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不言

    老陳來回答:

    這個問題橫跨春秋戰國,老陳把鄭國與周王室的關係整理分成三個階段:

    (一)“周鄭交質”,矛盾初現

    (二)周鄭矛盾公開化,不斷加深

    (三)繻葛之戰,周鄭決裂

    請聽老陳來解讀

    在春秋爭霸的歷史舞臺上最先嶄露頭角的是鄭國。鄭國是周宣王統治時期分封的諸侯國,其始封君為宣王之弟友,即鄭桓公。鄭桓公為東周時期的開國功臣,鄭武公、鄭莊公先後擔任周王室的卿士,執掌周廷的大權。在鄭莊公統治時期,鄭國勢力漸漸變大,常常打著周天子的旗號,率領王師,“以王命討不庭”且攻打那些與鄭國有利益衝突的諸侯國。鄭曾利用其身份攻打衛、宋、陳、蔡、郕等諸侯國,並揮師滅許。

    這樣,鄭國很快就步入強國行列。鄭國的走強,使周王室感到其統治受到威脅,這就造成了周鄭之間潛在矛盾的爆發。

    (一)“周鄭交質”,矛盾初現

    春秋初期,國內外形勢都對鄭國的對外擴充套件十分有利。

    在當時,西邊的秦國正在與戎人酣戰,無暇東顧;

    晉國內部權力爭奪不斷,同樣無暇對外擴張;當時楚國也正忙於掃蕩漢陽諸姬的小國;

    東方大國齊國,齊襄公昏庸無能,內部矛盾重重,國力不強,同時還受到西邊“公車千乘”、“公徒三萬”的魯國的有力阻擋。

    所以,在當時阻礙鄭國稱霸的真正力量,只有東邊的宋國和北邊的衛國。足智多謀的鄭莊公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聯合齊、魯夾擊宋、衛,成功地戰勝了宋、衛,制服陳、蔡,並打敗了北戎。

    鄭莊公是鄭國的第三代國君。他是一位足智多謀而又權力慾極強的人,在周王室做卿士時,憑藉著自己國家的強大,獨攬王室大權。由於鄭的專權,使得周王有所忌憚,於是周平王就想任命擄公任右卿士,以期分散鄭莊公的權力。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打算分政於歌公來削弱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在得知訊息之後,就立即去質問周王,但平王對這件事情矢口否認,並不承認。但是在當時,作為天子的周平王怕得罪鄭莊公,就提出交換兒子作為“人質”,用來消除莊公的懷疑,為了表示彼此的信任,雙方互相派質子,史稱“周鄭交質”。

    但是,周、鄭之間原有的信任顯然已不復存在,僅僅維持著表面上的尊重。同時,這一事件的發生,也使得周天子的地位在當時諸侯國中一落千丈,雖然有名義上天下共主,但實力大不如前。

    (二)周鄭矛盾公開化,不斷加深

    為了消除鄭莊公的疑慮,周王朝和鄭國之間相互交換質子,才平息鄭莊公的熊熊怒氣,而這件事情對於心胸並不寬闊的平王來說,給他精神上帶來了極大的打擊,以致他在不久之後便一病不起。

    鄭莊公連忙派人護送太子狐回京師。卻不料天不如人願,在太子狐還沒有趕到洛邑時,平王便撒手而去了。太子狐因不能親自為父王侍疾含礆,十分痛心,也可能過於大悲大痛,造成情緒不穩,心肌梗塞,剛到洛邑不久便碎死了。

    因此,平王的孫繼位為周桓王(前719一前697)。鄭莊公又因為當時鄭國國內局勢緊張不敢分身,就沒有去京師當面朝賀。桓王本來因先前之事就恨透了鄭莊公,再加上他如此失禮,周桓王就又舊事重提,下定決心將政務委任擄公。這個舉動再次惹怒了鄭莊公,因此對此事也是耿耿於懷,心有不滿。

    這時祭足就給鄭莊公出了一個壞點子說:讓下臣們帶一支隊伍到溫邑(京都附近,河南溫縣西南)和成周(京裴之內,洛陽市東北)去借糧,不管周王答應不答應,先把麥子和稻子都收割回來。

    如果周王室責備我們,就把責任推到下臣身上;如果周王室不吱聲,我們也就不好過分刁難了。

    鄭莊公就默許這個暗中帶明、軟中有硬的辦法。祭足就在4月間帶兵去收割溫邑的春小麥,到了秋天又把成周的稻子割走。

    桓王將這種舉動視為大逆不道,想要興兵聲討。周公黑肩則以王位交替之際,不宜大動干戈,勸說桓王將這兩件小事當做邊民糾紛處理。桓王只得聽之任之。“周鄭交惡”,雙方關係逐漸惡化。鄭莊公自身感到理虧,就想要親自上朝謝罪,但是,因為擔心叔段鬧事,又沒有去成。

    公元前717年冬,周室派人到曲阜告飢,魯隱公急忙向宋、衛、齊、鄭等諸侯國“請朵”。這才使得鄭莊公騰出幾天時間趕到洛邑親自朝見周王,但那時桓王已經登基三年。

    根據周禮,周王在正式就位之時,各諸侯必須親自前去朝賀。但是,鄭國卻遲了三年,雖說並不是唯一“失禮”的諸侯國,卻仍是不可原諒的。再加上鄭邰侵京箭,明目張膽地搶走王室的穀物,又有羈質先王的種種積怨,桓王對鄭莊公的接待便十分冷淡。

