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aiwenlong
-
2 # 戰鬥大黃蜂
諸葛亮的資訊是透過這樣幾個渠道得到的:一,諸葛亮隱居的襄陽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又是荊州的首治所在地,訊息本來就比較靈通;二、劉表統治下的荊州社會治安相對穩定,所以中原的許多知道分子紛紛來到這裡,躲避戰亂。這些人對時局相當瞭解,他們的到來也帶來了外面的資訊;三、諸葛亮在身邊還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交遊網,這個網裡有許多當世知名的大學者、大名士,他們也諸葛亮資訊的一個重要來源。正是因為諸葛亮有了這樣多的資訊來源,再加上他對這些資訊加以分析,才使得他能夠“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
-
3 # 雲裡藏風
一、諸葛亮家是望族,兄弟都在各地做官,姻親也都是當時大族,基礎氛圍好。二,諸葛亮隱居的襄陽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又是荊州的首治所在地,訊息本來就比較靈通。三、劉表統治下的荊州社會治安相對穩定,所以中原的許多知道分子紛紛來到這裡,躲避戰亂。這些人對時局相當瞭解,他們的到來也帶來了外面的資訊。四、諸葛亮精於讀書,奉行“觀其大略”。五、結識了學識淵博的崔州平、徐庶等人,經常一起討論學習。
-
4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諸葛亮的資訊是透過這樣幾個渠道得到的:
1,諸葛亮隱居的襄陽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地處南北通衢、東西要衝,又是荊州的首治所在地,訊息傳播的途徑很多:1、佈告與露布它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主要傳播媒體。所謂“佈告”,即“佈告天下”的政府文告,以固定地方懸掛與張貼。露布則主要是帛或木板,“露面宣佈,欲四方速知”。這是官方手段。
2、劉表統治下的荊州社會治安相對穩定,所以中原的許多知道分子紛紛來到這裡,躲避戰亂。士大夫一般時不時會有聚會,這些人對時局相當瞭解,他們的到來也帶來了外面的資訊;
4、行走江湖的俠士、小商小販也是訊息的重要傳播者,不要忽略了諸葛也是在隆中幹過農活的,對底層人民的生活了解頗深,
-
5 # 輝常愛讀書
以前總以為這得益於個人才智,等走向社會有了社會經驗才懂得那是因為其階層地位和朋友圈。尤其在公眾媒介資訊完全沒有的古代,這些差異更可以拉開階級的差異。你看諸葛亮的身世和階級,他本身就是琅琊郡陽都縣的官吏之家,這是典型計程車大夫階層,在視野上天然地就不是老百姓,就像是王思聰作為頂級的富二代一樣,從小接觸面就不一樣,知識和人際圈子完全不同於普通老百姓。而其後,諸葛亮跟著叔父來到荊州的,其叔父諸葛玄一來到荊州就打入到以劉表為核心的荊襄政治圈裡,在這樣一個環境裡,往來的人物都可謂是當前社會的主導階層,也相當於都是左右時局的頭部資源,這種大背景,加上諸葛亮個人的勤奮、聰明,才有了這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事的才學。
-
6 # 歷史冷知識鉤沉
這個我們先來看諸葛亮出身。
曹操屠殺徐州,孔明之父諸葛珪死去,一家人逃難到荊州,投奔與劉表關係不錯的叔叔諸葛玄。諸葛玄死後,諸葛家的瑾、亮、均三兄弟和兩個姐姐相依為命。他們長大成人後,開始了重建家族的經營:孔明的大姐嫁給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孔明自己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碩為妻,黃承彥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劉表後老伴蔡夫人。
孔明與黃氏完婚,媒人正是司馬徽。
諸葛亮在南陽期間,最喜與崔州平遊山玩水,三顧茅廬的其中一次便是和崔州平遊歷山川去了。那麼這個崔州平是什麼人呢?我來介紹一下。
崔鈞,字州平,即崔州平,博陵安平人。太尉崔烈之子,議郎崔均之弟。鈞少交結英豪,有名稱,歷任虎賁中郎將、西河太守。獻帝初,鈞與袁紹俱起兵山東,討董卓。後與諸葛亮、徐庶等人相善,與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為“諸葛四友。當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時人大都不認同,只有崔鈞與徐庶認為諸葛亮確實可比。
