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宿集結號
-
2 # 螺旋真理
0.良渚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依照嚴文明先生的觀點,考古學文化專指存在於一定時期、一定地域、具有一定特徵的實物遺存的總和,基本組成部分是遺蹟和遺物兩大類,主要包括房屋、墓葬、灰坑等。一個考古學文化,往往說明當時在這裡生活的先民們,是一個文化上的“共同體”。
1.良渚文化遺址,於1936年由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施昕更在杭縣(今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發現了,後來命名為良渚遺址。1956年中國考古界的泰斗之一夏鼐先生根據良渚遺址給這個考古學文化命名為良渚文化。八十年代在良渚遺址附近發現了反山王陵、瑤山和匯觀山祭壇、莫角山大型宮殿基址等遺址,良渚文化的重要性初步得到了認知。九十年代良渚遺址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被列上了申遺名錄。2007年,良渚古城被發現,包括總面積分別為30萬平方米、300萬平方米和800萬平方米的宮城、王城和外郭城。近兩年來還發現了一個超大規模的水壩。
良渚古城
良渚人修築的水壩
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器,帶有“大眼睛”的標誌性符號,大型公共設施建設為特徵,良渚文化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稻米,而且相比於前後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良渚文化還特別善於養豬,豬對肉食的貢獻率超過了50%。
良渚文化的經典符號
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的嵌玉漆杯
2.由於良渚古城恢宏的規模、良渚文化精美的玉器、超大規模水壩的修建,以及聚落之間明晰的分層關係,很多考古學家認為,良渚文化可能已經超越了部落聯盟階段,形成了早期國家,由王權實現統治和管理。如果真是這樣,由於良渚遺址的大致時間是5000年前,之前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論斷可謂幸運的蒙中。但是一般認為三皇五帝都位於中原附近,所以良渚文化和三皇五帝沒有直接的聯絡,但是某些文化元素可能對中原有所影響。
此外,良渚文化的滅亡也是一個學術爭議話題。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良渚文化晚期少見暴力特徵,很可能亡於文化崩潰、海侵或者稻米病,良渚人可能部分遷入中原,啟發了陶寺文化。
-
3 # 山城客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著名的考古學文化,分佈地區主要是古越族定居的長江下游太湖流域,1936年發現,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存續時間是從約3300 BC至2200 BC,共約1000年,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了中國史前時期第二波的玉文化高潮(第一波是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重型玉禮器(琮、璧、鉞)為後代中原王朝所全盤繼承。
概述
良渚
良渚文化,最初發現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的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時間在1936年,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由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順序發展而來,良渚地區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
文化背景
五千年良渚文化的文物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佈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良渚文化是分佈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地理分佈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文化的分佈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裡,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當時“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發現過程
茅屋復原•良渚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專案。當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隨後,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在4米多深的地方,鏟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區域性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溝渠是護城河。
遺址全貌
古城復原•良渚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淨的黃土,夯實。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
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佈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出土文物
新石器--良渚玉梟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佈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
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佔90%以上,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鑑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
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臺,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歷史時期
良渚 黑陶瓶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佈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佔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社會程序
良渚民居復原畫面一 古城...
