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太會飛的小豬豬
-
2 # 貓狗兔貓狗兔
過年是很好的給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機會。利用過年的時節,可以對學生進行如下的教育活動:1.優秀傳統禮儀教育。對於走親戚等,要有見面招呼、做客禮儀等方面知識的普及。2.優秀春節文化教育。如春聯,是很好的載體,組織學生記抄春聯,品味春聯的意思,感知春聯文化的發展。3.民風民俗的教育。瞭解一些民風民俗,調查起源及歷史發展。
-
3 # 陽光如你1103
過年是中國人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趁春節過年讓孩子瞭解中國習俗和中國傳統文化是個非常好的時機。
那麼,中國的過大年有哪些習俗呢,爸爸媽媽可以先跟孩子講一講關於年獸的故事,也就是年的由來。然後透過一首有趣的兒歌讓孩子對過年的習俗有個大致的瞭解,朗朗上口的兒歌也讓孩子更喜歡容易記住: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年肉,二十七趕年集,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包餃子。
再可以給孩子們詳細介紹一些比較常見的過年習俗,比如貼春聯,貼窗花,打掃房子,包餃子,拜年,團年飯,守歲,祭祖,當然還有孩子們最期待的壓歲錢。
透過過年習俗的介紹,和過年期間孩子的認真體驗,讓孩子進一步瞭解中華文化和民俗文化。
-
4 # 宅家小兔
過年是中國人民第一大傳統節日,歷經千年,流傳下來很多很有意思的習俗。大體上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都有不少習俗,說說幾個比較廣為人知的。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祭灶王。這一天開始,人們就做過年的準備工作了。
臘月二十四,大掃除的日子。要把家裡積聚的灰塵除盡,乾乾淨淨迎新年,同時也寓意掃去家裡的晦氣和黴運。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這是給下凡視察的玉帝看的,以示生活的清苦。也有一說,豆腐與“頭福”發音相似,預示好福氣的到來。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古時只有這天才能吃到豬肉,做成紅燒肉肥瘦相間,象徵以後的日子紅紅火火。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集買年貨。雞同“吉”,這天宰的雞不能吃,要到除夕才可以吃,並且不能吃完,要留一點。買年貨就是置辦各種物品,鞭炮、春聯、香燭、孩子玩具、衣物等等。
臘月二十八,蒸年糕貼窗花。這天要發麵做麵食,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就靠它了,因為舊俗中這五天是不能動火蒸饅頭的。此外,春聯、年畫、窗花等都可以貼上門窗了。
臘月二十九,祭祖接神。有的人家這天會祭祖以顯孝道,有的人家置辦酒席迎接天上神仙,以期來年帶來好運。
臘月三十,除夕,年夜飯,守歲。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大團圓,吃的飯也叫團圓飯,離家再遠這天也要趕回來相聚。象徵全家團團圓圓,和和睦睦。飯前放鞭炮,吃過飯要守歲,直到零點。
正月初一,燃鞭炮壓歲錢互拜年。過了零點,就可以放鞭炮迎新年了。孩子給老人磕頭拜年,長輩象徵性的給壓歲錢,寓意驅邪避鬼,保佑平安。這天還不能動掃帚扔垃圾,也不能動剪刀,財氣不外漏。
正月初二,回孃家。這天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孃家,看望父母,還要帶著拜年的禮物,一般是雙數。
正月初三,走親戚會朋友。這天可以出門會會朋友,互相拜年聚會了,增進彼此感情。
正月初四,沐浴淨迎灶神。人們在這天再次把家裡打掃乾淨,換上乾淨衣服,迎接灶王神。
正月初五,廣開門迎財神。這天是大家熟知的迎財神的日子,大部分店家和公司都在這天開始開門營業了。
正月十五,看花燈鬧元宵。民間也有稱為“小年”的,大家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熱熱鬧鬧過好年。
一般正月十五以後,年也就算過好了。儘管很多習俗可以說有點迷信,但也都是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祝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觀念的轉變,現在很多習俗都漸漸失傳了,就連鞭炮聲也很難聽到了。我還記得小時候很喜歡聞鞭炮的味道,有點糊糊的香香的,也是很美好的回憶了。孩子們還是應該都瞭解一下的,有條件的可以帶著孩子做一做,比如貼春聯、打掃衛生、包餃子等等。給孩子一種儀式感,過年的感覺更具體一些。
當然,祖國地大物博,上面說的主要是漢族的大部分人的習俗,不同地方各個民族還有很多過年習俗。各位知道的可以給補充一下哦!
