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地學史

    袁紹當時其實兵力遠強於曹操,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拖住曹操,當時曹操缺糧,軍心不穩。只要堅持到曹軍糧盡,絕對會大勝曹操!

  • 2 # 正吉大愛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怎麼才能贏?首先必須探究其打敗的原因,從三國演義中知道,曹操是因聽了袁紹陣營投誠來的許攸之計,而後襲擊烏巢劫糧成功,得以轉被動為主動,成為扭轉敗局之關鍵。因此,官渡之戰必以重軍守住糧草,步步為營,逐步向前推進,以少量優勢兵力誘敵出戰,機動兵力增援,發揮兵多糧足之優勢,迫使曹兵退守,耗盡糧草,最終不戰而勝。

  • 3 # 共話巴山夜雨

    保護好烏巢糧倉,與曹操拼消耗,拖垮曹軍。不戰而勝,重用許攸,田豐,沮授,張郃等文臣武將,南部和劉表,孫策聯盟騷擾曹軍。

  • 4 # 甲申十七年

    穩紮穩打,都不用去奇襲許昌,保護好自己的糧道,每天派騎兵騷擾曹操,不讓他撤退,把他困在官渡,他自己就崩潰了。

    歷史上曹操奇襲烏巢前自己也彈盡糧絕了,都寫信給荀彧,想撤兵。袁紹不要瞎操作的話,就用正兵堂堂正正就能把曹操困死了。

    袁紹當時地盤兒比曹操大,人口比曹操多,兵將糧也都遠超曹操,這是必贏的局,居然打輸了,要不官渡之戰也不會在這麼出名,因為這個以弱勝強的僥倖程度僅次於淝水之戰了。

  • 5 # 靜靜論文史

    在中國歷史上,曹操真的是個很奇特的存在,他既能自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贏了官渡之戰,卻也打出了倚強凌弱、以多打少卻遭到慘敗的赤壁之戰。這其中,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打贏袁紹,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許攸。

    許攸

    曹操打贏官渡之戰的第一功臣——許攸

    許攸(?-204年),字子遠,南陽縣人。許攸很早就同時認識了曹操和袁紹,不過袁紹四世三公,家大業大,因此許攸一開始是看好袁紹的,在袁紹帳下當個謀士。但好巧不巧,就在官渡之戰前夕,許攸家裡人犯法了,被袁紹抓了起來,許攸一怒之下,就背叛袁紹,投靠曹操了。《後漢書》載:

    會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當時的曹操,正在為怎麼才能打贏袁紹而苦惱呢,畢竟自己無論從威望還是從實力上都比不過袁紹。一聽許攸來投奔自己了,高興地從床上跳起來,鞋都不顧上穿就跑出去迎接。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曹操赤腳迎許攸”的典故。

    其實,曹操之所以如此高興,一開始並非是想指望許攸給他獻上什麼奇謀,而是因為許攸是袁紹的謀士,對袁紹的情況非常瞭解,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了許攸,曹操至少不會兩眼一抹黑了。

    曹操赤腳迎許攸

    但許攸不僅滿足了曹操瞭解敵情的期許,還未曹操獻上了一條計謀,幫助曹操順利打敗袁紹,說是官渡之戰第一功臣一點也不為過,這條計謀就是火燒烏巢。烏巢是袁紹糧倉所在,烏巢一燒,袁紹軍隊很快就潰不成軍,迎來了慘敗。

    袁紹如何反敗為勝?——留住許攸就行了

    袁紹怎麼才能贏?那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本來如果不是因為許攸叛變,袁紹就是穩操勝券,那如果從源頭上掐滅許攸反叛的可能,那官渡之戰就已經贏了九成了。

    掐滅許攸反叛有兩種選擇,其一是饒恕許攸那些因為犯法被抓捕的家人。既然許攸是因為家人被抓才反叛的,那不抓他的家人不就行了嗎?

    其二是在許攸叛逃之前,直接斬草除根,這世上只有一種人才絕對不可能背叛,那就是死人。

    袁紹袁本初

    不過話說回來,沒有許攸,說不定還有張攸趙攸,搞定許攸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釜底抽薪,方法也很簡單,不要把所有糧食都押寶放在烏巢一個地方就好了。狡兔三窟,總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結論

    總的來說,袁紹之所以在官渡之戰大敗虧輸,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安排有問題,另一方面是內部出了叛徒。要想打贏,最萬無一失的做法就是一方面調整糧倉部署,另一方面消除反叛的隱患。

  • 6 # 峰峰說史

    袁紹,三國初期實力最大的一個霸主。家庭背景顯赫,四世三公。在征討反賊董卓時,十八路路諸侯的盟主。天下十三洲,袁紹自己佔了四個,雄居北方,手下文臣武將眾多,可謂兵多將廣。

    可是,後來的官渡之戰兵多將廣的袁紹竟然敗給實力差自己好幾個檔次的曹操。那麼袁紹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個人原因,袁紹頭頂四世三公的背景,但是自己卻驕傲自大,不聽他人意見戰爭剛開始,謀士沮授提出打持久戰,因為曹操糧草不足,自己兵強馬壯,持久戰不用打,耗也可以耗死曹操,但是袁紹不聽,認為自己兵力遠勝曹操,只想急功近利,只求速戰速決。而且還給沮授安了個“慢我軍心”的罪名,直接扔進大牢。

    其次,袁紹優柔寡斷,不會把握戰機,戰爭相持了兩個月,許攸向袁紹獻計,此時曹操的大本營許昌肯定空虛,如果分一部分兵力偷襲曹操大本營,曹操收尾不能相顧必敗,如此高明的計劃袁不但不聽,而且把許攸臭罵一頓,致使許攸一氣之下投靠曹操。後來,許攸投降曹操說出來當初他給袁紹提的這一計謀,驚出了曹操一身冷汗。曹操說如果當時袁紹採取了這一計謀,自己必敗。

    而且許攸帶去了很多袁紹的情報給曹操。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袁紹糧庫烏巢放防守空虛,曹操立即當機立斷夜襲烏巢,一把火燒了袁紹的糧庫。這也就是袁紹失敗的最後一個原因,不善於用人,糧庫這麼重要的地方,應該派有能力的人把守,袁紹麾下四挺柱的張頜,高覽皆是舉世名將,他竟然把如此重要崗位交給了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怎能不誤事?不能知人善用,而且多疑,最終將這等舉世名將拱手讓給了曹操。

    這就是袁紹失敗的原因,驕傲自大,優柔寡斷,不能知人善用。以至於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可惜了四世三公的名頭,可惜了麾下那麼多文臣武將,沮授,許攸之輩放眼三國也是能排上號的謀士,張頜,高覽更是三國一等一的武將!如果袁紹不驕傲自大,能知人善用,別說一個曹操,統一天下也是指日可待!

