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廣府易成子

    我只想用中國一個流傳千古的寓言故事來說這件事情,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雖然是三個兒子,彼此之間你眼紅我少養幾天,我眼紅你付出少點,導致個個都不去養母親,都是利益心作怪。

  • 2 # 阿豪自傳

    這不是養不了的問題,而是子女願不願意去養的問題,雖然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但贍養老人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偉大美德,再一個從人性出發,父母對子女都是無私的愛,但子女對父父母卻更多的是回報自己的父母,其本質有一定的區別。

  • 3 # 陌上花開Joey

    對於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一個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至於一個母親能夠養活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為什麼贍養不了一個母親,在我看來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多心思就雜了,有了比較。都不想自己出力,讓別人佔了便宜。而對於母親來說,孩子都是心頭肉,情願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孩子健康成長。

    母親的愛是無私的,她能養活自己的孩子是因為為母則剛,就算手裡只剩一碗飯也會讓孩子先吃,相反,兒女的愛就沒那麼偉大,他們或許會孝順,但是母親在心裡的份量有限。本來一個人就可以很好的贍養老人,但兒女多了就會多想,憑什麼就我一個人照顧母親,就你們事多,同時心裡就會有怨言,想要公平。

    再加上都成家立業了,生活中的艱難困苦,讓你不能隨心所欲,畢竟自己的家也需要照顧。這樣一來對於贍養老人,就沒有那麼心思純粹了。而母親為了孩子們更好的生活,也不會隨便的去打擾孩子的生活。不想去拖累他們。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願所有人都能生有所養,老有所依。

  • 4 # 婚姻諮詢師海州灣姐姐

    贍養父母是法律賦與的義務!三個兒女贍養不了一個母親,是彼此義務沒有明確分配!建議三個兒女協商好,讓生你們養你們的母親老有所靠,老有所愛!

  • 5 # 訊媽

    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從經濟角度看三個孩子無論如何都養得起母親基本的生活。何況現在的母親,農村或城市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收入,醫療也有一定的保障。為什麼會養不起?只有兩種情況,不是大家不想養,就是母親要求太高,三個兒子無力承擔。不想養的問題比較複雜,比如以前自己在和兒子,兒媳的相處中留下了無法調和的矛盾,兒子之間也有矛盾,沒有一個真心想贍養,相互計較,互相推諉,造成無人接手的局面。無力贍養是因為在過程中母親倚老賣老,提出了兒子承受範圍外的要求,大家心力交瘁,疲於應付,最後心生厭惡,乾脆就不管了。我也遇到了有的老人在子女年輕創業,父母有能力有精力幫忙,卻又不搭手,老了有法自理也以各種理由要求兒子給錢,要兒子照顧的。這種情況兒子同意,媳婦也受不了。總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養有不養的理,孝順有孝順的道。

  • 6 # 30歲小姐姐在學習

    現實點來說,父母對子女的愛多的是投資和希望,每一份愛都灌注了無限希冀,這條路是向上的。 而子女對父母的愛多的是還債和報答,每一份愛更多需要自身的修養和感恩之心,這條路是向下的。 不管是一個孩子還是多個孩子,這個現實的觀點是變不了的,不過多個孩子又多了比較在裡面,人性的醜陋又更能凸顯出來。 我只想說,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我們都要用最大的努力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我們是中堅力量,是該承擔更多東西的年紀,不要退卻,做到不後悔無愧於心就好了。

  • 7 # 貝殼萌娃

    一個母親可以養活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卻養不活一個母親這是一個什麼現象呢?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別讓最親的人寒了心。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讓人心疼的影片,一個貧窮的山村的深處山坳,95歲老太獨居於此。她有3個兒子,她說:“沒一個在身邊,自己就算過世了,也沒人會知道”,“跟兒子說過,他們一聲不吭。老大的媳婦讓我遠遠的不要回來。孫子也沒有來過。”

    最近的鄰居在山的另一邊,為了找他們聊天解悶,她得走5裡山路。漫長的山路對於一個95歲的老人來說,真是莫大的挑戰,走著走著小腿就抽筋了,“走不動了,上不來氣”,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老人暈倒在這山路之上,而她的兒子卻沒有一個在身邊⋯⋯老人說:“人不能學的太過分,你老了以後跟我一樣,跑不了一點。”

