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深圳餵魚哥老李

    釣魚人在垂釣鯽魚時,往往會選擇釣底,但在有些情況下,鯽魚不在水底遊動,而是上浮到中上層覓食,這時候再堅持釣底效果自然不佳。看看哪些情況下鯽魚會上浮不能釣底。

    一、水中氧氣不足時鯽魚上浮

    夏天多高溫、悶熱的情況,這種天氣時氣壓較低,通常無風無浪,水面的熱氣得不到散發,水體各層的溫差不大,自然不會形成水層的對流,水中的溶氧度也不能得到改善。水中氧氣不足魚自然會尋找溶氧量更高的地方,通常從水底上浮到中上層,在這裡缺氧的情況會得到有效的緩解,所以不管是釣養殖塘還是自然水域都得浮釣半水才會有鯽魚咬鉤。

    二、春天用戳茬與戳拱釣法時不能釣底

    這兩種釣法都是傳統的釣鯽魚的方法,釣組的共同特點是長竿短線釣浮,主要用於春天水草區垂釣。每到春天天氣變暖,鯽魚的食物也變的豐富起來,這時候水草開始重新長出嫩葉嫩芽,鯽魚會在水草叢生的地方覓食,當它們的身體條件成熟時則要在水草區產卵。這時候可以採用戳茬釣,這是一種找魚下鉤的方法,是在水草空兒中遞鉤,一般是釣半浮。

    而戳拱釣法是把魚鉤送到鯽魚在水下覓食或透氣而拱起的地方,“戳”是把較硬的竿尖兒指向隆起的小草眼兒處,這種釣法鯽魚咬鉤率特別高,需要注意的是魚鉤要鋒利,不用浮漂和鉛墜。春天時可以採用“走馬觀草”法,沿著河邊行走,找到水草被拱起的地方,或者聽鯽魚“嘖嘖”覓食的聲音,順著聲音尋找鯽魚的蹤跡,然後把魚鉤送到魚嘴邊,魚鉤只要入水20釐米即可,魚聞到食物的味道,必然前來咬鉤,手握魚竿有墜手感時,就可以提竿了。

    三、風雨天時鯽魚通常都會離底

    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雨,水面的熱度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揮發,水面溫度與水底形成差別時,上下水層便會形成對流,風雨越大時這種對流越激烈。水面不管是從水溫、溶氧量還是食物的豐富程度,都會極大提高,鯽魚的趨溫、趨氧、趨食性會促使它們離開水底上浮,所以這時候釣底一定是沒有收穫的,只能使用浮釣法。

    四、大雨、暴雨後水質混濁時,鯽魚也不會呆在水底

    夏季是多雨的季節,大雨或者暴雨過後,大量泥沙隨水流匯入附近水域,而且會逐漸在水底沉澱,勢必造成水底泥沙的密度更大,魚會有被嗆到的感覺,它們怎麼會在這種不適合生存的環境中多呆?選擇上浮到水質較清的中上層水域,釣鯽魚只能選擇這個水層。

    五、冬天鑿冰垂釣時要釣浮

    都知道鯽魚有趨溫性,到冬天時水面的溫度較低,魚會沉到水底水溫較高的地方。而水底的氧氣含量必定不夠充足。如果此時有人在水面鑿一個冰洞,透氣透光性更好,魚會選擇迅速上浮吸取氧氣。在水域上層呆一段時間,當太陽落下,水溫降低時它們又會沉入水底,所以可以選擇在陽光較為充足的中午選用浮釣法垂釣鯽魚。

    我們透過魚多數時候所在的水層把它們人為的分成底層魚、中上層魚等等,但是它們不會一成不變,隨著氣候、時間等情況隨時發生著改變。垂釣時要根據魚所在的水層選擇釣魚的方法,魚情在變,釣者也要根據情況做出調整。

  • 2 # 石頭釣魚記

    承解答問題,儘量細緻,明瞭的宗旨為釣友解惑。釣魚“留大放小”,“垃圾帶走,分類放置”。

    什麼情況下鯽魚不能釣底?對於這個問提個人的觀點如下:

    水底“不乾淨”的時候,不能釣底

    氣溫低有陽光的時候,不能釣底

    氣壓低的時候,不能釣底

    我們知道,鯽魚屬於底層魚種。它們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在水底覓食和棲息的,除非是遇到了特別的情況,否則它們是不會輕易離開水底的。也就是說,在作釣鯽魚的時候,絕大多數還是需要釣底的。但是,雖然鯽魚屬於底層魚種,遇到上述三種情況,它們也會選擇上浮的,這個時候就不能釣底了。

    水底“不乾淨”的時候,不能釣底

    水底有水草,雜物不宜釣底

    水底有雜草和雜物這樣的地方,確實是鯽魚喜歡棲息之地,但不是釣魚人喜歡作釣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很太容易掛底了。

    想要釣獲這個地方的鯽魚,又不想被掛底,那就只能從釣法上來調整了。這個時候選擇釣離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離底不易很高(一般10公分左右就可以),畢竟鯽魚還是待在水底的。

