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里長城永不倒
-
2 # 漫溯古今
盛宣懷、胡雪巖,這兩人都是近代中國史上響噹噹的人物。前者被視為“中國商父”,後者則以“紅頂商人”而聞名(特別是以高陽為代表的相關小說走紅後)。由於這兩位的身後的靠山分別是李鴻章和左宗棠這對晚清政壇上的政敵,盛胡二人在許多當代作品裡也免不得“爭鬥”一番,以至於有了胡雪巖最後的破產是由於被盛宣懷暗算之說。不過筆者在梳理了一些相關史實,對此頗多質疑,在此不揣淺愚,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待方家指正。 關於這兩位交手的相關作品,大概以《擊敗胡雪巖》(下面簡稱為《擊敗》一文)裡描述的內容最為“生動精彩”,其後筆者所見的一些相關作品和文章亦不過是由此的一些“借鑑”和“衍化”或“刪減”而已。《擊敗》一文的內容在網上也有很多同內容不同題目者,如《盛宣懷與胡雪巖的爭鬥》、《盛宣懷與胡雪巖的恩恩怨怨》等等,衍化體者就不用說了,如《盛宣懷抓住哪個要害鬥倒了胡雪巖?》、《盛宣懷打垮胡雪巖》,這樣的文章甚多,觀者可網上視之。在此筆者就主要將《擊敗》一文作為分析。 一、 文中第一部分講的是《架設電報線之爭》,先行向我們描述了李鴻章和左宗棠兩派在爭奪辦電報主導權上的場景。然而,筆者卻發現上述的內容在與歷史事件對應起來的時候,在時間和事件內容上架空顛倒之處可謂甚多,在此一一說明,先看原文: 19世紀60年代,英、美、法等國數次要求在中國建立電報線,清政府一次次加以拒絕。到了70年代,清廷對列強的設線要求,無論如何也招架不住了,只得同意他們設線,但作了個“電線沉於海底,其線端不得牽引上岸”的規定。然而英美等國對清廷的規定置若罔聞,不僅設海底線,而且架設了岸線。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報線——盛宣懷與胡雪巖的心中不約而同地都有了這個念頭,而他們的後臺,分別是李鴻章與左宗棠。此時,左宗棠已被朝廷委派為兩江總督。在他即將赴任時,胡雪巖乘機提出:“左公可知李鴻章打算辦電報的事?左公不日將去兩江,何不也試一試,壓一壓他的氣焰也好”。胡雪巖接著解釋了電報的用途:“我們傳送公文,由一個驛站送往下一個驛站。若是架上電杆用電報線,這頭髮,那頭就能收到,速度非常快。那電報不僅在戰時派上大用場,還有許多商務上的花樣,架好了不盡財源一定滾滾來”。左宗棠聽了急忙送上奏摺,提出開辦電報和通商救國的要求。李鴻章從李蓮英那裡探得風聲,十分生氣,盛宣懷寬慰道:“太后對此事一直猶豫不定,一些王公大臣和各地巡撫都表示電報必驚民擾眾,變亂風俗。左宗棠一咋呼,大家會把反對的矛頭對準他。等他們都爭得疲了,我們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然後爭取太后同意,在最短的時間內架成電報線”。沒多久,盛宣懷悄悄地帶著李鴻章的親筆信來到上海,請太古輪船公司總經理鄭觀應出山,共商辦電報之事。正如盛宣懷之料,在皇宮裡,為辦不辦電報的事,大臣們吵個不停,慈禧認為當務之急是迫使日本歸還琉球群島,電報之事還是從長計議。左宗棠只得兩手空空地南下兩江。胡雪巖暫時辦不成電報,也將全副精力投到他的茶葉、絲綢生意上去了。而鄭觀應看了李鴻章的信,大受感動,離開太古,與盛宣懷一起,開始了辦電報局的準備工作。盛宣懷請示李鴻章後,先在大沽北塘海口炮臺與天津之間架一條電報線,小試牛刀。而這裡正是李鴻章的防務區。 上文內容看似極為“精彩”,其實完全在“顛倒”,為何呢? 實際上在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李鴻章從軍事需要出發,就借天津魚雷學堂外籍教習貝德斯的協助,在大沽、北塘海口各炮臺間架設電報線直通天津,在當年五月便開始使用。(根本非如《擊敗》一文中所云)由於效果良好,到了1880年年9月16日(光緒六年八月十二日)李鴻章正式上奏清廷,以電報有利於軍事防務,便利通訊為理由,建議敷設天津至上海的電報線,使得南北資訊靈通。其上奏的《請設南北洋電報片》中有云: “用兵之道,必以神速為貴,是以泰西各國於講求槍炮之外,水路則有快輪船,陸路則有火輪車,以此用兵,飛行絕跡。而數萬裡海洋,欲通軍信,則又有電報之法。於是和則以玉帛相親,戰則以兵戎相見,海國如戶庭焉。近來俄羅斯、日本國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國以至上海莫不設立電報,瞬息之間,可以互相問答。獨中國文書尚恃驛遞,雖日行六百里加緊,亦已遲速懸殊。查俄國海線可達上海,旱線可達恰克圖,其訊息靈捷極矣。即如曾紀澤由俄國電報到上海,只須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現系輪船附寄尚須六七日到京,如遇海道不通,由驛必以十日為期。是上海至京僅二千數百里,較之俄國至上海數萬裡訊息反遲十倍。倘遇用兵之際,彼等外國軍信速於中國,利害已判若徑庭,且其鐵甲等項兵船在海洋日行千餘里,勢必聲東擊西,莫可測度,全賴軍報神速,相機調援,是電報實為防務必需之物。同治十三年日本窺犯臺灣,沈葆楨等屢言其利,奉旨飭辦,而因偱迄無成就。 臣上年曾於大沽、北塘海口炮臺試設電報,以達天津,號令各營,頃刻響應。從前傳遞電信,猶用洋字,必待翻譯而知,今已改用華文,較前更便,如傳秘密要事,另立暗號,即經理電報者亦不能知斷,無漏洩之虞。現自北洋以至南洋調兵饋餉,在在俱關緊要,亟宜設立電報以通氣脈。如安置海線,經費過多,且易腐壞。如由天津陸路偱運河以至江北,越長江由鎮江達上海,安置旱線,即與外國通中國之電線相接,需費不過十數萬兩,一年半可以告成,約計正線支線橫互須有三千餘里,沿路分設局機,常用用費頗繁。擬由臣先於軍餉內酌籌墊辦,俟辦成後,仿照輪船招商章程擇公正商董招股集貲,俾令分年繳還本銀,嗣後即由官督商辦,聽其自取信貲以充經費,並由臣設立電報學堂,僱用洋人教習中國學生,自行經理,庶幾權自我操,持久不敝。如蒙俞允應請飭下兩江總督、江蘇巡撫、山東巡撫、漕河總督轉行徑過地方官一體照料保護,勿使損壞,臣為防務緊要,反覆籌思,所請南北洋設立電報,實屬有利無弊”。 由於意識到了電報將給國防帶來的好處,9月18日,清廷就迅速作出迴應,命李鴻章籌辦北京至上海的陸路電線,明確下達旨意:“上諭軍機大臣等。李鴻章奏請設南北洋電報情形,現在籌辦防務,南北洋必須訊息靈通,以期無誤事機。該大臣請於陸路由天津至江北鎮江達上海安置電線,係為因時制宜起見,即著妥速籌辦,並著江蘇、山東督撫,飭令地方官一體照料保護,勿任損壞,餘均照所議辦理”。 可見朝廷對於架設電報並沒有《擊敗》一文中那些所謂的那麼多什麼朝廷內部的“爭吵”,而之後李鴻章很快開始行動,10月在天津設立電報學堂以及電報總局,派盛宣懷為總辦,鄭觀應襄理電報總局局務。同時在紫竹林、大沽、濟寧、清江、鎮江、蘇州、上海七處各設分局。津滬電線工程自第二年,也就1881年4月開辦,同年11月竣工。而安設電線經費共用湘平銀十七萬八千七百餘兩,先由淮軍軍餉籌墊,等到建成後,再招集商股,仿照輪船招商局章程,分年繳還官款。 而左宗棠又是什麼情況呢?從西北被召回京城的左宗棠直到1881年2月25日才棠抵達北京,次日入朝陛見。27日,被命管理兵部事務,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到了10月28日,被授兩江總督和南洋通商大臣,12月9日方離京南下(期間跟胡雪巖南北隔離,不曾碰面,等到他離京之時,津滬電線工程都已經完工了),次年2月抵達江寧後視事。