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父母年代記憶

    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曹丕和劉協的關係那是相當的和諧。可以說,所有關於曹丕欺負漢獻帝的說法,都是“腦補”出來的。

    比如,曹丕一點都不想當皇帝,但劉協從內心裡覺得漢祚將終,曹家功德無量,於是準備把皇位禪讓給曹丕,叫他的御史大夫張音把玉璽給曹丕送去。曹丕一看這架勢,那是連連推辭,堅決不敢接受玉璽。底下的大臣們左勸又勸,好話說盡,曹丕依然義正言辭地表示:我的德行比舜、禹差遠了,實在不敢接受禪讓。

    劉協一聽,又下了一道詔令,說:無數神蹟已經證明,我的大漢已經被上天拋棄了。所以我讓位給你,是順應天命啊!天命這個東東,你懂的,千萬不能隨便違背啊!曹丕接旨後,“鬱悶”地長嘆一聲:“何汲汲於斯乎?”蒼天啊!大地啊!為什麼要如此逼我啊!看來我要辭職歸隱,才能逃過這種“逼迫”了。

    劉協一聽又被拒了,趕緊再發詔書,說:魏王你什麼情況?知不知道什麼叫“成大事不拘小節”?你看堯禪讓給舜,舜推遲過嗎?你咋不能和聖人學一下呢?我讓張音再帶著玉璽跑一趟,你千萬不許再推遲了!

    結果曹丕依然不就範,說:我實在無法和舜、禹相比啊!他們接受禪讓的時候,功勞都大大滴,而我呢?現在啥成績也沒幹出來,哪好意思當皇帝呢?底下的大臣們一聽,都紛紛表示,什麼叫沒功勞?您當魏王以後,英明神武,愛民如子,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我大魏一片欣欣向榮,各種神蹟層出不窮,這難道不是您的功勞嗎?終於,曹丕“理屈詞窮”,說:好吧,“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違”啊!

    劉協馬上趁熱打鐵,又下詔令:魏王這就對了嘛!我一心學習偉大的堯帝,結果在你這兒老吃癟,搞得我很尷尬啊!現在我讓守尚書令的侍中通知你,趕緊繼位,完成我的心願!

    最後,曹丕終於“勉為其難”地登上了皇位,並對劉協極其推崇。封他為山陽公,邑一萬戶。祭天用天子之禮,上書不用稱臣。

    不但曹丕和劉協關係”和諧“,曹叡也一樣。劉協去世時,曹叡為他變服發喪,寫詔書充分肯定獻帝的功績,並哭得叫一個傷心欲絕。

    光看史書的記載,誰敢說劉協禪讓不是你情我願的?這也虧得魏國立國太短,無法掌握話語權,各種“腦補”可以大行其道。否則哪個懷疑劉協是被逼禪讓的,魏粉只用回一句:“史料呢?”對方必然被嗆得啞口無言了。

    曹丕、曹叡和劉協之間的這種”和諧“,咋一看很容易實現,實際上非常困難。這需要劉協能充分認清自己的位置,並盡力配合曹家的”表演“。從名義上說,你是皇帝,至高無上;從現實上來說,你就是個象徵,一個牽線木偶。在這倆差別巨大的角色間無縫切換,其難度可想而知。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們看看失敗的傀儡、權臣的例子就知道了。

    南北朝時,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就沒有達到劉協的境界。一天他和權臣高澄打獵,他的馬跑得快了一些,就有人喊:皇上慢點跑啊,免得大將軍(高澄)不高興哦~ 元善見聽了一肚子火。後來高澄給他敬酒,元善見就鬱悶地說:“天下沒有不亡的國家!這種傀儡的憋屈日子,朕不想過了,大不了一死!”高澄一聽,當時就火了。你個傀儡不好好配合我,這麼多廢話。你不是覺得憋屈嗎?那你還張口閉口“朕朕朕”的,不當我的傀儡,你是個狗屁的“朕”!當即就讓自己的馬仔打了皇帝三拳。

    壬申,東魏主與王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曰:“天子莫走馬,大將軍怒。”王嘗侍飲,舉大觴曰:“臣澄勸陛下酒。”東魏主不悅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如此生!”王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之三拳,奮衣而出。《北齊書.文襄帝紀》

