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霧都溼氣

    張遼曰:為將之道:勿已勝為喜,勿以敗為憂。

    曹操赤壁吃敗,華容脫難。合肥最為緊要之地,令張遼為主將,樂進、李典為副將,保守此地。

    孫權恃戰勝之氣,仰賁、育之勇,懷王霸之心。久在合肥。與曹軍交兵,大小十餘戰,未決勝負,不敢逼城下寨,離城五十里屯兵。柴桑周大都督聞之,急調副都督程普引兵前來助攻。權撫掌大喜。忽張遼差人來下戰書。權大怒。三軍出寨。

    行至半途,曹軍已到。兩邊列成陣勢。孫權金盔金甲,左宋謙,右賈華,二將持方天畫戟,護衛兩邊。三通鼓罷,曹軍陣中,門旗開處,三員大將全裝貫帶,立馬陣前:中央張遼,左邊李典,右邊樂進。

    張遼縱馬當先,專搦孫權決戰。權綽槍欲自戰,陣門中一將挺槍驟馬早出,乃太史慈也。遼揮刀來迎。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曹軍陣上,李典謂樂進曰:對面金盔者,孫權也。若捉得孫權,足可與八十三萬大軍報仇。說猶未了,樂進一騎馬,一口刀,從刺斜裡徑取孫權,如一道電光,飛至面前,手起刀落。宋謙、賈華急將畫戟遮架。刀到處,兩枝戟齊斷,只將戟杆望馬頭上打,進回馬便走。謙綽軍士手中槍趕來。典搭箭便射,謙應弦落馬;太史慈聽背後有人落馬,棄遼望本陣便回。遼乘勢掩殺過來,吳兵大亂,四散奔走。

    諸將保孫權歸,敗軍陸續回營。權放聲大哭,少傾,太史慈入,言:某有一人戈定,與張遼養馬人是兄弟,今晚舉火為號,刺殺張遼,以報兵敗之仇。某請引兵外應。權急要報仇,遂令慈引兵五千接應。

    是夜,張遼得勝回城,賞勞三軍,傳令不許解甲宿睡。忽後槽火起,一片聲叫反,報者如麻。遼出帳上馬,喚親從將校十數人,當道而立,左右曰:喊聲甚急,可往觀之。遼曰:豈有一城皆反者?故驚軍士耳。如亂者先斬!不移時,李典擒戈定及後槽養馬人至。遼詢其情,立斬馬前;

    只聽得城門外鳴鑼擊鼓,喊聲大振。張遼便令人於城內放起一把火,令眾皆叫反,大開城門,放下吊橋。太史慈一見,挺槍縱馬先入。城上一聲炮響,亂箭射下,慈急退,身中數箭。李典、樂進殺出,吳兵折其大半,乘勢直趕到寨前。陸遜等諸將殺出,救下慈。曹軍自退。

    孫權見太史慈身帶重傷,罷兵回南徐,屯住軍馬。慈病重,權使人問安,慈大叫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耐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權命厚葬南徐北固山。

    可嘆!太史慈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擅射,弦不虛發。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亦死於弓箭之下。

    黃初五年,魏文帝曹丕令張遼等為大將,提水陸大軍三十萬御駕親征。

    曹軍從蔡、穎出淮,取廣陵渡江,徑取南徐。吳有長江之險,非船莫渡。於是大開江道,放龍舟之至大江,泊於江岸。船上建龍鳳日月五色旌旗,儀鑾簇擁,光耀射日。遙望江南,並無半點星火;

    及至天曉,大霧迷漫,對面不見。須臾風起,霧散雲收,傾刻數人次人來報:南徐沿江一帶,直至石頭城,一連數百里,城郭舟車,連綿不絕,一夜成就。曹丕正驚訝間,忽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濺溼龍袍,大船將覆。諸將急來救駕。忽又急報:蜀軍出陽平關,徑取長安。丕大驚,便教回軍,眾軍各自奔走。背後吳軍順風追至,沿江放火,風勢甚急,火焰漫空,舟船皆燃,丕慌忙棄舟上馬急走;

    忽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前太史慈南徐中箭而亡;後張遼亦南徐中箭而亡。豈非天意哉?

  • 2 # 猴大爺說

    歷史上,張遼和太史慈二人並無交手記錄,雖不曾謀面,但二人都是當世的名將,都為各自勢力的發展做出過貢獻,三國演義中描寫張遼和太史慈交戰的一個地方其實是被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中所寫:

    “是夜張遼得勝回城,賞勞三軍,傳令不許解甲宿睡。左右曰:今日全勝,吳兵遠遁,將軍何不卸甲安息?遼曰:非也。為將之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倘吳兵度我無備,乘虛攻擊,何以應之,今夜防備,當比每夜更加謹慎。說猶未了,後寨火起,一片聲叫反,報者如麻。張遼出賬上馬,喚親從將校十數人,當道而立。左右曰:喊聲甚急,可往觀之。遼曰:豈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人,故驚軍士耳。如亂者先斬!”

    而《三國志張遼傳》中記載的是:

    時荊州未定,復遣遼屯長社,臨發,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陣而立,有頃定,既得首謀者殺之。

    羅貫中將三國志中的這段描寫,移花接木改編成為張遼與太史慈二人交手中的一個片段,我想作者出於如下幾個目的:

    第一,凸顯張遼智勇兼備

    攻袁氏戰河北,白狼山斬蹋頓,勇闖天柱山剿滅陳蘭、梅成,張文遠勇冠三軍。而他深入險境勸降昌豨,臨危不亂平定軍中謀反,可謂明察秋毫、細緻入微。試看曹營軍中,能謀善斷者如荀彧、荀攸、郭嘉,勇武過人者如夏侯惇、曹洪、曹仁,而像張遼這樣既能臨機決斷又能上陣殺敵的大將確實不多,也難怪曹公將江淮戰區防禦的重任會交給他,而張遼也確實不負所望,在東吳一次又一次發起的對合肥的進攻中,頑強的堅守著這道防線,而他也逐漸成為曹操乃至曹丕心中最可靠的人,最值得託付的人和最堅固的屏障。

    第二,不想讓太史慈過於平凡的離去。

    太史慈歸順東吳之後,以建昌都尉的身份,督諸將共拒劉磐,孫權統事之後,以其能剋制劉磐,遂委以南方諸大事。劉磐是劉表的侄子,從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起,他就帶著黃忠經常騷擾艾、西安諸縣,太史慈是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去世的,也就是說,在這六、七年的時間裡,除了203年征討過山越之外,太史慈一直在緊盯著劉磐,防止他對東吳進行騷擾。與他早期北海救孔融,神亭嶺戰孫策,招撫劉繇舊部等事情相比,最後這幾年的時光顯得有些“默默無聞”。

