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風未至時
-
2 # 華夏問長安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熙河開邊的整體情況:
熙河開邊實際上是北宋神宗時期,由王安石支援,王韶主導的一次洮、岷、宕、疊、河、臨(熙)等六州的戰役。當時北宋一朝正處於王安石變法的影響之下,國家的整體實力開始漸漸恢復,隱隱已經有了幾分中興的氣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北宋開始把注意力投向對外戰略,力圖透過收復六州之地,從而對西北方面的西夏形成夾擊的態勢。
前面是熙河開邊的目的和背景,那麼現在我們回到問題本身:“熙河開邊對北宋的國力是不是損耗?”
一、從近景層面來講,熙河開邊確實會對北宋國力帶來極大消耗一是樹立了新的敵人。熙河開邊的目的是要收復洮、岷、宕、疊、河、臨(熙)等六州,而這些地區多為青塘、吐蕃等勢力所佔據。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北宋便打破了原先聯絡青塘、吐蕃共同遏制西夏的國策,轉而將之變成了自己的敵人。所以這一次開邊註定要經過一系列的殘酷戰鬥來實現,而在實施過程中也確實進行了一系列的殘酷拉鋸戰,大大消耗了北宋的國力和軍力。
二是拓邊之地需要後續投入。洮、岷、宕、疊、河、臨(熙)等六州地處邊塞,即使佔領了這些地區,實際上依靠其本土的產出尚且連自給自足也難以做到,所以在後續的經營層面必然會牽扯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甚至於為了徹底站穩腳跟還會有相關的人口遷移等重大工程建設。那麼,這樣算起來,攻取六州之地必然會讓北宋自此背上沉重的包袱,從而在一段時期之內陷入國力的大幅度損耗。
那麼……熙河開邊就真的是虛耗大宋國力嗎?那麼我們接下來看一看,北宋奪取六州之後會有怎樣的變化?
二、從遠景層面來講,熙河開邊對北宋的諸多益處一是從戰略層面對西夏形成夾擊之勢。這是熙河開邊的核心目的。一旦北宋收復六州之地,則對於西夏党項政權則形成了三面夾擊的態勢,幾乎使得西夏腹地呈現出無險可守的狀態。歷史事實也證明,在開邊成功之後,北宋對夏戰略開始逐步取得優勢,西夏的生存空間被逐步壓縮,至哲宗年間“平夏城”一役,幾乎已經將西夏逼入絕境。
二是為北宋開闢了戰馬的來源。河湟之地多產戰馬,北宋一旦在這一區域站穩腳跟之後便可源源不斷的得到戰馬補充,從而為國家規模的騎兵部隊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這裡特別要提到,終宋一朝全國騎兵部隊最大規模不足三萬,這實際上是北宋軍事始終難及漢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熙河開邊之後,這一問題將會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三是打通西域商路。攻佔六州之後,北宋領土已經開始延伸到西域。那麼若是能夠在六州站穩腳跟悉心經營,那麼北宋的貿易將能夠透過本國轄區直達西域諸國,這對於本就輝煌無比的北宋經濟將會有一個更大的增幅!從長遠來看,西域通商所帶來的的財富將遠遠超過經營河湟之地的先期投入,從經濟角度來看這樣的買賣可算是太划算了!
三、總結綜上所述,熙河開邊對於北宋王朝來說,實際上是一筆短期投入巨大而長遠獲利驚人的買賣。而對於宋朝想要達到漢唐之時的文化影響,則熙河開邊又是勢在必行的策略。當然這筆買賣的收益確實需要極為漫長的時間才能夠逐步顯現,北宋最終也沒有等到這一天的到來,隨即便在“靖康之恥”一役中,迅速崩潰於金國的鐵蹄之下。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成果未能顯現就主觀認為熙河開邊是虛耗國力導致亡國。畢竟,北宋的軍事、政治體制確實長期存在很大的弊端,才會導致金軍南下之後迅速瓦解,絕不是說不進行熙河開邊便不會出現“靖康之恥”,兩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絡。我們從客觀角度來看待熙河開邊這一舉措,總的來說還是一項利大於弊的“良策”!
