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紅愛運動
-
2 # 陳健4396
朱元璋死前,又恢復了殉葬制度。殉葬的妃子和宮女竟然有46名之多。
《明史·后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明朝小史》卷三亦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46名妃嬪、宮女隨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為治喪期間勒令從死。
朱元璋死後,繼承皇位的是皇太孫朱允炆。
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死後,以兩名王妃殉葬,首開明代妃嬪、宮女殉葬之惡例。此後,朱元璋就規定,一旦皇帝和親王死後,沒有生兒子的妃嬪都要殉葬。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這麼野蠻、兇殘、落後的殉葬制度呢?
據說和武則天有一定關係。
下面說下原因:
一、朱元璋希望有人陪伴。
朱元璋擔心自己在地下,孤零零的無人陪伴,就讓這些伺寢宮人盡數殉葬。
二、朱元璋防止嬪妃紅杏出牆。
三、朱元璋擔心武則天的事情重演。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個才人,低階嬪妃。李世民臨死的時候,想賜死武則天。但是武則天極為乖巧。
李世民問武則天,朕死後,你何以自處?
武則天答言:臣妾願意出家為尼,為皇上唸經祈福。
李世民放過了武則天,武則天也在寺院裡過了一段青燈古佛的清苦歲月。但是她早就勾搭上了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後來被李治接入宮中,又陷害了王皇后、蕭淑妃,又篡奪了李唐江山,改為武周天下。
所以,朱元璋恢復了讓嬪妃殉葬的野蠻制度。
-
3 # 文史逆旅
通常人們所說的殉葬往往指的是人殉,就是把活人作為陪葬品。這種制度發源很早,在殷商時期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習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殉葬實際上已經開始非常少見了。唐宋時期,史冊上很少出現關於殉葬的記載。
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明朝的時候,殉葬又一次被廣泛的實行起來。
明朝初年的殉葬準確的來說是宮妃殉葬,也就是說皇帝去世以後,他的嬪妃、宮女要跟著陪葬。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嬪妃必須陪葬。通常情況下,這些嬪妃往往沒有子嗣。
《明朝小史》卷三記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46名妃嬪、十餘名侍寢而未獲封號的宮女隨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為治喪期間勒令從死,均葬於明孝陵西側。
在朱元璋之後,永樂皇帝朱棣、仁宗皇帝朱高熾、宣德皇帝朱瞻基同樣有後妃殉葬的記載。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殉葬這種制度呢?
一種說法是朱元璋害怕后妃干政,考慮到歷史上後宮干政,所以他才想出這個釜底抽薪的辦法。在他在位期間特意讓大臣修女誡,對後宮的女子實行嚴格的教育。同時還規定了她們的等級,讓她們尊卑有序。
另外一種說法是明朝初年的殉葬制度實際上是源自於元朝。因為元朝還是落後一些,他們保留了殉葬這種制度,在元朝統治時期,這種制度對後來的明朝產生了影響。
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明英宗朱祁鎮。在他去世之前留下了遺詔,命令廢除宮妃殉葬。自此以後,大明再也沒有宮妃成為皇帝的陪葬品了。
明英宗朱祁鎮,徵瓦剌被俘,被兄弟景泰皇帝軟禁,後復位,廢除宮妃殉葬制度為他贏得了一些好評。
-
4 # 物質文化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明確一件事情:中國的殉葬制度是在清朝康熙年間被廢除的,在此前的幾千年裡從來沒有廢除過,更談不上恢復。
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中國在殉葬制度上與西方不太一樣。
首先來說,在中國殉葬的人未必是被殺的,有些人甚至是主動要求被殉葬的。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後,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就請求殉葬,甚至自毀面容以明其志。清朝順治帝死後,董鄂妃也主動要求殉葬。自己主動要求去追隨逝去的人,總不能說是野蠻或不人道吧,但確實也是殉葬行為。(下圖為阿史那社爾)
其次來說,中國殉葬的人,其身份未必很低,有些人甚至有很高的身份。比如說秦始皇死後除了扶蘇和胡亥之外的二十多個兒子一起為秦始皇殉葬,雖然肯定是不情願的,但總不能說皇子們的身份低下吧。(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專家推斷很可能是其陪葬的兒子們)
最後,在封建社會,殉葬和陪葬對於一個人和其所屬的家族來說,是一種榮耀。西漢建國後,朝堂上出現了“布衣將相”的局面。其死後葬在長陵,陪葬有一百餘人,其中有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張耳等人。對於其本人和家族來說,無疑是一種榮耀。
回到題主所提的問題。不僅是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均有宮女殉葬,這不得不說始作俑者是朱元璋。其中朱棣有個北韓進貢的妃子,在朱棣死後要求回到北韓,不去殉葬,但並未獲得朱高熾的同意,也被殉葬了。知道明英宗朱祁鎮才將這個殘忍的慣例廢除了。
另外說一句,朱元璋也只是遵循舊制而已,成吉思汗死時殉葬了四十多個女子;而其子蒙兀死時,沿途殺了兩萬多人用於殉葬。
-
5 # 韶華傾夢
據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下葬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如果這些史料屬實的話,那麼為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將近四五十人。可是,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殉葬這種制度在封建王朝中雖然一直斷斷續續的存在著,可為何朱元璋卻光明正大的以“國策”的形式頒佈開來呢?