良渚文化所處的太湖地區是中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眾多的良渚文化遺址中,普遍發現較多的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由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這是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
由此帶動了當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而,製陶、治玉、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尤其是精緻的治玉工藝,表現了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他諸如漆器、絲麻織品、象牙器等,均表現出當時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先進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
柱形玉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
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激烈的變革,社會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等級階層,這在墓葬遺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等貴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築的大型墓臺,貴族墓大都具有寬大的墓穴、精緻的葬具,特別是隨葬有一大批製作精美的玉禮器。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可見,良渚社會已在激烈的衝突中顯現出等級差別。
而這種差別中蘊含的財富聚斂,則是透過凌駕於氏族社會之上的某種社會權力來達到。大型墓臺的營建工程量巨大,特別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象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絡。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裡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著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這種社會權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製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個複雜的多工序的勞動過程,因此,玉器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後的產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凝聚著多量的勞動成果,製作者必須從日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的那種勞動狀態下襬脫出來,從事單一的玉器加工製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廣大社會群體為其提供。同時,玉器器形比較規範,圖案花紋雕琢規範,體現其製作過程中腦力勞動成分的增加,出現相對獨立於簡單體力勞動的趨勢,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差別已經形成。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發生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製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埋於大型墓臺之上的良渚貴族墓中出土的玉器種類達20餘種,主要有琮、璧、鉞、錐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於居址周圍的所謂小墓中,隨葬的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器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製度的等級差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製作精緻的刻有繁縟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製雙鼻壺、鼎、豆等器形,均出自貴族墓,它們或可看作是用玉製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係。良渚文化的用玉製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係。以用玉製度為主要特徵,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歷史意義
良渚文化城址
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它關係到國家的起源。良渚城牆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中華文明至少誕生於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員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佈,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可稱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分佈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玉器
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相當精美。
良渚人
良渚文化
在良渚文化玉器上有一個非常神秘的圖案不斷地反覆出現,這個圖案的形態特別像一尊英武的戰神,不由得使人聯想到好戰的蚩尤。古史傳說中的蚩尤是中國東南方的蠻夷,非常英勇好戰,為了擴大勢力範圍,不斷地與其它的部族發生地盤爭奪戰,屢戰屢勝,被尊為戰神。
良渚文化中石鉞非常發達,表明良渚人也好勇強悍;蚩尤戰爭節節勝利之時,也正是良渚文化非常發達之時;而蚩尤最終被黃帝打敗的時候,又正是良渚文化衰敗的時候;傳說中的蚩尤其它的幾個部落聯盟同屬東夷集團,居於山東和長江三角洲一帶,而蚩尤部族中有一支首領叫九黎的大部落聯盟,它的分佈範圍包括了良渚文化的所有地域,因此強悍的良渚人應該就是九黎族中的一支。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們信奉鳥、獸,把它們當作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鳥、獸圖騰,而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圖案下部分似乎也象鳥、獸,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種圖騰。所以良渚人可能就是羽人或羽民。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著名的考古學文化,分佈地區主要是古越族定居的長江下游太湖流域,1936年發現,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存續時間是從約3300 BC至2200 BC,共約1000年,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了中國史前時期第二波的玉文化高潮(第一波是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重型玉禮器(琮、璧、鉞)為後代中原王朝所全盤繼承。
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著名的考古學文化,分佈地區主要是古越族定居的長江下游太湖流域,1936年發現,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存續時間是從約3300 BC至2200 BC,共約1000年,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了中國史前時期第二波的玉文化高潮(第一波是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重型玉禮器(琮、璧、鉞)為後代中原王朝所全盤繼承。
-
4 # 自在為懷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佈在長江下游的古文化,其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大約5300-4300多年。其分佈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佈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
良渚文化遺址的最大特色,是那裡出土的玉器。從那些古老的墓葬中,人們挖掘出來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玉器,堪稱精美。
良渚文化的陶器也相當細緻。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