-
3 # 風正輕搖雨自飄
熙河開邊是在熙寧元年,變法派中傑出的軍事家王韶向神宗皇帝提出了《平戎策》三篇。
主要意圖就是先奪取河湟,控制住西北的門戶,使西夏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在威服吐蕃,孤立西夏;等待時機成熟,伺機出兵,一舉拿下西夏。
宋神宗也急於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而王韶提出的策略正與神宗的雄心壯志不謀而合,任用王韶為秦鳳路沿邊安撫使,採納王韶《平戎策》斷西夏右臂的戰略方案,最終消滅西夏,統一中國西北地區。
一零七二年八月,王韶戰敗吐蕃部落,在武勝建鎮洮軍,又升為熙州。置熙河路。次年二月,王韶再次出兵佔領河州,進據洮州、岷州、宕州、亹州,行軍五十四日,共得五州,幅員二千里地,取得了北宋王朝對外作戰的勝利。
但是這一地區形勢的不穩定,當地吐蕃的反抗活動使北宋朝廷非常被動,耗費了北宋朝廷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經略熙河、招 撫吐蕃各部族的成功,實現了王韶所預想的使西夏“有腹背受敵之憂”的戰略目標,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邊疆各族人民,使其免受西夏的侵擾和掠奪。
有人把熙河開邊耗費了北宋的人力、物力、財力,是造成了北宋後來滅亡的原因之一,即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
熙河開邊的成功,助長了神宗消滅西夏的野心,在不正視自身軍事人才匱乏的狀態下,在元豐四年貿然發動了對西夏的靈州之戰,慘敗而回;元豐五年,北宋又發動了永樂之戰,想要困住興州的西夏軍。不料西夏出動了30多萬大軍圍城,永樂城失陷,守城士兵和民夫死亡達20萬人,幾乎全軍覆滅。
神宗皇帝是一個頗欲有做為的皇帝,無奈此時的北宋內爭外患紛擾雜亂,絕非短期內能急功近利的方式解決的。在熙寧開邊有了一定戰果後,急於收復西夏就未免操之過急了,靈州之戰和永樂之役死傷將士和民夫多達六十多萬,過早的暴露了軍事上的無能,這才是造成北宋後來滅亡的直接原因。
如果神宗不急功近利,徐而圖之,儲存熙寧開邊的勝利果實,培養戊邊之人才,鹿死誰手也未可知。但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同樣把北宋後來滅亡的原因歸罪於熙寧開邊,不過是給神宗開脫找的替罪羊而已。
-
4 # 大秦一品帶刀侍衛
個人感覺對北宋最大的消耗應該是後期開始治黃河,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被投入進去,如果不治理,開封就在黃河邊,所以黃河一直對北宋吸血,報考元朝也治理黃河一百多年,甚至為了治理黃河逼反了漢人。
-
5 # 子由拍案驚奇
北宋一朝,宋神宗趙頊可謂是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其與王安石的一番君臣際遇,相知默契,極其相得益彰,而對西夏政權的用兵,也成為對神宗朝變法成果的驗證。
那麼,“熙河開邊對北宋的國力是不是損耗?”
首先,所謂的熙河開邊,也被稱之為河湟開邊,就是要在西夏的腹地,河湟地區搞成北宋的郡縣制,使得西夏腹背受敵,主動的解決西夏長期牽制北宋的局面,進而吞下西夏,一統西北疆域。
北宋熙寧元年,即公元1068年,時為北宋名將的王韶以《平戎策》上書神宗皇帝,在奏摺中,王韶闡明瞭“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的策略。
王韶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西夏腹背受敵,而且,河湟地區的吐蕃各部落不相統屬,如果此時北宋不下手收拾,這些部落就將被西夏所獲得,最終成為宋朝大患。
對於王韶的戰略構想,王安石是堅決地支援,正是基於此,北宋朝廷派王韶前往河湟地區招撫吐蕃各部,成果顯效,在熙河拓地千里,招撫吐蕃人口三十餘萬人。這也就是後世史家所稱為的熙河開邊。
當時的北宋朝廷之所以主動進入三方角逐,就是想在西夏、角廝羅政權中打下楔子。而且,北宋朝廷以巨大的物資、軍力支撐的情況下,的確佔領了河湟地區,辛苦經營,到了北宋熙寧六年之時,在河湟地區盡得幅員2000餘里,在這一地區廣設郡縣,堡寨,使得這一地區充滿新的氣象。
但同時,對於河湟地區的過度投入,的確消耗掉了北宋朝廷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此起彼伏的反抗活動更牽制了北宋朝廷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軍事力量投入。以至於河湟地區成了對北宋一朝人、財、物吞噬的無底洞。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熙河開邊之後,因為北宋政權的強制性鍥入,使得青唐唃廝囉政權完全被削弱,可問題的關鍵是,耗費巨大物力人力的北宋朝廷卻不能成為河湟地區的真正受益人和統治者。
北宋元豐四年,西夏皇帝秉常為了向宋朝示好,準備歸還河南地與北宋,而掌控實權的梁太后因此幽禁了這位西夏皇帝,也正因為西夏皇帝的被幽禁,使得西夏各部落之間紛亂無序,見到這種情況出現的宋神宗遂決定,以為西夏皇帝秉常討個公道為名,兵分五路,討伐西夏。
可是,當幾十萬大軍撲向西夏之時,首倡熙河開邊的核心人物王韶卻力阻宋神宗,萬萬不可濫興邊事,以致禍由。
一直說到神宗皇帝惱怒,給了王韶降職處分。但是,阻止住王韶的諫言,卻總要接受自取的結果。
