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宗歷史

    雖然關羽索命不一定是真的,不過也不是不能給出理由。向呂蒙索命,一是關羽受劉備重託,責任重大,荊州不能丟了就了事,肯定不甘心。二是呂蒙用卑鄙的方式偷襲荊州,殺死關羽,便宜不能讓呂蒙這樣的小人白佔。

    蜀漢滅亡時,龐德的兒子龐會趁機殺了關羽一家,為龐德報仇。第一這是私仇,第二關羽斬龐德在前,事出有因,第三,龐德不是小人,關羽其實還有點佩服龐德義氣。

  • 2 # 小民學歷史

    我們一定要區分小說和正式,三國演義只是文學作品,三國志才是史家正史

    我們可以來看看三國志是怎麼描述關羽的

    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一月,孫權西征關羽,任命呂蒙為前部,孫權先達江陵,派陸遜攻佔夷陵、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

    關羽向駐紮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被拒絕。關羽陷於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是年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西逃璋鄉(當陽縣東北),其部下皆降於孫權。

    孫權又派朱然、潘璋截斷了他的道路,關羽父子最終在臨沮為潘璋部將馬忠擒獲,斬首,荊州遂平。

    三國演義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把蜀漢當成正統,所以才把關羽推上高度,實際上關羽也沒有這麼英勇

  • 3 # 鬢華雖改心無改

    這都是羅貫中為了安慰讀者,讓關羽報了仇,事實上關羽、劉備什麼仇也沒報了,再說龐德之子龐會把關家滅門之說,《三國演義》裡沒有描述。第一百一十九回這麼寫的:太子劉璿、漢壽亭侯關彝,皆被魏兵所殺。軍民大亂,相互踐踏,死者不計其數。根本沒有提到龐會。

  • 4 # 狐羊樹

    有些問題的前題本不存在,再依託前問題提問,實質偽命題,呂蒙之死關羽索命已神話,或許自身犯病暴死<呂策劃奪荊州裝病或許真有病>

    還有一種可能孫權要他的命!擔心他坐大,帝王都有這個手法和心態!再者呂蒙之死,孫權推卸責任或給蜀一個說法!

    所以再假設關羽索龐會的命已多佘了!

  • 5 # 美天分享電影

    關羽向呂蒙索命,是因為呂蒙害死了關羽。

    龐會害死的是關羽的孫子,關彝,他最應該去找龐會索命。比關羽更可能找龐會索命的,應該是關羽的長孫,關彝他大哥,關統。還有關彝他爹,關興,關羽兒子孫子都去了,他就不用興師動眾親自去了。

    當然,可能還有一個原因。估計關羽去找過,就是不巧碰到了龐會他爹,龐德。老子都沒找他索命,他倒找兒子來了,於是,龐德把關羽懟回去了。龐德旁邊還站著顏良,文丑,孔秀,韓福,卞喜,王植,秦琪,華雄,蔡陽。這幫人和龐德是朋友,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找關羽索命。而且很不巧,今天他們正好在一起打王者榮耀,結果碰到關羽來送人頭。關羽看著架勢不對,就算關家一起上也打不過。

    關羽怕了,下次再也不敢找龐會了。

  • 6 # 江湖小曉生

    關羽是季漢帝國的二把手,是荊州地區的一把手。在他北伐期間,被呂蒙設計偷襲,從而丟失了荊州,也丟了自己的性命。

    不久之後,42歲的呂蒙被孫權任命為南郡太守,可惜呂蒙這個時候突然去世。對他的去世,有這麼三種說法。

    第一,呂蒙因病而死。在三國志裡記載的非常清楚,呂蒙在荊州的時候,得了重病,怎麼都治不好。孫權為此痛哭流涕,倍感傷心,不久之後呂蒙就病死了。第二,呂蒙被孫權猜忌而死。這種說法有一定陰謀論在裡面,因為呂蒙殺了關羽,將劉備這灘禍水引了過來。此外大都督權勢越來越大,引起了孫權的不滿,呂蒙死後孫權一度要收回大都督的權力。第三,呂蒙被關羽索命而死。這種說法就有點噁心了,主要是在演義和傳說中流傳。關羽死後一直找自己的腦袋,所以就在宴會上把呂蒙給害死了。

    呂蒙之死的三個原因中,第三個原因是讓人覺得津津有味的,因為大家覺得關羽死的太可惜,都是呂蒙偷襲給害的,所以希望這種事情成為現實。很可惜的是,這種情況不可能存在。

    一、關羽能索命呂蒙,那麼全家被殺後,為何不索命龐會?龐德之死:

