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兩個丫頭的丫頭

    同感。孩子的橡皮隔三差五的買。最近好像耳提面命的次數多了,娃的橡皮用了快一週了,鼓勵孩子自己收拾東西,這個習慣必須養成,共勉

  • 2 # 返鄉歸來

    我說是胎裡帶的妳承認嗎?很多孩子從小就是馬大哈,怎麼教怎麼管理都沒用。這不是你的問題也不是孩子有意的,是他沒有習得管理,是對自身物品缺乏認知所至。

    孫子上小學時鉛筆每天都丟一、兩支,筆帽半學期丟了有50個。每天都要往筆盒裡續鉛筆,象皮和配筆帽。每天接他時不是衣服沒拿就是飯盒沒帶回或作業本忘在課堂上,每天如此成了見面必問的話題。

    不用急,做為家長做出試範。把家裡東西按序歸類,佈置整齊。讓孩子在有序有規的環境影響下生活,一切從哪兒拿的放回到哪兒去。吃飯、睡覺寫作業放東西一切都按時間表按序管理,時間常了就形成了制度形成了習慣。

    試試吧,我孫子現在就非常會管理自己了。

    家長千萬不要只管孩子不管自己,千萬堅持下去別放棄。

  • 3 # 使用者6031294852

    這個要徹底讓孩子不丟東西得需要慢慢來,我家是個女孩子,現在上一年級,上一年的第一天,她的書包,文具盒,新書,我就不給她整理書包,她每天都自己寫完作業,就收拾好了自己的書包,鉛筆,橡皮,小本我買完都給她,她自己把買完的本子寫上名字,上學帶幾個本她都有數,剩下的放到櫃子了,母親越懶,孩子越勤快,而且自理能力也非常不錯,最重要的孩子是,東西都寫上名字,孩子需要一個過程慢慢來,做家長的一定要讓孩子,做自己的主

  • 4 # A我的記錄儀

    這位媽媽其實不用特別心急,有的小朋友性格就是大大咧咧的,還有的是因為心智成熟的比較晚,不會自己操心。

    我最開始帶小學一年級小可愛的時候就發現了有趣的情況,男孩子們普遍不太關注細節,“忘性”比較大,女孩子的情況普遍要好很多。心智發展偏成熟的孩子會自己整理書包,作業什麼的都記得比較清楚,而我也比較放心把一些小任務分配給他們,而有些小可愛真的還是懵懵的狀態,東西找不見太正常了。這種情況只能老師和家長反覆的引導、叮囑,生活中有意識的鍛鍊他的做事能力,慢慢讓他學會操心,對自己的學習,自己的東西上心。

  • 5 # 奇文另解

    其實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細節都是思維方式的反映,丟三落四不是粗心,而是缺乏整理思維的能力,如何可以很好的避免呢?答案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就要學會分類處理問題!養成這種思維習慣,對其學習也會大有裨益的!比如說你要改掉孩子忘記小物件的習慣可以這樣做:

    1.首先讓他把書包裡面的所有東西拿出來,告訴他現在開始整理文具(這是暗示他這項分類的前提是在學習用品範圍內);

    2.從大物件開始,例如教科書,有哪些科目,有幾本,作業本有幾個,分別是哪課的,草稿本有幾個,筆記本有幾個都按科目分好(讓他充分體會分類的過程,建立第一體驗!);

    3.分析小物件,平時用什麼裝的就以此為標準,比如文具盒,讓他分類,有幾支筆,分別是什麼筆,幾個橡皮,什麼顏色形狀,有幾個削筆的小刀(熟悉小物件的所屬地);

    4.其他物件,可有可無的經常帶的,比如水杯等等(重要的分類完了就考慮次要的)。

    最後,你要時常讓他去適應分類物品,尤其是離開某個地方的時候,這樣他大腦中就會對自己的物品建立一個嚴密的分類次序,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遺忘,也就是避免所謂的“粗心”。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其實就是從這種生活細節出發是最好的,以後他在學習中就能靈活而抽象的使用分類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學習體會也將更加透徹!