    水底變渾濁,不宜釣底

    當水域被大量的新水注入的時候,水底很有可能會變得很渾濁。這個時候,鯽魚待在水底已經感覺到不適應了,就會選擇上浮(食物的作用不會輕易離開)。這個時候也是不宜釣底的。這種情況在雨後,特別是暴雨後表現的更為突出。

    小結:

    綜上所述,當水底“不乾淨”的時候,是不宜釣底的。但上述這兩種情況又有所不同:水底有水草雜物的時候,是釣魚人為預防掛底被迫採用的釣法,常常需要配合逗釣來誘使魚兒咬鉤。而在水底變渾濁的時候,是魚兒逼迫離底的,這個時候,一般情況下正常作釣就可以了。

    氣溫低有陽光的時候,不能釣底

    這種情況在深秋,冬季和早春這三個時期,表現的較為明顯。這些時候的氣溫較低,魚兒的活性不高。但是遇到有陽光照射的天氣就不一樣了。

    在有陽光照射的日子裡,雖然鯽魚的活性不高,但是它們在趨溫性的驅使下,會離開水底到水域的中上層“嗮太陽”,所以,這個時候也是不能釣底的。

    小結:

    實際上,在氣溫低的時候,深水區的溫度是高於中上層水溫的,這時的鯽魚是不願意離開水底的。但在有陽光的情況下就不一樣了,它們會在趨溫性的驅使下會離開水底的。

    氣壓低的時候,不能釣底

    我們知道,水中的氧氣有一個很重要的獲取途徑是透過大氣壓獲得的。也就是說,在氣壓低的時候,水中的氧氣就會減少的。水中的氧氣少了,魚兒就會表現的不活躍,這個時候的魚兒是不好釣的。所以,氣壓低的現象也是釣魚人最不願意看到的。

    氣壓低的時候,魚兒要麼是待在水底不動來降低氧氣的消耗,要麼是選擇氧氣足的水域或者上浮來選擇適宜的水層。所以,這個時候釣鯽魚釣底的話,效果就不好了。

    在氣壓低的時候,可能有些釣友認為,釣浮應該效果就不錯呀!這個說法也不錯,但個人認為只能適合氣壓稍低的時候。如果氣壓低於900百帕,釣浮效果也不會好的。哪怕你的餌料味型再怎麼合適,餌料狀態再好,作釣效果也不會很好的。因為魚兒已經明顯感覺到不舒服了,你還指望它們能愉快的進食,那就是想當然了。

    小結:

    個人認為,在氣壓低的時候,鯽魚是別逼無奈才會選擇上浮的。如果氣壓不是很低(900-1000百帕之間)的話,釣浮或許有效果。如果氣壓是很低的話(低於900百帕),個人建議要麼選擇流水的地方作釣,要麼選擇打包回家,一般來講這樣的氣壓下是很不好釣魚的。

    引申一點:

    “發窩”現象,我想是很多釣友比較盼望的情景。如果在發窩的時候,你的餌料霧化好,拋竿頻率大,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把鯽魚誘離底。為了快速增加漁獲,這個時候也是可以不選擇釣底的。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釣鯽魚不可釣底,有鯽魚主動上浮的時候(趨溫性,餌料誘使離底等),也有鯽魚被迫上浮的時候(氣壓低,水底渾濁等)。但是不管是哪種情況,鯽魚上浮都是偶然為之,並不是長久之事,畢竟鯽魚屬於底層魚種,還是需要以釣底為主的。

  • 3 # 釣魚人老高

    鯽魚分佈廣泛、適應能力強,是釣魚人喜歡垂釣的目標魚中比較突出、常見的一種,許多釣魚人斬獲的第一條魚往往是它。鯽魚是底層魚,相當部分是時間棲息在水底,所以釣友鯽魚也以釣底為主,但也有離底上浮的可能。回到釣友的問題“什麼情況下鯽魚不能釣底”為更全面、更準確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垂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具體如下。

    1、 鯽魚不棲息在水底而離底上浮,可分為主動上浮與被動上浮

    2、 鯽魚不能釣底,主動或被動上浮的情況分別有哪些

    鯽魚不棲息在水底而離底上浮,可分為主動上浮與被動上浮

    本文開篇寫到鯽魚屬於底層魚,所以水底的環境或者條件更適合鯽魚的棲息,與人對鯽魚的印象一致,鯽魚也會遊弋到其他水層嬉戲、覓食或者進行其他活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眾多,可大致分為主動離底上浮或者被動離底上浮,但不管如何,這些都會導致正常釣底無法再實施,釣友只能釣離底或釣浮。

    主動離底上浮:水體的環境瞬息變化,包括溫度、溶氧量或者其他條件,鯽魚有趨氧、趨溫等習性,與其他生物類似,都有追逐最適合、最適宜棲息條件的動力,當中上水層更適合鯽魚活動時,自然會離底上浮。

    被動離底上浮:即原有的水底環境本身利於鯽魚的棲息或方便釣底,但因為某些因素的加入或變化導致鯽魚不得不離底上浮,這種情況其實也並不少見。

    鯽魚不能釣底,主動或被動上浮的情況分別有哪些

    前文介紹了正常施釣鯽魚,但不能釣底,只能釣離底或釣浮,大致分為主動離底上浮和被動離底上浮,那麼它們具體有哪些情況呢?