    第三,痛惜英雄

    正史當中,孫策死之前可是計劃“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病,部署主將”;周瑜死之前可是上書孫權建議“...進取巴蜀,得蜀而並張魯...”,孫權同意後,周瑜在即將進攻益州的路上死在了巴丘。換句話說,孫策與周瑜,他們二人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大英雄壯志難酬,空有一腔熱血,只是天不假年,一個25就死了,一個35死了,都是正當壯年處在建功立業之時。太史慈去世時候41歲,也是正當年,在他去世前也發出了“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呼”的哀嘆。

    我想羅貫中在看《三國志》時,當他看到這裡的時候,一定會產生一些聯想,對孫策、周瑜、太史慈三人產生了共鳴,既有哀嘆,又有不平,與孫策的襲擊許都、周瑜征討益州相比,太史慈與劉磐的對峙,就顯得渺小的多,事情和影響力明顯不在一個級別上,既然痛惜英雄,那麼太史慈的死也一定要轟轟烈烈,所以羅貫中才設計了這段故事。

    那麼張遼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三國演義》裡說他是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回到許都後醫治無效死的。正史中則不然,三國志中記載張遼是病死的。

    “遼病篤,遂葬於江都。”

    不過對於張遼的死,我認為曹丕是負有一定責任的。

    三國時期,由於醫療條件有限,再加上常年的戰亂,中國人的人均壽命還不到三十歲,張遼是在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去世的,去世時53歲,年過半百以這樣的年齡去世,也算是“高壽”了。

    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孫權向曹魏稱藩,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在雍丘張遼不幸染病。在這之後,曹丕派遣劉燁帶著御醫去給張遼看病,讓虎賁軍往來傳遞張遼的病情,甚至還把張遼接到行營養病。

    這當中固然有君主對臣子的關愛,但是誰能說曹丕沒有私心,沒有演戲給別人看呢?

    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張遼是曹魏東南方向的屏障,有他在就有合肥在,有他在,東吳就不敢小覷江淮。另外,他對張遼的這些關愛,也是在告訴其他的大臣,只要你們給我賣命,忠君愛國,我也會像對待張遼一樣對待你們。

    如果他真的關心張遼的健康,當張遼再次返回雍丘的時候,曹丕就應該把他再接回來,至少下旨讓他回來,因為那時的張遼病情尚未痊癒,但是曹丕沒有。

    孫權再次背叛曹魏的時候,曹丕明知張遼身體並未痊癒,還讓他出徵作戰,而且還讓曹休督統,明顯就是準備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果然,張遼在和東吳的一番大戰之後,雖然大破吳軍,但是他的病情也日漸沉重,最終病逝在江都。

    所以,張遼的死,曹丕是有一定責任的,曹丕自以為自己的帝王權術很厲害,其實差的很遠,如果不是他大力扶持司馬懿,司馬氏又怎麼會有後來的崛起並篡權呢?

  • 3 # 三石侃歷史

    可以說張遼和太史慈都是漢末三國名將,兩人功夫都十分了得,張遼在曹魏中位列五子良將可見其勇武過人,而當年小霸王孫策想要降服太史慈與之大戰七八十會和都沒有分出勝負,而且太史慈弓馬嫻熟,箭術更是十分高超,那麼他是怎麼被張遼殺死的呢?殺死了太史慈的張遼又是怎麼死的呢?

    《三國演義》中太史慈被張遼殺死的劇情出現在合肥之戰中,第五十三回中寫到的原文是:只聽得城外鳴鑼擊鼓,喊聲大震。遼曰:“此是吳兵外應,可就計破之。”便命人在城門內放起一把火,眾皆叫反,大開城門,放下吊橋。太史慈見城門大開,只道內變,提槍縱馬先入。城上一生炮響,亂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數箭......比及屯駐兵馬,太史慈病重,權使張昭等問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僅四十一歲!這是《三國演義》中太史慈被殺劇情這也讓大家認為歷史中太史慈是被張遼殺死的。

    而張遼之死據《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所寫道:“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是說張遼是為了救曹丕,不幸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最後不治而亡。

    張遼和太史慈在《三國演義》裡的情節大多有根據作者和世人的英雄主義心理,認為是英雄就應當生亦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英雄之死絕對是要轟轟烈烈的,也是為了劇情需要根據正史藝術加工出來的。

    而正史中張遼之死據《三國志·張遼傳》記載:“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遼病篤,遂薨於江都。帝為流涕,諡曰剛侯。”也就是說張遼打敗了孫權的大將呂範之後,張遼也得了很嚴重的病,最後病死於江都,曹丕聽了為其悲痛落淚,封諡號為剛候。

    太史慈的死根據《三國志·太史慈傳》記載:“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也就是說,太史慈在孫權的手下受到了重用,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他。而這也是他的最後一次在史書上出現,天妒英才,建安十一年,太史慈病死了。

    所以真正歷史上兩個人的死基本確定是病死的,真正的歷史哪來那麼多的壯烈犧牲。但是這兩位英雄絕不失為豪傑這是毋庸置疑的。

  • 4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如果是講歷史的話,張遼並沒有斬殺太史慈。太史慈在投降孫策之後,主要負責的是孫策的西線戰場,即如何對付西邊荊州劉表。

    三國演義對於劉表的描述,十分潦草,感覺荊州無人似的。實際上當時劉表有個侄子叫劉磐(三國演義裡並沒有上場),十分厲害,智勇雙全,形成了對江東極大的威脅,就連孫策也感到頭痛,於是孫策便讓太史慈去鎮守海昏、建昌一帶。海昏,在今江西省永修縣城西,潦河東岸一帶。建昌縣,是東漢時期從海昏縣分立出來的,在今江西奉新縣西,潦河南。太史慈駐守於此,劉磐自此便再也不敢入犯。

    此後太史慈便長期鎮守於此,曹操聽說他的威名,覺得十分可惜(人才閒置了啊),就給他寫了一封信,信封裡夾著少量當歸——意思很明顯,就是希望太史慈能回到北方,為他所用。

    當然太史慈還是沒有回去,到建安十一年也就是曹操還在山西清剿袁紹的外甥高幹之際,他便病死了,年僅四十一歲。

    他給世人留了一句話,那便是: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男子漢大丈夫應該登上金鑾寶殿有所作為啊,只可惜我實現不了這個願望了)