    傀儡和權臣之間鬧成這個樣子,可以說是“車禍現場”,後面的君臣和諧禪讓的戲分基本上沒法演下去了。高澄肯定當不成曹丕了,只能爭取當個曹操,好好“調教”元善見,為後來人鋪路吧。

    高澄死後,高洋上位,覺得元善見已經調教得差不多了,想和他一同出演禪讓大劇,高洋演曹丕,元善見飾劉協。元善見三次下詔,表示要禪位給高洋。高洋上位後,封元善見為中山王,食邑萬戶,上書不稱臣,答不稱詔等等,一切都是按照劉協禪讓曹丕的模子來的。結果到了最後,元善見不配合了。

    按劉協禪讓的基調,皇帝想學習堯舜,順應天命,無奈權臣就是推讓不已。現在權臣終於答應了,禪讓成功了,你是不是應該高興呢?你如果無法表現出喜悅之情,那就算了,畢竟高超的演技不能強求,但你好歹不能哭喪著臉吧?禪讓之後和妃子們哭哭啼啼就算了,還帶著群臣們一起哭,這是神馬意思?你生怕天下人不知道你是被逼的嗎?

    演員是互相成就的。既然元善見不好好演,高洋也不玩了。

    當然,元善見好歹陪高洋完成了禪讓儀式,還不算太差。更”變態“的傀儡,那是匹夫一怒,就要以卵擊石。

    想當年,曹髦看見司馬昭當了晉公,加了九錫,就大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帶上僮僕們就殺了出去。他也不想想,曹操當魏王、戴十二旒冕,比司馬昭走得遠多了,劉協都沒放個屁。直到現在,還有大量學者認為曹操從來沒想過篡位,都是別人腦補的。司馬昭攤上這麼個傀儡,也活該他倒黴,只能背上”弒君“這個罪名了。

    然而,還有比司馬昭更悲劇的。曹髦好歹失敗了,爾朱榮那是真被殺死了。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是被爾朱榮擁立的傀儡,卻不配合表演,公然拒絕爾朱榮的人事任命。爾朱榮派小弟去調教元子攸,元子攸義正言辭地說:我是不是天子?你是不是人臣?如果是,你這樣和我說話,有沒有人臣的樣子?如果不是,來啊,你廢了朕啊!爾朱榮聽了小弟的回報,氣得肺都炸了,你tm的沒有我,能當上這個皇帝?!

    於是爾朱榮決定親自去”調教“一下元子攸,哪知元子攸埋伏下刀斧手,直接把他剁了。權臣之所以是權臣,是因為他有忠於他的勢力。肉體消滅一個權臣,卻無法擺平他的勢力,無非是同歸於盡罷了。爾朱兆、爾朱世隆、爾朱仲遠等紛紛帶兵殺來給爾朱榮報仇,元子攸的兒子被殺,嬪妃被姦淫,自己最後被爾朱兆勒死。

    可以說,玩傀儡玩得最失敗的,莫過於爾朱榮了。他在泉下如果碰見曹丕,肯定要羨慕地說:”我咋碰不到劉協這樣的高素質傀儡呢?“

    傀儡不肯屈服權臣,自然是個大麻煩。但是傀儡太順從權臣,同樣會讓觀眾齣戲啊!畢竟拿到檯面上說,您是皇帝,他是臣子。如果傀儡一點皇帝範兒都演不出來,臣子演技再高,也無法施展。觀眾一眼就能看出,這位哪是什麼臣子,就一亂臣賊子!