看完這個,你還覺得諸葛亮是南陽縣山野村夫嗎?他可不是鄉野之人在三國魏晉的歷史舞臺上,諸葛氏家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諸葛亮為蜀漢之丞相,實為蜀漢最高執政者;諸葛瑾、諸葛恪父子輔助孫權父子,亦為柱石之臣;諸葛誕則出仕曹魏,對魏末軍政局勢也有一定的影響。此外,諸葛璋、諸葛虔、諸葛瞻、諸葛尚、諸葛喬、諸葛攀、諸葛原、諸葛直、諸葛壹等人影響也較大。他們分佈三國,皆為俊傑,地位重要,聲名顯赫,在孫吳、蜀漢和曹魏分別建立了非凡的功業,史載諸葛氏“一門三方為冠蓋”,成為“天下榮之”的“天下盛族”。兩晉之際,由於諸葛恢的貢獻及諸葛太妃等諸葛氏族人的努力,琅邪諸葛氏門望進一步上升,以至於一度成為與琅邪王氏爭競“姓族先後”的顯赫門庭。
-
7 # 焚劍煮酒
棋藝高者,往往能從大局出發,走一步看兩步想三步,甚至更多。而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下棋者。
諸葛亮雖躬耕於南陽,隱居於隆中茅廬,但卻能不出門而知天下事,並對天下走勢做出了極準確的預判,在劉備求教時,諸葛亮給他繪出一幅三足鼎立、甚至一統天下的藍圖。
一、諸葛亮是如何做到不出門而知天下事的在《隆中對》開篇是這樣寫的: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諸葛亮常自比於管仲(春秋名相)、樂毅(戰國名將),但當時的人們都不相信這件事,認為諸葛亮在吹牛,只有博陵的崔州平、穎川的徐庶與諸葛亮關係很好,認為確實是這樣。
這一段有什麼含義?諸葛亮有大志,他也自認為很有能力,但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在吹牛,這說明諸葛亮的名氣是不大的,是不為世人所知的。而承認他確實有能力的只有與他交好的崔州平與徐庶等人。
崔州平是博陵名士,漢朝太尉崔烈之子,在當時的社會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徐庶乃穎川名士,大家對徐庶的瞭解應該比崔州平要高一些,在三國劇中,徐庶是劉備投奔荊州劉表之後的第一個謀士,後來為了被曹操抓去的母親而投身曹營,但徐庶從未獻上一計一策,於是就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句歇後語。
諸葛亮的好友還有如龐德公、司馬徵、龐統這些人。龐德公是漢末隱士,曾稱諸葛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徵為水鏡。
而諸葛亮與這些好友常常坐談論道,暢談天下大勢,從而知天下之訊息。
而且諸葛亮所謀的並不是一州一郡之得失,而是站在整個天下的角度謀國!如《孫子兵法》的思想在古代有效,在現代仍有效,兩千年的時間裡,這部兵書從來沒有過時。因為天下就是這個天下,而諸葛亮與劉備講的就是戰略思想。
《隆中對》:立足與自身實力與當時環境制定的戰略方針在隆中,諸葛亮為劉備的戰略規劃如下: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這兩點是符合當時環境的,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又連敗袁紹几子,成功統一北方,又有天子在手,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最強,打是肯定打不過的。
而孫權家族在統治江東已經有三代人了,得到了江東百姓的擁戴,也得到了江東士族的承認,而江東後靠大海、前有長江天險可守,但他的實力比不過曹操,所以可以做為盟友。
諸葛亮繼續分析了其他割據勢力的現狀: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都不是賢明之主,所以劉備實力雖弱,但卻有機會可以佔據這兩州之地。
這並不是諸葛亮信口開河,這是他對天下大勢的一個自己的想法,而且這個想法很精準。在之後,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大敗曹操,並佔據了荊州,後又挺進西川,攻取了益州。
因此就目前來講,諸葛亮為劉備講的東西基本實現了,而實現這些東西靠的卻是劉備與諸葛亮還有底下許多人的努力而達成的。