    關羽被呂蒙殺掉之前,曾經放水淹了曹操的七軍,七軍的主帥是于禁,選擇了投降關羽,免於一死。而副手則是龐德,他選擇為曹魏集團殉國,所以被關羽給咔嚓了。

    龐德的死,不少人誤會是因為他對曹操多麼忠心,其實不能這麼看。他本來是馬超的手下,馬超投靠了劉備,他的哥哥也在劉備這兒,他沒有理由不投降關羽。

    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遂為羽所殺。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三國志》

    龐德和曹操相處的時間太短,而且長時間不受重用。這次出來的時候,龐德的四個兒子全都在曹操那兒待著,相當於是人質。龐德不死,他四個兒子就得死,所以龐德必須要死。

    龐德死後不久,關羽被呂蒙偷襲所殺。到這兒為止龐德和關羽的故事就算是結束了。可是上一代的仇恨,還是被帶到了下一代身上。

    龐會復仇:

    鄧艾招降劉禪以後,鍾會的20萬大軍進入蜀地。本來一派和氣,和劉禪都談好了條件, 不會對成都城內的百姓做什麼。

    可是鍾會與姜維密謀自立,這件事被司馬昭的那些部將們得知了,他們合夥把鍾會和姜維給殺了。

    這麼一來這20萬大軍可就群龍無首了。在這種情況下,曹魏將士們衝入成都城內燒殺搶掠,將成都城變成了地獄。

    追諡羽曰壯繆侯。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三國志,裴松之注》

    這其中有一位將軍比較特別,他就是龐德的兒子龐會。龐會知道自己無法親手殺了關羽為父親龐德報仇了,所以他進入成都以後,直奔關羽家中,將關羽全家老小一個不留全部誅殺,關羽自此絕嗣。

    龐會對關羽後人有如此殘忍的行徑,卻沒有遭到任何報應。難道說關二爺顯靈只能報復在呂蒙一個人身上嗎?這不科學。

    二、呂蒙的死,與孫權有脫不了的干係。

    在三國志中,對呂蒙的死,可以說是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一番。講述了他是如何得病,如何找醫生沒辦法治療的。

    這期間有一個人的形象有點過於做作,那就是孫權。孫權對呂蒙的關心實在是到了可怕的地步,我們可以一起來回顧一下。

    這裡著墨越多,似乎越能證明孫權打算從呂蒙這裡奪權的事實。大都督的權力實在是太大,過去孫權沒有辦法,必須要依靠大都督對付曹操、奪取荊州。

    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封爵未下,會蒙疾發, 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 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 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 為下赦令,群臣畢賀。---《三國志》

    可是現在大勢已定,孫權想要真正做一回江東主公。所以他必須要解決呂蒙這個障礙,當然了事情不能做的太明顯,畢竟呂蒙是功臣。

    三、強權大於公理,關羽索命是老百姓的美好願望。

    關羽找呂蒙索命,這是老百姓們的一種美好想象。他們認為關羽是忠義的化身,而呂蒙則是奸邪的化身。

    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眾將見之,無不恐懼。權將呂蒙屍首,具棺安葬,贈南郡太守、孱陵侯;命其子呂霸襲爵。孫權自此感關公之事,驚訝不已。---《三國演義》

    呂蒙能夠把關羽給殺了,這簡直就是喪盡天良的事情。所以呂蒙的死立刻就被人給神話了。不久之前關羽剛被偷襲殺害,呂蒙緊跟著就死了,這怎麼會沒有關係呢?

    偏愛迷信的老百姓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是關羽前來索命,奪走了呂蒙的性命。其實呂蒙的死,跟關羽真的沒什麼關係。老百姓們為什麼要這麼想呢?其實這些想法都是有來由的,因為老百姓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得不到公平的對待,所以他們幻想老天爺是公平的。其實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說曹操也是被關羽索命而死,包公能夠下陰間審案子等等。自古都是強權大於公理,一個老老實實的老百姓,根本無法和強權做鬥爭。在遭受不公的時候,要麼怨天尤人,要麼只能寄託上蒼來收拾那幫權貴。

    可事實呢?很可惜的告訴你,事實上這幫權貴,日子過得很滋潤,他們不僅不會被上天審判,而且會越來越猖狂,因為他們不相信公理。神話故事的產生,往往都源於此。

    總結:龐會殺關羽一家的事情,還是存疑的。

    在《三國志》正文當中,並沒有龐會殺關羽一家的記錄,這是在裴松之註解中記載上去的。而裴松之在這裡的註解,是參考了王隱的《蜀記》。

    王隱本人是東晉人,與三國之間還是隔了不少年份的。而且除了《蜀記》和裴松之註解《三國志》以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一本書,記載過這件事。

    由此可見龐會未必就殺掉了關羽的所有後人,再說其實有關羽後人流落民間的說法,似乎也佐證了這一點。

    參考資料:

    《三國志》

    《三國志,裴松之注》

    《三國演義》

  • 7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簡單的說兩句,三國當中,也就是關於走麥城這段,呂蒙白衣渡江,用計策,奪取了荊襄九郡,關羽被迫,率領部分人馬,走麥城,最後被東吳,被一個東吳無名小將,龐會抓住,孫權,勸關羽投降,真是天大笑話,桃園三結義,關羽,心中只有劉備,最後,被孫權殺了,民間傳說,關羽死後,玉帝派,值日功曹,領著關羽的靈魂,要回天庭,因為關羽,前世,乃是,玉帝,凌霄寶殿,戰殿將軍,可是,關羽,對值日功曹,說,我死的太冤,玉帝讓我下屆,扶助建立蜀國,頭顱在,曹魏在那裡,我的身子,在東吳,沒有一個完整的屍體,沒法迴天庭交差,於是,天上的值日功曹,那說,好吧!我們等你,於是關羽,靈魂,來到了荊州,找呂蒙索命吧!就這樣,呂蒙病死,這事還沒完,因為,關羽被害之後,他的頭顱,被孫權,用木匣子,送給了曹操,這樣,關羽,又找到了曹操,因此,曹操也大病,完了以後,關羽,又,協助他兒子,關凌,奪回青龍偃月刀,殺了潘璋,最後,也殺死了龐會,和值日功曹,回到了天庭,見到了玉帝,玉帝,見關羽,死的太慘了,屍首分家,忠義勇猛,大仁大義,進金錢如糞土,千古少有,玉帝深受感動,加封(關羽,為上天,忠義勇猛,降魔伏虎,忠勇,大元帥,總管四天門,並,賜予青龍月夜刀,掌管,天上地下,人間,妖魔鬼怪,不法之人,有先斬後奏之權,這樣,關羽的地位,一下子,列入大羅金仙,上仙之位,並且,家風,武財神吧!後來,如來佛祖,家風關羽,為伽藍菩薩,上西天,護法唄!列入佛班,所以關羽,佛教,道教,大羅金仙,融一身吧!千古傳佳話,萬古流芳,他的香火,和廟宇,遍及東南亞,和世界各地,深受人們喜歡,關羽扶危濟困,留在歷史的豐碑,謝謝

  • 8 # 一家之說

    關羽死後向呂蒙索命是見於《三國演義》,正史並無此記載。而呂蒙正史記載是病死的。所以如果從正史上來說,這個問題是個無稽之談。

    但作為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對於我們的影響遠大於《三國志》這樣的正史。所以我們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解讀下這個問題。

    1.導致關羽之死的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是呂蒙首先迷惑關羽,用年輕的陸遜來鎮守陸口,而且陸遜至陸口就寫信給關羽,貶低自己,抬高吹捧關羽。導致關羽甚為輕視陸遜,愈發大意。集中大部分兵力對付曹操。這時呂蒙秘密回到陸口,白衣渡江奪取了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擒以致被害!對於關羽的死亡呂蒙負有最大和直接的責任。所以關羽索命是有合理性的。

    2.對於關羽不向龐會索命。龐會,龐德子也,隨鍾會、鄧艾伐蜀,屬破,盡滅關氏家。這個事確實不人道。但關羽在樊城之戰中,水淹七軍,擒獲龐德勸降不成,殺之。所以關羽於龐會有殺父之仇,現在看龐會的報復手段比較殘忍,但古代有句話叫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且龐會對於關羽之死沒有責任。小說安排關羽向龐會索命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

    3.時間和巧合。呂蒙在關羽死後不久就病死了。而龐會滅關家已經在關羽死後十幾年了。呂蒙死的太巧合了,好像冥冥中有定數,民間也有關羽向呂蒙索命的傳說。這樣安排關羽向呂蒙索命就有可信度。也神話了關羽的形象。

  • 9 # 主天安

    關羽無頭之鬼會索人性命?

    閻王爺是幹什麼吃的?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

    滅門之災,關羽豈能無動於衷?

    道行如此!自已腦袋都保不住,

    曷論子孫小命!

    關羽不過爾爾!

    腦袋搬家……家,頭上一點,搬到腰中間……冢!

    青冢一堆草沒了!

  • 10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世上哪有索命一說?無非是後世紀念關羽忠義仁勇,從而民間或文學作品杜撰出的而己罷了!迷信假想,不過是毫無根據的寄託。

    關羽死在呂蒙手中,固然沒錯!但這又能怪誰,各自為主盡忠,天公地道的事!

