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普魯士贏了戰爭為什麼不吞併法國?
12
回覆列表
  • 1 # 雞史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在德法兩國,此戰役稱為法德戰爭。  

    關於法軍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的原因,一般都只講到法國對戰爭沒有充分準備,法軍的裝備、彈藥和糧秣均無保證,統帥部展開作戰行動遲緩。這都是事實。可以歸結為三個原因:  

    一、法軍準備不足,不能先發制人,初戰受挫,就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終於一敗而不可收拾。  

    二、指揮法軍的將帥在形勢變化的條件下,部署失宜;在應該退卻的時候,不敢當機立斷;因循貽誤,進退失據,又往往斷送了取勝的時機。  

    三、前線法軍的具體行動經常受到巴黎的錯誤干預;法國反動統治者害怕本華人民的革命甚於外國敵人的進攻。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除軍事原因之外,還有政治原因。第二帝國政府原來企圖靠戰爭勝利維持它的統治,“國防政府”又企圖借投降防止人民革命。事情都向它們願望的反面發展了,這也是歷史的辯證法。

  • 2 # sdqst聖殿騎士團

    普魯士早就料到跟法國遲早會有一戰,所以在戰前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制定了周詳的作戰計劃;反觀法國,由於國內財政的不斷惡化,戰鬥力量大大地減弱。外交上的孤立和軍事上的失誤,致使法國不到一個半月就被擊敗了。關於當時的普魯士為什麼沒有趁勝吞併法國。因為普魯士明白再跟法華人打下去只能是兩敗俱傷的局面。還有周邊的國家不會坐視普魯士壯大不管,普魯士會遭到英國、奧匈帝國、俄國和義大利等國的群毆,很有可能會被肢解。

  • 3 # 超然視野

    關於普法戰爭,其實還應該看的更遠一點,那就是拿破崙時期的法國和反法同盟之間的戰爭,在英國的積極支援下德意志地區的大公國普魯士全程參與了戰爭,並在戰後要求劃分法國領土,而拿破崙的再次出山讓歐洲列國徹底的將法蘭西驕傲攆的粉碎,從此在沒有了方面拿破崙時期的法國雄心。

    然而都屬於歐洲大陸的國家,法華人意識到放任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後果是非常糟糕的,與其說是主動干涉還不如說是為了歐洲和自己利益的一次探險行為,然而普魯士在和法國戰鬥中早已經學會了現代戰爭的模式,並持續的從法國的世界敵人哪裡那到補給,所以在普法戰爭開始後法國事實上在武備和精神上都要弱於普魯士,事實上從拿破崙後的法國參與的所有戰爭中,法國軍隊都表現的非常糟糕,甚至延續到現在。

  • 4 # 金戈鐵馬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在1870年至1871年所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直接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臺和巴黎公社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促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同時,在德法之間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裡一直影響著兩國之間的關係,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歐洲的局勢。

    戰爭爆發之前,根據1815年拿破崙被徹底打敗後的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在德國土地上建立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它包括34個封建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但各邦在內政、外文、軍事上卻是獨立自主的。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該邦聯中最大的兩個國家,它們為爭奪在德國的領導地位而長期進行鬥爭。普魯士是一個軍事封建王國。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王位後,為實現其兼併全德的野心,立即大肆擴充軍備,並任命以擁護帝制聞名的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俾斯麥任首相期間,信奉強權政治,推行鐵血政策。1864年,他拉攏奧地利作為同盟者,策動了對丹麥的戰爭。丹麥戰敗,普、奧兩國之間的矛盾加劇。1866年,俾斯麥又聯合義大利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奧軍戰敗,被迫向普魯士求和。於8月23日,普、奧在布拉格簽訂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舊邦聯宣佈解散。俾斯麥趁機吞併北部4個支援奧地利作戰的邦國,並於次年組建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轄22個邦國和3個自由市,3100萬人口)。普奧戰爭雖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但德國的統一還沒有最後完成。巴伐利亞、巴登、維爾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德等西南四邦仍保持著獨立地位。這四邦緊鄰法國,拿破崙三世不願德國強大,極力施加影響,不讓四邦統一於德國。這促使俾斯麥下決心藉助武力解決同法國的紛爭。

    19世紀中期的法國,從經濟上說,資本主義顯持續發展勢頭,工業革命處於最後完成階段,生產能力在資本主義世界居第二位,僅次於英國。但在政治上,它卻是一個極其反動、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了維護大資本家的利益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內採取了反革命的軍事獨裁,把一切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並把國家的軍事、警察、官僚機構擴充套件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人民對帝國政權極端不滿。對外採取擴張主義政策,頻頻發動侵略戰爭。如,1853—1856年,法國與英國聯合,為瓜分地中海東部勢力範圍,同俄國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1859年,法又以“援助”義大利統一為名,參加了對奧地利的戰爭。1856—1860年,法國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夥同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此後,又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等。

    法國對毗連的德國萊茵河地區豐富的天然資源早已垂涎三尺,但苦於沒有機會下手。1866年的普奧戰爭結束後,普法之間的關係很快便進入一個空前緊張時期。普法兩國都在有意識地為贏得一場預想中的大規模廝殺而積極創造條件。

    60年代末,法國由於拿破崙三世的軍事獨裁和反動的內外政策,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使一切反對拿破崙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強。特別是法國無產階級也顯得十分活躍,隨著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後成立了國際支部,領導工人群眾宣傳社會主義,頻繁舉行政治罷工,鼓動推翻拿破崙三世的反動統治。拿破崙三世面對國內這樣一種十分動盪緊張的局勢,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擺脫國內的政治危機和滿足資產階級掠奪貪慾,促使其急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此時,俾斯麥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預設圈套,誘使法皇拿破崙三世走上了宣戰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國終向普魯士宣戰,揭開了普法戰爭的序幕。

    在法國宣戰之後,普法雙方便投入了緊張的戰爭動員和軍隊調動工作。到7月底,法國編成萊茵軍團,在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共集結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其計劃在普魯士未及動員展開之際,先機制敵,集中兵力越過國界,直取法蘭克福,切斷南北德意志之聯絡,迫使南德諸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與此同時,普軍也在萊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間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老毛奇)為總參謀長。其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力爭將法軍主力圍殲於邊境地區或將其驅至法國北方,繼而圍攻巴黎,迫敵投降。

    8月2日,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發動進攻而拉開普法戰爭的序幕。至8月4日,普軍在威廉一世和毛奇的指揮下,進行了預有準備的抗擊,並反攻入法境。8月上旬,法軍在沃爾特、斯比克倫、馬爾斯拉圖爾和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等幾次會戰中接連失利。到8月中旬,法軍主力部隊的部署已被普軍割裂。一部由法軍巴贊元帥率領的左翼和中路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圍困於戰略要地麥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法元帥率領的右翼3個軍共12萬餘人,在夏龍編成以麥克馬洪為司令的夏龍軍團。8月30日,法軍在博蒙地區與普軍激戰後退守色當。隨即,毛奇命令普軍向夏龍軍團兩側運動。8月31日,普軍第四軍團佔領麥茨河右岸至法比邊界的整個地區,封鎖了法軍經蒙梅迪東進馳援麥茨的道路。

    9月1日至2日,普法進行了此次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會戰——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第三軍團佔領符裡濟、棟舍裡等地,切斷了法軍由色當經梅濟埃爾西撤的鐵路,進而插到法軍側後的聖芒若和弗累涅一帶,堵住了法軍向比利時撤退的通路。當天中午,普軍完成了對夏龍軍團的合圍,並開始進行猛烈的炮擊。下午,法軍數次突圍失敗,拿破崙三世自知已無力挽回敗局,於下午4時半下令掛起白旗。9月2日,法皇拿破崙三世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此會戰,法軍共損失12.4萬人,其中僅3000餘人逃到比利時境內;普軍損失近9000人。色當慘敗加速了拿破崙三世帝國的崩潰。9月4日,法國宣佈成立共和國,組成了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國防政府”上臺執政。

    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業已消除,德國南部諸邦於1870年11月順利併入北德意志聯邦。但普魯士當局並未因此而終止軍事行動。9月中旬,普軍向巴黎進軍,幷包圍了巴黎。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這場戰爭已不再具有原先的防禦性質,而變成了一場地道的侵略性掠奪戰爭。這樣普法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已轉變成為法國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一階段中,法國除新建的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等在戰場上對普軍作戰外,還有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由射手)展開游擊戰,這時,法國仍具有約100萬人的抵抗力量。但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實行投降政策,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抵抗運動繼續發展。9月23日,普軍佔領圖勒,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

    10月27日,巴贊元帥率17萬法軍在麥茨投降。這使普軍得以騰出兩個集團軍壓向盧瓦爾和北方軍團,使這兩個軍團在與優勢的普軍作戰中被擊敗。此間,法國政府曾兩次向普軍求和;巴黎居民由於飢困交加,反對政府的投降政策,舉行了多次起義。

    1871年1月22日,法國政府鎮壓巴黎居民起義後,同德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在凡爾賽普軍大本營簽訂了停戰三週的協定。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和約締結後,資產階級政府勾結民族敵人向巴黎工人發動進攻,於是爆發了偉大的巴黎公社起義。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71年5月10日,就在巴黎公社失敗前不久,法國外交部長茹爾·法夫爾與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在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城簽訂了正式和約。普法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臺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結束。依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宣告德意志帝國成立,並自立為皇帝。至此,德國的統一終告完成。普法戰爭之後,由於德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劇,歐洲大陸變得更加動盪不定。兩國在這次戰爭中的結怨,成為後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德軍能夠揳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並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裡;第三,援救巴贊兵團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指導外,也與前線的最高指揮官指揮失誤有關。而普軍總參謀長毛奇善於製造、利用法軍的錯誤,巧妙地施展謀略,實施正確、堅定、靈活的作戰指揮,使普軍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主動權

  • 5 # 扣毛

    我覺得普法戰爭失敗的原因更多不在法,而在普魯士。

    因為此時的普魯士處在上升期,對,解釋就是這麼牽強。政權或者民族的發展很多時候像是一個正弦函式,當他處在上升期的時候,那簡直是人才濟濟,隨便拎出一個人物都能獨擋一面。而衰落的期的時候找遍全域性可能挑不出一個挑大樑的人物。典型就是三國時期的蜀漢,蜀漢在上升期的時候,龐統法正諸葛亮三大謀士一同效力,關張趙馬黃忠五虎上將赫赫威名,那氣勢無人能擋。到了衰落期,廖化為先鋒....

