所在。

    其實,道,即是一個生態體系,即是一個“常自然”的狀態,也是一個“就應當這樣,就該如此”的狀態。

    其二,明道之人,會明白“就應當這樣,就應當如此”,不明道之人,反而會覺得玄而又玄。就如同:人,為什麼要有五臟六腑呢?答,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就應當有五臟六腑。就應當明白:沒有為什麼。

  • 8 # 敬亭3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表黑,玄,玄龍,又叫真武大帝。玄,又表太極圖中的太極玄,又稱S線,表陰陽。

    眾妙之門,妙,少女也。眾妙是指多。古人講的眾妙指的是誰?

    古神話中,天帝有十個女兒,又稱為十妙眾。后羿射日射的就是這十姐妹,這都是陳年往事了……現在人稱之為神話傳說了。

  • 9 # 網暈者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謂之玄竅,即祖竅,不在心,不在腦,非黃庭,莫艮背,不可無心求,不可有意守。有道是有竅觀竅,無竅觀妙。

  • 10 # 宏播子竇樹山

    先從字面上來看,“玄”,可解釋為幽昧、幽遠、奧妙,這裡是研究道的,有神秘微妙,深不可測的意義。

    “玄之又玄”,老子用這種遞進否定的方法,極言其玄。什麼這麼玄呢?“道”。

    “道”,是“眾妙之門”,是宇宙間一切的一切的本源。

    這樣解釋是不是到位了呢!遠遠不夠!如果僅從字面上,或者從理論上,哪怕從哲學上理解,都不能真正知曉老子的本意,都會陷入空談。

    這正如老子開篇提醒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說不清楚,研究不明白的,那麼,怎樣才能明白呢?

    這要先搞清楚,老子的“道”是怎麼得來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的這個“宇宙生成模式”,已被當代天文學、核物理學證明是正確的。

    那老子怎樣知道了“道”是一切的本源的呢?他看到了!他是怎麼看的呢?不是用跟我們一樣的兩隻眼睛看的。

    他是在“致虛極,守靜篤”的狀態中捕捉到的,因為“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老先生在恍惚之中,看到了宇宙、生命的由來和變化無窮的奧妙。

    那麼,我們要想真正理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要學老子,以身證道,從而頓悟宇宙大道。

  • 11 # 蜂聞言事

    不是答案,只敢談點個人想法。

    讓各位大咖見笑了,我第一次接觸道德經,居然不是正規的書本,而是在電影的臺詞中。等到正式的去閱讀,又常常被它美妙的文字和各種版本的註釋,搞得昏頭轉向。一遍又一遍的閱讀,一次又一次在人生道路上迷茫,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向它尋找答案。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回憶了一下,我居然還是不明白它講的是什麼?不過,接觸的多了,反倒是學會了它的一些說話方式。什麼話都不敢說滿,常常把一個簡單的問題想得非常複雜,想的多了又反而不敢說了!

    “玄之又玄”,我們已經掌握了的,沒掌握的,看到了但又弄不清楚的事都可以稱為“玄”,也可能是它第一句話裡面的“道”。那個可能客觀存在的,而我們可能還沒有認識到它的規律。它不肯定講是這麼個意思,一個“玄”已經包羅永珍所有的一切了,而它還要說成玄之又玄,玄中之玄,它也許是在講這個理論,這種思維層面的修為的同時,還想要用充滿美感的語言來表述。

    “眾妙之門”,睜開眼睛,眺望宇宙,這個世界真奇妙啊!太空有日月星辰,腳底有山川河流。年有四季,人有生死。高樓中有燈紅酒綠,街角處有衣衫襤褸。一切講的明白,不可理喻的,都碰在了一起。一個“妙”字把宇宙中一切運動變化著的,消失了的,還沒有開始的都講完了。“玄”是道,“門”也是道。你認識它,它是“道”,你不認識它,它還是“道”。所有的一切都從規律當中來,也受到規律的左右。

    “妙”含一切,“玄”是“道”。謂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12 # 一星現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應該指的是下卦加上卦,即內卦加外卦,可以算出萬事外物的每件事情來。這個解釋應該是這世上的唯一正解。只有真正悟道的人或通曉《易》術和《道德經》的人,才能認同我所說。

  • 13 # 人生何處不投機

    看了下所有回答,沒有一個能說到點上的。這也難怪,多年來讀經者對“玄之又玄”的理解基本都出了偏差,把這個“玄”字都解釋為神秘深奧不可測的意思,而道德經的第一章是全篇的總綱,它開宗明義講述了老子總體的世界觀和理解老子思想的學習方法,總綱如果學歪了,後面很多內容都會被帶歪,至少很難深入體會到老子思想的真實涵義。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樸素辯證法的創立者,老子尚簡尚樸尚拙,他的思想跟神秘主義沒有半點關係,如果帶有道德經是神秘深奧的先入為主的念頭去讀經,那麼一開始就和老子的思想咫尺天涯,南轅北轍了。老子說過,“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他的話不需要你拐彎抹角地去自作聰明地理解背後有什麼深意有什麼潛臺詞,道德經所見即所得,老子巴不得把意思表達得越簡單明白才好,讀者自作聰明的想法越多,就越不可能讀懂道德經。