    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死後,太子石弘繼位了。面對權勢熏天的石虎,石弘嚇得一點皇帝樣兒都沒有,馬上就要讓位。石虎氣得大叫:你是法定的皇帝,我是大忠臣,哪敢有非分之想!石弘還不醒悟,堅持要讓。石虎實在受不了,只能撕下面具,明明白白地告訴他:禪讓要走程式,過段時間天下人自然會告訴你時候到了,那時你再讓,現在說這個太早了!及勒死,季龍執弘使臨軒,命收程遐、徐光下廷尉,召其子邃率兵入宿衛,文武靡不奔散。弘大懼,讓位於季龍。季龍曰:“君薨而世子立,臣安敢亂之!”弘泣而固讓,季龍怒曰:“若其不堪,天下自當有大議,何足預論!”《晉書.石季龍載記》

    綜上,漢獻帝劉協這種傀儡,是每個權臣夢寐以求的。他演技高超,修養一流,不卑不亢,兢兢業業,和曹丕完美演出了一場禪讓大劇。三國如果有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一票我堅決投給他!

  • 2 # 凌風愛輕輕

    因為在每一個王朝末期,國家政權實際是被豪族所掌控。

    其實只要大家翻翻中國史書,就可以觀察到這樣的一個現象:中國曆代王朝的中晚期總伴有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秦之陳勝、吳廣,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唐之黃巢,明之李自成、張獻忠等。而這些農民軍的主力幾乎都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無著被迫流亡的人,當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能得到滿足時,起來與社會既成秩序作殊死對抗的可能是很少的。當有這麼大的流民隊伍出現時,顯然是有相當一部分民眾已經無法生活。而在中國古代專制體制之下,大規模流民的產生是必然的。因為傳統中國一向崇尚多子多福,人口的自然增長無法節制。而在特定的生產力條件下,全國的可耕地有限,糧食生產總有個極限。當全國人口數超過全國土地的極限供養人口時,流民的出現將不可避免。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長速度不減,生產力不能進步,這問題始終會產生。中國人口史上有一個現象:幾乎每一個皇朝由盛由衰拐點也是該王朝的人口高點。如西漢平帝時全國人口達到西漢的最高點6000萬,隨後則有王莽篡位後的綠林、赤眉大起義;如唐天寶年間全國人口數達到8000萬,隨後就出現“安史之亂”,如國泰民安,恐怕不會有這麼多人跟著胡兒安祿山作亂;17世紀初(明朝的後期)中國實際人口破天荒達到2億,隨後就有李自成、張獻忠的大起義;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達到了4.3 億,隨後就有太平天國大起義。中國曆代王朝的最高人口數與耕地面積的增加、農業技術的進步有關,但就是這樣,在特定時代,可養活人口總有上限。從以上的事實可以看出:一些所謂“盛世”的末期人口數實際上已超過當時王朝所能承受的極限,而一些風吹草動般的事件如兵變、外患、自然災難都會成為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大規模的流民作亂爆發時,政府必然會採取鎮壓措施。而事實上當時政府往往沉迷於盛世而十分腐朽,已無力迅速平定事變。這樣戰爭的規模會擴大,而大規模的戰爭又會極大地破壞生產,從而製造出更多的流民。這樣惡性迴圈下去,最終將帝國拖跨拖死。當一個王朝覆滅之後,參與爭奪統治權的群雄中總會有一方勝出,當他基本削平群雄時,往往全國人口減了大半,這樣人地矛盾由人多地少反過來變成人少地多。這時,只要新建王朝能注意休養生息,安民拓荒,國家一般能很快安定下來。隨著政局的安定,國家一般有一個人口與土地的良性迴圈期。這一時期,人口增加,被開發的土地就更多;而被開發的土地越多,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口。這一時期,一般被稱為該王朝的盛世期。當土地被開發到極限後,人口還是在按慣性繼續增長,當人口數超過王朝所能承受的極限時,新的一輪迴圈就又開始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王朝迴圈的根本原因。

    那麼腐敗、土地兼併與王朝的衰敗有沒有關係呢?關係是有的,而且是很大的關係。一般而言,如果一個新王朝開國時對地主、財閥掃蕩得越徹底,這個王朝的壽命也越長,如唐、明、清等;反之,如秦始皇,並沒有掃蕩六國貴族,則秦朝二世而亡。一個皇朝的前幾個皇帝一般有一個階段會對豪族進行抑制,有時甚至不惜進行血腥屠殺。寬厚如光武帝為了“度田”就殺了不少官員、如朱元璋更是將功臣集團一掃而空。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王朝的中晚期,土地兼併都會變得十分嚴重,富者往往跨州連縣,貧者則無立錐之地。即使國家亡了,地主也不見得亡。他們中有的投靠新朝成了從龍功臣,有的甚至還成了開國之君,這與國家的各級管理階層被地主壟斷有關。

