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豆子人民藝術家

    想殺就殺。

    免死金牌正規叫丹書鐵券,但這玩意兒僅僅只是你犯了普通的法律免死的。譬如你殺人了,本是死罪,但你可以憑這個免除一死。一般丹書鐵券都要寫上免幾回死,一般都是兩三回,多的有十回。普通的死罪,你愛咋就咋,只要不是謀反,儘管大手一揮,免除死罪。

    朱元璋的鐵券上對功臣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是說你可以免兩次死,你兒子可以免一次死,作為對你功勳的報答。

    但丹書鐵券,無法保證完全的赦免,如果是謀反,誰也救不了你,皇帝還是想殺就殺。譬如《舊五代史》記載:

    初,魯奇至,友謙妻張氏率其家屬二百餘口見魯奇曰:“請疏骨肉名字,無致他人橫死。”將刑,張氏持先賜鐵券授魯奇曰:“皇帝所賜也。”是時,百口塗地,冤酷之聲,行路流涕。

    朱友謙被伶官誣陷謀反,莊宗也信了(對,就是《伶官傳序》裡的那個唐莊宗),於是召見撲殺了朱友謙,還派人去殺朱友謙全家。朱友謙的妻子張氏,領著家屬二百餘口去見夏魯奇(奉命來監斬朱友謙全族的),對夏魯奇說:“請列一張表,寫上骨肉的名字,不要讓無辜的人也死了!”

    她是怕伶官為了洩恨,把其他人也牽連進來進行復仇。將要行刑的時候,張氏拿著朝廷先前賜的免死鐵券,對夏魯奇說:“這是皇帝親自賜的,我不識字,不知道上面說的是什麼。”

    其實她怎麼不知道,那是御賜免死金牌,朝廷親口答應可以免死,但這一切不作數啊,諷刺朝廷說話不算數。

    朱友謙家屬被屠殺,冤酷之聲,路人見了也都落淚了。你說這丹書鐵券管用嗎?管用,是真管用,有的還能讓子孫親屬免於刑罰。但要說不管用,是真不管用,皇帝想弄死你,那就能弄死你。

    《資治通鑑》記載:

    帝亦為之愴然,遣侍中硃瑞齎鐵券賜世隆。世隆謂瑞曰:“太原王功格天地,赤心奉國,長樂不顧信誓,枉加屠害,今日兩行鐵字,何足可信!吾為太原王報仇,終無降理!”

    皇帝派遣侍中拿著鐵券賜給世隆,世隆說:“太原王功高蓋世,一片忠心,到最後還不是被枉加陷害,今日兩行鐵字,何足可信!我願為太原王報仇,誓死不降!”這證明在極端情況下,什麼免死金牌,什麼丹書鐵券,都是不頂用的。

    然而,丹書鐵券作為皇帝對重臣親信的贈予,其實起到的是特殊榮耀的作用。如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賜給功臣們很多免死鐵券,統共有六個公爵,二十八個侯爺,都可免死。但大家也都知道明朝的開國功臣後來怎麼樣了。他們是能死的都死了,你就別問為什麼了,不為什麼。大家勞苦功高的,賜錢都有,那就賜免死,但是基本都是“我覺得你可以不死的情況下免死”。其實免死鐵券之所以容易讓事態失控,是有原因的。

    你拿了鐵券以後,就能為一般人所不敢為。本身即便是沒有鐵券的權貴,也都很囂張,這回有了鐵券,違紀亂法,貪瀆鉅款、謀害他人,就都堂而皇之了這也是明初有鐵券的重臣家族失控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想打擊他們,就直接變臉,於是鐵券說不管用,也就不管用了。只能說這東西誰給你的,誰就有最終解釋權。皇帝也輕易不殺重臣,如果決定殺,那誰都攔不住。你還想高舉鐵券打皇上的臉諷刺他言而無信,那就不誅九族了,誅十族。

  • 2 # 那些年的歷史

    免死金牌其實就是丹書鐵券,是古代帝王因為臣屬有功賜給臣屬的,可以用來避免刑事處罰。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鐵券一般分為左右兩半,左半部頒給功臣良將,右半部留藏於皇宮內府。

