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陽侯

    應該不是,雖然題主的腦洞很大,但是這個想法難度也很大。

    你問我為什麼他們高興?無論對於新人還是老人,擁立新皇都是大大的政治資本和名聲,尤其是對於內閣。正德一死,楊廷和就是馬上挑了個王爺來當皇帝。當然,最後他玩脫了是因為沒想到嘉靖雖然年紀小腦子卻不一般。但是選皇帝的那幾十天,他姓楊的就是真正的皇帝。

  • 2 #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腦洞開得不錯。但28年不上朝不是28年不見人。這期間很多大臣都可以見到萬曆,他們連是不是自個兒皇帝都認不出來?而如果從後宮到所有朝臣再到朝野史料都共同營造一個已死君主還在位的假象的話,先不說這是不可能辦到的,就問一句,這樣乾的意義何在?

    退一萬步講,就算按你說的去想,萬曆統治四十八年,不上朝的時間是萬曆十五年到萬曆四十三年,那萬曆四十三年又上朝了,這個怎麼破?讓萬曆再復活?

  • 3 # 宋安之

    萬曆帝二十八年不上朝不代表不召見內閣首輔等大臣,通俗來說上朝是大規模召見文臣武將,不上朝不代表萬曆帝不召見首輔及其六部尚書等重要大臣小範圍的私底下議事。

    萬曆雖然後期怠政不上朝,但是萬曆三大徵及其晚明對後金(清)最重要一役薩爾滸之戰都是萬曆帝拍板決定打的,用兵點將也是其親選的,這樣怎麼可能是早已死亡。

    不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掩飾假裝一個死亡近三十年的人一直活著基本上不現實,更何況萬曆帝是明朝皇帝,當時的中國第一人,別說他私底下召見的大臣,光是他不上朝期間服侍的太監還有後宮寵妃也不是擺設,這麼多雙眼睛盯著這位天下至尊,怎麼可能死了被拖延28年才公佈。

    如果萬曆帝死了,能瞞過皇宮上至皇后下至太監,還有召見的大臣,當時世界上還沒有這種恐怖勢力,而讓朝野上下達成一致隱瞞萬曆帝已死更不可能,經過立太子爭國本之事,朱常洛成為太子,支援朱常洛的東林黨一黨獨大,他們巴不得太子馬上即位呢,從利益角度來看,朝野上下不可能共同隱瞞的。

  • 4 # oasisapex

    上朝基本是禮儀性質,開過會的都知道,超過10個人討論事情的效率就很低了,上百人在一起根本無法討論任何事情。不過中國古代禮教第一,凡事首先符合禮儀,為此很多匪夷所思的事,萬曆因此被罵數百年毫不奇怪。但萬曆同學勇於反抗封建傳統的精神永遠值得青年們學習

  • 5 # 歷史雜貨鋪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可以看出是非常善於思考的,同時想象力也是非常豐富。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呢?如果不看史書,只是知道他不上朝28年,是有可能的,但是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種例子,如果是死了幾天,有可能秘不發喪,但是一國之君死了二十八年,還能夠一直被瞞著,可能性非常小。

    想必提出問題的人,是站在這個角度考慮問題的,即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整個國家還執行的非常好,是不是有人在操縱,萬曆是不是早就死了。

    首先回答為何他不上朝國家還執行的很好,這要歸功於明朝的制度,內閣制,裡面有專門的人負責這些鎖事,只要裡面的人沒有二心,即使沒有皇帝國家都能執行的很好。

    這種不上朝的皇帝,在大家看來肯定是個廢材,實際上恰恰相反,萬曆在位時期有許多的功績,比如萬曆三大徵,每次都取得了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此同時,他還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這樣的人絕對不會是隻顧玩樂之人。

    那麼他為什麼這麼久不上朝呢?根據史書的記載是萬曆自己說自己身體不好,不便於每天上朝或者是出行,但是當時的大臣們可不買賬,嚴格的說後來的歷史學家也不買賬,他們認為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即使身體不適,也不至於幾十年不上朝,肯定是萬曆自己貪圖玩樂罷了。

    隨著萬曆皇帝的墓被開啟,人們終於知道他為什麼不上朝了,根據屍體狀況來看,萬曆皇帝是有腿疾的,也就是說他有點殘疾,有專家推測,萬曆作為一國之君,自然不能讓人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否則威嚴何在,因此他很排斥上朝,也是可以理解的。至於說萬曆早就死了,這個可能性幾乎為零。

  • 6 # 君箋雅侃紅樓

    這個問題早都有人提出。畢竟三十年不上朝,這簡直是個奇蹟。

    關於之前勤政的萬曆皇帝為何突然不上朝,一直是個迷。因為之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萬曆發生了什麼促使他再不上朝。他又沒有他爺爺嘉靖皇帝的煉丹嗜好。就那麼神秘的消失在重重深宮之中。

    萬曆皇帝青少年時期生長在政治強人張居正的光環之下。張居正的改革,讓大明朝從新煥發了生機。但張居正的光芒也徹底影響了萬曆皇帝。很難說他對張居正的感情。愛恨交加吧。做為少年皇帝。他一方面對張居正有一種孺慕之情。一方面也畏懼於張居正的跋扈。

