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野後人論歷史

    楚漢相爭五年,最後以劉邦完勝,項羽自刎烏江邊結束。這個結果絕對和劉邦和項羽之間會不會用人有直接關係。劉邦是流氓、是真小人不假,但他的超乎常人的智慧絕非項羽比肩。項羽為人,見人受苦而流淚,但對有功之臣的賞賜卻有婦人之態。據史載,項羽對已經下令封賞的官員,面對準備頒給他們的官印時,往往把玩不止。他的惟一謀士,號稱“亞父”的范增那麼剖腹掏心的忠誠於他,結果陳平巧設個離間計,竟然讓范增輕易辭職而去。漢初三傑之一韓信,原先系項羽舊臣,他曾經數次獻計給項羽,而且條條計都會制劉邦於絕地,但項羽偏偏不信韓信。鬱郁不得志的韓信見自己在項羽處發揮不了自己的才幹,一怒之下轉投漢王劉邦。這個軍事奇才經蕭何力薦,劉邦隆重的設壇拜將。也就是從這天起,力能拔山豪氣蓋世的項羽好日子結束了。楚漢相爭之勝負,取決於劉邦和項羽誰會用人,誰不會用人。

  • 2 # 日本情報局

    說到楚漢之爭,就不得不提 韓信。

    韓王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身高八尺五寸。 [2]  到了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只有韓沒有立下後嗣,所以才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想以此來佔據平定原韓國的土地。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劉邦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為韓國將軍,帶領他的軍隊隨從劉邦進入武關。 [3] 

    項羽所封的諸侯王都到各自的封地去,韓王韓成因沒跟隨項羽征戰,沒有戰功,不派他到封地去,改封他為列侯。 [4]  等到項羽聽說劉邦派韓信攻取韓地,就命令自己遊歷吳地時的吳縣縣令鄭昌做韓王以抗拒漢軍。 [5]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 [6]  劉邦到達河南,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鄭昌投降,劉邦就立韓信為韓王。此後,韓信常帶領韓地軍隊跟隨劉邦。 [7]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劉邦撤出滎陽,留韓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 [8]  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劉邦,劉邦再次立他為韓王,最終跟從劉邦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 [9]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春天,劉邦就和韓信剖符為信,正式封他為韓王,封地在潁川。 [10] 

    投靠匈奴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春天,劉邦認為韓信雄壯勇武,封地潁川北靠近鞏縣、洛陽,南逼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這些都是天下的戰略要地,就下詔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 [11]  韓信上書說:“我的封國緊靠邊界,匈奴多次入侵,晉陽距離邊境較遠,請允許我建都馬邑。”劉邦答應了,韓信就把都城遷到馬邑。 [12]  在這年秋天,匈奴冒頓單于重重包圍了韓信,韓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處求和。 [13]  漢朝派人帶兵前往援救,但懷疑韓信多次私派使者,有背叛漢朝之心,派人責備韓信。 韓信害怕被殺,於是就和匈奴約定好共同攻打漢朝,起兵造反,把國都馬邑拿出投降匈奴,並率軍攻打太原。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天,劉邦親自率軍前往攻打,在銅鞮(dī,堤)擊敗韓信的軍隊,並將其部將王喜斬殺。 [16]  韓信逃跑投奔匈奴,他的部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人擁立趙王的後代趙利為王,又收集起韓信被擊敗逃散的軍隊,並和韓信及匈奴冒頓單于商議一齊攻打漢朝。 [17]  匈奴派遣左右賢王帶領一萬多騎兵和王黃等人駐紮在廣武以南地區,到達晉陽時,和漢軍交戰,漢軍將他們打得大敗,乘勝追到離石,又把他們打敗。 [18]  匈奴再次在樓煩西將地區聚集軍隊,漢高祖命令戰車部隊和騎兵把他們打敗。 [19]  匈奴常敗退逃跑,漢軍乘勝追擊敗兵,聽說冒頓單于駐紮在代谷,漢高祖當時在晉陽,派人去偵察冒頓,偵察人員回來報告說“可以出擊” [20]  。劉邦也就到達平城。 [21]  劉邦出城登上白登山,被匈奴騎兵團團圍住,劉邦採納陳平之計,派人送給匈奴王后閼氏許多禮物。閼氏便勸冒頓單于說:“現在已經攻取了漢朝的土地,但還是不能居住下來;更何況兩國君主不互相圍困。”過了七天,匈奴騎兵逐漸撒去。 [22] 

    當時天降大霧,漢朝派人在白登山和平城之間往來,匈奴一點也沒有察覺。陳平對劉邦說:“匈奴人都用長槍弓箭,請命令士兵每張強弩朝外搭兩支利箭,慢慢地撤出包圍。”撤進平城之後,漢朝的救兵也趕到了,匈奴的騎兵這才解圍而去。 [23]  漢朝也收兵而歸。韓信為匈奴人帶兵往來在邊境一帶攻擊漢軍。