    最早出現在漢朝,當時的鐵券並無免罪和免死等許諾,僅作為一種封侯的憑證。到南北朝以後,才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據《輟耕錄》載:大唐賜給吳越王錢鏐家的鐵券,形狀宛如瓦,高尺餘,闊三尺許,券詞黃金鑲嵌。上面刻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意思就是可以免本人9次死罪,子孫三次或者其他刑法可以免責。上面刻寫的內容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賜券的日期,賜予物件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記載被賜者對朝廷的功勳業績;三、皇帝給被賜者的特權,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關法律,持有鐵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後代,可以享受皇帝賜予的種種特權。

    如果真有一天臣屬高舉免死金牌,皇上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

    總體來說,這免死金牌不能真的免死,但在地方官吏面前可以耀武揚威,作威作福。如果真的有一天皇上想弄死你,這免死金牌就是廢鐵一塊。不過這流傳在民間,表現了農民老百姓希望這個皇權受到制約,可以用免死金牌來對抗那些昏君,然而這些只是一廂情願擺了!

  • 3 # 做人不缺愛

    雖說皇帝金口玉言,但是真正惹他不高興他也會想方設法宰了那個人

    假如一位老臣擁有免死金牌,但是要是這個老臣造反的話皇帝還會留著他嗎?不可能的。

    如果皇上想殺這個人,在免死金牌舉到他面前的時候他不會殺,但是除掉對方的方法有很多啊。比如:派高手把免死金牌偷走 在必經之路上設伏等等 死後就會把襲擊者當作敵人滅口,為了體現自己的權威和公信力給自己除掉的那個官員封個什麼候什麼王,口頭稱號而已,死了就萬事休矣了

  • 4 # 這個星球上最強的男人

    通俗易懂點說 丹書鐵券 有免死功能 但事實上說不管哪個朝代謀朝篡位肯定是罪無可恕 如其他罪責 皇帝不想你死 丹書鐵券就可以免死 皇帝如果執意要你死 一般有兩種 選擇當天免死 而後找個藉口再殺你 或者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 5 # 求圖55

    皇帝想滅你的時候,“丹書鐵券”可沒收、可作廢、可限制使用次數,總之君要臣死的時候,“丹書鐵券”就是笑話、就是廢鐵一塊!如:韓信在幫助劉邦奪取江山後因功高震主而被從楚王貶為淮陰侯後,感覺自己仍有生命危險就向劉邦討要了個“三不殺”的護身符:

    —、見天不殺、

    二、見地不殺、

    三、見鐵不殺(兵器)。劉邦也爽快的答應了,最後劉邦的老婆呂后還是把韓信殺了。把韓信裝在一個雞籠子裡,蒙上床單,不見天,然後吊離地面,不見地,讓宮女用削尖的竹子捅死,不見鐵(兵器)。可見能得天下的皇帝,就能治的了臣子,什麼免死都是笑話,治不了臣子的也做不了皇帝!

  • 6 # 我叫陳誠誠

    免死金牌其實就是丹書鐵券,是古代帝王因為臣屬有功賜給臣屬的,可以用來避免刑事處罰。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鐵券一般分為左右兩半,左半部頒給功臣良將,右半部留藏於皇宮內府。歷朝歷代大體沿用,到了明朝制定出了詳細的制度規劃,清朝由於各種原因廢除了。

  • 7 # 歷史小解碼

    免死金牌的官方名稱叫做丹書鐵券。鐵券鐫刻的內容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賜券的日期,賜予物件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記載被賜者對朝廷的功勳業績;三、皇帝給被賜者的特權,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關法律,持有鐵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後代,可以享受皇帝賜予的種種特權。

    對於一般的死罪,你拿出這個,一般就不會管你了。但是你要是真把皇帝惹到了,那你這個玩意就沒用了,皇帝想殺你,你跑不了。

  • 8 # 北斗七星2017

    在古代,皇帝是一國之主宰,權力至高無上,誰我獨尊,正所謂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你亡,你不得亡",所以呀,做臣民的只有老老實實,服服貼貼的本份了,所謂"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更何況你一個功臣後代犯法,還持有"免死金牌"乎?其實"免死金牌"只起提醒皇上"手下留情”之意,並不能代表你能為非作歹,危害皇權,免死金牌皇帝有權收回,並不代表你明天就生命無憂了.,如果皇帝有心要除掉你,你時時刻刻就有生命危險。

    所以呀,北斗七星認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社會下法治治國,大家只有遵紀守法的份兒,切勿心存僥倖心理就好,你的人身安全才有保障,並不需要什麼"免死金牌"來遮遮掩掩。

  • 9 # 新職場說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塊免死金牌就能逃脫死罪?開玩笑!這要看你做了什麼,是冒死諫言呢,還是武逆造反了!如果是冒死諫言,有理有據,給皇帝留足面子那可能就免死了,如果是造反抗命不聽話,我想就算你搬來先皇的遺體你都免不了一死,可能還會五馬分屍!