    回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上來,這個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得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時代背景,老子的時代是春秋時期,他的職業是周王室的圖書館管理員,而當時周朝的文字繼承於商朝的甲骨文,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百度下甲骨文的“玄”字是怎麼寫的,就像是一團相互纏繞的絲線,它當時表達的含義並不是如現代人認為的那種玄乎深奧帶有神秘主義意味的意思,而是指從具體的顯性世界到抽象的隱形規律互為表裡的意思,而這也非常符合道德經第一段的語境。

    所以要徹底弄明白“玄之又玄”的意思,不能割裂前後文的語境,必須聯絡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這裡說一下,現在世面上很多道德經的版本都是經過後人刪改的,特別是三國曹魏王弼把道德經改動很多(這傢伙就屬於自作聰明之流),和馬王堆的帛書版一對比就可以看出來,他這麼一改,直接導致後人對道德經的理解產生偏差。個人看法,時間更早的帛書版道德經更貼近老子本來的思想。

    《帛書老子》甲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垣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帛書版用“也”直接斷句,使之不出現歧義。後世很多自作聰明之流為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搞出很多稀奇古怪但讀之狗屁不通的斷句,比如有什麼“道可,道非,常道”的斷法,完全不符合當時語言的習慣方式,對於這種一笑而過即可。

    首先,老子說的這個“道”,指的是宇宙間所有事物執行的絕對化存在的根本性規律,貫穿於萬事萬物的執行發展中無處不在起作用,而一些具體事物的個性化規律,則不可以稱之為“道”,因為那些東西是要有先提條件才能存在的,是區域性的,暫時的,即佛家說的“無自性”。而老子這個道有什麼特點呢?就是無法言語道斷,也有點佛家“一說就錯”的意味。道可道,非恆道,指的是,道這個東西,你可以用語言來講述描述,但是一旦用語言來定義的這個道,就不會是恆久不變的“常道”,是具有侷限性的,也就是有生滅的。所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因此,後面這句“名可名,非常名”其實就是對前面的補充解釋。這個“名”,在當時可不是指名稱的意思,而是是下定義賦予屬性“以此名之”的意思,前一個名可以當做動詞看,“名可名”是說規律的屬性可以被具體定義,但一旦被具體定義了,這個規律就不會是最根本的道了,而是區域性的暫時的,當前提條件變化時,這個定義也就失效了(非恆名),佛家說的“有為法”也是這個意思。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後面這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非常直接地解釋清楚了。首先,要搞清楚,這個“名“是誰在名(作動詞,定義屬性)?是人。天地之始,當還沒有人的時候,自然談不上什麼名不名的。只有當人對萬事萬物一一名之進行定義後,各類事物才被賦予了屬性。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塊鐵礦石,在人賦予它屬性之前,本身就是一塊石頭,對人來說有什麼意義呢?甚至連石頭這個名稱都是人賦予它的。人把鐵礦石煉成鋼鐵,做成錘子,菜刀,各類機械等等,這些過程中,都是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斷賦予其不同的屬性(使其有名)。所以這世間萬物都是一樣的,沒有人對其名之賦予定義,就沒有所謂萬物的分類。被人賦予定義後,才有了萬物的分類(萬物之母)。

    特別提一下,現在特別流行的斷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不符合當時的語言習慣,更不是老子一向簡潔的風格。按照當時老子的行文,如果要表達上述的意思,直接是“無,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而不會去畫蛇添足加一個“名”字,讀起來又累贅又拗口。

    接下來,就是老子講學習道德經的方法論了。“故垣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噭”,這裡的無慾有欲,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有沒有慾望,其含義範圍更大些。簡單地解釋,那就是要用不預設立場的客觀態度(無慾)才能去發現接近大道的規律(妙),然後才談得上在掌握此規律基礎上,主觀能動(有欲)地利用規律去發揮作用達成目標。

    後面是“兩者同出,異名同胃”,這裡的“胃”字通“謂”,結合前文意思清楚明瞭,兩者為何?主觀和客觀,現象與本質。在老子這種悟道者眼裡,本不存在主客觀這樣的二元對立概念,而是心物一元,透過現象與本質互為表裡,也即是從現象去把握本質,再從本質去理解現象,如此“玄之又玄”這樣的反覆良性迴圈的一個螺旋式上升,去接近終極規律——眾妙之門。