北宋的五路攻夏最終是以慘敗而告終,而倡導熙河開邊的王韶卻死在了貶謫的所在。
-
6 # 這個歷史很正
熙河開邊,收復漢唐舊地兩千餘里,完成對西夏國的全面戰略上的包圍。
雖然再最後舉兵攻打西夏時,因為出現一個“戰神”級別的將領徐禧,最終導致宋朝五路大軍伐夏失敗,改革君王宋神宗也鬱憤而亡。
對於熙河開邊,這是宋朝歷史上對外開疆拓土最大的一次,但是戰爭也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國力。
這裡來分析一下熙河開邊的對於宋朝的得失。首先,來看看熙河開邊對於宋朝的戰略佈局的重要性。
熙河開邊的最大功臣王韶也是宋朝文臣帶兵將領的典型。那麼來看看一介文臣是如何幫助宋朝開疆拓土兩千裡的。
熙河開邊發生的原因是西夏國李元昊公然稱帝,嚴重挑釁了中原大國宋朝的威嚴。這時又剛好是改革皇帝宋神宗剛剛即位不久,宋神宗決定一掃前朝安逸奢靡的風氣,重用王安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
同時王韶上了一封奏摺,名叫《平戎策》。這篇策論主要思想就是:欲取西夏,先復河湟。也就是要攻取西夏國,必須先要光復河湟地區的吐蕃部族。
河湟地區子唐時期被吐蕃部族佔據共有百年,而且在這個時代,吐蕃出了一位雄主唃廝囉。所以西夏在進攻吐蕃的時候,被這位雄主打的屁滾尿流。但是在這位雄主死後,宋朝開始積極謀取河湟地區。
於是宋神宗派遣王韶前往光復河湟地區,但是當地的經略使不買賬,最後還是得到了王安石的支援,在王安石連續換了三位經略使之後,王韶才坐上了經略使(軍區長官)的位子,有了中央的支援,王韶開始全力謀劃西北之地。之後,率領軍隊大破吐蕃軍隊。第二年王韶又親率大軍主動出擊,轉戰一千八百多里,陸續攻下了河、岷、洮、疊宕五州,至此,王韶的拓邊戰爭結束,也就是熙河拓邊。
那麼為什麼要拓邊才能收復西夏呢?收復河湟地區,也就完成了宋王朝對於西夏的戰略上的包圍,而且又續接上了絲綢之路。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河湟地區是是宋朝僅有的幾個產馬地,北方產馬地被遼國佔去了,而如果失去了西北方面的產馬地對於宋朝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宋神宗才會不惜代價的攻下河湟之地,解除西夏的威脅。
雖然熙河開邊取得的宋朝戰略上極大的主動權,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大的。
在收復河湟地區以後,王韶準備積極備戰,與元豐五年分五路大軍進攻西夏。本來是大有可能打的西夏繼續俯首稱臣的,可是碰上了徐禧,最後大敗而歸。
熙河開邊消耗了宋朝大量的國力,甚至可以說是王安石變法的成果全在熙河開邊上,不僅是龐大的軍事開支,還有河湟地區龐大的民生恢復所需。而且隨著西夏之戰的失敗,宋神宗鬱憤而死,王安石倒臺。再失去了中央的支援後,也無力再次討伐西夏。
宋朝採取的文官治軍之策,使得中央空有八十萬禁軍,再輔以宋朝龐大的財力物力,卻無法發揮出宋朝強大軍事實力。雖然也出現了少數如王韶一樣的文官將領,但大多數都是不知兵戈之將,使得宋朝出現靖康之南這樣的悲劇。
-
7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熙河開邊短時控制千餘里地,西北遏制西夏,西南掌控吐蕃部分地區,對北宋起到利好作用。但長久來看,吐蕃與北宋離心離德,徹底奔入西夏懷抱,與西夏、遼國成為利益結合體。北宋取得了短暫利益,卻喪失了長久戰略!
熙河開邊的表面輝煌王安石變法的引子
公元1064年,宋神宗上位,立志革新。宋神宗的革新是從頭搞到尾的,整個北宋在宋神宗的指揮下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之所以能夠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北宋的複雜程度超過了宋神宗的想象,而單純的依託王安石變法未必能夠成功。
在公元1068年,也就是宋神宗上位的第二年四月份,直接將王安石招入京城,推行變法。
總結一下,王安石變法有三大前提,分別是經濟變法,軍事變法和政治變法。
而在這三大變法當中,軍事變法聽從了一個人的建議,他就是著名的王韶。
韶以書生知兵,誠為不出之才北宋對王韶的評價非常之高,從這句簡言當中就能發現:王韶有從文到武的轉變,而且當王韶成為武將的時候,儼然已是不世之才。
宋世文臣籌邊,功未有過焉者也同樣的一句話依然是出自蔡尚祥之口,而這句話則表明了王韶在北宋的軍事地位以及文臣當中的影響力。一個臣子如果能夠在文臣當中有超脫,影響力已是不凡,在軍事上如果還有作為的話,那更是了得。
歷朝歷代任何一次變法,它的主要目的都是大幅度提升綜合國力,請注意我們講的是綜合國力。
而在王安石變法的時候,王韶向朝廷提出了一個謀略,就是著名頂頂的《平戎策》。
而從王韶提出建議一直到王安石接受建議,間隔時間段極短。
自此開始,北宋出兵討伐河湟,討伐西域等諸多區域成為了國策。
唃廝囉之死,提供良好契機
當王韶提出平戎策並且將平戎策定為國之大計的時候,王韶在北宋百姓以及帝王的心中翻了好幾個番。
在公元1072年的時候,宋神宗及當時的軍事集團直接指命王韶在熙河地區大幹一場,拓寬北宋的領域。
而這一次拓寬國之疆土,總共拓寬了1000多里地。
開疆擴土歷朝歷代都有很大的難度,因為這片土地並不是無主之地,而是有著之前主人的土地。
問題來了,王韶是如何短時間之內拓寬1000多里地呢?而且又如何保證當時的統治者不會對王韶的大刀闊斧的戰略行動採取反撲呢?
