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葉茶1982

    《蒲松齡的傳說》(三)

    淄川西面山裡有個青雲寺。古時候很多讀書人為了討個“平步青雲”的好彩頭,經常到青雲寺借宿讀書。

    蒲松齡也不能免俗。

    今天茶叔跟大家分享的這個小故事,就是蒲松齡在青雲寺讀書時發生的。

    那年夏天,年青的蒲松齡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文友一起去青雲寺讀書。為了早日考取功名,大家都卯足了勁兒的日夜苦讀。

    一天中午,在後山散心的蒲松齡遇到了姑家表哥。原來,平日裡喜愛弓馬刀槍的表哥今天出來打獵,收穫還不小。

    在眾多獵物當中,蒲松齡發現了一隻後腿受傷的青狐。毛皮光滑鋥亮,兩隻眼睛炯炯有神,頓生憐憫之心。

    他對錶哥說:“這狐狸皮色真好!我正好缺個皮帽子,你把它送給我吧!”

    “嗐!回去我就讓下人們收拾乾淨做出來,改天去蒲家莊看俺舅的時候給你捎過去。”表哥倒是爽快。

    蒲松齡忙說:“不用了,這三兩天我正準備回家一趟,你直接把它給我,我自己帶回去就行。”

    回到寺裡,蒲松齡找和尚討了金瘡藥給狐狸敷上,又用布條幫它包裹好。到了晚上,悄悄把它給放了。

    約麼過了個把月光景,正在窗前讀書的蒲松齡忽然接到了一張請柬。聽和尚說,送請柬的是個眉清目秀的小書童。

    傍晚時分,一輛華貴的馬車停在了青雲寺門前,一個管家模樣的人請蒲松齡上車赴宴。

    不大會兒功夫,馬車開進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宅第,一個身材修長、劍眉星目的年青人在臺階前迎接他。

    進屋一看,一排排高大的蠟燭把房間照得亮如白晝,金絲楠木的桌子上擺滿了美味珍饈,酒杯酒壺嵌金包銀俱是異域之物。

    正納悶呢,年青人向蒲松齡自我介紹說他叫胡生,聽說蒲松齡的學問大、人品好,特地請來一聚。

    年輕人都喜歡交朋友,蒲松齡也不例外。一壺葡萄美酒下肚,兩人儼然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說話間,壺中美酒又見了底。

    胡生喊道:“小妹,哥哥的貴客到訪,怎能不來見上一面?還不快來給貴客斟酒!”

    門簾輕挑,從門外進來一個妙齡少女。說不盡的唇紅齒白、眉目如畫,道不完的身材窈窕、步步生蓮。端的是此人只應天上有,人世哪得幾回見!

    平日裡只和幾個書呆子、鐵哥們兒廝混的鋼鐵直男蒲松齡哪見過這陣勢?當時就驚呆了。

    換成誰也扛不住啊,就差沒流鼻血。

    等人家姑娘把酒杯都倒滿了,他還沒回過神來。

    胡生見狀哈哈大笑。蒲松齡滿臉通紅,羞的恨不能鑽到牆縫裡去。

    可人家姑娘酒杯都端起來了,自己總不能不喝吧?結果幾杯之後就醉倒了。

    第二天蒲松齡醒來一看,是在一間寬大的書齋,身邊睡著昨晚敬酒的胡小妹。

    他一骨碌爬起來,想努力記起昨晚發生了什麼,卻怎麼也想不起來。

    胡小妹說昨天夜裡胡生有急事出門了,託她千萬千萬照顧好自己的貴客。而蒲松齡喝的太多,安全起見,她在書齋陪了一夜。

    蒲松齡心想:“這下可壞了!人家胡生請自己來家裡做客,好酒好菜招待不說,自己卻喝得酩酊大醉,還讓人家妹妹照顧了一夜,這以後可怎麼跟人家胡生見面啊?!”

    正在羞愧難當的時候,胡小妹說:“蒲公子,您不要驚慌,聽我給您說個事兒。一個多月以前,您是不是救過一隻青狐?

    實不相瞞,那就是我哥哥。本來他很早就想報答於您,可身體還沒養好。現在腿傷好的差不多了,所以冒昧的請您大駕光臨。

    您對我哥哥有救命之恩,我們家怎麼報答您也不過分。”

    蒲松齡這才明白過來,胡生就是自己救治放生的那隻青狐。人家這是報恩來了。

    他對胡小妹說:“我蒲松齡一介書生,那天看到令兄有難,不過是做了該做的事情,舉手之勞,不該得到這麼厚重的禮遇。我想我該告辭了。”

    胡小妹道:“您是個好人。您的惻隱之心救了我哥哥的命。不過他現在有事出去了,您再多留幾天,等他回來之後再走也不遲。”

    短短的三天時間裡,蒲松齡發現胡小妹不僅漂亮,而且還有很深的文學造詣,幫他解決了很多困擾已久的文學難題。

    胡生回來後,又擺了一桌極為豐盛的宴席。他告訴蒲松齡:“恩人與我有救命之恩。臨別有一言相贈:

    您雖然嚮往仕途,但卻不是做官的料。

    封建社會、皇家天下,必須要臉厚心黑、鐵石心腸,冷血無情、溜鬚拍馬,會撈會貪、同流合汙才能站得住腳。

    而您宅心仁厚、嫉惡如仇,俠肝義膽、孤傲峭直,正好與之相反。有道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您將來在文學方面可能會有極高造詣,卻可能註定與官場無緣。”

    蒲松齡說:“微末功勞,不足掛齒。蒙您如此厚待,愧不敢當。胡兄之言,蒲某謹遵教誨。”

    二人分別後,蒲松齡在青雲寺門前下車一瞧,滿山的樹葉都黃了,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個月。

    後來的事情也恰如胡生所言,蒲松齡考了一輩子也沒考上個一官半職。倒是因為與狐仙的各種際遇,促使他寫成了一部煌煌鉅著《聊齋志異》。

  • 2 # 關外郎

    蒲松齡罵官司

      一日,聊齋先生蒲松齡乘渡船外出,同船的除了船伕之外,還有4位乘客:衣冠楚楚的朝廷官員、正當妙齡的賣花女、身背鋸斧的木匠和衣衫襤褸的拾糞老農。

      船到河心,官員自恃滿腹才學,便對大家說:“恕工冒昧地請諸位各依本人身份,用三字同頭、三字同旁,對一首七絕,首尾相融貫連鎖。”說著,他先開了腔:“三字同頭官宦家,三字同旁綾緞紗。若非朝廷官宦家,誰人能穿綾緞紗?”

      木匠師傅手扶斧箱,略加思索吟道:“三字同頭廟廊庫,三字同旁檁椽柱。如若要建廟廊庫,怎能離了檁椽柱?”

      賣花女一亮雙眸,快言快語:“三字同頭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娘娃。若非妙齡姑娘娃,哪個敢講戴芙蓉花?”

      船伕手不停篙,笑著吟出一詩:“三個同頭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不是男子大丈夫,何人能識江海湖?”

      蒲松齡憎恨世首黑暗,同情百姓疾苦,隨口吟道:“三字同頭哭罵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聲聲哭罵咒,只因世道狼狐狗!”

      輪到拾糞老農了,只見他不慌不忙,從容吟道:“三字同旁稻秫稷,三字同頭屎尿屁。牲畜吃了稻秫稷,當路排出屎尿屁。”

      官員本想炫耀一番自己的官職與文才,不料今日遇到的幾位看似卑微,卻均非等閒之輩。於是灰溜溜的不再言語了。

      勵志向學

      明崇禎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齡誕生於蒲家莊內故宅北房中。此時,其父正夢見一位偏袒上衣、乳際粘有一貼圓如銅錢藥膏的病瘦和尚進屋。而蒲松齡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曇”降生自況。

      蒲松齡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過嗣者兆興迴歸)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專(李氏所生)、柏齡兩兄,下有一弟鶴齡。因家境漸落,不能延師,兄弟四人皆從父讀。蒲松齡天性聰慧,經史過目能了,尤得其父鍾愛。

      清順治十四年,18歲的蒲松齡與本縣豐泉鄉大劉(今羅村鎮道口村)“文戰有聲”的庠生劉國鼎次女成親。

      次日,新婚後的蒲松齡初應童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文名藉藉諸生間。其制藝《早起》、《一勺之多》,大為山東學使施閏章稱賞。其批語:“首藝空中聞異香,下筆如有神,將一時富貴醜態,畢露於二字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次,觀書如月,運筆如風,又掉臂遊行之樂。”

      越歲,躊躇滿志的蒲松齡與同窗摯友張篤慶(歷友)、李堯臣(希梅)、王鹿瞻等結為“郢中社”。每聚首則放懷吟詠,寄興唱和,詩成共載一卷。旨在長學問,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補文業。

      其後,蒲松齡歲歲遊學在外。先去城西沈家與寧紹道參議沈潤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燈火”;又應李堯臣之邀,於康熙三年春到城東李家與之“共筆硯”。此間,雖經兄弟析箸之變,然而蒲松齡卻未改求學之念。為惜時篤學,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館的外甥趙金人(晉右)的建議,作《醒軒日課序》以勵志。再後來,面對分家後“居惟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叢,蓬蒿滿之”的現狀,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齡不得不違心的終止了在李家的借讀。自康熙五年前後,他便到城西王村課蒙,開始了他的熟師生涯。這是他的初館階段。

      遊幕寶應

      康熙九年秋,蒲松齡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一女)的生計,也為了開闊眼界,應聘於同邑進士、江蘇寶應縣令孫蕙(樹百),南下寶應縣署作幕賓,幫辦文牘。他騎馬南行,從益都縣顏神鎮(今博山區)西南青石關入萊蕪縣境,經沂州進蘇北,渡黃河(清初由蘇北入海),最後到達寶應。

      寶應乃蘇北古邑,隸揚州府轄,由於地處淮河下游並臨大運河,當水路之衝,因而迎送官員驛站供應繁重;且遇連年水災,土地村舍俱淹,百姓號寒啼飢,流離失所。孫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災邑,處境困難,蒲松齡的到來確實幫了他的大忙。次年春,孫蕙被調兼署高郵州署。