    所以太史慈實際上是病死的(估計北方人在南方還是水土不服,可能是染上了當時肆虐整個江南的瘟疫),但是《三國演義》作者,由於眾人皆知的原因,需要打壓東吳以抬升曹魏這邊的人物,於是便玩了一招移花接木,在合肥之戰中,假設了一段情節,讓太史慈被張遼射殺。

    我們不否認張遼是個牛人,但《演義》虛構這段戲,其實並無必要,當時太史慈已經病死多年,卻硬是被羅貫中挖出來,在合肥演了這麼一出,有必要嗎?沒必要吧。

    當然,張遼最終威震江淮,這是毫無疑義的,最終他也死在了江淮戰場,當然是病死的——老實講古代武將死在戰場之上,尤其是因單挑而死的,實在不多,莫被三國演義給糊弄了,老羅這麼寫,無非只是希望他的演義能多一些讀者而已。

  • 5 # 布衣如是說

    張遼斬殺太史慈,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橋段,出現在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孫權北伐,跟張遼鏖戰於合肥,兩軍交鋒,孫權的護衛宋謙,在追趕樂進時,被李典一箭射死。孫權回營後,想到合肥久攻不下,自己又痛失大將,鬱悶不已放聲大哭。

    太史慈出來替主公分憂,稱自己的老鄉兼部下戈定,他兄弟在張遼軍中擔任養馬後槽,因被張遼責怪,打算舉火為號,刺殺張遼,開啟城門裡應外合,幫孫權奪取合肥。

    諸葛瑾連忙阻攔,但太史慈想要建功立業,而孫權急於替宋謙復仇,便答應執行太史慈的計劃。結果戈定和他的兄弟沒有成功,被李典擒獲,張遼審問得知其中內情,將兩個奸細處決。

    張遼將計就計,按照事先約定,舉火為號洞開城門。太史慈以為戈定行刺張遼成功,便躍馬挺槍,搶先入城。結果亂箭齊發,太史慈身負重傷,部下傷亡過半,被董襲、陸遜救走,太史慈傷重而亡。

    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的故事中,張遼張文遠迎來自己的結局。曹丕親率三十萬大軍,南下征討東吳,結果被徐盛的疑兵計所阻,半夜徐盛率部火攻,龍舟失火,張遼保護曹丕上岸撤退時,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回到許昌時,金瘡迸裂而死。

    而正史上,太史慈早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時,便已經去世,都沒參加赤壁之戰,更別提在合肥之戰死於張遼之手。曹丕率部南征,被徐盛疑兵計所阻時,已是224年。張遼早在兩年前,便已經在江都病逝。

    所以說,張遼射死太史慈,丁奉射死張遼,都是關公戰秦瓊式的穿越故事,不足為信。

  • 6 # 我是劉遠良

    漢末到 三國真是人才輩出,謀士如雲武將如林才是這一時期的真實寫照。按照戰力排位,東吳名將太史慈及曹魏明將張遼都是排在大前面的名將,太史慈,東阿人,一生很少有敗績,幫孔融解北海之圍,後投劉鷂不為所重用,神亭戰平小霸王孫策,後投孫策,“日中而約”成為誠信的典範,在孫策手下屢立戰功,後隨孫權戰合肥,想裡應外合攻下合肥,不幸被張遼所射殺,臨死前大呼:“大丈夫生於亂世,當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隨,奈何死乎!”死年四十有一。

    張遼,雁門馬邑人

    早年隨董卓,後投呂布,一生戰功赫赫,隨曹操三年平定河北,漠北斬蹋頓。最出名的戰役是與吳主孫權爭合肥之戰,威鎮消遙津,殺的江東人人膽寒,幾乎活捉孫權,孫權曾讚揚:“操有張文遠(張遼字),孤有甘興霸,足相抵矣!”正史記載他於222年病死於江都,但《三國演義》說他是在廣陵之戰中,為丁奉一箭射傷,後隨曹丕回許昌而死。

  • 7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在正史中,張遼並沒有斬殺太史慈。

    在三國演義中,張遼實際上也沒有斬殺太史慈,兩個戰力相同的人沒法斬殺對方!不過太史慈的死確實是和張遼有關,而張遼的最終結局其實也和太史慈一樣,殊途同歸!

    三國演義中,說起猛將,大家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曹魏的許褚典韋和蜀漢的五虎上將,對於東吳,大家似乎直接就忽略了。實際上,東吳也有不少的猛將,其中太史慈更是能被稱為東吳猛將中的姣姣者。然而遺憾的是,太史慈沒有更多的機會去和其他名將交手,因為他死於了曹魏名將張遼之手。

    張遼VS太史慈

    太史慈是東吳第一猛將,曾經和孫策大戰上百回合不分勝負,雖然他的武力達不到超一流的水平,但是當個強一流還是綽綽有餘的。而張遼身為曹魏五子良將之首,戰力也是不可小覷,還在呂布手下時,關羽就曾對張飛誇讚過張遼的武力,說張遼的武力不在他和張飛之下。關羽是多麼高傲的一個人,見顏良都說是插標賣首,能看得起張遼,說明張遼的武力是非常強悍的。而在兩個猛將,在合肥城下也爆發過一場正面對決。

    當時赤壁之戰,東吳大勝,於是孫權領兵進攻合肥,然而卻是久攻不下。之後程普引兵起來,張遼也派人來下了挑戰書。第二天,兩軍於合肥城下對陣,張遼上陣挑戰,孫權本想親自上場交戰,太史慈哪裡肯主公上場,於是便快人一步的衝向了張遼。

    演義原文:張遼縱馬當先,專搦孫權決戰。權綽槍欲自戰,陣門中一將挺槍驟馬早出,乃太史慈也。張遼揮刀來迎。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從張遼和太史慈的對戰可以看出,兩人的武力應該是相差不大的,算是個平手吧。而之後,由於李典樂進的偷襲,太史慈也擔心孫權的安危,被迫回陣,沒有和張遼再繼續打下去了。所以說張遼斬殺太史慈,其實是不太準確的。張遼的武力和太史慈差不多,根本無法斬殺對方。實際上,武力到了一流水平之後,要想對陣中斬殺對方,都是非常困難的。

    那麼太史慈最後是怎麼死的呢?其實還是拜張遼所賜!