    單憑一個小皇帝和所謂的朝廷資源又怎麼能抵擋在當時大權在握的世家豪族呢。

  • 3 # 講故事的麻瓜

    朝代更替,意味著這個時代的人民已經對朝廷喪失信心了。

    根本不可能再重新利用資源東山再起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大抵輪到朝代滅亡,基本上就是全國上下開始大亂了。

    無非就是朝廷壓迫百姓,增加賦稅。

    天降大災,朝廷無力救災。

    導致民怨沸騰,各路對朝廷不滿的人員紛紛揭竿而起。

    從幾個朝代來說明一下吧。

    第一:秦朝

    秦朝為什麼會滅亡,大家都有疑問,如果換成扶蘇,秦朝會滅亡嗎?

    答案是不一定。

    為什麼?

    因為扶蘇上位之後,會改變政策,安撫民心,不會像胡亥那般搜刮百姓。

    一旦百姓得以安撫,誰還會去冒著生命危險去造反?

    百姓吃得飽,沒有傜賦,劉邦項羽的軍隊哪裡來?

    就算你秦二世的資源都在,你把朝廷搬走,你手上的兵在哪裡?

    第二:漢朝

    漢獻帝是最有機會去做這件事的。

    當時是很多人效忠漢室的。

    但是請注意,效忠漢室的更多的都是一些文官尊從儒家思想的一群人,看下後面造反的那群人,都是實實在在掌握武力的,單憑一群文官,能夠有何作為。

    實際上說白了,你手上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假設有可能,漢獻帝能怎麼辦,自己逃出去,找到一個可靠的人。

    比如劉備。但是現實中也找了。

    可是自己沒逃出去,你能怎麼辦?

    假設真的逃了出去,跟著劉備,這是最能光復漢室的一條路了。

    但是劉協畢竟不是穿越者,不知道劉備最後能夠發展到三國鼎立的時候。

    有一個劉協還是非常有機會翻盤的。

    畢竟袁紹憑藉著一個傳國玉璽就能稱帝了。

    如果劉協能夠獨立出去。並且身邊能夠擁有一定的軍事能力,他還是有很大機會翻盤的。

    這是唯一一個能夠翻盤的皇帝。

    劉協要翻盤的點,是他能到一個能夠堅守的城池,脫離掌控。號召附近的武力,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再徐徐圖之。

    就像曹操一生都沒有稱帝,能夠擁有這麼大的勢力,很大部分是因為挾天子令諸侯。

    劉備也是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的名義。

    曹操袁紹劉備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個正宗的皇室血脈呢?