  • 6 # 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我兒子上一年級的時候就這樣,天天丟東西,給他買了還是丟,最後用了一個辦法就改掉了這個毛病,比如鉛筆丟了,我就不給他買了,這樣上課的時候他就沒有筆用,老師就會批評他,他就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然後我就借給他一支筆,告訴他用完以後要還給我,這時候他會格外珍惜這支筆,用完以後也會好好保管

  • 7 # 小學奧數時光老師

    讓孩子徹底不再丟東西,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試問一下“崩潰”的父母親們:作為成年人的你們,能做到徹底不丟東西嗎?自己做不到,為何要苛求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如果這麼點小事都承受不了,那可有罪受了。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剛剛步入小學生活,一切都才剛剛開始,孩子也需要逐漸地適應和學習,而家長要放平心態,慢慢地去教孩子怎麼做。

    對於孩子容易丟東西的小問題,建議媽媽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便著手:

    一、不要過分責備孩子,也不要過於強調物品的價值。

    很多母親遇到這種情況會吼孩子:“這麼貴的東西也不看好!”“都丟了多少了?再丟不給你買了。”等等此類的話語。

    這樣幾次下來,孩子的確有可能丟東西的情況減少,但是卻會讓孩子過分重視物品,而變得“物質化”,變得小氣。

    我女兒有一位同學就這樣:她可以借別人的東西,但自己的東西絕不借;如果一旦別人弄壞了她的東西,不論價值多少,必定要求賠償。其中有一次,同桌不小心碰掉了她一支筆,她要求必須賠一模一樣的,晚上她媽媽為此還專門給同桌媽媽打電話,強調女兒的要求。我聽了都不可理解。

    如果讓我選擇,我寧願孩子丟東西,也不願孩子變成這樣。

    二、跟孩子聊一下,強調丟東西會給自己帶來不便

    孩子丟了學習用品,一定會不方便:沒書不能上課,沒筆不能寫字,沒橡皮不能改錯,即使借,也不如自己有方便。

    孩子可能對“借”不以為意,但父母要跟孩子講明白:借別人的東西,一定會影響別人,不僅影響別人使用,也會打斷別人做的事;借別人東西,使用過程中如果損壞了,如果是人家心愛之物,即使賠了,當時人家也會心疼,不願意。所以,借一次兩次可以,每天都借,就容易借到沒朋友,老師也會印象不好。

    三、教孩子整理物品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無師自通地學會整理,大多數孩子開始是不會使用書包和文具盒的多層功能區分類放置的,如何使用,家長一定要教孩子。

    我是這樣做的:

    書包的分割槽:課本和練習冊按照同方向,整齊放在主功能區,也就是大包裡,文具盒也在這個包裡;作業本、練習本一開始放中包,也要放整齊,往裡放的時候儘量不要折角,否則幾次下來本了就沒法看,也沒法用了;跳繩放小包,因為上課不用,與其他物品同時用。如果書包只有兩層,儘量學習用品放一起,但本子和書要分開,因為大小不一,硬度也不一樣。

    文具盒:一年級文具主要是鉛筆橡皮和直尺,先不要用單空間鐵盒,不利插裝鉛筆而且動靜太大。鉛筆之所以插裝主要是怕摔斷。鉛筆準備三四支一般就夠了,頭天做完作業後削好放好,不要帶削筆刀,不衛生且浪費時間。一年級寫字少,兩三支一般就夠,多帶一支備用,即使全用完,老師有削筆刀。橡皮準備兩塊,一主一備,因為小而有彈性,掉地下蹦很遠,不好找,耽誤時間且影響上課秩序。尺子一把就夠,用得不多。

    其他東西一般用不到,多餘的東西不要帶。

    剛開始一定要示範,而且要看著孩子做。其實孩子很快就能養成習慣,因為這樣使用起來方便。收拾東西時什麼東西少了也容易發現,及時找容易找到,回家以後再找基本就沒用了。

    四、教孩子怎樣找東西

    這主要在家裡進行訓練。如果孩子在家裡,東西放忘了地方找不到了,我開始是引導她回憶最近一次使用是什麼時間,在哪個房間,然後又做了什麼,然後沿可能的路線找一下,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找了,還鍛鍊了無意識記憶的能力。

    方法會了,在學校裡發現物品丟了也能找到,丟東西自然就少了。而且失而復得還有成就感哦!