“以史為鑑”,漢武帝殺勾代夫人和武則天干政朱元璋,是一個從底層打拼出來的皇帝。而經過戰爭併成功建國的皇帝,無一不是狠辣武斷的人。
后妃殉葬的制度,最為熟知的也許就是漢代漢武帝殺鉤弋夫人一事。當時,漢武帝打算立年幼的劉弗陵為太子,作為西漢的下一任皇帝。但是,漢武帝擔心“子少母壯”,害怕在自己百年之後再一次出現“呂后專權”的局面。所以,衍生了最早的“立子殺母”制度。
這一制度,在北魏時候更是得到了加強,凡是立了太子,就把他的母親殺掉。這麼做雖然很殘忍,也未必能夠徹底解決外戚干政的局面。但是,至少透過這一制度,讓世人看到了封建統治者的政治態度。
另外,除了漢武帝殺勾代夫人一事外,對朱元璋影響更深的另一個,也許就是武則天干政了。武則天在李世民去世後,便成功的引起李治的注意,且成為了李治的嬪妃。而後,更是一步步的後宮干政,甚至奪掉了李氏江山。這一事例更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他這麼辛苦的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王朝,就是希望它能夠傳承萬世,自然不會希望出現武則天這樣的事情。
因此,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正是看到前朝無數的外戚專權的種種事例,讓他產生了一種“防患於未然”的想法。因此,朱元璋為了穩定辛苦打下來的大好江山,隨著年紀的增大和身體的大不如前,就越是心急的想要清除這個禍根。於是,就有了後面的妃嬪殉葬制度的發生。
朱元璋是一個佔有慾較強的皇帝朱元璋小時因為元朝的暴政,使得他老朱家的人死的死,散的散。為了活命,朱元璋做過和尚,也當過乞丐。也許正是因為這些經歷,使得朱元璋養成了多疑的性格,並且渴望權力,渴望佔有一切。
同時,因為朱元璋經歷了父母、親人的先後離世,在外打拼奮鬥都是孤身一人,身邊連一個陪伴、鼓勵的人都沒有。也許正是因為朱元璋征戰沙場多年,感受不到家庭溫暖的莫大孤獨感,使得朱元璋不想在死後還經歷。
況且,朱元璋也知道前朝很多皇帝在死後,不但很多東西都煙消雲散,就連自家的妃嬪都有可能成為他人的玩物。這樣的事情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因為他的佔有慾使得他不能接受。
眾多妃嬪中,唯有張美人得免於難張美人是朱元璋晚年十分寵幸的一個妃子。其實張美人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她卻是一個被幸運眷顧的女人,她生下了一個公主,名為寶慶。雖然,在古代我們熟知的都是母憑子貴的事例。但是,寶慶公主卻是朱元璋晚年得來的一個寶貴女兒,深受朱元璋的喜愛。而對張美人而言,正是這個三歲的孩子,救了張美人一命。
而且,關於寶慶公主,還有一個小故事。那就是在朱元璋垂暮之際,張美人和寶慶公主一直陪伴在其身邊。朱元璋自知自己已經迴天乏力了,但是他還是忍不住地問了寶慶公主一句:“我能痊癒麼?”只有三歲的寶慶公主,正是天真無邪的時候,她以為朱元璋只要睡一覺就會痊癒,於是對父親說:“會好起來的”。
正是因為這一句話,讓朱元璋對寶慶公主大為喜愛。同時,看著寶慶公主的模樣,朱元璋也不由得想起自己年幼時的悲慘童年,心裡更是湧起一股憐愛的情緒。
所以,在“責殉諸妃”的命令頒佈後,使得後宮中的四十多妃嬪無辜的殉葬,只有張美人才能得免於難。
總而言之,朱元璋之所以在垂暮之際頒佈了所謂的“責殉諸妃”,一是因為朱元璋不希望自家建立的政權會出現前朝那般後宮干政,以及外戚攝政的局面;另一方面,也許朱元璋心中對於神秘有著渴望的追求,希望自己在百年之後不再像童年那般孤獨無助。
-
6 # 福子說歷史
殉葬制度是一項慘無人道的制度。在六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就有貴族死後要求活人殉葬,因為懸殊的地位差異,被殉葬者無力反抗。在掌權者生時受其壓迫,死後卻也擺脫不了受害的命運,只能跟隨掌權者一同進入墳墓。殉葬的活人有些是被殺後埋入墳墓,有些甚至是被活埋窒息而死。活人殉葬殘忍至極,是一項泯滅人性的封建落後制度,在漢代之後已經少有。那麼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會重啟這項殘忍的制度?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受元朝影響。元朝為蒙古族掌權,蒙古族受教育水平低,民智未開,所以元朝沿襲了殉葬制度。而漢承元制,朱元璋不但沒有廢除這項制度,還效仿成吉思汗,讓大量活人為他殉葬。
第二個原因是朱元璋本人疑心很重。他在即位後大殺功臣,生怕大權旁落。出於保護宮廷秘密的考慮,他讓後宮妃嬪都隨他入葬,殺人封口。雖然朱元璋算是一個勤勉的好皇帝,但他也有著極其血腥殘暴的一面。