    周公黑肩就勸桓王說:周在東遷的時候,主要依靠的就是晉鄭的力最,不管怎樣對鄭伯都應當該好好的款待,這樣才能博得其他諸侯國的好感,假若對鄭這麼的容不下,那就怕鄭之後更加不會親自過來朝貢了。

    但是桓王不聽勸說,並且解除了鄭莊公左卿士一職,交由虢公接替。三年之後,桓王又奪取鄭國四邑,而將原來屬於鄭國的等十二邑封給其他人,以此分裂並削弱鄭國。鄭莊公對此舉甚為不滿,索性不再朝周王。周鄭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周鄭之間不可避免的會兵戎相見。

    (三)繻葛之戰,周鄭決裂

    在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率王師以及和陳、蔡、衛三路諸侯國的軍隊大張旗鼓的準備討伐鄭莊公,而且“御駕親征”。任命虢公為右軍,統率蔡衛兩路兵車;周公黑肩為左軍,統率陳國兵車;桓王自為中軍,陣仗龐大,聲勢也不小。

    鄭莊公在得到訊息之後,急忙召叢集臣進行商議,分析當時鄭所需要面臨的形勢,並指出三路諸侯大都出於周王威脅不得不跟從,軍隊戰鬥力不足,應不難對付。

    鄭莊公比較贊同公子突的提議,並且在當時陳國正處於內亂之中,國君被拭殺,士氣比較頹喪,可先集中力量進行打壓。陳軍受到打擊,必然潰敗;中軍要照應它,一定陷於混亂,蔡、衛眼看抵擋不住,勢必後撤。這時便可全力打垮王師。

    鄭莊公就命公子突率領右路兵車牽制蔡衛的軍隊,命祭足統率左路兵車全力攻擊陳軍,命原繁、高渠彌作為自己的助手統率中軍對付王師,擺出“魚麗之陣”,在繻葛(河南長葛縣北)展開一場戰鬥。

    結果,不出鄭莊所料,蔡衛陳三路兵車都被擊潰,王師大亂。鄭軍合力圍攻,桓王肩上被祝聊射中一箭,指揮失度,王師大敗。

    祝想乘勝追殺,鄭莊制止說,我們應戰的目的並不在於多殺傷,更不敢欺負天王。我們是出於自衛而戰,國家沒有吃虧就很好了。當夜他派遣祭足到周營向桓王請罪,並稿勞王師。這場討伐戰就此結束。這一戰使周王室的威信掃地,其在諸侯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這是周王室在東遷後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主動號令諸侯用兵,但是,周王室所受到的打擊和影響不亞於西戎攻陷鎬京。公元前705年,周王劃歸蘇忿生後裔的盟、向十二邑不服於鄭,鄭莊聯合齊衛出師討伐。桓王只得將盟、向的百姓遷移到置於自己的羽翼之下。這更加暴露周王己無力維持其權威了。從此周王的威信和地位大大下降,實力一天天削弱,再也沒有能力主動同諸侯打仗了。

    繻葛一戰,鄭國在諸侯中的威望得到極大的提高;同時擊敗北戎,有攘夷之功,故而鄭國被視為春秋初期之小霸。鄭國可謂是春秋稱霸之先聲,但鄭國的威勢並沒有維持多久。在鄭莊公死後,鄭國就陷入爭權奪位的內亂。鄭莊公二個兒子鄭昭公和鄭厲公曾幾次交替登位。此亂長達二十餘年,鄭國在該事件影響之下,國勢不斷走衰,威望銳減,從此一撅不振。同時,各大諸侯國經過長時間的經營和發展,紛紛崛起。

    結語:

    鄭國雖然在春秋初年利用其在王室為卿士這一優越的政治地位以及靠近王室的地理優勢,經常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在春秋初期活躍了一陣子。並打響了公開反抗周王室的第一槍,但由於其國家較小,附從的諸侯國也不多,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鄭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下“霸主”。

    但周王室卻因此一蹶不振,開啟了戰國亂世的序幕。

    以上就是老陳整理的鄭國與周王室各階段的關係。

    全文完。

  • 2 # Wellming

    春秋初年,鄭國與周王室的關係最密切

    春秋初年,周平王在位時,鄭國的國君是鄭莊公。鄭莊公有兄弟兩個,弟弟叫段。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偏心眼兒,特別寵愛他的弟弟段,甚至想把王位交給段。

    鄭莊公登基那年才15歲,但他人小志氣大,上臺就抓住大權不放。武姜無機可乘就向莊公給段討封地,武公就把舊都京城封給了段,此後人們就叫他京城太叔。叔段有了封地,更惦記著怎樣把哥哥弄下臺,自己當國君,於是就積極招兵買馬,準備攻打都城。他還和母親武姜約定,到時候由她開啟城門。後來陰謀暴露了,鄭莊公派兵平叛,叔段棄城逃跑了。這件事情發生後,莊公對母親十分惱恨,就把她逐出了國都,趕到穎城居住,並且發哲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穎城有位官員叫潁考叔,有一次他來都城進獻禮品,莊公把他留下來,讓御膳房送上來一隻蒸羊招待他。

    考叔一邊自己吃一邊用手撕羊肉,撕下來就放進袖子裡。莊公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他這是幹什麼,考叔回答道:“下官家有高堂老母,從來沒有嘗過如此美味,我想拿一些回去讓她老人家嘗一嘗。”莊公聽了,一連嘆了好幾口氣。考叔明知故問:“大王有什麼心事這時候,莊公對母親的氣已經消了,很後悔自己說出那麼絕情的話,可又無法收回來。既然考叔提起了話頭,他就把自己的難處說了一遍“大王不必為此煩惱。“考叔是個聰明人,他馬上就給鄭莊公出了個絕妙的主意。“黃泉不就是黃土地下的泉水嘛,只要主公下令挖一條地道,一直挖出泉水來,您和老夫人在地道里見面,這不就不算違背誓言了嗎?”