    孫權退兵回營後,太史慈前來獻計,想要裡應外合,夜襲合肥城。

    原文:少頃,太史慈入帳,言:“某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與張遼手下養馬後槽是弟兄,後槽被責懷怨,今晚使人報來,舉火為號,刺殺張遼,以報宋謙之仇。某請引兵為外應。”

    事實上,太史慈的這個計謀也是真的成功了,戈定確實成功的在城內搞起了內亂,只是張遼棋高一著,並沒有絲毫慌亂,反而是臨機決斷,直接命人先去捉拿造反者。等到太史慈引兵前來時,張遼已經成功的抓獲了戈定等謀反者,平定了城內。

    而且張遼還決定將計就計,引吳兵前來進攻,等到吳兵到城下之後,張遼命令放箭,射傷了太史慈,城內大軍也趁機殺出,大敗吳軍。而太史慈在回到吳軍大營後,因為傷重,最終不治而愈。

    所以說,太史慈其實並非是張遼斬殺,而是被曹軍亂箭射死的。不過,太史慈也確實是中了張遼的計謀,因張遼而死。

    那麼張遼的結局又如何呢?其實他和太史慈也差不多,最終都是殊途同歸!

    曹丕登基後,親征東吳,張遼也隨軍出征。在和東吳的對峙中,曹丕覺得吳軍強悍,又聽說趙雲兵出陽平關,想要進攻長安,便準備撤軍而回。結果這個時候,東吳的伏兵殺出,眾將救出曹丕,乘船先行離開,但又被吳將丁奉火燒龍舟,曹丕無奈,只能乘小船逃離。丁奉率兵前來追殺,張遼阻攔,被丁奉一箭射中,幸而徐晃相救,逃回了許昌。

    演義原文: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著。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

    張遼回到許昌後,由於箭傷不愈,最終箭瘡迸裂而死。英勇一世的張遼,就這樣遺憾去世。

    結語

    張遼、太史慈同為一流猛將,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立下大功。張遼雖然沒有斬殺太史慈,但太史慈確實也是因為張遼而死,最後,張遼的結局也是死於弓箭之下,兩人也算是殊途同歸。

  • 8 # 舊書齋

    演義故事

    張遼一戰殺江東名將太史慈,這段書源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書中代言,孫權和張遼對陣,和太史慈大戰五十多回合未分勝敗。樂進突襲孫權,李典箭射宋謙,魏軍大獲全勝。

    吳軍退兵,太史慈找到同鄉,準備裡應外合,奪取合肥。張遼察覺,將計就計,佈下重兵埋伏,最終大破吳兵,太史慈重傷而亡。

    這段書,雖然已經證明是杜撰,太史慈在合肥大戰之前,就病死了。但這段書虛虛實實,真的可以以假亂真。

    第一,時空穿梭

    史料記載上,張遼的確是有過冷靜處理內亂,安定軍心的故事。但不在合肥,而在征討北方流寇之時。羅貫中歷史功底很深,只是玩了一次時空穿梭,把歷史記載的故事,放到了另一個地方。

    第二,樹上開花

    故事的背景是合肥大戰,這是歷史大事件,魏國和吳國,在合肥一共打了五場大戰,張遼參加的是第二場。

    歷史和演義高度重合,形成樹上開花的效果,變得非常精彩。但毫無疑問,羅貫中把第一次合肥大戰的功勞,也放到了張遼身上。

    就這樣,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讓很多人,都不小心,把演義當成歷史。

    張遼的結局

    張遼演義中的結局,是在和吳軍的戰鬥中,中箭而亡。歷史上的結局非常相似。

    張遼53歲的時候,作為先鋒,參加征討吳國的大戰。率先擊敗呂範,後來病重,死在淮南,屬於病逝,並非戰死。

  • 9 # 懷念淺時光

    張遼與太史慈單槍匹馬的戰鬥是在《三國演義》中才有的,實際上正史中,兩人並沒有過招過。張遼乃是曹操手下的一名強將,居五子良將之首,所以論武功,自然是一流水平的。對於張遼的武力,萬人敵關羽曾經對他有過這樣的評價:張遼的武功並不在關羽和張飛之下。關羽很是認可張遼的武功,也就是說張遼在三國名將中,是屬於第一集團的。不過張遼單挑的名將不多,僅與張郃有過一戰,而且雙方打了四五十回合未分勝負。張遼實際上在行的是領兵打仗,其中率領大軍大破烏桓,功勳卓越,在合肥之戰中,又是大破孫權大軍,一時威震江東,此後孫權一聽到張遼的大名,心中膽寒。這些都顯示出了張遼及強的領軍能力。太史慈,為江東孫權的一名大將,而他的武功也是非常了得。在被孫策收歸前,太史慈曾經和孫策有過一回較量,其與孫策酣戰了一百多回合都未分出勝負,而孫策是何人也?三國演義裡面對他的評價是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孫策被稱為小霸王。太史慈能夠大戰孫策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說明他的武力是非常之高的。太史慈的勇猛在三國中,也是赫赫有名的,單騎突圍救孔融以及助孫策掃蕩江東,都是突顯了他超強的能力。張遼與太史慈的武功都是非常高的,那麼兩個人的過招必然也是非常精彩的。當時赤壁之戰,曹操八十萬大軍被孫劉兩軍大敗。趁機孫權率領領兵進攻張遼把守的合肥,但卻無法攻下城池。於是兩軍對壘,張遼親自上陣欲挑戰孫權,不過勇武的太史慈先前一步挑戰張遼,三國演義這樣描述:張遼縱馬當先,專搦孫權決戰。權綽槍欲自戰,陣門中一將挺槍驟馬早出,乃太史慈也。張遼揮刀來迎。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這一戰不分勝負,誰也沒有佔到便宜,那麼又怎麼說張遼一戰斬殺太史慈呢?從單挑那一戰來看,張遼肯定沒有斬殺太史慈,但是後面的與張遼一戰卻是讓太史慈喪了命,不過張遼並沒有親自斬殺。當時孫權軍久攻不下合肥,那麼就得用計才有可能成功。演義中這樣寫道:少頃,太史慈入帳,言:“某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與張遼手下養馬後槽是弟兄,後槽被責懷怨,今晚使人報來,舉火為號,刺殺張遼,以報宋謙之仇。某請引兵為外應。太史慈欲裡應外合攻打張遼軍,但是後來這一招被老謀深算的張遼識破。張遼反計引誘太史慈,並埋伏好弓箭手。太史慈果然前來攻城,被張遼的弓箭手亂箭射傷,幸好被營救才得以逃脫。按當時的醫療水平,這種箭傷根本就不好治,所以最終太史慈不治身亡。雖說太史慈不是被張遼直接斬殺的,但是也是被張遼的反計間接射死的,所以也是拜張遼所賜。那麼張遼作為曹魏的得力猛將,他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呢?張遼後一直追隨曹操立下赫赫戰功,但是曹操死後,曹丕上位,在一次保護曹丕的戰鬥中改變了張遼的命運。曹丕登基必須燒一把火給魏國的百官們看看自己的能力,所以親自出征伐吳,張遼作為曹丕最信任的大將自然一起跟隨出征。但是東吳並不是曹丕想象的那麼弱,兩軍對峙很久,曹丕始終沒有辦法攻下東吳,同時又擔心被劉備偷襲,所以曹丕打了退堂鼓,而在撤軍途中,曹丕卻被吳軍埋伏,幸好被救出,後乘船逃走。演義中描述: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著。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這一段就是張遼為了救曹丕,不幸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可想而知,最後張遼也受到箭傷所困,不治身亡。太史慈與張遼都是受傷不治身亡,此等盛名天下的勇猛大將,因此落幕確實讓人覺得甚是惋惜!