    結束語:小孩子丟東西太正常了,父母不要著急,更不必崩潰,慢慢教慢慢改!其他方面也是這樣子。

  • 8 # 使用者青1020267702155

    知識執行,母親給孩子多描述管理物品的正確知識,比如放在兜裡的東西,伸平伸展了,保證兜裡的東西不會被另一件東帶出兜外,收拾物品各歸各位等等正確知識,只去教正確知識,錯誤知識決定的孩子慢慢因正確知識多了,錯誤知識丟東西就沒有!

  • 9 # 呆呆教數學

    丟東西是一種壞習慣。良好的習慣是培養出來的,壞習慣其實也是培養出來的。

    一、搞清丟東西的原因

    我們班也有幾個小朋友愛丟東西,說實話,丟東西這些小朋友成績也不怎麼好。就這幾個小朋友而言,他們的共性是小時候父母帶在身邊的少,即使有父母帶著身邊的,也無暇顧及的太多,要麼父母上夜班顧不上,要麼就是和孩子交流溝通少。不要小看這些因素的影響,越小越好管理,越小也越好引導。如果你是一直帶著的,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是否一開始就有這樣問題的存在,比如,孩子的玩具自己從不收拾,都是你替他收拾。

    二、逐步培養良好習慣

    反觀那些不丟東西的小朋友,有一個明顯的特點:用完就放回原處。我上數學課有五個一的要求:一本書、一本開啟的練習本、一塊橡皮、一支筆和一把直尺。有的孩子每次用完都知道東西回到原位,而有的孩子則是用到哪裡甩到哪裡。

    怎麼培養呢?從“一”開始。一句話:用完東西放回原處。一個物品:從一件東西用完開始培養。一個評價:凡是做到了要求就要及時評價。

    不要指望“徹底”,這不現實。任何習慣的培養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會適得其反。

    三、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己做好了,才能教育好孩子。日常生活中處處給孩子以身教,勝過千言萬語。另外,還可以在同學中幫孩子找到一位學習的榜樣,跟著好的才能學好,找到差距,明確方法,有點耐心,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好!

  • 10 # 亮劍國學

    其實一年級孩子的腦發育才剛剛開始不久,學習生活習慣是要慢慢養成的,不要過於急躁。可以給您點小見意,嘗試一下也許管用。

    首先,幫孩子分配好主次重點。比如,早晨除了刷牙洗臉吃早餐之外,要提醒他有五件事自己要完成。

    第一件,自己學著穿衣服,

    第二件自己把被子整理好。

    第三件察看記事本,檢查老師交待的事是否有遺露。

    第四件根據課表,帶齊學習備品與教課書。

    第五件檢查紅領巾飯盒水杯書包四件套是否齊備。這樣堅持下去孩子就慢幔地獨立。

    其次,要教會他丟三落四壞毛病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比如他剛剛買的文具不知到放到哪了,你這時立馬給他買同樣的文具嗎?不是的,為了不當誤他學習,我們就要與他一起想辦法,去同學那借?或是家裡有舊的先用著?等等方式來告訴他,不好好珍惜自己的物品,一旦失去就很難再擁有了!慢慢地在他心裡就會特別注意這些屬於他自己的物品,漸漸也就改掉了這個壞毛病了

    最後,發現他有記性有長進,要及時給予鼓勵表揚,小孩子都願意收到老師過父母親友的表揚的,越誇他他就越往好的方面發展!

    只要堅持21天,壞毛病有可能改掉的!因為習慣養成需要最短時間為21天,因人而異,可能長一些,但總能改掉的!

    提醒家長朋友們我們要以身作則呦!

  • 11 # 成林談教育

    怎麼能讓孩子徹底不丟東西?

    一年級孩子很難做到徹底不丟東西,我們只是引導孩子儘量避免丟東西。孩子丟東西都會有兩種情況,我猜測你家的孩子可能這個問題更嚴重一些。

    有兩類孩子容易丟東西,一類是天生的馬大哈式的性格,這種孩子愛玩,活潑開朗,經常丟三拉四,著急忙慌的,毛毛躁躁的,別說孩子小時候,就是長大了以後也經常是這樣的。讀書的時候書本會丟,長大了以後,手機也會經常丟,按說手機是時時刻刻不離手的,也會丟。這是孩子的性格決定的,這需要很長時間去改善的,一時半會改不了的。如果你硬要改變他的話,他會變得不開心,不快樂,就像我本來是圓形的,你非要把我壓扁了,這樣你不讓他做他自己,他會很痛苦,也可能引起孩子其他的心理問題。