    好容易盼到張居正死了,自己親政做主人了,卻突然發現,沒有張居正的朝堂,自己是那麼的陌生。那些求名不求利的言官,彷彿找到了長久被張居正壓抑的宣洩口,一股腦的傾倒給萬曆皇帝。不做不對,做了也不對。幹什麼都有人掣肘。轟轟烈烈的“爭國本”,一點也不比他爺爺的“大禮議”來的容易。但萬曆明顯沒有他爺爺的耐心和城府。

    而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其實也並沒有達到如期的效果。這都會被那些文官拿來攻訐萬曆。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當時那個風華正茂的萬曆皇帝才會徹底厭倦了與那些文官集團的周旋。

    明朝的政治體制雖然是中央集權,但文官治國理政的成熟機制在內閣六部的配合下,皇帝的作用並不大。萬曆也正是看清這一點,才放心的躲在深宮逍遙自在。

    萬曆的不上朝是個秘,後人只能猜測。生與死也是猜測。本人觀點還是他就是對外面那些大臣厭倦了,消極怠工了。

    綜上。

  • 7 # 遙遠的湖

    萬曆28年不上朝並不等於不工作,平時也是要召見文武大臣議事的。上朝是件大事,清朝皇帝相對比較勤勉,一般十天上一次朝,有時也會綜短時間,但絕對不是每天都上朝,上朝時皇帝要著隆重的禮服,也就是影視劇裡常見的龍袍,而平時皇帝並不穿龍袍,這一點雍正王朝比較真實。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去世,康熙罷朝一日,以示重視,其實也是不對的,除非第二天正好要上早朝,就像農村五天趕一次集,周培公死的第二天本來要趕集的,不趕了。

    另外,電視劇裡經常見到上朝時太監喊一聲“有事早奏,無事退朝”,完全是瞎編的,首先皇帝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要批摺子,要見大臣,要做很多重大決定,休息都沒時間,更別說坐在大殿上浪費時間了;其次,這些大臣民拿俸祿的,皇帝不可能讓大臣這麼浪費時間,並且上早朝時所有人都起的很早,來看看清朝的情況:

    齊如山先生《北平懷舊》中,有一章節提到清朝官員上朝的情形.說皇帝每日凌晨三點上朝辦公,召見的第一撥兒人是軍機大臣,名曰“叫起兒”.第一起後,才召見其它的大臣.所有官員都在宣武門外,每天夜間起來進前門上朝,因此夜間一點鐘前門就打開了,其它的門則天亮才開.王公親貴由神武門進宮,其餘各官員都由東華門進出,東華門外有標準性建築物“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不僅有止車門與下馬碑之規矩,古代官員上朝時還不準點燈.據相關史料瞭解到,為的是方便夤夜出入和消弭火患.

    可見,皇帝覺都不夠睡的,會陪這些人在朝上乾坐著?

    至於說萬曆皇帝是不是早就死了,這個不可能,秦始皇死了幾天,趙高就感覺瞞不住了,更別說28年了

  • 8 # 五味社

    萬曆皇帝不上朝當然不是因為死了,明朝中後期,東林黨人和閹黨之間鬥爭非常激烈,所以萬曆皇帝就眼不見心不煩,搬到西苑,安心煉丹,渴望得道成仙去了。

    上面是準確的說法,但根據野史,說萬曆皇帝右腳萎縮,左腳長,右腳短,不能正常行走,所以就不能行走。這種說法不準確,如果不能行走,萬曆皇帝可以把早朝的地點搬到乾清宮這些地方呀。像清朝那樣,注意一點,不是任何早朝都在太和殿,太和殿只有在重大節日的時候會啟用,因為成本貴。

    明朝任性皇帝很多,萬曆皇帝就是那位煉丹到走火入魔,可以28年不上朝的人。這也讓清朝皇帝吸收教訓,不能學明朝皇帝,因此每個清朝皇帝都很勤政,但是生不逢時,雄才大略的皇帝就那麼幾個,別的就一般了。治國真的不是單靠勤奮就可以的。

  • 9 # 戰塲YOK1942419

    不大可能,因為鄭貴妃的關係,如果萬曆早死了不公開,她一定為福王爭位,藉故廢掉朱常洛,那就沒有後面的天啟,崇禎了,那可能是好事也未定,但事實上朱常洛順利登位,所以萬曆應是記載中的死期。

  • 10 # 讀書是福

    想象力很豐富,值得稱讚。明朝前期處理政務依賴朝會。

    明朝中期處理政務的機制逐漸改變,變成“廷議————票擬(內閣)————批紅(皇帝或司禮監)————封駁(六科)————執行(六部)”的形式。上不上朝不會影響君主的統治。

    首先講明朝的朝會制度,洪武至永樂,朝會制度形成。仁宣時期,朝會制度發生變革,上朝已無實際上的意義。

    一、洪武至永樂:朝會制度的形成

    明朝的朝會制度始創於明太祖朱元璋,完備於明成祖朱棣。 明朝的朝會分為大朝會和常朝。

    1、大朝會,也稱正朝。

    在正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三大節舉行,儀式極為隆重,僅低於皇帝登基儀式。正朝在奉天殿(後改名皇極殿)舉行,主要是朝賀,皇帝並不問政事。