    1、 鯽魚不能釣底,鯽魚主動離底上浮有哪些情況

    首先是溫度因素的變化,更多指的是深秋、冬季和早春三個時間段。這三個時間段最突出的特點是水溫低,像筆者所在的山東等地,早春的絕大部分時間段水溫在0-10℃,而鯽魚最適宜的水體溫度是16-25℃,所以這三個時間段鯽魚通常棲息在水溫較高的深水區或水草密集的水域。但鯽魚屬於變溫動物,當感知周圍水體溫度升高後,在趨溫性的驅使下,逐漸向其遊動、聚集,所以這三個時間段,特別是白天陽光充足、輻射強勁的時候,中上層水溫大幅度提升,這時鯽魚多離底上浮,這時垂釣應及時改釣底為釣浮。

    其次是水體溶氧量不足,導致的鯽魚離底上浮。缺氧離底上浮,多發生在夏季或者初秋時段,這時間整體氣壓偏低,水體溶氧量較少,特別是遇到陰天情況時,活躍在魚塘、小河溝等水面較小的鯽魚常因缺氧離底上浮。筆者生活在農村,村裡魚塘中鯽魚因密度大,所以每到夏季陰天時,基本上都會浮頭,嘴巴貼近水面,似乎是爭奪氧氣,當然除了鯽魚,還有鯉魚、草魚等。如果是輕微離底上浮,還是可正常施釣,但缺氧浮頭並不適合垂釣,難有好魚情。

    再者夏季微風細雨時,鯽魚也多會離底上浮。但不同於陰天鯽魚的浮頭,這時鯽魚活性高,攝食更積極,為何?微風吹動水面,提高了周圍水體的溶氧量;細雨不僅降低了水體溫度,在酷熱的夏季營造出一片低水溫水域,同時細雨與水面接觸中,也提高了水體溶氧。這些因素非常利於鯽魚的活動,所以資深老釣友常趁著微風細雨實物揚竿,這時經常碰到一些體積偏大的鯽魚。需要注意的是,這時釣離底或釣浮,需要不斷下拉浮漂、調整水線長度直至有魚口出現。

    最後是餌料或窩料的吸引。中上水層溫差不大,且釣友使用的窩料粉末成分過多、餌料霧化效果好的時候,粉末分子充斥在各個水層,此時鯽魚會分散在水層各個位置吞食餌料,即鯽魚出現了亂層情況,這時鯽魚離底上浮的表現。這時釣鯽魚更適合採用釣行程或者飛鉛釣法,延長子線長度、擴大擺動幅度,餌料在水中緩慢下落,兼顧到各個水層的鯽魚,上魚效果突出、顯著。

    鯽魚不能釣底,鯽魚被動離底上浮有哪些情況

    水底有暗草:水底有暗草的水域並不是少數,筆者戶外野釣鯽魚,曾多次遇到。如果暗草密集,鯽魚也不會在水底棲息的,並且在有暗草的水域揚竿,極容易掛底。這種情況鯽魚有離底上浮的可能,即便是鯽魚不離底,釣魚人也只能採用釣離底或釣浮的方式,透過窩料或餌料將其吸引著設定水層施釣。

    臭底導致魚遠離水底。每到一個釣點,特別是長時間魚口較差的時候,釣魚人總有投擲窩料的衝動,如果是一個老釣點,經常有釣魚人光顧,那麼水底能有一層厚厚的窩料,如果魚在吞食不及時、不乾淨,時間久了就有可能臭底,有異味的生成,這時鯽魚不敢靠近水底,即便是靠近,也多是在水底的上方遊動。這時如果在這裡施釣,除去採用釣離底、釣浮的方式外,餌料也儘量清淡一些。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對鯽魚不能釣底的情況進行了分類,即主動離底或被動離底,接著從分別對其他進行了展開描述,分享了各自存在的幾個情況。即便如此,實際中存在的可能仍然很多,比如水底如果有大量障礙物也能導致鯽魚離底或者在入水口處,鯽魚也會上浮。所以釣魚人應根據具體情況,結合鯽魚的習性特徵,綜合判斷分析,以確定最後是釣底還是釣離底或釣浮,這樣施釣,獲得好魚情、好漁獲的機率更大些。

  • 4 # 野釣手小孟

    以實戰經驗傳遞知識,為釣友解答疑問

    對於樓主的問題:什麼情況下鯽魚不能釣底?