  • 7 # 一頁笑談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擊敗,論軍隊,論地盤,論戰將,論糧草資金袁紹都有絕對的優勢,但是偏偏在優勢佔盡的情況下慘敗於曹操,被天下人恥笑,其中的結果就是袁紹指揮失誤導致的。

    如果你把袁紹完全看成是酒囊飯袋那麼你就錯了,別人袁紹也是頗有膽略的。當初董卓禍亂朝廷人人自危的這種情況下只有袁紹站出來公開反抗董卓,董卓拔刀威逼袁紹,刀指袁紹咽喉,結果袁紹絲毫不懼怒吼道“就你有刀嗎?”隨即拔出佩刀與董卓怒目而視,足以看出袁紹之膽。

    後來利誘威逼韓腹胡蘿蔔加大棒軟硬兼施直接嚇得韓腹拱手讓出冀州,在與威震遼東的公孫瓚爭奪幽州時,面對號稱當時第一騎兵的白馬義從袁紹故意誘敵深入巧設伏擊結果全殲敵軍並佔據幽州,足以看出袁紹之略。

    在官渡之戰時曹操能大獲全勝,這主要的原因在於袁紹這邊,而不是說曹操有多厲害,首先袁紹用人失察將烏巢這至關重要的據點交給了一個酒囊飯袋最後這廝還喝酒誤事丟了烏巢。其次是給袁紹出主意的人太多袁紹難以定奪猶豫不決錯失了良機,如田豐,許攸,郭圖,他們給袁紹出的主意都不錯,但是袁紹一直難以定奪,居然以小兒子生病需要照顧為理由回覆田豐,氣的田豐直跺腳大罵袁紹庸。先是用人失察然後是遲疑不決,最後又殺害謀臣田豐嚇的許攸沒有安全感導致許攸投曹,這才導致了官渡慘敗的結果。

    如果我是袁紹一定會大錘砸核桃般的錘死曹操,首先任用韓猛死守烏巢,其次分兵三路,一路由袁紹親自率領與曹操對峙於官渡,一路由張郃率領輕裝速騎閃襲許昌,還有一路由田豐率領繞道官渡後方搓曹操屁股與袁紹兩面夾擊曹操。如果這樣做就算曹操再雄才大略神通廣大也只有俯首就擒的份。

  • 8 # 詭狐w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之一,曹操與袁紹相持與官渡,透過奇襲袁軍位於烏巢的糧倉,擊潰了袁紹的主力,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深究袁紹的失敗,主要原因是自身性格引發勢力內部的鬥爭,使得關鍵性人物許攸叛變;次要原因是戰略部署上存在漏洞。

    許攸的叛變

    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直接原因是烏巢的糧草被燒,烏巢本身位於戰線後方,那麼曹操又是如何得知袁軍的糧草位置呢?一切都因為一個關鍵性人物——許攸的叛變。

    許攸,子子遠,南陽人,本身是袁紹帳下的謀士,一直頗受重用。官渡之戰時曾向袁紹獻計派軍隊奇襲許昌,因為許攸年幼的時候和曹操交好,袁紹自持兵力遠勝於曹操,懷疑此時許攸獻計有通敵的嫌疑,就將他斥責了一通,兩個人開始心生嫌隙。

    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袁家,性格上自傲而多疑,遇到事情猶豫難以決斷。由於勢力內部成分複雜,不論是謀士還是武將都結成一個個小派系,這也給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官渡之戰時許攸的家人犯了罪,袁紹身邊有一個謀士郭圖一直和許攸有矛盾,就向袁紹進言,說許攸和曹操一直有私交,回頭主公勝利了他就留下效力,如果曹操贏了他肯定第一個投靠過去。現在他的家人犯罪被抓,他肯定心生憤恨。袁紹發怒,說要等擊敗曹操後嚴懲許攸,這才促成了許攸的叛逃和軍事資訊的洩露。

    這個過程中清楚的反應了袁紹的性格缺陷。一個是多疑無斷,對於部下沒有充分的信任,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若果認定許攸與曹操有勾結,那麼直接關起來或者殺掉都可以,為什麼要讓他參與軍事決策?如果不懷疑,在許攸家人犯錯的時候應該予以寬恕來安人心。第二個是作為君主沒有御下的能力,和敵人決戰的時候部下不僅不能一心破敵,還私下各種齷齪,是主公能力不足的體現。

    戰略佈局的漏洞

    除了本身性格因素外,在軍事戰略上袁紹也存在明顯的漏洞。

    第一是沒有選擇奇襲許昌。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袁家四世三公威望是要在曹操之上的,很多曹操的屬下都暗中投靠袁紹。而且當時發生了“衣帶詔”事件,許昌內部的漢臣對曹操有很大的怨恨。袁紹軍隊糧草都處於優勢,如果能夠派一直軍隊奇襲許昌,裡應外合下不論勝負都會動搖曹操的軍心。可在決策時袁紹一意孤行,浪費了大好機會。

    第二是對於糧草的安置防範上做的不夠。在對峙的過程中曹操其實已經要斷糧了,而袁紹糧草相對充足。在糧草的安置上袁紹將雞蛋放到了一個籃子裡,袁軍所有的糧草都安置在了烏巢這個地方,這就給了曹操孤注一擲的機會。其次在糧草的保護上,出於對烏巢地理位置的自信,認為位於戰線後方且十分隱蔽,袁軍沒有做多活的佈置,只有淳于瓊帶領幾千人防守。而且袁軍警惕性不高,主將在肩負重任的情況下還飲酒作樂,被曹操一戰而下。

    探究袁紹失敗的原因,一方面是性格的缺陷使得部下矛盾頻起,勾心鬥角,引發許攸的叛變。另一方面是軍事上戰略佈局連續出現失誤。雖然本來處於優勢,卻被一把火燒掉了雄心壯志,也成就了曹操的霸業!