最後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古人落後的思想,認為死後會有另一個世界。當權者生前地位尊貴,享受擁簇。他在死後也不願獨自一人,仍想享受這份殊榮。所以他要曾經侍奉他的人隨他入葬,在死後的另一個世界仍然奉他為王。
朱元璋死後,有四十餘名妃子隨他入葬,殉葬制也由此沿襲。直到明英宗去世前,這項殘忍的制度才被廢除。活人殉葬是一項極其殘忍,毫無人性的制度,是愚昧落後的封建社會的產物。朱元璋作為帝王,政績顯著,有開國之功。但他大殺功臣,使用活人殉葬的惡行令人髮指。
-
7 # 漢史趣聞
殉葬制度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人都比較不開化,每一個諸侯王都很自我。他們之所以選擇殉葬的本意,是想帶走現在伺候自己的人,然後到地下繼續伺候自己。
所以,在他們臨死之前,就會殺一些僕人。
那時候人和人的生命真的不是對等的,對於大部分人他們的命運,並不是有自己做主的,這就是那個時代窮人的悲哀。
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不文明的現象就越來越少了,至少漢朝的時候,就已經不多了。
東漢末年曹操去世的時候,就有記錄,他把所有的妻妾都留在了銅雀臺。還叮囑自己的兒子好生照顧他們。
到了唐宋時期基本上殉葬制度,已經被人給淡忘了。
可是,為何到了明朝,這種制度怎麼又開始恢復了呢?
我覺得這和朱元璋的經歷有關?、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一個農民逆襲成皇帝的人,在當皇帝之前,他是真的吃了很多苦。
他對貧窮的理解,比任何一個人都要深很多。
在他當了皇帝之後,他要享受,而且還想把這些曾經的美好都給留住。以為古人之所以選擇殉葬,就是想保留住這種榮華富貴。
因此,到了他駕崩之前,他決定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因此,他又恢復了殉葬制度,朱元璋不但讓自己的妃嬪,給自己殉葬,而且還挑選了一些宮女。
我們可以透過史料查詢,給朱元璋殉葬的妃嬪多達46人,這些人都是沒有給朱元璋生兒育女過的。
既然他們被選來了殉葬,他們的死法當然也是很慘的了。
一般被選來殉葬的人,最為體面的死法就是上吊,把所有的人都集合在一起,太監監視著他們一個一個的死去。
這些人死去之後,就會和朱元璋葬在一起。
當然了還有一種十分殘忍的方法,就是活埋。
把這些要殉葬的人趕到墓室當中,等墓室裡的氧氣全部消耗沒有了,然後這些人就會因為缺氧在恐懼中死去。
總之,殉葬是一種十分殘忍的制度,不過還好到了明英宗的時期,他又把這種不人道的殉葬制度給廢除了。
-
8 # 曹老師xixi
中國的殉葬制度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興盛於戰國春秋,《史記》中記載:
“繆(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可以說,古代的殉葬制度是比較殘忍無情的,自漢朝建立後,官方正式確定不得用人殉葬,改用陪物葬,此後直到唐朝,在已挖掘的陵墓和史料記載中很少出現活人殉葬的情況。但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在臨死前,下詔恢復了這個殘忍陋習,在去世後陪葬了46位嬪妃,十多位侍寢宮女,並要求以後兒子們的妻妾為其兒子們殉葬,因為朱明皇室的示範帶頭作用,葬制制度又在明朝興盛起來。
明英宗死前,下詔說:“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但仍然有王妃鞏氏、夫人施氏、等七人已死殉葬。接著明英宗又留下遺命:“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自此明英宗往後,朱明皇室再無活人殉葬。
至於朱元璋為何要重拾殉葬制度,一般認為有三點原因:
一、承襲元朝自漢代以來,中原廢除了殉葬制度,不代表少數民族就沒有殉葬制度,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族,他們一直保留著殉葬的制度,包括後來的女真滿族,他們也同樣保留著殉葬的制度,不過清朝建立後康熙嚴令廢除殉死。但元朝建立後,卻沒有廢除殉死,導致明朝在建立後,皇室的制度承襲了元朝。
二、保守思想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思想保守,擔心後宮妃嬪在皇帝去世後 ,出現緋聞,影響皇室聲譽。
三、維持皇權朱元璋的專權手段還是不錯的,他特別擔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會被篡奪,除了迫害功臣以外,朱元璋認為后妃專權也有著重要的可能性,尤其是他發現武則天之所以能篡權,就是因為唐朝沒有殉葬的制度。