    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就是上升期,俾斯麥羅恩老毛奇一起奮進,後來的軍事大家克勞塞維茨還處在小兵中,沙恩霍斯特等一票名將縱橫。而法國的,已經是陌路了,拿破崙三世除了他大伯的榮光再什麼都沒有了。拿破崙三世依仗著法國的底子針對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落下風,但是面對上升期的普魯士他是無法抗衡歷史的程序的。不但是法國,此時任何一個國家換到拿破崙三世的地位結果不會差太多,因為普魯士崛起是大勢所趨。

    只有在拿破崙時期的法國與俾斯麥時期的普魯士交戰,或者威廉二世時期的德國與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法國交戰,這時候其他因素的作用才會體現出來。

  • 6 # xaoyaolee

    “實際上當時的法國無論人口、經濟、工業、軍事實力,沒有一個是德國的對手(參加普法戰爭的不光在普魯士,巴伐利亞等也參戰了)。法軍識字率只有百分之幾,而普魯士是百分之幾十。老毛奇說過,普魯士軍隊的勝利,從小學教師的課堂上就可以看出來了。

  • 7 # 歷史畫中人

    近代歐洲戰爭史上的一大冷門,當屬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阻止德意志聯邦完成統一,當時的法蘭西帝國,幾乎是“懷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宣戰”。滿以為能輕鬆吊打普魯士,誰知一開打就稀里嘩啦,傷亡十八萬人被俘四十四萬人,把皇帝拿破崙三世都“賠”進去。最後更以一紙割地賠款的《凡爾賽和約》,活活給一統德意志的普魯士,送了份“開國大禮”。

    普法戰爭簡介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國的前身)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王國和法國之間關係長期緊張。

    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

    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

    這次戰爭使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同時也促成了義大利統一。

    法國為什麼會輸掉普法戰爭?

    戰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武器裝備也遠不及普魯士,更可怕的是指揮戰役的將軍還是一個畏頭畏尾的人,不能很好的把握戰機,國內政治有腐敗不堪,所以有著這麼多的毛病的法軍,在這場戰役中不輸還真是天理難容了。

    1870年至1871年,普魯士和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進行了一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史稱為普法戰爭,雖然當時的普魯士遠不仍法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強大,但是整體上卻處於一個上升的狀態,而法國雖說是一個老牌霸主國家,但是國內政治卻非常腐敗,財政連連不斷惡化,所以在軍事力量上反而遠不及普魯士。

    而且雖然這次戰役由法國發動,但是在戰役打響的那一刻,法軍在裝備、彈藥和糧食的供給上全部沒有做好準備,但此時的普魯士不但已經學會了現代戰爭的模式,還在國際上並大肆宣傳此次戰爭,並將自己包裝成受害者,使自己獲得了國際廣泛同情,所以它能夠從法國的世界敵人那裡持續的得到補給。

    指揮法軍的將帥也明顯的有輕敵的現象,所以一開始他們展開作戰行動非常遲緩,但當他發現形勢和預想的有偏差的時候,卻又不敢當機立斷了,因此也喪失了許多好的戰機,所以最後法軍由進攻變成了防守。

    但就這樣,法軍還是被普魯士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不但不讓他們彼此會合,而且還因為資訊不流通造成他們也不能配合彼此作戰,就這樣法軍所有部隊被普魯士緊緊地圍困在陣地上,絲毫起不到一點作用。

    這場戰爭沒用多久,法國就輸掉了普法戰爭,而且輸得非常難看,普魯士也由此建立起了德意志帝國。

    總結:普法戰爭雙方勝敗的原因是:法國雖然常備兵上素質優於普軍的徵召兵,但政治腐敗,戰爭計劃不周,軍隊編制不合理(除近衛軍外,平時無師、軍兩級編制,臨戰才編組);動員、集結緩慢;後勤供應落後,作戰指揮混亂。

  • 8 # 老威觀史

    普法戰爭爆發於公元1870年,是普魯士為爭取統一德國與法國爆發的一場旨在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的戰爭,這一戰雙方的領導人分別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和普魯士宰相俾斯麥。

    其實這一戰法國的失敗在戰前就已經註定了,普魯士方面也沒什麼好說的,早在俾斯麥剛上臺的時候就認定了德國要想統一就必然會與法國一戰,為了這場普法戰爭普魯士準備了多年,戰前方方面面都已經安排到位。

    反觀法國,作為最高統帥的拿破崙三世,到了前線立馬就跑,這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當時的法軍根本就沒有贏的可能。作為一位皇帝來說,御駕親征的情況下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勝率他也絕不會是這種表現。

    至於普魯士為什麼獲勝,或許你會說當時普魯士的實力已經超過了法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如此,但在總體上來說法國強於德國。1870年時期的普魯士擁有4100萬人口,法國為3600萬,人口上普魯士要比法國多一些。但法國在經濟和工業上都強於普魯士,同時法軍的作戰能力也很強,如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聯合英國痛扁俄國,1859年幫助義大利打贏了奧地利,贏得了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再說當時的普魯士,經歷了俾斯麥10年的勵精圖治,先後擊敗了歐洲強國丹麥和奧地利,大大擴張了普魯士的實力,普魯士軍隊也成為了當時歐洲陸軍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但實際上普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法軍根本沒有獲勝的可能,為什麼法軍會沒有獲勝的可能呢?其實是因為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一直在複製拿破崙,做著拿破崙做的事情,但他本身並沒有拿破崙的能力,一生都在裝逼,最後把逼給裝死了。當然要說明這點我們就要從拿破崙三世說起了。

    拿破崙三世的上位之路

    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全名是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確切地說他是拿破崙的侄子,他父親是拿破崙的弟弟,所以拿破崙是他的伯伯。路易●拿破崙●波拿巴1808年出生於荷蘭,當時他的父親被拿破崙封在了荷蘭當國王,所以他也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要知道1808年可是拿破崙如日中天的時候,但好景不長,到了1812年的時候拿破崙遭遇了入侵俄國的慘敗,之後就走了下坡路,到1815年滑鐵盧戰敗的時候經歷了兩次退位,拿破崙家族就此徹底衰落。

    ▲拿破崙三世是在拿破崙的光環下出生的

    在拿破崙退位後年幼的拿破崙三世不得不跟著母親在歐洲到處流浪,因為他是拿破崙家族的人,所以當時很多國家都不願收留他們,最終也就流浪到了德國、瑞士和義大利一帶,拿破崙三世基本成長在義大利。

    不過拿破崙三世是個非常博學多才的人,按照我們的話來說,年輕時期的拿破崙三世是個四有青年,受到拿破崙的影響,他一生都致力於實現拿破崙的那套文治武功。他也寫過很多著作,包括電磁學、研究運河的建造,還整理了拿破崙、凱撒等人的文集,是一個勤於寫作,筆耕不綴的文人。

    很大程度上,拿破崙三世是一個一生都想複製拿破崙的成功,生活在拿破崙陰影下的人。我們都知道今天的成功學,其實很多人的成功有其自身獨特的因素,而作為個人來說,當你不具備他人的獨特特質的時候,複製他人的做法並不能讓你取得成功,但拿破崙三世一生都在複製拿破崙,做著拿破崙做的事情。

    在拿破崙三世早年的生涯中,他不斷地參與革命,被抓、被流放,然後繼續參加革命,再繼續被抓被流放。最後法國政府也對他無奈了,就乾脆把他留在了法國並終身監禁了起來。不過拿破崙三世或許有很強的人格魅力,每次被抓都能找到革命同志,然後順利越獄。有一次他就來了次拿破崙復辟的模仿秀,拿破崙當年在戛納登陸,帶著一千多名士兵進軍巴黎,一路上前來鎮壓的軍隊紛紛倒戈到了拿破崙的麾下,使他成功復辟。於是拿破崙三世也重走了當年他伯伯拿破崙走的路,只是拿破崙三世的作秀非常失敗,還在戛納就被當地人給轟了下來。

    ▲拿破崙三世

    拿破崙三世的崛起是在1848年,當時的法國爆發了革命,推翻了當時的國王,法國迎來了共和國時代。當時法國革命領頭的是一個叫拉馬丁的詩人,他認為既然是共和國了,所以要搞普選,結果就是這個普選導致了拿破崙三世的上臺。

    既然是普選,就意味著所有的人一人一票,拉馬丁這樣的大詩人在法國文化人中非常有名氣,但當時的法華人基本都是文盲,底層百姓很少有人知道拉馬丁,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拿破崙。這就如印度的普選,其實老百姓也往往不知道參選的是什麼人,但是一看名單上有甘地,就會把票投給那個“甘地”,在老百姓眼中,他們是投給了聖雄甘地,而實際上當選的英迪拉甘地並不是甘地家族的人,而是尼赫魯家族的人,只是起名叫甘地而已。

