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史趣聞

    房玄齡和杜如晦本來是李世民的心腹,而且兩個人都是他的謀臣,堪稱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戰爭年代李世民靠的是武將,和平年代謀臣就比較重要了。李世民帳下最重要的兩個謀臣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可以說李世民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是要徵求他們兩個人的意見的。

    我們都知道大唐建立之後,李世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太子李建成。同樣李建成也是視李世民為眼中釘肉中刺。

    李建成不願意看到李世民的勢力壯大,因此,他建議老爹李淵,把李世民的一些臣子給調離到地方去。

    在李建成看來,李世民身邊的武將都是沒有什麼可怕的,他們沒有謀略,對自己造不成任何威脅。

    最可怕的就是文臣,尤其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因此,他就建立李淵把這兩個人給調離開。

    李淵聽了李建成的建議,覺得在李世民身邊留這麼多謀臣也不是什麼好事。畢竟現在天下太平了。

    因此,李淵就下了一個聖旨,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調走到地方當官去了。

    他們兩個離開,等於是李世民失去了左膀右臂,在這個時候,李世民集團裡的人,他們意識到大事不好了。尤其是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他們告訴李世民,看來李建成是要對你動手了。

    若是你還不動手幹掉李建成,你身邊的人都會被他調離開的,最後這些人離開了,也是你的死日了。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只要選擇先下手為強。

    可是,要如何下手呢?

    這個必須要找文臣商量,但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都不在自己的身邊呀。

    於是,李世民就讓尉遲敬德拿著刀,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接回來。若是他們不回來,就直接把他們兩個給殺了。

    在這種情況下,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們不敢違抗李世民的命令,只好來到李世民身邊。

    正是他們這一夥人策劃了玄武門事變,在玄武門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給殺掉的。

    所以說李世民讓尉遲敬德殺房玄齡和杜如晦,並不是真的讓他們殺掉這兩個人,而是讓他們來給自己出謀劃策。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比太子李建成更加的很辣,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做到無所不用其極。

    因此,他成功了奪取了皇位,當上了皇帝。

  • 2 # 史不知味

    對於李世民怒氣衝衝讓尉遲敬德去剷除房玄齡和杜如晦一事,通鑑如是記載:

    世民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

    李世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叫房玄齡杜如晦到府上議事的時候,房、杜拒絕了,還說:“皇帝已經下旨,我們已經不是你的手下了,如今若是私自去見你,必然會因此而死,所以我們不敢聽你的話。”

    李世民一聽就怒了,好個房謀杜斷,我李世民一手將你們提拔起來,現在還叫不動你們了?他也因此認為房、杜二人背叛了自己。

    於是,這才有了李世民將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讓尉遲敬德再去問問房、杜到底來不來,若不來就殺了。

    可是,房、杜真的已經反叛了?實際上並沒有,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只是為了迫使李世民趁早發動玄武門之變。

    房玄齡和杜如晦可是李世民府上數一數二的謀士,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功,這兩位也是功不可沒。

    李建成曾經也對李元吉說:“李世民府上的智略之士,能夠讓我忌憚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

    房、杜本為李世民的屬官,正是因為受到了李建成的忌憚,才在李建成的運作之下,被調走了。

    李建成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收買,但是並沒有成功。

    李建成就曾經花重金收買尉遲敬德,可惜尉遲敬德沒有接受。

    這讓李建成意識到想要削弱李世民的話,在無法收買他的手下的情況下,只能想辦法將他的手下調走或者剷除。

    也正因為李建成的頻頻出手,終於讓李世民的手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若再不出手的話恐怕凶多吉少。

    他們之所以會陪著李世民出生入死,難道僅僅是為了報他的知遇之恩?當然不是,更是為了日後的封侯拜相和榮華富貴。

    可如果李世民不當皇帝的話,他們的封侯拜相和榮華富貴就無法實現。

    他們作為李世民的嫡系,即便李建成為了對付李世民對他們加以籠絡,給以好處,可一旦讓他解決了李世民這個威脅,還會讓他們好好享受榮華富貴?

    所以,他們就必須搶在李建成出手之前,先說服或者迫使李世民率先出手。

    只不過對於這件事,李世民卻表現得很是猶豫,原因既是因為他們一母同胞的兄弟,也是因為他的實力不如建成。

    當時李建成手上有兩千長林兵和三百從幽州調來的突騎,李元吉手上也有七百私兵,而李世民卻只有八百私兵。

    這就造成了在實力上,李世民處於絕對劣勢的局面,所以他才不敢輕易冒險。

    可是這種局面不會因為李世民的猶豫和拖延而有所改變,他拖得越久,這種實力懸殊只會越大。

    為什麼?

    因為李淵選擇了站在李建成這一邊,李建成找各種藉口調走李世民的手下,難道李淵看不出李建成的心思?看得出,但他仍然予以了支援。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世民在京城的實力只會越來越弱,再不出手的話將來可能連出手的機會都沒有。

    為了說服或者說迫使李世民同意出手,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就不得不演戲給李世民看,從而堅定李世民的決心。

    說到底就是以退為進。

    尉遲敬德在勸李世民的時候說:“你再不聽我的勸,我就離開你去落草為寇,不會留在你的身邊陪你一起等死。”

    長孫無忌也說:“你若是再不聽尉遲敬德的勸,肯定會一敗塗地,那我也要和敬德一起走,不再效命於你。”

    李世民聽到這話慌不慌?這些人真要是走了,他就成光桿司令了,所以猶猶豫豫之下答應了他們。

    但是為了更進一步堅定李世民出手的決心,房玄齡和杜如晦還是要繼續演,讓他沒有退路可言。

    所以,當李世民取下佩刀交給給尉遲敬德,讓尉遲敬德去問他們到底來不來的時候,尉遲敬德只對房、杜二人說:“王已決計,公宜速入共謀之。吾屬四人,不可群行道中。”

    仔細品品這句話,有何感覺?