不過在兩江總督任上的左宗棠則遲到1883年7月6日(光緒九年六月初三)的《籌辦沿江陸路電線片》中第一次正式奏上架設電報: “竊惟電線興自泰西,無論水陸,程途千萬裡,音信瞬息可通,實于軍情、商務大有裨益。即如法國之於越南,俄國之於琿春,日本之於北韓,皆設電線,蓋有事呼應靈捷,無事可便商賈。故凡用兵要地、通商碼頭,彼族無不謀設電線。同治十二年,丹國商人在滬設立電線,以達外洋。本年英商即以此藉口,來滬爭設,幸總理衙門堅持同治九年原意,飭拆丹國所設上海旱線,諮行到臣。當經札飭江海關道邵友濂、電報局道員盛宣懷、洋務局道員王之春,一面向丹商辯論,一面阻止英商勿遽添設。往返爭論,幾致穎禿唇焦,始援中英約章,將丹國已設吳淞至上海旱線一道買回,以保中國自主之權,而英商遂無異議。雖經臣嚴飭該道等堅持定論,然非天威震懾,何能遽就範圍?已將所立合同章程諮報總理衙門在案。昨又有洋商議添設水線,由長江以達漢口。雖經盛宣懷、王之春竭力阻擋,幸即暫止,然洋人狡詐嗜利,未必遽作罷論。臣惟漢口居長江上游,又為各國通商口岸。洋商既有添設長江水線之議,應由中國先行設立陸線,杜其狡謀。所有一切經費,仍由華商自籌,並不動支正款”。而這時候,離歷史上的“紅頂商人”破產之期已經不足5個月了。 二、 再看《擊敗》一文的第二節《積怨已久又添新仇》: 透過進軍電報業,盛宣懷加速發展其一生的事業,這也為最終擊敗胡雪巖打下了經濟基礎。胡雪巖以左宗棠為靠山,在數十年間,集商場、洋場、官場勢力於一身,財富愈聚愈多。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李鴻章,並最終成了李鴻章和左宗棠官場鬥爭的犧牲品。盛宣懷早年在創辦輪船招商局時,就因胡雪巖的暗施手段而遭到彈劾,丟掉了督辦之職。1878年盛宣懷到湖北勘查鐵礦,開辦荊門礦務總局,又遭到胡雪巖暗中詆譭,中途被調回京城。在創辦電報局的交鋒中,胡雪巖也讓左宗棠利用手中權力設定了重重障礙。天津電報總局成立後,盛宣懷任總辦,任命鄭觀應為會辦,著手在紫竹林、大沽口、濟寧、清江、鎮江、蘇州、上海七處設分局,一切都很順利,惟獨鄭觀應把架設長江電線的計劃呈請左宗棠批准時,遭到拒絕——後者要在兩江卡盛宣懷的脖子。 與此同時,胡雪巖托熟人混進了盛宣懷辦的電報學堂,弄了幾套密碼出來。接著透過左宗棠上奏朝廷,開始架設長江之線。盛宣懷自然不甘心,先後邀請丹麥大北公司和英國大東公司的負責人密商電報線之事,表示只要他們不向胡雪巖提供電線器材,願以三倍的價格收購。他還警告他們,胡雪巖大量收購絲繭壟斷原料,也嚴重威脅了洋商的在華利益。如果為胡雪巖提供電線器材,等於為虎投食。胡雪巖曾多次和洋商鬥法,大北公司和大東公司的負責人對他並沒有好感,何況盛宣懷又肯出三倍的價錢。雙方於是暗中結盟,共同對付胡雪巖。胡雪巖行事也很有韌性,他不斷派人與大東公司的負責人騰恩和大北公司代表道森交涉,並提高了購買價格。盛宣懷知道以後,就和大北公司商定了一個計謀。一晃一個月過去了,道森才給胡雪巖運來一批器材。胡雪巖喜出望外,很快動工安裝。誰知由於電線器材質量低劣,工程進行不到三分之一就被迫停工了。盛宣懷得信後,迅速把胡雪巖架設電線失利的訊息告訴李鴻章,並要李鴻章在朝廷上予以彈劾。不久,李鴻章上書彈劾胡雪巖,說他辦理不力,給朝廷帶來不少損失,要求改派盛宣懷前往辦理。朝廷中許多大臣也紛紛上奏,要求撤換胡雪巖。不久,朝廷下令長江電線速由盛宣懷辦理架設,左宗棠只好拱手把長江電線架設一事交給盛宣懷。 本人試著就上文再分析: 在這一節中,所稱:“盛宣懷早年在創辦輪船招商局時,就因胡雪巖的暗施手段而遭到彈劾,丟掉了督辦之職。1878年盛宣懷到湖北勘查鐵礦,開辦荊門礦務總局,又遭到胡雪巖暗中詆譭,中途被調回京城”。也毫無根據,為何? 首先胡雪巖並不參與航運和開礦等行業,在這方面與盛宣懷無利益衝突,而且盛宣懷在早期的輪船招商局裡也就是一個會辦職務,並沒當過什麼“督辦”,而且只有“總辦”這一職務,當時屬於唐廷樞,歷史上輪船招商局直到1885年8月才有了“督辦”這一職務。而荊門礦務總局則是盛宣懷在1879年6月結束湖北開採煤鐵總局後開辦的,之所以失敗,則是其他原因,跟所謂的“胡雪巖暗中詆譭”無關,而此年末盛宣懷回到天津署理河間兵備道,參與了地方賑災的事宜。而因在湖北開礦失敗導致官方投資的“官本”遭受損失,盛宣懷於是年將剩下的官本存於錢莊生利,以每年的利息來彌補動缺官本,而其中就有胡雪巖的錢莊。 不過文中有“惟獨鄭觀應把架設長江電線的計劃呈請左宗棠批准時,遭到拒絕——後者要在兩江卡盛宣懷的脖子”。卻大致符合事實,事情是這樣的: 1882年3月,盛宣懷與鄭觀應、經元善等將架設滬漢長江間電線的稟稿同時稟請李鴻章與左宗棠批准,之後有將架設閩浙、豫鄂等省各報的稟稿遞交相關地方的督撫,卻受到了來自左宗棠的阻擾。左宗棠在在鄭觀應、經元善的呈文上是這樣批覆的:“電線為商賈探訪市價所需,實則貿易之獲利與否,亦不繫乎電線。至軍國大計或得或失,尤與偵報遲速無關……本爵閣督大臣預聞兵事三十年,師行十五省,不知電線為何物,而亦未嘗失機,則又現存實證”。這樣拒絕的理由十分奇怪,似乎重彈著他於1879年致函總理衙門有關鐵路、電報意見時說的“鐵路、電線,本由泰西商賈競利起見,各島族遂用以行軍,一似舍此別無制勝之具者。實則生計之贏絀,兵事之利鈍,不在乎此。觀彼商之近多折閱,各國之互有興衰,同有鐵路電線而其歸不同如此,亦可得其大概”這樣近乎頑固的論調。 盛宣懷當然覺得沒那麼簡單,他意識到左宗棠的阻擾,其實是不讓淮系插手長江水線而已。經過訊息偵查,也的確如此。原來左宗棠有意讓胡雪巖承辦。不過鄭觀應之後活動了當時洋務局道員王之春(兩人關係不錯),還是疏通並說服左宗棠,設長江水線的要求最終還是得以透過,鄭觀應還得到了左宗棠“襄辦長江電報事宜”的委扎。如《擊敗》一文中的如:胡雪巖派人去偷密碼出來,接著透過左宗棠上奏朝廷,開始架設長江之線等這樣的內容,壓根全然沒有,(前面已經說過左宗棠第一次上報電報的奏章都1883年7月的事情了)事實上胡雪巖從未實際進行過電報架設活動,李鴻章也沒有因什麼架設電報失敗之事彈劾過胡雪巖。如果有人稱有,請拿出有關奏摺的文字來!凡是要講證據不是吧?而在歷史上為維護中國電報權益屢次和洋人爭鬥的不是別人卻正是盛宣懷,當然此話題就此也不多展開了,接下文。 三, 當然,說盛宣懷暗算胡雪巖的關鍵那一節是《擠兌風潮置胡雪巖死地》。看一下大致內容(此段真長啊!)先錄一段: 盛宣懷主持電報局後,實力大增。由於與胡雪巖在很多生意上爭端日多,他謀劃著要給胡雪巖更沉重的一擊。這個機會終於被他等到了。1883年法軍進攻駐越南的清軍,中法戰爭無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再招左宗棠入軍機。左宗棠南征北戰,每次都要有大筆的銀子作後盾。這回為了準備與法華人交戰,胡雪巖又一次忙得不亦樂乎。而李鴻章和盛宣懷卻趁左宗棠不在兩江,準備向胡雪巖下手。胡雪巖每年都要囤積大量生絲,這生意越做越大,壟斷了生絲市場,控制了生絲價格。盛宣懷抓住這一時機,透過電報掌握胡雪巖生絲買賣的情況,一邊收購生絲,向胡雪巖的客戶出售,一邊聯絡各地商人和洋行買辦,叫他們今年偏偏不買胡雪巖的絲,致使胡雪巖的生絲庫存日多,資金日緊,苦不堪言。 上述內容也有意思,為何? 很多此類文章都說盛宣懷算計了胡雪巖的年份,是在1883年的。