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馬丁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註釋

    十五夜:指農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穎。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樣子。

    冷露:秋天的露水。

    盡:都。

    秋思(sì):秋天的情思,這裡指懷人的思緒。在:一作“落”。

    譯文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溼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這句如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首句一樣,藉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聯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周邦彥《蝶戀花·早行》詞有“月皎驚烏棲不定”句,就是寫這種意境。)“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於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裡的桂樹,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這句詩描寫了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詩人選取“無聲”二字,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麼溼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似乎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帶給人以美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並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儘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煉字上,“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

  • 2 # 使用者樵中

    這首古詩的前兩句是“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寫的是中秋十五的夜晚,月光照射在庭院當中,地上白得像鋪了一層霜似的,蕭森的樹蔭裡,烏鴉的聒噪聲漸漸停息下來。深夜裡的秋露打溼了庭院中的桂花。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的夜晚,獨在異鄉的人們總會被寂靜的夜色所感染,總會被這很深的夜把思緒拉的很長很長,這思緒裡有孤獨,有思念,有生活中太多的無可奈何。於是乎詩人筆下的景物也是帶著清冷的,“地白”二字形容這月光很白,照在地上,地上就像鋪了霜,夜已深鴉鵲也沉寂了,使這月夜越發寂靜,秋露打溼了桂花,讓本因思鄉的愁緒更增添了一分清冷。“地白”,“冷露”,“桂花”,這幾處景物營造出了清冷澄淨素潔的意境。

  • 3 # 鍾靈毓秀業有成

    十五夜望月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

    秋露無聲無息打溼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

    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前兩句寫景,

    不帶一個“月”字;

    第三句才點明望月,

    而且推己及人,

    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

    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

    因而由月宮的悽清,

    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然而,在表現的時候,

    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

    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

    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

    (“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

    偏偏說“秋思落誰家”,

    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

    表現得蘊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

    別人儘管也在望月,

    卻並無秋思可言。

    這真是無理之極,

    然而愈顯出詩人痴情,

    手法確實高妙。

    後兩句不直抒自己

    入骨的相思之情,

    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

    這樣便有言外之意,

    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

    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這首詩意境很美,

    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

    豐美的想象,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

    特定的環境氣氛,

    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

    思深情長的意境,

    加上一個唱嘆有神、

    悠然不盡的結尾,

    將別離思聚的情意,

    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 4 # 秋陽讀線裝經典

    《十五夜望月》 全文: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前兩句中“地白”兩字最能營造清冷澄淨素潔的氛圍。不由讓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色的地面像極了寒霜鋪就,讓人不禁拉一拉衣領,免得被故鄉親人之思浸透了胸膛。樹影婆娑,漆黑曲折,點點黑影,鴉雀無聲。

    第二句“冷露”在寒涼的夜裡凝結,溼了桂花,似乎香氣裡也有了一絲寒意愁意,使本來敏感的嗅覺世界也變得凝重,也溼了月中的桂樹,吳剛也放下了手中的斧頭,抱緊了雙臂,不明白十五的夜何時變得這麼冷了。

    三四句點出了寒意從何而來。原來,大家都在凝望,一輪明月,匯聚了多少人的目光。親人不見,那就望月吧,我們的一切去說都在那裡相會,難怪月那麼圓,是撐不下那麼多的相思相望了吧?所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 5 # 結綠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前兩句寫中秋望月的地點景色,也就是環境描寫。詩人透過特定意象的組合勾畫出一幅冷清寂靜的中秋之夜的畫面,將一幅淒涼澄淨之圖直推到讀著面前。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地白”是寒月照地,地面雪白如霜,寫出了中秋時,天氣轉寒冷,給人清冷之感;“樹棲鴉”:月光是反射光,再亮,晚上萬物呈現都是黑色,烏鴉棲息無聲,憑肉眼不加強光是很難看不到烏鴉巢穴。

    萬籟俱靜,雅雀才會安靜入睡,因此樹棲鴉是聽出來的,以樹棲鴉來寫安靜,如同王維的“月出驚山鳥”烘托了澄淨的意境。

    “冷露無聲溼桂花”進一步以聲寫靜,從聽覺上寫出夜晚的安靜,心裡要多麼安靜才能聽到微小的桂花飄落,以動烘靜,寫法上如同王維的“人閒桂花落”。

    宋之問《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溼桂花”讓人聯想到廣寒宮的掛花樹,“冷露無聲”又讓人想到“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素美寧靜,給人無盡的遐想。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在意象選擇寫法上如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透過特定意象景物羅列,營造出清冷澄淨素潔的意境。