    對於我們做釣鯽魚來說,最常使用的做釣方法就是底釣,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進行底釣,有些情況下我們就要脫離底釣

    究竟能不能釣底,我們還需要判斷魚究竟在不在底層,判斷魚層所在位置是關鍵

    那麼什麼情況下魚會脫離水底呢?原因有以下幾種

    1:水體缺氧,魚出現脫底上浮現象

    對於水中缺氧來說,魚因為水中的溶氧量不夠,進而會出現上浮的現象,這種情況下一般多發生在氣壓比較低的天氣情況下

    2:水泥淤泥過多出現的臭底而導致的魚脫底情況

    並不是所有的河流都屬於硬底,當然也有水底存在大量淤泥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來說,淤泥會因為腐敗的東西產生一定的氣味進而迫使底棲魚出現脫底水底的情況

    3:搶食餌料而出現的脫底情況

    很多時候我們在用拉餌做釣的時候,如果窩點內魚的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魚會因為搶食餌料而出現脫底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魚數量多餌料少的緣故,脫底只是為了更好的搶食餌料

    4:溫度過高而導致魚出現脫底的現象

    對於目前夏季來說,溫度提升的很快,很多時候高溫就會導致魚出現脫底的情況,我們在做釣的過程中有時候也會發現,只是單純的釣底魚口很少,但是一旦多水層做釣,那麼魚口的訊號就會很多,主要還是因為魚因為溫度的原因而出現了脫底的現象

    小結:對於魚層來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需要有根據的判斷魚是否存在脫底的情況

    鯽魚作為一種適應性很強的魚類,我們要清楚水底和鯽魚的互補關係

    1:鯽魚生硬膽小,水底區域安靜形成互補關係

    對於鯽魚來說,它本身屬於一個生性膽小的魚類,所以大部分的情況下它都處於一個底棲的狀態,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水底相對於中上層和表層來說,受到的外界因素影響更小,更利於鯽魚的活動和生存

    2:鯽魚屬於厭光性魚類,水底趨於黑暗形成互補關係

    對於鯽魚來說,它本身屬於一些厭光性魚類,雖然有時候我們會看到鯽魚會上浮到水面,這主要還是因為外界因素的影響,對於這種特性而水底環境恰好處於黑暗的狀態,也就形成了一個互補的關係

    3:鯽魚屬於雜食性魚類,水底食物充足且種類多,形成互補關係

    對於鯽魚來說,它屬於一些雜食性魚類,基本上啥都說,不管是昆蟲類還是植物類,鯽魚都會攝食,而對於水底來說,特別是一些淺水區,水草得根系生長不僅僅可以提供食物,而且有一些昆蟲類的動物也會因為水流的原因帶導水底,正好可以為鯽魚提供一定的食物來源

    小結:物件魚和水底所形成的互補關係也不容小覷,我們只有熟知這三種互補性,我們才能更好的做釣

    在不能釣底的情況,我們應該採取什麼的釣法做釣?又該注意什麼?

    1:剪鉛調釣為半水,同時採用行程漂做釣

    如果說我們在判斷出已經不能釣底的情況下,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剪鉛,調釣為半水做釣,如果說不想剪鉛的話我們可以換一支吃鉛量大一些的浮漂,增加上拉的牽引力,是的鉤餌出現脫離水底的情況,同時我們也可以採用行程漂的使用,主要抓一些截口的訊號

    2:採用飛鉛釣法,在不改變水層的做釣的情況下,實現多水層做釣

    對於魚脫底情況來說,並不能說所有的魚都要脫底,只是大部分魚進行脫底,這個時候如果說我們不想做出任何配件上的改變,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採用飛鉛的釣法做釣,我們可以透過魚口的訊號來調節鉛墜在主線上的位置,最高就是到達浮漂正下方,稱為全飛鉛釣法

    對於這種飛鉛釣法來說,主要是透過降低餌料下降的速度,儘可能在多水層搜尋做釣,如果說魚已經脫底,很有可能會出現截口的可能性,如果說沒有截口產生,我們就要在浮漂落到位後提竿換餌,進行下一次做釣

    對於脫底做釣,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1:謹防小魚的鬧窩情況,採用拉餌加搓法做釣

    因為我們處於脫底做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大小魚鬧窩的情況,所以我們在做釣的時候儘量可以使用拉餌加法方法做釣,在不影響餌料霧化的情況下還可以更好的舍小取大

    總結一下

    對於鯽魚不釣底來說,我們應該要熟知鯽魚脫底的幾種原因,同時也要牢記鯽魚的特性和水底的環境影響所呈現的互補關係,最後我們在選擇一些有針對性的做釣方法,那麼魚貨也不會少