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江東也難以與劉備達成同盟,若是在赤壁一戰中沒有大敗曹操,哪裡還有後面這些事情?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在當時天下形勢的情況下,為劉備繪製出了這麼一幅藍圖,但能不能後實現卻是另一說,但基於對當時天下的考慮,諸葛亮做出這番戰略規劃是很合理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
-
8 # 史海弋
說諸葛亮不出茅廬就知天下事,這是扯淡。
諸葛亮所處的東漢末年不是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敲敲鍵盤或者動動手指就能知道天下大事。
劉備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當時司馬徽說:“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謀士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
劉備於是與關羽、張飛一起帶著禮物專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外出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司馬徽和徐庶在當時算得上是名人,名人推薦的人,劉備自然以為然也。從這裡也說明這些名人跟諸葛亮交情匪淺,經常走動,對諸葛亮非常佩服。若非如此,怎麼知道諸葛亮的才能。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諸葛亮都不在家,也印證了諸葛亮確實也很忙,又出去與好友喝酒縱論天下大事去了。諸葛孔明交往的朋友除了司馬徽、徐庶,還有很多,如鳳雛龐統(之後被諸葛亮推薦給備)、石廣元、孟公威、魯肅等。所以諸葛亮的朋友圈很強大,既有從政的,又有治學的,這些人之間互相推薦、幫助,互相成全,都絕非等閒之輩。
由此說諸葛亮能夠知道天下大事絲毫不奇怪。諸葛亮所做的這些工作都指向一個目的:施展抱負,不負平生所學。所以諸葛亮不會天天睡到自然醒,而是非常勤奮,頻頻交友交流,主動去關注天下大勢,向朋友闡述自己的主張,贏得朋友的認同,讓他們去給自己做廣告。同時諸葛亮也在內心反覆考察自己的那些目標人選,但是諸葛亮自己絕對不主動說出來,睡在草廬,看似漫不經心,實則不然。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漢室雖衰,仁人志士仍將匡扶漢室作為畢生追求。劉備的皇叔身份,諸葛亮比較看好,但又不能太上趕著,設計讓朋友擇機說出來效果更好,兩次放鴿子後欲擒故縱的功夫也做得差不多了,第三次見好就收答應出山,皆大歡喜。不能不說諸葛亮是個裝B高手、營銷高手。
-
9 # 老陳觀影
在我們知道,當年劉備第三次去請諸葛亮的時候,看到了諸葛亮的才華,未出茅廬就已知天下三分。這就讓人不得不敬佩諸葛亮的才能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在劉備第一次和第二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此時的諸葛亮都沒有在家,那麼這時候就要知道,諸葛亮並不是去雲遊去了,而是去了解天下去了,不然當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不可能把三分天下進而統一中原的策略說出來。
在諸葛亮出門的這段時間,詳細的考察了祖國的河山以及軍事重地以及進攻的路線。這些都為劉備準備的。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隆中對可以說千古成佳話,之後諸葛亮把所畫的地圖拿出來給劉備看。
所以說當年我們在看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對於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對於諸葛亮的才智可以說是非常的驚訝,從這裡分析出,諸葛亮其實是藉著雲遊從而來知天下。
-
10 # 芝蘭相益
穿越!他不穿越怎麼能草船借箭?舌戰群儒?一時瑜亮?七擒七縱?火燒赤壁?錦囊妙計?木牛流馬?隆中對,出茅廬,長坂坡,借荊州,空城計,出師表,七星燈,殺魏延,御麒麟。。。
-
11 # 飛奔而來的橙子
我們看看諸葛亮的朋友都是誰,就知道諸葛亮為什麼能不出茅廬而只天下事了。
東漢時期是世家大族的天下,先看諸葛家都有誰,我們就能知道諸葛亮究竟出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裡。