  • 10 # 姑山之嵐

    太史慈任俠好義,勇冠三軍。《三國志》中太史慈的事蹟很輝煌。獨闖聯營搬救兵;帶了一個小兵去鬥孫策;為了盡孝報恩救孔融;為了情誼保劉繇,保孫策,這些都證明太史慈的品德高尚,武功超群。後來還有大勝劉磐(十有八九有黃忠參戰)。憑藉這些事蹟,太史慈在《三國志》中是數一數二的頭牌人物。

    不過太史慈去世很簡略。羅貫中認為這樣一位大英雄就這樣平平淡淡的死去,有損頭牌形象。為什麼這麼說呢?

    理由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細緻描寫了太史慈用智突圍求救。描寫了太史慈大戰孫策。描寫了太史慈義氣豪邁,和孫策心心相惜。這樣的描寫,如果此人沒有一個轟轟烈烈的結局,太可惜了,大有虎頭蛇尾,意猶未盡的感覺。所以羅貫中要讓太史慈英勇得去死。

    張遼,魏之五子良將之首。《三國志》中,他的前半生並不輝煌,跟了曹操以後,戰烏桓,戰袁紹。最輝煌的就是合肥之戰,帶兵闖吳營,以少勝多,大敗孫十萬仲謀,弄得吳國小孩不敢夜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描寫張遼酣暢淋漓,讓人對這位大英雄記憶尤深。《三國志》中張遼也是平淡而亡。羅貫中就在《三國演義》中讓張遼死得很壯烈。張遼老而彌堅,帶兵與曹丕出征東吳,中箭身亡,曹丕親自扶靈把張遼運回許昌安葬。算是給張遼展現了一個良好的結局。

    太史慈是東吳大將,東吳打得像樣的大戰只有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合肥之戰。赤壁之戰是為了烘托東吳,所以東吳不能有重量級人物陣亡。夷陵之戰按時間算太靠後,太史慈不合適出場。只有合肥之戰按時間和規模都符合太史慈。而且對方還是大名鼎鼎的張遼張文遠。

    《三國演義》描寫,太史慈親自帶兵攻城,闖入甕城,馬落陷坑,亂箭穿心而死。死得轟轟烈烈,可歌可泣。

    羅貫中有個習慣,他越想正面烘托的大將越會安排中箭。關羽,張遼,張合,徐晃,太史慈,孫策。中箭能讓讀者加深將軍勇猛的印象。特殊的大將,有特殊的描寫,比如趙雲,典韋。正常死亡的大將都給讀者留下不深的印象,比如馬超,曹仁,夏侯惇。

    中箭而亡,是羅老最喜愛的,他認為這樣很好吧。

  • 11 # 魁哥說歷史

    三國名將很多,但真正做到威震敵國的極少。著名的24名將中要說真正文武雙全的大將也就關羽,孫策,張郃,鄧艾,姜維罷了。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孫策以一個校尉的身份平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而張郃也是九死一生,成為了曹魏後期第一名將,威震天下;鄧艾與姜維這對生死冤家,在三國後期表現也是極為耀眼。

    但是今天要說的是曹魏屏障級別的大將,即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三國中有關張遼的故事很多,但張遼是如何做到威震敵國,一戰斬殺太史慈的呢?張遼最終的結局如何?

    公元208年,曹操一統北方後,兵鋒南指,劉琮束手,瞬間攻下了荊州。此時的曹操更是志得意滿,以為天下必定,所以逼迫孫權“帶甲百萬,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與劉備聯合,在周瑜一頓猛操作下,曹操接連中計,最後在赤壁將百萬曹軍擊敗。曹操不得已匆忙逃回北方,僅留曹仁鎮守南郡,張遼鎮守合肥。

    周瑜在赤壁之戰後,乘機攻打南郡,曹仁死守城池,其激烈程度當然不言而喻。而張遼與李典樂進等駐守的合肥也同樣面臨危機。在曹操北歸之後,孫權率領大軍攻打合肥,自以為曹操遠水救不了近火,兵少將寡的合肥必是囊中之物。

    《三國演義》第53回:原來孫權自從赤壁鏖兵之後,久在合淝,與曹兵交鋒,大小十餘戰,未決勝負,不敢逼城下寨,離城五十里屯兵。

    可見孫權在赤壁之戰後,一直沒有閒著,久攻合肥不下。老將程普率軍增援,孫權在魯肅到後,大會群臣,一起商議破曹之事。突然曹軍大將張遼下來戰書,孫權大怒。孫權肯定十分惱怒,畢竟援軍剛到,你張遼就敢來挑戰,真是太不把我江東放在眼裡了。

    次日兩軍對峙,張遼一馬當先,單挑孫權。孫權本想與張遼大戰一番,不想太史慈衝出陣來,與張遼戰到一處,兩人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勝負。其實明白人一眼就看出,太史慈這樣的猛將都不能取勝,你孫權想親自出戰,豈不是送死。此時驍將樂進,一道閃電似的殺了過來,直取孫權。

    孫權大驚失色,若不是宋謙、賈華用兵器擋住,孫權險些喪命。宋謙換了兵器,來戰樂進,不想被李典一箭射死。太史慈見有人落馬,於是棄了張遼,撥馬而回。張遼趁機掩殺,吳軍大亂。幸好老將程普帶兵趕來支援,截殺一陣,救了孫權。

    孫權的統兵作戰能力確實比張遼差遠了,帶領這麼多的江東猛將,居然被張遼殺敗,若不是老將救援,估計等不到逍遙津一戰,孫權就要落得“孫十萬”的名號了。

    此戰孫權戰敗,還折了大將宋謙,可謂是威名掃地。孫權軍銳氣喪盡,本該退回江東,徐圖合肥。此時大將太史慈卻獻計說道:“我有一個老鄉叫戈定,與張遼手下的養馬後槽是兄弟,後槽被張遼責罰,心懷怨恨,想刺殺張遼,與我們裡應外合攻佔合肥。”諸葛瑾馬上提出反對,認為張遼有勇有謀,不可造次。可是孫權報仇心切,給太史慈五千人馬去為宋謙報仇。