-
5 # 流光言己
中華傳統文化一直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來傳遞。過年習俗不少,各地也有些不同,我所知道的很多也是來自我的父母輩,爺爺奶奶傳教的,以下便簡單說說。
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都說進了臘月便是年。
臘月作為農曆年的最後一個月,過年衣食準備都是從進臘月開始的。比如灌臘腸,採買乾貨,掛臘肉,臘魚,雞等等。
臘月二十三,我們也叫小年。小的時候,我的奶奶外婆都是這一天,清掃完廚臺,便點香燒蠟,祭拜灶神的。民間說,這一天,灶王神要上天的,所以此時祭拜就是為了讓他們給玉皇報告時說點好話,保佑明年家裡人順利吉祥。
對於我們現代生活來說,顯然已經不用燒香點蠟了,這一天就是清掃一下廚房即可。
除夕前祭祖在我們家,祖墓在農村。
每年除夕前都是要去故去的長輩墓前,燒紙紀念的。每年這個時候,燒紙攤都是生意興隆。
除了現買的印刷有現代樣式的各種衣服紙品,還會焚紙錢。
焚燒前,先要用人民幣的正面朝下,用手在紙上按拓,我們叫“印紙錢”。
此時,還要清理一下墓園周圍的雜草雜木,等所有工作完成,一大家人都會集中在祖宗墓園跟前,點三香兩蠟,燒紙錢紙馬,最後燃放鞭炮。
鞭炮聲完, 無論老幼,每一位都向祖先一一叩頭。
除夕守夜這個大概全國都一樣的,全家集體守歲吃團圓飯,守歲自然是要過了凌晨十二點,然後準點燃放鞭炮,所謂爆竹聲聲辭舊歲。
在我年輕未成家前,每年除夕等過了十二點,便離開家,找同學朋友去玩通宵了。
現在基本上是陪著老人,過了十二點半就困了,回自己的小家睡覺了。
當然,這天除夕的時候還有兩個活動。一是包餃子,二就是帖春聯了。
只是現在的城市化程序,很多家戶門上都是沒辦法貼春聯的,最多貼個福字而已。
而此期間,也是邊看著春晚,邊抽個空給遠方的親人電話問候拜年。
大年初一大年初一不出門,地上的垃圾收集後,不能倒。這是父母告訴我的,一地的垃圾鞭炮紙,其實都是代表著財運,倒掉自然是不好的。
起床後, 帶著孩子去又來爺爺奶奶家,孩子給爺爺奶奶道吉祥拜年。
孩子給爺爺奶奶拜年的時候,我是不強調磕頭的。不過孩子每次都是挺虔誠的 ,跪下給父母磕頭的,我也樂呵呵的看著。等孩子磕完頭,父母便樂呵呵的壓歲錢放在孩子手裡,而這些壓歲錢往往都是父母提前去銀行換的嶄新的錢幣。
我想,對於我們的孩子,他們所想的大概是,磕頭越虔誠,壓歲錢紅包越大吧。
淡去的年味所知的大概如此,現在生活資源遠遠超過我幼年的所想,可年味越來越淡了,周圍越來越安靜了。手機的普及,很多親友祝福都變成一個個的漢字。也但願我們的孩子不會忘記這些過去的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因為,很多習俗裡有著中華民族一直恪守的孝與善
-
6 # 微斯
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餚,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年夜飯之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後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藥配製的藥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後世改為飲屠蘇酒,王安石有詩“春風送暖入屠蘇”。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裡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放爆竹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