王韶拓寬的這些土地,是有一位原主人的,而這位原主人就是唃廝囉。非常巧合的是在熙河開邊的時候,這位原主人就已經去世了。
而這位原主人留下來的土地交由自己的倒黴兒子董氈繼續統治。老子英雄兒不一定好漢,而董氈也徹底闡述了這句話的強大威懾力。
在王韶的多番圍攻四處圍剿之下,短時間內招撫了吐蕃將近30萬的平民百姓。
熙河開邊的所有成就
好的,我們需要在接下來的三兩句當中總結一下,此次熙河開邊歷時十餘年之後所帶來的具體成就。
a.在西河地區擁有上千裡的土地
b.吐蕃的投降總人數超過了30萬。
c.先後佔領了熙、洮、河等多處土地。
本章小結:熙河開邊的確碩果頗豐,尤其是以短時性的理念來看待熙河開邊的所有成果時。而這些成果對於宋神宗那一顆渴望國家變強的心而言,起到了很大的刺激性作用。但是這些成果有一個致命漏洞,那就是吐蕃和北宋的關係變化。熙河開邊對北宋和吐蕃的影響熙河開邊控制哪些土地?
熙河開邊先後拓寬領域千里這一點在上文提到過,但我們仍然要點明一下:熙河開邊究竟控制了哪些土地呢?
我們把上門當中所點出的那三個地方名換成現階段的地方名,分別是甘肅臨洮、甘肅東鄉和甘肅臨潭。
這三個地方非常特殊,特殊就特殊在這就是最開始吐蕃的高階首領唃廝囉直接控制的地方。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吐蕃的高階首領唃廝囉去世之後,熙河開邊直接觸碰到了吐蕃高階首領之前所直接統轄的區域,而且站住了就壓根沒打算走。
唃廝囉與宋朝的曖昧關係
在之前文章當中曾經有過介紹,吐蕃和北宋之間的敵對關係,請注意這個敵對只是分階段的敵對。在特有情況之下,吐蕃和北宋的關係還是非常友好的。
而在唃廝囉執政時期就和北宋的關係非常曖昧,儘管雙方不會搞個互動,搞個聯誼,可也是井水不犯河水,而且唃廝囉會時不時的幫助北宋解燃眉之急。
當唃廝囉去世,董氈上位之後也和北宋保持了密切聯絡。
於是我們能夠得出這樣的一條結論,熙河開邊在未開啟之前,北宋和吐蕃的關係極其要好。最起碼北宋與唃廝囉直接控制區域內的吐蕃首領之間的關係非常要好。
但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如果只是從好、非常好這樣的一個形容詞來描述的話,很難分清。於是我們透過一個具體案例來看一下熙河開邊之前董氈和北宋的關係究竟好到了什麼地步?