《擊敗》等文章都如此“類稱”,盛宣懷為了擊敗胡雪巖,採取“透過電報掌握胡雪巖生絲買賣的情況,一邊收購生絲,向胡雪巖的客戶出售,一邊聯絡各地商人和洋行買辦,叫他們今年偏偏不買胡雪巖的絲,致使胡雪巖的生絲庫存日多,資金日緊,苦不堪言”。(不知言盛宣懷如此如此,有何根據?他何時收購過生絲,進行過此項“生意”?)什麼“1883年法軍進攻駐越南的清軍,中法戰爭無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再招左宗棠入軍機。左宗棠南征北戰,每次都要有大筆的銀子作後盾。這回為了準備與法華人交戰,胡雪巖又一次忙得不亦樂乎。而李鴻章和盛宣懷卻趁左宗棠不在兩江,準備向胡雪巖下手”。(而事實是,歷史上左宗棠被再度宣召入北京是1884年5月的事,並不是1883年,整個1883年,左宗棠本人一直在兩江,寫此類或者用此內容的人連事實都弄不清楚!) 還什麼為了對付胡雪巖,盛宣懷“專門坐鎮上海”? 那麼到底那一年盛宣懷究竟在忙什麼?細究了盛宣懷歷史上這一年前後的具體活動,主要是忙於架設電報方面相關的活動,以及和英國大東公司、丹麥大北這兩個外國電報公司的談判。當年7月5日因公離開上海北上,當月23日,還奉左宗棠命,為杜絕洋人在長江設水線,趕速加緊架設滬漢長江水線。當時法越事興,又受經濟危機影響,市面清寥,商股觀望,盛宣懷不得已,暫挪金州礦款十餘萬金以濟急需。而部議謂為辦理含混,鋪張失實,科以降級呼叫處分。而當時左宗棠方奏保盛宣懷才堪大用,奉旨以海關道、出使大臣交軍機處存記。 盛宣懷因急辦長江水線而挪用金州礦款之事下南北兩洋,會同查覆。旋經曾國荃、李鴻章奏辦,有“蘇、浙、閩、粵電線所以速成者,皆該道移緩就急之功,于軍務裨益尤大”等語。旋得旨寬免降調分處,改為降二級留任。9月19日,左宗棠還上奏,表示因長江至漢口添設陸路電線,已經於熟悉洋務的道員中添委候補道王之春、龔照瑗、郭道直、鄭觀應四員,會同電報局總辦盛宣懷專辦長江架設電線事宜。之後因法越戰事的緣故,又因為當年經濟危機的影響,輪船招商局運營艱難,而徐潤、張鴻祿等人因虧欠公款頗巨,盛宣懷才奉命又回到上海整頓招商局大略章程,之後11月2日又匆匆趕往福建,透過談判,於19日透過與大東續訂福州電線合同,收回外國在中國侵奪的電線權利。所謂盛宣懷“專門坐鎮上海”對付胡雪巖,談何之有? 之後的內容就為我們很熟悉了:西征借款的還款日子快到了,可“盛宣懷在此卻動了手腳,他找到上海道臺邵友濂,直言李鴻章有意緩發這筆協餉,時間是二十天。邵友濂是李鴻章的人,雖然畏懼左宗棠,但想緩發二十天也不算什麼事,自然照辦了。對於盛宣懷來說,二十天已經足夠了,因為他已經串通好外國銀行,向胡雪巖催款了。這時,左宗棠遠在北京軍機。由於事出突然,胡雪巖只好將他阜康銀號各地錢莊的錢調來八十萬兩銀子,先補上了這個窟窿。他想協餉反正要給的,不過是晚發二十天而已。然而盛宣懷卻給了胡雪巖致命一擊。他透過電報,對胡雪巖一切調款活動都瞭如指掌,估計胡雪巖調動的銀子陸續出了阜康銀號,阜康銀號正是空虛之際,就託人到銀行提款擠兌。這些提款的人都是紳商大戶,少則數千,多則上萬。盛宣懷知道,單靠這些人是擠不垮胡雪巖的,他便讓人四處放出風,說胡雪巖積囤生絲大賠血本,只好挪用阜康銀號存款。如今尚欠外國銀行貸款八十萬,阜康銀號倒閉在即。儘管人們相信胡雪巖財大氣粗,但他積壓生絲和欠外國銀行貸款卻是不爭的事實。很快,人們由不信轉為相信,也開始提款。擠兌先在上海開始。盛宣懷在上海坐鎮,自然把聲勢搞得很大。……胡雪巖到了杭州,還沒來得及休息,又星夜趕回上海,讓總管高達去催上海道臺邵友濂發下協餉。邵友濂叫下人假稱自己不在。胡雪巖這時候才想起了左宗棠,又叫高達趕快去發電報。殊不知盛宣懷暗中叫人將電報扣下,左宗棠始終沒能收到這份電報。第二天胡雪巖見左宗棠那邊沒有迴音,這才真的急了,親自去上海道臺府催討。 上述內容如何呢? 其實,如果問寫出此內容者所謂的“二十天”有什麼“原始根據”,怕是根本沒有!(而且“虛假”的一切前提和歷史背景都是錯誤的)能給這些假內容提供“想象空間”依據的的恐怕只有《異辭錄》中的一段話“上海道邵小村觀察本有應繳西餉,靳不之予,光墉迫不可耐。風聲四播,取存款者雲集潮湧,支援不經日而肆閉”。許多文章在講述胡雪巖失敗的時候都會引用這段內容,且不論野史的這一根據何在,也不論邵友濂是不是李鴻章的人(如果他真如此,前面已經“揭破”,左宗棠當時其實一直就在兩江,那麼上個奏章彈劾他豈不容易?然而,有嘛?)而事實上,當年的《申報》卻記載著10月22日上午,左宗棠在上海兩次會晤胡雪巖,至於他們談什麼,自然無人知曉了! 在當年12月5日,胡雪巖在全國開設的的錢莊全部閉歇。由於很多官員和權貴在阜康錢莊是大主顧,此時急紅了眼,要求中央干預(因“胡所倒約近千萬兩,半公卿大臣所寄放者”。據說,恭親王奕、協辦大學士文煜“皆折閱百餘萬”。)朝廷於是發文:“現在阜康商號閉歇,虧欠公項,及各處存款為數甚鉅。該號商江西候補道胡光墉,著先行革職。即著左宗棠飭提該員嚴行追究,勒令將虧欠各處公私等款,趕緊逐一清理。儻敢延不完繳,即行從重治罪。並聞胡光墉有典當二十餘處,分設各省。買絲若干包,值銀數百萬兩,存置浙省,著該督諮行。各該省督撫,查明辦理。將此諭令知之。”戶部飛諮各省扣抵追查,各省開報胡光墉虧欠公款以及虧欠兩江與江海、江漢關採辦經費總計達240多萬兩(當然,數目還不止這些而已)。 在清查阜康的賬目過程中,盛宣懷在胡雪巖錢莊存放的因湖北辦礦失敗而存放生息用來彌補損失的“官本”也在其中。李鴻章於1884年4月轉致戶部諮文稱:湖北開礦虧折的直隸練餉錢10萬串,應責成盛宣懷一人賠償,不得以官款生息彌補。為此,盛宣懷大是不服,於7月上旬,寫信給戶部尚書閻敬銘訴苦說,說因為湖北開礦失敗,“李傅相以辦無成效,未便奏銷,飭令將剩本十萬串援案發典生息,彌補本項”,如今又事敗要他承擔賠償,“侄自李傅相奏調十四年,差缺賠累,祖遺田房變賣將罄,眾皆知之。今再被此重累,恐欲求吃飯而不能。父年古稀,無田可歸。從此,出為負官債之員,人為不肖毀家之子。”雖然話說得很誇張,何至於到“祖遺田房變賣將罄……求吃飯而不能”這樣的地步,但盛宣懷損失很大卻是事實。 等到1890年張之洞在湖北開礦,欲借用有“開礦經驗”的盛宣懷時,盛宣懷依然念念不忘湖北開礦失敗之後帶給他的損失,於5月回電報於張之洞,道及當年湖北開礦“官本”受損後,“傅相以鍊鐵難籌鉅款,半途中止,致難奏銷,不得已將未用錢十四萬二千千發典生息,分作十年歸還卅萬千。詎料光緒十年典商胡雪巖、劉翌宸倒賬,此項本錢倒去十萬餘千。本已失,利賠盡,戶部復飭繳制錢,錢價比光緒初年每銀一兩少換四百餘文,遂致賠上加賠,宣懷以此敗家,若非得官,必不能了。”讓張之洞以“宣懷以為戒”。 試想下,像盛宣懷這樣的聰明人,去算計胡雪巖讓他破產,最後反而弄得自己損失慘重,豈不是咄咄怪事?! 總結下來,所謂的盛宣懷算計胡雪巖,完全是不成立!胡雪巖的失敗其實是歸罪於當年那場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金融的惡劣波及外加自己本身的一些經營失誤所致!(說他跟外國競爭生絲用銀2000萬,虧損600萬、800萬也屬於清人筆記誇大其辭,方家已經指正,其最多投資了600萬,而虧損150萬。據說胡雪巖該年又曾在上海做銀錢投機生意,結果又虧折400萬兩,筆者則不敢確定!) 筆者最近看有關歷史相面的一些書籍多矣,感覺有些歷史小說,完全是人物和歷史事件“憑空想象”,隨便“架接”,或者有些書抄另外些書(直接拉網文的)。如此出書,實在是容易!把歷史當小說寫重要的還是不能“失真”,否則。。。實在無話可說!