7 # 青林223646642
“小小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是童年時進了臘月孩子們唱的兒歌。童年時的過年,那是比較隆重的。新年臨近,母親用手工納制的麻線布鞋底做的新花棉鞋,又大又厚,走起路來突踏突踏地,那時天氣格外冷,地凍裂出又深又寬的口子,小孩子手拿新蒸的饅頭暖手,只咬一點點,啥不得很快吃下去。
新到了,大人們特別忙,忙著收拾年貨,打掃房屋院落,最主要的一項就是請家堂,(就是請已故先人們回家過年。當然是靈魂了。)年三十黃昏時分,由家中輩份大的男人,手拿燒紙,至村外路口處,對著自家祖墳方向嗑三個頭,起來拜一下,口中念道:“老爺奶奶回家過年啦!一年一回!”如此一路唸叨,見路口就燒張紙,直到大門口,口中念道:”門神胡爺莫攔擋,請老爺奶奶回家過年啦!”如此進家後在大門外邊模一長木棍,名曰攔門槓,是攔擋其他野魂孤鬼的,勉得他們來蹭吃蹭喝。到堂屋門也是如此操作。
客廳八仙棹上早已擺滿供品,火紙疊制的牌位上各寫有己故先人的名諱,上香,上酒,禮拜叩首,煞是神情肅穆。大人囑咐孩子們,不許胡說八道,要說吉利話,八仙桌傍的椅子櫈子不許坐。之後,女孩們可分得頭花紅頭繩之類物品,男孩則分得鞭炮火花棒之類。孩子們到街上歡樂,可有的大人樂不起來,那是借了債的。是夜大家都不睡覺,名曰“守歲”,直到過夜間十二點後,煮好餃子,先供祖先畢,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之後要發碼子,取下天井院設的天地牌位,放在一刀火紙上焚燒,再給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之神嗑頭以求全家平安幸福。然後大家各自休息。
明天即是大年初一啦!吃過早飯,人們穿新衣戴新帽,或本家戶族,或街鄰好友,互相走訪,互致祝福。即使平時有過節、有隔闔的人,人家來拜年啦!也要以禮相待,幾句溫馨話過,以往的不快也就煙消雲散啦!
年初一黃昏時分,就要送先人回祖墳了,帶上紙錢連同桌上的紙牌位,送至村口,焚燒紙錢牌位,叩首相送。
有些民間自發的踩高蹺、社戲等一直熱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才算過完年。篇幅有限,只有簡單介紹這點吧!
-
8 # WangjinZhi
關於春節,傳統習俗可不能就此被忘卻。孩子們有必要了解哦!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大年初一,金雞報曉。大年初二,金吠報春。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大年初四,三羊開泰。大年初五,艮牛耕春。大年初六,馬到功成。大年初七,人壽年豐。大年初八,放生祈福。大年初九,玉皇天誕。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正月十二,搭建燈棚。正月十三,灶下點燈。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正月十五,元宵節。
-
9 # 安寶貝
關於過年孩子們應該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是說像我們準備年貨。一般過了小年之後就比較有年味兒了,準備年貨,對聯,鞭炮什麼的,年是從大年三十兒開始的,只是各地的風俗不一樣,所以習慣也不一樣,南北方也有差異的,大年三十兒晚上吃什麼,有什麼活動,然後大年初一要去哪裡拜年,年後走親戚串門兒等等,我覺得只要孩子參與了,這就是孩子童年的記憶。
-
10 # 著思好學7831