    漢高祖十年(前197年),韓信命王黃等人勸說陳豨,使其誤信而反。十一年春天,韓信又和匈奴騎兵一起侵入參合,對抗漢朝。 [25]  漢朝派遣柴武帶兵前去迎擊,柴武先寫給韓信說:“皇帝陛下寬厚仁愛,儘管有些諸侯背叛逃亡,但當他們再度歸順的時候,總是恢復其原有的爵位名號,並不加誅殺。這些都是大王您所知道的。現在您是因為戰敗才逃歸匈奴的,並沒有大罪,您應該趕快來歸順! [26]  ”

    韓信回信道:“皇帝把我從里巷平民中提拔上來,使我南面稱王,這對我來說是萬分榮幸的。在滎陽保衛戰中,我不能以死效忠,而被項羽關押。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狀。等到匈奴進犯馬邑,我不能堅守城池,獻城投降。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狀。現在反而為敵人帶兵,和將軍爭戰,爭這旦夕之間的活頭。這是我的第三條罪狀。文種、范蠡沒有一條罪狀,但在成功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亡;現在我對皇帝犯下了三條罪狀,還想在世上求取活命,這是伍子胥在吳國之所以被殺的原因。現在我逃命隱藏在山谷之中,每天都靠向蠻夷乞討過活,我思歸之心,就同癱瘓的人不忘記直立行走,盲人不忘記睜眼看一看一樣,只不過情勢不允許罷了。 [27]  ”於是兩軍交戰,柴武屠平參合城,並將韓信斬殺。一代名將 就此隕落。。。

  • 3 # 混雜眼淚的微笑

    劉邦出身市井之中,從小也就是一個街頭混混,甚至自己還宣稱是他母親和龍野合所生,硬生生給他爹扣了一頂綠帽,氣得他爹也是叫他無賴。劉邦知人善任,禮賢下士,謙恭愛民,善於韜光養晦。項羽和劉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項羽出身楚國名門忠烈之後,他爺爺更是赫赫有名的項燕。而項羽卻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同時驕傲自大,好大喜功。並且在攻入咸陽後,火燒阿房宮,活埋章邯的大軍,過於殘忍,失去了民心。但是,兩人卻也是有著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推翻暴秦,不過方式卻也有著不同。

    可惜的是,項羽因為自己太過優秀,而輕視其他人才。遇事總是大包大攬;打仗總是親力親為;不聽人策略,逼走韓信;不許人失敗,嚇走陳平;懷疑人忠誠,氣走范增。最後獨夫一個,雙拳難敵四手,敗給劉邦陣營。史記裡說:“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而要學萬人敵。足見項羽從小好大喜功,缺乏積澱,也難怪後來會戰略短視,有勇無謀!

    劉邦在用人方面,由於劉邦的不要臉,會手段,所以籠絡人心是一套一套的,籠絡了很多能人,比如樊噲,張良,蕭何,韓信,等等。項羽只有范增一個謀臣,項莊,英布等這些只是武將。

    項羽殘暴好殺,劉邦則是以仁義著稱,並且劉邦善於用人,而項羽則是太過自負,不能夠知人善任,這也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

  • 4 # 讀史書下啤酒

    有的,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時與劉邦有過一番深切的交流。分析了劉邦和項羽各自的優勢,其中就有用人一條。

    韓信說項羽雖然勇猛,但是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樣的勇猛不過是匹夫之勇。

    又說項羽待部下慈愛溫和,部下有生病的,項羽心疼得掉眼淚,可以把自己的食物分給部下;但是等部下立下戰功,該加官進爵的時候,刻好的官印項羽攢在手裡都磨得沒有稜角了都捨不得給部下。

    用人方面,秦國的三個降將害死秦國幾十萬大軍,項羽滅掉秦國後卻讓這三人統治秦地,引得秦地百姓怨聲載道。韓信在跟隨劉邦前也跟隨過項羽,但是不被重用,多次獻計也不被採納,後來才轉投劉邦。

    後來韓信用滅掉項羽證明了他說的話都是對的,所以項羽楚漢爭霸兵敗身亡,用人方面是很重要的一個決定因素。

  • 5 # 一葉碧雲

    楚漢爭霸的結局,與用人成敗有關嗎?

    楚漢爭霸的結局,影響因素很多,用人是一重要原因!具體因素簡單分析之:

    首先,“進步”戰勝“退步”!楚漢戰爭為什麼會爆發,根本原因是項羽開歷史的倒車!即使劉邦不反,齊國、趙國、魏國都有可能反,不是爆發楚漢戰爭,就是爆發楚齊戰爭或楚趙戰爭。什麼是歷史的倒車?就是“分封制”!周武王伐紂成功,大封天下,分封了上百個諸侯,東周以後,諸侯坐大,周天子旁落;諸侯國內部又分封大夫,導致大夫坐大,所以出現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秦國自商鞅變法,逐步廢除分封制,而代之以郡縣制,意在加強中央集權控制。秦始皇統一六國,強行推行郡縣制,這本來是歷史的進步!因為暴政激起民變,導致天下大亂,項羽以武力消滅秦軍,天下暫歸穩定。但項羽沒有繼續推行先進的郡縣制,而是回到戰國時代的分封制,這是開歷史倒車,不亂、不敗才怪!劉邦雖然戰勝項羽後,天下歸劉,但他在平定天下後,立即著手剪除異姓王,也算順應歷史潮流。但分封同姓王同樣有弊端,後來的“七國之亂”就是明證。劉邦的進步在漢武帝以後才逐步正軌。所以,項羽之敗,根本的一點,就是開了歷史倒車。