    當然作為皇上他可能為了做足面子,履行承諾,即使氣的臉紅脖子粗,看著你舉著免死金牌,當時放你回去,至於回去後你死不死就看你命大不大了……

  • 10 # 教學貓

    皇帝要你死,作為臣子不得不死,免死金牌在我看來只不過延緩了你死亡的時間,皇帝想要你死,再換個理由就行,免死金牌畢竟也不是全能的、不可以每次使用的,皇帝再發這個的時候肯定把各方面條件限制好了,才發給你的!

    最出名的案例:明朝李善長,連免死金牌都救不了的存在,可以瞭解一下~

    以下是史料時間:

    李善長,明朝時期朱元璋身邊的一大謀士,被其稱之為“明朝的蕭何”,據悉,朱元璋開國明朝之後分封有功的諸臣,李善長高居百官之首,成為明朝的丞相。朱元璋甚至賜給其免死鐵卷並許免二死,子免一死,只可惜,李善長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尾,公元1390年,因胡惟庸一案,擁有免死金牌的李善長被朱元璋賜死。

    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李善長到底犯了什麼罪?為何免死金牌也救不了李善長?

    李善長(1314—1390)明朝開國丞相。字百室,漢族,定遠(今屬安徽)人。少讀書有智謀,策事多中。元末迎謁朱元璋,從下滁州,為掌書記。拜右相國。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韓國公。四年致仕。十年覆命與李文忠總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二十三年,以胡惟庸黨追問,一門七十餘人被殺。

    從這段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兩個情況,一是李善長為朱元璋開國立下過汗馬功勞,取得過卓越功績;二是李善長後來因胡惟庸案被朱元璋處罰,不得善終。

    李善長,安徽定遠人,和後來也做過丞相的胡惟庸是小同鄉,和朱元璋是大同鄉。按照《明史》記載,他“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且“法家言”。這種介紹是為了說明李善長既受過一些儒家的基本教育,卻又屬於那種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受命於天的使命感之人,換句話說,這類人熱衷於仕宦和富貴,並且為達目的常常不擇手段。從史實看,李善長的確就是亂世中一個很世俗的人物,他有計謀和手腕,希望以此換得功名利祿,並蔭及子孫。

    李善長投奔朱元璋之後,因善於調護諸將,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故一直得到朱元璋重用。朱元璋任太平興國翼大元帥,以李善長為元帥府都事,從克集慶(今江蘇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以其為參議,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由他裁決。後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善長兼領大都督府司馬,升任行省參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他嫻於辭令,明習故事,處理政務,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調兵轉餉無乏,恢復制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

    吳元年(1367),論功被封為宣國公。吳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長由右相國改稱左相國,居百官之首。曾與劉基等裁定律令。作為“大總管”李善長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可以說,他為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的登基,功不可沒。

    此時此刻,李善長的身份極其尊貴:既是朱元璋登基典禮的“總導演”,還是是朱元璋的親家翁。特別是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說李善長雖然沒有在戰場上的軍功,但“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乃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除了這些,朱元璋更賜給李善長丹書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長本人憑此鐵券,可以赦免兩次死罪,其子可以赦免一次。當時封公的六個人中,李善長名列第一,朱元璋頒發的“嘉獎令”上,李善長被比作漢代的蕭何,其風光在洪武功臣中獨一無二。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看起來再安全不過的功臣,擁有三重保護(位極人臣、皇親國戚、免死金牌)的李善長,在不久後發生的胡惟庸案裡,因一句話----胡惟庸在朝時,曾想拉李善長下水,先是託人說服,善長不從;再自己親自說服,善長依舊不允;胡又拉李善長的弟弟來勸說善長,善長無奈說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這句話後來被李善長的下人說了出來,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謀反罪。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明史》上的相關記載,就在李善長剛剛被定罪的時候,星相學家“言星變”,卜了一卦,說上天示意要“移大臣”。須知,因天象的異變殺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傳統。唐末時,一個依附軍頭的權相,就是以這種理由來清除他不喜歡的20多位同僚的,結果“朝班為之一空”。現在李丞相既然也到了天厭之的份兒上,還有何說?皇帝當年親賜的那個可以免二死的鐵券,也成了一張廢紙、一塊廢鐵……