綜合來看,朱元璋恢復殉葬制度,主要原因還是為了保護家族的皇位永固。
-
9 # 沉墨I方之城
朱元璋是真的讓後宮未生育子女的嬪妃給他殉葬了,而且還重啟了已經消亡了幾百年的人殉制度,這是朱元璋最被後世人所詬病的事情。
朱元璋從底層乞丐到頂層皇帝,成為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真正的傳奇,但是有兩件事情始終讓後世之人對他看法頗深,一是濫殺功臣,一是重啟人殉。
濫殺功臣就不說了,很多都是杜撰的,有清朝修撰《明史》的時候的刻意抹黑,有後世野史傳聞的編纂加工,很多被朱元璋所殺的功臣、官吏,基本都是有罪的,至於該不該殺在朱元璋那裡基本不算個事兒,都殺了。
濫殺功臣有爭議,但是重啟人殉卻毫無疑義,朱元璋親自下旨在他死後,後宮未生育子女的嬪妃及部分宮女陪葬孝陵。
《明史·后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明朝小史》卷三亦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46名妃嬪、宮女隨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為治喪期間勒令從死。殉葬制度從奴隸社會時期盛行,到趙國晚期其實就已經基本不實行了,文明的進步,社會制度的變革讓這種殘酷、血腥的陪葬制度早就進入了歷史的垃圾堆,為什麼朱元璋要重新恢復殉葬制度,甚至一度寫入祖制讓其後世子孫一直延續下去呢?
皇權思想在作祟,赤貧者翻身是根源。從朱元璋濫殺來看,朱元璋內心深受童年生活經歷的影響,不但自卑,而且非常沒有安全感,在掌握了最高權力後,內心的潛意識依然沒有被自己認識和疏導,他對統治階級,對政權官吏發自內心的有著天然的敵視、仇視感,雖然他已經是天下最大的官——皇帝。
當了皇帝的朱元璋從沒有意識到他已經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的潛意識依然在控制他對事情的判斷,比如著名的“空印案”,無非是全國各地的官員為了節約辦公時間,提高工作效率,進京辦理公務的時候多帶了幾張蓋了官印的官函紙,而在朱元璋那裡卻認為是官吏們偷奸耍滑,徇私舞弊,一萬多官員全殺了。這個案例就是典型的朱元璋潛意識行為。
恢復人殉制度也是朱元璋潛意識行為的發揮,朱元璋從社會最底層一路爬起來,那段痛苦的經歷讓他終身難忘,即使貴為皇帝依然無法撫平他內心的傷痕,這和他的皇帝身份沒有任何的關係。
朱元璋害怕回到過去,同時也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天子和乞丐都是平等的。
要消除這種對失去和死亡的恐懼,只有製造出一種假象——有伴同行。朱元璋害怕孤零零的一人前行面對死亡,那就多些同伴吧,這是他要恢復殉葬制度的心理根源。
既然他為自己的恐懼找到了理由開啟人殉,為什麼又要把這個制度當作祖制一直執行下去呢?這又有朱元璋另外的心理原因。
朱元璋的童年很悲慘,親人基本死得個乾淨,活得最久的只是他的二姐夫和他的外甥李文忠,他登基當皇帝后,左右一看,居然沒有一個朱家至今享受榮耀,這是他內心無法挽回的傷痛。
朱元璋對親情的非常的看重,特別是對自己的子女方面更是考慮周全,甚至來名字都給他們定好了規則,從這點來看,他是個非常具有控制慾的父親。既然他恐懼死亡,肯定也為後世子孫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不惜讓自己身後被人詬病也要重啟人殉制度。
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死前才下旨廢除,這也成為他兩次登基為帝不多的亮點之一。 -
10 # 青鑑
一、引言
其實殉葬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清朝也有。明初,從太祖朱元璋開始,大規模的妃子殉葬制度興起,持續到天順八年(1464),明英宗朱祁鎮才明令禁止。
二,殉葬情況宮妃殉葬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明史·后妃傳》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時,有許多宮人殉葬,具體人數沒有交代。據《萬曆野獲編》記載,殉葬的妃嬪至少有38人。
明成祖長陵殉有16人。
明仁宗朱高熾死後也用宮人殉葬,有5人。
明宣宗死後至少有11宮人殉葬。
明朝最後一位使用宮人殉葬的皇帝是明代宗景泰帝,人數不詳。
朝廷對這些殉葬者通常給予一定的補償,如追贈諡號,表彰其節操,此外,給其親屬加官進爵等。建文、永樂時期,朝廷相繼對殉葬者的家屬進行了優恤