  • 5 # 牛城狙鯽手

    本文脈絡

    ①鯽魚出現趨溫性起浮不能釣底。

    ②鯽魚出現趨氧性起浮不能釣底。

    ④水底結構複雜時不能釣底。

    ⑤浮釣鯽魚的作釣思路。

    結合題主的此次問題,分析總結出以上五點內容,下面做出詳細解答。

    鯽魚出現趨溫性起浮不能釣底。

    估計很多釣友看到羅列出的這五條內容就想罵人了,覺得答主是個純理論派,實際上不懂釣魚。其實趨溫性起浮是有程度的,如果出現輕微離底或者離底不太高時是完全可以透過調整釣法釣到鯽魚的,只不過大多數釣友是缺少分辨能力的,釣底釣不到就認為“不開口”,當然如果出現嚴重的驅溫性上浮比如浮到水面上了,這種的基本上就沒有辦法垂釣了,我碰到這種情況基本都不會下杆了。

    趨溫性起浮,這個是不論水質肥瘦都會出現的一種上浮,個人經驗來看它多發於春季和秋季的雨後天氣,這個時候本身水溫已經處於較低的程度,再下一場雨溫度就又會降低,此時再遇到晴天太陽一曬,淺表的水溫會快速的升高,魚由於自身的驅溫特性就會出現離底的情況,這時候大個體的鯽魚一般都是在底或者輕微離底,偏小的個體上浮程度會高一些,越小越不耐寒。大個體的鯽魚雖然留在底層,但是由於溫差的影響基本不會進食,所以此時釣底的基本都是空軍一片。如果採取釣浮,上浮程度低時就有可能打破局面。

    鯽魚出現趨氧性上浮不能釣底。

    當水底的含氧量不能滿足鯽魚的需求時,鯽魚也會出現趨氧性的上浮,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可以看到水面上有大量魚在呼吸,水底嚴重缺氧,水體缺氧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氣壓,淤泥的突然混入,水質過肥等等。

    這裡就跟大家分享肥水中鯽魚的趨氧性上浮。其實經常垂釣肥水的老釣友應該都瞭解,肥水中浮釣底層鯽魚是經常性採取的釣法,這也與肥水的特點有關。肥水中含有大量的藻類,這些藻類也大都集中在中上層,藻類可以光合作用產氧,因此越往上水中含氧量就越高。同時水底還有大量的腐殖質腐爛分解需要消耗氧氣,此消彼長水底的氧氣就不能滿足鯽魚的正常需求,因此就會出現趨氧性的上浮。

    鯽魚出現趨食性的上浮不能釣底。

    鯽魚出現趨食性的上浮,首先鯽魚的密度就比較高,因此才容易爭搶食物出現離底上浮的情況,在野釣中大多是小鯽魚容易出現的情況,這也跟餌料的狀態存在很大關係,因為咱們在垂釣小鯽魚時基本都是採用的拉餌,拉餌入水霧化使得全水層都有食物的存在,小個體鯽魚就會出現趨食性的上浮,此時應及時調整釣法改為釣浮,必要時可配合飛鉛,這樣才能改變釣底時有口不中魚的情況,因為小鯽魚太多,訊號就不好分辨,蹭線的動作也多。

    水底結構複雜時不能釣底。

    當所釣水域的水底結構複雜時,我們也應該調整釣法,改釣底為釣離底。比如水底存在大量青苔,餌料到底以後會使得魚兒很難發現餌料,偶有動作還多是蹭線矛魚,這時就要及時做出調整。還有就是水底本身結構太複雜容易掛底,答主家鄉的一條河就是這種情況,全河的水底都被鋪上了一層鐵絲,這種情況下只能選擇釣浮,如果冒險釣底就會時不時的出現掛底,容易斷線還驚擾魚群。

    浮釣鯽魚的作釣思路。

    餌料:鯽魚本身是底層魚,嘴巴的特徵也更偏向於水底進食,所以浮釣鯽魚時一定要考慮到鯽魚的入口性。鉤子的大小相對於釣底時可以適當小一至兩個號數,如果採用搓餌,可以適當新增輕麩類狀態餌調整餌料的比重,增加入口性。

    抓口:鯽魚釣浮和釣底的吃口在浮漂的表現上也是截然不同的,釣底一般來說送漂比較常見,但是釣浮時送漂基本都是空杆,大都是小雜魚託舉餌料的漂像,鯽魚吃口會出現明顯的頓口,下頓有力,此時抓口成功率會比較高。

    最後總結

    本篇文章就鯽魚不能釣底的情況做出了以上幾點分析,所說內容也都是以本人的野釣實戰為依託,其實野釣中浮釣鯽魚是很常見的一種魚情,釣友們在面對釣底無口時也可以嘗試性的進行釣浮,多進行嘗試和總結,釣技一定能獲得進步。

  • 6 # 魚偶白

    釣鯽魚有四不釣底。第一,低氣壓不釣底。第二,融氧低不釣底。第三,水太深不釣底。第四,大鯽極少而小鯽魚多不釣底。

  • 7 # 釣魚為生

    鯽魚是底層覓食的,是釣底的。

    鯽魚是斜著身子向下的水底吸食的。吸到嘴裡後身體放平開始吃進肚子裡。所以鯽魚吃餌的漂像是下沉再到頂漂。鯽魚也會吃介面。

    不能釣底那就是鯽魚全部浮起來了。我見過這樣一種情況。有一棵白楊樹在岸邊,白楊樹很大,上面很多蟲子,蟲子不停地掉下糞便在水裡,下面的鯽魚一條條在水面張著嘴吸食。這種情況可能不好釣底吧?