    那如何改善這樣性格的孩子呢!第一個就是經常提醒一下,點到為止。這種性格的孩子記性不好,需要人經常提醒他,也很願意別人提醒他。比如出門前安頓:“別忘了書包啊!”第二個在家庭裡面要有一個有條理的榜樣,看看家庭裡誰和他的性格相反,就經常的身體力行,用行為來影響他,這個需要時間的,急不來的。因為這就是所謂的本性難移呀!第三個重要的東西要經常幫他照看著點。

    另一種孩子經常丟東西,從小的時候就養成了習慣,任何事情都是父母代辦,他沒有操心的事,需要慢慢培養他的責任心。還有的孩子可能是故意的,他在和父母賭氣,還有就是他不喜歡這個東西。父母又經常強制他這樣。比如他不喜歡這樣的帽子,你就讓他戴這個帽子。沒辦法只能丟唄,這種情況下父母一般很強勢。沒有給孩子選擇的空間。這樣的情況父母只需要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做法,就會改變。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選擇。父母不要把所有的事都代辦了。

  • 12 # 蔣豔心理諮詢師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年級的孩子基本年齡也就在六七歲左右。如果一個孩子總是丟東西,有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習慣的養成。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管理自己物品的習慣。

    2、家長的包辦。丟了東西,爸媽比自己還著急。自己根本不用操心,爸媽就給買回來了。

    3、孩子經常丟的是同一種或者同一類的東西嗎?如果總是丟某一樣東西,要考慮孩子對於丟的物品是喜歡的,還是厭惡的。因為潛意識裡如果厭煩某樣東西,或者因為有了這樣東西,他必須做他不喜歡的事,他也會無意識的讓這些物品丟失。比如孩子不愛學習,當他學習時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那他就有可能丟失自己的學習用具,包括書本等。

    針對以上問題,家長首先要去了解孩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然後有的放矢去幫助孩子。

    如何幫助孩子愛丟東西的毛病呢?

    1、不對孩子指責,不給孩子貼標籤。不說這樣的話:你怎麼經常丟東西!不長記性!總記不住!沒長耳朵呀!

    漠視他丟東西這件事,不主動幫他去買,不主動解決他需要的問題。等待他主動找家長要,這時候再和孩子一起商量,讓孩子多想些怎麼避免再次丟失的方法。注意:是讓孩子自己主動去想方法,要多想一些方法,而不是大人去教給他一個方法。

    2、養成良好的習慣

    平時在生活中多讓孩子做些歸納整理的事情。不要直接要求孩子去做,因為對於家長的要求,而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就有可能因反感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應付,不利於他習慣的養成。要學習在無形當中去邀請孩子幫你做,這樣孩子有成就感,家長這時候適度的表揚,又讓他有了愉悅和自信。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情,有愉悅感、有成就感、有自信,他一定願意去做這件事情,時間長了習慣自然養成了。

    3、瞭解觀察孩子丟的東西是不是讓他不喜歡的,或者是因為這個東西而會帶來不爽的感受。比如:一提學習或者做作業,就會感覺到緊張害怕,爸媽會生氣,老師會懲罰等。

    如果是這種情況,首先家長不要在家裡提學習,不要看孩子學習不好的一面,不對孩子的學習做任何的評判,更不要批評和指責。如果需要家長檢查的情況下,家長只關注哪些寫得好,哪天作業做的比較快,或者哪天作業做的比較認真等,說的都是積極的,讓孩子有自信的話語,這樣可以減少孩子對學習的排斥。有自信了,被認可了不排斥了,自然潛意識裡丟書本丟作業的意願就會少了。

    4、言傳身教。如果父母經常丟三落四,要注意改變自己,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當然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需要父母的細心的觀察,智慧的引導。如果需要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聯絡我獲得幫助。總之不同的問題不同對待,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

  • 13 # 馬旭強銀行職員

    丟東西,首先要找到丟東西的原因,我是指不能再分解的根本性的具體原因,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逐步糾正。在面上看,基本是專注度不夠,容易轉移注意力造成的,具體到事,再具體分析,這不是依賴一遍遍的囑咐解決的

  • 14 # 木橋故事

    我想大部分孩子恐怕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吧,最起碼我們家的兩個孩子都有類似的問題。

