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漂流瓶
-
2 # 路邊拾景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無形的寶貴財富。
文化包含以下幾要素:
1.信仰,是關於世界如何運轉的觀念,這屬於意識形態。
價值觀,是道德評價的標準,這是民族地域長期發展傳承下來而形成的。
2.規範和法令,它是一種高於道德約束的管制,是行為的指導方針,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符號,觀念和價值觀的表徵,就是文化的外在表象。
3.技術,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技術的任務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
4.語言,語言是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工具,作為民族的重要特徵,語言還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由詞彙按一定的語法所構成的複雜的符號系統,它包括語音系統、詞彙系統和語法系統。語言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變化著。
-
3 # 半支蓮6
這個題目有些大,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首先文化從內涵上來講,它是意識形態,與物質基礎相對應。文化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又能夠被傳承的意識形態。
第二,從文化的外延上看,涵蓋豐富,包括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所以,文化具有歷史性、傳承性、豐富性、民族性,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意識形態的總和。
對於個體來講,看人有沒有文化,不能看他學歷高不高,學了多少知識,而要看他的言行舉止有沒有文化。就是說有沒有把知識(文)滲透(化)到骨子裡,再表現在行為中。
-
4 # 湖北艾普拉
文化是一種在時間上經得起考驗的傳統思想,文明意識,及其可以傳承的文化方式,其基本的要素,獨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符號,獨特的文化思想和書籍傳承。
-
5 # 五更草
文化是個很宏觀的詞,所以文化也不容易去定義,人類的衣食住行、科學人文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統統可以稱之為文化,就連小孩玩兒泥巴也是文化,只要是在歷史中呈現過都算,文化本身也是中性的,有好即有壞。
有說法是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我覺得廣義上說,包括政治經濟也該是文化的範疇。
-
6 # 一二一學堂
如果把國家比做大樹,文化就是樹根。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基,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滋養每一個國民的“乳汁”。
無論經歷再大的風雨,只要根在,國家就一定有希望!
-
7 # 花小夭
一、 什麼是文化:
彖傳上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文化就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它的範圍極廣,又在其框架之內不能超越,沒有具體的界限,也沒有固定的單位,它抽象的存在,但又能具象的表達。
如今看來“文化”一詞,還是一個“舶來品”,值得我們驕傲的是,文化一詞雖不是我們創造,卻是我們將內容發揮到了極致,所以即使它源於西方,但是在中國慢慢長大直到成熟。
現在我們所理解的文化是在古代文化基礎上的衍生。
她是一種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具體的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它涵蓋了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範,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
二、 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要素廣義是指文化所包含的各種基本成分。它也是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 神產品的總和。
根據文化的結構可以剖析出文化最基本的分類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他們各自所組成的要素也不經相同。
1、物質文化的基本要素分別有:其表現的物質,制度,存在的風俗習慣,表象的社會關係,以及牽扯到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
2、精神文化的要素包括,其制度或風俗習慣所產生的精神和思想價值,還有所表現出的人文藝術,語言符號,風俗傳承,理論方式和認識見解等等,它們用文字,歌謠,詩詞等表現手法將各種文化流傳百世。
所以,文化是個很廣義的概念,它不僅涵蓋衣食住行,還包括衣食住行衍生出的精神層面,它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文化決定上層文化,精神文化反映物質文化,缺一不可。
-
8 # 爵爺楚門
文化,不只是知識!
現如今很多高學歷的人,是讀了很多知識,但未必有文化!
且以為,文化,基本要素包括:知識,閱歷,品德,人格,以及理性的思辨。
知識和閱歷,知識更多是透過前人經驗的傳遞,學習得來,俗話說的紙上得來;而閱歷,則更多偏向於實踐,體悟得來,是為後人在積累知識。二者之間,不是絕對的對立,即也有實踐體悟的知識,也有書本研習的閱歷,不能將其一分為二的看待,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份量比重的動態變化著而已。
品德和人格,品德更多是作為個體人,你所具備的一些品質德行,其他人對你的共識評價,是他人對你由外向內審視時候,首先看到的你的標籤。人格,更多是你自己對自己的約束,與在外的其他人和事,沒有過多的瓜葛聯絡,是你自己對本我的認知,以及對本我的塑造和加強,自問於心的東西。品德和人格的關係,人格是你本我的根基,其由內自外散發出來的就是品德。也可以說人格是根本性的東西,而品德是人格的附帶品。一個人格不正的人,其品德也必將趨於敗壞。
理性的思辨,是你對知識和閱歷,進行分解吸收必要的過程,是你對品德和人格,如何建立的方法。這是非常至關重要的一步,唯有透過理性的思辨,方能去糟留精,才能聚集真正的知識和閱歷,形成品德和人格。
永無止境的進行思辨,進行積累,文化之氣自然而然養成,並跟隨不斷的思辨,愈發宏厚!