    在拿破崙時代,拿破崙曾經給過底層人民很多好處,也給了法華人雄霸歐洲的感覺,所以當候選人名單中出現拿破崙的時候,人們便毫不猶豫地紛紛將選票投給了“拿破崙”。於是拿破崙三世立馬就從一個被判終生監禁的流浪犯,一躍成為了法國總統。

    在成為了法國總統後,拿破崙三世的下一步就是要成為法國的皇帝,恢復拿破崙家族的輝煌了。不過當皇帝能不能當,也要看下民意。於是他就在全國到處巡遊演講,帶著自己的一幫馬仔在人群中喊道“皇帝萬歲,皇帝萬歲”,一開始聲音很小,後來就有人也跟著喊,於是聲音越來越大,經過全國的巡迴演講,拿破崙三世覺得可以當皇帝了,於是在回到巴黎的時候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於1852年正式登基成為法國皇帝。

    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法國蒸蒸日上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時身未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很多歷史人物如果沒有發生後來的事情,那麼在歷史上對這個人的評價就會完全不同。如果拿破崙三世在1870年死去或是退位,沒有參與與普魯士的戰爭,那麼在歷史對拿破崙三世的評價就只能用高帥富來形容了。

    拿破崙三世執政時期,我們可以用三個代表來形容他的政績,拿破崙三世代表了法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他執政時期,法國的工業翻了兩倍,並且徹底完成了工業革命。在他說的治下法國的經濟有多發達呢?在1871年普法戰爭後,俾斯麥當時要求法國賠款50億法郎。按照俾斯麥的精心計算,他認為法華人賠了這些錢以後就能遏制法國的發展,但是令俾斯麥沒想到的是法華人三年就償還了賠款,並且之後法國經濟一路狂奔,飛速發展,大出俾斯麥的預料。50億法郎相當於多少錢呢?即便是普法戰爭之後30年,大清的庚子賠款當時賠了4.5億兩白銀,而50億法郎就相當於7億兩白銀。可以說法華人在30年前就賠的比30年後的大清還要多,而當時大清還要哀求列強分40年償還,當時的大清真的是給不起,可見國力上的差距有多大。

    ▲拿破崙三世時期,法國工業發展迅速

    拿破崙三世代表了法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法國在19世紀的大文豪,包括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福樓拜,還有大畫家印象派的莫奈等人都是拿破崙三世時期的人,所以拿破崙三世造就了法國在文化上的大繁榮時代。

    拿破崙三世還代表了當時法華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這也是拿破崙家族的傳統,傾向於當時的底層民眾,包括非巴黎的外省農民,對他們的利益都非常關照。而且拿破崙三世在坐牢的時候還寫過一本書,叫做《論貧困》,他一生中一個重要的學術研究方向是怎樣解決貧困問題。

    ▲巴黎龐大的下水道系統建設於拿破崙三世時期

    拿破崙三世在位期間,巴黎修建了相當多的建築,而且比以往任何國王修建的公共建築都要多,並且都有總體規劃。拿破崙三世對巴黎的改建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對城市有規劃的改造。如雨果《悲慘世界》中所說的巨大的下水道,其工程就是在拿破崙三世時期完成的,從此巴黎衛生狀況得到了改善。拿破崙三世在巴黎修建了大量的主幹道,也一直沿用至今。

    在拿破崙三世執政的20年間,法國的內政和國力處在一個清晰的上升狀態。

    導致拿破崙三世失敗的種子——重塑拿破崙家族的光榮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拿破崙三世能上臺,靠的是他伯伯拿破崙的鼎鼎大名,所以他能夠上臺的合法性就在於他能做出如拿破崙一樣的光輝業績。在拿破崙三世上臺後,他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個心思都必須圍繞皇位的合法性來考慮,所以他必須要把法國帶回拿破崙時代的榮光。

    那麼拿破崙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榮光呢?我們都知道,拿破崙在其最鼎盛的時候,基本稱霸了整個歐洲大陸,他曾經多次擊敗反法同盟,普魯士、奧地利這些國家都是拿破崙的手下敗將。當拿破崙加冕為皇帝的時候,羅馬教皇都要從羅馬趕到巴黎為其加冕,在加冕的現場,拿破崙迫不及待地從教皇手中直接拿過了CROWN,然後為皇后約瑟夫戴上皇后桂冠,這是拿破崙一生中最為輝煌的瞬間。

    ▲拿破崙加冕稱帝,曾經整個歐洲都拜倒在了拿破崙的鐵蹄之下

    那麼拿破崙三世能恢復到拿破崙時代的光輝嗎?問題是他與拿破崙差的太遠了。正因為在能力上與拿破崙相差太遠,他做不了拿破崙做的事情,那麼剩下的就只有裝逼了。

    PS:歐洲的皇帝全稱為羅馬皇帝,不是我們秦始皇發明的那個皇帝。所有在歐洲能稱皇帝的人,都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歷史上羅馬分為了東西羅馬帝國,俄華人一直認為是東羅馬的繼承人,其實俄國沙皇實際上是凱撒的意思,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東正教這一支一直就由俄華人繼承了。而西羅馬帝國後來一直是基督教獨大,查理曼大帝有一次保護了羅馬教皇,之後為了感謝查理曼大帝,羅馬教皇便封查理曼大帝為皇帝,後來法蘭克帝國衰落後,皇帝的位置一直由神聖羅馬帝國佔有。長久以來,歐洲只有一個皇帝,地位在其他國家的國王之上。拿破崙之所以牛,是因為他把皇帝的位置從神聖羅馬帝國那邊(德華人)搶了過來,而且教皇還要跑到巴黎來給他戴上CROWN。

    當時拿破崙三世雖然是皇帝,但是這個皇帝也只有法華人承認,羅馬教廷是不承認的。或許當時羅馬教皇也答應了給拿破崙三世加冕,但前提是拿破崙三世要到羅馬去加冕,可問題在於一旦拿破崙三世去了羅馬,他就不是拿破崙了,他得跟拿破崙一樣,讓教皇從羅馬趕到巴黎為他加冕,然後他也學著拿破崙,將CROWN從教皇的手上再搶過來一把,這才是正宗的拿破崙!

    當然,這樣做的話教皇也不會答應,拿破崙三世也不能得罪教皇,所以拿破崙三世最殷勤的就是教皇,比如教皇要他出兵打仗,鎮壓羅馬共和國等等一系列的事情,拿破崙三世都是有求必應,總之教皇就是拿破崙三世的女神,一生都供著。

    拿破崙三世時期失敗的外交,裝逼惹的禍

    所以拿破崙三世時期,他的很多政策都帶有非常濃厚的宗教色彩,結合這點來說我們就不難理解了。當時拿破崙三世扮演了天主教利益的保護者,無論遠東也好還是近東的、歐洲的,但凡觸及了天主教利益的事情他都要插上一杆子,衝在第一線。

    所以為什麼會有克里米亞戰爭呢?一是因為當年拿破崙就敗在了俄華人手上,要為伯伯拿破崙報仇。二是因為俄華人是東正教的,和西歐的天主教不是一波的,要教訓東正教維護天主教。雖然克里米亞戰爭英法聯軍獲勝,但是此戰最大的獲利者是英國,法國基本沒有得到什麼利益,並且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佔了英法土聯軍的大半。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法國為何要參與戰爭呢?是因為法國充當了耶穌墓地的保護者(耶穌墓地在中東的伯利恆),只是為了宗教原因而參戰,為了裝逼。

    為什麼法國會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呢?是因為馬神甫事件,還是宗教原因。我們縱觀清末幾十年歷史,我們會發現英華人制造的慘案最多,日本人殺人最多,俄華人佔的土地最多,而法華人呢?非常奇葩,教案最多。

    所以在一段時間裡,法國在全世界各地的衝突,都是因為宗教原因,而非利益。所有的這些事件,我們將其迴歸到拿破崙三世心中的那根刺,為了讓教皇跑到巴黎為他加冕,就很容易理解了。

    從戰略角度來說,拿破崙三世與老拿破崙差的實在太遠。比如說對於美國的政策,老拿破崙時期就非常明確,扶持美國,讓美國做大做強,以美國來制衡英國。於是老拿破崙就以8000萬美元的價格將路易斯安那賣給了美國,當時其實老拿破崙並不缺錢,他就是要促成美國的強大,站在全球戰略格局考慮,形成一個制衡英國的體系。可拿破崙三世就沒有老拿破崙這樣的戰略眼光,因為天主教的原因(他的皇后是西班牙人,天主教徒),拿破崙三世一直在南美搞動作,想在南美建立一個天主教帝國,以這個帝國來制衡美國,搞美洲平衡戰略。在戰略上就與老拿破崙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老拿破崙是全球戰略格局,拿破崙三世只是洲際戰略格局。

    而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拿破崙三世支援南方,卻只停留在了表面,從沒給過如資金、軍事上的實質援助,南方因此對拿破崙三世不滿,北方則因為拿破崙三世公開支援南方對他更不滿,兩邊都沒討好。這就導致了南北戰爭以後,美法關係破裂。

    戰略上為了裝逼近交遠攻,導致普魯士做大做強

    我們都知道,秦國能統一六國是用了近攻遠交的策略,近邊的國家一個一個地蠶食,不與遠處夠不著的國家發生衝突。而拿破崙三世的戰略則正好相反,近交遠攻。

    在拿破崙三世時期,什麼出兵克里米亞、出兵大清等等,凡是遠處夠不著的地方的出兵,他從不猶豫。而一旦遇到近邊的戰事,他從來都是猶猶豫豫,遲遲不發動進攻,到了後來覺得苗頭不對便打消了出兵的意圖。

    即便是到了普法戰爭時期,他御駕親征到前線,一看到苗頭不對馬上就跑。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拿破崙三世的皇位有個重要的弱點,那就是他沒法打敗仗。因為他是頂著拿破崙的帽子上的臺,法華人承認他的皇位是認為他是另一個拿破崙,如果他吃了敗仗,法華人會怎麼看?拿破崙怎麼可能打敗仗呢?