    但是其實鯽魚浮起來還是可以釣底啊!它會跟著餌料下去或者介面吃鉺的吧!就算全部浮起來吃東西,也會沉底吃鉤的。

    那麼有一種情況我釣鯽魚不釣底了。就是這種底下面很複雜,鉤子一到底就掛鉤。拋幾竿就掛了。那就只能想辦法把鯽魚逗上來釣浮了。

    另外就是天氣原因,例如溫度高特別熱,水裡面缺氧,鯽魚浮起來呼吸空氣了。這時候底下是沒有魚的,釣底肯定釣不到鯽魚。魚都在拼命吸氧了,釣浮也未必釣得到它們啊!

  • 8 # 皓魚哥

    我們通常釣鯽魚都會選擇底釣為主,這是因為鯽魚的習性決定的,但有時我們釣底卻沒有魚口,這時候選擇釣浮卻開始連桿,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有很多,比如水體溶氧量下降導致魚上浮,下大雨、暴雨導致水體混濁,魚也會選擇上浮等,這些基本都有釣友講過,我就不多說了,今天就用我的親身經歷說說我遇到的一種情況 。

    到達釣點,打好窩後,開始作釣,起初上魚情況很好,但釣著釣著怎麼突然口慢了,這時候如果仍然堅持釣底,慢慢就停口、沒口了,這是為什麼?究其原因和餌料霧化有直接關係,這是我釣魚期間多次遇到過的現象,起初只想著餌料怎麼霧化好、怎麼誘魚效果好,效果的確不錯,開始釣底,魚也連拔很過癮,慢慢水下的魚是越聚越多,開始搶食,半路開始介面,接著魚陸續上浮 ,餌料半路就被搶食,等魚鉤落底已沒有餌料,相信釣友們也遇到過同樣的情況,又是怎樣解決的呢?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還是傻傻的在釣底,第二次遇到才反應過來,才想到魚可能是上浮了,才開始變化。

    所以在釣魚的過程中,魚情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也要隨機應變,這也是釣魚人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 9 # 人間漁樂

    釣無定法。魚情時刻變動,釣者要跟上節奏,才能有更好的收穫。鯽魚是尋常易見的魚類,於各大水系分佈極廣,幾乎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存在,首先,繁殖力強,其二,耐氧性好,其三,耐溫性很好。這就造成了鯽魚很好釣,但卻釣不盡的局面。鯽魚屬於底層魚類,正常的釣法應該是釣底,可偏偏有時候釣底釣不到,而在魚鉤下沉的途中卻意外有鯽魚上鉤,相信釣友們也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事實上,鯽魚會因為溫度和溶氧的變化而改變泳層,從水底,中層,再到水面。任何一個泳層都可能是鯽魚活動的區域。

    鯽魚的趨溫和趨氧性,決定了它不會永遠停留在水底。

    主要內容:鯽魚何時會上浮鯽魚上浮時會不會吃食其他原因上浮的鯽魚該怎麼釣一、鯽魚何時會上浮

    鯽魚的趨溫性和趨氧性決定了,鯽魚會因為溶氧變化和溫度變化而改變泳層,當上層溫度更適合生存時,鯽魚會選擇上浮,或者進入淺水區域。而溶氧不夠時,鯽魚也會來到溶氧更充足的中層或者水面。在冬天,陽光好的時候,水面溫度或者說淺水處溫度會首先上升,鯽魚會靠邊或者來到中層或者水面曬陽。在晚春時,小河流的魚會在陽光熾熱的午後因為溫度上升而上浮,隨著天氣逐漸炎熱,小河流的魚會向深水遷徙。

    溶氧變化是鯽魚上浮的重要原因,溶氧變化甚至比溫度變化,在鯽魚身上的反映更強烈。為什麼?溶氧變化會直接影響到魚類的生命安全。動物有求生的本能,我們這裡每年都會發生幾次,魚類大面積上浮,不管大小,有人甚至在這段時間,用魚叉能叉上千斤魚,但這魚,釣是不能釣上來的。當水底的溶氧極低,鯽魚會來到中層,如果中層的溶氧仍然不夠,那麼魚就會來到上層。夏天天氣悶熱,氣壓低時,魚會因為缺氧而來到水面,或者潛入更深的水中。

    二、鯽魚上浮時會不會吃食

    鯽魚上浮有時會吃食,有時不吃食,要分情況而定。

    冬天或者初春隨著溫度上升,鯽魚上浮或者進入淺水區時,是會吃食的,而且比較兇猛。這時,在深水處是最好不要釣底,可以釣半水,或者釣行程,有淺水處,可以釣淺水,因為此時的鯽魚會選擇溫度更高,但也很安全的中層。而一旦鯽魚浮出水面時,吃食就不再活躍,對鯽魚而言,出於本能,是不想浮出水面的,它屬於底層魚類,生性膽小,冒著風險來到水面,那肯定是溶氧變化,危及到生命安全了。