熙寧三年的時候,宋帝國準備再一次攻打西夏,而這一次攻打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北宋已經不再是之前的那個北宋了,請注意這個階段北宋的軍事實力的確提升了一個檔次,而北宋也開始嘗試主動出擊來維護邊疆穩定。
第二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王安石前後折騰了這麼久,變法也變了這麼久,總得找個地方檢驗一下吧,於是西夏便成為了宋神宗的首選之處。
而在出兵西夏的時候,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危機導致環慶之圍,這在北宋歷史上也是非常經典的一次戰役,礙於時間篇幅我們不再多講。
但是還需要點明一點:環慶之圍究竟是怎麼解開的呢?唃廝囉的兒子董氈率領著自己的吐蕃軍隊,幫助北宋解了環慶之圍。
北宋的突然翻臉
在熙河開邊之前,北宋和吐蕃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比較利好的狀態,儘管吐蕃的領域比較大,不一定所有的人對北宋都持有好狀態,但最起碼有一大部分是這樣的。
河湟地區吐蕃諸部不相統屬當中王韶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宋神宗也認可了吐蕃部落相互之間不能夠達成統一意見,他們極有可能會鬧內訌。
這個觀點在當時站住了腳跟,根據王韶的觀點就是如果今天北宋不去取這一片土地,日後西夏必然會取這一片土地,所以我們一定要搶在西夏的前面,把這一片土地搶過來,這樣才能在日後佔據主動。
也正是這樣的一條建議,讓北宋與吐蕃突然翻臉,並且直接控制了熙河的大部分土地。
邏輯的致命漏洞
日後為西夏得,為大患王韶的這一個邏輯原本是沒有錯誤的,但是從沒有錯誤到有錯誤,只是因為王韶忽略了一個問題叫:人情。
古代戰役為什麼講究師出有名呢?哪怕是靖難之役,朱允炆已經把朱棣逼到了牆角邊上,朱棣還在抓緊時間去找討伐朱允炆的原因和藉口。
因為師出無名是整個帝國的大忌諱,總不能讓北宋對吐蕃的各個部落說:因為你們不團結,所以我們要把你們滅掉,只有把你們滅掉西夏國才不會把你們滅掉。
一旦師出無名就很難控制人心,一旦人心不穩就會帶來更大的危機。
整個熙河開邊,我們可以認為是北宋的一方情願,吐蕃的兩眼蒙圈,至於西夏完全是隔岸觀火的狀態。
董氈的利益考量朋友與敵人的轉換
北宋對於吐蕃尤其是唃廝囉政權進行了大書特書,而對於董氈的記載雖然不多,但也不少,夠用的了。
董氈是著名的利益代表,他之前維繫北宋的友好關係,是因為北宋給他帶來的利益遠高於西夏帶來的利益。
但現如今北宋不但把利益取消了,還把自己之前的土地給搶走了,這個時候的董氈就已經明白:北宋不能夠給自己對應的利益,他需要找一位新的夥伴。
於是在熙河開邊正式打響之時,董氈就已經從北宋的朋友轉化為了西夏的朋友,從西夏的敵人轉化為了北宋的敵人。
而更可怕的是,董氈直接和西夏聯姻,雙方喜結連理,把宋朝落在了一邊。
唃廝囉政權的軍事反撲
儘管喪失了大量土地,可是自己手底下還有著數不清的高等級將領,以及精忠報國的勇士,董氈和北宋展開了一輪又一輪血腥的鬥爭。
首先董氈直接在河州刺殺了宋朝將領景思,緊隨其後董氈的侄子也開始侵犯諸多部落。
這一場叛亂,直到王韶透過率排兵佈陣,透過多方較量,才把此次叛亂徹底圍剿。
而不久之後,這個叛亂的部分將領被押送到了汴京。
宋神宗在這個時候又犯了一個錯誤,因為吐蕃和宋帝國之前的友好關係,讓宋神宗覺得這些反叛之人還有用途,給他們封了高等級將領的稱號。
可是這個問題用腳後跟一想就沒有這麼簡單,我們把人家的土地給侵略了,把人家的家人都給殺掉了,與此同時我們還給人家高階將領稱號。宋神宗在想什麼咱們也不曉得,但這件事情的最終結果就是吐蕃與宋帝國離心離德。
歷史啟示錄熙河開邊短時間之內顯了宋神宗的威風,而且彰顯了宋帝國的骨氣。
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從來沒有這樣簡單,今天打一個勝仗,明天打一個勝仗,未必是走向一個好的發展。
北宋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導致好朋友非常的少,只有一個西南方向的大理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交趾國最開始與北宋的關係反覆無常,後來也趨向於曖昧。
可是除了這兩個國家之外還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最北面的遼國以及西北方向的西夏。西夏和遼國形成了一個利益結合體,這個利益結合體直指北宋,而熙河開邊徹底把吐蕃推到了西夏那一邊。
-
8 # 穿越再現彼岸
北宋建國以來少有勝仗,宋神宗時期在河湟地區開疆擴土2000餘里,卻引來諸多的詬病,可謂宋朝歷史的一絕了。歷史上的強盛王朝大都以開疆擴土作為帝王的功績之一,絕大部分人都得到後世讚揚,唯獨熙河開邊擴土了反而受到誹謗,可見有些人批判的出發點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河湟谷地(北宋熙河路)在哪裡?戰略地位如何?熙河開邊又稱河湟開邊,河湟地區主要是那些區域吶?
一、河湟谷地地理位置。
河湟谷地是黃河和支流湟水、大通河形成的沖積三角洲,此地土地肥沃,是青海省東部的農業區,包括現在的民和縣、樂都縣、平安縣、互助縣、西寧市、大通縣、湟中縣、湟源縣、海晏縣,及黃河流域的循化縣、化隆縣、尖扎縣、貴德縣。如下圖所示:(河湟地區地形圖)
二、宋朝河湟谷地有何戰略作用?