    那就是這本就是他們事先商量好了的計策,所以尉遲敬德才會說“王已決計”,而不是勸房、杜繼續為李世民效命。

    房玄齡和杜如晦聽到尉遲敬德的話之後,就知道這次秦王是真的下定決心了,所以毫不猶豫地就跟著去了。

    這才是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讓尉遲敬德提著刀去“問候”房玄齡和杜如晦的真相。

  • 3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關於玄武門之變前夕,秦王李世民要殺死房玄齡和杜如晦這件事確實是真的。而且當時李世民確實動了殺心。李世民之所以會這麼做,不外乎就是想要確定房玄齡和杜如晦的真實立場罷了畢竟當時李世民那可是要去造反的,一個不好說不定自己的小命就難保了。作為秦王李世民陣營中兩個超絕的智者,李世民怎麼可能忽視了他們。再說最早勸李世民造反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而且他們也一直效力於李世民。可以說他們就是一條船上的螞蚱。既然是一條船上的人,那就只能融入與共了。房玄齡和杜如晦事到臨頭想要獨善其身,那李世民肯定不會允許他們那麼做。所以才會給尉遲恭下一道死命令,人不來就把他們的頭帶回來。

    我們換個角度來講,要說房玄齡和杜如晦對李世民不忠誠,這也不太可能。畢竟房玄齡和杜如晦是一開始就投靠了李世民的。房玄齡在李淵太原起兵時,就主動投靠到了李世民幕府當中。而不久後杜如晦也投入了李世民的幕府當中。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對於李世民的重要性,就好像劉邦的蕭何與張良一樣。李世民得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那可真是如魚得水。換句話說,李世民能成事少不了他們二人的幫助。

    房玄齡就好像是李世民的蕭何一樣,除了幫助李世民策劃戰略部署方針之外,他還無時無刻的替李世民收攏人才。張亮、薛收、李大亮等人都是經過房玄齡舉薦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甚至就連杜如晦也是經過房玄齡的推薦。正因為有了房玄齡和杜如晦的相助,才使得李世民做任何事都無往而不利。歷史上太子李建成一黨在對付李世民的時候就非常忌憚房玄齡和杜如晦。李建成曾經親口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能讓人擔心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可見李建成對於二人的忌憚。後來李建成還特意把房杜二人逐出了京城。

    後來太子李建成逼迫李世民日漸苛刻。很多秦王府的人要麼被收買,要麼就被弄死。尉遲恭就因為拒絕李建成的收買,差點兒讓弄死。後來尉遲恭還得知李建成下一步就要暗殺李世民後。尉遲恭聯合了侯君集和長孫無忌等人勸諫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李世民猶豫不決的時候想起了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所以他讓長孫無忌秘密帶回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房玄齡卻說“陛下敕書的旨意是不允許我們再事奉大王的。如果我們現在私下去謁見大王,肯定要因此獲罪而死,因此我們不敢接受大王的教令!”擔心小命的二人因此拒絕回去。

    李世民此時也是走投無路了。他見到房玄齡和杜如晦拒絕回來,還以為兩人要背叛自己,所以他把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恭,讓尉遲恭再去請一次二人,如果二人見到自己的佩劍還不願意回來。那就證明二人要背叛自己。那就殺了他們。結果房玄齡和杜如晦看到尉遲恭帶著李世民的佩劍後,就知道李世民下定決心要造反了。因此二人也不再推脫了,化妝進秦王府和李世民密謀造反計劃。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工作也就此展開。

  • 4 # 脂肪故事

    李世民根本沒有想過要殺房玄齡和杜如晦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世民謀士中最為傑出的兩人,一個擅長全盤謀劃,一個擅長臨場決斷,李世民能夠有後來的局面,房、杜二人功勞極大。

    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命令尉遲敬德“殺掉”房玄齡和杜如晦,其實是一場心照不宣的交易。

    一、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建成的眼中釘

    李世民的老爹李淵其實是個老糊塗。他立了李建成當太子,卻又允許李世民建天策府,讓大唐繼承人選撲朔迷離。

    隨著天下逐漸安定,大唐架構初立,繼承人之爭也到了針鋒相對的白熱化程度。

    李世民在長年征戰中,身邊聚攏了一批傑出人才,房玄齡和杜如晦就是最為傑出的兩個,正是因為他們的謀劃,李世民才能夠日益強大。

    李建成認識到,要想徹底擊敗李世民,就要逐步剪除他的羽翼,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個人必須要除掉。於是,李建成向李淵進言,稱房、杜二人行為不軌,李淵一怒之下將二人罷官驅離,禁止他們與李世民見面。

    房、杜二人走了之後,李建成又與弟弟、齊王李元吉合謀,以進攻突厥為名,將軍權攬至手中,從而將天策府的尉遲敬德等武將收於麾下,最不濟也要將他們從李世民身邊調開。並在出征前動手,殺掉李世民。

    得到訊息的李世民,在部下的勸說下,決定先發制人!可具體要怎麼做呢?他想起了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

    二、房、杜為何拒絕李世民

    李世民原本以為,自己派人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應該馬上回到他身邊,可萬萬沒想到,兩個人死活不來。房杜二人稱:皇上不允許他們和李世民在一起,故不敢從命!李世民氣得鼻子都冒煙了!

    那麼,房、杜二人為何拒絕李世民呢?這兩個人並非普通人。

    房玄齡是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十八歲就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杜如晦是襄州刺史杜吒之子,是隋朝的滏陽縣尉。

    房杜二人原本是做的隋朝的官,可李淵一起兵他們就立刻投奔了大唐,這兩個城府深沉、心思周慮、足智多謀的謀士,他們憑什麼投奔大唐?不就是為了搏一把嗎?

    此時的局勢,李世民只有痛下決心才能夠在不利的條件下爭得一線生機!歷史上的奪嫡之爭,哪一次不是刀兵相見?輸掉的一方,哪個不是被斬草除根?

    房、杜二人第一次拒絕李世民,就是沒有摸清李世民咋想的!如果李世民沒有動手的意願,他們犯不著把自己搭進去。

    三、李世民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與房杜不動聲色的完成了“溝通”

    房玄齡和杜如晦為什麼不願意來?李世民的心裡比誰都清楚。

    李世民想動手不是一天兩天了!他手下的部屬,跟隨李世民打天下,早就形成了一個牢固的利益團體,他們絕不可能坐視李建城坐大!

    李建成一旦當上皇帝,這幫人半輩子的努力將化為烏有,這是他們不願意見到的。

    李世民第一次派自己的大舅子、長孫無忌去請房、杜二人,其實三個人早就已經心照不宣的完成了謀劃,就是要逼著李世民下決心。

    再不下決心,李建城就要先動手了!

    於是,李世民讓尉遲敬德拿著劍去請房杜二人,就是告訴他們:我要動手了,回來幫我吧!不然大家一起死。

    房杜二人多聰明的人啊!尉遲敬德多聰明的人啊!大家會心一笑,一起回到了秦王府!一場驚天動地的玄武門之變就此拉開了帷幕!

    結語:中國人講究謀略、擅長謀劃,古代那些傑出的智慧之士,能夠在波譎雲詭的朝堂上如魚得水,靠得就是自己通透的頭腦。

    殺害兄弟、逼迫父親,無論是否成功,都將留下千古罵名,李世民的猶豫很正常!房杜二人對李世民的心思摸得極清,他們一早就認為:這件事不可能和平解決。

    再猶豫下去,等人家把刀架到肚子上,大家一起死吧!只有眾將一起逼著李世民下決心,才能夠一舉成功,奪取大唐的統治權!