    如流行歌曲裡羅大佑的《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黑板上老師的粉筆…..”也是採用意象羅列並置,給人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童年生活場景圖,讓人身臨其境,印象深刻。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不是詩人獨自吟唱,而是個朋友和詩,寫景抒情,在詠月詩中別具一格,堪稱吟詠中秋的經典之作。

  • 6 # 一縷青藍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詩人王建的詩,王建出身貧寒,前半生窮困潦倒,曾一段時間從軍,四十多歲入仕。這首詩寫於中秋之夜,所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由“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月光照白了庭院的地面和樹上棲息著的鵲鴉,秋天的冷露無聲的打溼了桂花。由這悽清、冷清的環境渲染了詩人想起曾經某一年和好友在一起把酒言歡情節場景。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周圍的環境和賞月的情景,暗寫人物的心境,精煉而含蓄。藉助特只用“地白”就烘托出作者孤獨寂寞冷的心境,卻給人曠達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讓人沉浸在清美的月色之中。“樹棲鴉”,這應該是作者聽出樹上的烏鴉和喜鵲棲息的聲音,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看不清楚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給人以暖色,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全句沒有提到人,卻寫月夜的美和靜、清冷。

    “冷露無聲溼桂花”,讓人想到陸游的《村居書喜》“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意境卻是相反的,冷氣襲來桂花的暗香慢慢傳開,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只有一點餘香。“冷露”兩個字代表著此時深更露重,詩人是無法入睡,想到自己的經歷以及現在。這兩個字給人澄淨素潔,清冷之感。無聲溼桂花,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一個人在庭院中站太久了那冷露悄無聲息的打溼了桂花,給人美感十足的畫面。

  • 7 # 牧影計劃

    ”月亮“一直深受古今中外文人詩人們的喜愛,關於寫“月亮”的詩也數不勝數,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就是在一箇中秋夜寫得到一首詩。

    王建的生卒年為(768年—835年),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王建這個人呢,比較窮,出身寒微,他一生潦倒。他曾經去參過軍,大約46歲始才入仕,他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來當上了陝州司馬,人們稱他叫王司馬。

    下面我們去讀一讀這首《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庭院的地面上雪白的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溼了院中的桂花。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的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會落在誰的家裡?

    首先,我們看第一句“中庭地白樹棲鴉”,這一句寫的就是月色,詩人在這裡用了“地白”,月光照射到中庭裡,庭中月華如水,一片空明、素潔,這種景色給人一種清冷之感。“樹棲鴉”在這裡並不是真正看到鴉鵲的棲宿,而是聽到了雅鵲在回巢時的啼叫,在這裡,用鴉鵲的聲音來加襯托了月夜的冷清寂靜之感。

    第二句“冷露無聲溼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詩人這裡用“冷露”來形容夜晚的露水,讓人頓時就感受到了秋夜的清冷;“溼桂花”的過程是“無聲”的,這種寂靜冷清躍然於紙上。

    “地白”“棲鴉”“冷露”“桂花”這些物象,勾勒了一幅秋夜清冷澄淨素潔的意境。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望月思鄉,這是古往今來亙古不變的主題。在家鄉的人會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離家鄉的人會遙望在家鄉親人。

    這裡,“落”字用得新穎,不拘一格,這個字形象生動,彷彿那些秋天月夜裡的思念會隨著月光,灑向人間。

    詩人沒有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實際上正是落在了詩人這裡。

    這首詩意境優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月夜那種清冷素潔的意境,把讀者帶進一個望月思人的情境裡面。

  • 8 # 左小炏

    此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中晚唐詩人王建的一首中秋感懷詩,前兩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是詩人以借景抒情、渲染和烘托的手法,表達對親人、家鄉的思念之情。

    在浩瀚的唐詩中,時令節序詩在唐朝約有一千六百餘首,其中重陽節最多,寒食節第二,中秋節第三。中秋詩與中國的民俗文化息息相關,當初是作為時令節出現,唐歐陽詹就寫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備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意思就是八月十五為最好的節日,唐人便把農曆八月十五定位中秋節。