    2、又有常朝,分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洪武時定為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在奉天殿舉行。于慎行《制典》篇說:“本朝朔望御正殿,百官公服朝參,而不引見奏事。”實際上仍是朝賀的性質,同樣不處理政事。與政事有關聯的是日朝。日朝在洪武時主要是指早朝,每日舉行,初在華蓋殿舉行,後多在奉天門舉行。

    永樂七年十月,早朝制度有所變化:

    1、儀式與奏事分開

    當時永樂皇帝巡狩北京,北京此時已是冬氣嚴凝,繁瑣的儀式,百官依次奏事,官員久立不堪,於是儀式與奏事分開。簡短的儀式後,大臣們到右順門內便殿依次奏事,無事者則退還各自衙門辦公。這就是通常說的“御門決事”。

    2、增設午朝

    除早朝外,永樂四年起又增設午朝,即午後上朝。午朝地點多在左順門或文華殿。午朝時五府六部依次奏事,然後各官退出。有密事者至御前奏事。《明史》卷五三《禮志七》稱:“早朝多四方所奏事,午朝多事簡君臣之間得從容陳論。”

    從明朝的朝會制度看,正朝和朔望朝主要強調的是儀制,顯示的是朝廷的威嚴,表現的是皇帝在國家政權中獨尊的地位,於王朝大政方針無實際意義。從日朝來看,明朝上朝次數大大超過漢,唐,兩宋。

    在這種日朝制度下,朱元璋逐漸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永樂帝雖與內閣成員午朝“從容陳論”,但當時內閣議政尚無制度上的保證,一切決策“多出聖裁”。從這個角度審視,中國古代的專制與獨裁和朝會制度聯絡甚密。明朝洪武,永樂年間更是發展為極致。

    二、仁宣時期:朝會制度的變革

    經洪武時期的廢除宰相制度,永樂時期的設定內閣,歷50年的探索仁宣時完成了內閣議政,皇帝決策部院執行的文官政治體制建設。這就為朝會制度的變革提供了條件。明朝日朝制度有兩次大的變化:

    1、停罷午朝,同時簡化早朝奏事程式

    在宣德十年正月,當時明英宗即位,時年9歲,不可能整日上朝,於是停罷午朝,同時簡化早朝奏事程式。此時上朝已無實際上的意義,只是一種象徵,即表明皇帝依然是國家的主宰,皇權沒有旁落。午朝之後基本不復存在。

    2、減少早朝的次數

    在隆慶六年(1572)五月,當時明神宗即位,內閣張居正等人以“聖齡衝幼”為由,對早朝制度進行變動,減少早朝的次數,定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也就是從每月每日上朝改為每月上朝九次。這一改動一直延續到明末。

    其次,講處理政務的機制發生了改變,“廷議————票擬(內閣)————批紅(皇帝或司禮監)————封駁(六科)————執行(六部)”的機制形成,皇帝不用上朝也能統治好國家。

    三、皇權運作機制發生變化

    明代宣仁以後,皇權運作機制確實發生著變化。

    1、內閣議政,皇帝決策,六部執行的體制完善。

    內閣從“從容陳論”比較虛範的議政形式,到“票批批答”比較實在的議政行為,議政被納入決策程式之中,儘管內閣票擬需經皇帝批紅才能成為決策,但同樣沒有內閣的票擬,中旨傳出,也被視為不符合程式,六科可以封駁。這就形成了對皇帝“任心而為”的一種制約。

    2、執行機構也可以對政事發表意見

    以六部為主幹的執行機構也可以在內閣票擬,皇帝批紅前對重大政事發表意見,具體表現在明代極具特色的廷議制度上。明制,凡朝廷大政事,必令廷臣會議,然後請旨定奪。參預廷議官員一般為九卿(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史)和科道官。又事涉有關機構,有關機構長官亦參與廷議。其初,內閣與議,天順以後,內閣大學士則不參加廷議,原因是內閣職在票擬,關乎決策,閣臣參加廷議,就會影響行政部門的官員充分發表意見。明中期以後的廷議,有質的變化。一是皇帝和內閣不例參加廷議,便於官員充分發表意見,不受決策者的影響。二是有科道官的參與。三是廷議達成的共識,“從眾議之多者”,即以與會多數人的意見為準。明代廷議中的表決機制十分有特色,已出現了投票表決的形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明代中期以後政策制定,大政的處理形式已發生了變化,以“欽承宸斷”為特點的上朝機制逐漸為“廷議————票擬(內閣)————批紅(皇帝或司禮監)————封駁(六科)————執行(六部)”的形式所取代,儘管這一過程存在許多問題,但總的趨勢是對傳統政治體制,即上朝制度的一種變革,這種變革多少帶有一些民主色彩,應當予以肯定。

    所以基本上用不著皇帝了,皇帝在明朝工作很輕鬆只要什麼都不管,這也造成了明朝很少有明君的原因,皇帝為了奪權重用太監這也為太監為什麼弄權提供了可能性。

  • 11 # 煮酒漁樵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萬曆不上朝不代表他失去了對朝堂的控制,只是一般的官員見不到他了而已。他是透過內閣和司禮監來管理著大明王朝,所以不存在早已經死亡的問題。

    就像你如果是某大集團員工,從入職開始就沒見過老闆,不代表老闆已經死了啊!