    再往後基本上就沒什麼機會了。

    再往後的皇帝,基本上就沒什麼機會了。

    畢竟基本上都是把整個國家都給霍霍完了,農民被迫起義。

  • 4 # 鄧雯珏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王朝已經處於一種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動盪期,此時早已是人心渙散、私慾氾濫、匪患深重、民不聊生,即使有像漢獻帝、崇禎帝、宋欽宗等想要重振旗鼓,恢復王朝統治的有心之人,也難以抗拒這種大勢,不然幹嘛叫大勢已去不可重來。像這種情況,不是因為皇帝無道,不是因為皇帝不行,更不是因為沒有忠心有為的賢臣名將,而是生不逢時,有心無力,因此像這樣的末代皇帝就失去了再造河山的機會。二是因為都是兒皇帝,且大多數是十歲以下或是十歲出頭的兒童或是少年,他們本身就是在上有長輩下有群臣的夾縫中生存的孩子,自身條件先天不足,加上沒怎麼出過門見識少,如秦朝第二三代皇帝、東漢末年的幾位兒皇帝、隋朝的第三個皇帝、唐朝中末期的幾位兒皇帝、還有南宋末期的幾個兒皇帝,還有就是清朝最後的三個兒皇帝等未成年人群體,他們中大多數就是未成年人,小小年紀就被有心人推上皇位,都還處於懵懂的時候,就被要求要像個皇帝,大些時就被安排結婚,若是發現不聽話了、難控制了就被秘密殺害。其中唐朝的那幾位皇帝還是被太監殺死的。在這些不能自主的兒皇帝中不乏未來的賢君明君之輩,最近的就是清朝的同治和光緒兩個表兄弟,他們倆都是栽在同一個人手裡,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同治本來有個異母兄弟結果剛出生就死了,他的母親慈禧有重大嫌疑,後來他結婚後的日子過的也是不痛快,所以才出去長長見識,結果染病臥床,慈禧太后畏疾忌醫不讓醫生按病症對症下藥,導致同治才剛剛親政不足一年就死了,自己心愛的皇后也被慈禧逼迫活殉了,聽說還是一屍兩命!而他的表兄弟(亦是堂兄弟)光緒,他的人生也是被他的這個皇爸爸給毀了,從小抱進宮,讓一群宮女太監伺候,那些人也都是見風使舵的主,看到慈禧也不是太在乎他也就不那麼認真的盡心照看,加上光緒對慈禧的懼怕和敬畏,結果使得光緒從此腎虛的厲害,不僅影響了他之後的婚後生活,還連累到他整個身體都不健康,一直都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的狀態,最後還被慈禧在她自己死前一天給下毒致死,不然光緒其實已經病體痊癒了,可以真正意義上的親政!之前親政的時間被慈禧一拖再拖,雖然有親政過一段時間但是很快就被收回權利並軟禁了。像這樣一群未成年人群體,他們不但連自個的小命都不能把握在自己手裡,而且也不會有機會擁有忠心於己的文臣武將,更沒有機會施展個人抱負。因此歷史上出現的這兩種情況下的各色皇帝,都只能心有不甘的死去,而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再次創造奇蹟。

  • 5 # 愛波波的貓

    所謂的朝代更替就是說前朝馬上就要斷氣了,新朝代還沒建立的空檔期。這時候小皇帝所謂的資源估計除了皇帝這個名頭之外就剩不下啥了。

    因為到了這個時候基本上地方都不把中央當回事了,聖旨出不了皇宮。地方官員的人事權沒有了,地方也不向中央繳納賦稅,沒錢就沒法招兵買馬討伐不臣,沒了軍隊保護,皇帝也就難逃被廢的命運。

    而此時,各路豪強就風起雲湧倚仗各自家族積累的資源和人脈招兵買馬,要麼直接造反如楊玄感,要麼打著框扶皇室的名義控制小皇帝,待時機成熟就改朝換代取而代之。這是一貫的套路。

    其實也有斷臂重生的例子,如司馬睿和趙構都是在國家被異族滅亡後重建的。即使是南渡司馬睿也是豁出臉面籠絡王謝這樣的氏族甚至要王馬共天下才穩定了統治,而趙構被金人好幾次追的上天無門下地無路就更慘不忍睹了。

    所以即使是再造山河也不是一帆風順,其中充滿了危險、挫折、背叛!

  • 6 # 歷史遨遊

    導語:一個朝代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民眾受剝削、壓迫太嚴重,生活無法繼續,進而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所以說每個朝代的更替,都伴隨著血流成河的戰爭。

    比如題主所提的漢獻帝,劉協出生以來,歷經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諸般禍亂,後又被曹操挾持以令天下,最終遜位於曹丕, 被封為“山陽公”,在封地度過餘生,算是亡國之君中結局比較好的一位。

    雖然歷史從來就不缺亡國之君,而漢獻帝可能是最不像亡國之君的一位。

    回顧漢獻帝的一生,其所作所為可圈可點。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大漢王朝的滅亡,基本上跟漢獻帝沒有太大關係;而漢獻帝也為挽救大漢王朝做過努力,只可惜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這些養在深宮的皇子,能完成守成大業已不易,更別提中興之事了,歷史上的中興也是屈指可數的。