    在文學作品中,尊蜀貶魏,或褒魏貶吳等,明顯是帶有主觀色彩或歷史印跡的情感。厚此薄彼,又有什麼意義!缺乏公正的評判。

    在整個三國中,吳國的形象,歷來是有失允的。就拿呂蒙來說,一個忠義仁厚,盡心盡力報效主公的一代名將。卻因為智取荊州,計擒關羽,而給扣上不好的名聲,確實夠冤的。

    要不是關羽剛愎自用,目中無人,又怎會如此結局!攻打樊城,卻被呂蒙用計矇騙,調走守城兵力,繼而城廓空虛,被呂蒙白衣渡江,用計誘降城中主將,從而失去荊州。

    而在整個收復當中,呂蒙沉著冷靜,應變能力突出。面對孫權的退兵令時,將在外,軍命不受。用計誆騙城中守將投降。軍隊入城,嚴明軍紀,善待百姓!瓦解關羽軍心戰力。在全盤的用兵中,堪稱領導風範,完美極致!

    放在現在,也是後人學習榜樣,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都是說的呂蒙勤能補拙,後天努力,不驕不躁的事情。對於這樣一位勵志的將軍。文學作品也好,民間口傳也甚,更應激極的宣傳推崇人物形象。無厘頭的強加一些莫須有的事,實在是不應該。

    至於說向龐會索命,以訛傳訛的莫名其妙!正史上也沒記載過龐會殺其全家之事。在《蜀記》中到是有提,不過真實性歷來為學者們懷疑。

    不管有沒有罷!龐會的爹龐德被關羽所殺,這個是事實!曹操與曹丕都感念龐德忠心耿耿,遂封后代為候。

    如果說有仇恨,肯定會有!當時也是各侍其主,不得己而為之。關羽試圖招降,龐德英氣凜然,情願一死。念其錚錚鐵骨,加以厚葬。戰場就這樣,生死常有之事。

    後來龐會隨鍾會入蜀。到底殺沒殺其家人,天知地知!不論真相如何,都在情理中!就看後人如何編排。

    三國時代,導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可嘆可腕的風雲情。也有人心中最敬,最愛的人物形象。尊重史實,才是對他們英靈的告慰;子虛烏有的遐想捏造,是缺少了對英雄們的敬畏!

  • 11 # 布衣如是說

    龐會是誰,此人正是曹操的部將,官拜立義將軍的龐德之子。

    219年,關羽北上襄樊,水淹七軍,生擒于禁龐德,鑑於龐德的親兄龐柔效力於劉備帳下,關羽想勸降龐德,但被龐德拒絕。關羽成全龐德忠義而將他處決,曹操聽聞此事痛哭流涕,追諡壯侯,並封龐德的兒子們為關內侯,賜給食邑。

    龐會長大成人後,從軍建功立業,參與平定諸葛誕之亂,作戰勇猛的龐會,因此進爵為臨渭鄉侯。在滅蜀之戰中,龐會跟隨鍾會南下,並在蜀漢投降時,龐會奉命駐防成都。雖然龐德去世已經44年,而且兩軍陣前各為其主,算不得私人恩怨,但龐會一直耿耿於懷記恨在心,此次駐防成都給了龐會報仇的機會。

    關羽

    當時在成都居住的關羽後人,是漢壽亭侯關彝,他是關羽次子關興的庶子,龐會將關彝屠滅滿門。正巧不久之後,成都爆發鍾會姜維之亂,亂軍四起,劉禪的太子劉璿和姜維全家也在動亂中遇害。

    關羽自視甚高,連同僚黃忠都不放在眼裡,很多出身荊襄士族集團的官僚都被他羞辱過。人緣極差的關羽,在家族遭難時沒人站出來替他的後人求情,致使關羽後人被龐會滅族。

    演義中,心存不甘的關羽,在被孫權殺害後,其魂魄向呂蒙索命,當然這純屬藝術的加工創作,並非史實。歷史上呂蒙積勞成疾,在220年病逝,羅貫中只是將關羽復仇之事附會其上而已。

    但為何關羽沒向龐會索命,若是以明清演義小說的因果善惡觀(這屬於封建迷信)看待此事,要麼此時關老爺已經投胎轉世,要麼龐會陽壽未盡,關羽不便報仇。

  • 12 # 達文有話說

    關羽在自己死後,向呂蒙索命不是為自己報仇,其中含有對東吳背信棄義偷襲荊州的懲罰和助劉備匡扶漢室之“義”的成分在裡面。

    如果關羽為了私仇,去找龐會索命,那他只能被稱為厲鬼了,就再也無法成為被供奉在廟裡的關帝了。

    為何會這麼說?這件事兒中既包含民間的宗教信仰,又有官方的意識形態在裡面,請您準備好茶水和瓜子,且聽達文將其中的緣由詳細道來。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三國演義》中關羽的事蹟並非真實的歷史。那麼,這些事蹟,和今天關羽的這個形象,到底是在歷史中怎麼演化來的?