除了皇帝用妃子殉葬外,明初的藩王也用妃子殉葬,如朱元璋的二兒子朱樉死時,兩個王妃為其殉葬,其中正王妃是元朝末年蒙古重臣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就是《倚天屠龍記》中趙敏的原型。次王妃是湯和的女兒。
三、殉葬的原因很複雜。朱元璋為什麼要採用宮妃殉葬呢?主要原因有3個:
1.朱元璋防止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的考慮
這是朱元璋採用宮妃殉葬的主要原因,他認為元朝滅亡的一大原因就是“女禍”,他認為,元朝末年宮廷混亂,妃子們和外臣勾結,大臣的媳婦也能隨便出入宮廷,淫亂後宮,禮法喪失,造成元朝滅亡。
為了防止在明朝出現這種現象,他想出了多種措施來預防,如在婚選、后妃職責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做了嚴格規定。這些制度像一個籠子,把後宮女子的生活被侷限在這個籠子裡,她們的生死由皇帝說了算,在明朝沒有出現明顯的後宮干政的情況。
明朝的后妃大都選自民間,重品行,輕出身,從源頭上遏制了后妃干政的可能。
基於防微杜漸的理念,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開始實行宮妃殉葬制,嚴防後宮干政。為朱元璋殉葬的妃嬪至少就有38人,創明朝帝王用人殉葬之最。
2..靈魂不死迷信思想作祟。
古人多相信人死之後靈魂永生,只不過由陽間到陰間,換了一個世界而已。基於這個認識,人們自然認為生前享用的東西,在死後依然可以享用,因此在埋葬死者時,除了把他用過的東西陪葬外,還要將其身邊人殉葬,所以就有了殉葬這一陋俗。
皇帝生前妃嬪眾多,死後用這些人殉葬,在陰間繼續供自己享用。
朱元璋大興殉葬制度,與這種觀念有一定關係。
3.封建禮教的束縛
明代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得到強化,婦女的貞節觀漸漸深入人心。在封建禮教的影響下,老婆為丈夫殉葬、奴婢為主人殉葬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不斷對女子的進行著“三從四德”的教育,為此編寫了許多有關女訓的書,如《女誡》、《女則》、《內訓》、《女兒經》。這些書從德、言、容、工等方面提出了古代女子的標準和遵從準則,其中對女性傷害最大的就是貞節觀,書中舉出了許多守節殉夫的榜樣供女子效仿。在封建禮教的禁錮下,貞節觀成為女性自我約束的工具,為夫殉死守節成為很多女性追求的目標。
四、明英宗廢除宮妃殉葬制度天順八年(1464),明英宗臨死前,留下遺詔,認為用活人殉葬太殘忍了,我死之後不要用了,以後的子孫也不要用了,從此明初興起的宮人殉葬才廢止。
-
11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殉葬本質上是一種古老的宗教觀發揮作用的結果,古代人們相信一個人死亡以後,他的靈魂還將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下去。因此,為了保證自己死後的靈魂依然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享受人間時的榮華富貴和待遇,就產生了殉葬。
殉葬有些什麼東西
殉葬這種風俗在全世界都流行,中國從商代時就已經產生了簡單的活人殉葬,並在周代以後時存時無。其隨葬品一般包括成年男性的奴隸、包括其他工匠、樂師、女性、動物以及各種工藝品和財富,幾乎涵蓋了一個人在人間的所有需求和物質。
比較有名的如秦國秦穆公去世以後就大規模殉葬:
三十九年,繆(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車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史記·秦本紀》據《西京雜記》記載說周幽王去世以後也陪葬了大量的人。
幽王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撥除丈餘,乃得雲母,深尺餘,見百餘屍,縱橫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餘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墨子·節葬》中也說:
曰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存乎匹夫賤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諸侯死者,虛車府,然後金玉珠璣比乎身,綸組節約,車馬藏乎壙,又必多為屋幕、鼎鼓、幾梃、壺濫,戈劍、羽旄、齒革,寢而埋之。另外像鼎鼎有名的秦始皇陵,為了保證自己去世以後能夠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人間的繁華,秦始皇命人在陵墓內打造了一個輝煌的地宮,現代考古人員在秦皇陵的內外城之間發現了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傭坑、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此外就是大名鼎鼎的“兵馬俑”了。
可見雖然各種寶貝少不了,但主要的殉葬物品還是人。
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在春秋時代就已經飽受批評,如墨子批評說“此為輟民之事,靡民之財”,並號召“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喪之為政”。就是號召王公貴族們放棄原來的厚葬之風,簡單埋葬就可以了。
先秦時代以後,殉葬時有時無,但不再像秦漢以前那些形成慣例。明朝時殉葬被朱元璋又重新恢復,可以說是開起歷史的倒車。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去世以後,朱元璋下令讓他的王妃殉葬,首開殉葬之風。
而他自己死後,也殉葬46名宮女和嬪妃,其中只有一位張美人當時因為安慶公主年齡還小,需要母親照顧,所以網開一面,成為唯一沒有殉葬的嬪妃。
其實朱元璋之所以要恢復殉葬制度並不理解:
他出生貧苦,富貴來之不易,自然想永遠的享受榮華。但人的壽命畢竟有限,所以他希望把這些人和這些物品都搬到另一個世界去,以供自己繼續享用。
朱元璋以後,包括朱棣歷代皇帝都有殉葬的記錄。如《李朝實錄》記載朱棣去世以後殉葬的場景說:
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經而死。明宣宗時代也有十多名嬪妃殉葬,這一風氣直到昏庸無能的明英宗朱祁鎮上臺以後,因為不忍讓這些女性白白死去,因此廢除了殉葬制度,“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這也算朱祁鎮在位期間唯一做過的一件得力之事了。
殉葬的方法
一般來說,被選定要陪葬的人大體上主要有上吊、毒殺以及活埋三種方式,因為只有這三種方式可以保留全屍,不至於破壞屍體,如砍頭之類的並未得到採用,多是用於上古時代的祭祀活動中。
-
12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恢復人殉,是朱元璋的一大汙點。
以人殉葬是一種毫無人性的制度,是古人“事生如事死”的體現,在他們眼裡,死後還有另一個世界,需要用到奴僕。至於這些奴僕願不願跟隨,這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
(殉葬者)
人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龍山文化時期(約五千年以前),那時奴隸主死亡後就有奴隸殉葬,商朝時最為流行,周、春秋、戰國時也有,隨著文明的程序、以及勞動力的需要,終於有一些思想開明之士認為人殉不是必須的,做出木俑或陶俑替之。
就算如此,孔子也認為以俑陪葬很不人道,發出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憤怒之語,因為俑太像人了。俑都不行,真人就更不行了。
秦漢到宋朝,殺生殉死只是個別情況,總體上已經被主流思想所唾棄。但後來宋朝無力統治北方,遼、金、元崛起,這三個政權都熱衷於人殉。多多少少影響到了朱元璋。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恢復了早已被中原王朝廢棄的人殉制度,朱家藩王的妻妾們,在其夫君亡故後被要求殉葬。朱元璋死後更有四十多名妃嬪殉葬,只有一位張美人,因女兒寶慶公主年紀幼小得以倖免。
說到底,還是帝王思想在作祟,朱元璋認為這些妃嬪都是依附於自家而存在,夫主死了,她們也就沒有活著的必要了。如果馬皇后還活著,也許會勸他改變主意吧。
明成祖朱棣去世時,按《大明會典》的記載有16人殉葬,按北韓史書《李朝實錄》的記載有30多人,還有兩名是北韓美人。
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去世時也都有人殉葬,但和朱元璋那時比起來,有一個特點,朱元璋的後宮是無論高低都殉了,後世的幾位是高位妃嬪得保,低位妃嬪或宮女殉葬。
(殉葬的娘娘們)
這些命運悲慘的女性被稱為“朝天女”,家族被稱為“朝天女戶”,受到明朝皇室的善待,世襲錦衣衛千戶或百戶。所以有些女孩為了給家裡掙條路子,是自願殉葬的——也可能是被家裡逼的。