-
9 # 風人無名
雨果說:“時間創造的一切都屬於全人類”。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廣義的文化可算是“時間創造的一切”,至於狹義的解釋,個人覺得泛言之就是能對人的行為經常施加影響的東西。
-
10 # 晨鐘點燈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此語出於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謂文,就是指一切現象或形相!包括天文,人文!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 “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繫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遊》:“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繫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歸納以上諸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透過觀察天象,來了解時序的變化;透過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來治理天下。 文以載道,化性潤心!
-
11 # 臻經典
所謂文化者,文以傳心,化以傳道。
上古思想來看中華文化,以及此文化下發展出來的文明,並不是以所謂的理想國或者大同世界作為最高目的,而是以全體眾生覺醒,作為終極指歸。這是一切聖王化身世間的唯一原因,是一切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語言文字等所有文明活動所圍繞的核心。這一點,與佛教何其相似乃爾。
正如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中華文化,其源頭,是覺醒文化,是幫助芸芸眾生從生死長夢中醒來,而不是後世人們以為的種種。若能站在這個高度看待中華文明,那麼,對於一切中華的經典,歷史,乃至於一切文化思想的異流,蛻變,無論是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諸子百家,秦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乃至於現代所謂的科學民主,也就都可以一目瞭然了。
中華文化五千年以來,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其源頭思想的偉大,之所以淪落,是對於源頭思想的丟失,中華文化到今天,很難說是在進步還是忘本。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中華文明的話,那就是——一套圍繞眾生覺醒的教育系統。在這個系統之下,才會有興滅國繼絕世,才會有輕國家重社稷,才會有中學體西學用,才會有五千年唯一沒有斷流文明的可能。
在這個宗旨下,“中華”這個概念,就不必再用人群,地域,語言,文字,正朔來劃分了,凡是融入到這個覺醒體系的文化,就都是中華文化下的一部分,凡是接受這個教育的人群,就都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正統的中華文化,超越國家,超越種族,超越政治,超越戰爭,超越語言,超越地域,超越時空,超越人與非人…它超越一切侷限,無不統攝一切有緣的眾生心,共同走向生死長夢的覺醒。
當然,在這個文化體系中的眾生,根器有高低,機緣有頓漸,因此,中華文化並不是只有世界觀的真理,也演化出適合上中下眾生的三觀:
唯心無物的世界觀
唯用無我的人生觀
利他無私的價值觀
以及在這樣三觀指導下,發展出來的漁獵農桑祭祀封建等治生安身的方便手段,和聖王賢臣百官諸侯的教育體系,秉承這個宗旨,分類教化,使得不同眾生心,各安其所,終歸覺悟。有了這個認識,對於中華文化的一切經典,一切歷史,難道還會有任何難解之處嗎?
在今天這個利巧發達,人心紛亂的時代,國家之間,難見道義相勸,只聞利益之爭,中華民族,經歷百年屈辱,百年奮鬥,雖然在經濟軍事上重新取得了大國地位,但在世界民族之林,始終難以服眾,甚至令西人有所謂東方黃禍的擔憂,如何消彌隱患,如何建立自信,如何不戰屈兵,如何天下歸心,唯從中華文化的源頭下手,尋根問祖,承襲正道,上下同心,則中華復興可期,天下和平可待。
-
12 # 劍鋒園子
什麼是文化?