-
3 # 黃朝曦
這個要看各自的利益體的關係,自古歷史都是成敗為標準。
何謂英雄?英雄會知難而上,英雄會勇往直前,所以,不以成敗論英雄!
諸葛孔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自從劉備三顧茅廬後,便許下“復漢一統”的宏願。“三氣周瑜”、“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最終成名八陣圖中。諸葛亮雖流芳百世,但“復漢一統”的宏願未實現。有曰:“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世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唉,雖可悲,但孔明乃英雄也!
項羽不屑於死讀書、學劍法,熱衷於學兵法,並指著秦王說:“吾將取而代之。”誰趕比之?有志者,事競成,百二秦關中屬楚。從一界草民一躍成為西楚霸王,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氣,雖然自刎於烏江邊,但仍然有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哎,雖可泣,但項羽是英雄也!
胡雪巖之所以可以迅速倔起,除了得益於王有齡之外,另一個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左宗棠。1862年,王有齡因喪失城池而自縊身亡。經曾國藩保薦,左宗棠繼任浙江巡撫一職。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時晌項已欠近五個月,餓死及戰死者眾多。此番進兵浙江,糧餉短缺等問題依然困擾著左宗棠,令他苦惱無比。急於尋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巖又緊緊地抓住了這次機會:他雪中送炭,在戰爭環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內籌齊十萬石糧食的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左宗棠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的賞識並被委以重任。在深得左宗棠信任後,胡雪巖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來於寧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間。他在經辦糧臺轉運、接濟軍需物資之餘,還緊緊抓住與外華人交往的機會,勾結外國-軍官,為左宗棠訓練了約千餘人、全部用洋槍洋炮裝備的常捷軍。這支軍隊曾經與清軍聯合進攻過寧波、奉化、紹興等地。 胡雪巖是一位商人,商人自然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左宗棠任職期間,胡雪巖管理賑撫局事務。他設立粥廠、善堂、義墊,修復名寺古剎,收鹼了數十萬具暴骸;恢復了因戰亂而一度終止的牛車,方便了百姓;向官紳大戶勸捐,以解決戰後財政危機等事務。胡雪巖因此名聲大振,信譽度也大大提高。這樣,財源滾滾來也就不在話下了。自清軍攻取浙江後,大小將官將所掠之物不論大小,全數存在胡雪巖的錢莊中。胡以此為資本,從事貿易活動,在各市鎮設立商號,利潤頗豐,短短几年,家產己超過千萬。
晚清時期著名的洋務運動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發起。此三人在同太平天國戰爭中,認識到了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重要性,迫切地要求向西方學習、自強禦侮,但由於他們的特殊身份,不便與外華人打交道。這樣,與左宗棠聯絡極為密切,諸通華洋事務的胡雪巖在洋務運動中又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協助左宗棠創辦了福州船政局、甘肅織呢總局;幫助左宗棠引進機器,用西洋新機器開鑿徑河。毫不誇張地說,左宗棠晚年的成功中有著胡雪巖極大的功勞。
-
4 # 中上行
清的滅亡,中國洋務運動的失敗,中國失去最後的復興機會。盛宣懷為第一罪人,在洋務運動的初期,很多愛國商界精英抱著愛國之心。從外國資本中轉而幫助清政府。李鴻章官僚集團派盛宣懷先跟這些人學別人經商對付外國資本。後又離間搞挎他們。利用各種手段打擊民族資本。使人們明白國家是少數人的國家。也是導致清未民國各種思潮的重要原因。為什麼華人自己人管除了腐敗,裝逼,欺壓人民,其他人都變成白痴。除了李鴻章,中國再無二人,而當時西方社會卻有無限的創造動力。當時是帝國主義要錢,封建勢力株心。中國深感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追。
前車之鑑,正常情況下,人人都有一棵愛國之心。讓他們正常發揮,做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不要那些愚蠢,主觀的官僚認為只有自己才愛國,人而抹殺了人性,抹殺了人民對國家,社會,人的熱情。使人民失去歸屬感。
-
5 # 蕭武
各自依附於不同的政治勢力。
盛宣懷依附於李鴻章,胡雪巖依附於左宗棠。而李鴻章和左宗棠當時在各種問題上都意見不同,乃至截然相反。
最典型的就是在要不要收復新疆的問題上。新疆在發生同治回亂之後,被浩罕汗國的軍官阿古柏入侵,建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從南疆喀什一直到北疆烏魯木齊以東,哈密,吐魯番都被佔領。
左宗棠時任陝甘總督,上書清廷,主張堅決收復新疆。而當時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則認為,新疆是不毛之地,出兵花費太高,朝廷財政又緊張,所以朝廷應該把錢花在海防上,也就是繼續花錢買軍艦,建設北洋水師。
這就是所謂的海防論和塞防論的爭議。朝廷大臣也在左宗棠和李鴻章兩個朝廷重臣之間選邊站隊,上書議論,表態辯論,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後來,左宗棠親自進京陛見,說服慈禧太后,同意支援出兵收復新疆。但是朝廷能撥出的財政資金有限,需要左宗棠自己設法籌集一部分資金。
於是,左宗棠透過胡雪巖,向洋人舉債,籌到了一筆資金,這才支援左宗棠出兵,收復了新疆。
收復新疆後,又在是否需要在新疆建省的問題上,兩人發生爭論,當時一些名臣重臣也紛紛捲入,引發大辯論。最後的結果仍然是新疆建省。
此外,左宗棠和李鴻章在一些重大外交問題上也經常出現分歧。大體來說,左宗棠主張對外強硬,立足於戰,而李鴻章認為,左宗棠這是不瞭解國際形勢,中國各方面都落後,只能立足於和,凡事以忍讓為先。
左宗棠和李鴻章之間在政見上的分歧,自然也會反映為盛宣懷和胡雪巖兩個人的商戰上。
所以說,盛胡兩人只是政治鬥爭棋手在商場上的兩個代理人,他們經商都是服務於特定的政治勢力和目標的,各為其主。