    這些長於深宮的皇子,大都養於婦人之手,不瞭解民間疾苦,腦子裡都是“何不食肉糜”之類的,不切實際的想法。

    他們的心不夠黑,手不夠硬,意志不夠堅定,根本就沒有辦法去下到民間百姓中去招募義軍。

    他們的情感敏感細膩,沒有辦法忍受從雲端跌落道泥潭的巨大落差,只會吟誦一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之類的感傷詩句來悲傷一下,沒有勇氣去面對這將失去的一切。

    他們習慣了聽奉承的話,甜言密語,心胸氣量也受不了逆耳忠言,一旦有人直面諫君,只會除之而後快

    要想讓一個王朝中興,其人必須能夠潛藏九地之下受盡磨難,方能一日翱翔於九天之上。

    說到底,這些生在帝王之家,長在深宮的皇子們,缺少破釜沉舟的勇氣;他們的性格和當時的環境,只能使自己成為亡國之君,根本無法做中興之主。

    大勢已去,迴天無力。

    自古逆天改命者能有幾人,這條路實在是太難走了。

  • 7 # 禛旭

    開國的都是武將出身,亡國的都是帝王宮庭,本質上說,武將稱帝之後就是官僚化,被架起來了。也是如此,當官的越來越多,有效從事生產年齡的百姓在減少,當官的越來越能撈,人民不堪重負,新皇又登基了

  • 8 # 露諾淇

    你這前提就已經是王朝更替,那當然前朝是失敗方,這問題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沒這前提,想想土木堡,如果不是于謙防守住北京,那麼就又是王朝更替了,明在當時就變前朝失敗方了。

  • 9 # 風雅商頌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家都有想過,而且好多穿越小說也幻想過要逆天改命,末代皇帝諸如漢獻帝,崇禎,溥儀都曾努力過,最終都失敗了。

    東漢末年,確實有一大批終於皇室的武將,文臣。但是,野心家也不少,即使像曹孟德這種早期有心殺賊的,後期也變成了軍閥。其他打著復興漢室的袁氏兄弟,孫堅等等都割據一方。

    早期,為了鎮壓黃巾起義,朝廷死傷無數,而後為了平定邊患,董卓之亂,李傕郭汜之亂,忠心的漢臣武將也死傷慘重。此刻,漢獻帝已經是個空架子了,再加上經過多年黃巾之亂,天下早就民心浮動,軍閥割據,漢獻帝即使有心救國,也無力迴天。

    總結來看,末代皇帝往往面臨幾個問題,第一,國內起義不斷,朝廷已經無法控制局面,平叛過程中忠心武將死傷慘重。第二,財政困難。第三,各地手握兵權的將領有野心家。第四,所謂的“天命”。第五,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 10 # 小蓓尤嬌安堪折

    國小而家大,權輕而臣重者,可亡也。大凡王朝末期,總難免出現這種情況。君輕臣重,視家族和集團利益高於國家利益,天子空有權柄卻不能有效的指揮地方,這是取亂之道。

  • 11 # 魚兒的花花世界

    三鹿奶粉你一直吃,然後漸漸的奶粉越來越差,有一天來了一個新牌子,而且說絕對無新增,你選擇用誰家的?不是三鹿不新重新開始,而是失去民心了已經!

  • 12 # 漢水冷雨夜

    你的問題實際就是答案。

    小皇帝只是名義上擁有朝廷的各項資源,實際上無法控制、支配人財物等各項資源。

    兩千多年的輪迴交替實際上是皇權與精英階層的權利博弈。君權神授下,精英階層的利益需要名義的正當和政治正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魏、藏匿傳國玉璽的孫吳和以漢室宗親自居的蜀漢都是一樣的理由;皇權要穩固,分封推恩是失敗的,最終走向了極端的專權,清王朝是皇權專制的頂峰。但最終依然在經過太平天國後地方勢力做大,慈禧西逃東南自保以致後來的軍閥割據都反映了精英階層控制資源的權力超越了皇權。

    在社會大眾對民主不知為何物時,孫中山讓位與袁世凱實際還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精英與民眾認為清帝遜位是袁世凱的功勞,袁世凱擁有更大的正當性。

