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悔憶智周
-
2 # 千千千里馬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毀滅的東西給人看。歌德在《浮士德》詩劇裡說:“你真美,請停留!”可是美麗的海倫已經化為大海的泡影了。
喜劇可以快樂,悲劇也可以快樂。但是,喜劇是一種圓滿,而悲劇是破裂和毀滅。
深刻的現實矛盾決定了生活的不確定性和悲劇性。因此,悲劇更有一種記取和警示的反觀。
往事不可追悔,來事可以有希望。不能說因為有一個悲劇發生,就感覺沒有希望,這就是悲劇的力量,也是悲劇的快樂。
悲劇,不是悲痛之劇,而是可悲之劇。中國的《竇娥冤》,《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悲劇。莎士比亞的《奧賽羅》,《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是悲劇。歌德的《浮士德》也是悲劇。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麗娜》也是悲劇。但是,這些悲劇其實都描寫了幸福,快樂和希望。但是,這些幸福,快樂,和希望都被毀掉了,這就是悲劇。
中國偉大的小說《紅樓夢》也是一個愛情與願望背道而馳的故事。
但是,我們閱讀這些小說喜劇的時候,總是為主人公的真情所動,總是為故事的結局悲嘆,這就是一種悲劇美學的特殊力量。
在某種程度上,悲劇的力量更具有美學的感染力。所以,世界上偉大的藝術作品,基本都是以悲劇的手法來創作,就是這個道理。
-
3 # 紅塵彌勒
悲劇都知道,那定是慘絕人寰哀鴻遍野,讓人生無可戀,死相悲催。但這都是作家筆下的人物,或者是影視作品中的描繪,真正彩票一樣砸到人的頭上,也不會有什麼幸福和幸運可言。
悲劇作品和快感相加是一種什麼感受,我想象不出來,我不知道是應該幸災樂禍還是睚眥俱裂,血海深仇等於錙銖必較,基本還是還原了常理,但這是基於一個常態的人格,快感來自於享受,也來自於內心感悟。但我們也會發現:性格撕裂的人,尋求刺激性的感官體驗也是有的,不僅發生在故事裡,現實中也確有其人。
我們一般定義的悲劇,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一類的悽慘遭遇,如果是發生在仇家身上,貌似也挺合理,因為有仇恨相迭,這個不難理解。如果是路人甲,起碼會動起悲憫之心,怎麼能產生一種所謂的快感呢?
但是這種現實放在一些離奇的作品裡,倒是可以釋懷,因為有一種文學悖論,越是離奇越是崇尚,越是詭譎越是乖張,是一種經過加工的文學體驗,在現實中很難遇到。
莫言寫的小說透明的紅蘿蔔中有一個描寫:男孩的手在炙烤,冒出了煙,伴有吱吱的聲響,男孩卻渾然不察,依舊痴痴地對人傻笑。。。這在現實中很難做到,也確實難以被一般人所接受,這分明是在自找苦吃,和疼痛無關。
悲劇作品是放大了的現實,也是生活的整合,就像活著這部作品,餘華將所有的生死感悟繫於一身,活脫脫的麻木不仁,也讓人唏噓悲憫。
如果說這就是所謂快感的話,似可理解,但絕不會產生髮自內心深處的快慰思想,也不會帶來美好的體驗和享受。
-
4 # 蘇菲貓之我的分享
這其實並不奇怪。
這說明這部作品已經打動了你,你產生了一種審美愉悅。
是的,雖然現實生活中的不幸與苦難會讓你們產生心理上的不適與不忍,但由於悲劇作品引起快感並不意味著你幸災樂禍或者『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比如說吧,莎士比亞的悲劇和喜劇中,你印象深刻的是什麼?是悲劇,喜劇一笑過後就忘了,而悲劇則給你一種心靈上的震撼。
古希臘哲學家在其文藝學鉅著《詩學》中對悲劇定義道:"...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原文katharsis)』,這也正是悲劇產生巨大感染力的原因,原文的’"katharsis",又可譯為淨化,宣洩,而中國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認為淨化的要義在於”透過音樂和其他藝術使某種過分強烈的情感,因宣洩而達到平衡,因此恢復和保持心理健康”。
按英國美學家休漠的說法,悲劇使人從”悲傷、恐怖、憂慮和其他本身使人不快或不安的激情中得到快樂,這種快樂似乎是無法解釋的”,人們”得到的快感和他們所受到的折磨是成比例的。當他們流淚、抽泣、痛苦,使悲傷得以傾吐,使心靈得到寬慰,滿懷最親切的同情和憐憫時,他們就感到從來未有過的快樂”。一部好的悲劇作品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人們在悲的同時,也深刻感受到了人生理想和生命激情的湧現,讓人們看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就象我們為哈姆雷特的死而感到悲傷、為他的猶豫不決而惋惜的同時,我們也會反思他對於人生的思考,並受到他的人文主義理想的激勵。
-
5 # 大洲文苑
悲劇的快感往往來自於主人公雖死猶生,雖敗猶榮,他們是精神上的勝者,是人性上的強者,他們不畏強暴,為理想而抗爭,不屈服於命運。這種型別的悲劇往往屬於悲壯型,具有崇高感,看這樣的悲劇,讓人心靈得以淨化,淚水不是因悲傷而是因感動而流,人格得到昇華,對生活充滿希望,正如江姐在繡紅旗時所唱:與其說是悲來不如說是喜。先烈們看不到共和國誕生是悲,但想到他們獻身的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心中更是充滿了喜悅。同樣,我們看江姐走上刑場時,為她的大義凜然而感動,那種崇高的快感來自於她的精神永生與她獻身的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
回覆列表
(莎士比亞)
從理論上說,看悲劇作品可以引起我們的憐憫與恐懼,從而淨化我們的心靈,找到一種道德優越感。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讓我們找到做好人的感覺。
憐憫是因為感到不平,覺得作品中悲劇人物不應該遭受那樣悲慘的命運。他們因為社會的不公或人性的黑暗而遭受滅亡和痛苦,而不是因為他們有罪。他們是弱者或失誤的強者,他們讓人同情,而同情心是高貴的情感。
恐懼是因為作品中悲劇人物與自己命運相同相近或預感到自己將會陷入同樣命運或者由於代入感使得自己與作品中悲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
也有人是這樣解釋悲劇為何帶來快感的:1.啊,原來有人比我還慘啊!2.報復的心理是人人都有的,老子到作品裡來出一口惡氣!這兩種說法有點粗魯,出於直覺,不是出於什麼心理學原理,卻有它們的道理——文學藝術是可以讓人得到情感的宣洩與安撫的。
我有兩句自以為名言的話,或許也有助於解答這個問題:
1.只有在文學藝術裡,人類才是徹底自由的。
2.文學藝術就是人們想要的生活,因為無論怎樣悲慘黑暗,總是情理分明的。
(我回答的問題——你最喜歡的名言)
最最可怕的是道義和情感的缺失,如果是非不分,滅絕人性,無論怎樣享樂,也會快樂不起來的。人之為人,是因為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愛我所愛無怨無悔,憎我所憎嫉惡如仇,正義和生命的張揚,詩意和遠方,盡在文學藝術裡。
拋開這些大話,至少,在悲劇作品裡,還有人和我們一起哭泣!無論怎樣幸福美滿的人,都有想要痛哭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