因為他們的崛起本來就不是按照市場和商業的邏輯進行的,他們的崩潰自然人與政治勢力的消長密切相關。當其中一方身後的支柱政治勢力倒塌後,相應的紅頂商人自然也會迅速崩潰。
左宗棠死後,胡雪巖失去政治支柱,崩潰是必然的,早晚都會來。
-
6 # 任憑風沙吹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介紹一下二人的背景,二人都是晚清時期聲名顯赫的大商人,均家產萬貫富可敵國。盛宣懷依附北洋大臣李鴻章,胡雪巖有左宗堂靠山,基於此他們在各自的商業領域呼風喚雨,數年間積累了巨大的財富。盛宣懷成了北洋大臣幫辦,替李鴻章籌集錢款,制定經濟預算。他本人擁有眾多公司股份,在鐵路、採礦等行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更是李鴻章的心腹智囊。胡雪巖是全國最大的錢莊阜康的老闆,兩江總督左宗堂錢糧銀子的供給者,在他的幫助下左公平定太平軍及收復新疆,可以說胡雪巖也是為民族立下大功之人。
二者的商人這一共同身份註定他們兩人不可能成為朋友,正所謂同行是冤家。所以對於盛宣懷來說,如果有機會搞垮胡雪巖,盛宣懷一定會盡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拉滿弓弦的射出這一箭,於是暗中收集了許多有關胡雪巖的商業機密及材料,等待著最佳時機的到來。不久機會來了,危險正向胡襲來。
中國和法國之間因法國入侵越南全境關係瞬間緊張起來,並由此引發清政府內部主戰聲一片,當然帶頭大哥即是胡雪巖的靠山左宗堂了。慈禧老佛爺雖也收到李鴻章力主言和的秘奏,但出於天威而秘而不宣,主持政務的恭、醇兩位親王表面主戰,私下裡請李鴻章拿主義。
法華人等不及了,揚言進攻上海、天律威脅京城。李鴻章這個“海防”派的建立人頓時驚慌起來,北方旅順、塘沽均駐防北洋水師的主力,這是他多年心血努力而成,今若中法開戰,中國必敗無疑,多年的心血將付之一炬,想到這裡不覺驚恐萬分。必須採取非常措施清除左宗堂背後的經濟金主胡雪巖,只有斷絕左宗堂的銀響的供給,左帥才會偃旗息鼓,其他人亦會步其後塵,言和方可成功。
盛宣懷登場了,他的商業生意素來與洋人有交割,開戰對他來說是不可容忍的,他的商業帝國也會遭受巨大的損失,同時作為李鴻章的心腹智囊,李鴻章這棵大樹可乖大涼,所以即便拼出老命也要扳倒這個人人眼中“胡大財神”。
盛宣懷透過自己主管的電報局茯取了胡雪巖將要大批拋售庫存的繭子和生絲,即便虧本在所不惜的資訊。大喜之極,認為扳到胡財神的時機到了。於是草擬信件向各大洋商通報胡雪巖的大動作,並嚴令自己的控制的絲商不得收購胡雪巖的繭子及生絲,這下胡雪巖真的倒黴了,半個月下來竟然一包未賣,真是咄咄怪事,他百思不得其解,賣不出去,回籠不了錢款,而欠匯豐銀行的期款又要到期了。一旦過期不還就會發生信用危機,那可是大難臨頭了。
還有一個辦法解決還款的事情,即各省匯到阜康的協響銀子,但這條路也讓盛宣懷給堵上了,盛勾結上海道臺邵友濂扣壓協響不放,致使無法歸還匯豐銀行的外債,這還不算,盛宣懷又派人四處散播謠言,稱胡雪巖絲繭賣不出去,外債無法償還,信用己成問題。
於是一場擠兌風暴從上海阜康颳起,並迅速刮到天津、北京、杭州…全國所有的阜康分號,不多時間,聞名全國的阜康錢莊便徹底崩盤了。胡雪巖旗下絲行、典當行、藥堂也遭受巨大的衝擊,查封的查封,抵債的抵債,曾經的胡氏商業帝國便不復存在了。胡雪巖則被摘去頂戴花領,軟禁在家,憂懼而亡。而全國眾多阜康客戶蒙受了巨大損失,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左宗堂也先胡雪巖幾月而逝。一幕人為的權勢之爭引起眾多家庭悲劇依舊迴盪在歷史的長空。至於盛宣懷、李鴻章則是最後的勝利者,他們彈冠相慶。
一場席捲全國的金觸危機落幕了,胡雪巖成了政治權勢鬥爭的最大犧牲品,他至死也許不知道這危機幕後的故事。但還是讓我們看清了近代大商人洋買辦盛宣懷的嘴臉。
-
7 # 刺蝟歷史
“倒左先倒胡”,“一山不容二虎”,這就是盛宣懷為什麼一定要掰倒胡雪巖,短短兩句話,囊括政治、商業兩個方面。
盤點清末歷史人物,就不得不提當時兩個著名“紅頂商人”,一個是胡雪巖,另一個就是盛宣懷;這兩個堪稱傳奇的人物,都是富可敵國的鉅商大賈。
但是二人素來不和,因為他們分屬不同的利益集團,胡雪巖的後臺是左宗棠,而盛宣懷依靠的是李鴻章。
在政治上,李鴻章和左宗棠一直都是立場對立,兩人有著極深而複雜的矛盾。左宗棠是主戰派,李鴻章是主和派。清末時候,李鴻章簽訂不少的條約,左宗棠對此十分憎恨和厭惡。
在這種立場完全對立的情況下,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胡雪巖和盛宣懷自然也是鬥得你死我活。
左宗棠出兵征戰,其軍餉基本上都是靠胡雪巖想辦法籌集。李鴻章當然不高興,所以為了削弱左宗棠系的勢力,“倒左先倒胡”便成為了李鴻章和盛宣懷的首要策略。
所以從政治上講,盛宣懷和胡雪巖的鬥爭是必然發生的。
其次,一山不容二虎。盛宣懷和胡雪巖都是清末商業巨頭,扳倒了胡雪巖,整塊蛋糕不就都姓了盛嗎?
所以從商業上講,盛宣懷扳倒胡雪巖也是可以理解的。
綜上所述,從政治和商業兩個方面上講,盛宣懷都要扳倒胡雪巖。
縱觀歷史,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已經似乎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這在我們今天的職場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同時也提醒著我們的為人處世。
“以古之道,御今之有,讀懂歷史,玩轉職場”——青梅煮史
-
8 # 秦國主
商場如戰場的,有對手才有精彩對手戲,生活中最大對手是自己,除了自己誰也不會打擊到你,要像狼一樣優秀才能生存下去,這樣才有希望和未來的美好生活。
-
9 # 張啟文16
這就涉及到政治方面事情了
他們的身份也不僅僅只是商人,也是頭戴“紅頂”的清政府官員,是商,也是官,所以他們又被稱為“紅頂商人”。
胡雪巖這個人,當過放牛娃,也跑過腿,白手起家,一手打造了一個讓清政府又眼饞又忌憚的商業帝國,幾乎掌控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命脈,可謂是“中國首富”。
當時在商界混的,哪個不知道胡雪巖?
不過,縱然胡雪巖在商界再怎麼傳奇,也終究遇到了他一生的宿敵。
所謂“傳奇”,不就是拿來超越的嗎?
這個決心要打破胡雪巖在商界的傳奇的人,正是盛宣懷!
盛宣懷也確實打破了胡雪巖的傳奇,所以,後來他也成為了傳奇。
盛宣懷為何一定要扳倒胡雪巖?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自然也離不開一個“爭”字,有的人只為了爭一口飯,有的人為了爭一口氣,有的人則是為了爭一場衣食無憂的富貴,爭一場一言可決他人生亡的權勢。
胡雪巖是商界的執牛耳者,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所以為商之人誰心裡還沒點野心?誰不想當這個執牛耳者?