    萬曆之所以長期不上朝,是和文官集團賭氣,也是對文官集團失望了。

    原因1:他發現自己曾視為師長甚至父親張居正並不是像自己一直認為的一樣清正廉明,有很多的事情在瞞著自己,也做了很多不是很光明的事情。原因2:改立鄭貴妃為後及立朱長洛為太子被文官集團阻止原因3:萬曆由於身體有疾病,心理上逐漸傾向於宅

    前兩件事情,使他失去了少年時代的進取之心,專心關門做起了宅男,把興趣轉移到了財富身上。

    第三點,則使他既無法支撐上朝,也不願意把自己的缺點展現在大臣面前。

    但是,明朝外廷完善的內閣與內廷司禮監互相制約的制度,保證了他即使不上朝,也可以牢牢的把控朝政,絲毫不影響朝堂的運轉。

    而大明朝堂對此也早已習慣,萬曆的祖父嘉靖神仙也是多年不大上朝的,無關緊要,反正大事害死要皇帝決斷,其他事情或者內閣和司禮監就處理了,或者寫上意見上報給皇帝就是了。

    重要的而是制衡,只要內廷,外廷能夠達成相對的平衡,朝堂運轉就會順暢。

    所以,萬曆皇帝是活的好好的壽終正寢,後來墳被“鐵錚錚”挖了,從遺骨上完全證明了年紀和殘疾,有考古實證,萬曆早死了這個問題就是個偽命題

  • 12 # 翡翠鑑賞風

    沒有可能,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明朝的政治體系,明的政治體制叫:王與士共天下。王就是皇帝,士就是士大夫,就是指文官集團。有人說明代內閣制已經是資本主義君主立憲的萌芽了,我個人認為雖然表面有點像,但其實完全不同,但這與本問題無關就不說了。在這種政治體制下,皇帝大多數情況下是起的一個定大方向的角色,而具體策劃和執行者,是文官內閣,大家商量好了,把結論給皇帝看一下皇帝同意就行了,皇帝即使不同意,內閣也不一定會妥協。所以,這種情況下,萬曆上不上朝其實關係並不大,並不影響國家機器運轉。

    第二,萬曆二十多年不上朝並不等於他不見大臣,面對文武百官的朝會雖然不參加了,但內閣大臣的幾個人的小範圍會議還是經常參加的,國內發生的大小事情他都瞭如指掌,所以也沒有什麼已經死了掩人耳目之說。

    第三,個人認為萬曆不上朝的主要原因是,在朝堂上他面對群臣,與文官大臣們意見相左時感覺勢單力孤,因此只能在非正式場合藉助太監勢力來牽制文官集團,太監是皇帝的家奴,在百官的朝堂上是沒有說話的資格的,所以萬曆皇帝乾脆不上朝,和文官集團發生矛盾時,放在小範圍來解決。

  • 13 # 史不知味

    這讓我想起了小學學過的一篇課文,叫作《掩耳盜鈴》。

    春秋之時,晉國趙家打敗了范家之後,有個人覺得可以趁此時機去范家偷點財物,然後他到了范家之後就看上了范家院子裡的一口鐘。

    為了偷走這口鐘,他想將這口鐘敲碎了之後再一塊一塊搬回家,所以就拿錘子猛地砸,然後鐘聲響徹天際。

    這個人害怕起來了,若是讓別人聽到了鐘聲,不等於告訴別人他在偷鍾?所以得想一個辦法來消除鐘聲。

    他想出了什麼辦法呢?就是拿東西塞到耳朵裡,這樣他就聽不到鐘聲了,他就覺得別人肯定也聽不到了。

    然後就開心地砸呀砸,砸得不亦樂乎。

    可是別人真的聽不見鐘聲了?那當然不可能,嘹亮的鐘聲最終還是引來了人,將正在偷鐘的他給抓住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你聽不見,不代表別人聽不見;你看不見,當然也不代表別人看不見。

    對於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也同樣適用“掩耳盜鈴”,他不上朝只是讓很多人失去了見到他的機會。

    但是,卻絕不意味著沒有人再見得到他。

    嘉靖萬年也不上朝,難道他早就飛昇成仙了?當然不可能。

    嘉靖雖然不上朝了,可是內閣的相爺們也還是要定期入宮去見嘉慶,並向他彙報工作,一些大事也得由嘉靖親自定奪。

    萬曆皇帝當然也一樣,他不上朝,並不是說他就從此不見人了,更不是說他從此就不理朝政了。

    吃個飯,得有人伺候吧?

    沐浴更衣就寢,也得有人伺候吧?

    難道萬曆能夠三十年不吃飯,三十年不沐浴更衣?

    也許會有人說,萬曆寵愛的妃子可以代替宮女宦官做這些事,可是時間一久,再愚昧的宮女宦官也能猜到有貓膩了吧?

    讓一個皇帝三十年一直不見任何一個宮人,這一點可以說根本不現實。

    哪怕不見宮人,那萬曆作為一個皇帝,處理朝政的時候,他也得見一見內閣首輔、次輔這些人吧?

    又有人會說,還真不一定要親自見面,完全可以讓宦官傳話。

    內閣首輔、次輔這些人能夠做到這個位置,人又不笨,見不到皇帝還不會產生懷疑,幾千年的歷史人家白學了?