  • 14 # 鏡花水月128063329

    為上之天 為下之地 中泉不枉 人心之見 生亦悠悠 死意獨寡 冥也鑿渠 慧人百昧

    為上能見為之天 能下之見為之地 這中的黃泉不枉人也是陸水劍花 只有人心才能見 生就是悠悠往來黃泉也是像劍客深讀 死也也是意識獨寡守居心絕泉城見尺花崗脫三界 內在之深玄修玄鑿渠擺尾守之神 慧人百者之昧

  • 15 # 孤曰

    每個人理解不一樣,但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實特別好理解,玄中玄是所有奧妙的大門,所有奧妙都包括在這個玄中玄裡面,所以說老子說,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妙和徼,被老子認為是玄,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倒地是什麼呢?老子的意思就是說玄中又玄這種深奧是誰也探究不清楚的事情,。就是現在科學也把無法解釋的東西也稱作玄學,。

  • 16 # 柘溪散人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首先,何為玄?巜黃帝內經》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後世知道之人愈少,人之貪慾俞多。明道之人少,而道不明,故而謂之“玄”。大道甚夷,而眾人好徑,道之不行也可知矣!總而言之,一篇《道德經》,曰清靜,曰玄虛,為其本旨,而世人多欲,障蔽本心,水混而不見月,不明道之本源,悲乎!聖人苦口婆心,而眾人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吾亦欲止語。下士聞道,大笑之,吾亦愚之至也。

  • 17 # 歲熒鎮庚辰

    《繫辭》:“……立天之道曰陰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不測謂之神。”《道德經》闡述的是易理,這個沒錯吧。

    《易·乾》:“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大明,日也。” 如唐朝韓愈詩:“金烏海底初飛來”(太陽剛從海底衝出來);白居易詩:“白兔赤烏相趁走”(月亮和太陽互相追趕)。太陽的別稱: 太陽的雅稱白駒 金虎 赤烏 陽烏 金烏 金輪 火輪 赤輪 晷景 奔晷 朱曦 曦和 陽景 大明 明光 光朱 曙雀,赤烏 赤日。

    所以,《道德經》其實就是在說太陽的規律,比如有一章經文:“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上句經文的意思是說:“道”指太陽規律,“德”指大地效法天的行為,德行最厚的合道的行為就像太陽(赤)到了子時(午夜11-01點),這個時間毒蟲休息不主動攻擊人了,猛獸逮捕獵物也完了,猛禽也休息了,人們睡著後筋骨是很放鬆的但雙手會呈現握住狀態,健康男性就算睡著不想男女之事也會勃起,這是因為精神狀態處於最好的原因。

    很明顯《道德經》是替人們描述的《易》的理論,而《易》是天文現象的總結

  • 18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孔子說:″小人之反中庸也,而小人無忌憚也。” 這裡的“小人"是指國家俸養的國學院院長、孔子學院院長等高階文化精英,要這些人才能接觸到《中庸》,一般人是很難有機會接觸《中庸》的。譬如說,老夫教書三十多年,也只是退體後幾年才接觸到《中庸》,一看,《中庸》已經被朱熹這廝曲解了,孔子說的“小人"就是朱熹這些敗類。當然,今天這樣的敗類多如牛毛,他們在踐踏和玷汙孔子崇尚的道德文化。孔子的《系傳》中的核心內容就是解釋和評論“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

  • 19 # 實在是看不慣了

    理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關鍵在於一個玄字如何解讀。眾說紛紜,但是沒有令人信服者。

    實際上前幾句話已經給出了玄的定義: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這裡分明說 同又稱為玄。就是找到有和無共同的母體的過程就是玄妙之思,是達到大道的方法。

    當然有的人會說同謂之玄是說此兩者都是玄。不過這個說法明顯不通。

  • 20 # 夜月190

    要是隨便一個人都能解釋那還是老子的真理嗎,愛因斯坦相對論除了本人有幾個搞懂的,說個大概誰都知道那麼回事,玄之又玄好比就是具體說誰也說不清楚,我也知道核彈原理怎麼回事,我不能說我就懂製造技術。人家能說出來的就是已經最簡化了,至於再往裡面走沒辦法讓大家都明白,所以稱之為玄之又玄即奧秘裡面的奧秘。有些東西真不是像學校教育的那樣,老師一教你很聰明裡面就會了,那隻不過是一些淺層次的東西,深層次的就需要個人的天賦了。儘管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看待道德經,但都不是老子所觀察到的那些,因為你不是老子如何知道老子想什麼,據說老子本是不願意把自己知道的寫下來,所以道德經如同論語是別人記錄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只是說了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好比是規律,那麼規律如何形成,這才是重點。物質由原子構成,原子的原子核內部是什麼,到現在搞不清楚。如果搞清楚估計就打開了玄之又玄的大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愛情公寓5》的結局滿意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