所以,盛宣懷扳倒胡雪巖的私心在於他想要取代胡雪巖在商界的地位。
同時,又能夠運用自己在商界的影響力反哺政界,從而實現自己在政治上的野心。
此外,自古錢、權不分家,有錢者依附有權者,以錢買權;有權者庇護有錢者,以權生錢。
所以,別看胡雪巖和盛宣懷在商界怎麼怎麼叱吒風雲,實則背後都有一個政治利益集團在支撐和庇護著他們,即所謂的“保護傘”。
胡雪巖的背後,是左宗棠。
盛宣懷的背後,則是李鴻章。
左、李兩人不和是眾所周知的事,胡、盛兩人的爭鬥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左、李所代表的兩個政治利益集團的爭鬥。
左宗棠之所以能夠在軍事上取得如此成就,少不了胡雪巖在金錢上對他的支援,為了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胡雪巖甚至跑去向洋人借錢。所以,李鴻章想要打垮左宗棠,勢必要先摧毀他的錢袋子——胡雪巖。
但是,李鴻章會親自出面對付胡雪巖嗎?顯然不會,這有損他的顏面。
於是,有了胡、盛之爭。
最後,中國古代社會的階級是“士農工商”,農、工、商三個階級是隨時會被宰了、剁了扔到鍋裡熬湯的肥羊,商人更是肥羊中的肥羊。
官府一言不合抄個有錢的商人家,口袋便鼓鼓的了。
所以,站在政治的角度,胡雪巖成為所謂的“中國首富”,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清政府不會允許財富高度集中在他的手裡,更不會允許他去掌控經濟命脈,否則的話,統治者很難保證自己的絕對統治權。
胡雪巖如果利用經濟手段將經濟秩序攪亂的話,即便沒有讓全國經濟局勢崩盤,也能夠讓清政府吐血。
錢,是最容易蠱惑人心的東西,也是最容易收買人心的東西。
所以,清政府勢必會拿胡雪巖開刀,將經濟命脈的控制權拿回自己的手裡。
盛宣懷有了李鴻章和朝廷的支援,想要打垮胡雪巖也就不再那麼難了。
可是,清政府這麼不放心胡雪巖,為什麼卻會放心盛宣懷?
胡、盛兩人雖同是所謂的“紅頂商人”,可是本質上卻有所不同,胡雪巖首先是商,然後才是沒有實權的官;盛宣懷首先是官,然後才是商。
這也就是說,盛宣懷本質上代表的是清政府!
不過,胡雪巖一倒,盛宣懷在商界勢如破竹,儼然成為了“第二個胡雪巖”,甚至遠超胡雪巖,他的掌控範圍延伸到了金融、礦業、鐵路交通等重要領域。
人終究是有私心的,所以表面上看去,盛宣懷代表的是清政府,可說到底他代表的仍然是自己!
隨著盛宣懷在商界和政界的實力的上升,清政府對他的掌控力度也越來越低。
盛宣懷試圖擺脫清政府的控制的最明顯的一個表現便是“東南互保”事件,慈禧向11國宣戰後,又向各省釋出詔書,但是在“東南互保”的作用下,即便是曾經最受慈禧寵信的李鴻章也不得不回了慈禧一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而“東南互保”能夠達成,卻少不了一個關鍵人物——盛宣懷!
盛宣懷為了保住自己的商業帝國,背叛了慈禧,然後親自出面促成了“東南互保”。
由於“東南互保”的出現,慈禧連近在眼前的袁世凱都沒辦法調動,最終被洋人打得夾著老鼠尾巴灰溜溜地逃到了西安,丟盡了臉面。
盛宣懷一手權,一手錢,連慈禧都被他壓的有點喘不過氣來。
後來,慈禧一死,盛宣懷立刻加快了他攬財、攬權的腳步,竟然慫恿清政府將鐵路收歸國有,結果遭到了無數人的反對,可是盛宣懷卻仍然執意要用武力鎮壓反對者。
一時之間,四川的保路運動鬧得轟轟烈烈。
清政府急忙調鄂軍入川鎮壓,結果導致了鄂省軍事防務的空虛,終於引來了武昌的一聲槍響,早已經搖搖欲墜的清政府也終於因為這一聲“槍響”被震倒塌了。
誰也沒有想到一個簡單的鐵路收歸國有政策,竟然會成為“蝴蝶效應”中的蝴蝶的翅膀,“噗嗤”一扇,清政府便轟然垮了。
所以,清史稿也毫不留情地評價他為“誤國首惡”。
-
10 # 秦右史
無論是盛宣懷,還是胡雪巖,都只是晚清身居高位官僚的槍,只是這種槍,不打人,只撈錢。兩個人能夠發跡,可以說原因微妙。
盛宣懷和胡雪巖一個是大清首富,一個是紅頂商人,他們的主子左宗棠的湘系和李鴻章的淮系一直是政治上的對手,直接反映到他們的經濟代理人胡雪巖和盛宣懷,也是商業競爭上的對手。
簡單說,他們就是“鬥權”、“鬥智”、“鬥法”,試圖爭奪自己在商業上的利益,同時也給主子表忠心,畢竟辦洋務,西征打仗是要很多錢的。 首先他們兩個爭奪中國電報線路的建設權,設立電報局,利益誘惑很大,盛宣懷主持大沽炮臺與天津之間的電報線,胡雪巖就想建設長江沿線的電報線,並且還派人混進盛宣懷的電報學堂,偷密碼。
其次,盛宣懷在擔任輪船招商局的督辦時,遭到胡雪巖的彈劾而丟官,爾後又到湖北開辦礦務總局的時候,遭到胡雪巖的暗中詆譭,中途被迫返回。在電報長江之線的建設過程中,胡雪巖的工程由於偷工減料而停工,盛宣懷藉機彈劾,奪回電報的建設之權。
最後,在胡雪巖的阜康錢莊倒閉擠兌的過程中,盛宣懷利用他的電報所掌握的資訊,發揮了很關鍵的作用。盛宣懷抓準時機,一舉抽空他的資金鍊,使其在還款日期內不能還清債務,成為空架子。結果,胡雪巖破產身亡,盛宣懷成立輪船招商局的督辦。又和張之洞一起,回到了湖北,創辦漢陽鋼鐵廠。
盛宣懷是真正的人贏,而胡雪巖判斷失誤,成為被淘汰的塵埃。
本期特約作者.一碗涼粉,傳訊君對原文有改動。
-
11 # 劉三解
說盛宣懷要搬倒胡雪巖的是臺灣小說家高陽的長篇歷史小說《紅頂商人》,是小說家編的,好嗎?
在這本小說編造的基礎上,糅合了歷史上的“左李之爭”,就編造出了盛宣懷商戰打垮胡雪巖的故事,比如上述回答中的一些業餘作者,就照本宣科了。
事實上,在胡雪巖破產的前夕,左宗棠已經完成了西征入京,又回任兩江總督,在胡雪巖面臨資金鍊斷裂危機時,兩人還曾見面兩次,完全沒有胡雪巖提及這是一場官場陰謀的記錄,同樣,左宗棠也從未有什麼黨同伐異的反擊,而這可完全不符合左宗棠的“暴脾氣”。
而盛宣懷的發跡,遠在胡雪巖倒臺之後,甚至因為胡雪巖的錢莊倒閉,他所主管的長江電報線專案相關的資金還有大規模的損失,而他自己之前在湖北開礦所剩餘的錢,也存在了阜康錢莊中,吃利息以備還李鴻章的賬。
因為這筆本錢是李鴻章挪用直隸練兵兵餉的公款給他開洋務企業的,在買賣開賠了之後,他是指望著胡雪巖的高息能給自己補窟窿的,結果胡雪巖錢莊破產,用他自己跟張之洞抱怨的話就是,自己出門當官家財倒賠殆盡。
換句話說,胡雪巖的破產,盛宣懷本人的損失也非常巨大。
另一方面,就是盛宣懷在李鴻章門下,在湖北開煤礦是做的第一件大事兒,砸了,後來幫辦華北的賑災事宜,才挽回了一點信任,完全不算是李鴻章門下的寵兒,他真正抓住的機會是辦理電報系統與洋商競爭。
而整個南北電報系統的假設完成,已經是胡雪巖破產之後了,在這之前,這個人就算是個小把戲,一個小把戲去操盤幹倒一個有兩江總督支援的數千萬兩白銀資產的資本大鱷,他憑啥?
難道僅僅因為這個人在十幾年之後的呼風喚雨?
-
12 # 史不知味
晚清商界有兩個傳奇人物,一個是胡雪巖,一個是盛宣懷。
他們的身份也不僅僅只是商人,也是頭戴“紅頂”的清政府官員,是商,也是官,所以他們又被稱為“紅頂商人”。
胡雪巖這個人,當過放牛娃,也跑過腿,白手起家,一手打造了一個讓清政府又眼饞又忌憚的商業帝國,幾乎掌控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命脈,可謂是“中國首富”。
當時在商界混的,哪個不知道胡雪巖?