我們南方過年的習俗和北方有些不同,在過年前每家會準備些年貨,在外地經營事業的提前回來,大年三十那天會買些好菜,一家大小圍繞一起吃個年夜飯。父母會告訴孩子向爺爺奶奶問候語,孩子們早早就等著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的壓歲錢。正月初一帶上孩子走親訪友,告訴孩子見到鄰里或長輩就要互相問候,新年好!等一切禮節的習俗。
-
11 # 希果食界
不同的地方,關於過年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區別,但是湖北這個地方過年應該有這樣的一些習俗大家來看一下
祭祀祖先
春節祭祖,是人們必經的一項活動。新年將近,各家各戶祖宗的牌位早已撣得千乾淨淨。祭祀時,先將香紙蠟燭,牲禮酒漿備齊,供奉於祖宗牌位前,然後上香跪拜,叩頭作揖。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充分表現了中國人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3/6
開門爆仗
正月初一凌晨,當舊年的鐘聲響過十二響,沔陽民眾家家戶戶就爭.先恐後放鞭炮,霎時,村莊院落處處是噼噼啪啪的鞭炮聲,火藥濃香,煙霧繚繞。天亮一看,燃放的鞭炮大紅紙片鋪滿地面,與大門的鮮紅春聯交相輝映,呈現出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鞭炮,也稱爆竹,起源於古代人們對“年”這種猛獸的抵禦。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放鞭炮慶祝春節,更是發揚先祖遺風。現在鄉鎮還保留著這種習俗。
4/6
拜年
新春伊始,人們一見面就要恭賀新年;左鄰右舍,同仁同事更是拱手作揖,互相拜年。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書中寫道;“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這就是說,大年初一,家庭內的晚輩,先給尊長拜賀後,家長再率領卑幼者到鄰舍、族人或親戚家去拜年,或者家長派遣子弟為之代賀。
5/6
給壓歲錢
小時候收到壓歲錢時特別開心, 壓歲錢一般是除夕夜長者發給晚輩。在正月初一小孩拜年時,大人賞賜給孩童們,並勉勵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壓歲錢,寄託著長輩的殷殷希望!。俗話說:大人望種田,小孩望過年。原來,過年對小孩有一筆特有的犒賞一一壓歲錢。
壓歲錢是長輩發給晚輩的,小兒們得了壓歲錢,便可以買一些節日的玩藝,自然高興無比。清代有一首描繪得壓歲錢的喜悅心情的詩:“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角枕自權藏。商量爆竹餳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
12 # 小黃鬼步舞
過年的時候。首先第1點,碰到熟人或者親人,一定要教孩子對別人打招呼說:恭喜發財。然後再說一些祝福語,這些是最基本的。
-
13 # MINGEFUSI
過年對於孩子來說是最開心的,以前習俗很多,記得我們小時候沒過年之前大人都要交代很多要注意的,現在年味也沒那麼濃了 ,孩子們要知道的無非就是給長輩們拜個年,問一聲好其它的各地有各地的風俗。
-
14 # 曉曉晨
過年是中國人最注重的盛大的傳統節日,過年意味著團圓意味著舊的過去新的到來,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體會到過年的意義而且要讓孩子參與到過年中來,掃塵、守歲、貼春聯、看望老人等這些習俗一定得給孩子們傳承下去!