  • 9 # 小四帶您看趣事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換一種問法:如果換你來作為謀主輔佐袁紹,你會怎麼幫助袁紹打贏官渡之戰。

    你如何幫助袁紹打贏官渡之戰?

    可能大多數人都認為,官渡之戰僅僅發生在官渡,其實不然。袁紹南下其實總分三路大軍,幷州一路由郭媛率領南下司隸,曹操命鍾繇率軍應對,最終聯合馬騰韓遂,擊殺郭媛;青州一方面,曹操派遣臧霸主動進攻青州,以做牽制袁紹;而最主要的便是官渡一路,袁紹舉兵十數萬,先鋒顏良進據白馬為關羽所殺,文丑進軍延津為亂軍所殺,經此失敗的袁紹引軍進佔官渡,與曹操對峙日久,各有勝負,終被曹操抓住機會,火燒烏巢,袁紹大敗而歸。這就是大概得經過。

    官渡之戰,袁紹昏招頻出,手下文武反叛眾多,想取得勝利是非常困難的。而這些都取決於袁紹的個人原因,如果換做小四來輔佐袁紹,且袁紹全權採納的情況下,小四是這樣認為的。

    首先,袁紹的目標是直取許昌,這並不是最佳的目標,屯兵於一處,非上策。令幷州刺史高幹,引一軍經幷州安邑,過黃河入孟津據成皋,斷其司隸與官渡的聯絡;令河北上將張郃引一軍,東出倉亭,威逼濮陽,著青州辛評,配合張郃部,侵吞臧霸;袁紹引軍,進擊濮陽,迫使曹軍在濮陽與我軍對峙,遣上將一員南下雍丘,斷曹軍兗徐之交;著劉備東入徐州,收復徐州;令顏良文丑,引軍南下官渡,此時曹軍主力當在濮陽與我軍對壘,其後方空虛,顏良文丑定可輕取東郡,截斷曹操後路;此時,我軍濮陽主力,靜待曹操撤軍,引軍廝殺,雖然我軍分兵數路,但於曹操依舊處於優勢,定可輕易破敵。

    此戰各路非追求畢勝,實為牽制,曹軍兵少,我軍數倍於敵,當發揮自身優勢,使得曹軍疲於應對,斷其糧道,擾其城市,趁敵慌亂四處奔走之際,盡起大軍破其主力,方可得勝,繼而南下許昌,中原可定。

  • 10 # 易經研究人

    1、曹操內部相對統一和諧

    2、作為主公的曹操這件事指揮上很果斷

    3、袁紹那邊的荀攸因其不納自己言語 ,憤然投曹操,此消彼長。

    下面就說袁紹怎麼能贏:

    袁紹兵本來就多、而且也很英勇、曹操都說河北兵壯,這個優勢自不必說

    1、袁紹廣泛聽取意見,使內部和諧

    2、不要多疑,該出擊就出擊,不要為感情羈絆

    3、採納多方意見,不讓人才流失,考慮問題周全

    只要做到這幾個關鍵點,打敗曹操應該問題不大。

  • 11 # 東漢末年100年

    官渡之戰,袁紹雖擁兵七十萬,曹操只有三十萬人馬,在力量對比上曹操貌似沒有贏的可能,但最後反而卻輸了,具體是怎麼原因導致袁紹輸了這場本來可以勝利的戰役呢?

    1.首先說曹操,他控制了天時地利人和,正如曹操所言,論力量對比,他遠不如袁紹,但論謀略,論膽識,十個袁本初綁起來都不如他一個曹操。曹操乃亂世之奸雄,莫說手下賢士,就連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戰略家。

    2.再說袁紹不聽田豐等謀臣之忠言,卻聽信,忠奸不辨。袁紹自己根本沒主見,不善於用人。還有最關鍵的一點,袁紹是用親不用賢,任由三個兒子擁兵自重,爭權奪位。

    3.綜合二人能力及權謀對比,造成了袁紹的失敗。

    “蒼天助曹不助袁”

    所以,官渡之戰,袁紹想贏,哈哈哈。他可能想多了,怎麼都贏不了

  • 12 # 呢空空

    如果僅僅是佔領了官渡附近地區,那影響不大。 袁紹的性格是很難繼續乘勝追擊的。 那曹操可以繼續力量打第二次第三次官渡之戰,早晚會贏。

    或者等袁紹的兒子們內訌。

    如果是大勝,殲滅了曹操主力,那天下肯定是袁紹的。

    本身袁紹就是世家大族的利益代表,寒族地主出身的曹操這方面就很劣勢。 一旦袁紹統一北方,全國的世家大族都會望風而降。

  • 13 # 全點評

    對於袁紹這樣的失敗一方來說,後人在評判其行為和能力時很容易帶著先入為主式的偏見,包括史料裡的各種敘述也常常出現不公正的地方。袁紹曾在朝堂上對董卓拔刀相向,界橋之戰臨危不懼,官渡戰敗後對部下以命相托,是個很有英雄氣概的人物,最起碼算是個狠角色。他死後冀州百姓如喪考批,多年後還有許多人追隨袁尚兄弟逃往遼東,可見袁紹的執政也很得人心。三國志裡說他外寬內忌、好謀無決、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實在有失公允。

    實際上就軍事能力而言,袁紹也是比較優秀的,無論是與公孫瓚的連番交戰還是對付黑山黃巾,甚至是官渡之戰的表現也不算差,這裡就專門分析一下袁紹在整個官渡期間的部署,糾正部分偏見的同時,再看看袁紹究竟輸在什麼地方。

    按後漢書記載,在官渡開戰前,田豐曾經勸袁紹派兵襲擊曹操後方,袁紹推說兒子生病而拒絕了,氣得田豐跺柺杖,很多人據此認為袁紹沒有聽取正確的意見,失去了戰機。

    五年,左將軍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據沛以背曹操。操懼,乃自將徵備。田豐說紹曰:“與公爭天下者,曹操也。操今東擊劉備,兵連未可卒解,今舉軍而襲其後,可一往而定。兵以幾動,斯其時也。”紹辭以子疾,未得行。豐舉杖擊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難遇之幾,而以嬰兒病失其會,惜哉!”紹聞而怒之,從此遂疏焉。