    所謂的李世民拿刀去殺房玄齡和杜如晦,其實就是向二位傳達一個訊號:我決定動手了!

    要是房杜二人聽不懂、看不明的話,早就一刀卡察了!

  • 5 # 風去了無痕D

    決不是真要殺,而是向房杜二人表個決心,並使二人再無顧慮,趕回來謀劃具體行動方案。這一回,是真要一不做二不休,放手大幹了!

    玄武門內的戰鬥,就是現代特種突襲戰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版。

    而戰鬥前夜的運籌策劃:例如多少人隨李世民入玄武門;事成後,應由誰去進逼內宮,奪取權力;太子轄下東宮六率兵力反應,當如何應對;秦王府安全守衛,又如何安排。等等一切,必然步步對策,分工明確,皆有預案。如此大事,決不會走一步、看一步的打糊塗仗。

    細節決定成敗。而這細節謀畫,自然離不開房謀杜斷!

    房杜二人,一直在勸李世民早下決心。所謂早下決心,實質就是殺人放火,政變奪權。而事上最難之事,就是下決心。

    所謂”平山中賊易,除心中賊難!”

    縱然秦王身經百戰,戰陣之上能殺人如麻。然而要政變,卻意味著將要殺兄囚父。

    古人重大義,而背上這樣的滔天不義的名聲,豈能不讓胸懷吞天之志的李世民,傍偟難定、猶豫不決。這決心,不到最後關頭,確實難下。

    那麼,玄武門事變前,房玄齡杜如晦二人,閉門不出,如同居家隔離,這是為什麼?

    李世民與太子建成、齊王之間的力量對比分析。

    李世民除了戰爭經驗豐富,麾下有一大批能征慣戰名將猛士外,政治上是居絕對劣勢的!

    因為李建成是太子,皇位法定繼承人。朝臣們多數是反對換太子的。

    所以,要以”文攻”爭權,建成以長子身份與太子地位,這就是難撼動的優勢。

    這也是李建成雖屢屢出錯,李淵明知打下了大唐天下的李世民不甘居人下,而兄弟也將失和,他卻仍難下易儲決心的主要原因。

    而且,李世民雖有臣僚與私兵。

    但李建成作為太子,僅東官六率所擁有的資源與兵力,就遠勝於秦王府。

    而房玄齡與杜如晦二人,之所以閉門不出,也不是要疏遠李世民。

    因為李世民遲遲不下決心。

    而隨著李淵“不易儲”的決定日愈明顯,中間派也將有倒向太子的苗頭。太子一系的勢力,日漸壯大。

    房玄齡善謀略,杜如晦善決斷。此二人之名聲,是人盡皆知的。

    當李建成等在皇帝心中位置越來越重,佔據了十足優勢時,就要露獠牙,開始動手剪除秦王的羽翼了。

    如此,使得房杜二人的處境,已日愈危險。

    那麼,太子將對秦王府的骨幹臣僚們採取什麼行動呢?

    無非有二:

    一:對尉遲敬德、程知節等天下名將,採取以賞功為名,外調出京都,大將們都走了,秦王再猛,也如同是一頭無牙老虎了。

    二:對房玄齡、杜如晦等智囊參謀怎麼處理。那就是,設法找個罪名,然後咔嚓一刀,一了百了。

    所以,當李世民還在舉棋未定時,房杜二人己非常不安了。

    可以說,只要建成太子去皇帝跟前稍微咬一下小耳朵,二人就要大禍臨頭了。李淵捨不得殺李世民,因為李世民是親兒子,要殺房杜,那就像殺倆只雞一樣簡單。李世民若敗,早就讓太子系們打上了秦王死黨標籤的房杜二人,下場必定就是輕則砍頭,家人流放。重則一族盡滅。

    由此可知,李世民不下決心,房杜二人就一日難安!

    而當尉遲敬德拿著佩刀上門時,”不奉秦王召令,就立即殺頭。”的狠話一傳達。房杜二人,非但不怨恨,反而是精神抖擻,喜出望外,立即赴秦王府,籌畫出一場驚天行動出來了。

    兵法曰: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李世民的劣勢,在於除了戰爭與戰鬥經驗,其餘在君臣大義、與朝臣人際關係、受李淵的寵愛等等諸多爭權力的關鍵因素上,皆遠遠不如太子建成。

    而太子建成欲除李世民,當然主要從自己佔優的幾個方面下手。就從拼命交好後宮,奉承其父,拉攏朝臣等方面多管齊下。

    若李世民是個普通王子,必然會讓這樣的壓力,被逼得最後山窮水盡,繳械服輸為止。

    但李世民不是普通人,是經常身率數十騎就敢一馬當先,直往敵萬軍陣中發起突擊的人。

    所以太子系的人,千算萬算,只恐也算不到秦王會帶數十甲士潛入玄武門,用直接消滅肉體對手的粗暴方式,來結束這場權力之爭。

    這時候,李世民的劣勢,就反而成了優勢。

    正所謂:

    任爾妙計如神、機關算盡。不當我三百甲兵,刀箭一拼!

    李世民不僅擁有武力,更有善於運用武力的決心。還有能在房謀杜斷輔助下,將每一次運用都能得盡全功。

    所以,他是怎麼也不會在事變前,當真起了殺房杜之心的。尉遲敬德手中出示的秦王佩刀,代表的就是將要動刀的決心。

    決心下定後:刀怎麼拔,第一刀砍向誰?

    那就是由房玄齡杜如晦二人來謀劃決斷了。

    故而,尉遲敬德執刀召房杜,絕非以武力脅迫二人,實際是君臣間一種默契。

    因為房杜二人,早與秦王一損俱損,屬於船上下不來的人,也是太子系成功後的必殺物件,二人也決不存在背主可能。

  • 6 # 大馬哈魚12

    房玄齡和杜如晦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請他們商議事情,這兩個智囊級的人物,都猜測出來可能的“兵變”。都藉口說自己李淵有令,不讓自己跟李世民走的太近。以這種方式告訴李世民,李淵對他的提防。畢竟李世民與李淵是父子關係,所以作為謀士不好意思開口,挑撥離間父子關係。李淵該怎麼辦?我覺得應該是李世民的事。

    有李淵這位父親的存在,如果處理不好,會讓“兵變”流產 。兄弟相殘,古代都有,但是父子之間就有悖論於情理。作為李世民的心腹智慧,這兩個人辦事能力強,但是都是有底線之人。他們明確的表明態度,就是“兵變”只參與兄弟的部分。與李淵的關係,君臣不變。解鈴還須繫鈴人。我覺得李世民應該明白了。