    若說一天兩天讓宦官傳話,那可以;即便是一個月這樣,也勉強可以,可時間長了,那就絕對不可能了。

    萬曆年間發生的那幾次大事,如果沒有萬曆親自拍板,內閣和幾個宦官能夠決定?這根本就不可能。

    明朝中後期的朝臣,讓他們在京城混了個幾年之後,有幾個不是鐵打的“老油條”加“老流氓”?

    哪怕是萬曆再怎麼不想見他們,他們也都要想盡辦法去見萬曆一次,就是為了確認萬曆到底還在不在。

    不見?萬曆敢不見,他們就敢跪在宮門外!大不了就是一頓廷杖。

    清流們最喜歡廷杖了,廷杖打得越狠,他們就越激動越開心,反正萬曆也不可能真把他們打死。

    廷杖一受,名聲就來!讓清流如何不喜歡?

    鹹魚的味道能夠遮掩得了秦始皇的死訊一時,也遮掩不了一世。

    所以說,萬曆雖然28年不上朝,但卻不可能早就已經不在了。

  • 14 # 史裡淘聲

    萬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以致被許多人懷疑是不是早已駕崩了,只是密不發喪而已。

    其實這28年來,他一直活著,只是,一來由於他身體殘疾原因,二來故意“罷工”給朝臣們看,以洩心中之憤。

    隆慶六年,才10歲的明穆宗的第三子朱翊鈞繼位,次年改年號為萬曆。萬曆皇帝從1572年到1620年在位48年。但是在這48年裡,他竟然連續28年沒有上朝,天下無不為之譁然。

    萬曆皇帝朱翊鈞為何28年不上朝?

    首先是,監管他的人相繼去世。在萬曆皇帝的早期有三個得力助手,就是慈聖皇太后、馮保和張居正。慈聖皇太后比較仁慈寬厚,但在工作作風上又很嚴格要求萬曆皇帝。而且她還會偶爾參與政務,輔佐萬曆,因此比較受萬曆皇帝的尊重。

    而馮保是從小到大陪伴萬曆皇帝一起長大的。他一般是管理監督皇帝生活上的事務,如發現小朱哪裡有表現不好之時,就可以上報給皇太后。

    還有就是張居正。他是當時的一位名相,可以說對萬曆影響最大。張居正是一位敢於改革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的偉大改革家,有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威望。小朱繼位以後,政治上的許多事務常常由張居正和他一起處理。而萬曆皇帝在這三位監管人的督促治理下,也給大明朝帶來過十多年社會穩定的“萬曆中興”之繁榮景象。

    張居正等人死後,萬曆皇帝失去了依賴,加之對朝中文官集團漸漸產生了不滿情緒,於是開始了怠政。實際上,萬曆少年時的天性,長期被亦師亦臣的首輔張居正壓抑著,心中早已對張居正產生不滿,只是從道德上覺得不好反抗罷了。待張居正一死,文官們開始反攻倒算,使萬曆皇帝也對張老師發洩出了心中的憤恨,從而對張居正進行滿門抄斬。

    後來,文官們反對萬曆讓自己喜歡的兒子成為太子,使得萬曆對文官集團極為不滿。但是由於明朝制度等因素,使得文官集團在朝中擁有很大的權利。特別是明朝中後期,皇權甚至受制於文官集團。文官們認為,不管是誰當皇帝,反正都要他們說了算。如此一來,皇帝就成為了孤家寡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受到限制,絲毫沒有帝王的尊嚴。

    所以,萬曆皇帝只得向文官集團妥協,無奈之下便以“罷工”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我不管,就讓你們管好了。

    還有一種原因是,萬曆皇帝生了一種怪病,疼起來連路都走不了。

    據考古工作者發掘萬曆皇帝的墓葬時發現,不管是棺槨內萬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狀,還是在對其屍骨復原後,右腿明顯比左腿短的情形,兩種情況都足以證明萬曆皇帝生前患有嚴重的足病,使得他走起路來有一高一低的尷尬情形。這也嚴重地妨礙了他出席各項活動。而萬曆皇帝也多次在大臣面前解釋說自己身體不好。

    結語:萬曆皇帝雖然任性而放棄職責,可這只是表面,其心裡總還是惦記著國家的。他在位期間 ,有平定蒙古人叛亂的寧夏之役,對外還發動了抗擊日本的北韓之役。另外,他還曾經為了體察民情來回徒步20裡,所以他即使28年沒有上朝,也並沒有使國家陷於癱瘓。不過在萬曆末期,文官集團越來越囂張,以致發生了內亂,朝廷支離破碎,女真族趁虛而入,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記住: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援!

  • 15 # Buddd

    我奇怪萬曆帝的定陵是唯一被髮掘的明朝帝陵,雖然歷史原因遺骸被毀但好在留下了照片,竟然沒有人認真研究一下萬曆帝的遺骸,萬曆帝頭骨照片可以搜尋到我就不發出來了,畢竟看著比較嚇人。

    如果你搜索到了這張照片可以好好看一下,不懂醫學的人都能很快發現,這個頭骨和一般人不太一樣,明顯的左右不對稱,顴骨一高一低,一邊的牙床明顯缺失牙齒,看得出來有十分嚴重的牙周病和齲齒,臉部骨頭左右不對稱意味著什麼?很明顯萬曆帝的長相首先就會很醜陋,有可能還很嚇人,那麼為什麼不願意見人並且從小就不受他爹喜歡的原因就可以解釋了。嚴重齲齒意味著萬曆帝可能終生都飽受牙疼折磨,有齲齒的人都知道牙疼的滋味,不做根管治療恐怕那種疼是無解的。這也可以解釋萬曆帝為什麼喜歡喝酒甚至吸食鴉片,為了止疼。再加上萬歷帝的腿部殘疾,我們可以直接說萬曆帝就是個先天發育不良的殘疾人,終身飽受病痛折磨,不上朝有毛病麼?