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才廢除了這種陋習,他說“吾不忍矣”。就衝這一點,他的“英”字也名副其實。繼位的明憲宗朱見深為了表示對父親的尊重,也貫徹了這個政策,禁止人殉,駕崩前再次強調不要殉葬。
經過他們父子兩代的努力,明朝的人殉制度基本止住。
-
13 # HuiNanHistory
殉葬這種恐怖的制度確實被朱元璋恢復了。
在朱元璋死後,他命令身後的46名妃嬪無論是否生育子嗣,全部要為他殉葬。
最後只留下了一個年輕的張美人,這是因為她的女兒寶慶公主才不到4歲,需要生母照料。
明人毛奇齡《彤史拾遺記》記載: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也就是說,朱元璋安排的殉葬人選,除了有正經封號的妃嬪,還有那些被他臨幸過,但是沒有給封號、位份的宮女。
此後,殉葬的制度持續。明成祖朱棣死後,有16個妃子和幾十名無位號的宮御生殉。
明仁宗朱高熾去世後,殉葬的妃嬪有5人。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後,殉葬的人數多達10名。
以上還只是宮廷的情況。在明朝各藩王府,殉葬的情況也非常普遍,史稱“各王府皆然,不特朝廷也”,無論是王妃還是侍妾,都有可能被迫殉葬。
朱元璋讓殉葬這種野蠻制度死灰復燃,很快就燒到全國各地。
為什麼要恢復殉葬呢?很多人都說這是蒙古遺風。這純粹是汙衊元朝,進而給朱元璋洗地。
在元朝執政的幾十年間,並沒有這種殉葬的操作,更不用說強迫皇帝妃嬪殉葬的案例都沒有。
甩鍋給元朝,並不能讓朱元璋顯得清白無辜。
我們無法理解朱元璋的腦回復,所以不需要找原因。如果說真的有原因,那就是苦出身的朱元璋他想這麼做,所以逼迫女人給他殉葬。
總之,殉葬是明朝初年野蠻的體現,幸虧後來被廢除了。
-
14 # 熊沾沾
殉葬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殘忍的事情之一。
為什麼一個人死了,還要拉上那麼多鮮活的生命,為他去死呢?
根據考古發現的一些古時墓葬,墳墓中除了主人,動輒就有幾十、甚至高達幾百甚至上千的殉葬人。其中以殷商時期的王室貴族墓為典型。
殷商在歷史上被稱為是鬼影憧憧的朝代。殷商時期的古人信任鬼神,認為活人的世界和死人的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死人能夠看到人世間未來發生的事情。殷商的人祭祀鬼神,一切大型時間都要使用龜殼占卜吉凶。
那麼人死之後,就要保證他未來的生活。奴婢要為主子盡忠,就要追隨到底下,繼續服侍效勞。因此,主人死時,奴婢也要一起死去。
在後來的朝代中,雖然人殉斷斷續續,但都沒有達到殷商的程度。
古人其實很早就意識到殉葬制度的殘忍性。
在西漢王朝,劉邦就下令禁止人殉,鼓勵婦女多生育,重視人口的繁衍生息。
西漢劉氏的態度,並沒有徹底杜絕此類現象。民間時斷時續都有人殉的記載,但並不是官方的強制要求。
那麼,為什麼到了明朝,人殉制度又在官方的支援下死活復燃了?
這又不得不說明太祖這位功勞雖大,但是殺戮本性令後人膽寒鄙夷的開國皇帝了。
明太祖死後,他的四十六位皇妃,還有一些宮人,都依照他的遺命,全部殉葬。
明太祖殉葬妃嬪的人數,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這是後人根據朱元璋下葬後,朝廷對殉葬人的家屬封賞推測出來的資料。
直到明英宗正式廢除殉葬制度,殉葬制度以官方許可的方式,存在了100多年。
為什麼明太祖要重啟此等慘絕人寰的惡習?
回顧一下前朝後宮,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是受到蒙古人統治的影響。
蒙古人可能有自己的殉葬制度,並不是跟隨漢人的陋習。元朝統治中國近百年,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反過來對漢人也有一定的影響。
同時,蒙古人對統治的漢地,採用的是殘酷的屠殺政策,這種氣氛可能造成了當時社會上也瀰漫著一層肅殺的氣氛。
二是出於政治考慮的需要。
作為歷史上少有的強勢帝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大明江山的千秋萬代,改制科舉,撤除丞相,屠戮功臣,分封親子,可謂費盡心機。
明太祖重啟和強化宮妃殉葬制度,可能是為了“嚴內教”的考慮。
明太祖稱帝后,碰到了一個特別賢惠的馬皇后。夫妻倆人特別重視女德的教育。在南京皇宮內,馬皇后命令有德女官為宮妃和朝廷命婦上課,無非就是限制宮妃干預朝政的力量。
朱元璋有感於元朝後妃干預朝政的後果,特別規定皇室成員的聯姻逐漸要朝平民百姓之家靠攏。我們可以看到,明朝的后妃,尤其是中後期,基本上都是出身普通的官宦之家。
朱元璋有一些妃子都有功臣背景。收拾完功臣,那麼后妃不好一個一個來。如果把問題都給繼承人,繼承人也不好做得太過分。
朱元璋乾脆來一個一勞永逸,一起帶入墳墓吧。