    這可以說是很冤的事,劉備在徐州起事是建安五年正月的事,同月袁紹就讓陳琳寫了討曹檄文,二月進軍黎陽,並派先鋒顏良派兵進軍白馬。考慮到當時的資訊傳播速度以及動員大軍所用的時間,這個進度已經不能算慢了,因而不能說袁紹延誤了戰機。

    而田豐讓袁紹襲擊曹操後方這一點只能說是一個很骨感的理想。一直到官渡之戰結束,袁紹大軍也沒能深入曹操後方,無論白馬還是官渡都是難啃的骨頭,因此率大軍襲擊曹操後方根本不現實。那麼派小股部隊呢?實際上官渡之戰期間袁紹分別派過韓旬和劉備去襲擊許都,當時主力在官渡的曹操委派曹仁率領別部擊敗了兩支人馬,因而襲擊曹操後方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並非紙上談兵那麼簡單。同時曹操早在建安四年八九月就在黃河沿岸佈置好了防線,防備袁紹的進攻,人家都做好準備了,你還怎麼搞襲擊?

    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

    而且站在事後諸葛的角度來說,劉備在徐州敗得相當快,如果袁紹真的在正月就派人襲擊許都並且成功越過黃河和一堆軍事據點,那麼在許都外迎接他們的將會是曹操回師的主力部隊。

    另外在於禁傳當中還有更刺激的記載,說曹操進攻徐州時袁紹是派了人進攻曹操的,並被留守此地的于禁所攔截下。

    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這樣一來兩者就有了矛盾,至於于禁傳和袁紹傳誰真誰假,這就有待大家自行判斷了。

    所以袁紹戰前不採納田豐意見的這則史料壓根就是站在袁紹對立面黑他的,並不具有操作價值。

    除此之外,田豐沮授二人在戰前都對大軍南下和曹操決戰提出過反對意見。

    初,紹之南也,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眾,械繫之。

    紹將南師,沮授、田豐諫曰:“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二人提出的遊擊騷擾戰術比起之前的襲擊後方在操作性上的確高了許多,但早打有早打的擔憂,晚打有晚打的擔憂。站在袁紹的角度,曹操的擴張速度實在是有些驚人,建安二年時袁紹一封信就能讓曹操坐立難安,然而從建安三年起曹操卻宛如開掛一般,先是命裴茂率領關中諸將消滅了李傕,然後又親自帶兵滅掉了呂布,之後又派史渙、曹仁兼併張楊勢力,讓劉備南下截殺袁術,這一系列動作全都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如果再給曹操兩三年,曹操是會像田豐沮授說的那樣變得勞師無功還是越來越強大甚至超過袁紹,誰都說不清楚。

    而且就當時的局面來看,未必不是袁軍南下的好時機,曹操東邊有新攻下的徐州尚未完全掌控、南邊有虎視眈眈的孫策和一直敵對的劉表張繡,西邊的馬騰等人態度也不甚明朗。雖然後來這群人都沒派上用場,但確實給曹操造成不小的壓力,不但分走了相當數量計程車兵,還產生了一大堆內奸,等個兩三年曹操把自己的地盤都穩固住了又怎麼辦?

    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動。

    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

    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

    公雲:"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如果按田豐沮授說的等待萬全的機會,那麼真正的機會反而很容易就錯過了,林彪曾說自己喜歡打七分勝算的仗,五分不夠,九分敵人就跑了。所以袁紹的決斷和田豐沮授的建議哪邊更好只能見仁見智,不能說袁紹沒有采納這二人的建議加上最後打輸了,他們二人就一定是正確的。

    還有很重要的兩點,其一是曹操在官渡之戰的過程中被打成了缺糧的狀態,這不就是田豐沮授所想要的局面嗎?真的玩兩三年遊擊倒還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其二是歷史上官渡之戰兩年後袁紹就病逝了,一味讓袁紹等下去,等到正式開戰時袁紹的身體條件能否支援他親自指揮大軍也不好說。

    在進軍前,袁紹還搞了通操作,就是把沮授的職權一分為三,任沮授、郭圖、淳于瓊三人為監軍。

    圖等因是譖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與主不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且御眾於外,不宜知內。”紹疑焉。乃分監軍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遂合而南。

    後人也多有批評郭圖嫉賢妒能,陷害同僚,袁紹外寬內忌,懷疑忠臣。但客觀來講,這通操作完全是正常行為。袁紹南下的軍隊數量有不同記載,最少的說法是五萬八千,最多的說法是十萬,足以證明這是一支相當龐大的軍隊,只任命沮授一人為監軍本來就職權過大了,軍隊數量不及袁紹的蜀漢都任命了中、前、右三名監軍(理論上應該有左監軍和後監軍,但史書無載),為何袁紹設立三名監軍就成黑點了?魏蜀吳發展到比較大的規模時,無論監軍,或是護軍、都護、領軍、典軍、軍師這些職務,都不是專任一人,因為南征而分監軍為三人反而是袁紹軍配置更加合理的體現。

    隨後在二月,白馬之戰的開打宣佈官渡之戰正式開始,袁紹派顏良為先鋒時,沮授提出了不同意見。

    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沮授又諫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紹不聽。太祖救延,與良戰,破斬良。

    沮授在這裡的建議是沒有問題的,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顏良確實難以獨當重任。

    但白馬戰場並非是僅有顏良一人擔任大將。

    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

    郭圖和淳于瓊此時應該是因為其他原因暫時離開了戰場,使得遭受曹操襲擊時的袁紹軍僅有顏良一位大將在。

    大概是吸取了經驗教訓,在進攻延津時袁紹沒有再單獨委派誰,而是派了文丑劉備二人一同前往,但結果沒什麼用,文丑也被砍了。原因除了曹操及麾下眾人表現超神之外,也說明了袁紹在用人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史書沒有記載劉備在延津之戰的表現,但可以推測戰敗的原因要麼是劉備也跟著浪了一把,要麼是劉備難以制約文丑。無論原因為何,初戰就被斬了兩名先鋒透露出袁紹的用人不當。

    但兩名先鋒的戰死阻止不了袁紹的軍勢,於是袁紹如期攻下了白馬和延津,並進一步向南進軍。

    接下來發生的事在史書裡就很有意思了,袁紹拿下延津是在四月,進軍原武是在七月,官渡對峙是八月開始的,戰役結束則是十月。那麼中間有三四個月比官渡對峙和決戰還長的時間雙方在做什麼呢?