-
15 # 浪孑心聲
農曆臘月二十四是“掃塵日”,要掃房子,給家裡來個大掃除,東西統統都搬出去,牆角旮沓都要掃到,意思是把一切窮運,黴運,晦氣都掃掉,迎接新的一年。
-
16 # 農村山哥
馬上就又要過年了,現在離2020年春節還不到30天,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每當到了這個時候,我的心頭就好象有什麼東西輕輕一拂,我就知道,又要過年了。
小時候天天盼著過年,盼著穿新的好看衣服,盼著有好吃的可口飯菜,盼著有好玩的東西,盼著哥哥們放鞭炮時的歡樂,盼著大人們的“壓腰錢”(我們家鄉一直叫壓腰錢,不象現在人們起的名字叫壓歲錢,壓腰的意思是鎮壓氣運,這個錢不僅僅是錢,最重要的是可以給你帶來氣運,你可以理解成運氣和福氣的意思),現在二十多了,過年的盼頭已經沒有小時候強烈了,但那一種氣氛,那一種情結,那一種撰刻在炎黃子孫靈魂深處的一種印記,卻總是撩繞在我的心田。
以前人們過年時不管再忙,都會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 趕回來,現在到外地工作的人多了,前些年趕回來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是因為國假是二十九三十才開始,所以過年的時候,有許多人在二十三這一天趕不回來,過年就少了很多趣味和氛圍。由此,爺爺(本族的族長)在族裡開會時強制規定,哪怕你幹再大的事業,當再大的官,都要在二十三這一天趕回來,否則按族規處置(死後不入祖墳,特別是準女婿,雖然不入這裡的祖墳,可是家族一旦因為這事而輕視了你,那麼我告訴你,你倒了大黴了,在你結婚後的第三天回門的這一天裡,有你出不完的洋相和吃不完的苦頭),當然了,這也是要看具體的事情而定的。
為什麼二十三這麼重要呢?因為臘月二十三是咱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送神節”(這一天也是“祭灶”的日子,我們俗稱“小年”,從這一天開始年味就越發的濃了)。在這一天的晚上凡是在人間值日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神仙,諸天神佛,都會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的狀況,大到國家形勢,災害禍福,小到各個住家住戶的家庭小事(由於灶王爺是入駐在每家每戶的灶臺上的,所以彙報住戶善惡的任務就由他來完成,我們的祖先為了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就先向他祭獻美食,然後燒香祭拜。為了怕他吃了不辦事,就用糖糊住他的嘴巴,這是讓他在玉皇大帝面上無法開口,不管好的壞的都不要說,玉皇大帝一看沒事,也就不會有別的動作了,這樣一來,大家平安無事)。玉皇大帝聽取他們的彙報後,來年就會懲惡獎善。現在我們看來,大部分的人都看作這是迷信行為,但以前的人們卻不這樣認為,他們為了讓來年變的更加美好,所以就把這一天命名為“送神節”,並把這一天作為過年的第一天。
“二十三,吃麵頁”。吃過晚飯後,“送神大典”就要在村子北頭的“三皇廟”舉行了,這時只見每家每戶大大小小的成員,甚至是剛滿月的小孩子(每戶的家主和準女婿必須要參加)都彙集在村子中間的主路上,等著由爺爺帶頭,一起趕往“三皇廟”。
到了“三皇廟”,早早就有人準備好了送神文書(就是寫的一些吉利話),祭拜用品,,它們都在“三皇廟”中間的空地上擺放的整整齊齊。爺爺帶著每戶的家主先焚香祭拜,然後宣讀送神文書,祭拜之後,則是由爺爺主持把供品分給村中身體較弱的人員。送神大典參加的人員除了本村的人員之外,方圓幾十裡的也有趕過來看的,但遠遠沒有“迎神大典”的人多。參加送神大典的人越多,神仙越是高興,他們認為這是對他們表示的尊重。他們也是人,只不過是有神通的人,只要是人,都會喜歡熱鬧的。如果參加的人少了,他們要是認為這是對他們的輕視,來年降下災厄,那就可大大的不妙了,所以爺爺把這一天趕回來重新立規,為的是讓神仙們覺得受到了重視。