北宋時期,河湟谷地為吐蕃部落佔據,地理位置特別重要。此地是農業區和遊牧區結合的地區,糧食和牧馬的最佳區域,人口數量多、有足夠的糧食供應、還是戰馬培養基地,佔據此地可以割據一方,自給自足。
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河湟地區就是各方政權爭霸的爭奪區域。1035年,西夏國皇帝李元昊(1038年稱帝)早就瞄準了這一區域,在稱帝之前就對河湟地區的吐蕃部落進攻過,被吐蕃擊敗而未能得逞。(河湟地區是歷史上的著名養馬之地,青海、甘肅這一區域盛產戰馬,近現代在這一地區有軍閥“三馬”,尤其以騎兵為最多)
假如西夏的李元昊統治了該區域的話,對北宋來說是致命的。從國勢來看,西夏可成長為和遼國一樣的龐然大物,對北宋的威脅不言而喻;從貿易的角度上來看,北宋將失去西北的養馬戰略要地,東北的養馬基地被遼國佔據了,如果該地再被西夏佔據,北宋軍隊的戰馬來源就斷絕了,不得不依靠貿易獲得,戰馬貿易將為西夏和遼國所壟斷,北宋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價獲得足夠的戰馬。
如果北宋佔據此地,戰馬供應不需要貿易獲得,自己內部就可以解決。同時,北宋在戰略上包圍西夏,如果時機成熟,可以依託河湟谷地消滅西夏這個割據政權。
戰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不是以國力的損耗高一點就能衡量的。(熙河開邊的三位主要人物,宋神宗、王安石、王韶像)
北宋河湟開邊為何如此艱難前行?最終效果如何?宋神宗是一個希望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帝王,正好遇到了王安石,兩個人君臣相知,都希望北宋強盛起來。變法自然涉及很多的利益,阻力那是相當大的,從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推行,保守派們都竭力阻擋新法的制定和實施。
1068年,一個大臣王韶出現了,提出了《平戎策》,主要目的就是對河湟地區用兵,對西夏形成戰略包圍,滿足北宋內部的戰馬供應,最終目的消滅西夏這一割據政權,統一北宋的西北地區。王韶對河湟地區的形勢有分析的非常到位,得到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鼎力支援。
當時西夏對北宋的威脅是非常大的,必須解決這一心頭之患,拔釘子從最弱的地方開始,遼國勢力強大,先對付弱小的西夏,戰略目標十分明確。(湟水發源地景色)
秦鳳路經略使是收復河湟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宋神宗和王安石下達指令準備開戰。但秦鳳路經略使是保守派官員就是拖著不辦,連續換了三任都不辦,可見王安石變法的阻力有多大。
最終由提出《平戎策》的一介文人王韶出任秦鳳經略使,這樣才使得河湟開邊正式開始了,保守派們都想看一看王安石、王韶等人的笑話。
王安石、王韶採取的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策略,戰略為輔助,政治招撫為主,效果十分顯著。1073年,熙河開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下:
收復熙、河、洮、岷、迭、宕等州,幅員2000餘里,斬獲不順蕃部199000餘人,招撫大小蕃族30餘萬帳。
成功完成了北宋對西夏的戰略目標,戰馬無憂,該區域各部落臣服於北宋王朝。
1082年,北宋五路大軍征討西夏,結果遭遇慘敗,用人不當導致失敗。宋哲宗即位之後,經過兩次(1098、1099)平夏城之戰,徹底擊潰了西夏的主力,西夏和北宋之間的和平到來了。(章楶,平夏城率軍擊敗30萬西夏軍隊的進攻)
北宋的西北邊疆的穩定和熙河開邊有著必然的因果關係,不然北宋的西北和平恐怕永遠不能到來的。《宋史》對平夏城之戰有如此記載:
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
熙河開邊是不是對北宋國力的損耗?任何戰爭都對國力是有損耗的,熙河開邊自然也對北宋的國力產生了消耗。對待戰爭的評價主要看國力的損耗值不值得打,勝負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熙河開邊的大戰略是消滅西夏,完全解除西夏對北宋的邊疆威脅,從戰爭的角度來看,北宋開拓疆域2000餘里,完成了戰略目標,二十多年後,熙河開邊的效果顯現。北宋佔據西夏的都城,並且兩次擊敗西夏全國之軍的進攻,西夏對北宋的威脅基本解除了。而遼國不願意看到西夏被滅亡,北宋和西夏簽訂了和議,為北宋邊疆迎來了幾十年的和平時期(大規模進犯消失)。(現在河湟谷地的平安縣古驛園景色)
如此成功的戰略成功典範,對北宋的好處是非常巨大的,相比于于戰爭的消耗來說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戰爭不單單是要算經濟賬,最重要的是政治層面影響。設想一下,假如西夏佔據了河湟地區,迅速壯大起來,估計不等到金國崛起,北宋的疆域乃至於北宋當局的局面又會是如何?接下來西夏的入侵造成損害會如何估量?預估比熙河開邊的消耗還要巨大,戰火主要在宋朝疆域開戰,北宋政府的損耗將會是熙河開邊消耗的幾何級數倍的增長了!