    李世民讓尉遲恭拿劍也好,刀也罷,把房玄齡,與杜如晦給押進他的府邸,就是向手下人表明說,開弓沒有回頭箭。除了死路一條,就是進行“兵變”。這樣做與破釜沉舟差不多。

    作為李世民的心腹尉遲恭,他知道該怎麼辦,而李世民的心腹房玄齡與杜如晦。這種智囊級的人就是不一樣。他們聽了尉遲恭說明的來意,趕忙想辦法進秦王府。為李世民的兵變出謀劃策。

    李淵在玄武門之變裡,讓人看起來了。恐怕這是李世民個人的安排。

  • 7 # 任克說

    房玄齡腦子轉得快,一下子就有很多的主意;而杜如晦善於分析和總結,就專門判斷那些主意的可行性。但是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李世民卻直接將刀給尉遲恭並告訴他,如果兩人不願前來就直接殺了他們。

    在上“戰場”之前,卻要先殺能夠出主意的謀士,李世民此舉的背後,其實出於是無奈。

    房玄齡與杜如晦劇照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逼迫之下,李世民不得不發動兵變,此時的他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但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不來,李世民沒有能夠替他出主意的人,就沒有安全感

    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矛盾是必然的,李淵在起兵之前就許諾事成之後李世民就是太子,但在入主長安之後,成為太子的卻是李建成。出力多的沒有做太子,選的是年紀大的,這本就是容易惹來爭執的事。李淵之前的許諾,再加上李世民的威望太大,李建成一黨怎麼能夠不忌憚。

    此後,李世民多次受到李建成的迫害。李世民與李建成喝酒,酒中有毒;李世民的手下在外,必定會惹來別人的一頓暴打;就連李世民的手下都曾收到過李建成重金收買的賄賂。

    可偏偏李淵不相信李世民,幾乎是李建成說什麼李淵就信什麼,就連李建成在酒中下毒,李淵得知後也只是輕飄飄的說李世民不擅長喝酒,以後不要找他喝酒了,就直接將這件事揭過去了。後來李淵甚至因為兩人不合,想要將李世民趕出長安,外放到外面做官。

    李世民劇照

    李世民已經沒有辦法了,他只能夠放手一搏,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能讓尉遲恭帶刀去把兩人逼來。

    房玄齡和杜如晦不來,其實是想要看看李世民的決心,李世民直接將佩刀交給尉遲恭,就是想要給他們兩個看看他的決心。

    在玄武門之變前,不管房玄齡與杜如晦勸過李世民,李世民的其他的手下,也曾經勸過這位秦王殿下,讓他不要等待別人動手,要先下手為強。但是李世民始終下不定決心,只能被動的被李建成和李淵一步一步削掉實力。

    當時杜如晦被李建成的人打了一頓,還被李建成惡人先告狀,說是李世民挑唆在先,李淵也信了。要不是李世民求到李淵的面前,杜如晦的性命將會不保。除了杜如晦被打之外,李建成對李世民的手下還有過很多次的手段,但是李世民始終沒有下定決心,覺得還要再等等。

    就算是李世民被他的兄弟下毒,李世民險些死掉,他也沒有下定要動手的決心。後來當李世民的眼線將李建成的即將要發動政變殺了他,李世民依舊沒有下定決心;等到長孫無忌和尉遲恭威脅李世民,如果他不提前對李建成下手的話,他兩就離開他,去投奔另外的主子,李世民還是想了幾天才下定的決心。

    在手下的一批又一批人的勸諫下,李世民才在被逼到絕路上時下定決心,也難怪房玄齡和杜如晦不猶豫,畢竟起事很可能會丟掉身家性命的。李世民特意將他的佩刀給尉遲恭,再讓尉遲恭前去見兩人,不就是告訴兩人他下定決心了嗎!

    房玄齡畫像

    李世民讓尉遲恭殺房玄齡與杜如晦,也是為了防止在他失敗之後,兩人為他的哥哥用。他不願見到這樣的情況,就寧願殺了兩人。

    在李世民讓尉遲恭拿刀殺兩人之前,其實是讓長孫無忌去請過兩人的,但是兩人始終不願前來,還用唐朝的法律來搪塞李世民。李世民此時就有些懷疑兩人了。

    曾經李建成曾經多次重金賄賂過李世民的手下,但只有尉遲恭告訴了李世民這件事,再加上當年李建成想要分解兩人勢力之時,已經將杜如晦和房玄齡趕走了,並且不讓幾人接觸。出於這樣的前提條件,李世民很難判斷,兩人是不是已經另投李建成了。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兩個人才,當年李世民打仗之時,還是兩人從中提點李世民才能夠戰無不勝;李世民知道兩人的能力,他不願意這樣兩個人才落到別人的手中。萬一,房玄齡與杜如晦真的是背叛了他,而不是試探他,那李世民寧願失去兩人,也不願哪一天見到兩人真的成為了別人的手下。

    李世民讓尉遲恭殺掉房玄齡和杜如晦,就是在他被逼上絕路時他需要有人能出主意,也需要證明給房玄齡和杜如晦看他的決心;如果兩人真的已經背叛他了,那麼李世民也不願這兩人去輔佐其他的君王。

  • 8 # 探尋歷史者

    由於房、杜二人對李世民的意義重大,他才會派遣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兩度前去邀請。一旦身為朝官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來到秦王府,對整個秦王集團計程車氣鼓舞將是巨大的。二人才能頗高,又是在有退路的情況下參與政變,意義非凡。然而房、杜二人並不這麼看,他們更為關心的是李世民的態度和決心究竟有多大。

    玄武門之變七夕的背景

    在玄武門發生事變之前,李世民曾經把自己手上的佩劍交給尉遲恭,讓他去bai殺掉自己的心腹房玄齡和杜如晦。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李世民身邊的人才很多,所以覺得,要打敗李世民就首先要把他身邊的人才全部趕走。他們剛開始收買尉遲恭等武將,接著他們把李世民身邊的謀臣全部趕走。

    他們告訴李淵說,李世民身邊的房玄靈和杜如晦教唆李世民去幹壞事兒,李淵很生氣,就把這兩個人從李世民身邊移開了,把他們攆出了京城。並且要求他們不許再和李世民見面。李建成和李元吉積極的打擊李世民,把李世民手下的軍隊調撥到李元吉的名下,把尉遲恭等武將也調到李元吉的名下,李元吉和李建成商量好之後,想要把李世民在宴會上給毒死。

    李世民也不是吃素的,他在李建成身邊也有安插內線,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舉一動。李世民知道了這些資訊的時候,旁邊的人都勸李世民要當機立斷,先下手為強,除掉這兩個人。但是李世民不同意,他說,兄弟相殘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劇,他不忍心傷害他們兩個。

    李世民為什麼讓尉遲敬德殺掉房玄齡和杜如晦呢?