    一個媽可以養活一群娃,一群娃未必能養活一個媽

    看著老人佝僂著步履蹣跚地前行,心裡面默默地心酸。我心想,當她的兒子看到了自己的老母親,他們會不會心疼?會不會有那麼一絲羞愧在心頭?我當即給在老家的奶奶撥通了電話。我已經好久沒有給奶奶通電話了。而我是跟著奶奶長大的。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我覺得再形象不過了。一個和尚時,是不得不做;二個和尚時,共同分擔;三個和尚時,相互推脫責任。在分配責任時,明確到個人身上,並非人越多越好,當涉及到自身利益時,每個人都會轉而更加關注自身。“趨利避害”是生命的本性,所以他們可以在小時候爭著搶著吃奶,但絕不會爭著搶著來贍養自己的老母親。

    養兒真的防老嗎?不過是一種心理預期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國曆來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從社會心理層面來說,養兒防老是一種心理預期,平衡的代際交換之後的必然社會後果,是被以往的社會經驗所證實的心理預期,也是一種社會共識。

    傳統觀念上,代際之間的關係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一個是“我扶你小,你養我老”的代際交換;另一個是倫理道德的約束;最後一個是代際之間長期共處,共同生存於同一個生活場景的現實約制。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以父子為代表的代際之間相互依賴程度極深,他們的相互依賴雖然建立在親情之上卻不止於親情,父子之間還是一個互惠的利益共同體,任何一方的無為或退出都既損傷對方也損傷自己。但是現在的養老,或許應該是更加科學有計劃地養老。子女雖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但畢竟也只是一種社會關係,而且這種社會關係的淡化,是可以看得到的。另外,將自己的命運依賴在別人身上,顯然不是一種明智地選擇。

    孝道走得人少了,自然成了小道了

    目前的情況是,年輕人的思維已經發生變化,但是老年人的思維卻還在原地打轉。或許現在這個時代老人再拿著“養兒防老”的觀念來生活,來為自己的後半生做打算已經不再那麼合適了。“一個老父親,七個孩子無人贍養的”案例,這是前兩天發生的事件。確實讓人痛心。而這樣一次次發生的悲劇,或許這是老年人在社會轉型所付出的代價。

    從來沒有像今天這個樣子,代際之間按照不同的預期來生活,親情在現在看來更像是一種心靈上的羈絆,或許心中的思念也只是在節假日回家看看。彼此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使得我們與上一輩的父母越走越遠。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孝道沒有了古時與其相符的社會基礎,代際之間的理由都很充分,代際關係也是依然現實存在,但是沒有了關於彼此之間關係的共識,孝道又如何發自內心而來?也許,今日老人們的悲哀與痛苦只能伴隨著代際更替的過程而自然消失。孝道走得人了,自然成了小道了。

    今日的社會事實已經告訴我們,我們不能為任何人完全負責,能為一個人負責的只有他自己,是的,不管在什麼時候,對自己的第一責任人都應該是自己。

    現在的子女也已經不再像是父母心中希望的那個子女了,父母要做的只是引導子女祝福子女,儘可能地不讓子女擔心。在中國,代際之間的感情總是向下傳遞,就像我們父母將愛給了我們,我們再傳遞給我們的孩子······不得不說,我們總是會忘記感情來自哪裡,卻對感情去往哪裡很重視。中年一代,是老少兩代之間的節點,壓力固然不小。作為父母更是要多謝理解。但是作為子女,我們不是要逃避責任,面對諸多我們無力改變的社會現狀,我們需要參與到社會性競爭中實現自我價值,我們不能要求老人來適應我們,我們也不可能為了滿足老人的幸福而放棄自我。或許父母要的並不多,孩子生活的好,他們放心,只要常回家看看就好!