    其次,“格局”決定“結局”!劉邦被封漢王,到南鄭後,韓信勸劉邦利用漢中軍民想要東歸的心態與項羽爭天下!《史記.高祖本紀》載: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複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所以,當劉邦決定東歸時,目的是“爭天下”!而項羽的目的是守著西楚國的那幾個郡,號令天下!一個“爭天下”,一個“令天下”,格局高低一目瞭然。劉邦是江蘇沛縣人,項羽定都彭城,嚴格意義上講,項羽和劉邦是同鄉。但劉邦得天下後,為了控制天下,定都關中;而項羽呢?非得“沐猴而冠”,“衣錦還鄉”,結果到了彭城四年而亡!“高格局”戰勝“低格局”,是一種歷史必然!

    再次,“多助”戰勝“寡助”。劉邦雖然有點流氓無賴,但他是平民天子,體恤民情。先入關中後,與秦人約法三章,秦人都希望劉邦當“關中王”。項羽卻非常殘暴,經常屠殺降卒,鉅鹿之戰後,更是坑殺秦卒20萬,使得關中家家縞素。入咸陽後,更是火燒咸陽,大火三月不息!秦人恨死項羽了,對項羽封的三個秦王:章邯、司馬欣、董翳也非常憎恨,這也是劉邦很輕鬆還定三秦的原因。項羽分封,一碗水沒端平,諸侯王沒幾個服氣的,先後反叛,導致項羽手忙腳亂,到處撲火、救火!彭城大戰後,劉邦全軍覆沒,但關中百姓依然為劉邦送人送糧,讓劉邦能夠與項羽相持住!劉邦得道多助,勝利是必然。

    第4, “韌性”戰勝“剛性”。劉邦與項羽交戰,幾乎是每戰必敗,但是劉邦屢敗屢戰,從不輕言放棄,體現了極強的韌性。項羽屢戰屢勝,最後一戰垓下敗了,就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了!按現在話來說,“逆商”太低!而劉邦的逆商奇高,所以才能屢敗屢戰,最終獲勝!另外,劉邦“隱忍”性也比項羽強,劉邦在項羽面前一直隱忍示弱,一直忍到鴻門宴!直到與項羽撕破臉才硬氣起來!項羽就是太剛,太剛易折……

    第5, “團隊”戰勝“個人英雄”。這就是用人問題,劉邦會用人,這是劉邦自己說的,《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用人有幾個特點:

    其一,人多。除了漢初三傑,還有陳平、酈食其及一大幫從沛縣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鐵哥們,包括樊噲、灌嬰、周勃、盧綰、曹參、夏侯嬰等。

    其二,不拘一格用人。項羽用人非貴族不用,劉幫不同,有本事就用,管你是貴族還是屠狗吹喪之輩。

    其三,虛心納諫。劉邦其實不想封異姓諸侯王的,但為了統一大局,採納張良建議,先後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九江王,透過分封,先把抗楚力量統一起來滅了項羽再說。劉邦剛入咸陽時,也想“住皇宮,幸婦女”。經張良、樊噲勸諫,馬上封了皇宮,還軍霸上。

    其四,用人不疑。陳平要使反間計,需要大量的錢,劉邦都給了他,最後反間計成,項羽那邊范增被逼走、鍾離昧等武將對項羽離心離德,人心散了,項羽也就是敗了……

  • 6 # 嗜慾者

    自古以來建立一個王朝需要謀士制定戰略,出謀劃策;需要將軍統帥兵馬攻城掠地。正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而用人也會因用人者的特點而不同。那劉邦與項羽用人有哪些不同呢?

    劉邦用人的特點

    一、人盡其才

    劉邦是什麼人?一個什麼都不會做的混混!想要有一番事業就必須靠比自己強的人。他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才能,就算德行不太好他都會用,這點與曹操非常的像。所以很多有才無德的人投靠劉邦。

    二、以利驅動

    劉邦對有功的人才都是不惜錢財,比如陳平說要離間項羽和范增時,劉邦直接給出萬“金”,也不管陳平怎麼用,只要事情辦好了你直接吞了都沒關係。這就得到那些重利的人的青睞。不過同時也被那些有德行薄利的人鄙視。

    三、慢而無禮

    這是劉邦一個公認的壞習慣,手底下的人除了少數幾個人(比如張良)之外,幾乎全都被劉邦罵過。而且劉邦非常討厭儒生(估計是自己沒啥文化),反正是遇到了就破口大罵。

    項羽是楚國大貴族之後,所以保持著貴族“好君子遠小人”的特質,勇武過人卻又優柔寡斷,是中國古代軍事“勇戰派”的代表,每戰必身先士卒,但這樣有個問題,那就是手底下大將得不到鍛鍊機會,不能獨當一面。

    項羽用人特點

    吝嗇、有功不賞

    項羽平時對人尊敬有加,與將士同甘共苦,對那些德行有點問題的人很鄙視,但是等到將士們立了功勞卻得不到應有的賞賜,這也被陳平抓住實行離間計,使楚軍離心離德,范增也被猜忌。

    劉邦雖然慢而無禮,但是有功必賞,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些人投靠一方雖然有自己的理想,但誰又不想因此而榮華富貴呢?