不過,縱然胡雪巖在商界再怎麼傳奇,也終究遇到了他一生的宿敵。
所謂“傳奇”,不就是拿來超越的嗎?
這個決心要打破胡雪巖在商界的傳奇的人,正是盛宣懷!
盛宣懷也確實打破了胡雪巖的傳奇,所以,後來他也成為了傳奇。
盛宣懷為何一定要扳倒胡雪巖?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自然也離不開一個“爭”字,有的人只為了爭一口飯,有的人為了爭一口氣,有的人則是為了爭一場衣食無憂的富貴,爭一場一言可決他人生亡的權勢。
胡雪巖是商界的執牛耳者,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所以為商之人誰心裡還沒點野心?誰不想當這個執牛耳者?
所以,盛宣懷扳倒胡雪巖的私心在於他想要取代胡雪巖在商界的地位。
同時,又能夠運用自己在商界的影響力反哺政界,從而實現自己在政治上的野心。
此外,自古錢、權不分家,有錢者依附有權者,以錢買權;有權者庇護有錢者,以權生錢。
所以,別看胡雪巖和盛宣懷在商界怎麼怎麼叱吒風雲,實則背後都有一個政治利益集團在支撐和庇護著他們,即所謂的“保護傘”。
胡雪巖的背後,是左宗棠。
盛宣懷的背後,則是李鴻章。
左、李兩人不和是眾所周知的事,胡、盛兩人的爭鬥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左、李所代表的兩個政治利益集團的爭鬥。
左宗棠之所以能夠在軍事上取得如此成就,少不了胡雪巖在金錢上對他的支援,為了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胡雪巖甚至跑去向洋人借錢。所以,李鴻章想要打垮左宗棠,勢必要先摧毀他的錢袋子——胡雪巖。
但是,李鴻章會親自出面對付胡雪巖嗎?顯然不會,這有損他的顏面。
於是,有了胡、盛之爭。
最後,中國古代社會的階級是“士農工商”,農、工、商三個階級是隨時會被宰了、剁了扔到鍋裡熬湯的肥羊,商人更是肥羊中的肥羊。
官府一言不合抄個有錢的商人家,口袋便鼓鼓的了。
所以,站在政治的角度,胡雪巖成為所謂的“中國首富”,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清政府不會允許財富高度集中在他的手裡,更不會允許他去掌控經濟命脈,否則的話,統治者很難保證自己的絕對統治權。
胡雪巖如果利用經濟手段將經濟秩序攪亂的話,即便沒有讓全國經濟局勢崩盤,也能夠讓清政府吐血。
錢,是最容易蠱惑人心的東西,也是最容易收買人心的東西。
所以,清政府勢必會拿胡雪巖開刀,將經濟命脈的控制權拿回自己的手裡。
盛宣懷有了李鴻章和朝廷的支援,想要打垮胡雪巖也就不再那麼難了。
可是,清政府這麼不放心胡雪巖,為什麼卻會放心盛宣懷?
胡、盛兩人雖同是所謂的“紅頂商人”,可是本質上卻有所不同,胡雪巖首先是商,然後才是沒有實權的官;盛宣懷首先是官,然後才是商。
這也就是說,盛宣懷本質上代表的是清政府!
不過,胡雪巖一倒,盛宣懷在商界勢如破竹,儼然成為了“第二個胡雪巖”,甚至遠超胡雪巖,他的掌控範圍延伸到了金融、礦業、鐵路交通等重要領域。
人終究是有私心的,所以表面上看去,盛宣懷代表的是清政府,可說到底他代表的仍然是自己!
隨著盛宣懷在商界和政界的實力的上升,清政府對他的掌控力度也越來越低。
盛宣懷試圖擺脫清政府的控制的最明顯的一個表現便是“東南互保”事件,慈禧向11國宣戰後,又向各省釋出詔書,但是在“東南互保”的作用下,即便是曾經最受慈禧寵信的李鴻章也不得不回了慈禧一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而“東南互保”能夠達成,卻少不了一個關鍵人物——盛宣懷!
盛宣懷為了保住自己的商業帝國,背叛了慈禧,然後親自出面促成了“東南互保”。
由於“東南互保”的出現,慈禧連近在眼前的袁世凱都沒辦法調動,最終被洋人打得夾著老鼠尾巴灰溜溜地逃到了西安,丟盡了臉面。
盛宣懷一手權,一手錢,連慈禧都被他壓的有點喘不過氣來。
後來,慈禧一死,盛宣懷立刻加快了他攬財、攬權的腳步,竟然慫恿清政府將鐵路收歸國有,結果遭到了無數人的反對,可是盛宣懷卻仍然執意要用武力鎮壓反對者。
一時之間,四川的保路運動鬧得轟轟烈烈。
清政府急忙調鄂軍入川鎮壓,結果導致了鄂省軍事防務的空虛,終於引來了武昌的一聲槍響,早已經搖搖欲墜的清政府也終於因為這一聲“槍響”被震倒塌了。
誰也沒有想到一個簡單的鐵路收歸國有政策,竟然會成為“蝴蝶效應”中的蝴蝶的翅膀,“噗嗤”一扇,清政府便轟然垮了。
所以,清史稿也毫不留情地評價他為“誤國首惡”。
-
1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好理解的!為什麼盛宣懷一定要扳倒胡雪巖?
第一,是由於他們兩人分屬於不同的派系:盛宣懷是屬於"淮系”——李鴻章一派的人。是李鴻章的“錢袋子”!據說盛宣懷每創辦一個洋務企業,都會給予李鴻章若干的“乾股”。於是李鴻章便成了盛宣懷的保護傘,或說是背靠的大樹!而胡雪巖呢?他是屬於“湘系”左宗棠的人。是因為在經濟上幫助了左宗棠,而受到了左宗棠的賞識的!李鴻章同左宗棠一直在明爭暗鬥,而盛宣懷和胡雪巖也就成了,他們二人鬥法的工具之一了。所以雙方是有著積累下來的矛盾的。
第二,無論是盛宣懷還是胡雪巖,雖然他們都是官商,辦的企業大多也是“官督民辦”性質的。但畢竟他們還是商人。而商人的本性是逐利的!況且兩人的事業都己經壯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在業務方面難以避免會產生某些利益衝突!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積怨成恨!因此兩人之間的鬥爭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總之:盛宣懷與胡雪巖之間的鬥爭,之所以會達到你死我活的程度,除了他們二人之間的個人恩怨外,恐怕其背後的李鴻章與左宗棠的“鬥法”,是另一個不容忽略的因素!