  • 8 # 歐陽楚楚pxj

    這話就別說了,為什麼?兒女未結婚之前你們是一家人,但結婚就變成三家了,三個不同情況的人加入你們大家庭裡,肯定會產生各種問題和矛盾。未婚時兄弟姐妹一團和氣,知大知小,即時受到委屈一會也就好了,如果父母有偏有向也不能咋樣。但都結婚後,若出現以上問題肯定不行,特別是妯娌之間,在贍養公婆父母就是互相攀比,互相推諉,兒子在家也沒有地位,就是怕妻諾夫。所以說,父母能養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未必能養父母。

  • 9 # 彩虹姐的生活

    教育問題,生活環境,家庭原因,各方面因素,生活苦就苦養,富而沒時間可以請保姆,總之老人還是要養的,推脫只是不願意,有可能養的孩子多了,到孩子這一代之間誰養老人,誰養了就覺得吃虧,這還是回到一個當初教育的問題上以上這種家庭是不摻雜感情的,贍養如果被當成義務,代代相傳的教育問題,部分現象而已,還是有很多家庭搶著贍養老人的

  • 10 # 醉美湘村

    這就是孝心的問題,一個想著一個養最後誰都不想養,如果有孝心的話就不要管別人是怎樣想的,只要想這是自己該做的就行了。

  • 11 # 黃昏蜜語

    不想說“為母則剛”,一個女人都有母性的光輝,她本性善良,無論性格溫柔還是剛強,只要她成為母親,就會想盡千方百計把孩子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呵護弱者,母愛氾濫。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責任。即使自己不吃不喝,也想給孩子最好的。手裡有一分,絕對不私藏半絲半毫。對於她來說,孩子是她生命的延續和希望。她是用自己的生命愛著,奉獻著。

    而兒女們成人以後,就會有自己的天地。母親的那個家成了驛站,自己的家又自行成團。當他們也為人父母,就把自己最大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這是一種輪迴,也是愛的延續。

    作為兒女,我們有可能會忽略父母的需求,對他們照顧不周,但這不能成為不贍養老人的藉口。尤其是幾個姐妹兄弟之間,計較誰付出的多,誰得到的少,最後把年邁的老人丟在一邊,不管不問,妄為兒女。不要忘了,你也為人父母。

    曾認識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媽媽,生養了八個兒女。老伴去世後,她患白內障,生活不能自理。可兒女們都不願意贍養,老人從這家推到那家,受盡委屈。兒女們的所作所為令人不齒!

  • 12 # 郭愛梢

    我的媽媽就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從她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位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可以付出,這是出於母性的偉大,是什麼也不可替代的,而且在她眼裡我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當然了我們兄妹三個也會竭盡全力善待自己的父母,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自己也是一個七歲孩子的母親,當了媽媽以後更能體會自己母親的感受。

    網上電視上也經常看到五六個孩子卻不管老人的,每次看到這些,都會掉眼淚

  • 13 # 過兩天1963

    看見這個話題想起大愛母親。任何生物的母親都是大愛無疆。而孩子對父母的贍養是義務,報恩,回報,因為孩子有私心,不能全力以赴。不能像母親一樣用生命換生命,也許有些例外,不過不多。母親養護孩子是養活的希望,未來,自己的理想,而孩子贍養父母是養老不是小,越養越難,越來越負擔重,因為老人不會因為你的付出而返老還童。所以養老難,養老是隻有付出沒有回報的行業。是個無底洞。這是事實。不像養小孩,一天天長大,越來越強。

  • 14 # 陝西娟子愛生活

    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孩子是她的全部,小時候她會拼勁全力護我們周全,有好吃的好穿的給我們。等長大了,有了各自的家庭,要養育自己的孩子,不得不離開老母親去大城市拼搏,但要明白“子欲養而親不待”呀,好好對待老母親吧!

  • 15 # 感性的微生物

    所以說母愛是偉大的,媽媽永遠都不會想著讓自己的孩子失去什麼,能給的都儘量給足,但是,孩子為什麼三個人都贍養不了,是因為孩子自己沒有給自己一個壓力,也沒有覺得贍養母親任務責任

  • 16 # 小雨這裡有條巷

    我們現在先來客觀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如題所說,一個母親養活了三個孩子,等母親老了,三個孩子都長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假設一家生兩個孩子,那麼這三個孩子需要養活的人除了自己的母親還有自己的兩個孩子。這樣看來他們負擔也並不輕。並且眾所周知現在的養孩子和生活的成本和以前是天差地別。

    所以我想說的是

    第一,可能是生活壓力太大,房貸,車貸,孩子上學特長課等花銷不菲。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二,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人都是這樣,這是人性,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一多就容易互相推諉。曾經有心理學家研究實驗。一名女子在街上求救,當她向一群人尋求幫助時沒有人幫她。當她向某一個特定的人求助是卻得到了幫助。很不可思議吧,但這就是人性。