    ▲一旦戰敗,拿破崙三世的王朝就會崩潰

    所以為什麼拿破崙三世會遠攻近交呢?理由也很明顯,在遠處打對國內政治影響很小。而近處一旦被打敗了,國內的影響就大了,皇位就堪憂了,逼就裝不下去了。

    因此,普魯士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做大做強了起來。無論是普魯士與丹麥的戰爭還是與奧地利的戰爭,拿破崙三世始終都沒有插手進來,坐看一個對手強大了起來,成為了法國的大患。

    普法戰爭

    在拿破崙三世一番騷操作下,普法戰爭前夕周邊的國家全部跟法國鬧翻。首先克里米亞戰爭跟俄華人結了仇;幫助義大利跟奧地利打仗,把奧利地得罪了;而英華人呢?英華人的政策向來是大陸均勢政策,誰強就反對誰。當時法國強於普魯士,英華人自然支援普魯士,不管你跟英華人的關係有多好,英華人就是這樣。

    而當時的普魯士呢?其實處在了一個國運上升期。當一個國家國運好的時候,一時間人傑輩出,除了鐵血宰相俾斯麥,還有老毛奇這些軍事大家也同時出現在了這個時期。在普法戰爭之前多年,俾斯麥就知道德國要想統一,最終必然與法國一戰,為了這場戰爭,俾斯麥等一干人可以說是準備了多年。

    ▲除了俾斯麥,老毛奇也是當時普魯士軍中的傑出人物

    我們翻看俾斯麥的回憶錄,會發現俾斯麥經常會有“與法國開戰估計在五年內”、“與法國開戰會在兩年內”這樣的話語。為了與法國開戰,當時普魯士是認認真真地做了多年的準備,無論是軍隊的建設,還是軍隊制度都經過了長期的籌劃。

    當時普魯士的軍事制度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參謀部制度,德國軍隊也是最早實行參謀部制度的軍隊。普魯士的鐵路修建,都是按照普法戰爭運兵的要求修建的,當時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鐵路系統,而法國的鐵路則完全不行。

    ▲普魯士為了這場戰爭已準備多年,就盼著跟法國開戰了

    而拿破崙三世呢?必須要裝逼,要裝作是歐洲的老大,是拿破崙再世。但是他心裡清楚跟普魯士根本就打不了,打不了還不做準備。

    普法戰爭是誰先發起的呢?其實是拿破崙三世,他率先向普魯士宣戰,宣戰之後卻發現前線的部隊沒法集結,沒有任何作戰方案,也沒有完整的軍事計劃,所有的軍需根本就供應不上去。

    當然,即便是開戰了,拿破崙三世還要繼續裝逼。拿破崙三世說:

    “德國不能統一,德國一旦統一法國的大炮將繼續發射!”

    “我們這次的軍事行動,其實是一次散步,我們要到柏林去散散步。”

    PS:在戰爭爆發前,俾斯麥一直為沒有戰爭理由而發愁。不過這個時候出現了西班牙王位之爭,普魯士也參與了進來,法國作為歐洲的老大自然要出來主持局面,拿破崙三世便要求普魯士國王放棄西班牙的王位,不但要放棄還要派個大使過去找普魯士國王立個字據。普魯士國王便表示字據就算了吧,我口頭承諾不就行了?而普魯士國王在回覆的時候把電報拍給了俾斯麥,當時俾斯麥正在家中與老毛奇和國防部長吃飯,看了這封回信後就問老毛奇,能跟法國開幹嗎?老毛奇說道幹呀!揍他丫挺的。於是俾斯麥就把普魯士國王的回信給改了,他對回信進行了縮句,把回覆改成了“法國大使不要來了,以後這個事情不用談了”,改了回信不說,俾斯麥還把回信發表在了報紙上,發表的日子還挑在了7月14日,法國國慶的那天。

    於是在俾斯麥的回信公開後,法國群情激奮,所有的報刊整版都是戰爭!打到柏林去的文字。到了這個時候拿破崙三世還能如何呢?除了雄赳赳氣昂昂地趕赴前線,他還能怎麼做呢?因為他是拿破崙,他就不能認慫,人家都欺負你到這個地步了,怎能認慫呢?

    事情到了這份上,拿破崙三世也只好帶著沉重的心情御駕親征了。因為裝逼,拿破崙三世不得不跟普魯士開戰。

    當時拿破崙三世的身體其實已經不行了,騎馬走了一段後都要坐下來休息,全身疼痛難忍,需要用鴉片止痛。拿破崙三世到了前線見他的元帥,並不是與他的元帥們討論如何作戰,而是與他們一一道別,畢竟這一戰之後這輩子還能不能見到都不好說了,充滿了失敗者的情緒。作為一個皇帝來說,打仗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獲勝可能,都不會是這種表現,這也說明了當時法軍根本就沒有獲勝的可能。

    ▲歐仁妮皇后

    這裡順便提一下,為什麼拿破崙三世會被俘虜。拿破崙三世在到了前線後,發現情況不對就要逃跑,一開始他是打算逃回巴黎的。這個時候在巴黎幫他攝政的是他的皇后歐仁妮,與茜茜公主齊名的歐洲美女,是個非常能幹的女性,在拿破崙三世時期曾經三次攝政。當時拿破崙三世給歐仁妮寫信表示要逃回巴黎,歐仁妮回信說,你千萬別回來,你一回來巴黎的民眾就會起義,到時候我們全完了。事實也是如此,一旦國內知道拿破崙三世被打敗了,那麼拿破崙三世皇位的合法性馬上就沒了,被推翻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最終無處可逃的拿破崙三世不得不返回了前線,最後在色當被普魯士軍隊俘虜。

    戰後,拿破崙三世帶著他的家人在英國倫敦又苟延殘喘了一年,於1873年去世。

    我們縱觀拿破崙三世的一生,他之所以能上位是因為帶著拿破崙的光環,這個光環也制約了他,最終毀了他。在他在位時期,法國所有的對外政策以及軍事行動,都只能建立在情緒的基礎上,而不是國家利益和戰略的考量,也就是要把拿破崙的逼一直裝下去,也正因為裝逼,當俾斯麥宣佈普魯士不接受法國的調停後,他也不得不向普魯士宣戰,儘管他知道根本打不贏這場戰爭。

    所以法國的失敗,原因就在於,拿破崙三世沒有拿破崙的才能,卻頂著拿破崙的光環上了位,為了能把拿破崙的光環繼續頂下去,他不得不一直裝逼,直到裝不下去為止。

  • 9 # 清水空流

    普法戰爭其實就是德法戰爭,這場戰爭也就此拉開了德法的百年世仇,實際上也是德法為爭奪歐洲老大而進行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時間是從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王國的前身)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進行的。

    兩國發生戰爭的起因就是在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戰爭開始以後。在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的侄子)親率近十萬法軍全線潰敗。最終在色當投降。就此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法國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國第三共和國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賠償50億法郎。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王國變成了德意志。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德國就此誕生,歐洲的噩夢也就此開始了。那麼強大的法國輸在那裡呢?

    戰爭發生時候,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65歲,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62歲,二人幾乎年紀相仿,在當時歐洲,法國無疑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即便英國都不如法國,但在戰爭的當年,德國的經濟指標已經高於法國,包括人口。而法國當時的皇帝是赫赫威名的一代梟雄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志大才疏的拿破崙三世一直希望恢復伯父當年的榮耀,但他不是拿破崙。他除了這個名字之外,其他啥也沒有。由於拿破崙三世治國無方民怨沸騰,他急需一場戰爭來擺脫國內的困難。以轉移民眾的注意力和視線。而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此時也希望發動一場戰爭來緩解同議會的矛盾。也就是說“普法戰爭”是普法都需要的戰爭。

    雙方由於都是主動發起戰爭的,都是有所準備的,但普魯士的準備高於法國,普魯士具有40萬軍隊,法國卻只有20萬。在人數上,普魯士遠遠高於法國,在戰爭期間法軍部隊聯絡通訊不暢,行動遲緩。但普軍行動迅速。法國在指揮上出現重大失誤,被普魯士抓住機遇。僅僅半個月法軍就被普魯士分割包圍。此時已經是勝負已定了,恩格斯對此的評價是:”法蘭西第二帝國末期政治上的貪汙、腐敗,成功地向軍隊蔓延,導致法軍在先發制人的情況下,集結的軍隊竟然沒有後勤跟上,部隊只有少量黃油和餅乾,前線的官兵只有一張極其簡陋的德國境內地圖。請問這樣的狀態如何打仗”。英國、義大利、俄國這些列強,甚至俾斯麥,都沒有想到法國會一敗塗地。敗的如此之慘,這還是當年雄霸歐洲的法蘭西雄獅嗎?戰爭的結果是法國皇帝被俘,損失對比如下。

    死亡數:德國44781 VS法國138871

    負傷數:德國89732 VS法國143000

    另外還得加上法國被俘474414人,對了俘虜包括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三世本人。

    拿破崙三世對於戰爭的形勢估計不足,沒有心理準備,對普魯士的軍事力量估計不足。戰爭中一意孤行。瞎指揮輕敵冒進。導致在色當被圍俘虜。對比之下,普魯士有著比法國更加高效的軍事動員制度。儘管法國的常備軍比德軍數量更大,質量更好,但是德國卻快速地動員起來了遠多於法國的預備役部隊。在戰爭中採取速戰速決方式即便了法國。