-
14 # 蘭臺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講過一個很好玩的故事,他講坦尚尼亞一帶,德屬坦噶尼喀的某一個黑人部落,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這樣的解釋:由於英國登山隊員和德國登山隊員,在敬拜山神的過程中有所差異,結果得罪了山神,於是山神決定,把坦噶尼喀從德華人手中奪過來交給英華人,作為這件偉大事件的附帶效果,德華人在歐洲也被英華人打敗了。
湯因比這個故事在我看來就和題主所問的,和下面很多答主所答的答案屬於一個性質,都是對胡雪巖破產這件事的解釋,但是正確程度和這個坦尚尼亞黑人部落酋長對一戰的解釋的正確程度一樣。
也就是說,都屬於荒誕不經,離正確答案十萬八千里遠。
大家首先要明白歷史教科書裡“中國在近代全方位落後於西方”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還把這種“全方位落後”簡單理解為槍炮不如西方,科學技術不如西方,這種看法是很膚淺。
近代,我們不光在軍事、科學上落後於西方,在金融上,在經濟上也遠遠落後於西方。
偌大一個大清國,居然沒有自己的中央銀行,居然沒有發行貨幣,作為一個銀本位國家,白銀居然是靠外部輸入。
甚至,國家居然沒有一個專門監管金融的機構。
而這一切,才是造成胡雪巖破產的真正原因。胡雪巖的破產本質上和二次鴉片戰爭、和西醫取代中醫一樣,都是落後輸給了先進。
首先,胡雪巖生意的核心是什麼?不是生絲,而是錢莊。
錢莊和山西票號不同,本質上是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江南地區市面上銀錢緊缺的產物,按照當時《申報》的說法,南方錢莊本金“至多不過五萬,少不足二萬餘”。
當然,胡雪巖的錢莊本金肯定不會那麼少,但是也不會特別多,至少和專門做清朝政府匯兌業務的山西票號沒法比。
用現在流行語來說,胡雪巖的錢莊類似於今天的p2p,而山西票號類似支付寶。
“以小博大,十萬銀子作百萬的生意,八個罈子七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就是會做生意。”
這句話也許不是胡雪巖說的,但是這話點出了胡雪巖生意的核心。
正因為錢莊本錢小,所以胡雪巖更需要官場背景為自己生意背書;這一點也和山西票號迥異,山西票號因為資本充足,所以並不認為子弟獲取一個官場身份有什麼重要。
其次,胡雪巖利用自己“紅頂商人”的身份和與官場的密切聯絡,迅速彙集了大筆資金,這些資金遠遠超過了胡雪巖本身的財富,當然,如果胡雪巖囤積生絲成功,大賺一筆,那麼即使遭遇金融危機也沒有關係,但是胡雪巖做了那麼大的生意,居然就沒有想到派人去倫敦設立辦事處,獲得第一手資訊。
當時英華人電報已經從倫敦拉到了上海,倫敦的訊息只需要24小時就可以傳遞到上海。胡雪巖本想靠囤積生絲髮財,沒想到當年義大利生絲豐收,直接造成倫敦交易所生絲價格暴跌,而生絲價格暴跌又造成胡雪巖囤積生絲生意的失敗。
根據學者考證,胡雪巖生絲生意其實並沒有虧多少錢,總數也就是150萬兩白銀左右,胡雪巖全部身家應該在800萬兩白銀上下,虧150萬兩並不傷筋動骨。
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說,胡雪巖生意的核心是錢莊,而錢莊類似今天P2P,做的是“信心”生意,沒有“信心”比生意虧本更傷害胡雪巖。
更何況,胡雪巖還遇到了近代以來第一次股票引起的金融危機。
這就是我要說的胡雪巖真正破產的原因。
大家知道,19世紀因為資本市場缺少監管,所以股票詐騙案件層出不群,比如赫赫有名的“巴拿馬運河”詐騙案就不知道騙了多少人;而在當時完全沒有金融監管可言的清朝,成了投機生意的天堂。
從1882年開始,藉著洋務運動“造鐵路、開煤礦、興輪船”的藉口,在上海成立了很多家所謂的股份公司,這些股份都是可以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的,所以一時間,上海以及江南地區財富都流到了這個毫無監管可言的股市。
不少人從錢莊借錢炒股,甚至不少錢莊乾脆把資金投入到這個股市裡。
用當時報紙的話說“買賣股份之旺,幾於舉國若狂”
大家都知道,毫無監管的股票市場約等於金融詐騙,當時《申報》也說“情弊顯露,股票萬千直如廢紙”,這就造成從錢莊、商號流出的大量資金在股市中蒸發。壞賬、呆賬大量出現。
《申報》說:1883年,“滬上市面自夏秋以來,日見衰落之象,至冬間則更疲敝。虧倒之行號、店鋪,日有所聞。訟案累累,不能清結。”
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江南地區民眾擠兌成風,而擠兌成分又造成錢莊成片的倒閉,在胡雪巖徹底破產以前,在杭州和胡雪巖阜康錢莊齊名的德馨錢莊早一步就已經倒閉了,《申報》報道稱“而其資本極巨、聲名極震之店,則以阜康與德馨兩號。如雙峰之對峙焉……本系某宦所開。”
另外,1883年12月爆發的中法戰爭也加劇了民眾對局勢的恐慌,而這種恐慌在金融上就演變成了擠兌風潮。
面對如潮的擠兌風波,如果沒有政府的介入,別說胡雪巖,就是花旗匯豐也經不起這樣的擠兌。
至於清政府逼胡雪巖還錢,這只是落井下石而已。
至於盛宣懷在中間更沒有起什麼作用了,盛宣懷為了幹掉胡雪巖,不惜引發這麼大一場金融危機?不惜重創江南經濟?我不懷疑盛宣懷有沒有這個決心,但是我認為盛宣懷不可能具備這樣專業金融知識。
另外,胡雪巖的破產和左宗棠生死沒關係,左宗棠不但在胡雪巖破產時還活著,而且朝廷還專門讓左宗棠來辦理胡雪巖積欠朝廷款項案。
最後說一句,以匯兌業務為主,而且本身現金充裕的山西票號並沒有遭受多大的衝擊,甚至如喬致庸家的大德通票號在1884年每股還分紅850兩白銀。
回覆列表
看到胡雪巖的訊息不得不進來看看,首先說說他們兩人所代表的勢力和靠山不同,盛宣懷是資產階級更多,背後的後臺是李鴻章;胡雪巖更像封建階級(這主要是說他的經濟方式沒有采用資產階級的大工業生產,在當時他錯過許多良機),他的後臺是左宗棠,這也是他後來達到榮譽巔峰和一落千丈的原因;首先說說盛宣懷是洋務派一邊的,雖然人品為眾人不恥(極為摳門,不過作為洋務派代表還是做了許多事情,儘管不是他主觀上要去做的,但客觀上確實達到了效果)
而胡雪巖最開始的後臺並不是左宗棠,而是王有齡如果王有齡沒有在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部隊打入浙江杭州時以長官守土有責自縊而亡的話,胡雪巖的命運肯定會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胡雪巖和王有齡是真朋友,有患難之交,而胡雪巖和左宗棠更多的是一種帶著利益關係的上下級關係,其間左宗棠一次次試探胡雪巖,而胡雪巖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一些困難沒有及時和左宗棠溝通,不是他不願意,而是兩人關係沒有到那一份上,況且左宗棠的脾氣實在不敢恭維(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缺點,包括和曾國藩、郭嵩燾翻臉),如果是王有齡這個政治新星反而有機會和李鴻章一較高下,兩人都在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有功勞,況且年齡具有優勢,不過這一切都只能是假設,因為胡雪巖除了左宗棠不可能投靠別人(左宗棠率先帶部隊攻入杭州和湖州,解放浙江),大本營在浙江的他只能選左宗棠當自己的後臺。最後說說他們兩人競爭的結果會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是盛宣懷會獲勝,一是他在經濟結構上有優勢,二是胡雪巖沒有了年輕時當斷則斷的魄力以及沒有及時尋找自己的接班人,胡雪巖曾經為了不讓絲農破產而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格收購繅絲,這和當時認為火車進入中國會搶了馬車伕和人力車伕的飯碗一樣,只看見眼前而沒看到更為廣闊的將來,但我個人很喜歡胡雪巖這一份情誼,因為他來自草根,不是什麼大戶人家出身,在富甲全中國的情況下都不忘本,不忘自己是個平民出身,為農民著想,擔心他們無錢過冬,光這一點上人品就能甩盛宣懷多少條街;說說胡雪巖破產的過程,首先是因為胡雪巖當時以個人身份向外國洋行貸款作為左宗棠剿捻以及收復新疆的軍費,或許你會問,為什麼要胡雪巖出面貸款,把風險攬載身上有什麼好處?因為當時外華人不相信清政府,認為它沒有信譽,他們更相信商人出身的胡雪巖(不二價和胡慶餘堂就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和信用),而還款是以各地的款項(類似地方稅收和關稅),每月按時還款,而李鴻章本著倒左先倒胡的原則,先把左宗棠的“財神爺”打下,也更好打(政爭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先讓上海邵小村(就不說這畜牲大名了,當時應該是上海縣令(職稱記不住了,反正是上海地區最高行政長官)拖延應該給胡雪巖的錢款,卡在上海,同時放出風聲讓民眾擠兌阜康錢莊,攻胡雪巖的大本營,而胡雪巖剛墊出還款以及在繅絲被套牢的鉅款都讓他不可能短時間迴流資金,一場擠兌風波在所難免,胡雪巖被迫拋售繅絲還讓外華人瘋狂砍價,自此華人喪失了農產品上的定價權,百姓買不到便宜的產品,農民也只能任人宰割低價出售農產品,而李鴻章收穫了政治上的大成功,盛宣懷也在商場上所向披靡,但被他們擠死的胡雪巖本應死在中國和時代化的潮流下,而不是被華人和洋鬼子聯手絞殺! 胡雪巖
胡慶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