    張遼為何人,魏國數一數二的名將。張遼得勝而回時,命軍士不準脫戰甲,必須和衣而眠。眾人都不明白:“敵人已經被擊退,有什麼好怕的?”張遼卻認為:“為將之道,不以勝喜,不以敗悲。今夜如果孫權率軍偷襲,那怎麼辦,所以必須更加謹慎。”還沒等張遼說完,後寨突然起火,都是造反的聲音。

    張遼站在大道之中,說道:“豈能滿城反叛,肯定有人暗中勾結,如造反者必斬。”不多時,李典擒戈定與後槽來了,經過審問得知,兩人想與東吳裡應外合。張遼斬殺二人後將計就計,在城內放一把火,開城門放太史慈進城。當太史慈得意之時,城上亂箭射下,太史慈大驚,身中數箭,回軍不久後病故。

    作為江東大將,太史慈確實低估了張遼的謀略,白白葬送了性命。而張遼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確實有古今名將的風範。被列為古今名將之一也是實至名歸。

    張遼最終的結局如何呢?演義中,張遼最後因保護曹丕而亡,也算是死得其所。

    在關羽,曹操等人死後,曹丕終於如願以償地登上了魏王,乃至皇帝的寶座。公元222年,劉備夷陵之戰敗亡,不久病故於白帝城。諸葛亮審時度勢,命鄧芝出使東吳,聯合孫權一起對抗北方曹魏。曹丕得知情報後大怒,命曹真為大將先行,然後率領眾將殺奔江東。孫權大驚,徐盛請命出戰,孫權命徐盛為安東將軍,總督建業,南徐兵馬出戰曹軍。

    如果說東吳不善陸戰情有可原,但水戰估計東吳說第一,沒人說第二。徐盛用疑兵之計,大敗曹丕,又命丁奉火攻曹軍戰艦,追殺曹丕。張遼見魏主有危,拍馬迎戰丁奉。可能是火光沖天視線不好,也可能是張遼上了年紀眼神不好,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虧徐晃救助,方才救回。張遼回到許昌不久箭瘡迸裂而亡。

    張遼自從白門樓之變後,跟隨曹操屢立戰功,駐守合肥多年,孫權始終無法攻克。最後死於戰場之上為國捐軀,確實令世人無比痛惜!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 12 # 韶華傾夢

    赤壁之戰後,為了擴大戰果,孫權親率大軍征討合肥。因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孫權是挾勢而來,心中自恃吳軍盛壯,輕視張遼等人。

    所以,在兩軍交戰的時候,吳軍就吃了大虧,不僅大將宋謙被李典所殺,就連孫權的中軍也受到波及。幸得老將程普相救,孫權才得以回營。被張遼的當頭一棒,孫權輕敵之心才被打醒。但是,一想到宋謙的戰亡,孫權心中又難免悲憤,想要報仇雪恨。

    就在這個時候,太史慈前來稟報,說自己手下有一位叫戈定的同鄉人,而且戈定和張遼手下的養馬後槽有兄弟關係。更為關鍵的是,戈定在前番混戰中已經成功的混入了合肥城。只待夜晚降臨,便引火為號,裡應外合。

    太史慈的這一番謀劃,諸葛瑾認為不夠謹慎,而且張遼足智多謀,計劃恐怕很難成功。但可惜的是,在太史慈堅決執行,而且孫權又急於報仇的情況下,孫權最後還是答應了太史慈的要求,並派給太史慈五千兵馬。

    卻說戈定和養馬後槽商議一番後,決定在遠離張遼中軍的草堆上放火,而後再由戈定到前軍暗中呼叫,說有人謀反,以便引起騷亂。是夜,養馬後槽在約定的時間內放火,戈定則在前軍處呼喊。這個時候,張遼和孫權的不同之處體現出來了,張遼在打敗孫權後,心中並無輕視之心,而且在率兵回營後,雖然犒賞三軍,但不許飲酒,也不許解甲宿睡。

    張遼認為吳軍有可能趁魏軍無備之際,乘虛攻城。事實正如張遼所料,在夜間驚亂火起,全軍盡受其擾的時候,張遼審時度勢,不動如山地對左右說,“不可亂動,城中怎麼可能會全營都叛亂,這必然是那些製造叛亂之人,想要虛張聲勢地惑亂眾人而已。”

    說完,張遼帶著數十人守立在陣中,而後讓其餘人前去喊聲最大的地方擒敵。不久,李典便把戈定和養馬後槽一起抓了過來。在審問一番後,張遼斬殺戈定和養馬後槽,並且將計就計,把太史慈等五千兵馬引進城來。

    當看到城門大開,城內喊殺聲呼叫不停,太史慈自認為計劃已成功,便一馬當先的衝入城來。只待太史慈衝入弓箭的射程之內,張遼便叫軍士放箭。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太史慈身中數箭,雖然最後被陸遜和董襲等人救了出來,但因為傷勢過重,最終去世了。也正是因為太史慈的戰亡,孫權只能兵敗回南徐。

    在公元222年時,曹丕不顧辛毗等人的反對,決意伐吳,以曹真為前部,張遼和張郃等人為大將先行,而後率領水陸兵馬共三十餘萬南下。魏軍和吳軍對戰時,被徐盛所敗。當時江上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曹丕所乘的龍船將要傾覆,只好撐小船上岸。

    當曹丕一行人登上岸時,吳將丁奉率兵從岸邊殺了過來。見到丁奉來戰,身體還未痊癒的張遼只好拍馬迎戰。但是,丁奉並不打算和張遼近戰,只待張遼近前時,一箭射中了張遼的腰部。雖然最後張遼得徐晃相救,但因為傷勢過重,最終還是箭瘡迸裂而亡。

  • 13 # 芸芸眾生見笑

    張遼原從呂布,武藝是領兵大將,功夫是經得起戰場,性格剛正不阿,不然,不會讓心氣極高的關公在白門樓他被擒罵曹操時為他屈身求饒,沒有關公的求情,也就沒有日後大戰東吳的張遼。

    張遼引兵攻打西門。雲長看見張遼長得英俊,便叫著他說:“看你相貌堂堂,為什麼失身投賊呢?”

