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格桑澤仁
-
2 # 小妮子來啦
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玩,越優秀的人接觸的人也越優秀。
而且越優秀的人越謙虛,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善於學習的,就像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只要願意學習,什麼都可以學到東西。
-
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
因為無論多麼優秀都得不到自己真正的認可和接納,其本質為自身價值感不夠或偏低,所以無論怎樣我們都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
自身的價值感與我們外在看起來多麼英俊、多麼漂亮、多麼光鮮、多麼自信、多麼有魅力、擁有多少套房子、多少輛車無關,而與內在能否看到自己真的有價值、真的值得被愛有關。
我們成年以後之所以會感到自己的價值感不夠或偏低,無法認可自己的價值,與成長早期是否得到父母或其它重要他人的認可、無條件接納有關。可能源於養育者是完美主義追求者,對孩子有過於嚴厲的要求,也可能源於親戚或周圍的同學的排斥,亦或有過與父母分離、被拋棄、家庭離異的經歷,亦或某一次看似無意實則深刻的被否定的經歷,造成後來長久的內心痛苦與創傷。
在這種長期被嚴厲要求、被批評、被否定的環境影響下,人們會形成與之對應的保護自己的行為模式,可能過度追求完美,可能過度努力,可能警小慎微,可能害怕被否定,可能有討好他人的傾向,可能自身缺乏界限,可能有焦慮或抑鬱……. 時間長了逐漸固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
這不是說我們歸罪於自己的原生家庭,每個人的資源、時間、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我們的原生家庭,在有限的條件下已經給了孩子力所能及的所有。統計顯示,百分之百八十以上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完美的,這是一種普遍現象。
親愛的朋友,在心理學裡,25歲以後,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為自己負責,自己就是改變自己的關鍵力量! 藉助心理學的科學方法可以實現心靈的學習和成長,並且這是必要和必須的。過去不能決定今天,自己給自己彌補肯定、讚美、認同、接納的心理營養是可以實現的。當你覺察了自己,就首先為自己打開了一扇通往智慧、幸福的大門!
回覆列表
狂妄無知的人才會目中無人,才會覺得“老子是最優秀的”,越是優秀的人越謙虛低調,就如田裡的穀穗,越是顆粒飽滿的,越是謙卑的低著頭;越是顆粒不飽滿甚至空殼的,才越是高昂著頭。記得有一則關於蘇格拉底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有一天,弟子們問蘇格拉底,說老師,你現在已經是最有學問的人了,為什麼還這麼謙卑好學呢?蘇格拉底沒有說話,在地上畫了兩個圈,一個大圈,一個小圈,然後才對弟子們說:圈內的空間代表著已經知道的,圈外的代表著未知的。大圈代表著老師,小圈代表著你們。
一個人的學問越大,他所接觸的未知的世界也就越多,學問越少,接觸的未知的東西也就越少,他就以為自己全部都知道了。一個人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的時候,其實才是最無知愚蠢的。
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有優秀的人士,也可能會遇到自以為優秀的人,只要用心觀察對比,就會發現,優秀的人士,不論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都是給人一種親切感,平易近人,沒有架子,不會惺惺作態;而那些狂妄的人,才會做出高高在上的樣子,找機會還要刻意炫耀下自己的能力背景,自稱某某名人是自己的朋友,某某企業家是自己的哥們,誰誰當年發跡還是他點撥的……
如果有很多人在外面都自稱認識你、是你的朋友或者當年幫助過你,你們的關係多麼的鐵,你是多麼的聽從於他,這恰恰證明了你的優秀和突出。如果有一個人,張口就說自己認識哪些名人、哪些企業家、哪些書畫名家、哪些政府領導……到處炫耀別人的豐功偉績的時候,又說明了什麼問題?
扯的有點遠了,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果有心,就會發現,自己能接觸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任何一個人都是自己的鏡子,從鏡子裡尋找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及時進行改過,同樣,從鏡子裡也能發現他人的長處和閃光點,學習他們的這些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