在中國古代,“文化”一詞是“人文化成”的提煉和縮寫。《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按照一般的說法,文化是一種已經變成習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是族群形成的集體意識,對於政治、經濟而言,它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的基本要素,有兩種分法:第一,一般分法:1.知識。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
2.信仰。人們對思想、宗教及人物的信奉、敬仰,並以此作為行為準則。
3.藝術。形象的概括社會生活的作品。
4.道德。思想行為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意識形態。
5.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的特殊行為規範。
6.風俗。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禮節、習俗、習慣等的總和。
7.價值觀念。人們認定事物、判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價值取向。
8.社會關係、社會組織。
9.行為規範和模式。
10.技能。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技術、技巧等。
11.語言符號。
12.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樣。
第二,社會學家的分法:1.物質方面要素。即人類創造的文化,必須透過具體有形的製造品來表現,如器皿、布衣、建築物等,可見工具及使用工具製造出來的物質產業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
2.精神方面要素。也就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哲學、科學、宗教、藝術以及各種思想觀念、價值觀念
3.語言、象徵符號方面要素。人們交際交往必須要靠語言和符號來完成,所有知識、文明的繼承也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實現。符號也是語言,如身體的姿勢、人的表情、動作、聲音以及圖形、標誌等,它是無聲的語言,也是社會互動不可缺少的手段,它甚至比語言的運用還要廣泛。
4.規範體系方面要素。一些人類學家把文化歸結為人的行為規範和模式。人們的行為得有規矩,還要受規矩。規矩就是社會規範,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到約束作用。
-
13 # 說八道九
吃喝拉撒睡和衣食住行皆是文化,而且是最厚重的文化,最討厭自詡文化人,堆砌華麗辭藻,矇騙年輕人!尤其是那個餘秋雨。
-
14 # 不一樣歷史
首先,我認為文化是一個人對這個世界認知的體現。
那什麼是文化呢?我認為有四點:
1,根治於內向的修養
2,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
有很多人知道什麼是文化,但是沒有做到,這樣的人不能被稱之為有文化。
其次,有些人不知道什麼是文化,但是卻默默的做到了這些。可以被稱之為略有文化。
當然,還有一部分高人,不僅做到而且做到了。所以被稱為高人。
-
15 # 嶺外榕邊客
文化,在一般比較認可的定義中,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今天筆者主要想談的是在日常中我們經常講文化與知識混淆在一起,因此就這兩個區別談談筆者的看法。
首先知識在筆者看來是一種工具性的學識。它主要用於我們能做什麼,或者我們該怎麼做這方面的一些理論性的指導。而文化則不一樣,文化是一種沉澱,是一種對於一些理論思考的一些沉澱,它更多的體現在一種哲學的方面。他更多的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沿著什麼樣的路去做,或者我們應該借鑑什麼樣的經驗,而不是一種工具性的東西。簡單的說,知識屬於實踐總結出來的,而文化是在長期的一種實踐中的沉澱出來的一種哲學思想。
其次知識與文化他們適用的範圍不一樣,或者簡單的說知識是以物為本而文化是以人為本。知識方面如科學和記憶屬於知識的範疇,它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現實生活的需要。而文化方面更多講究的是真善美講究人們思想生活的需要。尤其是我們國家的文化,它更多的是儒家的文化,講究的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這方面可以看出知識只是所謂的格物最簡單的環節。而後面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這是屬於內在的自省,也就是一種自修的過程。後面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一種起悟的過程。或者可以說是從知識到文化的一種發展。或者換個角度來說,知識是一種無國界的,它具有通用性而文化它是以人為本,人以群分決定了文化具有民族性。
最後從筆者個人角度來看,知識是一種處理器,所以當下人說的知識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在這個方面,我們恰恰的就忘了文化的重要作用。時下我們國家提出了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並重,筆者認為就是精神文明更多的體現在文化的方面,最基本就是個人品德,這是最典型的體現。而物質文明方面更多的就是知識體現,如我們所謂的科學,所謂的技能,所謂的製造技術等等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知識固然重要,但文化更加重要,正如我國的先民所說,有德有才最重要。
-
16 # 陽明悟行學宮
餘秋雨先生是這麼定義的: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透過積累和引導,建立集體人格。這是文化的使命!並提出了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亦即文化要透過積累和引導,建立充滿愛和善良的集體人格!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終極使命!