  • 7 # 文史並蒂

    用人的因素肯定是有的,但只是其中因素之一,而且我個人認為兩人戰略眼光的差距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劉邦項羽都有登頂稱帝的實力,然而兩人同一時代,必然有一個成為另一個的背景,項羽剛猛有餘,而策略不足,只能是一員猛將或者說是一個好的統帥,而不能是一個君主。

  • 8 # 夢語獨斷

    楚漢爭霸的結局,與用人成敗很有關係。劉邦在登基後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話可謂一針見血,總結劉邦的用人之道可以用這6個成語:知人善任、不拘一格、不計前嫌、坦誠相待、用人不疑、論功行賞,劉邦的用人之道可為堪稱一絕,後世想起劉邦除了他的流氓性格,相信最令人稱道以及談論的就是他的用人馭人之術了,這才是他獲得天下的最大保障之一。

    反觀項羽剛愎自用,不懂用人之術,而且極端小氣,吝嗇賞賜。韓信曾說項羽這人吝嗇,手下立功,卻捨不得賞賜,官印在手裡都磨壞了,還是忍不能予。說句不好聽的,大家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著你打天下,不是為了什麼革命,救濟天下,都是為了希望以後能夠榮華富貴,留名青史,結果手下拼死拼活的打了勝仗,你卻一點獎勵都沒有,人家跟著你混才怪哩。不說范增最後被氣的隱居,就說劉邦那邊的大佬韓信、彭越、英布、陳平等等都是從項羽那邊跳槽過來的,還有一個項伯,項羽的叔父,都不待見項羽做了劉邦的內鬼,可見項羽在用人上有多失敗。

  • 9 # 長風萬里

    楚漢戰爭的結局和用人有很大關係,但凡歷史上能成就大事的人,無不做到知人善任,賞罰分明,有著強大的領導能力和鼓動能力,敢為天下先而又懂得伺機而動。人們常說性格決定成敗,性格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和處事原則,總體而言項羽剛愎自用,好大喜功,志大才疏,雖然也建立過輝煌的功績,最後的悲壯結局讓無數文人騷客唏噓不已,但仍然不是一個受百姓擁戴,與百姓以安定幸福的賢明君主。所謂歷史大勢,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劉邦出生於市井無賴,做著泗水亭長,管著緝捕盜賊、押送勞役之職,可以說是接觸三教九流,深諳厚黑學,實用主義者,身無分文卻敢說“賀萬錢”而蹭吃蹭喝,有一定的江湖義氣和痞氣,有志向卻懶散,雖然心裡也不是那麼大氣,但是卻能聽從謀臣的建議,給手下足夠的獎賞,也能給諸侯許下承諾去離間他們,而不是像項羽那樣只用感情而不付出足夠的金錢和地位給予手下的大將和能臣。

    劉邦取得天下後曾經大宴群臣,討論得失,問群臣自己為何能取得天下,項羽為什麼失了天下?有人就說陛下您使人攻城略地,將土地百姓託付於他們,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而項羽則不然,有功之人受到迫害,賢能之人遭到妒忌,所以失去了天下。劉邦卻說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小小的軍帳之內做出正確的部署,能決定千里之外戰場上的勝利,我比不上張良。安定國家,撫卹百姓,保持後勤補給,我比不上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重用他們,所以能取得天下。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卻不能讓其發揮才能,這就是他為什麼被我所擒的原因。

    劉邦也曾與韓信討論,問自己能夠帶領指揮多少兵馬,韓信答曰,最多十萬,於是劉邦就問韓信,那你能帶領多少兵馬?韓信說越多越好,這就是後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出處。劉邦聽到之後有些生氣,然而韓信又說了您雖然不善於帶兵,但是您善於帶領將軍啊,我們都樂於接受您的領導和管理。

    這兩個故事都從側面反映了劉邦的知人善任,而對待百姓和秦朝士兵上兩者又表現了極大的差距,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了一二十萬降卒,佔領咸陽後又燒燬秦宮室,劫掠財寶,屠殺君民,又不聽勸告放棄沃野千里,雄關壁壘的關中地區,定都自己的家鄉彭城,自立“西楚霸王”,假借義帝之名,大封諸侯王,又把秦地分封給投降的三位秦朝將領來治理,然而正是這些秦朝降將害死了這一二十萬關中士卒,關中父老又怎能不懷恨在心。

    而劉邦由於本身力量弱小,則不斷分化吸收秦國降服兵將,進入咸陽後,與民約法三章,秋毫無犯,深受百姓愛戴。統一天下後,有聽從謀臣建議,定都關中,鑑於咸陽被戰火損毀,破敗不堪,擇附近另築新城,名曰長安,與民休養生息,百姓歸心,造就了千年古都,絲綢之路起點的國際化大都市西安。