    李世民這邊也被逼的沒辦法,他也知道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發動政變。但是從前有事都得和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商量。於是就讓長孫無忌去請這兩個人前來商議。誰料房玄齡、杜如晦倆人擺譜不來,還扔下一句話:“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李世民聽到這句話氣得不行,馬上把自己的配件接了下來,交給尉遲恭,且說:“這倆人若是不來,你就把他倆給剁了。”果然還是劍的威力大,房玄齡和杜如晦倆人喬裝打扮一番來到了秦王府,謀劃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房玄齡和杜如晦兩個人如此精明,怎麼可能長孫無忌去請不來,非要逼著劍指鼻子才來呢?因為李世民一直都沒有下決心發動政變,他們倆擔心李世民沒有下決心,所以用這種激將法來激李世民。

    結語

    遲恭拿劍去請他們們兩個首先是向他們兩個傳遞一個訊號。這一戰我們可以說是破釜沉舟,兵行險招,成敗在此一舉,一旦失敗了我們就有可能被敵人一舉殲滅。也要告訴他們兩這個時候別想著去通風報信或者說再打退膛鼓了,我們已經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了,這個時候已經再想別的已經晚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9 # 榮耀歷史

    太原起兵後房玄齡和杜如晦就一直作為李世民幕僚,跟隨他南征北戰,出謀劃策,堪稱股肱之臣,李世民為什麼想在玄武門之變前夕、奪嫡的關鍵時期殺掉兩人呢?因為他急了!

    玄武門之變前夕緊張的氣氛

    武德九年,太子黨與秦王黨的奪嫡之爭已經到了最後攤牌的時刻,李世民的形勢非常嚴峻。

    政治勢力:李建成太子名分早定,得到朝堂上下認可,宰相裴寂等人都是支援李建成,更關鍵的是李淵的態度也從之前的曖昧變成明顯傾向於李建成了,李世民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軍隊人數:在長安城內,李建成擁有太子衛隊,還訓練長安的遊俠組成了長林衛,總人數超過3000人,而李世民只擁有秦王府衛隊,人數不到800人。

    幕僚勢力:太子宮人才濟濟,文有魏徵,武有薛萬徹,魏徵自然不必說,薛萬徹可是後來被李世民評為當世三大名將之一,反觀秦王府,房玄齡和杜如晦已經被李淵調走,而且下令不得再侍奉李世民,李元吉出征抵禦突厥也向李淵申請調尉遲敬德、程咬金等人隨行,圖謀將秦王府戰將都調離長安,屆時李世民身邊只有一個長孫無忌,而此時的長孫無忌還屬於籍籍無名之輩。

    就是在這麼危急的情況下,內線傳來訊息,太子和齊王謀劃在齊王出征餞行酒會上刺殺他,李世民大驚,忙找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商量對策。

    遲疑不決的李世民

    長孫無忌勸李世民先發制人,尉遲敬德也“威脅”李世民,如果他不舉事,自己就要遠離他,以後再也不聽他調遣。就算如此,李世民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因為政變太危險了,一著不慎就是自己一家全部人頭落地,這一點從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李元吉10個兒子全部被殺便可以看出來。

    他想到了占卜,問問上天的意見,剛拿出占卜的龜殼,便被張公謹一把奪過,“質問”李世民還有退路嘛?就算占卜結果不詳難道要束手就擒嗎?既然沒有退路,幹嗎還要占卜擾亂軍心!

    房玄齡和杜如晦以“李淵要求他們不再侍奉李世民,一旦發現他們回秦王府,必然有殺身之禍”為由拒絕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回報李世民,李世民大怒,問到:“兩人難道要背叛自己嗎?”隨後讓長孫無忌再去請兩人,同時讓尉遲敬德帶著秦王佩劍一同前去,只要兩人再次拒絕,當場斬殺。

    為什麼李世民會給尉遲敬德這樣的命令?

    第一:房杜兩人的拒絕刺激到了李世民高度緊張的神經,讓李世民情緒很衝動;

    第二:房杜兩人作為李世民曾經的心腹幕僚,在如此關鍵的時刻拋棄自己,便是背叛;

    第三:政變是及其機密的事情,洩漏一點資訊都會導致失敗,李世民吃不準房杜二人是否已經投靠太子。

    如此來看李世民給尉遲敬德的命令合情合理,而且是及其恰當的,有帝王之氣。

    然而再思考房杜兩人為什麼會拒絕?要知道兩人很早之前就鼓動李世民奪嫡了,玄武門之變正是他們希望看到的。個人猜測長孫無忌去找房杜二人時並沒有說明事情原委,只是讓房杜二人去秦王府,兩人為了避嫌,避免帶給李世民不必要的麻煩,自然拒絕了;長孫無忌第二次去,沒有等尉遲敬德亮出秦王劍,房杜二人就答應連夜趕往秦王府。長孫無忌這是在動歪心思呢,想要動搖房杜二人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以便自己將來上位。

  • 10 # 途牛山小旋風

    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文官,也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兩人合稱“房謀杜斷”,都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都受封國公,是李世民集團的核心成員。他們與李世民休慼與共,屬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所以斷沒有背叛李世民的可能,歷史上之所以有秦王要挾房杜的戲碼,其實是有深層次原因的,接下來就讓我們隨著當時的歷史情景,慢慢梳理一下。

    危機逼近

    公元621年,李世民虎牢關三千破十萬,活捉竇建德,逼降王世充,威震海內外。攜大勝之威的秦王,被冊封為天策上將軍,位列三公之上,有了比肩太子的實力。

    秦王的強勢崛起讓太子產生了深深的危機感,在以魏徵、李元吉為首的智囊團幫助下,太子逐漸向李世民露出了獠牙。

    首先是分化瓦解。在太子的諫言下,李世民的部將要麼被調任他處,要麼遭到貶謫,一個個都逐漸離開他的身邊。

    其次是不斷詆譭。太子和李淵寵妃關係密切,像萬貴妃、尹德妃和張婕妤等人紛紛站隊太子。李淵整天被這些脂粉吹枕邊風,腦中盡是李世民的不是,所以逐漸開始冷落疏遠這位功勳卓著的二子。

    最後是直接暗害。齊王元吉曾經埋伏下刀斧手想直接殺死李世民,幸當時李淵在場,太子勸住了齊王;還有一次太子宴請李世民,席間竟在酒中下毒,害得李世民回府後大口吐血。

    進退兩難

    此時李世民處境非常艱難,朝中大臣和皇帝后宮幾乎都站隊太子,如今父親對自己也是頗為不滿。自己的羽翼在父親的默許下,不斷遭到太子黨的剪除,李世民已經站在了懸崖邊上。

    此時求饒,做個閒散王爺可以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自己早就功高震主,太子登基後必然不會放過自己。即使自己能留條性命苟延殘喘,但是天策府裡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眾將怎麼辦?與自己青梅竹馬,舉案齊眉的觀音婢又當如何?自己如果被軟禁了,誰能護佑眾人安全呢?不能帶眾人齊享福貴,也不能把他們統統推入深淵吧?