-
9 # 歷史不退貨
要判斷是否對北宋國力造成損耗,需要對熙河開邊進行一定的瞭解,這是北宋神宗皇帝在位時對河湟一帶的開邊活動。北宋自立國以來,一直面臨著一個問題:天下一統。阻礙北宋統一的有兩個外敵,一曰遼國,一曰西夏。遼國實力強勁,檀淵之盟兩國邊境幾乎沒有太大戰事,而西夏算是宋朝的屬國,慶曆合議後表面順從,卻時常劫掠北宋邊境,使得宋朝皇帝對其十分憤恨。
相較於遼國,西夏就像喂不熟的白眼狼,是北宋一直想要解決的隱患。然而由於北宋立國以來長期積貧、積弱,直到宋神宗重用王安石變法才有了轉機。熙河開邊某種程度上是對變法成果的檢驗,而目標物件則是西夏。河湟位於西夏南部,這一帶民族結構複雜、地區不穩定,卻也是戰略要地!
攻取河湟是宋朝消滅西夏的前戲,如果得到這一地區一來可以切斷西夏與吐蕃的聯絡,二來可以使西夏腹背受敵。熙寧五年(1072年),宋朝派韶招經略這一地區,在又拉又打的情況下卻也實現了拓地千里,這就是著名的“熙河開邊”。有人可能覺得這是北宋軍事上的勝利,同時又擴大了疆域,對宋朝是好事!當然,分析問題不能片面,我們還是要看其長遠影響。
到了政和六年(1116年)“唃氏之地,悉為宋郡縣矣。”北宋在河湟地區設定郡縣對該地區確實帶來極好的影響,元豐四年宋神宗對西夏曾發動討伐,五路大軍約30餘萬人馬因為戰敗損失過半,這些是北宋的精銳,後來金國入侵北宋無力抵抗未必沒有這方面的因素。
由於長期經營河湟地區,北宋在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由於當地吐蕃部族的反抗,宋朝還得投入大量兵力,過分牽扯宋朝的力量,從長期來看投入的消耗大於回報,對宋朝來講自然稱的上是國力的損耗了。
-
10 # 梨叔說史
北宋神宗時,北宋、遼國與西夏三足鼎立,互相掣肘。作為一名想有作為的皇帝,宋神宗對西夏十分不服氣。西夏原本就屬於北宋的版圖,後來不安分才利己自立。西北雖是苦寒之地,但是,這個地方盛產馬匹。自從西夏獨立後,北宋根本沒有建立過一支像樣的騎兵,這才導致在與遼國的作戰過程中,始終處於不利地位。
宋神宗當上皇帝后,就很想制服西夏,當一名自太祖、太宗之後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他起用了王安石進行變法,國力一度恢復,漸漸有了發動對外戰爭的資本。因此,他不再想採取積極的防禦政策,而是想主動進攻,收復失地。
這時,來自西北的王韶向他陳述了《平戎策》三篇,大意是,如果陛下想侵吞西夏,就要先攻取河湟之地,對西夏形成夾擊之勢。河湟之地,為吐番人長期佔有。如果北宋不佔領,西夏就會佔領。這樣一來,北宋面對西夏更無優勢。
宋神宗一聽這個策略不錯,大生劉備遇到諸葛亮之感,衝動之下,立刻照準。王韶此人,雖是一介書生,也確實有些才幹。他帶領兵馬,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收復了六州之地,取得了北宋開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戰績。宋神宗也得意非凡,自以為中興之望,可以再復九州,一統河山,成為不世明君。
但是,六州之地雖取,卻也消耗了北宋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而且吐番在河湟之地盤踞良久,一時被佔領,十分不服,屢次反叛,這使得北宋不得不增加更多的人馬錢糧,經濟負擔一下子增加了不少。不過,北宋也確實形成了對西夏戰略上的優勢。
不過,西夏也不是吃乾飯的,也十分清楚北宋的戰略意圖。宋神宗腦子一發熱,打!結果,五路伐夏宋軍,無一路勝利。宋神宗也氣急敗壞,不幾年就駕鶴西去了。開邊之事,也就消停了。
到了後來,薛京老頭把持大權時,又主張西北開邊的事兒,結果這老頭運氣比較好,竟然先奪湟州,後下青唐。只是這已經到了北宋末年,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
-
11 # 歷史縱橫帝
導讀:歷朝歷代的對外戰爭短時間內都會對國力形成損耗,那麼就看對外戰爭是否對於國家戰略有關鍵性的作用,或者說是在長時間內能否轉化為國家的動力是決定是否開邊的決策。而宋神宗時期的熙河開邊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宋神宗的急於求成以及北宋在開邊事宜上的反覆也許隴右都護府早就經過磨合成為北宋的巨大助力了。可惜這麼好的一件開邊大事居然被部分士大夫當做勞民傷財的負擔,真是可悲可嘆。
宋神宗執政之初,就發誓改變大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奮發有為。在神宗執政時期有兩件大事:一是任用王安石變法;二是任用王韶開拓河湟五州,史稱熙河開邊。由於王韶是在王安石變法的財力支援下開闢幅員超過2000裡的熙、河、洮、岷、迭、宕五州之地,所以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在守舊勢力打壓下發生了反覆,但是綿延20年終於形成了隴右都護府的建制。而熙河開邊由於改變了聯合吐蕃青唐政權對抗西夏的國策,所以西夏和吐蕃反而因利益勾結在一起對北宋形成威脅。為了保證熙河的安全,北宋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兵力來維持河湟五州的穩定。所以客觀上肯定會造成短時間內國力的損耗。