祖先諸葛豐,西漢時期的司隸校尉,這說明諸葛家族到東漢末年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了,可以推測,諸葛家與許多大族都有關係,這龐大的關係網就是諸葛亮手中的資源。憑藉這個,諸葛亮就足以在東漢末年立足。
偏偏這一時期諸葛家個個都是人物。叔父諸葛玄官至豫章太守,諸葛亮也是跟隨他長大的。父親諸葛珪,官至兗州泰山郡丞,所以諸葛亮在山東有一定關係。長兄諸葛瑾,在諸葛亮出世前,諸葛瑾就在孫吳遊歷,與孫權結識,並創下了一定的名頭,所以諸葛瑾與諸葛亮互通書信是完全可能的,這就為諸葛亮瞭解孫吳的情況提供了方便。大姐出嫁襄陽望族蒯祺,二姐出嫁龐德公之子龐山民,龐統就是龐德公的侄子。
僅從諸葛家來看,這就是一個龐大的關係網。
再看諸葛亮的朋友,“諸葛四友”,徐庶(讓諸葛亮瞭解劉備是個什麼樣的人)、崔鈞(東漢大臣,太尉崔烈之子,議郎崔均之弟,所以朝中之事必然能傳到諸葛亮的耳朵裡)、石韜(潁川人,在東漢末年,潁川的地位也不用多說。歷史上對石韜的家世沒有介紹,不過在東漢末,能成為名士,沒有一定的家族勢力基本是不可能的)、孟建(歷史記載不多)。
所以說,知道了這些,我們可以反問,為什麼諸葛亮不能知道天下事呢?要知道諸葛亮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哪怕與親人友人的交流中談到幾句時事,也足夠諸葛亮形成自己的想法了。
-
12 # 影視職員
東漢末年天下紛亂,曹操、劉備等幾路豪傑並起,各自懷有一統天下之心,極欲招攬人才,為己所用。劉備聽說諸葛亮才德過人,胸懷天下,決意前往拜見,請孔明出山。劉備三顧茅廬,誠心拜見孔明,諸葛亮遂以三分天下說劉備:“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盡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劉備連連稱是。
《隆中對》因此成為劉備籌劃恢復漢室、統一天下大政方略的關鍵一著。諸葛亮未出茅廬,為何就能夠正確判斷天下形勢呢?他是如何成長為具備明察天下大勢、胸懷治國安邦雄才偉略的天下奇才的呢?這與諸葛亮的聰明智慧、人生閱歷及人際關係等是密不可分的。
漢靈帝光和四年, 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先祖諸葛豐做過漢元帝時的校尉,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3歲時,母親去世,8歲時父親也因病去世了,諸葛亮和弟弟、妹妹就跟隨叔父諸葛玄一起投奔劉表,諸葛玄和劉表是知交。兩年後諸葛玄也因病去世了,孤苦無依的諸葛亮就和弟弟一起隱居隆中,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諸葛亮結交朋友,拜見師長,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和龐德公、黃承彥等世外高人相交甚好,是亦師亦友的關係。諸葛亮苦讀兵法,刻苦鑽研,從此見識和學業大長。黃承彥更是把女兒黃月英許配給了諸葛亮,黃月英也是個大才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相傳木牛流馬就是她教給諸葛亮的,可以說跟諸葛亮也是相得益彰。
更重要的是,有了黃承彥這層關係,使諸葛亮對時局的認識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因為黃承彥和劉表是連襟,當年,荊州首屈一指的實力派人物蔡瑁把兩個妹妹分別嫁給了劉表和黃承彥。也就是說,劉表現在不僅僅是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還是自己妻子的姨父,關係更進了一步。而在荊州擔任重要軍事職務的蔡瑁則成了諸葛亮妻子的舅舅。
諸葛亮與荊州政界和軍界人士的接觸就更進一步了。透過這些渠道,身居隆中的諸葛亮能夠更迅速地瞭解時局的發展、朝廷和諸侯等各類人物的政治動向以及當時各政治集團的內幕活動等情報資訊。這些情報資訊對於正在密切關注時局、分析時局發展方向的諸葛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隆中對》就是他此前對天下形勢進行充分的瞭解和正確分析之後而形成的一整套戰略思想。從此諸葛亮就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開始了他傳奇偉大的一生!