    正史中的關羽是怎樣的?

    我們都知道,陳壽的《三國志》是正史,全書共六十五卷,而《關羽傳》,與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的傳記列於《蜀書》卷六的同一卷。可以看出,關羽作為劉備的臣子,其地位僅次於《蜀書》卷五記載的諸葛亮。看來陳壽也是認為關羽是劉備最重要的武將。

    然而,《關羽傳》卻僅有區區953個字,對關羽的評價也並不怎麼高。可見,歸晉後的陳壽為了避嫌,刻意略去了很多關於蜀漢的內容。儘管後來南朝裴松之奉劉宋文帝之命,將當時尚存的三國史料作為注新增進《三國志》去,可裡面對關羽的評價依舊不高。

    在這裡需要達文敲黑板普及下《三國演義》歷史上的版本問題:最早羅貫中的原版《三國演義》早已經失傳,後來,明朝的大學問家李卓吾根據民間流傳的弘治本《三國演義》進行了修改有了“李卓吾本”,而今天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版本,其實都是清朝毛綸、毛宗崗父子根據“李卓吾本”進行修訂和加評後的版本——“毛宗崗本”,這個版本對前人的版本也有很多的改動。

    因此,後來我們見到的那“義薄雲天”的關公形象並不是基於真實歷史的記載。那麼,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上對關羽的描述很少,那麼《三國演義》是根據什麼來描述關羽的呢?

    關羽是什麼時候作為神受到祭祀的呢?

    湖北省當陽市城西南的玉泉山有一個有名的玉泉寺,它與浙江天台國清寺、山東長清靈嚴寺、江蘇南京棲霞寺並稱為“天下四絕”。玉泉寺靠近關羽殞身之地,玉泉寺裡有個供奉伽藍神關羽的“顯烈廟”(現今為顯烈祠)。

    (圖 | 玉泉寺中的顯烈祠)

    隋文帝開皇十二年(592年)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建立玉泉寺,相傳東漢高僧普淨和尚曾經在此結茅為庵,打坐修行。

    說道普淨和尚,諸位可能並不陌生。就是《三國演義》之“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候五關斬六將”那回,在汜水關鎮國寺先幫助關羽過關,而後又在“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那回渡化關羽成佛的普淨和尚。

    唐代開始,關羽以守護佛的伽藍神(守護神,並非正神)的身份受到祭祀,這是關帝信仰最初的形態。《三國演義》大概就是根據這個才編了“玉泉山關公顯聖”的故事。現在中國的寺院中也有很多是將關羽作為伽藍神來供奉的,即使在北京的雍和宮那樣的藏傳佛教寺院中也是如此。

    安史之亂後,由於對大唐的衰落憂心忡忡,唐肅宗於上元元年(760年)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將太廟升格為武成王廟,這樣一來,它就與祭祀孔子的文宣王廟同等地位了。

    文宣王廟中有孔門十哲(子貢、冉有、子路、子游、子夏、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予)為從祀的做法。因此,武成廟的從祀也選了十位古今名將。這十人分別是:孫武、吳起、田穰苴、樂毅、白起、韓信、張良、諸葛亮、李靖、李勣。

    最初武成廟中的武將還沒有關羽,還好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聽取了顏真卿的建議,將武成廟中的武將陣容擴充到了六十四人,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終於開始作為武神接受國家官方的祭祀。雖然,這種從祀僅僅持續了不到五年,在貞元二年(786年)終止,但它卻為關羽神格化的道路進行了重要的鋪墊。

    南宋開始,蜀漢正統論幫助關羽提升地位

    唐代起供奉關羽的玉泉寺,在宋代進一步得到了皇帝的恩惠。

    宋太祖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取得江山的,因此,害怕別人效仿自己,趙匡胤有必要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皇權。首先,他先透過“杯酒釋兵權”收回了兵權,有透過一系列的制度調整,以文官為主的官僚系統制約軍政。

    一系列的制度上的調整後,還不夠,趙匡胤當然知道,在臣子的意識形態方面也要下一番功夫。於是,開寶三年(970年)他選出了古今忠臣義士二十三人表彰功績,併為自己的陵墓設立了三戶守墓人實行祭祀,當然,我們的主角關羽便是其中之一。

    趙匡胤的二十三人中也包括了蜀漢的劉備、諸葛亮、張飛,他們的待遇也與關羽相同。然而,我們必須知道,在北宋初年,佛教在中國各方面的影響是極大的。因此,自唐代起就在名寺(玉泉寺)中受到祭祀的關羽就脫穎而出了,繼續得到宋朝上下的恩惠。