    鄭莊公大喜,立即派考叔去操辦此事。地道很快就挖好了,莊公與母親在地道里見了面,從此母子和好。春秋初年,數鄭國與周王室的關係最密切,鄭國的國君在朝廷上當卿士,執掌朝政。鄭莊公權力大了,就沒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桓王即位後,打算懲治一下狂妄的鄭莊公,就解除了他在朝廷的權力。莊公大怒,就藉口說本國鬧災荒,糧食不夠吃,派人把京城郊外剛剛成熟的穀子都割了去。桓王氣得七竅生煙,卻拿他無可奈何。過了不久,鄭莊公到都城來朝見天子。桓王故意送給他10車穀子,還用諷刺的口吻說:“鄭國以後再遇到災年,我會接濟你們的。”掌管朝政的周公黑肩害怕鄭莊公生氣,連忙加送兩車綢鍛。

    天子賞10車穀子,這可是件丟臉的事情,但又不能扔下。鄭莊公靈機一動,便讓人把那兩車綢緞覆蓋到10車穀子上,然後大搖大擺地離開京城,逢人便說這些綢緞是周天子賞賜的,又說宋國很久沒來朝質了,周天子命令他前去討伐。回到國內,他還直的出兵把宋國給滅這一下週桓王再也忍耐不住了,徵調陳、蔡、衛三國的軍隊前往鄭國興師問罪,而且天子親自掛帥出征。鄭莊公可不管你天子不天子,把鄭國的軍隊開出來,擺好了陣勢,就等著交戰。周桓王事先準備好了一篇講稿,想在陣前見到鄭莊公時痛痛快快地罵他一頓,沒想到鄭莊公連個面都沒讓他見到,讓他見到的是一群如狼似虎計程車兵。那幾個國家的土兵跟鄭國無冤無仇,都不想打仗,一見鄭國的軍隊衝過來了,掉頭就跑。桓王只好傳令收兵,並親自斷後。鄭國大將祝聃遠遠地望見桓王,就對準他射了一箭,正好射在他的左邊肩頭上。

    祝聃立刻催車追趕,眼看著就要生擒桓王了,忽聽營中鳴金收兵,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桓王跑掉了。鄭國打了勝仗,為什麼還要收兵呢?這個收兵的命令是鄭莊公下的,人家畢竟是天子,要是真有個好歹,別的諸侯可不能放過他。當天晚上,他讓人帶上12頭牛、100只羊,還有一些糧草,到周王兵營中去慰問,假惺惺地請求天子赦罪。桓王心裡明白,這是鄭莊公給自己的臺階,此時不下還等何時,就下令撤軍了。

  • 3 # 月夜羽夕

    很多人對鄭國不太瞭解,因為它好像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屬於大國,又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即便經常出現於各類史書,也都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所以存在感不是很強!話雖怎麼說,但是鄭國在春秋戰國的舞臺上其實還是有所表現的,即便是一個配角,那也絕對稱得上最佳配角之一,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看鄭國在春秋戰國時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春秋戰國

    鄭國建立於公元前806年,滅亡於公元前375年,一共經歷了二十四位國君,前後經歷了四百三十二年,其首任國君是鄭桓公(周宣王封他的弟弟王子友于鄭地,建立鄭國,王子友即為鄭桓公),末代國君是鄭康公,最終由於內亂被韓國所滅。鄭國在建國之初前三代國君時候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被後人併成為“鄭氏三公”,其中的鄭莊公更是被稱為“鄭莊小霸”,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小霸主!巔峰時期的鄭國曾經和周王室發生互相交換太子為人質的事件(周鄭交質),還打敗了周王率領的諸侯聯軍,射傷了周王的肩膀(射王中肩),當時連齊國這樣的大國都跟在鄭莊公後面東征西討,鄭國威震諸侯一時!

    鄭國地理位置

    然而好景不長,鄭莊公去世以後,鄭國就發生了內亂迅速衰弱了下去,並從此淪為一個諸侯爭霸的配角,但其中還是有幾次比較精彩的出場,讓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

    1、公元前630年,正是晉文公稱霸諸侯之時,因為當年晉文公重耳帶著隨從流亡到鄭國的時候,鄭文公非但沒有以禮相待,反而催促他們趕緊離開,為報當年屈辱之仇,晉文公決定聯合秦國討伐鄭國。秦晉很快聯軍就殺到了鄭國都城下面,在此存亡之際,鄭國突然冒出來一個“五論救弱國,妙語退秦師”的人才燭之武,他憑一張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秦穆公,勸退了秦國軍隊。看到秦國退兵以後,晉國也只好不了了之,鄭國由此得以保全。