    我倒是沒有太過煩惱,原因如下。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解,因為我自己就曾經是一個丟三落四的小孩。

    記得小學三年級以前,我不知道丟了多少個帽子,手套還有水壺。每次母親都會賭咒發誓說再也不給我買了,可事後還是會給我配一套新的。然後我會接著丟,丟完了媽媽再買。總而言之,這個過程持續到三年級以後才有所好轉。

    按照腦科學來說,孩子們的腦神經要要到青春期的時候才會發育完全。在此之前出現專注力問題,或者丟三落四的問題,都是正常現象。

    這個道理不僅在我身上得到了印證,在我的兩個孩子身上也同樣適用。

    老大幾乎我小時候的翻版,什麼都丟。小到鉛筆橡皮,大到外套書包。總之,沒長在身上的東西,就會有丟失的可能性。

    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她現在雖然依然會有丟東西的情況發生,卻已經比小的時候好的太多。已經基本不用我操心了。

    所以,耐心一點,知道這種情況遲早會得到緩解,或許會幫助我們更好的處理這個問題。

    2.自然後果最近看過一些文章,都說所謂的挫折教育並不是刻意給孩子製造挫敗感,而是讓他們承擔自己行為的自然後果。

    丟了東西自己會不方便,那麼下次就會小心一點。而不是隻要丟了東西,父母就馬上衝上來替他解決,讓他完全沒有負責任的意識。

    3.責任感告訴孩子整理好,維護好自己的用品是他的責任,而不是父母的,如果他不能很好的負起這個責任,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除了丟失東西之後的不方便,還可以讓孩子用零花錢去購買補充品。

    除了以上三個方法,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父母就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有調理的好習慣。我們在日本的時候,孩子所有的東西都要寫上名字,包括鉛筆和橡皮。這一方面讓孩子有了物權意識,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減少了丟東西的情況。哪怕丟了,也能很快找回來。

    所以,慢慢來,相信情況一定會有好轉的。

  • 15 # 有夢想的唐糖

    孩子丟東西或者丟三落四,實際上是一個生活習慣的問題。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以及樹立規則的最佳時期。

    說怎麼做的同時,也要說一下不要做什麼。

    1. 要提醒,不要責備

    孩子總丟東西,家長難免心浮氣躁,覺得已經反覆叮囑,提醒,為什麼孩子就是改不了?這種時候,家長往往會產生不耐煩或者憤怒的情緒。但這恰恰是培養孩子習慣的大忌。

    家長需要明白一點,對於一個行為來說,從行為發生到形成習慣,中間必然經過一個"強化”的過程,這個強化,是導致一個偶然行為成為一種習慣的最主要因素。

    家長的強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正向強化,必然鼓勵、讚賞,還有一種是負向強化,比如批評、指責。當家長不斷的對孩子的行為結果進行抱怨、批評的時候,其實就等於是不斷的強化孩子的行為,這樣起到的結果,就是反作用。

    但是,這是大多數家長常用的模式,也是常犯的錯誤。

    家長為什麼會控制不了自己想要批評或責備孩子呢?深層原因是孩子的行為超出了家長的預期和掌控,損害了家長自身的自戀,當自戀受損,就會有嚴重的挫敗感產生,這時就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所以,家長如果想要修行,就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自戀問題。

    2. 要耐心,不要催促

    孩子的成長有自身發展的規律,其實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很容易就會知道自己在這個年齡段也是經常發生丟東西的行為的。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有科學的依據。

    孩子並不是“小號的成人”,他們的思維方式有自身的特點。通常年紀越小的孩子,注意力會比年紀大的孩子弱。二歲左右的孩子注意力約七分鐘,三歲約九分鐘,四歲約十二分鐘,五歲能持續十四分鐘。日常的生活中,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轉移,尤其是從某個物品轉移開後很難再回來關注它,經常會完全記不得還有東西拉下了。除此之外,孩子的思維也具有衝動性的特點,往往只關注結果,忽略過程。這些都是導致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容易丟三落四是原因。