  • 10 # 陳佐基

    楚漢爭霸以楚國貴族出身的楚霸王項羽慘敗和平民出身的漢王劉邦的完勝而宣告結束,隨之而來的是劉邦建立的統御華夏大地盡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打造出漢族、漢語、漢字、漢服等淵遠流長的中華標籤,保證了中華文明綿延發展。審視楚漢爭霸的歷史不難發現,項羽失敗和劉幫邦成功原困眾多,但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用人。西漢建立後,劉邦在分析自已成功的原因時就指出:蕭何、張良、韓信都是傑出人才,但我能知人善任,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而項羽身邊有一個范增,雖有謀略智慧,項羽卻看不到他的價值,更不知道如何使用這個有用之才,怎能不失敗呢?劉邦的這段話可謂對楚漢爭戰爭成敗原因作了最好的註解。

  • 11 # 浮沉的歷史

    楚漢戰爭的最終結果,與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用人方式有至關重要的關係,劉邦所用的的人才質量遠在項羽之上。縱觀楚漢之爭的前前後後,項羽是西楚政權的最關鍵人物,始終衝在戰爭的第一線,要管理自己陣營內部方方面面的事情;而劉邦則在最重要的一條戰線上坐鎮指揮,在其他的事情上放手讓手下的人去處理。

    劉邦的人才任用方式

    團結各方面的人才:一、劉邦的起家勢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劉邦在豐沛的故人,這是劉邦最基礎和最信任的一群人才。

    二、劉邦在一路西行入關的路上又吸收了酈食其和其弟酈商,在聽取了酈食其的建議後拿下了秦國在陳留的大量糧草,使劉邦西行無後勤上的擔憂。

    三、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大力拉攏反項羽的勢力,項羽曾經部將英布和彭越也在劉邦的拉攏下加入了劉邦的陣營,彭越多次吸引了項羽的主力,劉邦得以重整旗鼓再戰項羽。

    不論資歷和出身任用人才:一、沒有任何資歷的韓信在蕭何的勸說下,劉邦力排眾議拜韓信為大將軍,為劉邦重回關中獻計獻策。後來韓信又為劉邦打下來趙、燕、齊三國,使得項羽在戰略上的處境越來越糟糕,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又是以韓信為主帥戰勝了楚軍。

    二、劉邦在遭到了彭城大敗後,在項羽騎兵的追擊下的處境岌岌可危。劉邦就在軍中挑選能夠擔任騎兵將領的人,原來的舊秦朝騎士出身的李必、駱甲兩人被選中。在滎陽以東漢軍騎兵在他們的統領下和楚國騎兵交戰,把楚軍打得大敗,雙方得以相持在滎陽地區。

    項羽的人才困境

    項羽是楚國的貴族後裔,貴族傲慢的特性在他的身上展露無遺,在看到秦始皇遊行隊伍時,傲氣的說出了“彼可取而代之”這番話。傲慢的個性為項羽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使得他手下的人才都十分的平庸。

    項羽集團中最傑出的謀士范增,在陳平的反間計下被項羽所懷疑,而范增最後含恨而死,正是項羽傲慢的性格所導致的。范增死後,項羽的對外策略更加的混亂不堪,時常顧此失彼,軍力一步步逐漸被消耗殆盡。

    在項羽的部將中,也缺乏傑出的將領,有的只是一群平庸之輩。在跟隨項羽的作戰中,表現的十分出色,而一旦到獨立作戰時,他的作戰能力就十分的有限了。兩次楚軍的大敗都是因為項羽沒有在場導致的,濰水之戰,楚將龍且獨立與韓信對戰,中了韓信的水淹之計,致使楚軍遭受大敗。汜水之戰,曹咎本來是奉項羽之命堅守成皋,但經不住漢軍的侮辱,在渡河過程中遭到漢軍突襲,楚軍因此大敗,楚國大量物資被奪取。

  • 12 # 東方京川

    很有關係,項羽把身邊的謀臣戰將都逼著跑到劉邦哪裡去了,並且楚漢時期是歷史上人才輩出的三大時期之一,(三國時期,民國時期)。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亂世出英雄,也出人才。四年的楚漢戰爭,是英雄與英雄的較量,也是人才與人才的較量。換句話說,劉邦和項羽不是一對一的較量,而是團隊與團隊在較量。在他們的麾下,各自都網羅了一大批人才,替他們征戰。替他們出謀劃策。項羽手下有范增,黥布,龍且。鍾離昧?劉邦手下有張良,蕭何,曹參,韓信,陳平,酈食其。等等。

    在楚漢戰爭期間,還有這樣一個現象,就是人才不是固定的。項羽手下的韓信,陳平,後來都投奔了劉邦,這個人才的流動,實則體現了雙方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上,也體現了雙方在人才理念上的差別,最終也決定了這場戰爭的成敗。