    牙疼還意味著吃不香,睡眠質量恐怕也好不了,甚至很可能都睡不著覺,牙疼晚上會更厲害。不上朝有毛病麼?

    皇帝是高危職業,每天煩心事不知道有多少,還要處處被臣子限制,連為自己喜歡的女人爭取點什麼都做不到,不願意上朝有毛病麼?

  • 16 # 頭大如鬥

    我來湊個熱鬧。。。

    先不說萬曆皇帝~

    從明朝朱棣開始~也就是朱允炆之後。。。明朝皇帝基本上權利都是處於半殘缺狀態。

    至於為啥流傳著明朝是極權頂峰的朝代~無非只是頂黑鍋而已。。。

    從各類歷史資料上來看~明朝的帝王約等於會簽字印章的吉祥物。。(同時還要擔任自然災害背鍋俠)。。同時又是養狗人~身邊有兩條狗用好了不至於被欺負,用不好。。。(自己怎麼死的都不會知道)。。皇帝要錢沒錢,要權~只能透過太監來維護手中的權利。

    所以不管你了不瞭解歷史~你都能從各類資訊中窺得一斑~什麼玩兇獸動物的,,修仙煉藥的,,,做木匠活的。。。。等等等等等。。。

    無論他是多麼聰明的皇帝~不聽話要嘛死於非命~要嘛就像以上所說各類奇葩。。

    所以我認為~明朝皇帝大部分權利缺失,(但又是象徵性的絕對權)。。。只能搞平衡,一但平衡打破,或者有聯合的必要條件時。皇帝就像砧板上的肉。。

    會不會是用這種方式躲避殺身之禍?

    這個不好確定。。畢竟明朝稀里糊嘟死去的皇帝可不在少數。。。(沒有哪個朝代能比的過)

    回到題主所問。。

    萬曆皇帝是不是早死了??

    幾十年不上朝說明了什麼???

    至少有這個意識~我認慫,我把權利給你們。

    明朝朱元璋最大的敗筆就是把權利給了少數人。。(雖然他認為內閣的官級都很小影響不了大局)如果他像西方一樣把權利平分給明朝的每一個人的話,那他的子孫後代也不會活的那麼累。。。

    所以萬曆死不死,沒有多大關係。。因為明朝皇帝沒有控制決策權。只有簽名印章權。。。

  • 17 # 一鍋煮了

    真是腦洞大開的想法!但是這種情況真的沒有任何發生的可能性,萬曆皇帝確實有長時間不上朝的記錄,而且這個記錄是30年,並不是28年。可是,他不上朝並不代表不露面,他只是不跟朝臣們開朝會,但在他“不上朝”的30年間,還是有接見大臣的記錄的。

    萬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

    萬曆不上朝始於“國本之爭”,由於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所以,在立皇太子的時候就想立鄭貴妃所生的兒子---朱常洵,但是,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冊立長子為太子的原則,向萬曆皇帝建議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然而,朱常洛的母親只是萬曆一時興起臨幸的一個宮女,實際上萬歷並不怎麼待見她。所以,萬曆也不喜歡朱常洛,並且有意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他的這種想法遭到大臣與慈聖皇太后極力反對。

    因立太子之事,萬曆皇帝與大臣們爭執了十五年之久,最終,可能萬曆也知道立朱常洵有違祖制,而且實在拗不過那幫大臣們,所以,還是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是,與大臣們十幾年的爭執,把他搞的身心交瘁,立完太子以後,索性就開始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萬曆皇帝雖然長時間不上朝期間,但是,這期間有他接見大臣的記錄

    萬曆皇帝不上朝主要是為了躲避群臣的騷擾,然而,他不上朝,並不代表他不理政,在他不上朝期間,賑濟荒災、整頓吏治、平定叛亂、治理河道、發展經濟、對外交往等工作,一個也沒有少,絲毫也看不出不理政的樣子,反而能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萬曆的執政能力也在不斷增長,許多疑難雜症得到妥善處理,頗有他爺爺嘉靖皇帝的執政手段,尤其是“萬曆三大徵”的勝利,尤其來之不易。

    在他長達三十年不上朝的時間裡,他曾多次接見大臣,比如萬曆十八年,大臣雒於仁給萬曆上了一封《酒色財氣四箴疏》,針對萬曆皇帝手指甲,腳指甲都有病,腦袋上的頭髮都痛的“病”象,他寫了這篇奏摺,並將萬曆皇帝的病,歸結為:酒色財氣四個字。