    “中秋”有著自己的歷史演變,在周朝時期就有“中秋,教治兵”之說,指的是秋天的第二個月,隨著時空境遷,中秋成了秋天三個月的一半,並延續至今。唐、宋是寫中秋詩和詞最多的兩個朝代,文人雅士無不將中秋比做團圓之月,抒發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之情。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杜郎中》就是一首中秋詩名篇。下面,我將從中秋詩在唐代興起的背景、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營造的意境、作者情感表達三個方面,談談我對“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的理解和詩人情感。

    一、時代背景:幸福與悲愴反差,書寫不同的中秋詩

    初唐、盛唐時期,唐人自上而下皆愛好賞月,那時候的大唐人們生活在熙熙攘攘的早市,小商小販車水馬龍,鶯歌燕舞霓裳羽衣,文人以詩會友,泛舟賞月,如:裴夷直《同樂天中秋宴飲》:“清洛半秋懸壁月,綵船當夕泛銀河”;有的招友宴飲,聽歌聯句,如:武元衡《中秋夜聽歌聯句》:“詩裁明月扇,歌索想天憐”;還有的在寂靜中詠清風,如:劉得仁《中秋宿鄧逸人居》:“偶與山僧宿,吟詩坐到明”。

    可見,賞月賦詩已成為盛唐時期的常態,得益於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玄宗的開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唐代社會 遭受到了一次空前的浩劫,外族入侵,藩鎮割據,武將叛亂,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以前的繁榮不復存在,詩人們的心態急劇轉變,由吟詠轉為哀嘆,暢情賞月變為寄託思念,悲痛的情緒激發創作潛能,因此詩中更多的是悲傷的話語。

    二、意境解析:《十五夜望月杜郎中》營造的孤寂與悲涼

    《十五夜望月杜郎中》是一首意境悠遠的七言絕句,前兩句的意思是:中秋皎潔的月光灑在庭院裡,地面像鋪滿了銀白色的霜,鴉雀在樹上休憩,清冷的露珠打溼了桂花。透過詩意來看,我認為營造出冷清、澄淨、素潔意境的景物有以下幾處:

    ①清冷意境:詩人用冷露來描繪清冷的意境,即在一個有桂花的清香,有皎潔的月光的幽靜環境裡,一個“冷 ”字染上了冷清而淒涼的色彩,因環境襯托內心,造成“景生情,情生景”,更加突顯悲涼之境。

    ②澄淨意境:詩人用聯覺想象讓“鴉”與“無聲”反襯,烘托出臻至的孤寂。周邦彥《蝶戀花 早行》“月皎驚烏棲不定”,烏鴉會受到月光的影響不能安定,而王建的“樹棲鴉”卻是驚起喧鬧轉入安靜靜謐,間接的表現出了詩人澄淨的心態,其“思”之切,其“情”之摯,其“愁”之深。

    我認為王建的詩回味無窮,似是渲染了一種空明安靜的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明月悠悠、情思綿綿、蒼茫悲涼的意境,更是從正面烘托了下兩句——數不盡的相思愁。

    三、作者情感:以月追我心,表達了作者不能迴歸故鄉,思鄉情切的情感

    人生如雲煙般無依無靠,亦是人生朝夕驟變難保,王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原則,渴望有所作為,能夠出人頭地、經邦治國,為蒼生百姓出力。

    他常年宦遊在外,追求政治理想,幾年甚至更久都不能回家,因此,思歸是他的心態,月亮是他的寄託。但是忠孝難以兩全,他骨子裡根深蒂固的是濃厚的親情意識和鄉土觀念,在行動上,依然以國為重。

    離鄉之久、背井之遠,時間在流逝,對於四海漂流的王建來說是可怕而無奈的,不經意間,離家己經那麼久了,他深切的思念故鄉和親人。

    月有陰晴圓缺,人生也有浮浮沉沉,月亮高高在上,懸掛在天際,觸不可及,卻一直默默陪伴我們度過孤獨長夜,我想它散發出清冷的光,是深切的思念。

  • 9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題主好,你問的應該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詩吧。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好詩就像好酒,味道醇厚悠遠,越品越有味。