於是,朱元璋開了一個頭,他的妃嬪在他死後,殉葬。
他的兒子朱棣死後,殉葬的宮人高達三十餘人。殉葬者中,有兩個北韓進貢的美人,分別為韓氏和崔氏。
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死後也有五名宮妃陪葬。
仁宗的殉葬者中較為特殊的一位是他生前寵愛的郭貴妃。郭貴妃育有三個兒子,家世出眾,位分又高,卻在殉葬之列。
後人猜測,她的死亡可能和宮廷鬥爭有關係。
明宣宗朱瞻基死時年僅38歲,殉葬妃嬪人數為十人。
明英宗繼位後,就開始下令禁止人殉。這和他個人的性格有關係。
在父親死亡後,明英宗無意中碰見宮人殉葬的慘狀,心生憐憫。在他13歲時,周憲王死,他得到訊息後,特地下令周憲王的妃嬪無須殉葬。可惜聖旨趕到時,周憲王的妃嬪已經死亡了。
等到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時,明英宗特地下令停止宮妃殉葬惡習。這一舉動受到史家的高度評價,“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人們一般認為明英宗的遺命叫停了宮人殉葬制度。其實他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在其中的作用,被人們長期忽視了。
首先是他堅定執行了老爹的遺命。沒有他的堅持,這種惡習很難叫停。事實上,明英宗叫停了宮廷內宮妃殉葬,但是各個王府的殉葬惡習並沒有因此停止。
在位期間,朱見深多次下令叫停此惡習,儘量把這個好的政策推行到更廣的地方。
其次,他也身體力行。明憲宗死後,同樣強調無須進行殉葬。經過兩代帝王的努力,殉葬制度才徹底叫停。
-
15 # 歷史飛凡觀
殉葬是一項非常殘忍的陪葬制度,據說起源於奴隸社會時期,在夏商時期非常流行,孔夫子就非常厭惡這種不人道的葬禮方式,曾經說過“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話,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儘可能的削弱對手使得戰將們行事更加不擇手段,戰國後期坑殺戰俘之事層出不窮,同樣的用活人殉葬也並不難見到。
到了漢朝時期,漢文帝講究與民生息,連肉刑都廢除了,但是在武帝時期還是將鉤戈夫人殉葬了,因為漢武帝認為母幼子壯會釀成國家之禍,但是沒想到卻引來了權臣把持朝政,所以後世漢朝帝王也不再殉葬嬪妃了,保留外戚勢力與權臣周旋。
到了元朝時期,蒙古人將草原上的薩滿教血祭的禮儀又重新帶回了中原,不說普通人,就是窩闊臺生病時,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都被施巫術祭天了,更不要說被視為驢馬一般價格的南人。
而接手元朝的明朝雖然恢復了漢人的江山,但是在某些制度上卻被元朝開了倒車,比如說奴婢在宋朝幾乎就是自由人了,只是與主家簽定工作合同而已,但是到了明朝就是賣身為奴了,同樣被撿起來的糟粕還有殉葬制度。
由於朱元璋在古代皇帝中也算壽命較長,所以年長的嬪妃幾乎都被他熬死了,連兒子都熬死了兩個,所以剩下的嬪妃都是與朱元璋感情不太深厚的,而且朱元璋害怕他死後會被帶綠帽子,直接將嬪妃們都殉葬了,只剩下最小的一個公主年紀尚幼,其母妃僥倖得留一命。
回覆列表
古代的殉葬制度都是在奴隸時期才會有的,當時的貴族或者皇族有人去世了之後,都會讓奴隸跟著一起陪葬,有的直接讓活人殉葬,挺慘無人道的做法,不過後來到了漢朝的時候就已經被廢除了,唐宋時期完全沒有了殉葬的制度,而朱元璋在臨去世的時候留下了“責殉諸妃”的遺旨,導致嬪妃被迫陪葬。在明代的時候,對於先祖留下的東西是特別尊敬的,而當朱元璋繼續延續了殉葬制度之後,他的子子孫孫全部都要延續這個制度,不能私自廢除的,所以後面的帝王的妃子在帝王去世之後,她們都跟著一起殉葬了,據說朱元璋當時下令讓所有的妃子陪葬的原因是害怕他去世之後,有妃子禍亂朝綱,做出垂簾聽政的舉動。不過這個制度真的很沒有人道啊,明朝除了帝王死後會陪葬,就連王爺也跟著效仿,朱元璋的兒子秦王在去世的時候,他的王妃和側妃等等也跟著一起殉葬了,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鎮這裡,他去世之前廢除了這項慘無人道的制度,“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被人多歷史學家讚揚的一個舉動。明英宗下這個決定應該也是為了自己的錢皇后,大家都知道這個錢皇后為了明英宗哭瞎了眼睛,而是還是個瘸子,明英宗回到宮裡之後對錢皇后不離不棄,甚至在死後害怕他的子孫逼迫她,還下令“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真的很恩愛了。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