“二十四,掃房子”。全家不分老少,只要能動手的齊上陣,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準女婿是主角,女婿是配角,上高下低的話全被他們包了,據說是他們表現的越是賣力,那麼來年他們的遠氣就會越好,家庭就會越加的和睦。說的是掃房子,實際上不管是房子,地下,床上,被子,鍋碗等,反正是能清洗曬涼的物品都要整理打掃一遍,為的是除陳迎新,乾乾淨淨的迎接下一年的到來。
“二十五,做豆腐”(有些地方也叫“二十五,要吃苦”)。以前都是自己做的,現在不用做了,差不多都是買的,吃豆腐是為了表示日子苦的意思,因為灶神向玉帝太帝彙報了人間的情況,說人間過的很苦,來年應該降甘補福,所以玉皇大帝就在這一天視察人間大地,看灶神說的是不是真的,要是你吃的不是豆腐,而是大魚大肉什麼的,那麼玉皇大帝就不會給咱們補福了。
“二十六,要割肉”。以前人們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回肉,過年了,得好好吃上一吃,所以這一天就會買上一些肉,用來自己和客人吃的。現在肉已經不是那麼的吸引人了,但在這一天,還是要象徵性的買上一些肉,辦置一些年貨什麼的。
“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四已經把家中的物品什麼的打掃乾淨了,今天也要把自己的身體洗一洗了。早些時候家中沒有太陽能,鎮上也沒有澡堂,怎麼辦呢?就在家中架上灶火,燒上幾大盆開水,家人分開各自都要洗一洗,這是洗掉去年的穢氣,除去一年的晦氣。當然了,現在基本上家家都有太陽能什麼的,洗澡很是方便,如果家中沒有,鎮上也有澡堂。
“二十八,把面發”。面發就是蒸饃頭,包包子,肉包子,豆包子(豆包子我在小時候吃傷了,現在一說是帶豆的食物,我就噁心的不行),炸油條,反正只要是吃的,就要在這一天裡準備好,準備足。我小時就是在不知道在哪一年的這一天裡,大吃特吃,弄得現在對吃的一直挑三挑四的,雖說沒啥肚子疼的毛病,檢查也沒啥胃病,但總是吃不胖,只有臉,手,足有一點那麼的嬰兒肥。
“二十九,墳上走”。就是祭祖,中國人對祖先的祭拜也是孝道的一部分,這一天和清明及十來一(陰曆十月初一)比起來要隆重的多的多。祭品也備的很多很全,家人要全上,準女婿也一定要來,為的是讓祖先認可你成為了家族外圍的一員。祭祖分為三部分,一是家中的,二是族中的祠常,三是墳上。一定要早早的起來,祭拜完畢,才可以吃飯,為的是表示對祖先的尊重。
“大年三十除夕夜”。對聯貼好,到下午三四點鐘,各家各戶的廚房裡就響起了美妙動聽的聲音,那是準備在晚上好好的吃上一頓。還要備上好酒,全家老少圍上一桌,推盞換杯,熱鬧非凡。特別是我家,爺爺奶奶每一年都要到我家,這在別人看來,我們家是最給力的,因為爺爺代表的不僅僅是高壽,還有整個家族的氣運(我們家族雖不能和七大望族相比,但也有我們自己的底蘊),所以一個桌子根本不夠。飯間爺爺會給我們講一些他人生的閱歷和問我們一些來年打算的事情,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年關年關,過不去就是一關,過去了就又是一年了。這天晚上最重要的不是這些,而是長輩對準女婿的說到(就是說服教導的意思,我們家鄉念串音了,就成了說到),可以說這是準女婿的苦難征程的第一關,你們想想,大家七嘴八舌的問你,你就只有一張口,你怎麼能說過那麼多,可以說,在這一關裡,沒有幾個準女婿表現的淡定的。大都是結結巴巴,前言不對後語的。我在這兒先給某一位屬於我的這樣的苦難人士透個氣,家人問的都是一些生活的常識,基本的禮儀,未來的規劃等(有許多準備以後在空間裡都把它寫出來),還有做人的道理,對事業和家庭的態度。一定要強調一點,你一定要說:工作事業重要,但家庭遠遠比它們更重要,有許多的準女婿都是說的是事業比家庭重要而最後讓家人弄得啞口無語。你們想呀,工作和事業是重要,但它們都是為了啥,都是為了家庭更加美好而服務的,所以家庭遠遠的比事業和工作重要的多的多。這一點我想提醒那個倒黴人士一定要注意哦。
三十晚上十一時,“迎神大典”就要開始了(這一天人間諸神從天庭重新降臨人間,從一天開始就要上班了),“迎神大典”遠比“送神大典”更要熱鬧,因為大年三十,差不多在外地的人都趕回來了,另外在這個節日裡,附近幾十裡的人們也要過來看熱鬧,“三皇廟”內的空間根本不夠,有許多人就站到了“北寨門”的土牆上,甚至還有些年輕人爬到了樹上。