    家長的自戀,常常使家長錯誤的將孩子當成“小號的成人”,這使得家長很難從孩子自身的成長角度理解孩子行為的合理性,而容易產生批判。

    有一首很好的詩。《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

    耐心的等待孩子成長,這本身也是家長的必修課。

    3. 要提示,不要負責

    孩子的不良習慣很大程度上也和父母的包辦替代有關。這裡面涉及兩個問題。

    第一,父母包辦替代,孩子就沒有了自主收納的習慣。

    很多父母會替孩子整理書包,準備物品,孩子出門前不厭其煩地叮嚀。日常生活中包辦代替,對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不用操心,因為自然有人替他打理好一切。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反而會更辛苦。其實,大多數孩子從小既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探索者,又是一個敏銳的觀察家。孩子最主要的探索環境是在家裡,家庭是孩子走向真實世界的訓練場。孩子總是在觀察、琢磨父母對她的行為反應和態度,假如家長一直包辦代替,孩子就很可能學會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推給家長,漸漸的就會失去責任感和獨立性。如果父母不管,丟三落四肯定是難以避免的。美國教育學家克里斯蒂娜女士在她的著作中嚴肅指出:孩子的丟三落四往往是因為他們總能得到特殊的照顧。

    第二,孩子沒有承擔後果,不需要有責任心。

    如果孩子丟了東西,父母嘮叨兩句就算了,總是及時地給孩子補充新的或者承擔後果(比如孩子上課忘了帶書,家長就送到學校去)。這樣孩子就會不愛惜物品,也不認為丟三落四有什麼嚴重的後果。

    孩子的責任心,是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方面,而責任心的培養,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讓孩子承擔自己的責任,並未自己的行為買單。

    如果家長狠不下心,做不到這樣,對孩子的責任心培養就將是很大的問題。這本質上,還是家長在越俎代庖。

    4. 要榜樣,不要說教

    如果父母自己是丟三落四,家庭生活環境雜亂無章的,那麼孩子也很難是一個秩序感十足的人。言傳身教,父母的影響和示範對孩子來說,遠比叮囑孩子要重要的多。

    所以,家長需要營造一個整潔的家庭環境,家裡的東西要放置得有條理。只有家長做好榜樣,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才有利於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如何放置個人物品,並在空間上將孩子與其他人的東西分開,要求孩子用完東西要放回原處,讓他產生自我管理意識。

    另外,家長還可以做一個“提示本”或者“提示板”,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這樣有利於孩子出門前快速的檢查自己所要帶的物品。這樣的“提示板”最好抬頭就可以看到,提醒孩子一些注意事項,比如帶雨傘、紅領巾、練習簿等。這種方式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快的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 16 # 眾生皆醉我獨醒

    哈哈哈,同款小孩,不過我已經長大了,但還是改不了經常丟東西的習慣,告訴你改不了,遺傳的,我發現我媽也經常丟東西

  • 17 # 用微笑面對幸福

    一年級丟東西很常見,今天一塊橡皮,明天一根鉛筆。我姐家孩子一年級時,一學期丟了一盒橡皮,所以孩子對於自己物品整理還缺乏培養。

    1、貼名字 一年級孩子對於自己的學習文具和書本的整理有所欠缺,經常丟三落四,而且經常分辨不出哪個是自己的,所以建議在所有文具上貼上小小的名帖,淘寶有賣的,這樣孩子能清楚的知道哪個是自己的物品,哪怕丟失了,老師或者同學撿到也能歸還。

    2、培養孩子自己收拾整理書包 孩子小家長怕孩子帶不齊書本文具,每次都是細心整理,可孩子卻在一邊玩,他認為這是家長的事兒。所以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整理書包,家長最後再檢查一下。如果孩子總是落下東西,整理不細心,那就放手一次,沒帶東西去學校,老師會批評他,孩子都有上進心,他以後就會自己注意。孩子生活自理都是培養起來的,要讓孩子試著自己動手。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要和孩子多溝通,聊天時可以跟他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學習、寫作業、收拾學習文具和整理書包。自己放的位置只有自己才能正確並快速的找到。媽媽不能跟著你去上學,放學時如果忘記帶書本作業回來,你完成不了不能交作業,我們也沒辦法,所以你要學會自己整理物品。

    丟東西不要過於批評孩子,要想辦法幫他改正這個毛病,慢慢來,多一點耐心,孩子大點就好了。

  • 18 # 用人的語言說話

    孩子有丟東西的習慣,主要還是孩子對於物品沒有在意的結果。可能由於家庭條件優渥,而促使孩子對物品(玩具)沒有珍惜意識。也或者由於家庭成員本身就沒有珍惜意識,那麼也就直接影響到孩子。解決愛丟東西的毛病,其實還是要喚醒孩子內心對於物品的需求度,並以此來慢慢擴大孩子對所有事物的認真態度。孩子不可能記住大人的事,因為這與他無關。所以就必須從他關注的事入手,他關注玩具,就可以任由他收拾,放置,一旦找不到(提前說清楚不可以再買)其後果一定要自己忍受。這個時候父母不能指責孩子,而要告訴孩子自物品放置要有規範,不能亂丟,丟了可能就再回不來了。也就是必須讓孩感受丟東西后的感受,沒有感受他是不會在意的!