      蒲松領代孫蕙共擬書啟、文告等稿90餘篇,大都體現了州縣官吏的艱辛、難以強項的處境與災區的慘狀、百姓的困苦,為孫蕙贏得了一定的政聲。

      南遊期間沿途登眺以及蘇北水鄉的秀麗風光,激發了蒲松齡的文學創作熱情。而他親眼目睹了仕途險惡與社會的黑暗以及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災民慘狀,都為其文學創作提供了更深廣的生活感受。

      然而,這種代人歌哭的差事,終究難圓自己的科舉夢。他決意辭幕,並於康熙十年初秋北歸。

      八年窘困

      南遊歸來的七八年間,是蒲松齡人生道路上最艱難的階段。他滿以為憑自己的才智,會順利透過科舉考試而一展鴻圖,但卻事與願違,使其感慨萬千。其詩句“世上何人解憐才”,“痛哭遙追阮嗣宗”,“獨向隴頭悲燕雀,憑誰為解子云嘲?”抒發了他壯志難酬且不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視世俗庸人並以懷才不遇的楊雄自比的清高情懷。

      這期間,他曾隨淄川文人領袖高珩、唐夢賚等遊覽齊魯山水,東去勞山,南登泰岱。但仍靠輾轉設帳於豐泉鄉王家等縉紳之家維生。

      科舉無望,難達青雲之志,而災年頻仍,缺乏充飢之糧。中年的蒲松齡身負重擔,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艱難掙扎。

      設帳西鋪

      康熙十八年,已屆“不惑”的蒲松齡應同邑畢家聘請,設帳城西西鋪莊。畢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門望族”。館東畢際有(載積)之父畢自嚴(白陽)是明崇禎間戶部尚書。畢際有原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罷歸,優遊林下,詩酒自娛。他與王士禎、高珩等諸多名門多有交往聯姻,就連任淄官吏亦多與攀結。畢家財力富足,居第宏大。除尚書府外,有綽然堂、振衣閣、效樊堂、萬卷樓等,第後石隱園方廣十畝,廳臺廊榭,竹石花樹,景色怡人。

      蒲松齡為畢家教授八個弟子,還兼職大量應酬文字,並參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賴。他與老少東家相處融洽30年,同時也為自己營造了一個讀書、應試、著書的安定的生活環境。

      科場偃蹇

      由於畢家的優越條件和厚待,蒲松齡能在教書並處理雜物之餘,得以安心預習舉業,以圖博得一第。但其命運不濟終身未能如願。他參加鄉試的確切次數與不中的原因難以說清,僅就有記載的二次都是因為犯規而被黜。

      第一次在康熙二十六年秋其48歲時,因“闈中越幅(在考場書卷時,誤隔一幅,不相接連)而被黜。其詞《大聖樂·闈中越幅被黜,蒙畢八兄關情慰藉,感而有作》稱:“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飄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痛癢全無”。將其在考場發現自己“越幅”後的震驚狀態及頹喪心情表露無遺。

      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其51歲時,因故未獲終試而被黜。其詞《醉太平· 庚午秋闈,二場再黜》稱:“風粘寒燈,譙樓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強老兵。蕭條無成,熬場半生。回頭自笑艨騰,將孩兒倒繃。” 這兩次失敗,對他及家庭打擊太大了。儘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卻出面干預了,勸其說:“君勿須夏爾!尚命應通顯,今已臺閣矣。山林自有樂地,何必以肉鼓吹為快哉!”他認為妻子說的對,可每見兒孫赴試,自己便心生慾念,往往情見乎詞,而劉氏總漠置之。

      屢試不第,使他抱恨終生。其詩詞及《聊齋志異》的《葉生》、《王子安》、《賈奉雉》等諸多篇章中對此都有深刻的感受與逼真的描寫。

      誌異著述

      蒲松齡的科舉夢想破滅了,而其著述之心卻始終未泯。他從年輕時即著手創作的《聊齋志異 》 ,一直斷斷續續未能結集。來到畢家後條件好了,有石隱園的美景,有萬卷樓的藏書,再加館東的支援,他決心續寫完成這部鉅著。從此他便集中業餘的精力投入到蒐集素材與構思創作中。“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寒來暑往,日復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載筆”,終於完成了他的“孤憤之書”。後來,他還以淄川方言撰寫了《牆頭記》、《慈悲曲》、《姑婦曲》、《磨難曲》等十四種通俗俚曲及《鬧館》等戲三出。其救世婆心顯而易見。他在創作小說、詩文、俚曲、戲的同時還編撰了《日用俗字》、《農桑經》、《藥祟書》等多種科普資料工具書。充分體現了他的為民思想。

      篤重交遊

      蒲松齡在西鋪期間,由於館東的鄉宦地位條件,更因其詩文尤其《聊齋志異》的廣泛傳播,使其聲望與交遊日漸擴大。他不僅與本邑友人、省內資深的名士交好,而且還受到邑侯、憲臺的青睞。其中的李堯臣、張篤慶、趙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觀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潛、安於拙、袁藩、畢盛鈺、畢盛統、華世持、韓逢、譚再生、張元、楊萬春、唐夢賚、鍾轅、朱緗、吳木欣、張貞、李之藻、汪如龍、張嵋、時惟豫、喻成龍、黃叔琳 、王士禎等,他們同孫蕙與畢際有父子一樣,都曾對蒲松齡的生活、舉業、思想乃至寫作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及作用。因而蒲松領與他們的交情深厚,其著作中多有記載。