    合肥一戰是張遼一生最為輝煌的一役,殺得東吳人心驚膽顫,小兒聞其名不敢夜哭。

    太史慈是江東名將,原歸屬劉繇,遇見江東猛虎小霸王孫策,心中不服,單騎出營與他廝殺,戰成平手。

    劉繇派兵來接應太史慈。孫策正在慌急,程普等十二人帶著孫策的戰馬也趕到了。兩人才放了手,各自歸隊。

    張遼並沒有和太史慈戰過,論武藝應該是不分伯仲,各有秋色,肥水之戰時太史慈可能不在,據說去世過早。

    張遼與關公交情甚好,兩人在白馬戰袁紹時各立戰功,關公被圍土山時,張遼建議曹操收降關公,並答應關公提出的三降三不降。

    一、只降漢朝,不降曹操;二、把劉備的俸祿贍養他的家眷;三、一旦知道劉備的下落,就要出去尋他。張遼一聽

    李典覺得慚愧,便站起來說:“將軍這樣忠勇,我如何還敢鬧私人意氣,願聽將軍指揮。”

    張遼降了曹操,也是良駒遇伯樂,鞍前馬後護佑曹魏,直至病死,關公沒有看錯他的忠義,曹操也沒看錯他的勇武,三國中不可多得的將才,縱觀一生沒有汙點和敗筆。。。。。。

  • 14 # 靈魂的感觸

    張遼與太史慈皆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不過太史慈卻因早亡令後人多有惋惜,話說太史慈究竟是怎麼死的呢?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清楚,太史慈之死與曹魏名將張遼有著莫大的關係,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歷史上的張遼與太史慈的結局究竟是怎樣的呢?

    張遼計殺太史慈

    張遼計殺太史慈一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話說孫權自赤壁一戰大勝後,便一直對合肥虎視眈眈,繼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後,孫權終於坐不住了,於是開始率軍攻取合肥。時合肥守將乃張遼也,副將有李典,樂進,此三人皆曹魏名將也。初次對陣時,太史慈便與張遼展開了大戰,然七八十回合過去了依然不分勝負,然正在兩人酣鬥時,魏將李典,樂進突然引軍直接殺向孫權,使得孫權首戰失利。孫權戰敗回營後十分沮喪,這時太史慈前來安慰,併為孫權獻上一計。時太史慈有一親信的故友在張遼賬下當差,太史慈使親信買通故友刺殺張遼,然後與自己的親信裡應外合,殺入合肥城中。然不想張遼謹慎多謀,張遼擒殺內奸後將計就計,將太史慈引入城中時,張遼一聲令下,頓時箭如雨下,吳軍傷亡慘重,太史慈也身中數箭,雖得以逃出,但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歷史上的太史慈與張遼

    當然,張遼計殺太史慈畢竟是小說之言,其實歷史上的太史慈並非被張遼計殺。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太史慈和張遼究竟是怎樣的呢?他們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太史慈乃東吳名將也,素以忠勇著稱,本為劉繇部下,劉繇被孫策所破敗走豫章後,太史慈逃入山中收攏殘部繼續抵抗孫策,後被孫策所俘,因孫策誠心勸降,加之感念孫策不忘昔日神亭嶺一戰,故此後誠心追隨孫策,助其平定江東立下不世之功。

    只可惜太史慈英年早逝,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僅四十歲。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所以根本不可能隨孫權攻打合肥。太史慈臨死前曾留有一名言:

    “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真英雄也,然其早逝,何其悲壯也!

    張遼,字文遠,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原為呂布部將,呂布被曹操所破後歸降曹操,此後隨曹操南征北戰屢立功勳。自曹操南征孫權無果後,便委以張遼大任,命其駐守合肥以防東吳,曾於逍遙津一戰大敗東吳孫權,名震天下。據《魏略》記載:

    “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

    這便是後來所說的“張遼止啼”。

    公元222年,孫權背盟,反叛曹丕,曹丕遣張遼,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時張遼已染病在身,卻依然堅守在一線,於同年擊破吳將呂範,然而張遼自身的傷病也愈加嚴重,不久病逝於江都。

  • 15 # 神仙半瓶醋

    太史慈不是被張遼斬的,正史有說,赤壁之戰後不久病死了,張遼在公元222年得舊病,曹丕親自把他接到行宮治療,剛有好轉就請求返回領地,孫權知道後就派呂範來攻,張遼帶病作戰,擊退了呂範,病情更加嚴重,不久身上十幾處傷口進裂,死了。

  • 16 # 曹老師xixi

    太史慈作為文武雙全忠義無雙的戰將,他的早亡著實讓人感到惋惜,在三國曆史當中被曹操、劉備、孫策同時看中,可以說您太史慈確實是人中之龍,在營救孔融的時候與劉備相識,被劉備極為欣賞,在與曹操相遇後,曹操贈送其“當歸”,意為當歸降於我,在與孫策的相遇中,則是一段佳話,英雄相見恨晚。

    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是參加了合肥之戰,中了埋伏身中數箭,回營後傷重身亡的,在正史《吳傳》中,也沒有記載太史慈具體是怎麼死的,只寫到在孫權統事後,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太史慈。後不久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我個人推斷太史慈作為孫策舊臣,地位極高,可能不在於周瑜之下,因此講吳南的實際最高治理權交予太史慈,在古代南方溼氣大,易發流病,可能是感染了什麼傳染病突然去世了,因為古代人科學發展不高,因此也無法判斷太史慈是怎麼死的,就沒有記載太史慈到底是因為什麼死的。作為人傑,也許老羅想讓他死的更加有價值,就給他加戲了,讓他北上參加了合肥之戰,將軍死則馬革裹屍戰死沙場。

    張遼的結局很明確,歷史中明確道張遼晚年參加了曹丕伐吳的戰爭,作為東線主力,張遼奉命屯兵合肥,但不久在合肥病逝,而演義中不知道老羅是什麼意思,讓張遼中了一箭,傷重身亡。

    老羅感覺在三國演義中挺喜歡讓人中箭的,我記得徐晃也是病逝的,也讓他捱了一箭,張遼作為曹魏元老,五子良將可謂是一生無憾,而太史慈則比較可惜,因為早逝,事蹟較少,連東吳二十四虎臣都沒有列入。

  • 17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東吳第一猛將太史慈名句: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

    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諮。

    太史慈之死的具體情況是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中。

    回目: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孫權率軍攻打張遼鎮守的合淝。準備利用城中的暗線戈定,夜中開啟城門,裡應外合,攻破城池。但被治軍嚴整的張遼臨危不亂,識破了計謀,設下了伏兵。太史慈自告奮勇,去率兵攻城,但上了張遼的當,進入城門,太史慈搶先入城,城中伏兵四起,亂箭齊發,太史慈身中數箭,被部下搶救出來。敗兵回到南徐後,太史慈傷重不治,臨終前大叫:“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憾然離世。