    由此看來,只要存在真實的或可能的、哪怕是臆想的,會威脅到皇帝地位穩固,挑戰到帝王絕對權威的人和事,哪怕擁有再厚的功勞薄、再多的免死牌,都是無濟於事的。李善長之死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胡黨”而受株連至死或已死而追奪爵位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等一公二十一侯。朱元璋肅清逆黨,詞語相連,被誅殺者達三萬餘人。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 11 # 言曉溪

    古裝劇裡常常會有這種情節:君讓臣死,但臣有免死金牌,於是皇上就拿臣沒辦法了。

    免死金牌真有那麼靈,能讓皇帝對自己的臣民也無計可施?

    其實這是個誤會,歷史上不乏手持免死金牌的重臣,一朝不慎,滿門抄斬。這個牌子只是皇家收買人心的工具,至於它管不管用,管多大用,最終解釋權還是歸皇帝所有。

    1.最早的免死金牌:劉邦給功臣們發的“獎狀”

    丹書鐵券,是古代皇帝跟臣子訂的一份契約,具有刑罰豁免權,俗稱免死金牌。然而這個豁免權僅僅是理論上的,事實上,在歷朝歷代中,擁有免死金牌的大有人在,可惜他們當中許多人卻死於非命。

    在漢代,劉邦帶領一群布衣將相,奪得天下。為籠絡人心,他賜給功臣們一張“獎狀”,上面寫道:“使黃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這就是最早的丹書鐵券。意思是:兄弟們跟我出生入死了大半輩子,有了這玩意兒,你們和子孫都可以安心地享受榮華富貴了。不想後來形勢突變,淮陰侯韓信謀反,劉邦也不客氣,收回鐵券,韓信被賜死。

    免死金牌是有了,但其效用卻不佳。歷史上沒有記載哪位大臣犯大罪回家抱著一塊免死金牌就能保全性命的。這種以皇帝好惡為善惡標準的免死鐵券充其量是一份榮譽證書,在皇權社會中,皇帝老兒要殺人,即便有一顆“金腦袋”,怕也經不住皇帝老兒的怒火熔鍊。

    2.金牌長得像瓦片,明朝時大量頒發

    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唐朝以後,人們就不再用丹砂書寫,而是採用嵌金的辦法,把券文條款鑄成金字,嵌入鐵券,這可能就是以後戲曲、演義、小說中“免死金牌”的出處。

    唐代起,鐵券改進成嵌金工藝,據《輟耕錄》載:大唐賜給吳越王錢鏐家的鐵券,形狀宛如瓦,高尺餘,闊三尺許,券詞黃金鑲嵌。關鍵是刻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免死金牌的稱呼就是這麼來的。可惜當時大唐已走到暮年,錢家並沒能享受到幾年特權,不久以後亂世模式開啟,錢家後人抱著這塊免死金牌隱居山林。

    朱元璋立國以後,大量給開國元勳頒賜顯示皇恩浩蕩的牌子,不過並非小小的金牌,而是大大的鐵牌,稱為“免死鐵券”。根據文獻記載,它的形制是這樣的:“形如瓦面,刻誥文,皆鐫免罪、減死、俸祿之數,字嵌以金雲。”鐫刻的文字並不僅僅限於“免死”之類寥寥幾個字,而是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比如,開國元勳、俸祿五千石的魏國公徐達的“免死鐵券”,就有兩百五十八個字。其上寫道:“朕聞自古帝王創業垂統,皆賴英傑之臣,削群雄,平暴亂。然非首將智勇,何能率統而成大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朱元璋後來動輒屠戮開國功臣,收到過免死鐵券的人,十有八九被朱元璋處死,甚至誅連九族,免死鐵券形同廢紙一張。

    3.清朝改為“鐵帽子王”但多數下場很慘

    清代廢除了免死金牌制度,卻派生了另一種形式——鐵帽子王,其擁有各種特權。但其實所謂“八大鐵帽子王”,也都過得不好。如代善靠出賣兒孫,夾著尾巴做人,活到了66歲,其他幾位各種橫死,平均壽命也只有三十來歲。