    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良、醜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

    太祖擊破之,斬醜,再戰,禽紹大將。紹軍大震。太祖還官渡。

    以上分別是武帝紀和袁紹傳的記載,裡面寫完延津之戰文丑被殺後就說曹操直接回了官渡。借用一下答主 @蘇沉船 的圖。

    可以看出,白馬離官渡只有大約七十公里的距離,而延津則更近。所以究竟是曹操撤幾個月才撤了七十公里還是袁紹追幾個月只追了七十公里?很明顯,史料中隱去了很多內容,曹操並非是一下子就撤退到了官渡,而是憑藉黃河附近的諸多軍事據點和袁紹打了幾個月的攻防戰,最終這些據點紛紛被袁紹拔除,才把交戰前線推到了官渡。如果曹操沒有抵抗的話,那麼袁紹軍這幾個月是跑去打魚曬網了?

    這一點從一些記載中也看得出。

    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

    連營稍前,逼官渡,合戰,太祖軍不利,複壁。

    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為屯,東西數十里。

    于禁傳裡記載了他在袁紹進軍原武期間時和樂進進攻袁紹別營的經歷,並且寫出了很誇張的戰果,然而對於曹操無法守住原武而只能退保官渡這件事卻巧妙省略。而武帝紀和袁紹傳則更加過分,用“連營稍前”四個字就把這幾個月中的戰事一併省略掉了,可見史書記載的偏向性。

    這中間發生了一個插曲,從開戰前就不斷提出異見的沮授見曹軍戰鬥力如此之強,在渡過黃河前再次提出分兵進攻官渡,大軍停駐延津的意見。

    沮授又曰:“北兵數觽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

    紹將濟河,沮授諫曰:“勝負變化,不可不詳。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獲,還迎不晚,設其有難,眾弗可還。”紹弗從。授臨濟嘆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辭。紹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屬郭圖。

    因為袁紹不聽從沮授的意見,於是沮授在渡河前說了些很不吉利的話,同時稱病,袁紹一氣之下心想既然病了那就好好去養,於是把沮授的部隊交給了郭圖。

    對於沮授提出的這條建議,我同樣不太看好。曹軍在整個官渡之戰體現出了相當強悍的戰鬥力,田豐沮授也有提到,而袁紹的分兵作戰則基本上全部以失敗告終。用分兵進攻官渡,正是羊入虎口,難保不產生第三個第四個顏良文丑,到時候損兵折將打擊士氣。正好避開自己的長處,去對抗曹操的長處,對曹操是最有利的。

    接下來就是最精彩的官渡對峙部分。在官渡城外對峙的一兩個月裡,雙方鬥智鬥力,用盡策略。曹操初戰不利,退入城內。袁紹築高臺對城內放箭,曹操發明霹靂車來應對。袁紹又使出自己在冀中平原打公孫瓚時拿手的地道戰,結果河北省的招式在河南省失靈,被曹操攔下。袁紹派人襲擊許都,曹操委派曹仁阻擊。同時雙方還互抄對方的糧道,曹操這邊的運糧官任峻護糧得當,沒有被袁紹得逞,而袁紹方的韓猛就差了些,被史渙、徐晃成功燒燬糧草,徐晃還順手領悟了斷糧的特技。不過袁紹的糧草並不止韓猛手上這點,曹操的軍糧卻見底了。

    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內作之,以相應。紹射營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觽大懼。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

    汝南降賊劉闢等叛應紹,略許下。紹使劉備助闢,公使曹仁擊破之。備走,遂破闢屯。

    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觽少糧盡,士卒疲乏。

    連營稍前,逼官渡,合戰,太祖軍不利,複壁。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觽大懼。太祖乃為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觽號曰霹靂車。紹為地道,欲襲太祖營。

    太祖輒於內為長塹以拒之,又遣奇兵襲擊紹運車,大破之,盡焚其谷。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

    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隱強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仁曰:“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由是紹不敢復分兵出。復與史渙等鈔紹運車,燒其糧谷。

    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軍器糧運。賊數寇抄絕糧道,乃使千乘為一部,十道方行,為復陣以營衛之,賊不敢近。

    整個過程精彩絕倫,觀賞性極強。袁紹方進攻積極,曹操方防守有力。然而勝利的天平已經漸漸倒向袁紹,因為曹操已經被糧草問題逼入了絕境。

    這裡其實有可以討論之處,雖然史書中只記載了任峻保護住了曹操的糧草,韓猛被燒燬糧草。然而整體情況卻是袁紹糧草充足,曹操糧草告急,因而也許存在袁紹方成功截斷了曹操方糧草但並未被記載的可能。有可能在雙方多次劫糧作戰中,任峻成功防守幾次,但其他運糧官失敗過,而袁紹這邊成功防守了幾次,但韓猛被劫,然而只有任峻和韓猛被記載了下來。否則明明成功的是曹操,失敗的是袁紹,但是糧足的是袁紹,缺糧的卻是曹操,過程和結果完全不匹配。同時從任峻傳的記載中可以看出,袁紹鈔略糧草的行動確實給曹軍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曹操缺糧是人為造成的可能性很大。

    後面的劇情大家都很熟悉了,在曹操的軍糧已經不足一個月時,袁紹手下主要謀士許攸因為家人被羈押而叛逃曹操,同時向曹操透露了袁紹的糧倉位置在烏巢,於是曹操當機立斷親率五千精兵襲擊烏巢糧倉。

    曹操在評價袁紹和劉備時都曾經提到他們二人反應比較慢,可見曹操對自己的反應速度是比較自負的。

    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

    事實上曹操也確實有這個資本自誇。許攸從袁紹處叛逃,透露機密資訊,這是絕境中留的曹操的一線生機。曹操也不花什麼閒工夫去懷疑和確認資訊真假,直接親自帶兵前往,等於把命交給許攸。就這樣,曹操成功抓住了機會,改變了袁紹和自己的命運。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毫不拖泥帶水,當天夜裡出發,第二天清晨就到達了烏巢,完全沒有留給袁紹改變佈防的時間餘地。

    在得知烏巢被襲後,袁紹手下有兩派意見,分別是重兵救烏巢和重兵攻官渡輕兵救烏巢,而袁紹選擇了後者。

    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

    很多人據此批評袁紹誤判形勢,低估烏巢重要性,沒有采用正確的意見。這種說法起碼有兩處錯誤,首先,重兵救烏巢壓根就不是什麼正確意見,認為正確的人只是聽信了張郃傳的一面之詞。烏巢當時的戰況如下:

    瓊等望見公兵少,出陳門外。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紹遣騎救瓊。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公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

    由此可知,在袁紹的救兵在和烏巢的淳于瓊軍對曹操的五千人馬形成包夾前,烏巢守軍就已經戰敗了,救兵根本就沒有挽救烏巢的機會。這時候救兵多與少又有何區別?