除此之外,良渚文化的其他手工業也有很高的成就,比如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等,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準。所有這些,都不能不讓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經非常進步了。稻穀在那時即有了秈、粳稻之分,人們勞作時候,普遍使用石犁、石鐮。農耕的發展,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
5 # 金山雲朵
杭州文化探享,詩與遠方,只差了這一次旅行。
在上世紀70年代末,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說良渚是最古老的杭州。良渚文化(3300 BC~2000BC),散落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被稱為“中華文明之光”,這一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古老史前文明的由來去終及這一文化本身所展現的奇特現象,讓人困惑和不解。
2007年底,浙江省文物局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宣佈了良渚古城的發現。它東西長1500米至1700米,南北長1800米至1900米,總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相當於4個北京紫禁城,一度是中國所發現的新石器時期最大的城。良渚文化,代表新石器時代最大的文明。
據考證,良渚文化填補了商朝以前華夏文明的記載,雖然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夏商,但是夏朝找不到可靠的考古資料,所以良渚文化是整個華夏圈的重大發現。
1936年良渚文化首度面世。
1959年被正式命名。
1986年對反山遺址的考古,出土了高等級墓地,其中有數以千計的精美玉器;
1987年,對瑤山遺址的考古發現了貴族墓地,並首次發現古代祭壇;
1992年至1993年,對莫角山遺址的考古發現,它的本來面目是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型宮殿基址。從此之後,良渚文化的地位躍升。
1994年,良渚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預備清單。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專案。
良渚古城遺址(3300 BC~2000 BC)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規模宏大的古城、功能複雜的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等一系列相關遺址,以及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徵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國家。
-
6 # 趙雲皓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佈在長江下游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鶡冠子》記載說“成鳩氏之國……兵強,世不可奪”,實際上就是說良渚文化集團的武力強大,天下無敵。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佔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在良渚文化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7]
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體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以錢山漾、張陵山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魚鰭形足的鼎、袋足、鏤孔豆、貫耳壺、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晚期以良渚、雀幕橋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泥質黑皮陶較為常見,並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貫耳罐、侈口圓腹罐、簋、大圈足盤、寬把帶流杯等。
-
7 # 芬芳杜若
良渚文化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36年首次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遺址而得名。
距今5300——4200年,主要集中於長江下游太湖地區。具有很深的研究意義:
陶器以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
基於農業工具進步水稻,芝麻,蠶豆,毛桃已廣泛種植。
手工業製品精巧,以玉琮,玉璧等象徵權力的貴重禮器為代表
房屋為幹欄式建築,此時貧富分化現象明顯產生。
-
8 # 大華看影視
“良渚文化”的名稱最早是由夏鼐院士提出來的,是將環太湖流域出土的遺存命名為“良渚文化”。根據考古研究,作為一支分佈在長江下游的新時器時期的古文化,其年代可追溯到距今5300-4000年。
根據考古研究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玉器主要有琮、璧、鉞、璜、鐲、環、牌飾、三叉形飾、冠形器、錐形器、砭針、帶鉤,以及管、珠、墜飾、項飾與各種鳥、龜、魚、蟬為造型的飾件。
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良渚遺址區內反山、瑤山、匯觀山、莫角山、良渚古城等遺址相繼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玉器、陶器、漆器等精美文物,反應出了良渚文化鼎盛時期的社會面貌和社會形態,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
良渚遺址作為中國史前良渚文化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
9 # 高山流水gyj
良渚文化所處的太湖地區是中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眾多的良渚文化 遺址中,普遍發現較多的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由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這是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由此帶動了當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而,製陶、治玉、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尤其是精緻的治玉工藝,表現了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他諸如漆器、絲麻織品、象牙器等,均表現出當時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先進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
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激烈的變革,社會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等級階層,這在墓葬 遺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等貴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築的大型墓臺,貴族墓大都具有寬大 的墓穴、精緻的葬具,特別是隨葬有一大批製作精美的玉禮器。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可見,良渚社會已在激烈的衝突中顯現出等級差別。
而這種差別中蘊含的財富聚斂,則是透過凌駕於氏族社會之上的某種社會權力來達到。大型墓臺的營建工程量巨大, 特別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 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象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絡。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裡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著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這種社會權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製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個複雜的多工序的勞動過程,因 此,玉器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後的產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凝聚著多量的勞動成果,製作者必須從日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的那種勞動狀態下襬脫出來,從事單一的玉器加工製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廣大社會群體為其提供。同時,玉器器形比較規範,圖案花紋雕琢規範,體現其製作過程中腦力勞動成分的增加,出現相對獨立於簡單體力勞動的趨勢,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差別已經形成