    雒於仁給萬曆皇帝開出的藥方是針對病灶的,可是卻深深刺痛了萬曆皇帝“怠政”“偷懶”“好酒”“好色”“好財”和“好氣”的神經。萬曆皇帝看完以後相當生氣,於是他將首輔申時行等四個人宣到了他居住的毓德宮,解釋了自己不上朝的原因(有病),而且,反駁了雒於仁的指責,自己並不喜歡酒色財氣,最後,他還暗示申時行要嚴懲雒於仁,以儆效尤。

    除此之外,萬曆四十三年,“梃擊案”發生以後,經過調查,萬曆皇帝知道鄭貴妃牽涉其中,加上多年來人們一直議論他不善待皇太子,感到事情重大,怕自己名聲受損。他一反常態的召見了大臣們,親自定案,將鬧的沸沸揚揚的“梃擊案”草草收場。

    結語

    萬曆皇帝雖然有長達三十年徹底不上朝,但是他在這期間還是接見過大臣,並且釋出過命令的。所以,要說萬曆皇帝早已經死了,長期不上朝只是掩人耳目,這種說法完全就站不住腳。

  • 18 # 文史文哥

    萬曆皇帝是明朝的一個奇葩皇帝,他有一個非常奇葩的外號,叫‘六不皇帝’。也就是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這哪是做皇帝,簡直就是做和尚,什麼事情都不管。隨著近28年的不理朝政,啥事不管,很多人就猜測萬曆皇帝早已經死去,掩人耳目而已,這個猜測非常大膽,但我覺得不太可能。我們先分析一下萬曆皇帝為何能夠成為‘六不皇帝’,為何28年不理朝政?

    酒色財氣的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朱翊鈞前期還算是一個不錯的皇帝,重用張居正,進行萬曆改革。使得萬曆初期朝氣蓬勃,大明王朝又呈現出一副蒸蒸日上的治世。然而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就像變了一個人。當然大臣也屢次對萬曆皇帝進行勸諫,非常有名的雒於仁罵萬曆皇帝‘酒色財氣’。

    皇上之病在酒色財氣者也。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明史》

    當然萬曆皇帝並沒有殺雒於仁,但也使得萬曆皇帝和大臣之間有了矛盾。

    然而真正讓萬曆皇帝和大臣鬥氣的關鍵性事件還是國本之爭!

    國本之爭鬥氣大臣

    萬曆皇帝真正成為‘六不皇帝’的原因之一是和大臣鬥氣的國本之爭。萬曆皇帝的老婆鄭貴妃生了福王朱常洵,對朱常洵特別寵愛。然而大臣們堅持要立長子為繼承人,萬曆皇帝就是不幹,於是和大臣們開始鬥氣。這一斗氣就鬥了近15年。從此以後就甩手把大事都交給大臣去辦。但是萬曆皇帝手中控制著真正的權利,並且還壟斷了很多的財。天下百姓最少有一半的錢財都進了萬曆皇帝和福王朱常洵的口袋裡。

    萬曆皇帝是明朝歷史上最富貴的皇帝,福王朱常洵是明朝歷史上最富貴的親王。

    身體有疾,貪圖享樂

    國本之爭是萬曆皇帝成為‘六不皇帝’最重要的原因,當然還有萬曆皇帝本身的原因。

    近期考古發現,萬曆皇帝的身體是有殘疾的,特別是他的右腿比左腿足足短了7公分,也就是長短腿。同時頭部存在很明顯的齲齒現象,也就是牙口不好。

    但是更多的還是萬曆皇帝的惰性在驅使他成為‘六不皇帝’。就像之前雒於仁說的酒色財氣!一個人一旦當了皇帝,有了無上的權力之後,他的惰性就會放大,他想擁有的慾望就會無限放大!

    所以我認為萬曆皇帝成為‘六不皇帝’,身體有疾是藉口,貪圖享樂是根本原因,國本之爭是最重要原因。

    最後,談一談萬曆皇帝有沒有可能早已經死去,28年以來是傀儡呢?我覺得可能性不大,畢竟萬曆一朝還發生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這三大徵取得了完全勝利。這和萬曆皇帝的出面是有很大的原因。

    參考文獻:《明史·明神宗實錄》

  • 19 # 關山硯

    歷史本身就潛藏著某種輪迴反覆,當封建專制集權到一定程度、生產關係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制度結構就會瀕臨散架,萬曆中興就是大明王朝最後的一次迴光返照。

    眾所周知,明朝皇帝多奇葩。有潛心研究木工的、專門修仙問道的,更有甚者,將近30年罷工不上朝的。今天要說的這位主人公,就是這位長期罷工的萬曆皇帝。

    一、萬曆會不會早已經死亡?

    首先可以排除這個可能!

    自古以來,皇室的血脈核定最為嚴謹,每一位皇子公主出生時都有金匱玉碟。不僅如此,皇帝去後宮的次數、寵幸了誰都會有專人記載,在這樣嚴謹的規章制度下,一國之君絕對不可能早已死亡,而對外謊稱皇帝只是不上朝而已。

    二、28年不上朝為什麼國家機構正常運轉?