      歲貢暮年

      至康熙四十八年,70歲的蒲松齡結束了在畢家的塾師生涯,撒帳歸裡。自此能心境閒暇,安居斗室,日以抱卷自適,或東阡課農,或時邀五老斗酒相會。

      先是,他幾個可愛的稚孫皆以痘殤,令他傷心不已,後來,與他共患難的妻子又不幸病逝,更讓他痛不欲生。它飽含深情撰寫了《述劉氏行實》緬敘妻子美德,還滿懷悲傷作《悼內》等詩八首以挽悼。當江南畫家朱湘鱗為其畫像時,他親筆題跋兩則。妻子去世使他失去精神支柱,年後他去看望劉氏墳墓,又寫詩《過墓作》懷念亡妻,讀來催人淚下。康熙五十四年春節,邃於易理的蒲松齡自卜不吉。正月初五,他率兒孫為父盤上祭日墳,似冒風寒,醫投理氣之劑,自是食量盡減。至二十二日竟倚窗危坐而逝。

      蒲松齡科舉不第,無緣官場,終身清貧,僅靠教書為生。然而,他卻沒有頹廢,更未流俗,而是集中業餘精力,勤奮著述,無償地為後世流下了諸多彌足珍貴的文學瑰寶。

      據同邑文人張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載,聊齋著作有:《文集》四卷,《詩集》六卷,《誌異》八卷;還有碑陰所附:“雜著”五冊(《省身語錄》、《懷刑錄》、《歷字文》、《日用俗字》、《農桑經》各一冊),“戲”三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通俗俚曲”十四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魔殃》、《寒森曲》、《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各一冊,《禳妒咒》、《富貴神仙曲》後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各二冊)。另外還有墓碑未載的部分編選與輯錄作品等。由於古人習慣於在自己的詩文等作品前冠以室名,因而蒲松齡的著作分別稱為:《聊齋志異》、《聊齋詩集》、《聊齋文集》、《聊齋雜著》、《聊齋俚曲》、《聊齋戲》等

  • 3 # 任凇

    蒲松齡的傳奇人生:少年得志中年著書身後成名,一生著述頗豐[大偵探皮卡丘][大偵探皮卡丘]

    蒲松齡因《聊齋志異》而名聲顯赫,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實在他早年的生活中,窮困潦倒是一直伴隨他的。雖然在科舉考試中蒲松齡連續考了縣、府、道三個第一名,但也似乎是江郎才盡,接下來的考試均未考中。

    蒲松齡出生在山東一箇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待他成年時家裡經濟已經走下坡路了。後來兄弟分家後,蒲松齡得到的財產只有沒有四壁、到處長滿小樹和蓬蒿的房架子。就剩這幾間破屋,蒲松齡與妻子住在其中。

    蒲松齡託親求友,謀得一個教師的工作。但是薪水太少,吃清水煮菜都難以為繼。後來蒲松齡受聘於另一家做教師,薪水只發銅錢,想換白銀還得自己掏手續費。在這種境遇中,蒲松齡遇到了個山東有名的藏書家畢際有,於是他到畢家教書,待遇提升後還有筆墨燈火補貼

    蒲松齡在教書之餘還幹著好幾份職業,幫助畢家採購、應酬、代寫書信,簡直成了畢際有的經紀人和管家。實現財務自由的他在40歲開始寫《聊齋志異》。每當有人講奇聞逸事,他就記錄下來。蒲松齡的妻子也支援他寫。

    [憨笑]總結:①詭異的讀書生活

    ②漫長的教書生涯

    2020.3.30

  • 4 # 隨緣King

    說起蒲松齡。很多人都會想起他寫的那部小說,對於他的一些其他的相關軼事,很多人都不太瞭解,今天就為大家揭秘一下蒲松齡。

    蒲松齡有另一個名字叫做蒲留仙,1640年出生于山東淄博。在他爺爺的時候,家裡還是做生意十分富有的,結果到了他爸爸的時候,因為不會做生意,整個家都敗落了,因為想改變家庭命運,只能透過參加科舉考試,於是蒲松齡就開始讀書參加考試。在19歲的時候,蒲松齡參加了考試,前幾次考試都十分的順利,考了第1名,但是功名卻始終拿不到,直到72歲的時候,他才考中了一個貢生,擔任了一個職位,這個職位放到現在也就是個初中校長。

    蒲松齡小時候呢,也比較聰明。有一天,他的爺爺找來了當地一個著名的風水先生,讓這個風水先生,給自己挑選一塊比較好的墓地。然後這個風水先生說,蒲松齡爺爺選的這個地方的確是一個風水寶地,不過家裡要四代之後,才能出現一個人才。老爺子就覺得不太滿意,又想換一個地方。這時在一旁的蒲松齡就說:爺爺你不用不開心,也不用等到第四代了,你直接把我老太爺的墳遷到這裡就好了,我不就是第四代嘛,那我就可以成為人才了。他爺爺還沒有說什麼,旁邊的那個風水先生就說:老爺子您不用愁了,現在這個人才已經出了,就是您這個孫子。