    在這場戰役中,後膛擊發槍炮的使用、電報、鐵路對軍隊迅速的排程。而統計,地理,氣象等等綜合學科統統被普魯士運用到了戰爭上,而法國依舊沉浸在拿破崙時代的輝煌中不能自拔。可以說。是科技與科學的力量與普魯士軍事力量的充分結合讓普魯士贏得戰爭的勝利。當普魯士帝國總參謀長老毛奇在電報裡看到普魯士的幾路大軍最終按計劃趕到會戰點時,他對國王威廉一世說道:“陛下今天不僅贏得了這個戰役,而且贏得了整個戰爭。法蘭西第二帝國已經滅亡了。普魯士透過普法戰爭完成了統一。德意志就此成立。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成立德意志帝國,他自己成為首任皇帝。但也結下了德法百年世仇,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二戰結束以後。德法才算正式和解。

  • 10 # 蝸牛沒腹肌

    法國輸掉戰爭的事情很多,連羸弱的大清國都能在南方沿海擊敗法軍。剛剛統一起來、久經沙場的普魯士軍隊毫無懸念的也能擊敗法軍。拿破崙三世62歲了還要御駕親征,無非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叔叔拿破崙一世的血脈指的法蘭西人民信任,這種虛榮的目的本身就註定了戰爭的結局。

    拿破崙家族一直備受血統問題困擾,擊敗拿破崙的威靈頓都公開諷刺波拿巴家族竊取了法國的王位,因此波拿巴家族一直缺少維持正統的名義,拿破崙因此休妻重新迎娶了奧地利的公主路易-紗,而拿破崙三世也想借助一次成功的戰爭維持統治,結果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法軍損失10萬人卻沒撈到任何實質性的好處,反而幫助普魯士和奧地利推翻了來自東方的威脅(沙俄帝國),這種政策上的失敗已經讓波拿巴家族的正統地位搖搖欲追了!

    (法軍潰敗的速度比而戰還快)

    但是拿破崙三世自己不這樣認為,他覺得即使不能阻擋義大利、德意志的統一,也要為法國謀取足夠讓自己被擁護得利益!因此在薩丁王國宰相加里波第開展統一義大利的革命時,法國並未做有用的阻攔,而是拿到了薩丁王國讓出的幾個阿爾卑斯山小國(薩福伊、尼斯)就幸災樂禍。當俾斯麥眼看就要統一德意志時,拿破崙三世竟然要求將法國的疆界恢復到拿破崙時代。

    拿破崙時代的法國領土幾乎涵蓋半個歐洲,但是法國的本土只有所謂的“天然疆界”,也就是在比利牛斯山、大西洋、萊茵河、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區域。但是拿破崙戰敗之後盟軍為了削弱法國採取了類似後來《凡爾賽和約》的措施,將今天比利時和德國萊茵河左岸地區的領土剝離法國,除去新國家比利時之外,還有一部分併入了普魯士王國,這就是後來的西普魯士,也就是所謂的萊茵區。

    (俾斯麥和德意志諸侯就是在這裡擁護威廉一世稱帝)

    拿破崙三世的要求其實不算過分,但是普魯士人已經擁有上述地區幾十年!俾斯麥只能斷然拒絕拿破崙三世的要求。因此1870年雙方爆發戰爭。根據以往法軍征戰殖民地和克里米亞的戰績來看,這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戰鬥力一般!尤其是在克里米亞和義大利問題上的失誤已經讓法軍毫無鬥志,這時候再加上62歲的拿破崙三世瞎指揮,法軍沒有不敗的道理。

    法軍迅速失敗有兩層原因,一層是歐洲的軍工技術革命拉開了普法梁軍的差距,另一層是法國的國際環境高度孤立,他得不到有力的支援。義大利對法國的敲詐懷恨在心、俄羅斯恨不得法國從此消失、英國也希望普魯士能教訓一下到處興風作浪的法國、奧地利剛剛戰敗無力干預普法戰爭,上述國家不僅不支援法國,反而全力支援普魯士,足夠的戰爭物資保證了普軍的勝利。

    (在鏡廳加冕稱帝的威廉一世)

    最後一層原因是歐洲的技術革命法國沒趕上,德國利用工業革命修建了大量的鐵路,改革了軍工企業和軍隊建制單位,裝備後裝線膛槍和金屬子彈讓普軍擁有了歐洲第一的戰鬥力。德軍最高統帥部也是當時世界上指揮效率最高的軍事機構,相比任人唯親強調中央集權的拿破崙三世,簡直就是封建和現代化的區別。德軍總參長“毛奇”不僅精於指揮排程,還是一位鐵路專家,他管理修建的鐵路在普法戰爭中保證了普軍後方供應,被譽為像鐘錶一樣準確,而法國是沒有這樣的人才和工業基礎的。

  • 11 # 優己

    法國這個國家不適合打大仗,這是整個國家民族的問題。法國的常備軍戰鬥力不弱,由於科技發達武器先進,訓練好,法國常備軍的戰鬥力絕對稱得上全球精銳,比如二戰德軍在與法軍常備軍交戰的時候,德軍的傷亡並不比法軍來得低。但是法國的軟肋也很明顯,那就是個性散漫,這使得法軍的預備部隊完全稱得上是下三濫不入流,所以法國一逢大戰必然丟盔棄甲,因為新補充進去的戰士根本不會打仗。這個問題是法國皇帝拿破崙在兵敗滑鐵盧之後自己提出來的,就寫在拿破崙的回憶錄裡面。

    其次,法國的地理位置不好,由於處於西歐平原地區,法國與周圍各國的接壤都是易攻難守之地,這使得法國不得不把大量的軍隊分散駐守在各地,這樣一是會導致法軍集結速度變慢,二是機動部隊變少,比如法國能夠集結起來作為機動部隊的軍事力量不超過其國防總實力的一半,這嚴重影響法國打大戰的能力。

    最後,普法戰爭的時機不對!法國失了先機。普法戰爭是法國自己挑起的,但是挑起這場戰爭的時候德國剛剛完成統一,整個國家力量凝聚力非常強,士兵們剛經過戰場洗禮戰鬥力非常強悍,而同期的法國已經養尊處優好幾年了,如果法國能夠提前五年發起普法戰爭那麼法國還有可能有勝算。

  • 12 # Mer86

    普法戰爭是一場由普魯士蓄謀刺激法國,而法國受不了挑釁主動宣戰,雙方在戰前都自信滿滿,結果卻是法國被普魯士被吊打的戰爭。也就是說,這場戰爭的過程和結果雖然是一邊倒式的戰爭,但是法國並不弱,只能說普魯士太逆天了。

    狂妄自大的法國

    普法戰爭之前,法華人非常自負。法國的激進民族主義分子認為捏死普魯士就跟捏死螞蟻一樣,當然了,法蘭西人自負也是有資本的。因為就在與普魯士開戰的前十幾年,法國連續打贏了兩場Continental霸權爭霸戰:

    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聯合英國痛毆當時的Continental霸主沙俄;

    1859年幫助義大利打贏了奧地利帝國,贏得了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在這兩場戰爭中,法軍表現出了一支高度職業化軍隊應有的表現:擅長打區域性戰爭,火炮的威力優於對手,戰術比俄奧更合理;並且戰爭理念更先進,比如法軍普遍配備無線電報和戰地醫院、將鐵路運輸、統一校表進攻等先進理念融入戰爭。不恭維的說,這一階段的法國陸軍與英軍水平持平,在歐洲大陸是要高出沙俄和奧地利一個檔次的。

    除了陸軍之外,法國的工業化水平在當時歐洲大陸也是最高的。儘管跟英國有差距,但是比Continental國家的水平要高。法國當時的社會工業化程度、政權的組織能力、對基層控制力(動員青壯年入伍和徵稅)、軍隊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水平等,都處在歐洲領先水平。

    後來居上的普魯士

    前面吹了那麼多法國的優勢,下面再來說普魯士。普魯士之所以能在普法戰爭中可以吊打法國,是因為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僅吸取了法國的優勢,還在法國的基礎之上又有進化。

    比如說法軍的大炮厲害,轟的沙俄和奧地利很慘。普魯士的鋼製克虜伯大炮更狠,直接把法軍轟懵逼了(克虜伯炮比法國拿破崙炮的射速快兩倍,射程遠三倍)。法華人的火炮其實已經很厲害了,只不過普魯士的炮要更高一個層次。

    再比如法軍擅長用鐵路運兵,克里米亞戰爭中就打的騾馬運兵的沙俄一臉懵逼。但是普魯士玩的比法國更溜。戰爭爆發後,法軍在一個月內將二十四萬人運到了普法邊界,然而普魯士是三十七萬人。法國不算差,只是普魯士更優秀。

    還比如戰爭潛力,法軍是高度職業化的近代陸軍,兵力和素質都很高。但是普魯士針對法國的這一特點,建立了預備役制度。使得普魯士的常規武裝雖然不如法國,但是打起仗來,動員百萬有經驗計程車兵入伍根本不是問題。後來普法戰爭中,普軍隨時都能保證兩倍兵力痛打法軍。(法國也可以臨時動員百萬人入伍,但是素質不行)

    還有參謀部制度,其實法國的參謀部的雛形在大革命時期就已經出現了(1795年貝爾蒂埃正式成立了參謀部)。但是後來法華人貌似忘記了自己的這項發明,反倒是普魯士在其基礎之上發揚光大,普軍的參謀部用嚴謹的戰前規劃打的法軍一臉茫然。

    像這種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悲劇後來又多次上演,比如法華人提出了裝甲兵突襲的戰術,結果法國高層嗤之以鼻,這一戰術傳到德國後被髮揚光大,經過多次修改後,變成了二戰期間著名的閃電戰術。