    鯽魚追逐溫度是會顧忌到安全的,但追逐溶氧就不太顧及安全了。追逐溫度時是可以作釣,但追逐溶氧,一般很難釣。鯽魚都浮頭出水時,那就別浪費時間,可以收杆了。

    三、其他原因上浮的鯽魚該怎麼釣

    除了溫度和溶氧,魚類上浮也可能因為地理原因,水下環境複雜多變,而且無法看見。比如水底全是醬層,或者生滿水草,有很深的浮泥。魚類就會在半水覓食,這時也不能釣底。醬層多出現在魚塘,黑坑,因為餵養的食物沒有及時被魚覓食,而在水底變質,產生難聞的氣味,魚類是不願下潛覓食的,釣底就沒有效果。生滿水草的水域,有時憑肉眼是無法分辨的,但作釣時,肯定會發現,因為魚鉤時而到底,時而不能到底,魚鉤經常會拉到水草,這種情況,魚餌落入水草中,鯽魚覓食的難度會增大不少,不如改為釣半水,懸在水草上方,便於發現和吃食,效果肯定更好。而有浮泥的水底,窩料和魚餌都會陷入浮泥,可以看到四面有氣泡浮起,但就是沒有魚上鉤,甚至魚漂動也不動。這是窩裡有魚但不吃食的典型,這時,也可以改釣半水,必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總結:在作釣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鯽魚離底的原因,因為溫度而離底。或者水底地理因素離底是可以作釣的,因為溶氧離底,作釣難度很大,但也可能釣到,如果浮上水面,一般都釣不著。在做釣時,根據線組的狀態判斷出大致水下環境,根據當時所處季節和溫度以及氣壓高低,選擇釣底還是半水。或者釣行程搜尋鯽魚所在的水層,再進行切換,多點變通,多點收穫。

  • 10 # 愛釣鯽魚的老哥

    夏天氣溫高,鯽魚浮頭不能釣底。水位上漲後,原來沒有水的區域,如果想釣,不能釣底,容易給掛住。

    氣溫高時,如果想釣,我都是用七星漂三到四顆,下面不用鉛墜,直接掛鉤,離底的高度透過調節七星漂的位置來達到,這樣做的好處是,調節的量大,只要有水,都能釣得起來。如果因為天氣過熱,打窩後不想釣,只能等,打重窩後,在釣點休息,找一處可以睡覺的地方,用跟人走的席子放在地上,睡一覺後再來釣。人既不累,還能釣到鯽魚。

    我也看到,有的人在釣魚的時候,特地在七星漂下面加鉛墜,雖然也能釣魚,鉛墜加上後,雖然說錢不多,一個不多,十個許多,沒有必要,既然不要加鉛墜也能釣到,為什麼就不能節省一點呢?為什麼有的人釣魚喊成本高,你的成本高並不是一天釣魚的成本高,是日積月累形成的。

    即使是目前,今年的洪水大,好多釣點的水位上漲,此時適合釣邊,而這些釣點的近岸,以前都是沒有水的,水上漲了以後,水下全是草。在這樣的水情下,是不能釣底的。不能釣底但你又想釣,只能採取釣離底。

    所以,釣魚,也要像平時生活中應對事件是一樣的,要能根據不同的水情、魚情,根據不同的要求,適當的作些調整。只有在花最少的投入,又能一玩得起來的情況下,這樣的休閒娛樂才有現實意義,如果每天都在花錢,就沒有釣的必要。

  • 11 # 一筆一杆一生

    無論是黑坑釣還是野釣什麼情況下,鯽魚不能釣的?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天氣原因

    在春天水的溫度還是比較涼的,如果有兩三天的豔陽高照,水錶溫度快速上升,遇到這種天氣出釣,你就不能掉底了?

    在夏天天氣悶熱陰天無風的天氣裡,你選擇出釣,這種情況你就不能掉底了。

    在中晚秋連續的陰天,突然來了一個烈日高懸,你這個時候選擇出釣,就不要選擇釣底了。

    冬天也一樣,連續的晴天選擇出釣是不能釣底的當然了,如果水深在五六十公分,還是可以釣底的。

    二、其他原因

    肥水塘水底腐爛植物眾多,夏天豔陽高照不能釣底。

    其實說了半天,鯽魚儘管是底層魚類,因為他是冷血動物,不能自身調節體溫。受天氣的原因水溫的變化和水中溶氧量的變化,它會不斷的遷移和變換水層,來得到它理想的生存條件,再它適宜的水溫和溶氧量的水層裡迴遊覓食。垂釣看似簡單,他卻涵蓋了天文、地理和魚的生理習性。釣無定法,中國地大物博,富源遼闊。釣友們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水質,魚情來自行判斷。