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發生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製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埋於大型墓臺之上的良渚貴族墓中 出土的玉器種類達20餘種,主要有琮、璧、鉞、錐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於居址周圍的所謂小墓中,隨葬的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器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製度的等級差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製作精緻的刻有繁縟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製雙鼻壺、鼎、豆等器形,均 出自貴族墓,它們或可看作是用玉製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係。良渚文化的用玉製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係。以用玉製度為主要特徵,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
10 # 康巴Danzhou
良渚文化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佈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佈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當細緻。
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於杭州市區西北部瓶窯鎮,核心部位於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良渚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申遺成功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11 # 晶晶幽味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佈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首先發現於餘杭市良渚鎮而命名,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
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緻。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數量多,說明良渚時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豐富的玉礦來供給。
在良渚文化範圍內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良渚時期的玉礦,有人就認為良渚玉料是從盛產玉的遼寧或新疆輾轉運來。這個觀點顯然很難站得住腳,想象一下,在史前古社會,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運載工具、交通工具簡陋,良渚人如何能夠從那麼遙遠的東北、西北,穿過無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運至東南的良渚文化圈內?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來,所以有的專家執著地認為,在良渚文化的區域裡尤其是在良渚遺址群內的天目山餘脈,一定存放著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玉石礦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開採的古玉礦藏卻應該是永恆存在的。良渚文化為何在五千年前就有如此出眾的玉文化?先民們為何要雕琢那麼多玉器,他們又是如何雕琢的?其中有許多謎等待解答。
有人說是因為裝飾,美化生活的原因。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玉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玉有太多美好的品質,因此就往往把具有高潔品質的人和玉相聯絡。可以證實東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把玉當做自己(君子)的化身的禮儀。
貴族、土大夫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必配玉,玉只可配君子。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首先指玉的5個特性,即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然後是比附人的五個美德:仁、義、禮、智、信。所以說良渚文化出現如此多優美的玉器,是出於裝飾生活的原因不無道理。
另一種說法是,良渚玉器大量產生,不僅僅是裝飾,而是有更深的文化內涵。把玉作為裝飾品反而是更後的事情了。此說的證據是從良渚玉器本身情況來說的。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特色的是形式多樣,數量眾多,如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良渚玉琮系軟玉雕琢而成,從外觀看呈外方內圓、上大下小形,每個面的轉角上有半個獸面,與其相鄰側面轉角上的半個獸面組成一個完整的獸面。這些物品充滿神秘氣息,現在看來其形狀和圖案也是令人驚異,隱隱透出一股涼氣。這些玉琮的用途應該是與宗教祭祀、財富權力有關。戰國《周禮》書中曾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法。東漢鄭玄注“壁圓像天,琮八方像地”,都說明玉琮與對鬼神的崇拜相關。
因此他們認為良渚玉器更深的文化內涵是對鬼神的敬畏,是用於祭祀的神器,由此衍生出“玉”被作為權力的象徵。這一點從後來的“玉”的地位可以反證,“玉”不僅僅作為裝飾,作為美好品質的象徵,在中國文化上,從一開始就更多的是作為具有神聖地位的、能顯示權力的神器。
良渚文化是神秘而又輝煌的,其為何有如此多的玉器,主要是因為裝飾,還是因為祭祀尚不能明確,不過良渚玉器形制奇特,肯定包含著先民神秘的思維。
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鑑定,此礦藏的軟太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普遍認為,“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以確定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有關玉料來源這一重要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
但是位於浙江餘杭境內的良渚文化中心遺址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遺址出土玉器數量的總和,其所需的玉料也應是良渚文化圈內量最多的,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從江蘇小梅嶺運來的嗎?在良渚遺址群內至今沒有發現礦藏的同時,不少專家仍堅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來自附件的地區已被遺忘的古礦床”。這一推測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願將來的考古發掘能夠證實這一推斷
-
12 # 核雕子陵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佈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緻。
良渚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良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有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
13 # 浩浩愛讀書
良渚文化是環錢塘江分佈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
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佈在長江下游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鶡冠子》記載說“成鳩氏之國……兵強,世不可奪”,實際上就是說良渚文化集團的武力強大,天下無敵。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佔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在良渚文化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
良渚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良渚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相當精美。
有位作家曾經讚美到:“良與渚的組合,即是美好的水中之小洲!如一首優美的詩,似一幅清麗的畫…… 也許是因了她的美好,才逗引史前時代的先民們在這裡落腳;也許是因了先民們的耕耘開拓,才使這兒有這麼美好!”