    宋真宗趙恆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間幹過很多大事,不僅與遼國簽署了“澶淵之盟”,還因自己“功績非凡”封禪於泰山。後來,熱衷以“祥瑞”粉飾太平的真宗大肆修繕全國寺廟,玉泉寺就是一個朝廷重點專案。因此,玉泉寺,包括供奉關羽的顯烈廟得到了朝廷的修繕後,開始變為官方祭祀場所。

    紹聖三年(1096年),宋哲宗親自駕臨玉泉寺,賜予上書“顯烈”二字的匾額。匾額上的題字當然源自供奉關羽顯烈廟之名,傳說宋神宗(哲宗的父親)在遠征交趾(越南北部)時,關羽曾顯靈,拯救了陷於困境中的宋軍。從此,位於天台宗發源地玉泉寺中的關羽顯烈廟,因為皇家的保護地位進一步提升。

    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關羽的地位又被官方提升。崇寧元年(1102年)徽宗封關羽為“忠惠公”。後來,宋徽宗覺得“公”不足以表彰關羽之勇,又在大觀二年(1108年)封其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又徽宗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

    關羽從“公”到“王”,這不僅是爵位的提升,更是北宋官方表彰其武德的象徵。

    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蘇軾·《東坡志林》

    唐宋之際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兩宋與以農業生產為中心的前代王朝不同,商業逐漸在社會中佔據了很大比重。所以,商業城市中的講談、戲劇之類的都市文化形式開始盛行,“說三分”,也就是說三國故事,開始發展起來,這才有了蘇軾文章中的小孩兒說三國事。

    從蘇軾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儘管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以曹魏為正統,但北宋的民眾已經表現出支援劉備的感情傾向了。到了南宋時期,由於理學成為官方主流思想,非常注重“義”的朱子(朱熹)所支援的蜀漢正統論開始被民間廣泛接受。

    這也不難理解,大宋經歷了恥辱的“靖康之變”,被金侵佔了中原地區後,只能遷往長江流域偏安一隅。因此,收復中原一直是南宋朝野上下的目標。

    三國時的諸葛亮為了收復中原“匡扶漢室”的理想,在北伐中去世。在南宋人看來,諸葛亮是個足以反映國家理想的英雄人物,因此,南宋上下在這種對蜀漢抱有普遍的同情感的背景下,唐朝延續下來的關羽信仰就進一步擴大化。

    這樣的背景下,宋高宗於建炎二年(1128年)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就不難理解了,而宋孝宗又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我們知道,關帝廟遍佈於民間,足見關帝信仰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然而,如果僅是官方為了軍事目的或者教導臣子忠烈的意識形態目的以“武神”而存在的話,關羽還不足以在民間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這其中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晉商的崛起,助關帝信仰灑向民間

    從北宋開始,關帝信仰之所以在民間能夠遍地開花,是因為晉商開始崛起。

    宋朝開始重視國家的商業,尤其注重由國家獨佔商業利益。但是宋代由於眾所周知的軍事困境,需要養大量的軍人,所以經常軍費不足向商人求助。出於形勢的壓力,宋朝不得不將鹽的專賣制變為“通商法”,即國家將售鹽業務委託給各地的商人代理,朝廷從中徵鹽稅。

    晉商的勢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得以壯大起來。所謂的“晉商”,指的是山西、陝西兩省的商人和金融業者。在明清時期,晉商與南方的徽商(新安商人)是中國商業界影響力最大的兩股勢力。

    對於鹽商來說,鹽池可是比土地還重要,因為擔心自然災害的影響,人們就會在鹽池附近設廟供神,保佑風調雨順。因此,晉商就將他們的同鄉關羽作為守護神加以崇拜。

    (圖 | 解州關帝廟——運城市鹽湖區)

    晉商看重關羽的“義”,將關羽作為義神崇拜,讓他成為鹽池的守護神。當時北宋朝廷的八成財政收入都用於了軍費,而在其財政稅收中,鹽稅又佔了五成。因此,從事售鹽生意的晉商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因為關羽是鹽商們的守護神,所以朝廷在戰爭前就向關羽祈願。從此,關帝信仰作為商人與國家權力的聯絡手段而日漸擴大。

    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晉商已經將他們的生意灑遍了全國,因此,關帝廟也就在中國遍地開花。

    民間為什麼對關帝那麼崇拜?