    蒲松齡家當時所在的城的官員十分的殘酷,又蠻橫不講理。 有一天,蒲松齡的隔壁鄰居喝醉酒,把人給打死了這官員就敲詐一下蒲松齡家:就說隔壁鄰居打死人了,他作為鄰居也有責任,就要帶走蒲松齡的爸爸。這時候還是小孩的蒲松齡,就衝了進來,拉住他爸爸的手說,西邊隔壁鄰居家著火了,讓他趕緊去看一下。這個官員看到有個小屁孩兒過來就很生氣,大聲罵:隔壁鄰居家著火,跟你爸有屁關係,你趕緊給我滾。蒲松齡立刻說:官爺,既然這樣,隔壁鄰居家打死人,和我們家有什麼關係呢?說完就帶著自己的爸爸回家了,這官員氣得不行,但又沒辦法。

    蒲松齡回家鄉去當老師,一當就當了40年。不過除此之外,他最愛乾的事情還是寫小說。為了收集更多的小說素材,他除了上課之外,就坐在村門口。辦了一個茶攤子。因為村口是許多趕路的人的必經之路,看到這個茶攤子,很多人就會坐下來喝一杯茶,抽抽菸休息一下。這些坐下來喝茶抽菸的客人就會問一下蒲松齡收費多少錢?蒲松齡告訴他們,喝茶抽菸不用付錢,但是是需要跟他講一些故事。客人覺得很奇怪,但是還是詢問蒲松齡想聽什麼樣的故事。蒲松齡告訴他們,就想聽一些鄉土傳聞,越奇怪的越好。這些趕

  • 5 # 觀雪一壺酒

    講一個蒲松齡小時候的故事。

    蒲松齡少時聰慧,鄉里聞名。當地一個姓石的鄉紳十分嫉妒,就想找個機會和他較量一下。

    這天,他找到正在玩耍的蒲松齡,指著不遠處被泥牆壓死的一隻小雞信口胡謅道:“細羽家禽磚後死”,唸完得意洋洋地要蒲松齡對下聯。

    蒲松齡早就看穿了一切,他假裝為難的說:“先生妙句,我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地試著對對。”

    石鄉紳信以為真,便點頭同意了。

    蒲松齡扳著指頭說:“粗對細,毛對羽,有家必有野,有禽還有獸,石同磚成對,先與後可聯,生死相對,自不必說。好不容易湊上了,先生連起來看看怎麼樣?”

    石鄉紳照蒲松齡對的字一念,臉一下就紅了,原來這七個字連起來是:“粗毛野獸石先生”。

    ------------------------------------------------------------

  • 6 # 安思講歷史

    來嘍,這個問題安思來答。

    蒲松齡以所著《聊齋志異》聞名於世,時至今日,在其家鄉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仍廣泛流傳著有關他的傳說、軼事。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青山綠水環繞的淄川古城不僅哺育了勤勞善良的人民,滋養了名垂千古的歷史文化名人,還為多彩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沃土。那麼當年蒲松齡又發生了哪些奇聞軼事呢?

    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熱衷功名。父親蒲槃時家道已漸中落,曾娶妻孫氏、董氏、李氏,蒲松齡為董氏生的兒子。崇禎十三年四月十六日蒲松齡出生了,“蒲松齡的出生”民間傳說是“神奇誕生”。而在蒲松齡出生傳說中,有兩種傳聞,一種說蒲松齡病僧轉世。最初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自己講述的一個故事,後來隨著《聊齋志異》的傳播而在民間流傳開來。說是蒲松齡出生前,蒲槃夢到了一個病和尚,又高又瘦,兩乳間貼著一塊黑膏藥。 而蒲松齡的相貌與和尚極為相似,且兩乳間有一塊黑痣。蒲松齡少時體弱多病,蒲槃怕他不能長命,便取名為“松齡”,又因與夢中和尚相像,取字為“留仙”。

    還有不同說法,說蒲槃樂善好施,不僅深得百姓愛戴,也得到滿井村廟裡老住持的賞識。蒲松齡出生時,蒲槃守在門外,夢見老住持前來告辭,蒲槃挽留他在家中過夜,這時傳出孩啼聲,蒲槃驚醒。蒲槃看孩子胸前有塊黑痣,尤如老住持胸前的黑膏藥,蒲槃說這是老仙師轉世。次日,廟裡傳來老住持夜裡圓寂的訊息。為了紀念老仙師,蒲槃才給兒子取字為“留仙”,取名為“松齡”。其實在我國古代,病僧是一種獨特的形象,貧窮和苦行是其基本象徵,也是福報的前提,因此,知識分子常喜歡以病僧自指,實則蘊含著積善得福與科舉成功之意。