    縱觀歷史,可以發現,免死金牌只不過是皇帝籠絡人心的把戲而已,獲得免死金牌的人多是功高蓋主的人,這是要考驗皇帝的膽識、氣量的。很多時候,皇帝給了臣下一塊免死金牌,真出事了,卻對他說“解釋權歸朕所有”。說到底,這玩意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是不可能的。

  • 12 # 看鑑

    免死金牌這個神器我們都略有耳聞,不管是在電影還是電視劇裡都有過他的存在。看起來好像是皇帝對與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們的嘉獎或者是對鞠躬盡瘁的大臣的犒勞!但是免死金牌真如自己的名字那樣可以免去一死嗎?事實恰好相反,當臣子得到免死金牌的時候反而加速了死亡的速度,就像催命符一樣。

    免死金牌聽起來像是最榮耀,最實用的獎賞,但其實它一點都不靠譜。大資料顯示,歷朝歷代的免死金牌根本沒有效!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漢朝。劉邦為了籠絡布衣將相為他賣命,首先發明瞭免死金牌,官方叫 “丹書鐵券”。這塊牌雖然沒明說能免死,但承諾了功臣和其子孫能世世代代安享榮華富貴。可是短短5年後,韓信謀反,劉邦就出爾反爾把他給殺了。不僅如此,其他的功臣也並沒有富貴可享,相繼死於非命。司馬遷做過一個統計,漢朝初期有百餘人受到封賞,後來僅剩5人活著。所以說漢朝的“丹書鐵券”,可信度不足5%。

    唐朝的免死金牌明確寫了免死這一功能,有的甚至能免死9~10次!除本人享用外,還可以傳給子孫留用。然而僅僅一年後,有免死兩次特權的功臣劉文靜,就因“莫須有”的謀反罪,被李淵直接處死了。行刑時,大家壓根沒提免死金牌這回事。

    到了明朝,免死金牌上寫了功臣能免死2~3次,其子能免死1~2次。可是才過了10年安穩日子,朱元璋就開始大開殺戒。先有胡惟庸案,十年間誅殺開國功臣及其家眷3萬多人,就連已經告老還鄉的頭號功臣李善長也不放過,全家七十餘口被滿門抄斬。再有藍玉案,又誅殺名將後人1萬5千人。至此,開國功臣一個也沒留下,免死金牌可信度為0。

    咱們再看一組大資料,據統計,漢朝超過95%人持免死金牌被殺,魏晉時期沒有免死金牌,南北朝時有一人持免死金牌被殺,唐朝有一人持免死金牌被殺,北宋雖然持免死金牌的人沒有被殺,但也沒人用免死金牌免過死,形同虛設。元朝無免死金牌,明朝所有持免死金牌的人全部被殺,清朝時直接取消了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是皇帝跟臣子訂的一份契約,但這契約有個bug,那就是最終解釋權歸皇上所有。能獲得這一殊榮的往往都是有功之臣,但正因為功高震主,才使皇帝不得不加以忌憚,與其說是免死金牌,不如說是催命符。

  • 13 # 涯讀涯史

    在電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皇帝為了表示對某個大臣的寵愛或者信任,於是便會賜予他丹書鐵券,也就是常說的免死金牌。但當皇帝要殺這個臣子時,免死金牌真的能起死免死的作用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五代十國時,河中節度使朱友謙幫助李存勖滅了後梁,建立了後唐。李存勖一高興,就“賜之鐵券,恕死罪”。

    後來李存勖身邊的伶人陷害朱友謙,說他要謀反。李存勖也覺得朱友謙勢力太大,應該除掉。於是捏造罪名,殺朱友謙,盡誅其族。朱妻張氏臨刑前拿出李存勖所賜鐵券乞求免死,劊子手們笑道:“正是今上叫斬耳!”

    劊子手的戲弄之言,正揭示了免死金牌的“尷尬”之處,免死金牌的發放人是皇帝,最終解釋權在他手裡,又當球員又當裁判,鐵券最終能不能免死完全看皇帝本人的心意。

    其實丹書鐵券剛出來的時候,並沒有免死的功能,僅僅是個榮譽證書。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匾石室,藏之宗廟”,給蕭何、韓信、彭越等有功之臣頒發了丹書鐵券,表彰他們的功績,但並未賦予鐵券免死的功能。