  • 19 # 閒觀雲

    沒辦法,我兒子四年級了依舊丟三落四,不過成績很好,屬於那種不需要怎樣努力就能學得很好的孩子。我覺得可能是孩子性格關係吧,只能慢慢等他不丟東西了。

  • 20 # 小學老師凡凡

    剛好今年教一年級,總是丟東西是一年級孩子的通病,我桌子前面有一個專用的筆筒,用於放學生撿到的文具,一週不到居然就被鉛筆橡皮尺子裝滿,且沒有孩子到前面認領。我敢確定不存在孩子不敢來認領的情況,因為一下課就把筆筒放到門口的桌子上,不在我的視線範圍,而且告訴同學:下課出去活動和返回時,路過桌子旁邊自己就可以拿走。 有時候,我看不過去拿起文具在全班詢問:居然沒有一個同學承認是自己的東西,只見筆筒文具越來越多。

    我覺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在孩子物質極大豐富

    孩子的文具充足,文具盒兩層都滿滿當當裝筆,橡皮3.4塊。丟了一個,還有很多,一時半會兒丟不沒[我想靜靜]。

    二、丟了東西沒後果

    家長在孩子每每丟了東西后,就問問幾句,繼續給孩子補充上。

    三、孩子沒責任感

    正是因為以上等原因,孩子對丟文具的事情滿不在乎,不是不知道丟了,是丟了就丟了吧,超級“大方”,因為孩子不“肉疼”,沒傷害到她的切身利益,把他最愛的玩具丟了試試。再加上平時都是父母幫助收拾文具用品、書包,全由父母代辦,事不關己,所以沒有責任心。

    對此,我的建議如下:

    1.和孩子一起用心的對文具做創意記號。

    做記號,當然能避免文具丟失,至少丟了可以認領回來。但是,觸動還不夠大,如果能別出心裁地給文具做上標記,比如書皮是自己親手用心畫上的,上面貼了心愛的貼上、封面用彩紙剪貼漂亮的圖案等,如圖,孩子自然就會格外珍視,生怕丟了、壞了。

    2家長需要表現的更加在意

    剛一開學,為了培養孩子注意力,讓他們坐的住,會象徵性地沒收孩子鼓搗的文具,並告誡孩子,如果一旦沒收,要麼表現好、要麼就家長親自過來要才能還給他們。班裡有一個特別好動的孩子,整天鼓搗尺子,我就給沒收了,沒想到當天放學,孩子媽媽就追著我要了,我跟家長溝通了孩子在校坐不住、愛鼓搗的情況,家長說回家好好教育,當然,我把尺子還給了他。沒過兩天,孩子的尺子又因為亂動沒收了,出乎我的意料,家長又來要,我再次說明了孩子的情況沒有改善,這樣要了就給,沒有教育效果的。又幾日,又來要,我有點不高興:孩子好動的情況,沒有看到改善,家長這不是姑息縱容嘛。但是,家長卻給我解釋開了:我這樣做,就是希望孩子養成保管好自己東西的習慣,看到媽媽每次替你從老師那要回文具了嘛,媽媽就是很在意這些,你也要像我一樣保管好它們。果然,孩子對文具很珍視這一點確實做到了,有次,我著急記東西,隨手從他桌子上撿起了個鉛筆頭寫了起來,孩子緊盯著我寫完,問我:老師,可以還給我了嗎?[捂臉]

    三、對孩子適當採取懲罰措施

    約定一段時間只有這麼多文具可以用。如果丟沒了,沒有可用的,全家是要一致地不給補充,只能自己想辦法,讓孩子意識到:不愛惜自己的物品是有後果的,滿不在乎只會“自食惡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方法可以使自己靜心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