    秦國軍隊

    2、公元前627年,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認為自己被晉國壓制了這麼多年,終於到了東出稱霸的時候了,而且此時秦國派往鄭國的間諜杞子回報其手中掌有鄭國北門的鑰匙,於是秦穆公果斷決定派出三員大將偷襲鄭國。秦軍行至滑國時,碰到了鄭國的商人弦高,弦高一邊假裝是鄭國派來的特使,說早知道秦兵將至,特意送來十二頭牛作為禮物勞軍;一邊又立即派人回鄭國報告秦軍來襲的訊息。鄭國國君鄭穆公得到訊息以後,委婉的將間諜杞子一夥禮送出境,秦軍得知訊息已經敗露,鄭國人已有準備,就停止了進軍,在順道滅了滑國以後啟程回國(後來秦軍被晉國在“崤之戰”中設伏而全軍覆滅,秦國三將被俘),鄭國又避免了一次被滅的危險。

    崤之戰示意圖

    3、晉楚爭霸之時,鄭國成了兩國的主戰場,鄭國一開始附屬晉國,後來又附屬楚國。附屬晉國時,楚國就會出兵攻打,附屬楚國時,晉國又會出兵攻打,弄得兩頭不是人不說,其國土也遭到兩國的輪番蹂躪。可憐的鄭穆公受不了如此打擊而一命嗚呼,繼位的鄭襄公更是制定了“唯強是從,晉來從晉,楚來從楚”的國策,此時的鄭國就好比是一棵不起眼的牆頭草,在左右搖擺中頑強的存活著。

    晉楚爭霸

    到了戰國時期,鄭國內政極其不穩,內鬥不已(連續兩任國君鄭哀公和鄭繻公都被鄭國自己人殺害),而旁邊新興的韓國則對其虎視眈眈,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後來在戰國第一任霸主魏國的支援下,韓國不久就攻滅了又爆發內亂的鄭國,鄭國從此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

  • 4 # 布衣阿貓

    春秋初年,周平王在位時,鄭國的國君是鄭莊公。鄭莊公有兄弟兩個,弟弟叫段。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偏心眼兒,特別寵愛他的弟弟段,甚至想把王位交給段。

    鄭莊公登基那年才15歲,但他人小志氣大,上臺就抓住大權不放。武姜無機可乘就向莊公給段討封地,武公就把舊都京城封給了段,此後人們就叫他京城太叔。叔段有了封地,更惦記著怎樣把哥哥弄下臺,自己當國君,於是就積極招兵買馬,準備攻打都城。他還和母親武姜約定,到時候由她開啟城門。後來陰謀暴露了,鄭莊公派兵平叛,叔段棄城逃跑了。這件事情發生後,莊公對母親十分惱恨,就把她逐出了國都,趕到穎城居住,並且發哲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穎城有位官員叫潁考叔,有一次他來都城進獻禮品,莊公把他留下來,讓御膳房送上來一隻蒸羊招待他。

    考叔一邊自己吃一邊用手撕羊肉,撕下來就放進袖子裡。莊公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他這是幹什麼,考叔回答道:“下官家有高堂老母,從來沒有嘗過如此美味,我想拿一些回去讓她老人家嘗一嘗。”莊公聽了,一連嘆了好幾口氣。考叔明知故問:“大王有什麼心事這時候,莊公對母親的氣已經消了,很後悔自己說出那麼絕情的話,可又無法收回來。既然考叔提起了話頭,他就把自己的難處說了一遍“大王不必為此煩惱。“考叔是個聰明人,他馬上就給鄭莊公出了個絕妙的主意。“黃泉不就是黃土地下的泉水嘛,只要主公下令挖一條地道,一直挖出泉水來,您和老夫人在地道里見面,這不就不算違背誓言了嗎?”

    鄭莊公大喜,立即派考叔去操辦此事。地道很快就挖好了,莊公與母親在地道里見了面,從此母子和好。春秋初年,數鄭國與周王室的關係最密切,鄭國的國君在朝廷上當卿士,執掌朝政。鄭莊公權力大了,就沒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桓王即位後,打算懲治一下狂妄的鄭莊公,就解除了他在朝廷的權力。莊公大怒,就藉口說本國鬧災荒,糧食不夠吃,派人把京城郊外剛剛成熟的穀子都割了去。桓王氣得七竅生煙,卻拿他無可奈何。過了不久,鄭莊公到都城來朝見天子。桓王故意送給他10車穀子,還用諷刺的口吻說:“鄭國以後再遇到災年,我會接濟你們的。”掌管朝政的周公黑肩害怕鄭莊公生氣,連忙加送兩車綢鍛。

    天子賞10車穀子,這可是件丟臉的事情,但又不能扔下。鄭莊公靈機一動,便讓人把那兩車綢緞覆蓋到10車穀子上,然後大搖大擺地離開京城,逢人便說這些綢緞是周天子賞賜的,又說宋國很久沒來朝質了,周天子命令他前去討伐。回到國內,他還直的出兵把宋國給滅這一下週桓王再也忍耐不住了,徵調陳、蔡、衛三國的軍隊前往鄭國興師問罪,而且天子親自掛帥出征。鄭莊公可不管你天子不天子,把鄭國的軍隊開出來,擺好了陣勢,就等著交戰。周桓王事先準備好了一篇講稿,想在陣前見到鄭莊公時痛痛快快地罵他一頓,沒想到鄭莊公連個面都沒讓他見到,讓他見到的是一群如狼似虎計程車兵。那幾個國家的土兵跟鄭國無冤無仇,都不想打仗,一見鄭國的軍隊衝過來了,掉頭就跑。桓王只好傳令收兵,並親自斷後。鄭國大將祝聃遠遠地望見桓王,就對準他射了一箭,正好射在他的左邊肩頭上。