    所以到最後,當劉邦認為這些功臣威脅到劉氏王朝統治時,韓信、彭越等異性諸候王依然被“夷三族”,鐵券一點作用也沒起到。

    後來皇帝們雖然給丹書鐵券賦予了免死的功能,但他們也發現了“最終解釋權歸皇帝所有”這一BUG,於是便將丹書鐵券當成一個榮譽標誌,頒發得越來越多。

    到了唐代,獲此鐵券的人功勞也不見得多大,像什麼招降武將、藩鎮節度使、部落首領等,人手一個,以示皇帝的恩寵。而且享有的免死次數卻愈來愈多,甚至由本人惠及子孫。唐玄宗就曾賜予安祿山鐵券,許以他和子孫犯常刑不究、直至免死的極大特權。

    這種濫發甚至連臣子都看不下去了。如唐德宗時名臣李懷光曾立下汗馬功勞,卻被人所妒忌,多次挑撥離間他和唐德宗的關係。唐德宗發現以後,為了籠絡這個曾經被冷落的臣子,於是加封他為太尉,並賜丹書鐵券。

    但李懷光卻很生氣,他認為這是唐德宗對他的不信任,是在侮辱他,就把鐵券扔在地方說:“聖人疑懷光邪?人臣反,賜鐵券。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

    等到朱元璋時代,丹書鐵券更像是催命符,而不是保命符。洪武三年(1370 ),朱元璋大封功臣,“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鐵券丹書,誓諸白水,河帶山礪,愛及苗裔”。

    洪武朝的鐵券明文規定了謀逆不宥,其他死罪都可饒恕。結果是李文忠被毒死;藍玉被滅門;宰相李善長與朱元璋是兒女親家,朱元璋託辭天象有“星變,其佔當移大臣,遂並其妻女弟侄家日七十餘人誅之”。幾乎所有的開國功臣都被朱元璋以謀逆罪殺死,並且殃及家人。

    當然丹書鐵券免死的案例也不是完全沒有。比如因奪門之變而被賜予丹書鐵券的高陽伯李文,在瓦刺兵進犯大同時,李文指揮失誤,致使瓦刺軍隊突破雁門關,佔領了今天的山西代縣等地。若是一般將領,恐怕已是軍法從事了,但因為李文有鐵券,僅僅是被免掉了爵位。

    但反過來一想,李文之所以被免死真的是鐵券的功勞嗎?恐怕也是僅僅是因為英宗念舊情,不想殺這個有功之臣找的藉口罷了。

    所以大家有機會穿越回古代,當皇帝要賞賜你丹書鐵券時,千萬不要當真,這玩意兒跟黃馬褂一樣,只是表示皇帝對你的重視和恩寵。至於免死不免死,最終解釋權還是在皇帝那裡。

  • 14 # 恬然滋味

    很認真的回答這個問題。在古代,當臣子高舉免死金牌時,皇帝如何處理?“愛卿,舉牌何事?”,“ 臣請萬歲開恩免老臣一死”,“嗯,拿來朕看”,“準請。免死一次。金牌收庫。”,“來人。推出午門,斬。”

  • 15 # 拉車的牛32400230

    當你拿免死金牌出來時,皇帝如果說呈上來看看真偽,給不給看?肯定給,對吧?可如果一旦放在了龍案上,皇帝補上一句:你的免死金牌呢?或者說:這個免死金牌並不是原來那塊免死金牌!你有什麼辦法?試問又有誰能證明你這個是真的?誰又敢去證明你這個不是假的?

  • 16 # 清史宴

    免死金牌也叫丹書鐵券,是皇帝賞賜給為朝廷立有大功之人,也就是說,日後如果你觸犯了法律,依律要判處死刑,此時你把皇帝御賜的丹書鐵券拿出來,就可以免死。

    不過這個丹書鐵券的最終解釋權在皇帝自己手裡,如果他不想讓你活了,你的免死金牌一點用都沒有,不過古往今來,凡是獲得過免死金牌的人,好像沒幾個有好下場的。

    在封建社會時期,皇帝的權利是不受制約的,也就是說,他可以隨心所欲,對於威脅到他的皇位的臣子,你就是整天抱著免死金牌,也是沒用的。

  • 17 # 會行走的西瓜

    君無戲言豈能兒戲!既然你有免死金牌那就可以免死一次!那就..................!殺你兩次吧!抵消一次還有一次!