    權力的本質就是對資源的掌控和支配。

  • 13 # 規交門下

    每個皇朝末期,普通人是朝不保夕,皇權在普通人面前便失去了神聖性。這種神聖性本來是皇族與士大夫階層博弈的最大本錢,這個本錢失去了,他便沒法與士大夫階層正常博弈了。更何況這是一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國度。這個時候就需要出現新的人物來“平天下”,來給百姓帶來安定。當他成功後,便重新獲得了與士大夫階層博弈的權力,成為新皇朝的建立者。

  • 14 # 使用者4015055259836135

    因為到歷史上歷朝歷代更換時候。 雖然都有小皇帝。但是都是被人利用的傀儡罷了。真正的大錢是在那些大臣手裡掌握著 那些小皇帝想發展也難。手上又沒有實際的權利跟兵權。 雖然那些小皇帝都有資源,但是那些大臣限制著他們的發展,不讓他們與外面的人接觸,自然也就難發展起來。除非是特別有才能的。

  • 15 # 老郭雜談

    漢獻帝有的資源頂多是道義上的資源。就是所謂的漢家正統。這個很難轉換成軍事資源和財政資源的。

    東漢開始的時候,劉秀和豪族共享整個天下資源的。這些人不單只是軍功厲害。而是已經實打實的地方勢力。對於地方上的滲透太厲害了。朝廷連基本的稅收都很難保證收到。所以皇帝就啟用了宦官和外戚來應對這些人。但是東漢這些皇帝特別短命。外戚和宦官就換的比較勤。這就造成朝廷的局面越來越亂。終於到漢靈帝的時候,所有的矛盾一起爆發。結果就是宦官和外戚全部清零。地方豪族開始崛起成為軍閥

    漢獻帝拿到手的牌簡直不能再爛了。先是董卓逼著遷都。董卓死了以後,他想辦法回到洛陽。這一路各個豪族都不知道怎麼面對這個皇帝。乾脆就不管了。要不是曹操想利用他作為政治資本,他很可能餓死在路上。到了曹操手上,漢獻帝曾經動手對付曹操。很可惜,實力差的太遠。結果就是他的皇后和老丈人當了替死鬼。從哪以後就沒有動靜了。

  • 16 # 蕭文昌

    他們只能具備守成帝王的能力,偶爾一兩個皇帝曇花一現也僅僅是區域性調整而已。 連改革都遑論。

    哪怕漢武帝級別的帝王,我也認為他不具備開國高祖劉邦的能力!當然這種能力並沒有對比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已經是大學生了,是否學習過思修這門課!

    思修課的緒論有一小段寫,每個人都有歷史使命,歷史使命不能超越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而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又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馬克思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能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於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實世界的聯絡而產生。

    就拿題主的人物,漢獻帝,他能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嗎?

    很明顯不能,自幼生宮廷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就算他表現出一些能力,那也僅僅是一些政治權謀能力而已,這是他自己的歷史侷限性。

    他會低下頭去看下底層民眾的死活嗎。他能看到為什麼這些士兵願意跟著豪強地主們造反嗎?

    他能理解為什麼曹操一句“唯才是舉”就能從社會主流的閹宦之後變成大家追隨的領袖嗎?

    一個人的出生決定了他的視野和認識!底層出生的人能夠認識疾苦,但沒有仰望星空的能力!

    統治階級出生的權貴能夠仰望星空,但沒有注意到腳邊的露水!

    能夠認識疾苦和仰望星空,這樣的人才能夠擔當歷史使命。

    當社會秩序從新確立之後,這些人就變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捂臉],或者成為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 17 # 水水流長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先要搞清楚為什麼革命。結論是階層固化導致的資源分配不均。怎麼逆天改命,不是改皇家命,本質是改既得利益集團的命。題目所謂的掌握資源,本質是掌握著或者調動著既得利益集團的資源。如果不革掉既得利益者的命,是無法完成社會改革的

  • 18 # 豪森林

    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

    1、小皇帝事實上並不擁有各項資源。比如漢獻帝,他是由董卓擁立登基,朝政由董卓把持;董卓死後,又被李榷、郭汜挾持;逃出長安後,又依附於曹操。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掌握權力,更談不上利用資源了。