    另一種則是蒲松齡文魁星轉世之說,蒲松齡原是文魁星,因得罪玉帝而被貶到人間。他出生這一年,淄川大旱,皇帝派兩名道員探察災情。兩人剛到蒲家莊就下起傾盆大雨,恰巧躲到了蒲松齡家門樓下。 這時蒲松齡剛出生不久,家門上繫著紅布。 一個道員發現了紅布,認為這個孩子命硬,出生就有人守門,將來一定是大官,便想破解了這命數。 這時迎面走來一個教書的窮秀才,道員就騙他說這家有人病了,秀才恰巧略懂醫術,未加思索便衝進屋內。蒲松齡的命運就這樣被秀才衝撞了,以至於他雖是文魁星下凡,但一生都是貧窮的教書先生,與那秀才的命運極為相似。

    其實文魁星轉世之說在文人傳說中也較為常見,意在突出人物在歷史文化方面的貢獻。孔子出生傳說《神祇轉世》也講孔子是天上文曲星或者通天教主轉世,到凡間來教化百姓的。此外,范仲淹、包拯等人亦有傳說是文曲星轉世而來。蒲松齡一生雖未取得功名,在封建等級社會中始終處於社會下層,但是民眾卻認為他是文魁星轉世而來,說明他的鉅著《聊齋志異》以及才華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 7 # 文史探微

    聊聊我與蒲松齡故居及蒲學研究、宣傳的緣分。

    第一次參觀蒲松齡故居是1979年,當時故居還是村裡的倉庫,放著農具,正房“聊齋”已經年久失修漏雨了。 1980年建蒲松齡紀念館,對故居、柳泉、墓園進行了修葺、擴建,徵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書畫題詠展室,資料室,接待室,辦公室,增設了南大門,使故居的管理日趨完善。故居已成為一處初具規模的蒲學研究陣地和馳名中外的旅遊點。

    這期間,我與紀念館長魯童先生合作《山東風物誌》等書籍上發表介紹蒲松齡及紀念館的文章。我還組織改編了一批《聊齋故事連環畫》,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由我改編的《王六郎》,印數達百萬,發行到許多國家;至今四十年過去了,還鑲嵌在鏡框內懸掛在蒲松齡故居著作展室內。我曾陪同北京、上海、廣東及山東等省市出版社負責人多次參觀蒲松齡故居。

    沈雁冰(茅盾)先生為蒲松齡墓園等多幅題款題詞,是我拿著原件找攝影家拍的照片;著名書畫藝術家尹瘦石的蒲松齡畫像等也是如此。我還陪同省有關負責人、專家觀摩過一些民間收藏的蒲松齡文物。

    關於蒲松齡的軼事,也是1980年,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的老作家牟仁均、杲紅星等先生找到我,說從民間蒐集到一些蒲松齡的軼事,問我能不能出版?我看了一下,除了有些篇章與其他名人軼事有類似的外,大部分還是符合蒲松齡的身份和經歷的。並提出了組織隊伍、廣泛蒐集、結集出版的建議,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去年9月,與老友王晶明先生聊起此事,他當年也曾蒐集過蒲松齡軼事,在蒲松齡設帳教書的王村鎮西埔村採風時,聽畢怡德老人講了蒲松齡在畢府生活的兩個趣事。這兩個小故事,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今錄其下,以饗讀者。

    《韮菜詩》

    一寸兩寸,

    與我無份,

    三寸四寸,

    偶有一頓。

    七寸八寸,

    上頓下頓。

    這是蒲松齡寫的《韮菜》詩。早春,韮菜鮮嫩可口,蒲松齡吃不著,可到了夏天,頓頓是炒韮菜。

    評點:有點煩啊,有點煩。

    《磚吃豆腐》

    一天,蒲松齡吃中午飯,菜是炒豆腐。飯後,畢府廚房傭人去拿盛菜的盤子,找來找去找不著,就問蒲松齡老先生盤子放哪了。蒲先生笑了笑,“盤子啊,盤子在磚底下。”說著,指了指地下的磚。傭人不解,”蒲先生,這是咋回事?盤子你為啥藏在磚底下?“

    蒲先生又笑了,“這叫磚吃豆腐“。

    評點:有點煩,還是有點煩。

  • 8 # 二辻四畫生

    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讀,若是讀出門道就可一飛沖天,至少也能過上小康生活。但如果怎麼考都考不中,那就慘嘍。就跟如今上了學的人不願種地一個樣,古代讀了書的文人也不願改造地球,所以他們好的能找寄人籬下給富貴人家當塾師,差的只能農閒時教私塾,農忙時回家改造地球。

    蒲松齡雖然19歲就考中了秀才,但奈何此後科考不順,死活考不上,42歲才被補為廩膳生。這廩膳生就是學習比較好的學生,能每個月領點東西,不過對於蒲松齡來說蚊子再小也是肉,因為他直到72歲才被補為貢生。也就是被挑出來送去京師國子監讀書的,話說國子監是個好地方,皇帝招人才喜歡從這裡招,但蒲松齡都這麼大年紀了,他都能直接退休了。

    話說回來,蒲松齡前半輩子確實過得不怎麼樣,畢竟沒有功名傍身,只能給小縣令當個幕僚或者教個私塾之類的。蒲松齡在他的《塾師四苦》中就報怨:“人言教書樂,我道教書苦。”