    猶豫不決

    時間流逝,眼見局勢越來越不利,天策府眾將此刻都十分焦急。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鐵桿,早就視他為主,根本沒有背叛的可能。

    眾人不止一次向李世民進言,要他早下決斷,但他還在猶豫。走上造反這條路,就沒法回頭了,李世民還在顧及親情,尤其是父親的感受。

    一劑猛藥

    此時長孫無忌和房杜決定用激將法,再將李世民一軍,好讓他有危機感,早作準備。幾人商量過後,長孫無忌便氣沖沖找到李世民,質問他到底行不行動?如果不行動,大家也不能等死,趁早各自逃命去。並告訴他,房玄齡和杜如晦已經對他失望了,以後會安心當朝廷的官,不再與他私下來往。說罷扭頭就走,看也不看李世民。

    長孫無忌的話無疑讓李世民遭到了雷霆一擊,外部環境再惡劣也不怕,最怕的就是從內部瓦解,而天策府現在似乎就有這種趨勢。沒了房杜,再失去大舅哥,那真沒有人給自己出謀劃策了。最關鍵的,難道自己真的甘心就這樣等待自己的末日嗎?大唐半數以上的疆土都是自己打下來的,為什麼皇帝自己卻做不得呢?李世民心裡有太多的不甘。

    孤注一擲

    公元626年7月1日晚上,即玄武門之變爆發的前夜。天策府內,李世民眉頭緊鎖,回憶著白天那兇險的一幕:父皇李淵在皇宮中嚴厲斥責自己有謀反之心,眼神中分明寫滿了殺意,倘若不是自己急中生智,告發太子與齊王淫亂後宮,恐怕現在已經是階下之囚了。

    “看來父親已經不再顧及與自己的親情了,那自己還等什麼呢?”李世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自己其實已經佈局了很久,皇宮大內的奴婢都是自己人,玄武門守將也是自己人,以雷霆手段拿下中樞,大事可成!

    “去叫房玄齡與杜如晦前來議事”李世民對手下人吩咐道。“他倆不是已經和天策府斷絕關係了嗎?”尉遲敬德不滿的問道。李世民自然知道房杜的心思,斷絕關係是假,考驗自己的決心才是真。“想讓這些聰明的文化人死心塌地的跟隨自己,還真是麻煩!”李世民暗暗思索“好吧,今天就給你們我的決心!”李世民抽出自己的寶刀交給尉遲敬德“你親自去,請兩位先生來,如果他倆不來,就把他倆的頭顱拿來!”李世民自信的說道。

    結語

    事情自然就是李世民想的那樣,房玄齡與杜如晦見到李世民的寶刀,自然知道他已經下定決心,於是欣然前來,幾人繼續推敲起事的細節……

    玄武門外,殺聲震天,天策府眾將的偷襲成功了。李世民親手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死在了尉遲敬德的長槊下。還在泛舟遊湖的李淵徹底傻眼了,一天痛失兩子,自己也被軟禁了。

    從此刻起,大唐迎來了它新的主人,而這個人將開啟一個盛世,敘述一個傳說,世人將不斷歌頌他的豐功偉績,而他也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一副精神圖騰,當時人稱他為天可汗,子孫後代更習慣叫他千古一帝,他就是李世民!

  • 11 # 可可潘琴

    班門弄斧,淺薄之見。

    房玄齡,杜如嗨是大唐賢臣。正統之人。李世民殺兄斬弟亂倫之事。不恥所為。必被世人唾罵。而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謀某房玄齡,杜如嗨是不會讓李世民成功發動玄武門政變,只有先把這些正統的思想的人殺掉,朝中無人敢講李世民行為是亂倫,眾人回不到人論之人了,於是就豁出去殺兄斬弟兵變上位了。因為要當皇帝,當君子是不行 的。流氓的皇帝,被殺的君子。

  • 12 # 庫充村人

    其作用有二,

    1向尉遲敬德長孫無忌等參與政變者展示其決心,秦王已定大事,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房杜帷幄心腹,不從亦死,其他人還敢有二心嘛?算是堅定團隊信心。

    2隋末亂世,倒戈跳槽者比比皆是,招降納叛,防備反叛,是日常工作,太宗深諳此道。況且房杜大才,太子早已提前重金高官拿下也不是不可能,二人對太宗心腹事一清二楚,不從,殺了免除後患。

  • 13 # 閒話歷史君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太極宮的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政變的結局是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然後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隨後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採用這樣激烈的手段,可見形勢已經非常危急,關乎生死存亡!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為什麼這麼害怕李世民呢,是因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秦王李世民功勞最大,更為要命的是逐步積累起了自己的親信部屬。這些文臣武將幾乎可以認為是秦王府的家臣,只知秦王而不知皇帝。因此太子和齊王想方設法分化、瓦解秦王府的人。以突厥入侵為藉口,調動秦王的人,這才將李世民逼到了絕境,決定孤注一擲,鋌而走險。

    當時秦王李世民府中的文臣謀士有十八學士,以房玄齡、杜如晦為首,此二人尤其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所懼怕。“房謀杜斷”指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相得益彰,成為古代賢相的代表人物。

    作為如此厲害首席謀士,對於當時的形勢必然有清醒的認識。房玄齡和杜如晦共同勸秦王道:“大王功蓋天地,應當繼承皇帝的大業。現在大王擔心危機發生,正是上天在幫助大王啊。希望大王不要疑惑不定了。”房杜二人打心底希望秦王做拼死一搏,誅殺李建成、李元吉。前提是秦王必須下定決心。另一方面作為政變或者造反這種事,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因此秦王李世民在選擇合作伙伴上必須謹慎,也必須要試探一番。表面上必須加以掩飾,畢竟殺兄屠弟太不光彩。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去請房杜,如果二人不來就殺掉他們,此情此景下,雙方一拍即合。在房杜看來秦王李世民已經下定了決心,在秦王看來二人確定要上船了。

    政變一方面需要謀士出謀劃策,同時需要武將具體執行。從玄武門之變的結果來看,最大的功臣是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分別排名第1、第3和第5,尉遲敬德排名第7。可見這幾個人都是秦王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文臣中除了長孫無忌的特殊性,就屬房玄齡和杜如晦了。秦王李世民絕對的人尖,絕不會真的要殺掉房杜,房杜這樣的頂級謀士自然是心領神會。應該說君臣共同上演了一部好戲,給我們後人提供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 14 # 司徒流雲公子

    首先要說,這裡的“殺”並不是真的殺掉,而是雙方互相的試探。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當時秦王府最重要的謀士,當時太子與秦王在長安城中的鬥爭已經如火如荼,李世民的形勢十分的不容樂觀。