    欣賞詩歌,句不離篇,還是從整個詩歌來說前兩句吧。這是一首望月懷人之作,詩題中的杜郎中是作者的朋友杜元穎 ,他當時被貶為循州司馬,在晚唐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那樣的政治環境下,正直的文人很難有好的政治命運。王建出身貧窮,更是一生沉淪下僚,還不如杜元穎 混的好。困頓之中朋友最為暖心,佳節之際,朋友相聚最為開心快活,可中秋佳節,好友相聚,少了最暖心的杜郎中,王建免不了心生感念,情動於衷,發言成詩。

    這首詩出語平淡,但能含蓄蘊藉,情味深長。前兩句寫中秋之夜“時會琴客”時的實景:明亮的月光撒滿了庭院,白晃晃的有點耀眼,庭中樹枝上棲息的寒鴉時不時一聲啼叫;夜已漸深,露水悄悄升了起來,空氣中瀰漫著桂花淡淡的幽香,好像是從月宮裡的桂樹上飄來似的。真是“境由心造”,景隨情遷,雖然是“琴會”歡度中秋,但少了知己,感覺清冷索然。“無聲”一詞大有深意,明面寫了夜深露起,四周寂靜,暗含知己不在熱鬧不起,為下面抒情做下鋪墊。

    後兩句承前轉入抒情,“月明人盡望,秋思在誰家?”自己望月懷友,自然千里之外的朋友也會望月懷己,更重要的是詩人把這種個人之間的情感,上升為一個普遍的存在,這就更容易引起無數人的共鳴。把個人的情感體驗擴充到一種普遍的情感體驗,唐詩的格局和境界在此可見一斑,這正是唐詩為後世人們廣泛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

  • 10 # 沿流溯源

    《十五夜望月》這首古詩前兩句在寫什麼?哪幾處景物營造出了清冷澄淨素潔的意境?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詩人王建寫的詠中秋的詩。也是唐代較為著名的一首詠中秋的詩。

    《十五夜望月》前兩句(即上聯句)描寫的是:

    月光照在庭院中,院中沒有樹蔭的地上,好像白花花的鋪了一層霜雪。樹上蕭森的枝葉裡,鴉鵲也安靜了下來;只有那冰冷的露水,正在無聲無息地打溼桂花樹。

    下面對全詩相關內容進行賞析,以方便理解全詩,更好地回答相關問題。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一、下面對《十五夜望月》的全詩作解析。

    (一)“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1.上聯各句的句意:

    ①“中庭地白樹棲鴉”

    中庭的地面被月光照得雪白,中庭的樹上棲息著鴉鵲。

    ②“冷露無聲溼桂花”

    冰冷的露水,無聲無息地打溼了桂花樹。

    2.上聯句描寫內容:

    上聯句,描寫在皎皎的月光下,庭院被照的如同白晝一樣,在樹木和房屋沒有遮擋成蔭的地方,到處一片雪白;被皎皎月光驚擾的、棲息在樹上的鴉鵲,也不在聒噪,寂靜了下來。只有那從天而降的冰冷的露水,正悄無聲無息地打溼桂花樹。

    (二)“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下聯各句的句意:

    ①“今夜月明人盡望”

    今夜皎月當空,人們都在抬頭仰望月亮。

    ②“不知秋思落誰家?”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之情,會落在誰家?

    2.下聯句描寫內容:

    如此皎月當空,人們都在抬頭仰望月亮,並不是只有詩人在那裡凝神注望。

    然而同是望月,而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各有各的不同啊。詩人想到與家人離散,由月光的悽清,引發詩人無限的相思之愁。那強烈的濃摯的思念之情,讓詩人難以傾訴。所以詩人用委婉、並帶有幾分急迫的疑問語氣問: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家。表現出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

    二、《十五夜望月》詩中哪幾處景物營造出了清冷澄淨素潔的意境?

    1.“中庭地白樹棲鴉”營造了清冷、澄淨、素潔的意境。

    ①“地白”,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李自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般沉浸而清美的意境。

    ②“樹棲鴉”,在月光夜晚,棲息在樹蔭裡的鴉鵲,人們只能聽得到鴉鵲的聲音,而看不到鴉鵲。或許是“月皎驚烏棲不定”緣故,鴉鵲在月光樹蔭中驚惶喧鬧一陣後,靜棲下來,最後人也得到安靜,安定地休息了下來。

    這種樸實、簡潔、凝鍊的鴉鵲棲樹的情狀描寫,也營造了清冷、澄淨、素潔的環境氛圍。

    2.“冷露無聲溼桂花”,表現出的萬籟寂靜的深夜,所營造的清冷、澄淨、素潔的意境感受,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味。