神宗的雄心壯志決定了王韶的《平戎策》註定會變成現實宋神宗趙頊繼位時不足20歲,是個年輕的帝王。這個年齡的年輕人往往充滿幻想,有著遠大的理想。這位年輕的帝王希望改變大宋積貧積弱的狀態,無論是在富國強兵上還是在對外方面都想在自己執政期間有比較大的建樹。大宋當時的由於對遼和西夏每年的歲幣以及北宋頑疾三冗問題,都讓大宋的財政年年產生虧空。
所以神宗才有改變施政方針、實行變法的訴求。同時王韶的《平戎策》正好符合宋神宗攻夏雪恥、節省對夏“歲賜”的目的(北宋雖然承認遼國是兄弟之國,但是始終認為西夏是叛逆。因為西夏是從宋仁宗手裡獨立出去的)。王韶的平戎策的主要內容就是開拓經營河湟,在打通絲綢之路獲取賦稅同時形成對西夏東南兩個方向的壓制。使西夏只能大面積駐兵防守,減少正面上對北宋的壓力。
王韶的平戎策正好與宋神宗的理想契合,所以王韶得以以文人身份行使熙和開邊這一戰略構想。
熙河開邊從長遠看的重要意義河湟之地處於吐蕃的東北方向,熙和開邊成功隔離了西夏和吐蕃的聯絡。而隴右都護府使北宋的勢力延伸到西域,打開了西夏建國後對絲綢之路的封鎖。原來西夏佔據河西,導致東西商路斷絕。一旦北宋關閉與西夏交易的榷場,大宋需要的貨物只能透過海路。而河湟之地開通後,北宋建立和河西平行的與西域溝通的通道可以直接進行貿易。而且可以從交易中收取賦稅,這是經濟方面的意義。
其次北宋原來缺乏養馬的產地,原來的幽、雲等州和河西都在遼國和西夏手中。所以北宋嚴重缺乏良馬組建騎兵部隊,而替代的南方馬匹無論是耐力還是爆發力都與遼國和西夏戰馬相差甚遠。所以河湟之地納入北宋版圖,客觀上提供了戰馬培養以及交易的平臺。青塘之地本來就是盛產良馬的寶地,所以充分的戰馬來源有利於提升北宋騎兵的戰鬥力。
第三、隴右都護府如同北宋向西北伸出的右手,完全可以和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的河西走廊的意義類似。所以北宋完全可以半包圍的方式,從東、南兩個方向對“叛逆”西夏實施威懾和打擊。這樣客觀上減輕了大宋再西北方向的軍事壓力。
小結:
雖然熙和開邊因為新舊勢力的博弈充滿了坎坷和變更,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持續經營在西北拓地兩千餘里,招撫蕃人30多萬戶、人口將近20萬。北宋在新成立的土地上設定郡縣和交易場所,這都大大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西夏的侵擾所以不得不駐紮重兵,這客觀上導致國力受損。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絕對是利大於弊,只不過還沒完全運轉成熟就被靖康之變生生打斷。西夏趁機南侵,大宋徹底失去了河湟之地。
回覆列表
一,熙河開邊又稱河湟開邊,指的是北宋熙寧年間,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援下,由王韶主持,宋朝先後收復了宕、疊、洮、岷、河、臨(熙)六州的戰役。宋神宗時期,為了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而進行了北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熙豐變法運動。而在變法的同時,北宋的統治者為了統一中國開始了開邊活動。熙河開邊就是這一時期開邊活動的組成部分,目的是收復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敵,最終消滅西夏,統一中國西北地區。北宋、西夏、唃廝囉政權三方的博弈貫穿熙河開邊始終。北宋雖然佔領了熙河地區,但是這一地區形勢的不穩定不僅使最初的戰略目標沒有達到,反而牽制了北宋的力量。
二,雖然,宋軍在王韶指揮下,成功的佔領了熙河地區。但佔有熙河後,此地卻逐漸地成為北宋政府的一個負擔。為維持佔領區的穩定,對抗遊擊大師“鬼章”的折騰,北宋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宋人邵伯溫揶揄道:“自開熙河以來,陝西民日困,朝廷財用益耗。獨岷州、白石、大潭、秦州屬縣有賦稅,餘無斗粟尺布,惟仰陝西州郡及朝廷帑藏供給耳”。也就是說熙河之地,只有少數幾個州縣有稅收,其餘州縣顆粒皆無。稅收給養不能自給,宋庭只能從內地調運至熙河,糧草銀絹物資沉重,靠牲口馱運,路程遙遠,道路艱難,造成了朝廷極大地負擔和消耗。
三,對河湟地區的軍事行動耗費了北宋朝廷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而當地吐蕃的反抗活動更使北宋朝廷非常被動,被迫投入更多的兵力維護統治。這些不僅對河湟地區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北宋朝廷的影響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宋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