    總之一句話,韓信,陳平在項羽那裡得不到的東西,劉邦能給他們。

  • 13 # 趣史雜談

    概言之:項羽之敗,敗在個人英雄主義,敗在缺乏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和戰略眼光,敗在屢施暴行喪失人心,敗在匹夫之勇婦人之心屢失勝利戰機,敗在治軍無方沒有建立起具有持久戰鬥能力的團隊,敗在徒有大志卻又虛榮至極、稱王過切,敗在過而不思悔改、一根筋走到黑,敗在自己有錯不敢擔當卻推脫天欲亡之,敗在能經萬勝不能承受一敗。。。

    反觀劉邦,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也絕不僅僅是性格上的奸詐而已。論身份,他不如項羽出身名門;論做事,他少不事產業;論性格,他好酒及色、為人痞傲;論爭霸,他屢敗屢戰,屢敗屢能站起再戰。最終從一介草莽布衣,提三尺劍,誅暴秦,平天下,不僅躋身名門而且貴為天子,擁有天下產業,富有四海百姓,奠立了泱泱四百年大漢帝國的根基。何也?心智也、志能也、胸襟謀慮也、善用人也、善得人心也。

  • 14 # 簡單平凡123123

    “將軍!”在對手一聲叫響之後,你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這盤棋是你輸了。

    親愛的你,在看到象棋上的楚河漢界時,是否曾經回想過劉邦項羽的楚漢爭霸?

    我們知道楚漢爭霸最終以項羽失敗、劉邦建立漢朝而結束。西楚霸王項羽的失敗,讓千百年來無數人感慨萬千:如果當時項羽願意過江的話,那麼結果會是如何?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不過,是什麼導致了楚漢爭霸最終的結局呢?劉邦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與他用人有關係嗎?

    答案是:有關係!非常有關係!

    出身完全不同的劉邦和項羽

    劉邦和項羽的出身完全不一樣。簡單來說: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兩者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在秦末農民起義之前,劉邦在做什麼?劉邦僅僅是一個泗水亭亭長。不清楚的人看到亭長兩個字可能還覺得劉邦擔任了一個不小的官職,但實際上,泗水亭亭長就是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完完全全就是個小官。劉邦只是出生於普通的人家,按今天的話來說劉邦是沒錢又沒有背景。如果沒有參與農民起義,劉邦很可能一輩子就是個普通人,與常人沒有什麼不同。

    但是項羽就不一樣了,它可是貴族啊!項家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四大貴族之一,而作為貴族,是有積累一定的資源、人脈和聲望的,雖然楚國滅亡了,但底子還在啊!從秦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到秦朝滅亡的時間算起來還不到三十年,項羽這楚國貴族的身份短時間內也沒有辦法抹掉。況且,項羽的祖父項燕是當時鼎鼎有名的楚國大將軍,有這背景,項羽就非同一般。

    一個是貴族之後,一個是九品芝麻官,孰優孰劣,一看便知。

    劉邦靠什麼贏得勝利?或者說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導致楚漢爭霸最後的結局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最主要的是兩點:1.是否得民心。2.用人成敗。

    劉邦得民心,項羽失民心。

    俗話說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位心懷大志的人,一個想成大事的人,一定要讓人民群眾對你有好感,支援你,甚至是幫助你。

    在這一點上,劉邦做得很好,而項羽就非常糟糕了。

    項羽的軍事才能自然是不必說了,鉅鹿之戰,項羽殲滅秦軍主力,並且留下破釜沉舟的傳奇。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清楚:最會打的並不一定是最有用的,項羽殲滅了秦軍的主力沒有錯,但是,秦王子嬰是向項羽投降的嗎?不是的,秦王子嬰是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入咸陽後,快速的做了一些讓自己在老百姓心中加分的事情。他迅速廢除秦朝苛刻的律法,讓百姓不用再受到嚴苛律法的迫害。並且劉邦與關中的父老鄉親們約法三章:殺人的要被處死,傷害人的要抓起來治罪,偷東西的人要被抓起來判刑。

    劉邦憑著他的這些做法贏得了民心,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援。

    “明明是我打敗了秦朝的主力,為什麼秦王子嬰是向你投降?”碰到這種事情,項羽自然是無法容忍。不久後,項羽也進入了咸陽。

    項羽進入咸陽後,和劉邦之間發生了一件非常著名的事情,那就是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掉劉邦,反而讓劉邦走,給自己留下了隱患。

    項羽不懂得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劉邦進入咸陽後,是和百姓約法三章,可項羽就完全沒有了。相反的,項羽帶兵入咸陽,殺害秦王子嬰。這還不夠,他還焚燒秦朝的皇宮,著名的阿房宮就是這樣被項羽給毀了。項羽帶著軍隊在關中到處搜尋珍寶和美女,收穫滿滿的項羽以為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好處,殊不知他這樣做早已失去了民心。

    用人成敗決定最終結果

    是否得到民心是劉邦項羽誰贏誰輸很重要的一點,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人。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重用人才,讓人才充分為自己服務,這對於一個帝王、一個創業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韓信、陳平,黥布這三位劉邦的重臣,起初並不是劉邦帳下的,而是在項羽帳下的。這三位都是人才啊!項羽如果能夠利用好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本領,那劉邦就完全不是項羽的對手了。