    ①“無聲”,細緻的表現出“冷露”輕盈無跡。

    ②“溼”,又進一步渲染了“冷露”對桂花的清潤之久。

    表達出環境的清幽,使人面對皎月,秋思綿綿,悵然中更加神馳意遠。

    3.“今夜月明人盡望”塑造出一種充滿情思的靜謐、澄淨、素潔的觀月的環境氛圍。

    ①“人盡望”,沒有了鴉鵲的干擾,月夜一下變的安寧,在一片安寧的祥和中,人們安下心來,抬頭仰望天空的明月,傾訴自己對家人和心愛的人的無限思念。

    這首詩,詩人通這對月色環境的渲染描寫,並透過特殊形象語言,豐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賞月的特定的環境氛圍。把讀者帶入一個望月懷人,情深意長的別離與團聚的秋思綿綿情感之中。

  • 11 # hyg陌上花開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兩句話沒提到一個月字,卻寫出了絕美而帶著冷清的中秋月色

    十五日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十五夜望月》全名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其實原詩詩題下還有注云“時會琴客”,就是在良辰佳節和友相聚,而非獨自懷遠。這是唐詩中寫月比較著名的一首,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情景交融,意味無窮。前兩句寫景,寫的就是中秋月色:皎潔的月之清輝灑在地上,地上一片白光;棲息的鵲鴉,冰冷的露水,微溼的桂花;這一系列意象,營造出了清冷、澄淨、素潔的意境。

    作者王建簡介及此詩的寫作背景

    王建(768—835),字仲初,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他曾“從軍走馬十三年”;“白髮初為吏”,都46歲了才入仕,曾任昭應縣呈、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故世稱王司馬。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對社會現實有所反映;他以宮詞知名,又擅樂府,和張籍齊名,被稱之為張王樂府。今存《王建詩集》、《王建詩》、《王司馬集》、《宮詞》一卷。

    王建的朋友圈都是文學大咖:張籍、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楊巨源,時常飲酒作詩,往來唱和。這首詩寫於太和五年(827),王建任光州刺史,當地有在庭院裡種植桂樹的習慣,中秋之夜,聞香望月,遙寄情思。這裡的“杜郎中”,指的是杜元穎,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周平章事。關於二人的友誼,沒有史料記載,但是王建還曾寫過《上杜元穎相公》“閒曹散吏無相識,猶記荊州拜謁初”,可見還是有交情的,至於深淺不得知。他的朋友韓愈也曾寫過《奉和杜相公太清宮紀事陳誠上李相公十六韻(杜元穎也)》,楊巨源也寫過《送杜郎中使君赴虔州》,可見都是圈裡人。

    這是一首投贈詩,專門賦詩給某個人。比如李白為了答謝汪倫的熱情款待和送別的情意而作的《贈汪倫》;劉禹錫為了表示和白居易初次見面惺惺相惜的好感而作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韋應物為了感懷時事兼具問候和期盼重逢的《寄李儋元錫》……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思念之情;但我覺得這開頭前兩句寫景悽清,後兩句抒懷含蓄,隱含望友提攜之意。當然,見仁見智。

    營造出清冷澄淨素潔意境的景物

    此詩意境清冷澄淨素潔,營造出這種意境的景物就在前兩句裡:“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地白”,就是指月光照得地上白。自古以來,形容月光都是“皎潔”、“銀色”等,蘇軾《後赤壁賦》裡有“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的句子;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更是把月光的白寫到了極致。皎潔的月光照在庭院,地上都是白色的,這是視覺。

    “樹棲鴉”的“鴉”,詩詞裡多表示衰敗荒涼之相:最著名的當是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莫屬;次之李白的“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又辛棄疾的“平岡細草鳴黃犢,昔日寒林點暮鴉”;再李清照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不管是“昏鴉”、“寒鴉”、“暮鴉”、“棲鴉”,都有著說不出的悲涼意。本詩中“樹棲鴉”,黃昏時倦鳥歸巢,已至夜裡,鴉已棲息,本來是看不到的,可能是月光明亮照得鴉驚復起,也可能是琴音打擾了鴉的昏睡,鴉們鳴叫過,給寧靜的夜裡添了幾聲噪音。這是聽覺。