    直到蒲松齡四十歲那年,他終於傍上了個大戶人家,這人是蒲松齡的老鄉畢際友。畢際友是個官二代,他老爹是戶部尚書,自己也是地方上的知州,至少算是個市政委級別的。蒲松齡到了畢家做的還是老本行,教書。當然因為蒲松齡學識深厚,文章一流,所以畢家交際來往的應酬書信都是他捉刀代筆的。這也讓他在那些名流面前露了臉,有事順帶邀請他一塊。

    話說畢家有次舉辦宴會,蒲松齡就去晚了,畢家主持禮儀的人就推遲了開筵時間,說實話蒲松齡在畢家挺受尊敬的,畢家就去請蒲松齡,而且推蒲松齡到上座。結果很多人本來看有人姍姍來遲就不樂意,更何況還讓這樣一個教書先生到上座,於是便憤憤不平,冷言冷語。

    其中有兩個人來頭不小,一個是幹過刑部尚書的李化熙,一個是皇太后的乾兒子王其香,你想想這個身份的,一個教書先生在他們眼裡算個p,於是就想解集奚落蒲松齡一番。

    李化熙說:“今個嘉賓滿座,難得幸會,我提議請進出科場次數最多的蒲先生即席賦詩,如何?”並且要蒲松齡用“針”字為題作詩。

    你聽聽這話,忒歹毒了,打人不打臉,蒲松齡科舉屢次不中,本就是心頭病,結果李化熙還這麼損他。

    蒲松齡瞅了這貨一眼,張口就道:“遠看好似一根銀,近看卻是一個針;腚上長著一個眼,光認衣裳不認人。”

    蒲松齡這詩雖然看起來很糙,但實際上也確實很糙,不過不管怎麼說,這就是在變著法的罵李化熙啊,說他眼睛長在腚上,以身份取人。

    這時滿堂靜默,都不知道該怎麼打破冷場時,王其香這時候出來自取其辱了,他要以三字同旁,三字同頭,不再限韻作詩。

    王其香說:“三字同旁清淳酒,三字同頭左右支。終歲暢飲清淳酒,唯獨本官左右支。”

    蒲松齡才思敏捷,馬上回道:“三字同旁狼虎狗,三字同頭哭罵咒。只緣道多狼虎狗,天天出處哭罵咒。”

    李化熙這時緩過來了,看王其香敗下陣來,他就接過來說道:“三字同旁綾羅紗,三字同頭官宦家,誰人能著綾羅紗,唯獨當朝官宦家。”

    你看看這人多俗,都被蒲松齡罵狗眼看人低了還不知死,還再次打量了一下蒲松齡的粗布長衫。

    蒲松齡也不客氣,回道:“三字同旁稻秫稷,三字同頭屎尿屁,白吃人間稻秫稷,滿嘴光屙屎尿屁。”

    恩,味道出來了。

  • 9 # 文人文事

    蒲松齡趣聞軼事

    蒲松齡(1640~1715) 清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別號柳泉,亦稱柳泉居士,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是飲譽世界的優秀短篇小說家。在蒲松齡身上流傳了好多好多趣聞軼事,我們不妨一看。

    一、蒲松齡的前生傳說

    在《聊齋志異》的序言《聊齋自志》裡,作者講述了關於自己的一件奇事。 原文寫道:“松懸弧時,先大人夢一病瘠瞿曇,偏袒入室,藥膏如錢,圓粘乳際,寤而松生,果符墨志。” 具體是說,明崇禎十三年(1640)農曆四月十六日夜,蒲家莊的商人蒲槃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他夢到一個披著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並且胸前貼有一塊銅錢大小的膏藥的和尚走進了他妻子的臥室內,蒲槃一下子給驚醒了。這時他聽到嬰兒啼哭,原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洗兒抱榻上,月斜過南廂”。月光下,蒲磐驚奇地發現,新生的三兒子胸前有一塊青痣,而這塊痣的大小位置,和他夢中所見的那個和尚所貼的膏藥大小位置完全相符。古代文人喜歡把自己出生說得很神秘,李白說他是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入懷而生,而蒲松齡說他是父親夢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並說這輩子這麼不得志,這麼窮困,很可能因為是苦行僧轉世。反觀蒲松齡一生,他過得也確實很苦,不過這都是後人牽強附會的說法罷了。

    二、蒲松齡赴宴

    蒲松齡19歲的時候,參加秀才考試,他在淄川縣濟南府山東省,三試第一,成了秀才。史料記載,蒲松齡三試第一後,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

    據說 一日他忽然接到宰相發來的一份請帖,邀請他去宰相家赴宴,請帖上面寫著:“請吃半魯。” 蒲松齡如約來到宰相家裡,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說:“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麼混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悅,認為人生就該著汙泥而不染。於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採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也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後,欣然前往。宰相到了蒲松齡家後,蒲松齡一直和宰相敘舊,卻隻字不提宴請一事。

    時間一長,宰相感覺腹中飢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開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宴?”宰相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裡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捱了一天的餓,但領悟了做官的道理。