    只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對於項羽來說,他一開始並不缺少人才,關鍵是他沒有發現這些人才,並且讓他們發揮才幹。在用人方面,項羽做不到知人善用。

    劉邦在發現人才,重用人才方面就做得很好。他知人善任,能夠充分發揮人才的本領。可能劉邦本身不是特別厲害,但它能夠將天下英雄收入囊中,並且讓他們為自己服務,這就夠了。

    一個人,即使自身不是特別厲害,但如果你能夠擁有一定的資源,並且將這些資源好好的利用,那麼你也可以變得特別厲害。劉邦就是如此,在漢初三傑的幫助下,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在漢朝建立後,劉邦舉辦了個宴會,會上他問群臣一個問題:項羽明明那麼強,自己原來那麼弱,為什麼項羽最後卻失敗了?面對這個問題,大臣們說了很多。劉邦最後總結到: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用人。出謀劃策我比不上張良,安撫百姓我比不上蕭何,帶兵打仗我比不上韓信。他們三個都是人才中的人才,精英中的精英。我能夠合理的用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本領,這是我能夠得勝最重要的原因。項羽連一個會計謀的范增都不肯用,自然是失敗了。

    因此,楚漢爭霸的結局與用人成敗有非常大的關係。劉邦正是靠著他的慧眼,發現了漢初三傑,並且讓他們發揮出自己的才能,使得自己一步步走在成功的路上,最終達到了目的地。

  • 15 # 寰宇戰神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還真是蠻為西楚霸王項羽惋惜的,畢竟項羽在鉅鹿之戰以少勝多一戰消滅三十萬秦軍主力,在那個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一個諸侯能夠跟項羽媲美,即便是劉邦,在當時也絕不是項羽的對手!

    故,當時的項羽幾乎已經是天下之主,各路諸侯無人敢輕易撼其鋒芒,不過或許也正是因此讓得項羽有些過於自負了,所以在鴻門宴上,那麼好的機會,他偏偏放過了劉邦,還封劉邦為漢中王,最終養虎為患!

    同時呢,項羽錯過了一員大將,就是韓信,要知道韓信當初最先投奔的是項羽,奈何項羽過於自負,沒有重用韓信,最終導致韓信投向劉邦,這算是項羽的又一個過失!

    然而項羽犯的最致命的一個錯誤就是趕走了范增,要知道範增一直在為項羽出謀劃策,結果項羽卻不信任范增,中了劉邦等人的反間計。故,在失去范增給他出謀劃策後,項羽就註定鬥不過劉邦了。所以,項羽的失敗,其實完全是他自己導致的,因為他錯過了太多機會,也犯了太多的錯!

  • 16 # 南宮外史

    楚漢爭霸的結局,肯定與用人的成敗有關。

    有了人才就要量才錄用,合理使用,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作用。

    漢劉邦之所以勝利,就是善於量才錄用,合理使用人才;楚霸王項羽正是因為不善於量才錄用,合理使用人才,所以失敗了。

    陳平善於謀略,最先投奔的項羽,項羽並沒有發現他的專長,讓他做一名辦事員,用非所長,埋沒人才。所以,陳平脫離了項羽投靠了劉邦。劉邦拜為都尉,隨時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幾次謀劃都使劉邦轉危為安,後位至丞相。

    項羽圖片

    假如項羽也任用陳平作謀士,能為項羽轉危為安一兩次,項羽也不至於失敗了。劉邦沒有了陳平的謀略,能否轉危為安就很難講了。

    陳平圖片

    軍事家韓信原先也是投靠的項羽,但項羽也是沒能發現韓信的才能,讓他做個執戟郎,大概相當於衛士小隊長。後來在夏侯嬰的推薦下,才封了個治粟都尉,就是管籌集糧食的官。韓信幹了一段時間無聊了,跑到劉邦那裡,直到劉邦封他為大將軍,他才安下心來。

    假如說,項羽能重用韓信為將軍,以韓信的軍事才能,還打不敗劉邦嗎?一反一正,效果就有天壤之別。

    韓信圖片

    有了人才還應該善於聽取人才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項羽有一個忠心耿耿的謀士範曾,雖尊稱為亞父,但在重大問題上也不能聽取范增的意見,導致幾大失誤。最後還中了劉邦的離間計逼走了範曾。項羽身邊沒有謀劃、決策人才,怎能不敗?