    同時,袁紹對烏巢也可以說相當重視,配備的守軍有萬餘,守將五人(官渡戰後曹操給獻帝的上疏中報告共斬將八人,烏巢守將就佔了五席),其中主將淳于瓊在袁軍的地位是很高的,沒理由說這樣的人員配置還算不重視。只能說用五千人馬迅速消滅萬餘守軍的曹操實力確實太強大。

    袁紹在烏巢被襲後真正乾的最糟糕的一點是派反對攻打官渡的張郃率領重兵進攻官渡城,結果烏巢敗北後又攻城不下的張郃高覽害怕被責罰,就帶著袁紹的攻城部隊投靠了曹操。這件事對袁紹的打擊不比糧草被燒輕。如果說烏巢被燒的結果是袁紹無力進攻,只能倉皇撤軍,那麼主力大將率領重兵投敵導致袁紹連撤軍都成了難題。

    就這樣,袁紹連忙率領八百親信渡河逃往部將蔣義渠處,曹操軍大獲全勝。

    縱觀官渡之戰交戰過程可以看出,曹操方面抵抗頑強,且部隊戰鬥力很高,在區域性戰場讓袁紹方面吃盡苦頭。而袁紹方面雖然敗績不少,但並沒有傷及根本,加上袁紹親自帶領的主力大軍發揮穩定,在和曹操的正面交戰中佔據著上風,因而袁紹方的戰略目標都被一一達成。袁紹除了兵力,對曹操最大的優勢便是充足的糧草,這方面的優勢令曹操一度陷入絕境,此戰可以說天時是在袁紹一方的。

    而袁紹軍的問題出現在哪呢?答案是人和。

    官渡之戰中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袁紹手下將領不和,沮授和郭圖對立,許攸和審配不和,郭圖和張郃產生衝突,逢紀又和田豐有矛盾,這幾人的關係甚至緊張到因私廢公的程度。袁紹作為君主不但無法擺平幾方勢力,讓他們像張遼樂進李典一樣合力為國盡忠,反而激化著各種矛盾,例如戰前讓田豐下獄,戰鬥中剝奪沮授兵權,這些都體現出袁紹缺乏作為君主的器量。同時袁紹軍自組建以來就發生了數起和將領的對立事件,例如呂布夜逃、臧洪獨立、麴義被殺,這些事情除了反映出袁紹在馭下能力上的欠缺,也使得袁紹的文臣武將很多都對袁紹抱持著一種不信任感。例如始終對交戰抱有悲觀態度的田豐沮授、家人被羈押後就叛逃的許攸、害怕受罰而反水的張郃高覽,這些人的態度和做法表現出他們對袁紹的為君之器存在很大懷疑。而他們不是最早懷疑袁紹的,荀彧、郭嘉、朱靈這些前輩們早就身體力行地離開了袁紹軍。想要得到部下信任的袁紹自然容易對郭圖這種擅長溜鬚拍馬之輩青睞有加,這樣一來又更加激化了諸將的不信任感,形成惡性迴圈。

    在用人上,袁紹則被吐槽得更多。只在袁紹手下呆了兩年時間不到的荀彧就把這幫人的底細摸得一清二楚。

    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這樣的袁紹軍就等於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罐,但這個火藥罐並不是肯定會在官渡之戰期間爆炸。袁紹在整個戰役過程中憑藉強大的軍力和自己還算紮實的指揮能力,加上糧草優勢,一度穩佔上風,即使打敗了曹操也絲毫不奇怪。與其說曹操是憑藉軍事能力擊敗袁紹,不如說他是憑藉軍事能力撐到了火藥罐爆炸的時候,而導火索就是審配收押許攸家人的事件。

    在袁紹手下只呆了幾個月的劉備就發現事情不對勁,請求南下聯絡劉表藉以離開袁紹,精於識人的劉備大概在那個時間就意識到袁紹軍這個火藥罐馬上就要爆炸了。

    因此,如果要回答題主的問題,我認為袁紹在軍事部署上犯的錯是次要的。官渡之戰從二月開打到十月許攸叛逃前,袁紹軍都沒有犯下任何致命的軍事錯誤足以讓曹操一舉得勝,雙方都處於一種暫時沒有辦法把對方怎麼樣的狀態,但繼續打下去肯定是對曹操更為不利的。然而當許攸帶著重要情報叛逃後,袁紹再也無力迴天,接著就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徹底點燃了袁紹軍這個火藥罐,最終使得袁紹慘敗於曹操。

    在我看來,官渡之戰袁紹的慘敗屬於偶然中夾雜著必然,偶然居多。

    而歷史向來是以成敗論英雄的

  • 14 # 莫名其妙XP

    “我軍雖眾,然勇猛不如彼軍,彼軍雖精,然糧草不及我軍。彼軍無糧,利在急戰,我軍有糧,宜且緩守。若能曠以日月,則彼軍不戰而敗矣。”

    實際上這段話已經闡述了袁紹一方正確的戰略舉措是什麼。

    袁紹的優勢是兵多,糧多;曹操的優勢是兵精,將猛。

    歷史無數次證明這樣一個規律,兵多而不精的一方若是與兵少而精一方草率進行主力決戰,其結果通常都是悲劇的。

    比如蒙金三峰山之戰,比如明清錦州之戰。

    袁紹軍血厚攻低(兵多糧多),曹操軍攻高血少(兵精將猛糧少),坦克治療類職業打輸出型職業怎麼打?