    一個國家的運轉,其實就像一輛汽車一樣,當速度慢下來時,依靠自身的慣性還能持續前進。萬曆罷工28年期間,整個國家並沒有停止發展,靠的就是這種機構慣性。

    萬曆皇帝沖齡踐祚,後宮主要是太后管理,而前朝就是張居正在維護。萬曆初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實行一系列的改革,推行“一條鞭法”,極大地促進了國家政治經濟水平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

    說起這位萬曆帝,其實他本人並不是一位好逸惡勞的皇帝,從小到大、甚至是在位的前十五年,這位皇帝對自己的工作都是兢兢業業、絲毫沒有放鬆。

    1572年明穆宗駕崩,年僅十歲的朱翊鈞繼位,史稱萬曆皇帝。由於明穆宗在位時就十分器重張居正,因此萬曆繼位後,張居正和其他三位輔佐大臣,就成了前朝政治中的主要力量。

    在張居正的嚴厲管教下,小萬曆變得勤奮好學,對功課不敢懈怠,這樣的行為一直保持到萬曆登基。登基後的萬曆繼續保持優良作風,對朝政之極盡勤勉,如果不是接下來發生的兩件事,也許萬曆還會一直勤奮地工作下去。

    三、萬曆罷工真相

    第一件事,就是對張居正的肅清。

    一路走來,萬曆都將張居正視為最敬愛的老師,對於老師的一言一行,萬曆都奉為準則。再加上父親的器重、太后的信賴,更加深了張居正在萬曆心中的敬意。

    自從張居正死後,他生前的一些負面訊息逐漸公之於眾,這位看似清廉公允的張首輔,背地裡竟是一個貪財好色、驕奢淫逸的人。他家中所藏的珍寶,比宮裡有過之而無不及, 也與之前對萬曆的勸誡背道而馳。

    曾經無比崇高的偶像形象,瞬間在萬曆心中倒塌,成年後的萬曆展開對張居正的清算,也否定了老師生前的一切成就,這一事件對萬曆的人生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二件事,就是持續15年的國本之爭。

    關乎萬曆立儲之事,當時的朝堂一直有兩種聲音。群臣上下都支援皇長子朱常洛,但萬曆本人卻不喜歡這個宮女所生的兒子,則傾向於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兩種聲音僵持不下,一直對峙了15年。

    這15年以來,朝堂之上發生過無數次爭吵,無數大臣或貶或罰,整個帝國不得安寧,萬曆與鄭貴妃也被折騰得心力交瘁。故事的結尾,這位皇帝在群臣的挾制下,迫於無奈立了朱常洛為太子。而萬曆也深感自己身為一國之君,卻也無能為力,於是對朝政逐漸失去興趣,從而造成了28年不上朝的局面。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開始,封建專制到了明朝空前加強,朱元璋為了穩固皇權,撤掉丞相之位、設立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牢牢把控著整個國家的輿論和思想。在整個封建機構的運作之下,明朝文官擁有巨大的力量,他們可以控制皇帝想法,當萬曆行為與常規有悖時,這些文官想盡辦法扭轉君主的思想,皇帝之位形同傀儡。

    經過張居正的肅清以及國本之爭,萬曆也深刻明白整個國家由不得自己做主,於是他放空權力、甘居幕後,長達28年不上早朝,用這種默默的行為與國家制度、文官集團抗爭。

    雖然整個國家在機構的慣性下照常運轉,社會局面看起來穩中有進,但亡國的禍根就此埋下,說明朝亡於萬曆一點也不為過。1620年萬曆駕崩,繼位的朱常洛也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逝世,此後大明王朝只歷經兩位皇帝就面臨亡國,故明實亡於萬曆!

  • 20 # 營三千

    這種腦洞簡直是莫名其妙……萬曆又不是失蹤,要是失蹤了,這麼想還不算離譜,可是萬曆只是不上朝而已啊……別的活動他又不是完全不參加……我就不說別的了,要是真如題主所說萬曆死了,那他後面那一堆兒子女兒又是誰生的??

    萬曆皇帝不上朝,但是一個皇帝,不是隻有上朝這一件事可做,除了上朝,在別的事情上如何掩人耳目?萬曆的靈柩怎麼運出去?后妃如何處理?想當年趙高和李斯瞞秦始皇的死訊,瞞了幾個月已經非常困難了,想要瞞幾十年簡直是天方夜譚。

    對於萬曆拒絕上朝之後的生活,其實,各方面記載都非常詳細。萬曆在深宮之中,撈錢、寫字、看小太監玩,私下召見大臣……各種事情,他都做了不少。萬曆野獲編中記載說萬曆後期某天,萬曆召見了幾個大臣,結果御史劉光復說話惹怒了萬曆,萬曆命小太監當場揍了他一頓,在旁圍觀的內閣大臣吳道南難得見到萬曆發火,竟然被嚇得“便液並下”,當場嚇尿了。

    萬曆召見申時行也有很多次,每次都與申時行有詳談,他會客氣地對申時行說:“朕居深宮,外問民情事務,不得周知,還要先生每調停有該說的不時奏來。”也會為了大臣的批評而鬧脾氣,惱火地說:“人臣事君,該知道理。如今沒個尊卑上下,信口胡說。”還要申時行好言安慰他。他要去謁陵,要去拜見母后李太后,要在國家大事上作決斷,也要參與一些重大的儀式,他只是不上朝,不是和大臣玩失蹤……

    萬曆有足疾,這是考古發掘認定的,同時他自己也說自己身體常年不好,不上朝在客觀上還是有一些身體因素的,當然,主要是因為他懶,對國家缺少責任心(不過對撈錢倒是很上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要怎麼去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