-
13 # 力量LL
一、肯學習。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二、愛思考。所謂“思接千古、神遊八極”。
三、會交友。所謂“擇友而交,開闔慧眼”。
希望你能明白。
-
14 # y逸然r
諸葛也並不是足不出戶,功課早已做足,不是還經常和數位好友論天下大事麼,訊息並不閉塞,曹、孫氣候已成,吊的就是劉備。
-
15 # 人醜話不多的濤哥
一,諸葛亮隱居的襄陽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又是荊州的首治所在地,訊息本來就比較靈通;二、劉表統治下的荊州社會治安相對穩定,所以中原的許多知道分子紛紛來到這裡,躲避戰亂。這些人對時局相當瞭解,他們的到來也帶來了外面的資訊;三、諸葛亮在身邊還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交遊網,這個網裡有許多當世知名的大學者、大名士,他們也諸葛亮資訊的一個重要來源。
-
16 # 一地菸灰ABC
諸葛靠紙上談兵丶甚至連螳螂都當不上丶只是整個三國中棋盤上充當了個相當於車的人物丶後人看演義崇諸葛丶只是渲染了他的一個忠字
-
17 # 谷新光
一,諸葛亮隱居的襄陽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又是荊州的首治所在地,訊息比較靈通;
二、劉表統治下的荊州社會治安相對穩定,所以中原的一些有識之士紛紛來到這裡,躲避戰亂。這些人對時局相當瞭解,他們的到來也帶來了外面的資訊;
四、諸葛亮老婆家的關係,能進入上層,瞭解到一手資訊。
-
18 # 志農胖胖兵
諸葛亮未出茅廬就料定天下三分之勢,這是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對漢末形勢的洞察與分析而得出的結果,與他的出身和自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一,出身名門世家。
諸葛亮出山前並不是一個只會苟全性命於亂世的農夫。他出生於一個琅琊郡的官宦世家。諸葛氏從西漢開始就在朝為官,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其父諸葛矽曾出任泰山郡丞,相當於一個縣長。他的父親在諸葛亮很小的時候去世,諸葛亮又在叔父諸葛玄身邊成長。諸葛玄是袁紹的下屬,官至豫章太守,也算是一方行政長官。諸葛亮的父親和叔父都是經歷過漢末動亂的人,又都是朝廷官員。這樣家庭背景和當時的社會形勢,使諸葛亮從小志向高遠,並對社會的走向有切身的體會和認識。環境造就一個人,父親和叔父的耳渲目染,使年輕的諸葛亮對漢末的動亂有具體的認知的思考和自我的分析。這為日後提出《隆中對》戰略,起到了關鍵的一步。
二,躬耕南陽時刻苦學習,結交當時的名士,使諸葛亮能夠更好的瞭解時局變化。
諸葛玄死後,年僅十六歲的諸葛亮失去了依靠。在漢末軍閥混戰的情況下,年輕的諸葛亮選擇了隱居南陽。雖然是隱居,可諸葛亮並不是如自己在《出師表》中所說那樣:“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反而是借隱居為名,刻苦學習各類典籍,常常自比管仲樂毅。表達了自己希望輔佐王道,爭霸天下的志向。此時的諸葛亮雖然只是個農夫,但他擁有強大的社會關係網路。他的岳父黃承彥是當時的名士,岳母是軍閥劉表妻子的親姐妹。同時,當時的士族司馬徽,龐德公等人也十分欣賞他,又與徐庶,崔州平,龐統等人是好朋友。這些人隨便挑出一個來都是東漢末年的牛人。正應了那句俗話,朋友多了路好走。何況身邊的朋友都是各方面的翹楚俊傑。
在這種有利的朋友圈中,這群名士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天下大勢,諸葛亮更能從各方面瞭解和思考時局。諸葛亮的內心臺詞應該是這樣的:“我並不是自甘墮落,我只是躲起來努力用功,等待時機。”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等來了劉備。多年來對各路諸侯優劣的研究和對時局的變化的掌握,使三分天下的預測自然而然的出現在諸葛亮心中。
三,三分天下的預測並非諸葛亮首創,早有人有類似的預測。
由於諸葛亮對後世官方和民間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使後人都認為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然而魯肅早在隆中對七年之前就有相似的預測。魯肅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並非《三國演義》中軟弱仁慈的老好人。孫權剛承繼江東時,他曾這樣建議孫權:“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三國志. 魯肅傳》
魯肅認為,漢室必將衰落,但曹操是一時間無法除掉的,希望孫權能佔據江東,與曹操,劉表鼎足三分。待曹操無暇南顧時趁機攻滅劉表和黃祖。佔據長江流域,立國稱帝。魯肅的三分天下論與諸葛亮隆中對極為相似,只是把劉表替代劉備,因為此時的劉備還在是四處依附於人的無名之輩。諸葛亮人脈廣泛,或許借鑑了魯肅的戰略也未可知。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猜測,也許是諸葛亮與魯肅英雄所見略同吧!