    就是一個字:磨。

    所以袁紹的戰略舉措應該是防守反擊,和曹操拼人頭,拼糧食,拼消耗,透過頻繁的小規模出擊不斷給曹操放血。同時重兵保護烏巢這個後勤基地,不給曹操發動背刺的機會。這樣拖上三五個月,人妻曹那邊就得人相食了。

  • 15 # 濰坊暖氣清洗

    袁紹敗,性格使然也。

    1、除非袁紹的性格能夠像諸葛亮一樣有耐心。2、像司馬懿一樣凡事都去疑心,任何時候都謹慎小心。如果能做到這兩點,官渡之戰袁紹不戰而勝!

    袁紹地盤接壤的勢力有三個 匈奴 曹操 公孫度 匈奴公孫度和袁紹當時應該不是敵對關係。曹操 被袁紹 匈奴 劉表 孫策 張魯 袁術 馬騰包圍

    曹操的戰略意圖是先滅啦袁紹 匈奴公孫度比較弱勢 對曹操威脅有限 戰略成功的話 北方基本再無後顧之憂 避免被包圍 除啦滅袁紹 打敗任何其他勢力都不能實現打破包圍圈這個目的 和袁紹的決戰 就是曹操的破局之戰

    曹操兵精將廣 袁紹兵多糧足 袁紹戰力強過曹操不少 但真打起來有相當的變數 曹操又是兵法行家

    曹操要是打其他勢力 袁紹可以捅菊花

    曹操要是打袁紹 袁紹自己防守 等包圍圈其他人捅菊花 那不得活活把曹操玩死

    就算其他勢力沒動手 也不過是直接和曹操決一死戰的局面 而這個可能 相當低 孫策就有奇襲許昌的打算 其他人也有可能出手

    歷史已成!如今來看,袁紹在官渡之戰時只需一個“忍”字即可取得官渡之戰勝利!

    曹操不能速勝就是輸

    袁紹不快速失敗就是贏

  • 16 # ni微笑時好美

    袁紹很自負,出戰前關了田豐,關鍵時刻,毆打了謀臣許攸,致使許攸投降。投降的許攸透露了糧草之地。

    曹操襲擊烏巢,張郃建議調軍守烏巢,被謀臣誣陷不敢上前線。同時大將顏良被突襲的關羽殺死!丟了大將,迫使張郃投降!襲擊曹操大營失敗!

    這一系列事件,謀臣被關和投敵,武將被殺和投敵!他玩不下去啊!

    所以個人看來,應該把他的謀臣都帶上,幾個人出主意,至少想得全面!而且疑心病不能太重!防禦得當,顏良就算比關羽差,也不會被秒殺!那麼張郃也不會投降!可能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 17 # 沫沫影說評

    先把許攸剁了祭天

    內部派系爭奪解決了,把郭圖送去陪許攸。

    讓人看好烏巢,保證好後勤。

    讓顏良別裝逼,躲好點。

    讓文丑小心點老曹,別去撿老曹丟下來的物資。

    接著就是慢慢推進了,推進的過程中順道給孫策寫個信,勸他從南邊偷襲一下老曹。

  • 18 # 姑山之嵐

    如果喜歡三國曆史的人換做袁紹都是一個答案,有勝無敗。單考慮官渡之戰的戰術問題,大家都能給出最好的改變方法。比如奇襲許昌,換人防守烏巢等。但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其實袁紹並不是那麼昏庸無能的。袁紹方,戰勝公孫瓚後,北部邊界和烏丸,公孫度接壤,能夠說十分的不太平。山西軍團在防範匈奴與西涼以及黑山殘部,無暇東顧。青州軍團正在和臧霸對峙。打官渡之戰時袁紹只能調動冀州一州的兵馬錢糧,實力並不是絕對的摧枯拉朽。反觀曹操,張繡歸降可以阻擋劉表,李通駐守豫州,震懾汝南黃巾餘部。孫策新喪,曹操用天子安撫住了江東,呂布敗亡,徐州平定,臧霸駐守青州,陳登防範江東。各路人馬井井有條,可以參戰的有兗州,豫州,半個徐州的錢糧輜重。用人方面,田豐且授確實是頂級人才,為什麼袁紹不聽他們的建議?一方面說明袁紹沒有涵養(官二代,自視甚高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這二位具才抗上,不會順勢而為,尤其田豐還要背後說上級的壞話。關係不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事。反觀曹操,荀彧郭嘉都是順勢勸告曹操,曹操不聽(比如徐州屠城)他們也默不作聲,做好一個謀士的本分工作。使用將領方面,袁紹沒有什麼錯誤,有人說不對,張合為何不中用。第一張合是降將,第二張合年輕,第三在官渡之戰之前的戰鬥中張合併沒有傑出的表現,袁紹不重用張合也算正常。有人說淳于瓊守烏巢是最臭的部署,我看不是。淳于瓊可是資歷深厚的老革命,他和曹操袁紹一樣都是西苑八校尉出身,關係信任度都無人能比,而且還有勇名,是守衛烏巢的不二人選。各位看官得說了:“左說右說,袁紹失敗,那就是許攸的責任了唄!”確實有許攸的責任,給曹操了一個大大的訊息。許攸和袁紹,曹操是發小,鐵哥們兒。逢紀鐵面無私,要整許攸,許攸自然會怒,人之常情。鐵哥們兒袁紹又不給自己主持公道,那自然去找別的兄弟了。官渡之戰從白馬之戰開始,顏良文丑在兵力優勢的情況下,雙雙陣亡,這是袁紹始料未及的事情,後人也沒法解決,畢竟顏良文丑是河北的臺柱子。後面官渡對峙,曹操堅守不出,如同司馬懿抗諸葛故事。雙方只能打技術戰,可見袁紹兵力並不能排山倒海的幹掉曹操。張合在攻打曹操的時候也證明其實力,多次進攻都不能取勝。在此期間,袁紹也派劉備按田豐的策略去騷擾許都,但被李通打敗。證明袁紹並不是不用策略。後面就是重頭戲,偷襲烏巢。曹操瞭解淳于瓊,才會親自帶兵賭一把,奮力衝殺,險些失敗。這裡袁紹唯一的失誤就是選擇戰術,是圍魏救趙還是馳援殲敵。三國之前的歷史,圍魏救趙策略沒有敗績。馳援殲敵很有可能被敵人圍點打援。所以袁紹選擇圍魏救趙是正確的,袁紹想曹操本身兵力不多,淳于瓊守烏巢的兵力相當於曹軍的一半,而且還是精銳。曹操帶多兵去劫烏巢,官渡必然空城,帶少兵去就會被分割吃掉。攻擊官渡是上策。但人算不如天算,袁紹有兩個沒料到。第一個沒料到,他沒料到曹操帶兵不多但搞定了淳于瓊,怪只怪淳于瓊太勇猛,開營與曹軍對壘,戰死。如果閉門死守,也不會敗得這麼快這麼慘,還有機會反敗為勝。第二個沒料到,張合高攬懼怕曹兵(畢竟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已經攻打過無數次了)。但這次不同,曹軍只是原來的一半,張合沒能堅持再堅持一下,就敗下陣來,繼而投降了。致使袁紹的戰略全盤失敗。這兩個沒想到,讓袁紹無法應對,只能退兵。畢竟後人知道的資訊和內幕要比當時戰場上的各位多得多。如果完全換成當時的袁紹,估計沒人能破解這個局。戰前郭嘉提出的十勝十敗,宗旨就是曹操軍能打,意志力堅強。後來的戰鬥確實被郭嘉言中了,曹軍官渡之戰的總體表現就是太能打了。孔融提出的袁紹威脅論,就是說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是最大的威脅。當時又有誰能想到,顏良文丑早早戰死沙場,誰又能想到必勝的圍魏救趙策略會失敗呢。淳于瓊死於勇猛,張合戰場士氣低落,判斷失誤。謀士們個性十足,文人相輕,這些都是袁紹一個人無法預料和決定的。可憐本初,天命不在啊!這也證明了,戰場勝利是機率事件,不是沙盤推演就能決定其走勢的。總結:我要是袁紹,我打不贏官渡之戰,最好的策略就是不打官渡之戰,嚴防黃河,騷擾青州,兗州。待天下有變,再分輸贏。