    祝聃立刻催車追趕,眼看著就要生擒桓王了,忽聽營中鳴金收兵,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桓王跑掉了。鄭國打了勝仗,為什麼還要收兵呢?這個收兵的命令是鄭莊公下的,人家畢竟是天子,要是真有個好歹,別的諸侯可不能放過他。當天晚上,他讓人帶上12頭牛、100只羊,還有一些糧草,到周王兵營中去慰問,假惺惺地請求天子赦罪。桓王心裡明白,這是鄭莊公給自己的臺階,此時不下還等何時,就下令撤軍了。

  • 5 # 鬼谷王偉

    周與鄭之間的關係要從周幽王的王叔姬友說起。

    周幽王登基後,姬友在鎬京擔任“司徒”一職,主要負責掌管周王室的土地和戶籍。和當時周王室的其他官員一樣,姬友同樣是身兼二職,既是王室的臣子,也是自己封國的國君。姬友的封國位於現在的陝西渭南一帶,國名為“鄭”,如今渭南市的華州區因此一度被稱為“鄭縣”,而姬友的諡號也因此稱為“鄭桓公”。

    在姬友任職司徒期間,周王室已經顯現敗像,為了儘早避險,姬友連賄賂帶嚇唬,從東虢和鄶兩個小諸侯國手中各給自己要來五座城,它們的位置大致就在現在河南鄭州一代。從兩個小國手中得到十座城以後,姬友隨即把原先封地上所有的百姓集體移民到了位於河南的新址。新的封國依舊延續了“鄭”這個國號,如今“鄭州”這個名字就是由此而來。

    在鄭國遷國徙民之後,過了僅僅兩年,鎬京果然大亂。周幽王的老丈人申侯引犬戎攻破鎬京,王叔姬友和周幽王一起死在了混亂之中,而他的太子掘突在鄭國正式繼位為國君,史稱“鄭武公”。

    論輩分鄭武公應當是周平王的堂叔。如果細說起來,當初引犬戎入鎬京的申侯是周平王的外公,而他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外孫能夠做周王,所以鄭武公的父親鄭桓公姬友算是間接被周平王害死的。然而權衡利弊之後,鄭武公最終還是選擇支援自己這個並不討人喜歡的堂侄。

    對現在的多數人來說,鄭武公並不是一個很出名的歷史人物,其實在春秋初期,這位的人設和後來三國時的曹操差不多——喜歡“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護送周平王到達洛邑之後,鄭武公隨即被這位周天子拜為執政卿士,這相當於後世的丞相,而因為這個職務為周平王所封,所以又稱為“平王卿士”。

    這樣一來,一方面鄭國保障了王畿的安全,同時給周王室提供了錢糧資助,而另一方面,周天子也成了鄭武公的大旗。鄭國曆次對外征伐,打的旗號都是“奉王命討不廷”。因為有了周天子合法性的加持,所以鄭國吞滅周邊小國的行為,其他大國很難有藉口加以干涉。多年下來,讓鄭國這個原本的外來戶得以最終在中原地區立足。

    當然,雖然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鄭國對周天子的控制遠沒有後來曹操控制漢獻帝那麼緊。

    至於後來的周鄭交惡,直至在繻葛之戰中鄭軍一箭射傷周桓王。說起來一方面是因為周王室終歸不甘心做人家的“大旗”,二來是鄭莊公(武公之子)時代,鄭國公族內鬥——也就是著名的“鄭伯克段於鄢”,導致鄭國內憂外患,這讓周王室認為有機可乘,於是想借機削弱鄭莊公的權力,往王室得以擺脫被臣子控制的尷尬局面。此外,鄭莊公在處理與周天子的關係時,也確實顯得過於強硬和刻薄。

    但總得來說,周鄭交惡之後,其實是一個雙輸的局面,鄭國失去了天子這面大旗,也就無法像後來的春秋五霸那樣“尊王攘夷”,而周天子也因為繻葛之戰中的失敗徹底洩了底,成了世人眼中的一頭“黔之驢”,之後周王室的地位非但沒有提升,反倒打著滾的往下掉。

  • 6 # 星空駱駝

    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建立於西周末期,是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的中等諸侯國之一,伯爵,是級別最高的諸侯國。鄭國存在432年,共有24位國君,最後被戰國時期的韓國滅亡。鄭國建國初期,國君賢明,國力強盛,是春秋時期第一霸主,連周天子都要禮讓三分。

    鄭桓公是鄭國的建立者,鄭桓公名叫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是周宣王的弟弟。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將鄭地封給弟弟鄭桓公建立鄭國。鄭桓公最初居住在棫林,鄭桓公是一位賢明的國君,治理鄭國很有政績。圖模式

    周幽王荒廢朝政,有些諸侯已經開始背叛周朝,當時鄭桓公還在周朝擔任司徒,他擔心周朝衰落,想重新找一個地方作為鄭國定居,太史伯建議去洛水以東,黃河和洛水以前的地方安居。鄭桓公就請求把鄭國遷到此地,周幽王同意了。這個地方接近周朝直接管轄地帶,為以後鄭國稱霸,與周朝叫板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777年,周幽王把原來的王后和太子宜臼廢了,立美人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上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鄭桓公親自率兵趕到,但是鄭桓公帶去的兵馬太少,西戎的兵力太多,鄭桓公被射死全軍覆滅,西戎攻破周朝首都鎬京,周幽王和太子伯服等人全被西戎殺了,美人褒姒也被搶走。西戎佔領周朝首都鎬京後,燒殺搶掠,賴著不走,申侯後悔了,就暗地寫信叫諸侯國救援。鄭桓公的兒子是鄭武公掘突,聽說父親被西戎殺害,馬上穿上孝服,帶領三百乘戰車,直奔西周京城鎬京,掘突善於用兵,殺了不少敵人,其他的諸侯國也趕到了,一起把西戎趕出了鎬京。