    “冷露溼桂花”:“冷露”,寒涼而易碎。白居易的“涼風冷露秋蕭瑟”,張籍的“冷露溼茆屋”,孟郊的“冷露滴夢破”,似乎“冷露”也是秋天不可遺漏的一景,尤其杜甫的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更是在“露”裡寄託了深沉哀傷的情感;而且露是自然形成的,夜來朝落,不染塵埃,晶瑩澄淨。“桂花”,一是院裡種著的桂樹開了花,香氣馥郁,帶著露水的溼氣;二是月亮裡也植有桂樹,開花了麼?也被露水打溼了麼?桂花有清遠的香氣,“月中落桂子,天香雲外飄”。月亮,因為有吳剛砍桂樹的傳說,自古以來就有“桂月”、“桂宮”、“桂輪”、“桂魄”之稱。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裡有“永夜閒階臥桂影”的句子;晏殊《中秋月》裡亦有“玉蟾清冷桂花孤”之句;辛棄疾《一剪梅•中秋元月》裡更有“憶對中秋丹桂叢”,可見這桂樹桂花,總是和中秋連在一起。天上人間,虛實相生,這是觸覺和嗅覺,融合了作者心裡思念的感覺。

    寫在最後:

    所以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前兩句就是寫景,中秋月色。而作者寓意於象內,月光、棲鴉、冷露、桂花這四種景物,營造出了清冷澄淨素潔的意境,潔白的月光照在地上,也照在棲息著鵲鴉的樹上;冰冷的露水潤溼了桂花,卻掩不住那清芬的香氣。有人在望月遙想遠方的友人,這無盡的秋思恍然間就落在了自己的心裡。寓情於景,情景融為一體,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和感受空間;冷清又唯美,應了《唐詩別裁》那句“不說明己之感秋,故妙”!

  • 12 # 兵法天下

    問題:《十五夜望月》這首古詩前兩句在寫什麼?哪幾處景物營造出了清冷澄淨素潔的意境?

    導言

    首先,我們確定一下題主所謂的《十五夜望月》,是指“中唐時期王建”的那首經典詩作嗎?畢竟涉及這個題材的詩歌在《全唐詩》裡不計其數,所以溫馨提示“提問者”在提問時必須嚴謹,不可太隨意,以至於讓答題者滿頭霧水!

    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浪費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

    回答問題

    古往今來,後人早已經把這首詩分析透徹。如果要照搬那些分析,總歸是拾人牙慧,重新咀嚼,毫無意義。“七言絕句”就二十八個字,又實在難以找到“閃光點”,以及另外的突破點對其進行鑑賞和誇讚。

    中唐時代的一顆新星王建的生平我們就不囉嗦贅述了,可以任意“搜尋”這個關鍵詞,信手可得。如果說這首唐版的“十五的月亮”好在哪裡?盛唐之中王昌齡、王之渙、李白類似這種型別的七絕比比皆是。尤其是“七絕聖手王昌齡,七絕獨步大唐,並對其格式,文體規範,思路走勢都起了“標杆”式的貢獻。王建的這首詩,完全就是唐詩七絕模板之下的一首作品,所以也差不到那裡去。原詩摘錄如下: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首句“起”,“中庭地白樹棲鴉”,直接點題《十五夜望月》,老老實實地交代詩人所處環境,揀選了“地白”、“棲鴉”這兩點常規的“意象”構成一幅清冷寂靜的月夜畫面。在近體詩的律絕中這是正常的起興寫法。二句“承”,“冷露無聲溼桂花”,將眼前的景物進一步深化,將意象寓情於景,打造出了一個清涼、靜謐的情境。妙就妙在,與此同時用桂花挑明這是深秋八月,桂枝飄香,又是十五,最是月白雲淡,金桂香襲的好時節。這些景物素潔恬靜,清冷澄明,作為一個詩人在如此時節,自然適合賞月,這麼好的月色,自然適合思念。第三句“轉”,“今夜月明人盡望”,不再寫景,轉到人的活動來。中秋之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賞月,所以“人盡望”,但是也做好了鋪墊,大家都在賞月,那詩人有何不同呢?第四句“合”,“不知相思落誰家?”,正可謂“明月千里寄相思”,明月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這個問句其實就著重強調,我在這裡想你,你在遠方是否也在想我?小結