  • 17 # 歷史戲語

    楚漢爭霸的結局,絕對與用人成敗有關了,這個問題不需要去太多分析。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之一的劉邦為漢王。屬地分封在偏遠巴蜀漢中之地,三面則有秦降項羽之將重兵圍困住劉邦。項羽那個時候已經是天下霸主了。

    項羽之所以成為霸主,其一兵峰強盛,所向無敵;其二自身勇猛,沒有敵手,重用手下強將;其三採信范增之言,為己所用。才有了天下皆懼項羽,而不敢言。

    劉邦自身實力不及項羽十分之一,從弱變強,和項羽共同攜手推翻了秦朝,再到與項羽爭奪天下之事,建立大漢這一路上,劉邦做了項羽沒有做好的事,那就是人才的使用上。

    陳平最先在項羽麾下效力,可是不被項羽所器重,做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文官;而陳平雖沒有濟世之才,但謀略不了小視;自投靠了劉邦後,劉邦就把他帶在身邊,作為自己的謀士一樣來使用。陳平不負劉邦的器重,果然發揮了才幹讓劉邦在幾次危機中都轉危為安。

    再一個就是韓信了,軍事天才的一個人,居然在項羽哪裡只能做一個護衛,最後頂多做了一個都尉而已;項羽根本看不起陳平,韓信這樣的人,認為他們才幹平庸,比起自己來說也不需要這些人,因為自己的勇猛加上剛愎自用的獨斷,已經容不下了。韓信失望之後,投靠了劉邦。開始劉邦也犯項羽一樣的錯,看不起韓信,好在肖何的努力,才讓劉邦沒有失去韓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讓韓信和項羽對陣,項羽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手下一個護衛,居然在劉邦這裡得到如此重用,那份藐視任然是看不起韓信。

    最後的結局是,項羽烏江自刎,一代霸主就這樣被昔日看不起的人給打敗了。實在是沒有想到。

    劉邦用謀士張良,項羽用謀士范增;劉邦對於張良之言是洗耳恭聽,高度信任,對比採納;項羽對於范增之言,順耳聽之,逆耳之言不能像劉邦那樣,自我分析,而取之益處。

    項羽用人,既用之也疑之,劉邦用人劉比項羽高明多了,不說百分百信任,至少是九層信任,而項羽能做到六層信任他人,那麼劉邦取天下都難了。

    劉邦自己沒有多大本事,但他能把有本事的,分配的很好,儘量發揮了人的長處,謀略之事用張良,治國用肖何,打仗之事交給韓信。自己只管協調好他們。

    項羽呢?打仗自己打,計謀雖有范增,但採用都是自己一人獨斷。劉邦總認為自己沒用,項羽總認為自己無敵,事實江山最後劉邦得了。

    項羽和劉邦之間,其實就是用人才的方式不同而已,結果當然就不一樣了。楚漢之爭不光是拼軍力和財力,人才也是一樣。

    西楚霸王如何,自己天下無敵又怎麼樣,天下不是一個人的才能就能取得。劉邦沒法和項羽比,但劉邦會用人,這就是劉邦的長處。所以楚漢之爭實際也是人才之爭。

  • 18 # 虞山麓

    楚漢爭霸的結局,肯定和用人的成敗有關,而且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劉邦在打敗項羽之後,自己評價自己的團隊,他說自己處理內政不如蕭何,出謀劃策不如張良,行軍打仗不如韓信。劉邦的優點在於可以統領這些一流的人才,為己所用。而項羽剛愎自用,無法善用謀士范增,總是不納忠言,可見項羽不善於發揮人才的長處。

    《人物誌》是三國時代魏國文官劉邵所著,書中把領導學比作是做菜。治大國如烹小鮮,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做菜需要很多佐料,酸甜苦辣鹹,五味只能各司一味,淡水卻能掌握五味的鹹淡。菜太鹹,加點水。菜太辣,加點水。如果把各種人才比喻為五味,那麼君王就是掌握鹹淡的那一瓢水。

    劉邵的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何劉邦最終能夠戰勝項羽。陳平和韓信曾經都在項羽麾下效力,這兩人都是當時的頂級人才,然而全都沒能受到重用。

    陳平投靠劉邦後屢獻奇策,幫助劉邦設計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成功讓范增棄項羽而去。白登之圍中,陳平的計謀讓劉邦順利脫險。在呂后掌權期間,陳平擔任丞相要職。

    韓信是千古難得一見的將才,在項羽手下只能當一個持戟侍衛,到了劉邦陣營,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上將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垓下之戰中幫助劉邦消滅了項羽主力。

    劉邦善用人才,最終消滅項羽,取得了楚漢爭霸的最終勝利,所以這場戰爭最終拼的還是用人策略的成敗。

  • 19 # 腦洞水滸

    肯定有關。楚漢是兩個組織,而組織的的成敗首先取決於它的首領。如果首領是不對的,那麼就沒有所謂用人成敗的問題了。問題是有不對的首領麼?我們都說老闆永遠是對的,這就是問題。如果一個老闆也這麼想,估計這個組織也就那樣了。而且往往一個組織的老闆是不能選擇的。有些人註定會失敗,時間不會等待他們完全成長,也不會給予太多安全的犯錯的機會。有太多的偶然和無可奈何,所以有時候我們說,帝王真的是天選之子,是天命所歸。

    如果從人才的角度來說,劉邦是什麼人才?項羽又是什麼人才?我們只能勉強說劉邦是帥才是領袖之才,項羽是將才是領軍之才,可這是什麼鬼呀?!也許事實就是這樣,能打仗的項羽作為首領的楚集團就是輸給了不那麼會打仗的劉邦的漢集團。作為組織首領來說,劉邦就是比項羽成功,也許原因就是因為劉邦無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的時候,你都和表姐妹們發生過哪些難忘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