    中原諸侯國打退了西戎,立原來的太子宜臼為周朝天子,史稱周平王,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繼位後,留掘突在鎬京辦事。

    諸侯國各自回國後,西戎又開始進攻周朝,並佔領了鎬京西邊很多土地,馬上又要圍攻鎬京。周平王擔心鎬京守不住,正好鎬京也被西戎上次佔領後破壞殆盡,周平王就想遷都到洛邑。掘突就率兵護送周平王遷都到洛邑,秦國因為派兵和鄭國一起打退了西戎,這次又派兵護送周平王遷都,於是周平王就封秦國為正式諸侯國,當時秦國的國君就是秦襄公,周平王還許諾秦國,周朝岐豐以西的土地被西戎佔領了,只要秦國能把西戎趕出去,這些土地就賞賜給秦國,秦國正是靠擴張土地慢慢強大的。

    周平王遷都洛邑之後,掘突因為護駕有功,周平王把洛邑以東的一些城市和土地封給掘突,同時又繼承鄭桓公在周朝的官職司徒。周朝東遷後,就是東周的開始,周朝衰落,諸侯國不聽調令,國勢動盪,各諸侯國開始互相征伐。

    第二代國君—鄭武公

    鄭國第三代國君—鄭莊公

    圖模式與周天子互換兒子做人質

    鄭莊公繼位後,國力日益強大,周平王擔心鄭國會危及東周的統治,想撤掉鄭莊公繼承鄭武公的司徒之位,卻被鄭莊公探聽到,鄭莊公就去東周首都面見周平王,請求辭去司徒之位,周平王沒想到此事洩漏,極為尷尬,請求鄭莊公繼續擔任司徒,鄭莊公一再推辭,周平王不敢得罪鄭莊公,為了表示誠意,就與鄭莊公互換太子作為人質。這在春秋時期是周朝唯一的一次。

    與宋國的戰爭

    鄭國東鄰宋國,北鄰衛國。鄭與宋、衛兩國都有矛盾,隨時有遭宋、衛夾攻的危險。公元前719年,宋國糾集了包括衛、陳、蔡、燕、魯在內的多國聯軍,先後兩次圍攻鄭國,鄭莊公冷靜沉著、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軍事上加強防禦,頑強抗敵;另一方面在外交上處理好與列國的關係,不計前嫌,化敵為友,儘可能聯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陳國雖曾與宋國一起侵鄭,但鄭莊公在擊敗陳師之後主動與陳和好。魯國曾在伐鄭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鄭莊公並未因此忌恨於魯,而是主動向魯示好求和,直至結為同盟。

    與周天子的戰爭

    周平王死後,周桓王繼位,周桓王不滿鄭國霸道,幾次忍氣吞聲之後,公元前707年,周朝糾集了陳、蔡、衛各諸侯國討伐鄭國,要維護其君臨天下的威儀,周桓王御駕親征,卻被鄭莊公打敗,周天子被箭射中,狼狽逃跑,鄭國大勝,極大的震懾了中原諸侯國,連齊國、魯國都要聽從鄭國指揮,從此確立了鄭國的霸主地位。

    鄭莊公的輝煌霸業

    鄭莊公一生功業輝煌。他在位四十三年,分別擊敗過周、虢、衛、蔡、陳聯軍及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御燕、侵陳,大勝之;伐許、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戰必勝,可謂戰績顯赫,連當時的齊國都跟隨鄭國,可謂風光一時。鄭莊公獨具戰略眼光,精權謀、善外交,其過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國紛爭中能稱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

    鄭氏三公

    鄭桓公,鄭國的建立者;鄭武公,鄭國強大起來的關鍵國君;鄭莊公,鄭國稱霸中原的鼎峰。鄭氏三公創造了鄭國輝煌時代,是鄭國存在感最強的時期,把一個無名小國發展成為天下霸主,三代國君的堅持和積累,成就了鄭國霸業。鄭莊公死後,鄭國衰落。鄭莊公有十幾個兒子,鄭莊公喜歡小兒子子突,但是按照慣例要立大兒子子忽為太子,鄭莊公一生英明神武,但是在立諸問題上也出了問題,鄭國因此衰敗,最後被韓國所滅。

  • 7 # 小城庸人

    鄭國的起源其實不是很早,但他是周王室的直系後代。

    論出身來說它是貴族,因為它的開國國君鄭桓公是西周周厲王的小兒子,鄭桓公本身就是官二代,自己又成了官一代。

    鄭桓公對周王室的貢獻是非常大的,當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軍瘋狂進攻都城的時候,就是鄭桓公衝在前面,最後為了保護周幽王直到戰死,因為最開始他是周王室的卿士。

    卿士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職位,它是周王朝的高階官名,也是周王朝的執政者,總管周王朝的政事。卿士一般都是由周王室的直系親屬擔任,就相當於一個國家的二把手,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個身份是可以世襲的。