  • 12 # 鄉村小華168

    鯽魚平時非常常見,它對生存環境水質要求並不高,鯽魚屬於典形淡水底層魚類。適應性強,不論是深水或淺水、流水、靜水或者低溫水均能生存。通常在水底遊動、覓食,釣魚人在垂釣鯽魚時,一般都會選擇釣底。但是有些情況下,鯽魚不在水底遊動,而是上浮到中上層覓食。那麼什麼情況下鯽魚不能釣底呢?下面分享幾點:

    1、水中氧氣缺氧時

    由於夏天多為高溫天氣、在強烈悶熱的太陽連曬幾天,突然氣溫變低。這時天氣氣壓較低,無風無浪,水面的熱氣得不到散發,水溫高於氣溫,水中的溶氧度不能得到改善。造成水中氧氣不足缺氧,魚兒自然會尋找溶氧量更高的地方,只能從水底上浮到中上層,才得到有效的緩解。所以水中氧氣不足時缺氧的情況下鯽魚不能釣底。

    2、風雨時鯽魚會離底

    無論是颳風還是下雨,水面的溫度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揮發,當水面溫度與底層水溫相差時,上下水溫形成對流,在這種激烈對流天氣,這時鯽魚會離開水底上浮。所以在這時候釣底是沒有收穫的。

    3、水質混濁時不能底釣

    夏天都是多雨的季節,暴雨、大雨過後,大量泥沙隨水流入水中,這時水質特別混濁。泥沙慢慢沉澱水底,泥沙密度更大,造成水底水質更加混濁,鯽魚不單缺氧還會被沉澱的泥沙嗆到的感覺,它們只能選擇上浮到水質較清的中上層去。所以水質混濁時不能底釣鯽魚,只能選擇中上水層垂釣鯽魚。

  • 13 # 我是野釣有約

    說起鯽魚,鯽魚屬於中下層魚類。一般情況底釣效果都很好。要說什麼時候不能釣底?在此給大家解說一下。

    ‘第一種情況,有些水域水草茂密,水面幾乎沒有縫隙。特別是夏天在遇到連陰,悶熱天的時候,大家會看到魚成群上浮。那是因為連續的陰天,水草和水中的浮游植物無發進行光和作用,釋放氧氣而造成魚上浮,無法底釣。突然的進入汙水造成魚的不適應,無法底釣。

    第二種集中在春秋,初冬較多,由於春秋的氣溫,溫差較大,就象現在一樣,連續的4度到21度左右,魚到中午九點會逐漸上浮,魚口會越來越稀,我們要根矩魚情,靈活運用,釣浮,或釣深水旁邊的淺水。會不錯的收穫。

  • 14 # 知魚號

    這個得分你是在自然水域 還是人工養殖的黑坑

    自然水域的話 天氣原因 一般氣壓低的情況下會造成魚上浮 需要離底釣

    還有就是冬天出太陽中午的時候 魚會離開深水 因為魚都是趨溫性的 哪裡水的溫度適合就會往哪裡去 這種情況適合離底釣

    還有就是黑坑 黑坑的話 看水 水肥就離底釣 ^_^

    還有就是釣底的時候 有魚腥 沒有口 魚蹭線。也可以選擇離底釣曬曬最近魚貨 祝大家 大鯽大鯉

  • 15 # 清茶一杯談魚論釣

    鯽魚釣底是廣大釣友常用的一種釣法,正常情況下,我們釣鯽魚都習慣於從釣底開始。那麼什麼情況下不能釣底呢?個人認為有以下情況發生的時候,釣友們可以嘗試讓釣餌離開底部,來獲取更大的魚獲。

    一、鯽魚品種:除了土鯽之外,像銀鯽、彭澤鯽、彩鯽、工程鯽都有上浮在水面的索餌習慣。物件魚的不同就要用不同的釣法應對。以上鯽魚品種活動的習性就不是在水底,多以建議從釣離底開始到水皮全泳層都可以嘗試。

    二、氣溫低:夏季雨前容易氣壓低,迫使鯽魚離開水底,到含氧量相對較高水皮,這個時候釣底肯定是失敗的。

    三、比賽池:比賽池中往往會有早期投放,被反覆釣放的“老運動員”也有新放的新魚混合在一起,越到比賽後期,水底的魚大都不敢開口索餌,或者相對餌料較多已經吃的肚飽腸滿的時候,就需要嘗試減緩子線下襬幅度,全泳層找尋健康的、索餌慾望強烈的。

    四、新投放的大鯽魚和小鯽魚往往都靠邊或者水面翻花,不下底的時候,我們也不能釣底。

    五、肥水老塘:像這種魚池或者野外休閒的池塘,因為年久未乾或者水很肥,池塘底部會有很厚的醬層存在,鯽魚一般也不在底部,轉而在半水上下游動,所以也不能釣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希望你上班貼補家用,婆婆又不能幫你帶孩子,你會提早送孩子去幼兒園過渡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