唐末一個逃難者在嚴寒之夜被拉進了一扇柴門,宋代一個書生涉江落水被路人救起,這很可能是我的祖先。一場滅絕性的征剿不知被誰勸阻,一所最小的私塾突然在荒村開張……這些事情,也都可能遠遠地與我有關。因此,我們區區五尺之軀,不知沉澱著多少善良因子。文化是一種感恩,懂得把它們全部喚醒。我不否認,歷史上更多地存在著“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但是,正是在血泊邊上的點滴善良,使人類沒有退回叢林變為動物,這就是動物所沒有的“文化”。世間很多最初原理都會變成終極原理,善良也就由此而成了文化的最終目標。
2、文化的基本要素?
我覺得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慧。 品位、道德、智慧,是文化積累的總和。在同一時空下,我們說起文化,一定還會想對文化的許多符號,比如書籍、字畫、音樂;比如各種民風民俗、比如各種地域性的口味、觀念、物品偏好等。
文化是人類產生過程中和人類產生以後在日常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所有行為態徵和內在精神,並透過各種載體表達出來。
那文化到底有什麼內涵?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精神意識創造型態和產品,包括一切人類精神意識形式下的創造物,無論是教育、科學、文學、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知識體系或書本,或者流傳於各個村莊、城鎮、國家、民族、世界的習俗、群體偏好等等。這就是各種形式的書本、觀念、習俗等相關的文化中文化的意思。
狹義的文化指一個人的道德、知識的綜合素質水平。有文化就是說一個人具有偉岸的德行、高尚的情操、和超脫的境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中“文化”的意思。
總結: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
17 # 龍文化快遞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 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
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 英國人類學家A.R .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 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 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 ③規範體系。規範是人們行為的準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 ④社會關係和社會組織。社會關係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 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
-
18 # 崑崙七月
關於文化,及其基本要素;首先,要理解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個複合詞,由文和化兩個字組成;這裡的文,應該泛指知識、修養、素質、內涵等;這裡的化,就是指對知識、修養、素質理解與體現的程度,泛指外延等;文化是人們對自然現象,對自然科學,對人文關係,對生命歷程的理解能力。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是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知識,不代表文化,文化包含著知識;這裡的知識,也不單單是人文的,還有在生活歷程中,所積累的經驗、認知等等。上過學校的人,不一定都是有文化的,同樣,沒進過學校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沒文化的。
-
19 # 3956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China Say:中華民族始於人皇!!華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目前,中國人沒有一個能夠完美的解釋!!!什麼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源頭在哪裡?大凡研究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學者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包羅永珍,也被稱之為中國歷史哲學!
三皇五帝始,黃帝、炎帝、顓頊、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秦……至今。形成的仁、義、禮、智、信!廣泛影響深刻,寬泛的文韜武略思想,諸子百家,百家爭鳴!中國歷史已形成了高度的戰略思想體系!現在研究起來頗有古風猶韻,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博泓精深,比起西方哲學要深刻很多!
中國傳統文化刻骨銘心,還是《老子》的《道德經》有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暗藏玄機!但自古道“天機又不可洩露”!!!因此,中國文化是抽象的、含蓄深刻!!!
-
20 # 小益鳥康樂韌掙
什麼是文化?我敬獻的參考答案是:因為文化是人及其行動的過程和結果,而人又是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同一體,所以說,文化就是生命及其運動的過程和結果,自然也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基本層面。因生命的實質是物質與精神的康樂力(或說正能力、益命素等)與物質與精神的病苦力(或說負能力、害命毒等)的同一體,所以說,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說元素等)是康樂力和病苦力的同一體。真善美的文化以康樂力元素為主,假惡醜文化以病苦力元素為主。康樂的金基準,是人後天生命的根脈魂、人的初心、先天人性、先天生命、人品甚準、先天的人生正道即人道等一一“四金柱一晶”(獨立自主、只掙不爭、感恩吃虧、為育而性,可愛特我攀登)…個人見解,敬請批判和鑑定!
回覆列表
文化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可以理解為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集合。
社會學家們一般認為,文化由六種基本要素構成:
信仰:是關於世界如何運轉的觀念。
價值觀:是道德評價的標準
規範和法令
符號
技術
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