    鄭桓公遠離周王室

    因為在鄭桓公時期,他看到周王室早晚要完蛋,害怕到時候自己也跟著遭殃,就想搬出去但又不知道該往哪搬。後來就問了一下自己的好朋友太史伯,太史伯給他的建議搬到虢、鄶之間的京城(今河南滎陽京襄城),歷史上稱為虢鄶寄孥。

    太史伯回答說:“只有洛河以東,黃河、濟水以南可以安居。”

    第一次矛盾

    鄭莊公繼位就把卿士的身份也一起繼承了,鄭武公是非常稱職的卿士,但是鄭莊公不是,因為他從來都不上朝。

    周平王就非常的生氣,周平王心想你爹都要老老實實的來周王室俯首稱臣,你算個什麼東西,竟然一次都不來覲見我,就知道待著自己的鄭國處理自己的事情,你既然不來我就把你換了。

    周平王決定炒了鄭莊公的魷魚,然後讓虢公來代替他,但是虢公竟然不敢。

    而且這件事情還傳到了鄭莊公的耳朵裡,鄭莊公非常生氣,就自己跑到周王室找到周平王來主動辭職。周平王因為身後沒有大臣的支援,看到鄭莊公來了立馬就變慫了,最後為了平復這件事竟然提出了和鄭莊公交換人質來取得鄭莊公的再次信任。

    這件事情被歷史稱為“周鄭交質”。

    矛盾升級

    周桓王上位以後最恨的人就是鄭莊公。

    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做他爺爺沒有做成的事情,罷免了鄭莊公,根本不管他同不同意。

    公元前720年四月,周桓王的爺爺和爸爸剛剛去世不到半年,鄭莊公就命令自己的大臣祭仲帶著自己的大軍到周王朝附近的一座小城溫借麥子,在那裡白吃白喝了三個多月,三個月以後祭仲帶著部隊又到成周白吃白喝幾個月。

    這兩個地方都是小地方,根本沒有能力跟鄭莊公抗衡,只能報告給周桓王。

    戰爭爆發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帶領陳、蔡、衛等組成同盟軍聯合討伐鄭國,鄭莊公在繻葛和同盟軍擺開陣型大幹一場,周王室的軍隊大敗,周桓王在這次戰鬥中居然還受了傷,差點被生擒。

    這次的繻葛之戰是周桓王唯一發動的一次戰爭。

    本想透過這次戰爭打擊日漸強大的鄭國,恢復周王室的聲望,沒想到被鄭莊公大敗,周天子的威嚴直接一落千丈,反而讓鄭莊公的名聲越來越大,成為春秋初期名副其實的強國,鄭國和周天子正式決裂。

    可以說在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因周王室而成為獨立的諸侯國,也因周王室成為中原的強國,周王室對鄭國來說是非常夠意思的,但是鄭國對周王室卻不太夠意思,經常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 8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西周滅商之後,實行了分封制與宗法制。從周文王開始,他們就分封了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做諸侯,以此鞏固了周王室的統治。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鄭國就是屬於分封的子弟一類。因為他們與周王室都姓姬。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既有天子諸侯的關係,又有一宗族之中大宗與小宗的關係。

    下面我們就從具體的歷史當中去看看吧。

    首先這是一種君與臣,天子與諸侯的關係。

    作為天子與諸侯,天子要分封土地和人民給諸侯,讓他們世襲統治。他們可以世代相傳諸侯之位,無需向天子報告。他們還可以收稅,建立自己的軍隊。但是,他們也有義務,那就是守一方疆土,隨從天子作戰,納貢給中央,向天子朝覲述職。

    鄭國的國君姓姬名友,做為臣子他在朝廷的官職叫司徒。周宣王把黃河洛水之間的國土和老百姓分封給了他,成為了一方諸侯。

    不過他也在朝廷做官。在周幽王,周幽王寵信褒姒時,他看到了國政腐敗,國勢衰落,就想離開朝廷,就在太史伯的建議下,向天子請求去洛水以東,天子同意後,他率領自己的臣民,就離開了初始的鄭,到了洛水以東,那裡也有諸侯國,叫虢、鄶,由於是他在朝中是大司徒,虢和鄶的諸侯有些畏懼他,就獻出了十座城邑。這樣就建立了新的鄭國。

    不過,這時的鄭桓公仍然在朝廷為官,所以犬戎攻破鎬京,他也同周幽王一起被殺了。鄭的諸侯王死了,於是鄭國的人們就立新的國君,那就是鄭桓公的兒子掘突,鄭武公。這裡重新立國君,那是不需要天子任命的。諸侯王世代相襲,從鄭桓公到鄭武公再到鄭莊公、鄭昭公、鄭厲公、鄭文公……

    當然,如上文所說,他們是有義務的。其中一項就是朝覲。

    《周禮•春官•大宗伯》載:“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前717年,鄭莊公就去朝覲天子周桓王。但是周桓王就沒有按當時的禮儀來接待他,大家在這裡要明白,周朝實行禮樂制度,等級分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禮節和音樂。回國之後,鄭莊公就私自與魯國交換了許國的田地以示抗議。這是不允許的,屬於他違犯了周朝的禮法了。因為當時實行分封制,土地屬於天子和諸侯,但是不允許私自交換和買賣。

    接下來,前707年鄭莊公沒有去朝覲天子。

    《孟子》有載:“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二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六師移之。”

