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國一柱
-
2 # 鋼鐵小丸子
跟悔創阿里的馬雲談工資,
跟一無所有的王健林談目標
跟不知妻美的劉強東談美女
跟北大還行的撒貝南談學校
跟普通家庭的馬化騰談創業
跟厭倦生活的李嘉誠談日子
跟自力更生的王思聰談父親
-
3 # 知無常斷張揚
世上最有道理的一句話是什麼?
第一,最有道理,也就是,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這句話都是正確的,你舉不出相反的例子。
一句話,不是兩句,三句或者更多,只是一句!
我也思量了很久,到底回不回答這個問題?
直到這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浮現腦海,我才敢拿出來和條友們一爭高低。
同時,用這句話豐獻給為祖國而獻身的革命烈士,你們的生命重於泰山!你們是,才是我們最敬愛的人!祝祖國生日快樂,繁榮昌盛!
-
4 # 使用者9769859476497
在毛主席手裡把一個破爛的舊中國,建立成秩序井然,體系完整(組織體系,輕重工業體系,軍事丶科教衛體系......)孕育了工商這隻母雞,後來才有蛋吃。兩彈一星\潛艇等大器都是那時搞出來的,艱難時靠自力更生。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世界上最有道理的一句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一、釋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害。
二、出處:
(一)原文見《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也有這麼一段話:“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三)唐初魏徵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見《貞觀政要·論政體》:“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四)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三、出處所說大體意思及其意義:
戰國時,著名思想家荀況(荀子),在他的著作《荀子·王制》中說:統治者像是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淹沒。
兩千多年前,思想家就能認識到“以民為本”的重要性,雖然是有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但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是深刻認識到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統治階級的一切違背民眾意願的做法,必將受到懲罰,甚至是影響統治階級的統治導致被推翻。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說到了,也做到了,所以被後人歌頌為“一代明君”,他所在位的時期也被稱為“貞觀之治”,來表達當時的政績和輝煌。
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無限的,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被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以民為本”、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及和“載舟覆舟”就是源於荀子、魏徵和唐太宗談論君與民的關係及其重要性的故事。
以上回答如有不當,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