    自負與嚴謹的戰爭

    上面說的都是細節,普魯士真正能在戰爭中吊打法國的原因,其實在於兩個方面:國力幾乎持平以及雙方在戰前的態度差異。

    先說國力,普法戰爭名義上是普魯士與法國的戰爭。但實際上這場戰爭是北德聯盟與法國的戰爭。不管法華人認可不認可,統一以後的北德聯盟,其工業生產能力已經跟歐洲霸主法國持平了。並且在某些方面,比如煤礦開採量超過了法國。而煤炭恰恰是工業化時代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

    除了工業化水平之外,人口方面普魯士也趕上了法國。在十八世紀以前,法國一直是歐洲人口最多(如果不算哈布斯堡王朝這種多國聯合體的話),到了十九世紀才被沙俄趕超,但仍然在歐洲排第二。然而統一後的北德聯盟,直接就把法國給趕超了。在那個年代,人口就意味生產力,法國的人口不佔優勢了,經濟被趕超只是時間問題。

    到了普法戰爭爆發的那一年,北德意志在鋼產量、人口方面都超過了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的一個與法國旗鼓相當的勢力——而且德國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法國。

    普魯士在經濟和人口趕上法國,這對於法國來說是很嚴酷的現實。但是法國卻沒有意識到這點,沒有將普魯士視為與自己對等的對手。這就很嚴重了!相比於默然的法國,普魯士卻是摩拳擦掌,早就做好了與法國的這一戰。

    首先是戰略方面,法華人認為,普法戰爭就是普魯士與法國的戰爭,歐洲諸多列強以及德意志部分邦國一定會支援自己;然而普魯士早就搞定了法華人的盟友,不僅拉攏了能夠拉攏的德意志聯邦對它的支援,還打通了英國、義大利、俄國這些列強的關係。當時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聯絡下,英華人臨時反水,法國太過高調了,英國想讓普魯士教訓一下法國。至於奧地利和沙俄,他們先前被法國暴揍過,也樂於看到普魯士收拾收拾法華人。最後是搞笑的義大利,他們一貫的牆頭草。結果普法戰爭便變成了德法戰爭。整個德意志民族,除了奧地利外,都參與了暴揍法國的行動。包括一向跟普魯士不和的南德聯盟也參加了戰爭。

    其次是戰術層面。法軍雖然久經戰陣,各級指揮員經驗豐富,打遍四大洲。但是在法軍的體制中,除了近衛軍外,平時不設軍、師兩級編制,也就是沒有大兵團作戰的指揮機構。全靠戰前臨時編組,協調能力很差。並且法國在戰前沒有制定周密的戰爭計劃,倉促制定的計劃存在很多漏洞。相比於法國,普魯士就嚴謹的多了。普軍參謀總長老毛奇將軍將法軍的行動預測到了一個非常詳細的程度,他連法軍的主攻方向和動用兵力都算的一清二楚,保證了普軍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對法軍進行打擊。

    備註:毛奇預料,法軍會首先發起進攻,而且進攻方向一定是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並且毛奇還根據法國鐵路的情況,計算出了斯特拉斯堡的鐵路沒有能力集結法軍的全部主力,至少有十五萬人的法軍要在斯特拉斯堡以西靠北一點的梅斯下車集結。而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中間有一座孚日山脈,這等於法軍的主力被分開成兩部分了。普軍只要判明瞭法軍進攻方向和兵力,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對分成兩部的法軍分而擊之,然後再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發動堅決的進攻,在總決戰中殲滅法軍的主力,並佔領巴黎。

    總結

    普魯士的勝利,直觀表現有四點:戰爭計劃周密;兵員充足;動員、集結迅速;重武器裝備優於法軍。戰爭開始後,法軍果然按照普軍參謀部的規劃行動,正好落入了普軍的陷阱。普軍依靠預備役制度和鐵路優勢,迅速向前線投入兩倍於法軍的兵力,並利用大炮的優勢,打的法軍節節敗退。

    而法國方面則因為戰前規劃稀爛,戰爭開始後又一再修改,甚至連遠在巴黎的皇后都可以遙控前線,導致法軍始終被動挨打。法軍本來有機會可以撤到後方繼續抵抗,與普魯士打消耗戰。但架不住豬腦子一般的高層的瞎指揮,前怕狼後怕虎,最後導致素質很高的法國常備陸軍變成了犧牲品。

    當然了,最關鍵的是普魯士國力提升,北德聯盟的經濟追上了法國。有充分的物質基礎做保障,為德意志聯軍戰勝法國創造了條件。如果沒有這一點,普軍即使再善戰,毛奇的規劃做的再好,法軍高層再輕敵,這場戰爭也不會打成一邊倒式的結局。

    至於普魯士在拿下巴黎後為什麼不乘機滅掉法國,這個道理很簡單。普魯士並沒有滅掉法國的計劃,俾斯麥的目的是打敗法國,尋求德意志的統一(除奧地利),滅掉法國並不在普魯士的計劃中。另外歐洲其它大國也不允許普魯士滅掉法國,比如奧地利,弗蘭茨皇帝樂於普魯士和法國狗咬狗,但是如果法國慘敗,誰能保障普魯士不會調轉槍口打奧地利?事實上戰爭期間,普魯士在奧地利方向佈置了大量的兵力,就是為了防禦奧地利可能會出兵干涉。

    再就是英國,雖然英華人希望普魯士能教訓一下法國,但也僅僅是教訓。如果讓普魯士吞併了法國,歐洲又會出現一個類似拿破崙帝國的對手,這是英華人不願意看到的。而以德意志當時的實力,還惹不起英國。

    不過當時普魯士的一些狂熱分子還是對法國下了死手(包括俾斯麥),不僅讓法國賠了五十億法郎,還割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一下成功的激怒了法華人!儘管俾斯麥後來極力的想緩解法德關係,但是法國的民族主義者始終不買賬。後來俾斯麥認識到法德之間已經無法調和,就轉而謀求德意志、奧匈帝國、沙俄的三皇同盟,爭取德國在與法國決戰時,不至於雙線作戰。結果傲慢的威廉二世推翻了俾斯麥的外交政策,激怒了沙俄沙皇。而法華人又用金錢攻勢收買了沙俄。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拖垮了德國,報了普法戰爭的一箭之仇。

  • 13 # 道中道道而道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國的前身)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王國和法國之間關係長期緊張。

    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

    這次戰爭使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同時也促成了義大利統一。

    關於法軍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的原因,一般都只講到法國對戰爭沒有充分準備,法軍的裝備、彈藥和糧秣均無保證,統帥部展開作戰行動遲緩。這都是事實。可以歸結為三個原因:

    一、法軍準備不足,不能先發制人,初戰受挫,就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終於一敗而不可收拾。

    二、指揮法軍的將帥在形勢變化的條件下,部署失宜;在應該退卻的時候,不敢當機立斷;因循貽誤,進退失據,又往往斷送了取勝的時機。

    三、前線法軍的具體行動經常受到巴黎的錯誤干預;法國反動統治者害怕本華人民的革命甚於外國敵人的進攻。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除軍事原因之外,還有政治原因。第二帝國政府原來企圖靠戰爭勝利維持它的統治,“國防政府”又企圖借投降防止人民革命。事情都向它們願望的反面發展了,這也是歷史的辯證法。

    普法戰爭影響

    普法戰爭的影響一:普法戰爭大大的影響到了法國。普法戰爭中法國的節節敗退,法國的皇帝拿破崙三世的被俘使得法國國內發生了政變,建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恢復了共和制,從此之後共和制在法國穩定了下來;普法戰爭戰敗之後普法簽訂了合約,法國割地賠款,屈辱的條約直接促使了法國無產階級建立起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法國的割地賠款使得法國的發展受到了影響,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程序明顯落後於美、德、英之後,從此之後法國在歐洲的霸權衰落了;普法戰爭之後為了能夠報仇,法國調整了與其他國家的政策。

    普法戰爭的影響二:普法戰爭的戰勝國德國藉著這場戰爭統一了德國全境,法國的割地賠款加速了德意志國家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步伐,使得其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德國因為這次戰爭的勝利在歐洲的地位大大的提高,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大國;德國戰後為了防止法國報仇積極的採取了預防其報仇的外交政策。

    普法戰爭的影響三:義大利藉著法國的失敗將法國在自己國內的勢力趕了出去,。普法戰爭之後各個國家重新劃定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德意志為了限制法國的發展積極的協調了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法國也積極的拉攏別的國家,於是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14 # 茶亭浪子

    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

    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的侄子,被譽為法國的宋徽宗。拿破崙一生熱愛寫作,包括軍事類作品如《炮兵教程》,社會類題材作品《食糖問題剖析》、《消滅貧困》,以及政論類作品《拿破崙思想》等。

    他結束了法國自拿破崙帝國潰敗後的混亂局面。

    在位時,以發展經濟作為自己的執政方針,當權20多年,法國經濟快速發展,完成了工業革命。

    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化的奠基人,在位時大肆改造巴黎,使得巴黎成為歐洲甚至全世界的文藝、文化之都。當時,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福樓拜,以及莫奈等人云集巴黎,可以說是拿破崙三世創造了一個空前的文化繁榮。

    拿破崙三世這個人,浪漫主義性格,長於大戰略思維,短於微觀的組織能力。

    聯合英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打掉沙俄自1812年1848年鎮壓歐洲革命以來的Continental霸權,迫使沙俄19世紀中期以後的不斷沉淪。

    幫助義大利抵禦奧地利的干涉,促使義大利自法蘭克帝國分家之後的再度統一。

    聯合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擊敗大清,徹底洞開中國大門,並在之後開拓中南半島,使之逐漸成為法國殖民地。

    再度恢復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地。

    如果時間止於普法戰爭前,我相信很多人會在他的名字前加各種徽號。可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他是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前放各種狠話,但面對德意志強藩普魯士,戰術太輕視對手,畢竟普魯士剛剛KO掉德意志另一個強藩奧地利。