    可能是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了,於是周桓王就率領陳蔡虢衛等國的軍隊去討伐他,可是很不爭氣,還被鄭國打敗了,《史記》記載“射中王臂”應該說,這次鄭國做為諸侯對天子實在是以下犯上,嚴重違反君臣禮法,這反映了當地天子式微,諸侯勢力增強的現實。

    做為諸侯,還有隨從天子做戰的義務。前675年,燕、衛、周惠王的弟弟頹以下犯上,攻打周惠王,周惠王就向鄭國求救,鄭厲公就出兵攻打反叛的頹,終於在前673年,殺掉了頹,護送惠王回京。

    其次、他們之間還是的大宗與小宗的關係。

    從祖輩說,鄭國的開國之君,那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親弟弟。所以說,與周天子有血緣關係。有句話說,血濃於水。這樣有爭鬥之外,也就有時會體現出一種溫情。 前707年,鄭國與周天子之間爆發了戰爭,周桓王被打得大敗,周桓王還被射中了手臂,手下問是不是繼續追擊,鄭莊公就說,不要去追了。並且深夜還派人去慰問周桓王的病情。

    前673年,周惠王的弟弟造反,鄭厲公就為周惠王平叛。前636年冬季,翟人攻打周襄王,鄭文公就讓他到自己的汜邑避難。前519年,西周又有人作亂,鄭定公又派人去平叛,護送敬王回國。

    太史公說,“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意思是,依靠權勢與利害關係結合在一起的人,當權勢利害終結時,關係也就疏遠了。而周天子與鄭國也存在著這樣一種關係,並且因之,而發生了矛盾與衝突。

    鄭國與周天子是一種利益關係。

    初生之時,鄭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僅此而已。但是,周宣王即位後,鄭桓公被分封了,鄭桓公成了周宣王的諸侯。從此,有了利益關係。

    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桓公因之率自己的百姓離開了他。前717年,鄭莊公因為不滿周桓王的不公平禮遇,一怒之下,搶奪了鄰國的土地。並在前707年,和周桓王兵戈相向,全然不顧血緣關係。更為甚者,一箭射中同族之大宗的手臂。前636年,周襄王請求鄭文公,周文公全然不顧惠王之大宗身份,置之不理。原因是當初上一代父輩人的恩怨,鄭厲公曾幫助過周惠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爵位和俸祿。

    鄭國與周天子之間關係變化的原因

    西周之初,本來是一種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裡的關係。以血緣為基礎,既是宗親關係,又是一種國家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君與臣的關係。而當社會歷史的發展,分封的土地不斷減少,血緣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而隨著生產力的進步,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不斷趨向瓦解之維繫鄭國與周天子的這種君臣關係的經濟基礎,不復強大之時,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就越來越走向尷尬,越來越成為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而當此時,利益關係也就成為了主要的關係。強者為王,弱者即使是周天子也無能為力。

    總而言之,周天子與鄭國的關係,是一種利益之間的較量。曾經鄭國為臣子,為小宗,而到了西周後期,走向了強大,越來越獨立,實際上成為了與西周對等的國家。這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這是實力消長的結果。

  • 9 # 澹奕

    先秦時代的鄭國,地位非常高,而且是個實力相當強大的諸侯,跟周王室之間的親緣關係,絲毫不遜色於魯國,只不過鄭國並沒能捱到最後,很早就被幹掉了。

    在當時的文字之中,“鄭”由祭奠的“奠”跟一個“邑”組成,也就是主持祭祀的地方。

    鄭國的始祖鄭桓公姬友是周厲王的幼子,也是周宣王的親弟弟,周宣王繼位後他成為鄭公並且擔任周王室的司徒,周幽王時代,鄭桓公的地位可以說是非常高的。

    不僅僅是作為諸侯王,鄭桓公作為王室的司徒,還掌管著民眾的教化,以及王室祭祀,而且鄭桓公的個人能力傑出,百姓們都非常敬重愛戴他,遠超過周幽王。

    周幽王八年,鄭桓公主動請求,將自己的國家轉移到洛水的東部。

    鄭國新的所在地,是由另外兩個小諸侯國,也就是鄶國與虢國各自獻出的十座城構成,雖然面積非常小卻很富裕,而且鄭國王室與周王室關係密切,地位也非常高。

    周幽王遇刺之後西周結束,平王東遷之際,鄭國作為王室的司徒,也保衛了王室,而且那時候晉國正在內部打來打去,虛弱的周王室能夠依靠的諸侯不多,鄭國就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憑藉王室的信賴,鄭國大規模兼併周圍的土地,其地盤越來越大,實力愈發強盛。

    鄭國的強大也讓鄭國國君傲慢起來,對周王室無禮,周平王甚至被迫對鄭國低頭,發生了著名的周鄭交質時間,也就是這個時候,周王室的權威幾乎已經掃地。

    鄭國是王室的大臣,同時也是地方上的諸侯,用這樣的便利關係,鄭國大規模對外擴張,在春秋初期極其強大,成為了當時中原地區,諸侯們不敢輕視的強大諸侯。

    不過鄭國的好日子也沒維持太久,春秋中後期就迅速衰弱了下去。

    簡單來說,鄭國與周王室之間有的的確確而且密切的親戚關係,是同姓諸侯,還是近支,但鄭國後來也只是利用這個關係為自己謀利,對周王室的態度非常不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雲頂之弈新手怎麼樣才能快速上分?什麼陣容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