  • 18 # 在野武將

    有些時候是有點點用的……來看一個例子。

    我們知道武則天篡位稱帝,殘害李唐宗室,做了許多倒行逆施的事情。武則天的時候晚年,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五人就發動兵變,誅殺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逼迫武則天退位,迎立中宗李顯復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神龍革命。

    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的功勞,可以稱得上再造唐室了。作為對頂級功臣的恩賜,中宗自然是親賜鐵券,許以不死。這就彷彿在說,你們有了這麼大的功勞,以後不管犯了什麼事,至少可以免死。

    然而,政治鬥爭是複雜的。復位的中宗判斷力、決斷力都有限,重大問題的決策上,往往為韋后左右。而韋后自己包藏禍心,妄圖步武則天后塵。同時,武則天雖然死了,但她的侄子武三思及其黨羽仍然活躍。他們迅速與韋皇后形成了新的政治聯盟,反過來打擊崔、桓等唐室功臣。於是,武三思一黨就羅織了這樣的罪名,說這些大唐功臣,“雖託廢后為名,實有危君之計,請加族滅。” 這是說,這些人當年發動兵變,表面上是逼迫武則天退位,其實他們是無視君上,包藏禍心,罪當族滅。

    於是,在韋后、武三思等人的運作下,大理寺丞、卿等擬訂了處理意見,就要將這些人問斬。這時候中宗做了什麼呢?《舊唐書》說:

    “中宗納其議,仍以彥範等五人嘗賜鐵券,許以不死,乃長流彥範於瀼州,敬暉於崖州,張柬之於瀧州,袁恕己於環州,崔玄暐於古州,並終身禁錮,子弟年十六已上者亦配流嶺外。”

    大體上中宗認同了這一處理意見。但是這時他想到了一事,當年這些人都是賜過鐵券的,上面是說好犯了事也可以不死的。所以死罪是要免的,那就改成流放。這有沒有區別呢?本質上可能沒有很大區別。武三思很快就有了後招,趁這些人流放遠地,找人把他們一一謀殺了。但是理論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因為有了免死鐵券,這些大臣確實免於死罪。在服刑期間非法遭到謀殺和被處以死刑還是不同的。

  • 19 # 歷史雜貨鋪

    免死金牌一般是古代民間的叫法,實際上這玩意名字叫“丹書鐵券”,既然大家習慣上叫其為免死金牌,那麼接下來都用免死金牌來稱呼。在古代一般人是得不到這個的,都是立下大功的人才能得到,最早起源於劉邦。帝王賜給功臣之後,從中間劈開,一半大臣拿著,另一半朝廷儲存以防假冒。

    免死金牌顧名思義,它有很多的用處,基本上只要不是謀逆之罪,基本都能躲過一劫,歷史上很多免死金牌都是可以一代一代的傳下去的。那麼劉邦為什麼要發明這個呢?有了這個大臣們做起事來不是肆無忌憚了嗎?四個字形容就是拉攏人心,同時也是鞏固自己的統治。那麼臣子犯罪之後,高舉免死金牌,皇帝會如何處理呢?

    大家可能以為皇帝會因此放過他,實則不然,皇帝基本看心情,免死金牌本來就是皇帝發的,說不認便可以不認的。舉個簡單的例子,韓信有免死金牌,最終還是慘死。事實證明這玩意壓根沒用,在古代,皇帝想殺你,有什麼都是沒用的。

    再比如,朱元璋登基的時候,製作了一大批的免死金牌,分給了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等到朝局穩定之後,朱元璋為了更加鞏固自己的統治,也是為了在他死後這些人不會起二心,當年的兄弟們幾乎被殺了個乾淨,擁有免死金牌的幾乎無一活口,可以這麼說,在其稱帝之初得到免死金牌的人,也是後來清理的重點物件。

    當然了一般情況下免死金牌還是有用的,只要不幹謀反的事情,皇帝也不想對你怎麼樣,那麼它就有用,如果是皇帝要殺你,拿出啥牌子都不管用。除此之外,免死金牌也不是說都是免死,有些是免除一些罪責,而且並不是可以無限使用的,都是有使用次數的。

  • 20 # 933842

    衝著免死金牌就可,看出來,中國這些所謂先輩先帝的骨子裡,是透露著多麼噁心的自私和扭曲的心態。在名和利面前。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哪怕是一起打下天下的兄弟們。也要殺得一個不剩。以免有一天,其中的某些人反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的車已失去控制,剎車都失靈了,把它掛在倒檔能使車子減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