    第三,這就和個體有關了,百樣米養百樣人,有些人孝順,有些人不孝,所以如果是三個孩子贍養母親,他們所出的力也是不同的。

  • 17 # 蓮意齋

    俗語講: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母親對孩子的愛是天性,為了孩子什麼都可以付出,甚至生命。不論一個母親有幾個孩子,都會疼愛,吃再多的苦,都會把她們撫養長大。但是孩子們長大後,對於母親的贍養情況就各有不同了。中國人的文化傳承是孝心傳家。但是,對於部分家庭來說,因為母親所受文化和環境影響,可能對教育子女尊老,敬老,愛老方面就有欠缺。因此,就會出現孩子們長大後,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道。自私,狹隘的性格。所以在贍養父母的問題上就會出現推諉,逃避和互相攀比。歸根結底,一個好的母親,不僅僅是給予孩子衣食無憂的生活和關愛,還要給予每個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必要教育。在孝道方面,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這樣的母親,就不會出現晚年的悲涼。

  • 18 # 彬彬有禮一家人

    當我們還是小時候,很多人是不是都曾在心裡說過,我們不結婚,我們以後一輩子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至少我媽媽說他小時候這樣說過,我小時候是這樣,我兒子現在也是這樣說

    長大了,我不得不承認,愛是向下的大於向上的,於我個人而言,我感覺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吧

    但是當我的兒子長大,我媽媽老了,我覺得我的重心於親情,還是責任,我都會讓自己轉移感情重心,小時候兒子和你需要我,現在兒子長大,媽媽老了,我會更多的再去照顧父母

  • 19 # 雨夜聽濤

    乍一看這句話是對不孝子的討伐,想當年父母在缺衣少食的歲月把自己及兄弟姐妹幾人都可以養大,如今父母老了,甚至不能很好的自理了,兄弟姐妹,尤其是那些沒有孝心的人,對父母愛答不理,甚至是不管不問。當然,現在的一些中年人,也許有諸多理由不能很好的照顧父母,比如工作不能脫身,孩子需要照顧,親朋四鄰需要幫忙等等,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是生活成本的提高。孩子小時候,一對父母甚至父親一人就能養活一家,而現在,一家人養活不了一個孩子,不用計劃生育了,讓生都不敢生了。攀比心也重了,不是說養活就可以了,起碼要對孩子負責,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要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要給孩子足夠的發展空間。記得有人調侃,當初孩子多,知道吃飯就行了,餓不死,睡覺的時候數一數一頭兩頭三頭……夠數就行,哪像現在,吃的好穿的暖照顧到無微不至。生活成本的提高伴隨著要求的提高,導致現在人人喊累。在人人喊累的現實中,照顧父母的心就會弱一些,尤其是有兄弟姐妹分擔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推諉扯皮的心理,看起來幾個孩子贍養不了一個母親。當然這種現象不好,不只是不孝的表現,主要是道德的譴責會讓人良心不安。尤其是中國,只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你才有資格去評價一切。其實,幾個孩子養不了一個母親不只是不孝,還有一種希望的喪失。被伺候的孩子一般會越來越好,而被伺候的父母一般會越來越差,而且年老的父母雖然輪迴到孩子的心智卻擁有成年人的瑣碎,孩子有了不對你可以教育甚至是加以棍棒,而父母有了不對你卻束手無策,你既不能語言說教,更不能嚇唬或者敲打。面對父母,你除了伺候就是無奈,所以,伺候老人是一個更苦的差事,雖然有人會想到父母是見一面少一面,但畢竟架不住父母的難纏。我不想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價不孝子孫,我相信人性至善,尤其對於自己的父母,都會心懷感恩,但伺候父母只是一種良善的選擇,從沒有法規去約束。生孩子可以有假期,伺候父母沒有,如果需要工作來養家,怎麼去伺候父母,正所謂抱起磚就沒法抱你,抱起你就不能養家。所以,我們不能用道德的標準去評判這種現象,只要人心有善,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情況去經營自己的人生。

  • 20 # 香香愛營養論育兒

    "母愛偉大""母愛氾濫""為母則剛",

    可見媽媽對子女有多愛,養育的艱辛歷程媽媽親身經歷過,每一次的摸爬滾打,每一次的成長瞬間,每一次的生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孩子愛上閱讀有什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