    清代的袁枚有個叫《子不語》的短篇小說集,裡面有一個故事講到的是關羽成為神之後的事:有個經常受丈夫家暴的婦人叫王氏,她非常可憐。有一天,王氏因為丈夫不給飯吃餓得受不,就偷吃了鄰居的雞。後來,鄰居發現雞沒了,尋著蛛絲馬跡找到了王氏家。王氏非常害怕,她怕事情敗露丈夫會打死他,就冤枉說雞是借住在鄰居家的書生馬生偷的。

    馬生百口莫辯,只好提議去關帝廟請關公來裁決評判。到了關帝廟,求籤結果出來後,關帝居然也說就是馬生偷的。

    過些天,關帝在馬生面前顯靈,馬生怒罵關帝不公正。然而,你猜關帝怎麼說?

    關帝對馬生說:“馬生,你將來是要考取功名做官的人,你應該知道,如果我說是你偷了雞,你不過就是失去了住的地方。要是我說王氏偷了雞,她不就得死嗎?你難道分不清輕重緩急嗎?我寧可別人說我不靈,也不能讓她去死。”

    圖 | 關帝廟供奉的關羽

    這就是《關羽斷獄》的故事。故事中我們印象中關羽殺伐決斷、賞罰分明的嚴明作風都沒有了,這一番折騰反倒是讓關公充滿了人情味。王氏不僅偷了雞還誣告別人,這個案子去哪判,都會判她有罪。但是作為神仙的關帝,不僅體諒了王氏的不得已,還為她顛倒了是非,讓書生馬生頂了罪,從實事的原則上說,一點都不公正。

    然而,這就是民間信仰中關帝該有的樣子。他可能會不那麼的“黑白分明”,但你又會覺得他的判決似乎符合一種更高的倫理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義”。

    關羽的這個故事裡體現的不是“忠義”,而是老百姓 更認同的那種不能見死不救的“仗義”。因此,為了實現“義”,關帝甚至能夠在法官的位置上作出自我犧牲。

    關羽為什麼可以向呂蒙索命,而不能向龐會索命?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心裡應該有數了。關羽在死後的千年時間裡,已經在唐、宋、元、明、清多少代人的“造神運動”中被塑造成神的化身。真實歷史資料中關於關羽的事蹟記載很少,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世人的文學創作、傳說中,關羽的一言一行,喜怒哀樂,必須對得起關帝的那層神的身份。

    正是因為這樣,關羽才可以與二位嫂嫂共處一室時,做到心無雜念地夜讀《春秋》;才可以在立下軍令狀的情況下,不顧個人生死在華容道“義釋曹操”。

    關羽死後向呂蒙索命,怒罵孫權,那是因為東吳“背信棄義”偷襲荊州。此舉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維護“義”。然而,如果關羽為報私仇而去找龐會索命,在道義上顯然已經站不住腳,其行徑亦與厲鬼已然無異。

    況且,《三國演義》中,毛宗崗的安排下,關羽死後已經在普淨和尚的渡化下成佛了:

    是夜,月白風清,三更已後,普淨正在庵中默坐,忽聞空中有人大呼曰:“還我頭來!” 普淨仰面諦視,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麵將軍、右有一黑臉虯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雲頭,至玉泉山頂。普淨認得是關公,遂以手中麈尾,擊其戶曰:“雲長安在?”關公英魂頓悟,即下馬乘風落於庵前,叉手問曰:“吾師何人?願求法號。”普淨曰:“老僧普淨,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侯相會,今日豈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銘感不忘。今某已遇禍而死,願求清誨,指點迷途。”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三國演義》玉泉山關公顯聖

    是啊,如果關羽為了自己的私仇去索命,那死在他青龍偃月刀下的人,又該向誰去索命呢?

    我們要知道,無論是羅貫中、李卓吾、還是毛宗崗,在他們生活的年代裡,關羽早就成為關帝,被供奉在廟裡。那麼,受世人祭祀的神仙,怎麼可能為了自己身後的私仇去索人性命呢?

    所以,關羽顯靈報私仇這樣的橋段是不可能被嚴謹的作者寫在《三國演義》中的。

  • 13 # 秉燭讀春秋

    關羽是蜀國五虎上將之首,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二哥。赤面美髯,喜戴綠帽,身著綠袍,手中一柄青龍偃月刀,胯下一匹赤兔追風馬。

    相傳這匹馬曾是三國第一猛將呂布的坐騎,呂布被曹操殺死後,把赤兔馬賜給了關羽。

    呂布死後,關羽躋身三國頭號猛人,環顧群雄還真沒幾個是他的對手。

    建安十九年(214),關羽奉命鎮守荊州五郡,這裡原本是東吳的地方。

    “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敗了曹操,劉備以暫借的名義佔據了荊州,並說有了立足之地定會還回荊州。