“迎神大典”和“送神大典”的儀式差不多。整個流程下來,就到了第二天的二,三點了。
接下來就要“熬年“了,有些地方也叫“守歲”,這個習俗主要是人們表達留戀過去的一年,希望它走的慢一點,同時也希望來年過的更加美好。
大年初一開門要放炮,家裡的衛生先不要打掃,就是要打掃也不要朝外打掃,要先從門口掃起,慢慢的掃到屋子中間,再把它們放到角落裡。接下來就要到“三皇廟“祭拜玉皇大帝,因為今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然後就是一項重要的事情了,拜年,後輩先給長輩磕頭問安(現在已經不磕頭了),再由長輩給晚輩發壓腰錢,並說上一些鼓勵的話語等。唉,我們小時才每人三五元的不等,現在已經漲到五十一百了,沒趕上好時候呀。準女婿在這兒不要想著沒你的事,象我的侄子呀,侄女呀什麼的,你得給我把錢拿出來。
除了要給直系的長輩拜年以外,還要給不出五服的長輩拜年(家長一再的交待,過年的這幾天裡,不要說髒話,要說吉利話,說話還不要帶不敬神仙的字眼),這個時候就要走出院門,一個一個的家庭組成了小團隊,大哥一家,二哥一家和我就組成了這樣的一個拜年團隊。在這個時候,如果你站在“老寨牆“的門樓上,就會看到一個個的拜年團隊穿梭在村子的大小角落,看起來很是狀觀。由於我們家族不出五服的很多,爺爺就親弟兄八個,所以這個拜年的時間就很長,差不多到了中午才完。
中午就更熱鬧了,直系的一家都在院子裡擺起了酒席,父親是老大,所以每一年的酒席就擺在我們家的院子裡,人很多,老老少少加起來差不多幾十人了,通常要四張桌子才可以坐下。我不知道這天中午的飯菜要花多少錢,但去年包餃子用的肉,就花了將近千把元。
大年初二後走親戚,順序是這樣的,初二走姑家和舅家,初三走姨家,初四岳父家,初五叫“破五”,這是在老黃曆上說的,初五是破日,這一天可以發市開堂什麼的。以後的日子裡想走哪家都可以。特別指出一點,如果初四是“立春”,那麼到岳父家就要推遲到初六了,因為如果你這一天到岳父家了,會對他們家人造成不利。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上元節(元宵節)就到了,這一天“三皇廟”就特別熱鬧,只是停放的大車小車,就佔滿了將近二里的公路。去“三皇廟”的路上,更是人山人海,只聽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擺灘算命的押韻聲,拖兒帶口的呼喚聲,此起彼伏,綿綿不斷。每當到這個時候,都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各種各樣的小吃,玩具,雜耍曾讓許多孩子都留戀往返,回味無窮。 上元節對我們孩子來說是一個特定的節日,這個節日主要過的是晚上。我們這兒有句俗話“正月十五掄刷子疙瘩“,刷子疙瘩就是刷鍋用的刷子最後用的只剩下一個小把了。早早的吃完晚飯,刷子疙瘩用油稍微的沾一下,再用長繩把它繫上,還得多準備幾個,省得一個掄完了沒得玩了。然後孩子們就成群結隊的到了村子外面的田地裡,把刷子疙瘩點燃之後,就掄起了刷子疙瘩。我一般都是跟著二哥一起,當二哥及孩子們掄的時候,我則和女孩子們站在地邊。火光映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加上不時的有煙火劃過天空,和遠處深邃的星空,在我的腦海裡組成了一幅永不褪色的畫面。
上元節過完就是正月十六,我們把這一天也叫做過年,只是沒有大年初一隆重。正月十六過完,過年就差不多到了尾聲,這時候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
一年已經過去,留下的是無盡的留戀和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一年又一年的重複,重複的是我們億萬萬炎黃子孫血脈的延續,重複的是我們對年的情結和期盼。每當到了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了我的家人們,想起了家鄉過年的情景,想起了過年時的歡聲笑語。