    三、蒲松齡的轉世故事

    據傳,蒲松齡先生在臨終前留下一句:“紅塵再到是金鄉。”就是說,他再一次轉世是到金鄉。

    話說當時濟南城外有個金家莊,這個村莊裡有位商人叫徐敬軒,43歲了,還沒有兒子,於是去峨眉山祈夢求子。夢中的他到了一個去處,一泓碧綠的清泉,倒映著株株婆娑的垂柳,風景優雅。這時一位老學者手持蒲扇款款而來,他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彷彿在說這就是你的兒子。他從夢中醒來,不知所解。不久,徐夫人盧氏懷孕。第二年,他便得子。孩子週歲這天,徐敬軒在家中為小兒慶祝週歲。當時天下著雨,徐敬軒在門前迎客,見一書生冒雨趕路,便邀請他進屋避雨。因為是大喜日子,徐敬軒便留書生入宴。席間書生請求將孩子抱出來看看。剛抱出來時,嬰兒正在啼哭,可一見書生便笑起來。書生忙問:“此莊何名?”聽到“金家莊”時,書生驚喜地說:“這是我的老師啊!我的老師叫蒲松齡,一生飽學,就在去年的今天,帶著滿腹學問辭世,並留下詩句‘紅塵再到是金鄉’。我訪遍了金鄉縣,毫無結果,不想在這裡碰上了。”主人問:“你老師是什麼模樣?我說說,你看看是不是?” 書生奇怪:“你怎麼知道?” 徐敬軒便將夢中之境告訴他:“那位老者手持蒲葉,是其姓也;垂柳映清泉,柳泉,是其號也。合起來是蒲柳泉,我的夢也得解了。”

    說來也真神奇,這孩子還真不尋常,三歲識字,過目一二遍就可背誦,到十五六歲時,已是少年才子,時人爭相拜訪。連當時的一些文壇泰斗,如錢大昕、朱筠對他評價都很高。錢大昕稱讚他的書:“讀後山之說,使人油然有得”。朱筠稱他是“山右之名士,蒲留仙后身也”。

  • 10 # 明微

    蒲松齡是清代文學家,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他出生在一個敗落的商人家庭,19歲應試,連中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以後屢試不弟,到71歲時才為貢生。1715年病逝,享年76歲。

    蒲松齡開了個茶棚,過往的路人都可以喝杯菜,不收銀子,客人只需說一些奇聞就行。就這樣靠著和客人閒談,收集到很多故事。白天在茶棚中忙碌,夜晚回到書房,憑著記憶,將故事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寫在書中。因為故事是聊天過程中得來的,他就給書齋起名叫“聊齋”。因為寫的是傳奇故事,所以小說集取名《聊齋志異》。

  • 11 # 記錄歷史人生

    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令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寒暑,此書方告成,故筆法超絕。  (清·鄒韜《三借廬筆談》)  耕齋點評  俗話說:“畫鬼容易畫人難”,因為人是真實的,一假就露餡;鬼是虛幻的,真真假假無可挑剔。《聊齋志異》是以狐鬼為描述主角的,這種紹興人所謂的“大頭天話”,作者似乎可以天馬行空隨意編造了吧。其實不然,《聊齋》雖然說的是狐鬼,但抨擊的是人事。真如郭沫若所評價的那樣,作者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虜,入木三分”,他深入民間,探微索隱,為寫此書,是頗費了一番心血的。  蒲松齡自幼聰慧,初應童子試時,便考得縣、府、道三個第一。但八股文的科舉要的是中規中矩的人才,像蒲這樣不羈的人終難適應。此後他屢試不第,孤憤之下終於絕意仕途,在家鄉山東淄博以當鄉塾教師苦捱歲月。相傳先生居鄉里,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天清晨帶一大瓷缸泡好的濃茶,及一包菸絲,來到村口大道旁。他在柳蔭下鋪好蘆蓆,看到有人經過,便請他們歇息,請他們抽菸喝茶,與他們談天說地。每聽到奇聞異事,蒲松齡就記在心頭,回家後謀篇佈局,精心寫作,如此這般,化了二十餘載寒暑,終於寫成了《聊齋志異》這部詭異奇特的千古名著。  不由想到時下的文風,特別是某些新聞報道,以訛傳訛者有之,添油加醋者有之,更有甚者,如北京電視臺所播的“紙餡肉包子”,竟是一則記者一手導演出來的假新聞。過去只聽說不法商販製假售假,想不到而今搞輿論宣傳的,也公然作假,看來“誠實”這一為人的基本道德,在一些人的心裡,早已蕩然無存。檢討這類假新聞出籠的原因,除制度和管理有漏洞外,對從業人員教育的缺失,實在不無干系。人世諸多道德,是要細化為規矩的;而遵規守矩的自覺,卻要從小養成。翻看古時《弟子規》,上面“父母呼,應勿緩。”“出必告,返必面。”……所講都是學童的行為規範,且操作性很強,一條一條都須養成習慣。其中“凡出言,信為先”,“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我們搖筆桿子的如果都能從小知悉遵行,恐怕也就沒有“假新聞”一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男人煩悶的時候喜歡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