  • 19 # 上善若水任其方圓

    袁紹這個人可以說是個只信小人不信君子佔著祖上曾經三公的蔭封虛名,是個草包,通俗點說法著名大家族生了個草包兒子,不懂用人,不聽善言,凡是正人君子謀士的正確建議一律不釆納,並且心胸狹小,凡事小人的錯誤小人的建議他必全聽且照計而行。

    十分重小人輕君子,喜歡聽和用溜鬚拍馬之人的意見,綜上所述袁紹他本人的人品估計也在小人之列,所行事非君子行為,全小人之舉。由於正直的謀士正確建議得不到釆納,受打壓排濟,無發展空間。

    比如許攸看他這個人行事和不知人善用就棄他投奔曹操。用一個酒鬼將軍去守糧草重地烏巢,如此重要的後勤保障基地由於袁紹不聽許攸等謀士建議別讓酒徒守軍糧倉庫,但袁紹不聽執意如此用人。後來許攸投奔曹操,就獻計讓曹操先燒了烏巢糧庫,導致袁紹大敗。

    總知袁紹是不懂知人善用,不聽謀士意見,獨斷專行。註定是敗軍之將。

    他的行為恰恰和曹操相反,曹操是知人善用,又可以廣泛聽取謀士意見,如果自己做決定吃了敗仗,必自我檢討,並勇於承擔責任,不把責任推給下屬,並且獎賞當初提正確建議的人。

    反之袁紹如果因自己失誤戰敗而歸會殺了當初提正確建議的人,滿足虛榮心,死不悔改,不敗才見鬼,跟著這個樣的領導幹事業死路一條,永遠不可能成功,所以袁紹自己能力不行多多學習曹操的本事,估計不會死那麼早。

  • 20 # 潮千躍

    官渡之戰,曹操也是贏得命懸一線。曹軍有三個致命弱點:缺糧、少兵、後方不穩。可惜袁紹一個都沒有捉住:

    一、缺糧問題

    我猜原本袁紹的戰略就是針對曹操缺糧的,所以聚兵官渡,屯糧烏巢,等曹軍糧盡潰散,再大軍掩殺。

    曹軍這邊肯定也有通敵的,因為曹操勝利後,搜到很多通敵文書。這裡面很大可能就有人告訴袁紹:曹操缺糧。

    袁紹得到這個可靠訊息後,準備耗死曹操。可以說在當時是最優選擇。但袁紹沒有想到有許攸的背叛,也沒有想到曹操燒糧草。

    針對此節,因為有先知先覺,可以在烏巢佈一個陷阱,讓張郃守烏巢,密令高覽伏兵,斷曹軍退路。然後依然讓許攸投敵,把曹軍引來圍殺。

    剿滅曹軍偷襲隊伍後,再趁對方軍心大亂,堂堂正正攻他大營。曹軍一敗,大軍壓境,一戰可定。

    二,兵少和後方不穩

    如果當初袁紹不是知道曹操缺糧,估計正確的解法不是對峙,而是分兵進擊,聯合孫劉分曹。

    因為袁紹後方無憂,且兵多將廣糧足。冷兵器時代,兵力超過對方一倍,就可以正面攻擊。袁紹兵力十萬,曹操三萬餘。袁紹可先以一路騎兵奇襲許昌,人數不用多,兩萬人馬可以了,出現在許昌就好,曹軍收到訊息自然軍心不穩。然後分兩路,五萬人正面進攻,牽制曹軍主力,三萬人後備。有任何一路突破,就三軍並進。

    同時找使者聯絡孫策劉表,許以他們與曹操接壤的地盤,他們只需要出兵呼應,牽制曹操的防守力量即可。另外提醒孫策防刺客,別打獵。現成便宜,就算劉表這種不思進取的,也會動心,更別說孫策了。

    袁紹當年不是想不到這些,而是被曹操缺糧的訊息鎖死了。他想以最少代價消滅曹操,畢全功於一役。因為分兵突進和聯絡進攻,成本高很多。可惜只看到別人的弱點,沒看到自己的。

    當然,我也是佔了歷史便宜,紙上談兵而已。真讓我做袁紹,那肯定還不如他。袁紹雄霸北方,本來就是英雄人物。戰爭充滿變數,是非成敗轉頭空,和平萬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班裡,我喜歡一個女生,我能感覺她也喜歡我,但我知道我配不上她,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