    首先是手下大將尉遲敬德被誣陷謀反下獄,當然謀反是假,所以在秦王的力保下被釋放;然後是程知節被外調,同時秦王府的首席智囊房玄齡和杜如晦被逐出了秦王府。

    就在這時,北方邊境上東突厥鐵騎來襲,李建成趁機奏請李淵由齊王李元吉出征並徵調了秦王府的所有大將和精銳部隊,以此徹底瓦解李世民的軍事力量;不僅如此,二人還打算在踐行宴上刺殺李世民,當然這個計謀被李世民提前獲悉,正是這一訊息讓李世民下定了決心以武力奪取政權。

    當然雖然李世民下定了決心,他還需要知道自己的部下是不是和他一樣,所以表面上,還是表現得優柔寡斷、不忍下手。尉遲敬德第一個跳出來表明心意,隨後就是長孫無忌,幾乎所有的幕僚都站出來了,李世民依然沉默不語,並命人取出了一副龜殼,準備占卜吉凶。

    就在這時,張公瑾匆匆趕來,看到此情形,立刻摔碎了龜殼,怒言:“如今大事已經毋庸置疑,占卜有什麼用!難道說占卜結果大凶,就不行動了嗎?”就這樣,李世民和秦王府的眾位幕僚達成一致。

    所以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前往召回被逐出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來參與密謀,這兩人也是有意試探李世民的決心,所以尉遲敬德無功而返,帶回的答覆是:“奉皇上旨意,不能再聽從秦王號令,今天如果私下來見,我們豈不是必死,所以不能奉命。”

    這時的李世民勃然大怒,他對尉遲敬德說:“玄齡、如晦叛我?”然後抽出佩刀遞給尉遲敬德:“公前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這就是問題中所說的“殺”的原委。

    當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再次去找房玄齡和杜如晦,對二人說:“大王已經下定決心,請儘快前往共同策劃。”就這樣,房玄齡和杜如晦換上道袍,以此掩人耳目,四人分別繞道趕回了秦王府。

    正是在這兩位滿腹韜略的左右手的策劃下,才有了後來的玄武門事變的成功。

  • 15 # 紅黑聖西羅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世民集團的核心人物,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實在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這二人力主李世民應該先下手為強,直接奪權,但李世民一直都猶豫不決。李建成為了打擊李世民的勢力,攛掇李淵把房玄齡和杜如晦調出京城。等李世民下定決心,讓長孫無忌去接房玄齡和杜如晦回來,但二人卻說“敕旨不復聽王事,今若私見,必坐死,不敢奉教。”李世民知道後把自己的刀交給尉遲敬德,並且對尉遲敬德說道:“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

    其實這都是二人的表明之詞而已,他們很清楚情況,也很瞭解李世民,在說完後就回到了秦王府。

  • 16 # 關東俠客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秦王府重要謀臣,在玄武門之變中起重要作用。李淵稱帝后,大兒子李建成當太子是文官集團的代表,李世民領軍在外平定大半個天下,官拜天策上將軍是新軍事集團的代表。兩個集團為皇位明爭暗鬥勢同水火。房玄齡找李世民大舅子長孫無忌商量勸說秦王先下說為強,李世民一直舉棋不定。李建成和齊王商議分化拉攏瓦解秦王府勢力,透過李淵把李世民手下重要謀臣房玄齡和杜如晦調到外地,這在這時突厥人來進攻。李建成策劃讓齊王李元吉掛帥出征,把秦王府的精兵勇將盡皆調出,並打算在檢閱軍隊時把李世民幹掉。李世民透過眼線知道內情。於是召集手下重要謀臣商量。房玄齡和杜如晦怕秦王下不了決心接到通知後說⺀"敕旨不復聽王事,若私見必坐死,不敢奉教。”意思是有皇帝旨意在,不能再聽秦王辦事,如果私自見面一定犯死罪,所以不敢聽您的命令。李世民聽二人如此回答就對猛將尉遲恭說:"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敕。"房玄齡和杜如晦看這次秦王真的下定決心了,就秘密回到秦王府策劃玄武門之變的細節,終於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二十七曰發動了震驚朝野的玄武門之變。

  • 17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李世民值得佩服的地方之一就是決斷。在下決心之前,他或者也猶豫焦灼,但一旦決心下了,就沒有什麼可以動搖的。一種領導者的果敢。

    房玄齡和杜如晦,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俗稱“房謀杜斷”,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李世民做秦王的時候兩個人就同心協力輔佐。

    當李世民與太子建成儲位之爭最為激烈的時候,太子建成也在逐漸剪除李世民的勢力,方法之一就是把秦王府的大員們紛紛派給國家官職。根據唐朝的法律,任何人只要任了國家職務,就不再隸屬某王,與某王再有私下往來屬於違法。房玄齡與杜如晦也不例外,他們不再屬於秦王府私邸官員,而是朝廷官員,與李世民不敢私自來往了。

    李世民下了“武 裝”奪 取政 權的決心後想找這兩個人商量,兩個人都不敢來。

    李世民解下佩劍交給尉遲敬德,告知:如果這兩個人來則罷了,不來就拿著這把劍殺了他們。這表現出李世民當時的決心。

    這兩個人間主君決心已下,深夜化妝入秦王府,參與謀劃了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得到大位後,兩個人也更是大顯身手,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

    可惜的是,杜如晦去世的比較早。房玄齡在太宗朝一直做丞相,是中國歷史上任丞相最久、成績最好的丞相之一。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讓尉遲敬德殺掉被稱為“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反映出來的是李世民富有決斷的優良品質。

  • 18 # 喧囂平原

    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

    據《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確實將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並告訴他,如果房玄齡和杜如晦不來,就殺了他們。為什麼李世民要殺掉“房謀杜斷”呢?因為李世民真的怕了。

    要想弄清楚整個事情的來由,我們得先從太子李建成對付秦王李世民的手段說起。

    雖貴為太子,但李建成知道他這個弟弟—李世民同樣具有野心,而且勢力強悍,不會乖乖屈服自己。因此,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對李世民展開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他們用了兩個辦法,其一是離間高祖李淵與李世民之間的父子關係;其二就是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隱太子深忌之,謂齊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憚者,唯杜如晦和房玄齡耳”。

    房玄齡與杜如晦可稱為是李世民麾下的極其重要的謀臣,李建成很是忌憚,便向李淵進言,將房玄齡和杜如晦趕出了秦王府。所以,玄武門之變前夕,房玄齡和杜如晦並不在秦王府內。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東突厥鐵騎圍攻烏城。李建成向李淵推薦李元吉率軍出征,同時徵調秦王府的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等一干悍將隨軍出征。

    這還不算完,李建成與李元吉密謀利用為李元吉踐行的機會,騙李世民到昆明池,命死士將其擊殺。

    為什麼歷史上會是“玄武門之變”,而不是“昆明池之變”呢?