總論:
隆中對以極其精確的預測,為劉備能佔據一方,逐鹿天下制定了基本國策。諸葛亮能夠提出如此準確合理的預測,是建立在他對時局的清醒認識和巨大的人脈網的基礎上的。也少不了他努力學習各類典籍,使自己能夠更優秀的預測天下大勢。這給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示,要有所作為,必須努力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認真分析問題,並且有良師益友的幫助。
-
19 # 使用者4876087807407
當時無科技通訊設施,無媒體資訊傳播,靠的是外部訊息傳入。
諸葛先生談笑有鴻儒,往來皆賢達,都是這些精通外部資訊的人把天下大事相告。
孔明極富智慧謀略,精於時局分析,因此,便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了。
-
20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導語:
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那麼前兩次諸葛亮不在家。如果諸葛亮不是去村頭找老頭下棋,那麼就是出去雲遊訪友了。諸葛亮雲遊訪友的途中用自己眼睛和耳朵去了解天下事;生於亂世和好友敘舊時怎麼會不談論一下家國大事,那麼這時諸葛亮就會得到更多資訊。
諸葛世家諸葛亮並非真正的山野閒人,諸葛的家族在當地也有些影響力。但是因諸葛亮父親在諸葛亮年幼時就去世了,諸葛亮和其弟諸葛均就隨著叔父諸葛玄到豫章為官後又投劉表,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便耕種於壟上。
雖然正史中並未說明諸葛亮在壟上隱居多久,但在隨諸葛玄為官的這一段時間裡,諸葛亮一直都能接收到天下大事及各路諸侯的訊息。
雲遊訪友按照正史中的記載劉備一共去拜訪諸葛亮三次,前兩次並沒有見到諸葛亮,很大的可能就是諸葛亮除去雲遊訪友去了。訪友路上所見所聞,便可以讓諸葛亮知道許多的關於天下的資訊。
諸葛亮常以管仲樂毅相比,那麼和他相結交的好友也不會是一般無名小輩。而在當時有些名氣的人,大多都會被當地的諸侯招募去了。那麼諸葛亮在這些好友口中又可以得到許多民間不知道的資訊。民間、官方兩處的資訊相互結合,就能得到諸葛亮想要的。
總結:在書籍中瞭解各處各各路諸侯所佔據領地的地理環境,加上天下人對各路諸侯的評價以及好友流露出的各諸侯領地內的治理情況。有了這些資料以後,諸葛亮在對這些資料進行融合加以自己的分析,很容易就可以推斷出天下事。
回覆列表
古代沒有發達的傳媒,為何諸葛亮囿居一隅能預知天下三分?其實,諸葛亮未出山之前早已建立了龐大的社會關係網。這些社會關係對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極為有利。諸葛亮的大姐、二姐分別嫁給了襄陽最有勢力的龐家和蒯家。諸葛亮的丈人黃承彥和劉表是連襟關係。蔡瑁是諸葛亮妻子黃氏的親舅舅,劉表則是黃氏的親姨父,劉表的小兒子劉琮娶的又是蔡氏侄女。諸葛亮本人與襄陽龐、蔡、黃、蒯、習、楊等名門望族子弟多是朋友關係。諸葛亮的家族在魏、吳政權均有政治要員,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做官,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在曹營,諸葛亮與這些家族成員常有書信往來。而諸葛亮所居之地在劉表治下遠離中原戰亂,各地名士彙集。這些有利條件,使得諸葛亮熟知天下大事,再加上諸葛亮本身才具不凡,分析出天下三分又有何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