    這次拿破崙三世既沒有聯絡到盟國助力,兵力上又沒在本國擴招,裝備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兵員差了普魯士一半。

    再加上拿破崙三世親征,干預法軍指揮,以及他身在後方攝政的老婆直接干預前方軍事,使得法軍進攻無力,退又沒法退,最後被包餃子。

    這不禁讓人想起中國的宋徽宗,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當了俘虜真是可憐可惜。

  • 1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普法戰爭結束後曾在色當戰役中俘虜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普魯士元帥毛奇在總結普法戰爭勝利的原因時說道:”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德國是世界範圍內義務教育的誕生地:早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德國就頒佈了義務教育法——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的義務教育法規已基本進入到完善成熟時期。這不僅遠遠早於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即使是近代史上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大英帝國的兒童也不得不早早擠在條件簡陋的工廠上演“霧都孤兒”的悲劇,而同一時期的德國兒童卻早已在接受系統的義務教育。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政府則為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從19世紀中期普魯士已基本實現全國城鄉的全面免費教育,在普法戰爭前普魯士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達到97.5%。在普及全民基礎教育的同時普魯士也建立了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早在普魯士還在向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支付鉅額戰爭賠款時他們就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學。普魯士的大學從建立伊始就確立了一項基本原則:國家必須為大學的教學與科研活動提供經費及物質支援,但不得干預學校的教育學術自由,不得限制師生的思維意識。正是由於同時擁有國家給予的物質保障和充分的學術自由使普魯士得以培養出受過綜合系統教育的高素質公民。

    國民素質上的優勢直接反映在戰場上就是他們對新式武器和新式訓練方式具有更佳的適應性。事實上在開戰之前雙方的差距就已表現出來:儘管法國是稱雄歐洲大陸的老牌霸主,但實行普遍徵兵制的普魯士以及北德意志聯邦諸盟邦的戰時兵力可達100萬以上,即使扣除掉後勤文職人員後的實際作戰兵力也可以達到69萬餘人,這一資料是法國兵力的2倍以上。當時普軍已普遍列裝德萊賽1841型撞針槍,由於德萊賽步槍採用的是後膛裝填方式,所以普軍士兵可以始終採用隱蔽性最好的臥姿進行射擊。而使用前裝步槍的法軍士兵則不得不站起身來給步槍裝填彈藥,從而使自己成為普軍的活靶子。而在射速方面普軍使用的德萊賽步槍幾乎是法軍步槍的5倍,也就是說在雙方兵力相等的情況下普軍的火力能達到法軍的5倍,更何況普魯士一方的實際作戰兵力是法國兵力的2倍以上,這樣算起來普軍的火力可以達到法軍的10倍以上。在炮兵裝備方面普軍有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鋼管線膛炮,其有效射程為3.5公里。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的火炮數量超過500門,這比法軍多出近三分之一;而法軍的前裝炮的射速最快為兩分鐘一發,這遠遠比不上普軍一分鐘三發的速度;而在射程上法軍的12磅炮最多打1.5公里,這連普軍的一半還不到。除了武器裝備之外,雙方計程車兵素質也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法軍體制平時不設軍、師兩級編制(近衛軍除外),臨戰時方倉卒編組,故不能保障部隊應有的協調。法國在戰前沒制定周密的戰爭計劃,而倉卒制定的計劃存在著很多錯誤。

    除了正面戰場上武器裝備和士兵素質會對戰爭起到決定性影響之外,後勤以及情報工作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決定戰爭成敗的絕不僅僅只有前線的軍事部署,後方的支援補給同樣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從1860年起普魯士就大力營造鐵路形成有主幹和支線的鐵路網。1850—1875年普魯士的鐵路長度由 6044 公里增至 2.8 萬公里,機車增加了 7 倍,貨車車廂增加了11 倍,鐵路貨運量增加了19 倍。事實上在此之前的普奧戰爭中普軍就充分證明了由鐵路網帶來的部隊機動性對戰爭的意義所在在普奧戰爭之前普魯士已建成了5條通往奧地利的鐵路——這對普奧戰爭產生的影響是:1866年5月7日才開始動員的普魯士依靠鐵路運輸的機動性成功將25.5萬軍隊和800門大炮送到了前線並透過鐵路為前線提供後勤補給物資;而4月27日就開始動員的奧地利只動員起23.8萬軍隊,儘管奧軍的總兵力多於普軍,又是本土作戰,但奧地利只有一條鐵路通往前線,這就形成了普軍在整體上兵力處於劣勢而在具體戰場上擁有相對優勢兵力的局面。鐵路的高機動性彌補了兵力數量的不足,儘管奧軍總兵力遠遠多於普軍,但由於絕大多數奧軍無法及時趕往前線而未能發揮作用。儘管法國在鐵路里程上超過了奧地利,但和普魯士比起來就頹勢盡顯了——1870年8月初當毛奇率領的37萬普魯士軍隊越過邊境時法國只能以24萬多人的兵力相對抗,而原因就是法國的鐵路運力只能承載這些兵力。與此同時在情報指揮體系方面普魯士也具有明顯的優勢:普魯士軍隊的參謀和指揮的最高機關是由歷史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統計學家以及富有作戰經驗的軍官所組成的參謀總部。正是依靠這些各方面各領域的專業人才使普軍得以將戰爭過程中某一時間點有多少對火車輪子透過什麼橋樑都能做出明確詳細的規劃。與此同時由於電報的應用使普魯士在資訊情報的傳遞上也具有優勢,使參謀總部制定的作戰方案得以迅速被各部隊以極高的效率付諸實施。

    1818年擁有1050萬人口的普魯士作為德意志諸邦中一個強大邦國率先在其境內廢除關卡,取消消費稅和國內關稅的徵收,宣佈商品流轉自由。1833年由普魯士領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組成,到19世紀中期關稅同盟地區工業總產量已發展到僅次於英、法的歐洲第三的位置。相比之下同一時期作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最大阻礙的奧地利和法國儘管看似強大,卻有著嚴重的內部頑疾:奧地利國內民族矛盾異常激烈;而法國自大革命以來就始終內亂不斷。普魯士在精明的俾斯麥領導下對這一切洞若觀火,於是普魯士一方面積極擴軍備戰,另一方面在歐洲各國之間巧妙施展合縱連橫的外交攻勢:先是拉攏奧地利打著維護德意志民族共同利益的旗號對丹麥作戰以爭取德意志各邦的民心;在同奧地利作戰時穩住西線的法國,又策動義大利在南線對奧地利發動進攻;在戰勝奧地利後並沒趁機大肆宰割奧地利,而只是將其排擠出德意志,這為日後普法戰爭中奧地利的中立埋下了伏筆。在普法戰爭前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進行了一系列外交上的合縱連橫:他以支援俄國鎮壓波蘭起義換取俄國的中立;他口頭同意將比利時、盧森堡併入法國以作為對法國的麻痺。事實上俾斯麥此舉其實是給法國挖了一個坑——比利時和盧森堡作為中立國的地位使致力於維持歐洲大陸均勢平衡的英國所擔保的,而法國吞併比利時和盧森堡的行為勢必將刺激英國,從而造成法國在外交上的孤立局面。即使如此俾斯麥也不願承擔率先發動戰爭的罪名——他在借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與法國交涉的過程中故意刪改電文,使之對法國具有侮辱口吻,用俾斯麥自己的話說”這是挑逗高盧牛的一塊紅色破布“。而被俾斯麥激怒的拿破崙三世一怒之下於1870年7月19日率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就使普魯士獲得了外交上的正義名分,普魯士以此為號召團結德意志諸邦發起了一場以捍衛德意志民族尊嚴為名的對法戰爭並以此確保致力於維持歐洲大陸均勢平衡的英國保持中立。

  • 16 # 漩渦鳴人yy

    法華人壓根兒就沒想到自己會參與到這一場戰爭裡面,或者說的通俗一點兒就是準備不足。

    大家都聽說過普奧戰爭吧,也就是普魯士對陣奧地利的那一場戰爭,也是俾斯麥在率領軍隊的時候,攜帶著自殺毒藥,認為自己打不贏的這一場戰爭,知道這一次戰爭普魯士的後援是誰嗎?就是法國。

    俾斯麥除了是一個英明的改革家以外,他還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一方面他針對整個歐洲形勢分析出來,現如今德國不應該去招惹因果,應該在英國面前賣萌裝孫子,只要不去挑戰英國的制海權,英華人就不會跟你鬧騰,就不會制裁你你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在歐洲內陸地區發展。

    第二點在三次王朝戰爭裡面,俾斯麥充分的運用了自己的外交手腕,使得自己下一個對手能夠幫助自己解決眼前的敵人,第二次攻打的。奧地利是一開始進攻荷蘭的盟友,第三次攻打的法國是第二次攻打奧地利時的盟友。

    一開始的時候,普魯士就是有備而來,40萬人,法國呢,單方面只集齊了20萬的軍隊,最後不斷地派兵卻成了添油戰術,被普魯士人一個接著一個的給吃掉。

    都有發過來講,自從拿破崙離開了以後,法國就缺少精兵強將為其強國保駕護航,因此建設了法國外籍兵團,但是畢竟軍隊的人數還是要控制,真正能大規模參軍的法國公民,其戰鬥意志可以說低的有點嚇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戰爭初期,法國的軍隊會大規模的投降敵軍。

    當然這也和法國後方,鬧成一鍋粥的狀況也有關係,總的來講,錢現在戰術失誤以後想要撤軍後芳卻不讓撤,結果軍隊僵持在了前線,撤又不能撤進又不能進,被敵人一個接著一個的給吃掉,在接下來的攻防戰裡面,普魯士的克虜伯大炮可以說發揮著重要作用,將法華人的重炮的信心徹底摧毀。