    但當劉備進川有了立足之地後,產生了不想還回荊州的念頭,孫權多次討要無果。

    荊州成了孫、劉爭奪的焦點,由此看來,荊州就是一個火藥桶。北邊有曹魏大軍,其餘三面被東吳包圍,說不定哪一會兒就會爆炸。

    關羽臨危受命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在佈置好嚴防死守,認為荊州萬無一失的時候,主動率軍攻擊曹魏。

    關羽如天神下凡一般,兵圍樊城,水淹七軍,困曹仁、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

    接連勝利令曹操大驚失色,欲遷都以避關羽的鋒芒。

    這時司馬懿勸阻曹操遷都的計劃,獻“圍魏救趙”之計,讓孫權偷襲荊州,以解樊城之圍。

    孫權大喜,終於有了收回荊州的機會,東吳大將呂蒙出任總指揮,接替了已故大都督魯肅之職,然後施妙計“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成功。

    得知情報關羽大驚,率軍回援荊州,夜走麥城被東吳將領所擒,關羽誓死不降,呂蒙殺死了關羽。

    《三國演義》書中說呂蒙殺死關羽後,他得了一種怪病,總是夢到關羽向他索命,最後被關羽活活嚇死。

    這令人很意外,龐德的兒子龐會,即在水淹七軍時被關羽殺的那個龐德的兒子。

    他在蜀國滅亡之際,滅了關羽的滿門,等於龐會為父報了仇。

    (呂蒙)

    【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盡滅關氏家。】

    如果按照傷害程度來說,關羽應該更恨龐會,不知為何關羽沒有向龐會索命?

    其實這裡面有原因,關羽向呂蒙索命是為了蜀國利益。

    關羽受劉備之命鎮守荊州,荊州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可以說是進攻魏國的咽喉之地。

    關羽大意失荊州有愧劉備對自己的重託,失去荊州註定了以後諸葛亮“六出岐山”無尺寸之功的結局,畢竟荊州是諸葛亮北伐的最佳捷徑。

    關羽雖然天下第一,“大意失荊州”卻是他人生最大的汙點。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為了減輕關羽的罪責,虛構了關羽死後向呂蒙索命的故事,目的把“失荊州”的責任諉過於人。

    暗指呂蒙手段過於陰險狡詐,羅貫中把關關羽進一步神化,表現了關羽為了蜀國大業不會放過任何敵人的氣魄。

    另一方面呂蒙也是三國時傑出的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很多,比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見”,說的就是呂蒙進步很快。

    呂蒙十五六歲時在東吳隊伍裡磨練成長,二十幾歲成了一位將軍,曾經率軍進攻劉表,擊敗了劉表手下的頭號大將黃祖。

    32歲時率軍打敗了曹魏大將曹仁,佔領了荊州南郡。

    39歲時接替已故東吳水軍都督魯肅之職,奉命鎮守陸口,同年(219年)十二月,奪取荊州斬殺關羽。

    次年呂蒙因病去世,年僅42歲。

    真實歷史上呂蒙是得病去世的,“索命之說”是小說家之言。

    龐會是龐德的兒子,在水淹七軍時,龐德被關羽所擒,關羽把誓不投降的龐德斬殺。

    在蜀國滅亡的時候(公元263年),也就是關羽死後將近50年後,龐會趁亂把關羽的滿門趕盡殺絕。

    (龐會)

    龐會把關羽的家族滅了,關羽為什麼不向龐會索命的?

    前面咱也說了,呂蒙是三國頂尖人物,而龐會在歷史上則默默無聞,如果他不是龐德之子,也許沒幾個人知道他。

    關羽向呂蒙成功索命,無疑為關羽臉上增光添彩,這就好比戰勝強有力的對手,證明你比對手還要強。死關羽能嚇死活呂蒙,除了諸葛亮外誰能做到?

    這好比李小龍戰勝了黃飛鴻和霍元甲,無疑李小龍是當世英雄。

    假如李小龍打倒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不但不會臉上有光,反而被看成恃強凌弱,這道理不難理解吧?

    龐會乃無名之輩,是一個不計後果的莽撞之人,關羽殺龐德是各為其主,並非個人恩怨,龐會不理解這些,所以他的格局不高。

    關羽沒必要和這樣的人計較,“好鞋不踩臭狗屎”,所以懶得理他。

    另外就是冤冤相報何時了,當初呂蒙也是為了東吳利益殺了關羽,關羽向呂蒙索命,事後想想不應該。

    推而廣之,關羽能殺呂蒙,難道呂蒙的後代就不能殺關羽的後代嗎?

    只不過龐會抓住了這次機會,做了呂蒙後代該做的事兒,大家也就算扯平了。

    如果關羽再向龐會索命就顯得有些小肚雞腸,龐會不是什麼大人物,放過他反而顯得關羽格局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想玩好貂蟬怎麼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