    這種思念方式,也許大家都不陌生,只是借普天共賞明月之時,相思如月光下落,你我是否共浴相思月光之下的質疑,以表達自己的情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但卻能將詩人思緒與讀者同步,能否感動自己我們不得而知,但用自己的想象確實與讀者產生了共鳴——月圓之夜,桂枝飄香,思念遠方。

    對於芸芸眾生,在特有的自然環境中,這種共鳴是有普適性的,只要是有情感的人,每一個在月亮下的有情人,都會被王建的詩句打動,心領神會,這就是詩歌這種文藝作品能夠達到的最好的“通情”效果。

  • 13 # 徐徐升起438

    中秋寒月滴晨露,

    孤鴉噤舌棲桂樹。

    賞花時令心索然,

    吟首夜望寄老杜。

    [讀(十五夜望月)新解]

  • 14 # 石徑斜

    看了這個題目,感覺古詩前兩句描寫的景物都是自己熟悉的和經常經歷過的,忍不住拿起筆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們先一起來欣賞一下整首詩: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寫的,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全詩就像一幅淡雅而又冷清的山水畫,讀來令人稱賞不已。

    首句“中庭地白樹棲鴉”,這一句透過詩人的感官寫出了中秋之夜的空曠幽靜。“地白”說明月亮已經升到中天,此時的滿月月光明亮,加上秋天秋高氣爽,天氣晴朗,此時的夜晚,人的視線還是很好的,甚至能夠望見遠處的東西。尤其是這句“地白”中的“白”字,恰當地表現了秋天農曆十五、十六晴朗夜晚的月色,那種澄明,沒有親身經歷真得很難找出這麼一個恰當的字來表達。

    “樹棲鴉”可能是詩人的所見,也可能是所聞。夜晚,我們看不見大樹上棲息的鳥兒,但是,我們可以看見樹上的鳥巢,這些鳥巢一般都搭建在樹枝的高處,而且必然建在兩個或者三個樹杈分支處,以便於更加牢固。看見鳥巢,必然想到夜晚鳥兒們一定會回到巢中休息睡覺。

    還有一點是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的真相,就是到了夜晚,巢裡的鳥兒們並不是安安靜靜地不發出聲響,而是經常在巢裡竊竊私語,也許是他們在交流白天外出的感受吧,或者是他們在彼此訴說著情話。總之,夜晚越是寂靜無聲,鳥兒們的竊竊私語就越是清晰。之所以敢這麼肯定地說也是因為自己曾經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我們學校校園裡有一棵高大的雪松,在裡面居住著幾隻灰色的叫不上名字的大鳥兒,已經在那裡居住了很多年了。有一天晚上我很晚回辦公室拿東西,走到樹下聽見奇怪的聲音,先是嚇了一跳,四處望了望,後來聽見聲音來自那棵大雪松,才想起可能是樹上的鳥兒在交流。從此後留了意,晚上經常偷聽他們的悄悄話呢!詩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是不是也有過和我一樣的經歷呢?

    第二句“冷露無聲溼桂花,”我家堂屋門前就有一株二十多年年齡的桂花,每到八月十五左右,一樹花開,滿院飄香。秋天來臨,天氣晴朗,白天氣溫高,但是下午太陽一落山,就感覺隱隱開始有了涼意,到了晚上就有點寒氣逼人了。夜深時推門出來,桂花葉子上就像下了一場小雨,露水濃得簡直都要滴下來了。讀到這一句,真是從內心佩服詩人的生活體驗和文采的精準。

    這兩句中的“地白、樹棲鴉、冷露、溼桂花這幾處景物,清冷澄淨素潔,沒有真實的經歷和生花的妙筆是寫不出來的。這些景物伴隨在我身邊幾十年,卻從來沒有體會到這麼美妙空闊,直到今天讀了這首詩,真為古人的才思擊掌叫好。

    後面倆句明明詩人想說的是: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詩人自己!但是詩人偏偏不這麼說,而是問問秋思究竟“落誰家”,細細讀來,這“落誰家”比 “落吾家”真得要浪漫許多。看來詩人不單單是秋思高手,也是個善於浪漫一把的才子。

    怪不得明朝人黃鳳池編輯的《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畫中曲岸遠山,長空明月,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隻棲鴉,畫面簡潔而又美輪美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醫院為什麼中午要休息?就不能中午有替班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