    軍隊戰鬥力比不上對方軍隊的人數,比不上對方軍隊的能力,比不上對方軍隊的整體指揮,又比對方落後,這仗你怎麼打?就連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都成為了別人家的俘虜,你這個國家豈有不滅的道理。

    就在這個時候,普魯士做出了令人跌破眼鏡的事情,那就是普魯士人選擇在凡爾賽的鏡廳成立了第二帝國以後,直接退出了法國的國境。

    所以在這裡我得回答一下問題主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普魯士為什麼不滅了法國,其原因很簡單,對於普魯士人來講,這是對於俾斯麥來講,此時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實力去硬扛那日不落帝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日不落帝國有100種方法把你給玩兒死!我以普魯士這個時候必須要遵從英華人的意思,英華人的意思是什麼?大陸均勢政策,也就是在歐洲大陸上的各個國家,你不能吃掉它,它也不能吃到你雙方保持一種均勢,這樣的話才能讓我英華人可以插足其中進行運作,讓你們幾個國家鬥個你死我活,我再從中漁利。

    這就是完整的攪屎棍政策,比斯曼心裡也十分清楚,雖然恨得牙癢癢,但是也沒辦法,誰叫人家拳頭大,實力強也沒辦法挑戰他們,因此只能夠臥薪嚐膽!如果你滅了法國,那你拿到的是一座失去人心的土地,而英國可以糾集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對付你你豈有不亡國的道理?

  • 17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普法戰爭

    1870年普法戰爭可以說是歐洲歷史上一個重要節點,從此歐洲大陸從英法俄三強鼎立變成英德法俄四國爭霸,最終釀成了一戰的爆發。其實在當時法國的綜合國力遠超過沒有統一德國的普魯士,對於法國的輕易戰敗可以歸結到裝備、戰術、後勤、兵力等多個方面,但在我看來法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穩固、有威信的領導層,國家凝聚力不足,在前線戰事不利的情況下自己內部先分裂,錯過了重整旗鼓對抗普魯士的機會。

    拿破崙三世

    普法戰爭時期統治法國的是拿破崙三世,他是法國最著名的軍事統帥拿破崙·波拿巴的侄子,他的一生幾乎都在效仿拿破崙。拿破崙三世在軍事和政治上缺乏拿破崙那種驚人的才能,1831年燒炭黨運動、1832年斯特拉斯堡暴動、1840年裡爾叛亂等等,拿破崙三世策劃的行動次次失敗,狼狽收場,他最終能夠加冕成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可以說全靠法國混亂的局勢和拿破崙的威望蔭庇才成功的。

    1815年滑鐵盧戰役兵敗,拿破崙·波拿巴被流放聖赫勒拿島,此後強大的法國陷入沉淪。在內部,君主主義者、共和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等各種思想混雜,陷入內鬥,法國換政府和換衣服一樣頻繁,整個國家動盪不安;在外部,懼怕法國東山再起的歐洲各國聯合打壓法國發展,法國威勢不在,差點成為英國的小弟,這不但損害了法國資產階級的利益,更刺痛了法華人民的自尊心,就是這種情況下拿破崙三世崛起了。

    拿破崙三世

    拿破崙三世因為出身的原因長期流亡國外,不論是法國奧爾良王朝,還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都對他很是防備。但是拿破崙三世也不是啥也不幹,先後寫了《拿破崙思想》、《論消滅貧困》等書,宣傳拿破崙主義能振興法國、自己是拿破崙的正統繼承人等論調,這給了當時陷入迷惘的法華人很大的希望。

    在深信“拿破崙神話”的法華人民支援下,1848年6月,拿破崙三世成為巴黎、榮納、科西嘉、下舍朗特議員;1848年12月,拿破崙三世以壓倒性的優勢當選法國總統;1851年12月,拿破崙三世發動軍事政變,解散國民議會,並以全民公投的方式修改憲法,成為獨裁者;1852年11月,拿破崙三世就法國恢復帝制問題進行全民表決,以97%的高支援率透過決議,12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揹負多大的期待,就要揹負多大的責任。拿破崙三世獲得的高支援率,是因為法華人民相信他能像拿破崙一樣,帶領法國再度走向輝煌,當拿破崙三世做不到的時候自然將其打落塵埃。

    拿破崙三世

    拿破崙三世執政初期還是很有作為的,在他的帶領下法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經濟繁榮,巴黎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法國殖民地快速擴張,建立起了世界第二大的殖民帝國;在對外戰爭上擊敗沙俄、奧地利,重新樹立了法國在歐洲的威信。一切看似很美好,但是拿破崙三世的浪漫主義和搖擺不定,使得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統治搖搖欲墜。

    在對外戰爭上法國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是因為拿破崙三世的決策失誤,法國並沒有得到什麼實際的好處,反而得罪了歐洲各國,債臺高築;在對內執政上,拿破崙三世的政策總是改變,將曾經支援自己的各階層都推到了對立面,國內底層民眾生活困苦,反對派勢力不斷壯大。就是在這種內外交困下,普法戰爭爆發了。

    普法戰爭的爆發核心原因是德法爭奪Continental霸權,表面原因是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直接原因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出的埃姆斯密電激起德法間的仇恨。而拿破崙三世為了穩固皇位決定率軍親征,這是災難性的,首先拿破崙三世從來沒有過大規模軍事指揮經驗,當時身體健康還存在問題,造成了前線法軍指揮混亂;其次拿破崙三世離開巴黎,給了反對派們動手腳的機會。

    拿破崙三世投降

    普法戰爭中,法國內部各種拖後腿的行為非常嚴重,比如拿破崙三世以為前線有40萬法軍,但等他真到了前線卻發現僅有20萬軍隊,還缺乏武器裝備、作戰物資;再比如初戰受挫後,法軍應該後撤調整部署,但是法國內部的反對派大肆抨擊後退行為,使得前線法軍不敢後撤,給了普魯士圍殲法軍主力的機會;再比如法軍從1870年8月6日就開始顯露頹勢,但是直到9月2日拿破崙三世戰敗投降,一個月時間連個援軍都沒有,太不可思議了;再比如色當戰役拿破崙三世投降,法蘭西第二帝國解體,但是法國各方勢力沒有團結一致抵抗普魯士的進攻,反而爭權奪利、自己人先內戰了,法軍萊茵集團軍司令巴贊元帥甚至於直接叛變帶領17萬大軍投降普魯士。

    戰場上的失敗並不可怕,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比如二戰時期的蘇德戰爭,蘇聯在開戰初期被德軍打的節節敗退,數百萬軍隊傷亡,但蘇聯軍民上下一心,莫斯科閱兵大漲士氣,最後經過奮戰趕跑了納粹德國侵略者。而普法戰爭中的法國傷亡撐死不到10萬人,可以說是在實力依舊強大的情況下敗於內部鬥爭,讓普魯士撿了便宜,停戰條款從法國承認德國統一、賠款2億法郎增加到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賠款50億法郎,法國虧大了。

    拿破崙三世投降

    在色當戰役法軍投降之前,拿破崙三世對身邊的人說“事實上人們在趕我走。人們不願我留在軍中,人們不願我呆在巴黎。”可見對於法國內部分裂的局勢,拿破崙三世還是有清醒認識的,只不過能力不足難以解決。普法戰爭對於法國的唯一好處就是在復仇的旗幟下,法國各個階層終於團結一致,迅速賠付了50億法郎戰爭賠款,之後不斷擴軍備戰、拉攏盟友,終於在一戰中一雪前恥。

  • 18 # 陶短房

    1、法國國內厭戰情緒強烈,許多政客、將領三心二意,國內許多社會階層對戰爭不滿,社會矛盾尖銳,人心浮動,這迫使拿破崙三世不得不親臨前線督戰以激勵士氣,結果導致皇帝被俘,滿盤皆輸;

    2、法國在武器方面其實略強於普魯士(普魯士野戰炮強於法國,但法國輕武器強於普魯士,比如單兵用的夏波賽後裝步槍射速、準確率都強於普軍從普魯士-奧地利戰爭時就沿用的德萊塞針擊槍,法軍已普遍裝備中國產利飛排槍和仿美格林連發槍(加特林手搖機槍)作為步兵壓制武器,效能也遠勝過原理過時的普軍英制諾登飛排槍,此外法軍還裝備了普軍所沒有的偵查用熱氣球等新式武器),但在軍隊組織編制方面落後一代,法軍從拿破崙三世到麥克馬洪、巴柴納等一線將帥,都沿用了拿破崙時代古老的幕僚體系作為決策輔助機關,而普軍各級則建立了近代最早的參謀機制,結果普軍的決策和應變遠勝法軍一籌。普軍“以參謀部勝”成為19世紀末以來軍事教育的範本,但此後仍有一個東方國家重蹈法軍覆轍——甲午戰爭中的清軍。

    普軍德萊塞針擊槍在普法戰爭時已有些陳舊

    3、普軍創造性地建立了以鐵路為紐帶的兵力、後勤機動保障體系,確保後勤供應源源不斷,也使得普軍可以透過鐵路快速機動在防禦中堵塞缺口和漏洞,在進攻中迅速集中兵力或繞到地方側翼、薄弱點發起突襲。

    法國利飛排槍效能好於普魯士類似裝備

    4、拿破崙三世統治基礎不穩,國家基礎薄弱,本人一旦被俘,波旁黨、奧爾良黨、共和派、工團左翼……就風起雲湧各尋出路,整個帝國土崩瓦解,法國也因此只能等到近半個世紀後的一戰,才能找回普法戰爭失敗的場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甄嬛可以喜歡皇上,可以喜歡果郡王,為什麼就是不會喜歡溫實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