    2、小皇帝被嚴密監視和控制。權臣擁立皇帝,不過是需要招牌,不可能允許其吸納資源,以免對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脅。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中的“挾”字很清楚反映了皇帝的處境。以至於皇帝想改變自己的境遇,必須採用非常隱秘的手段(比如“衣帶詔”)。這種情況下,小皇帝很難發展自己的勢力。

    3、小皇帝缺乏歷練。小皇帝登基前長於深宮,與外界聯絡少,且登基時年齡小(漢獻帝8歲登基),因此沒有歷練,登基後又遭權臣把持,同樣沒有多少歷練的機會。自身很難構想出脫離困境,掌握朝政的可行方案。

    4、改朝換代時期,朝廷控制力衰弱,甚至已經陷入軍閥割據。王朝末世,一般朝政混亂、腐敗橫行,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衰弱,難以掌握和利用資源。甚至朝廷僅控制小塊區域,其他地方被軍閥控制。比如漢獻帝,即使他沒被權臣控制,他能掌握什麼呢,估計只有朝堂的部分文官和少量天子親衛吧。

    因此,在改朝換代時,大勢已去,小皇帝無法挽回,這是歷史的嚴酷邏輯。

  • 19 # 請叫我小小小少爺

    農耕社會對人口的承載是有限度的,沒災沒昏君的情況下一般也就10幾代20代人的樣子會達到臨界值,此時一旦出現大天災,吃不飽飯了,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人口銳減現象,但人不會坐著等死,所以人口銳減的原因必然是戰爭,戰爭的起因必定是造反!這是自然規律,不是皇帝說有資源就能再造河山的,況且那時的資源也並不多了

  • 20 # 沐陽文史

    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歸根結底是社會生產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公所造成的,官僚地主階層的窮奢極欲與底層貧民的窮困潦倒形成鮮明對比,當人民被逼上絕境,只好用性命去賭上一把,敗了或許仍舊難逃一死,但如若勝了可就是翻身農奴把歌唱了,功名,財富,美女,這些曾經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就都能擁有了。農民就是在死亡的逼迫與對財富的渴望交織下在王朝的末年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狂潮,不是被朝廷所剿滅,就是將朝廷所推翻。

    我曾經也有類似的疑問,為何皇帝在面對農民起義時大多是無能為力的?皇帝完全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去平定江山啊!直到後來,我才明白,皇帝並非不願,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有的末代皇帝就是一個驕奢淫逸殘暴不仁的昏君,又怎能指望他們再造江山呢?

    末代帝王自身的悲劇,按說身為皇帝統馭萬民自是貴不可言,可那是盛世英主的權威。王朝末年,前任皇帝大多英年早逝或昏聵無知,導致王朝繼承人的教育被嚴重影響,試想這些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小皇帝哪裡經過戰爭的洗禮,甚至連平常人的教育程度都達不到,指望他們領兵打勝仗不啻於痴人說夢。

    國家大權早已掌握在他人之手,王朝末年由於皇帝的無能,導致皇權旁落,一是由輔政大臣或外戚掌權,黨同伐異,甚至可以取代皇帝以自立。二是由內廷太監掌權成為宦官干政的惡果,雖不擔心他們篡位奪權,但是他們排擠忠臣大肆斂財的行徑對國家的損害程度也有過之而無不及。沒有權力的皇帝只是掌權者手中的玩偶,自保尚且困難,又哪顧得想剿滅起義軍呢?

    統治階級的腐朽。農民起義是因為什麼?不就是社會極端不公所造成的嘛。為官當政者不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若是這些人高居廟堂,皇帝即使英明決斷,又怎能有做作為。此時的皇帝是統治階級的代表,對外被廣大人民罵作無道昏君,對統治階級內部的腐敗則無能為力,最終的結果免不了敗亡的命運。

    中國歷史上唯一再造江山的漢朝,是得益於劉邦的好子孫劉秀的亂世崛起,但劉秀最初也無官無職,能重塑大漢江山離不開自身的卓越才華和一大批文臣武將的鼎立扶持,自不是那些亡國的帝王所能相提並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