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就是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勞作,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今這片美麗的綠洲上面,仍是青山綠水、紅花金谷。但是這些看得見的東西,遠遠不及在地層下埋藏著的、良渚先民們遺留下來的無數寶藏更具有價值。 良渚就像一 位身穿綠衣就插紅花的美貌少女,懷抱著許多無價之寶,沉睡了四五千年。直到六十多年前,後人才將這位熟睡的病人喚醒。從此,良渚文化被認為是中國文明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載入史冊。
-
14 # 味哎兒
良渚的玉琮微雕是頭領御虎圖,眉.眼.鼻.口形為“首”.“頭”的意思,也就首領.頭領意。白玉有虎是為“白虎”。東北紅山出土“青龍”,所謂玉豬龍則是龍胚胎型。南北美洲印第安與印伽人頭配羽冠肩披羽逄是為尚鳥,此為“朱雀”。愚公移山感驚神的操蛇者是為“玄武”。由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向東現也。中為中塬。即:黃種人種東遷圖。給個贊。給個評。悟空問上嘮一個。
-
15 # 歷史寶藏
我們經常說五千年中華文化,但是外華人是不認中國五年前的。
因為夏朝的一些考古都還沒搞清楚,上古的堯舜禹時期更是得不到認可了。
但是良渚遺址發掘之後,這個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文明備受世人關注。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說法,也站住了腳。良渚遺址的時代是距今約5300——4300年,主要分佈在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遺址。上圖紅色圈位置,就是良渚遺址區域。
良渚文明有巨大的城池。有城牆,分外郭城與王城。有宮城與宮殿,有配套的引水渠直達城內,更令人歎服的是,良渚人還在西北的山區,修築了攔水壩,以攔蓄河流之水,為良渚城提供安全保障。
良渚文明有讓人驚歎的玉文化。玉琮
玉璧
玉鉞
玉鐲
玉把手
玉勺
管珠串飾
有豐富的生活用品出土。有精美的漆器有大型的稻田區稻田區
碳化稻穀層
炭化稻米出土
五千多年前的文明,怎麼被埋入地下的呢?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等傳說,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上古時期,有一場世界級的大洪水,給人類文明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而良渚文明就是被這樣一場大洪水淹沒的。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遺址中,發現了一層洪水過後的沉積層。
正是上圖黑色的沉積層,證明了那一場大洪水的存在。
而良渚文明,正是消逝在這場大洪水中。雖然良渚的文明因為不可抗拒的外力突然中斷了,但是良渚文明,特別是其獨特的玉文化,卻依然流傳下來,影響了黃河流域的龍山文明,黃土高原的石卯文化,一直流傳下去,這也成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的一個重要註腳,備受世界關注。
-
16 # 歷史其實很可笑
目前中國的考古越來越讓人眩暈了!本來是一心一意找夏朝的證據,沒想到夏朝的事情沒弄明白,卻翻了夏朝以前的東西。這下更懵逼了!估計現在這些考古專家們心頭是一萬頭草泥馬狂奔而過,這尼瑪到底是啥情況,還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看來,這關於夏朝問題的征途依舊漫漫,吾等當上下而求索!
-
17 # 鶴林雨露3
十多年前我就發貼否認中華文明在中原的說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發源正統,結果被各大網站封了十幾個號。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發源作為一個自己符號,一直在歪曲左右我們對自己民族的認知。
中華黃河,北方文明證據在那呢?歷史是要以考古證據說確定的,那些專家們沒證據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學術界會認為;中國華文明是外來西方人傳入的誤解。
石器時代文化與文明起源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自己幾千年的自己文化傳承,但從沒有他們文明發源這說法。就算是中華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廣西等地發現的古人種植水稻有一萬二千多年,但這隻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發明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方產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玩具類,這與江南良渚同時代把玉作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這是同一個概念嗎?國內一些專家們連這常識也不懂嗎,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說明是個人情感目的主導嚴肅的文化研究方向。
談文明發源,首先要尊重考古與文明傳承證據,用事實說話。 世界學術界承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後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證據鏈證明這種文明的傳承!”
中華文明靈魂核心的代表,絲調,茶葉,文字,磁器,青銅器,玉文化,龍文化等等,那個發源在黃河流域了?全圍繞在江南杭州周邊地區,這絕對不是什麼巧合。谷歌,百度等搜尋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記錄的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發現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馬家浜人”就大規模人工種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農耕的?先入為主的“北方中原發源說"更多的是主觀先定位,然後再找證據,近代中國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認北方中原這一說法不可信的證據。
回覆列表
良渚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命名。
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因為它,我們能得知我們祖先文明誕生距今5300年至4300年。在中國各地發現的史前文明遺址中,良渚遺址是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
其中出土文物有石器,也證明當時就有農耕了,陶器、玉器和桑蠶織品也是證實當時的發展已經初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