    一個臥底登場了。王晊,東宮率更丞(官名),將太子與齊王的計劃告訴了李世民。

    所以說,情報是多麼的重要。

    好吧,刀已經架到脖子上了,看你李世民該如何決斷。

    秦王手下所有的文臣武將包括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張公瑾,個個苦口婆心、拼命苦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然而,李世民卻表現的猶豫不決。

    是真的猶豫不決嗎?我認為,是真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李世民原本並不想弒兄殺弟。因為畢竟是一奶同胞,沒有人在正常情況下幹得出骨肉相殘的事情。即便此時是非正常情況,李世民也不願背上奪嫡篡位的罪名。

    不管怎樣,歷史已經給出答案。李世民在眾人的規勸下,最終還是做出了決斷,先下手為強。接下來,就是要制定具體的行動方案。在這件事情上,李世民還是想聽聽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建議。於是,李世民讓長孫無忌去找房玄齡和杜如晦(因為被逐出秦王府,房杜二人並沒有參加此前的密謀)。

    “敕旨不聽復事王;今若私謁,必坐死,不敢奉教”。

    長孫無忌去的快,回來的也快。房杜二人的意思是,皇上下旨不讓我們再聽從秦王的命令,如果我們私自去見拜見,肯定會死,所以不敢奉命。

    當然,這肯定不是房杜二人的真實想法。他們畢竟沒有參加密謀,所以想以此來試探李世民的真實想法以及決心。如果李世民的決定不夠堅定,就可能會導致行動失敗,那麼不參加也罷,至少能給自己留條後路。

    “玄齡、如晦豈叛我邪?”

    李世民真的有點毛,先不說如果沒有這兩個智囊的參加,這次行動能有幾分把握成功。單是有兩個並不參與的人知道了行動意圖,也就夠危險的。一旦被太子與齊王知道,死的將是李世民。

    要知道,有多少秘密行動是因為被告密而失敗的。單單是這次,要不是因為有人告密,就真成了“昆明池之變”。

    當然,李世民也不願意相信房杜二人真的會背叛他。所以,李世民沒有讓尉遲敬德直接殺掉房杜二人,而是讓尉遲敬德“觀之”,如果真的不想來,再殺掉。

    夠狠,殺人滅口。

    最終,房玄齡和杜如晦來了,為李世民謀劃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並在成功之後,與侯君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同被視為“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也是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文獻參考《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

  • 19 # 歷史簡單說

    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面,杜如晦排名第三,房玄齡排名第五,兩個人合稱“房謀杜斷”,顯然可以稱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那為什麼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卻要讓尉遲恭去殺房杜二人,這個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房玄齡與杜如晦本來是在秦王府,為李世民出謀獻策,李建成對李元吉說:秦王府裡面,能給李世民出謀獻策的就是房杜二人,我們得想辦法將他們從李世民身邊調離。於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向李淵打小報告,然後將房杜二人調離秦王府。

    當時有外敵入侵,李建成就推薦李元吉率軍抵抗外敵,李元吉就趁機請求讓尉遲恭、程咬金、秦瓊等幾個秦王府的將領,還有李世民帷下的精銳也被李元吉抽調走,用來擴充他的實力。

    李建成底下有一個官吏,叫王晊,是李世民的眼線,他對李世民說:太子和齊王都商量好了,秦王府的將領和精銳都在他們那兒,讓你到昆明池為齊王餞行,到時候就派人把你殺死,然後對外說你是暴病而亡。

    李世民回去之後,就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大家,長孫無忌他們都勸李世民要先下手為強,但是李世民很猶豫,尉遲恭和長孫無忌說,如果李世民不這樣做,他們都會離開李世民,免得到時候一起死。

    李世民就下定決心要先下手,這個時候怎麼能少得了房杜二人呢?但二人此時並不在秦王府,李世民就派長孫無忌去找房杜二人,但是這兩個人不願意回到秦王府,他們兩個人說:我們是奉陛下(李淵)的命令,要離開秦王府的。

    而如今,我們私下見秦王,那是死罪呀,我們不敢接受秦王的命令。李世民聽說之後,就十分生氣,他對尉遲恭說:房杜二人是怎麼回事?我叫他們回來,他們竟然不回來,他們是要背叛我嗎?

    然後,李世民摘下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恭,說:你帶我的佩刀再去找他們,如果他們真的不想回來,那就提他們的頭來見我。尉遲恭和長孫無忌再次找到房杜二人,直接把李世民的意思跟他們兩個人講了,他們兩個當然明白了,四個就分道回到了秦王府。

    之後,就一起計劃了玄武門之變,由此可見,李世民確實是一個做事果斷的人,當他發現房杜二人還猶豫的時候,他是能果斷殺這兩個人的,而這兩個人也很識趣,嚇唬一下,就趕緊回到秦王府了。

  • 20 # 帝國烽火

    玄武門之變之前,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結成聯盟共同對付秦王李世民,雙方之間的鬥爭已經相當激烈,而對雙方而言又各有優劣。

    李建成有著先天的優勢:身為長子,並且已經做了好多年的太子,但是李建成軍功不如李世民大。李世民的強項在於手下人才濟濟,弱勢在於被李建成搶了先機做了太子,局面上稍稍處於被動。

    雙方力爭太子之位,而李淵在天下初定之後很明顯站在了太子一方,加上李建成等人的進言,李淵也意識到李世民的威脅,所以將李世民的秦王府人員調離秦王府。其中尉遲敬德被誣陷下牢獄,被李世民救下,程知節放為康州刺史,而房玄齡和杜如晦被李淵罷免在家,這是李世民身邊僅有長孫無忌雍州治中高士廉、侯君集以及尉遲恭等人。

    剩下的這些人都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要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也感覺到危險一步步逼近,所以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此時的房玄齡和杜如晦都在外,不屬於秦王府的直屬臣子,所以當李世民第一次派人去傳呼此二人時他們並沒有來。

    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當世頂尖的謀臣,考慮問題比較深遠,當李世民派人來傳呼此二人時,他們之所以沒有去原因有二:第一,不確定傳呼他們去的是不是李建成設計的陷阱;第二,他們是外臣,按照規定是不能隨便接觸親王,容易留下把柄。

    李世民見房玄齡和杜如晦沒有來,也是很生氣,所以讓尉遲敬德親自去請二人,並且對尉遲敬德說“如果他們不來,就殺了他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才有了李世民要殺“房謀杜斷”的說法。

    結果尉遲敬德見到房玄齡和杜如晦時,房玄齡就問了尉遲敬德“秦王確定要舉事嗎?”,得到坑定答案後,房玄齡他們沒有絲毫的猶豫就和尉遲敬德一起到了秦王府,並且謀劃了玄武門之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芹菜葉斑病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