    太史慈一生英勇,把他的戰績列出如下:

    做為東吳第一猛將,太史慈的戰績說起來並不算理想。

    在太史慈的戰鬥生涯中,他一共有6次展示武力,勝了3次,但其中兩次打的都是無名兵將,還有一次是參與圍毆老傢伙王朗。太史慈共有3次平手:孫策、程普、張遼。

    太史慈斬殺紀錄都是無名之輩。

    總的來說,太史慈的經歷還是很曲折輝煌的,北海救孔融,大戰小霸王,合淝戰張遼,書寫自己短暫而壯麗的一生。

    他平生擅射,箭法十分高明,能離著八十步把敵將的手掌釘在城垛上,真是好箭手。但他最終的結果卻和神箭手黃忠一樣,善射者死於箭下。還有個甘寧,是《三國演義》中射績最好的戰將,也死於箭下。真是令人嗟嘆!

    張遼也善射,當年遼東射冒頓,赤壁射黃蓋,合淝又射太史慈。

    然而,張遼也沒有逃過這個怪圈。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中,他也中箭身亡。

    回目: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張遼回到許昌後,箭瘡發作迸裂,不治身亡。

    張遼之死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導致曹魏在對東吳戰線上始終缺乏重將鎮守,在雙方的對戰中屢屢吃虧。

    張遼之死的另一個後果是曹丕立即將第一猛將許禇雪藏起來,從此許禇再無上陣記錄,泯然消失。

  • 18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太史慈和張遼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但是歷史上他們倆甚至面都沒見過。

    在《三國演義》裡,為了突顯張遼,把太史慈在合肥之戰中給寫傻了,居然輕信他人,妄圖裡應外合,結果被張遼發覺,將計就計在合肥城內射死太史慈。

    (歷史上太史慈是個用箭高手)

    實際上太史將軍早在公元206年就去世了,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張遼大顯神威的合肥之戰發生在公元215年。而歷史上的太史將軍在江東時主要還是跟著孫策混的,他忠義守信,有勇有謀,深受孫策信任。太史慈活著的時候,主要負責江東南方的事務,和他發生衝突的也多是劉表,後來在任上去世,時年四十一歲。

    合肥之戰太史慈寫假了,不過張遼是真的猛。

    張遼參與的是第二次合肥之戰,當時曹操主要兵力都在漢中,合肥只有張遼,李典,樂進帶了七千人駐守。

    孫權見這是一個染指淮南的好機會,便親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

    開戰當時,張遼趁吳軍立足未穩,親率八百人直衝孫權軍隊,歷經孫策,孫權的兩朝大將陳武被斬殺(守仁君估計陳武應該就是演義裡太史慈的原型),其它諸將都被張遼沖垮,迅速潰退,幸虧吳軍大將潘璋一馬當先斬殺了退下來的將領和兩個士族,這才迫使吳軍扭頭再戰,穩住陣腳。

    張遼的勇猛嚇得孫權急忙離開戰場,跑到一個山包上,他見張遼兵少,就指揮大軍將張遼團團合圍,沒想到張遼左衝右突居然衝了出來,張遼衝出來之後聽見陣中還有自家兄弟,就又返身殺入陣中,來回幾次救人,最終揚長而去。

    這一仗就把吳軍士氣打沒了,曹軍反而士氣大漲。後來圍攻合肥數十日不下,吳軍撤退,張遼趁機帶兵追殺,甚至以少量兵力將孫權包圍,多虧東吳各將用命,孫權才得以南歸。

    這一仗,張遼威震江東,也叫響了張八百,孫十萬這兩個稱號。

    後來張遼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淮南防備孫權,並多次擊敗來犯吳軍,儘管後來張遼病重,孫權依舊非常忌憚。張遼於公元222年病逝於江東,死後備受歷代推崇,位居古今六十四名將。

  • 19 # 業餘bboy少巍

    歷史版本不同。

    三國演義版:

    1、張遼殺太史慈,發生在赤壁之戰後,孫曹作戰時吳軍劫營中張遼埋伏,大將太史慈被亂箭射死。

    2、演義張遼結局為:曹丕伐吳大敗,張遼保護曹丕撤退,中了徐盛一箭,後身亡。

    正史記載:

    1、張遼戰太史慈:子虛烏有,未有記載張遼與太史慈對陣,太史慈在赤壁之戰前就病死。

    張遼可能不知道吳軍有這號人

    2、張遼結局:病死,壽終正寢。

  • 20 # 石頭說歷史

    在演義中,太史慈並不是被張遼斬殺的,而是中了張遼的埋伏受傷氣憤而亡。故事出自第53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劇情如下:

    赤壁之戰後孫權進攻合肥,和張遼鏖戰日久未分勝負,特調程普前來支援。張遼得知孫權援兵已到,便前來挑戰罵陣。孫權大怒,遂領兵出擊,卻被張遼殺敗,虧得太史慈救駕才得以脫險。

    回陣後,太史慈向孫權獻計,說他手下有一人名喚戈定,與張遼的馬伕是兄弟。馬伕因被張遼責罰心懷怨恨,願為內應刺殺張遼。太史慈已讓戈定混入城中,自己願為外應進攻合肥。孫權許之。

    不料張遼得勝歸來沒有放鬆戒備,反倒識破了戈定和馬伕的計策。張遼立斬二人,並將計就計,設好埋伏等太史慈入城。太史慈見城中火起,便因軍殺入城中,不料中了埋伏,被亂箭射傷,虧得陸遜和董襲相救才脫險。

    回到帳中,太史慈氣憤難當,大呼“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而亡,終年41歲。

    但在正史中,太史慈的死和張遼並無關係。

    太史慈箭法出眾早年避亂遼東。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時,太史慈受母親之命單騎突圍,向劉備求援。後跟隨劉繇和孫策為敵,劉繇戰敗後率部眾歸附孫策,為孫策討平江東立下汗馬功勞。

    206年太史慈因病去世,死前疾呼“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而合肥之戰是赤壁之戰後發生的,所以史慈不可能和張遼交手。

    赤壁之戰後,張遼奉命駐軍合肥,曾多次大敗孫權,使江東的小孩子只要一聽張遼來了就不敢哭泣。曹丕稱帝后,張遼雖然身染重病但仍然駐防合肥。222年,張遼擊敗吳江呂範後病情加重,不久病亡。

    在演義中,張遼則是被丁奉一箭射傷,回到許昌後因箭瘡迸裂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推薦一套《雲頂之弈》萬金油陣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