不管到了任何時候,到了任何地方,我都不會忘記過年的那些事。
-
17 # 鐵牛愛美食
祭灶,掃塵,貼春聯,門神,年畫,倒貼福字,除夕夜,年夜飯,祭祖,守歲,回孃家,初六送窮,接財神,壓歲錢,新年贈橘,放鞭炮,拜年,迎春
-
18 # 荷影萍蹤
對於我這樣貧困家庭長大的人來說,過大年就是最最開心的事情!我們因為是少數民族地區,有的風俗習慣還延續到現在,比如說大年初一女孩不能去別人家,初一不能掃地,還有不能掉眼淚,否則一年都不順,不能吵架,正月不能和別人借針線(那樣會借來口舌是非)不能剪頭髮。(運氣會不好),大年初一還不能吃葷。[摳鼻][摳鼻]
-
19 # 粵西小鐘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熱鬧的節日,也是居家團圓的重要時候。和家人難得的相聚,共度著美好的時光,我們再一起溫習一下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吧!1、辦年貨:年貨,是指過年時需要的物品,包括食物、衣服、裝飾品等等。置辦年貨是為了讓新年過得輕鬆愉快,可以帶著孩子去體驗一整個過程。購買年貨的時候,孩子既可以接觸平時不一樣的東西,亦能瞭解蘊含其中的習俗文化。2、大掃除:年前家家戶戶都需要的清潔整理工作,意即把家中所有的用品都做一遍整理,棄去無用物品,騰出新的空間。屋裡屋外,房前屋後,務必洗刷清潔乾淨,帶著新的願景,迎接美麗的新年。3、貼春聯:春聯,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明代初立,朱元璋就下令推廣紙質的春聯了。我國多地還有倒貼福字、貼年畫的風俗。父母帶著孩子去選購春聯年畫,不僅可以接受書文詩畫的薰陶,也能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妙和偉大。4、壓歲錢: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祟,保佑平安”。在歷史上,壓歲錢分為兩種。一種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的關切和祝福,得到壓歲錢的晚輩就可以平安度過一歲;另一種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歲”指年歲,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長壽。5、年夜飯:年夜飯,又叫團圓飯。一年一次的年夜飯,能夠讓孩子擁有和家人團聚共度的時光。一家人的互敬互愛,可以使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老人看著是幸福,孩子參與著收穫的是快樂。6、穿新衣服:過年穿新衣,是為了表達辭舊迎新之意。孩子和家人一同穿上,期盼來年一切清新快意。過年如若幫孩子選購新衣,要兼顧質量和美觀的統一,整體上要寬鬆適度。7、去拜年:拜年,是一種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旨在傳達人們對彼此間美好的祝願。自秦漢原來,便有了了歲首朝賀的習慣。帶著孩子去拜年,不僅可以讓孩子和長輩、夥伴間有良好的互動,更能讓孩子懂得感恩不能忘本的意義。
-
20 # 農村趕集人
現在感覺過年規矩少了,年輕人都不知道以前的老傳統了。在我們這邊農村至於小孩嗎,知道要壓歲錢,買新衣服,跟著爸媽走親戚。
回覆列表
過年,俗稱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的“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祭灶儀式過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習俗有放鞭炮,包餃子,守夜,拜年,給壓歲錢,貼春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