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翼少主

    這樣處理符合史實呀!蜀漢在三國中就是先滅亡的,巜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作者雖然尊劉抑曹,但畢竟是歷史小說,總不能妄改歷史大事吧。

  • 2 # 旗幟互娛

    一提到蜀國,大家應該都知道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曾經幫助劉備建立蜀國,雖然在三國裡面力量是最弱小的,但總算是有一席之地。但是,蜀國的命運也是最差的,最先滅亡,這和諸葛亮有關係嗎?難道他的智慧不行了嗎?

    其實,蜀國的滅亡是多方面的,要全怪到諸葛亮身上,阿亮估計得氣活過來。

    關羽失荊州。

    荊州連線魏蜀吳三地,地理位置很重要,那就是蜀國的前線啊,所以,劉備讓二弟關羽去守。結果關羽因為狂妄自大,羞辱東吳。結果,早就有野心的東吳就把荊州給拿下了,還把關羽給殺了。從此,蜀國可謂失去前線的緩衝地。關羽的失敗可謂開啟了蜀國滅亡的第一步,失荊州是關鍵啊!

    劉備發動戰爭。

    為了給二弟報仇,做大哥的那是拼了命的,一定要攻取東吳。結果還沒開戰,張飛就被自己人殺了,軍馬未行,先損一大將,不吉利啊!懷著傷痛的心情,劉備出征了,這次大戰可謂把蜀國的老本都摺進去了,劉備也因為心力憔悴死在白帝城。這就是貿然發動戰爭的後果啊!

    蜀國劉禪無能!

    劉備死了,劉禪上位,可是他知道諸葛亮的厲害啊,所以,凡是都交給諸葛亮去辦。諸葛亮呢還有個毛病,就是事無鉅細,說白了就是不相信人,凡事都是親自去幹,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出力不討好,容易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不出自己的才幹,所以,此時的蜀國國內政治氣候不好。

    諸葛亮用人失察。

    為了與曹魏對抗,諸葛亮確實是盡了全力的,可是用了馬謖,導致街亭失守,這說明諸葛亮的用人出現了問題。最後馬謖還被殺了,打個敗仗就得死,這是好事也是壞事!不過蜀國的大將實在不多,不如留著戴罪立功,可惜。

    所以,綜合來看,蜀國的滅亡不是偶然的,是一步走錯,不痛定思痛,休養生息,一步步走向必然的死亡的。

  • 3 # 小獼猴桃子

    《三國演義》的這樣安排處處體現了作者的高明。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人。

    全書以東漢末年至西晉初的歷史為大背景。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比分。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

    書中重點描述了魏蜀吳三國建國爭霸的故事情節。其中虛實結合,曲盡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根據歷史事實改編的小說。

    作者政治思想傾向於劉備的蜀漢,主要是因為其受傳統正統思想,名正言順的觀念影響。但是作者又不得不依據歷史事實,蜀漢先亡。

    蜀漢先亡存在其必然。

    1、蜀漢經濟人口三國中最弱。戰爭首要因素是經濟基礎,國力強大就要有經濟支撐。所以經濟人口最弱也就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正是落後就要捱打。

    2、地理位置最不利於其成為強國。蜀漢主要位於四川盆地,最強盛時北到漢中,東達湖北以西,南到雲貴。但是這些地方在當時生產力落後,人口稀少,與東面的吳國沒法抗衡,更不用說坐擁中原先進地域的魏國了。

    3、領導者決策部署錯誤。《三國演義》中劉備因為被吳國奪了荊州,殺了關羽,於是舉兵攻打吳國。但是戰前準備,作戰部署都沒有好的方案,因此失敗是必然。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強大的魏國,更是進一步削弱了薄弱的經濟和人口基礎,最先滅亡已成必然。

    所以最後蜀漢先亡,甚至是很多讀者覺得亡的特別窩囊。

    總之,《三國演義》巧妙地抓住了讀者的心理,承正統地安排文章。又更加巧妙地從歷史的基本角度改編。既抓住了讀者的心,又不違背歷史。正是羅貫中構思巧妙,描寫精當的高明之處。

  • 4 # 老韓雲遊記

    客觀事實罷了!作者寫的是歷史小說,又不是奇幻小說。作者雖然尊劉謗曹,但對於劉備的刻畫,也並非盡善盡美,仁愛之中總給人以虛偽的感覺,比如說擲阿斗於地以籠絡人心。正所謂“大奸似忠,大偽似真”不管怎樣,小說中雖是仁愛之人,卻並非單純之人,其人極善偽裝,虛以逶迤!政治就像一個大染缸,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沒有人能絕對坦誠,水至清則無魚。這就是現實!

  • 5 # 人間山水貴

    《三國演義》的作者“尊劉抑曹”的思想並不是因為各方勢力的大小而決定的,而是作者對劉備勢力的由衷欽佩所產生的。而且《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要以史實為依據,各國滅亡時間和主要人物死亡時間都已經固定在了歷史當中,作者不能隨意篡改。

    漢朝時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漢族更因此得名。而且漢朝巔峰國力強盛,威儀天下,四海鹹服,也是中華民族的頂峰之一。這與緊隨西晉統一三國後的五胡亂華形成鮮明對比,使得“人心思漢”。三國中劉備自命是漢室宗親——劉皇叔,又是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建立的政權,而劉備本人比較仁義,再加上劉、關、張三人傳頌千古的兄弟情義,讓後人不僅對劉備政權的失敗比較惋惜。相比較而下曹操雖也是雄才偉略的一方梟雄,但始終比不上劉備正統,而且曹操為人狡詐,所以比較不遭後人喜歡。

    《三國演義》中雖然劉備一方的主要人物最先死亡,劉備建立的蜀漢也最先滅國,但透過作者羅貫中的藝術加工,使得劉備政權的主要人物個性鮮明,蜀國政權的起伏跌宕也格外顯得悲壯。羅貫中所要表述的就是對漢朝國祚沒能延續的感慨萬千,以及對劉備集團的深表同情。

  • 6 # 蔥蔥那年

    三國演義作者肯定劉備,也就是平時講的尊劉抑曹。

    一、來是因為劉備有個重要的身份,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這也是劉備的主要政治資本。軍閥混戰,最後就剩孫、劉、曹三家大,三家之中最又資格一統天下的就屬於劉備了,這是封建社會正統思想。

    二、來是劉備堅持不懈的長期努力的結果。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46歲在荊州時仍然看不到建功立業的任何希望。但是在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後,事業發展的很是迅速,用劉備自己的話說"如魚得水"。

    三、是按歷史年代劉備也是最先去世的。

    四、西晉是取代曹魏政權的基礎上來統一的,如果他不承認劉備(蜀)的正統性,那麼他不成了反賊了嗎?所以為了實現自己的正統性就必須承認劉備(蜀)的正統性。

  • 7 # 書香居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肯定的理由

    1、作者的觀點劉備為漢室正統後裔,作者肯定蜀漢即是與主流觀點一致。

    2、作者既然肯定蜀漢(劉備),必然認同其有可肯定、可尊敬之處。

    3、蜀漢高層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請臥龍;諸葛亮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張飛忠義不二;關羽為後世稱揚讚歎、後人視為忠義敬仰榜樣、被尊為武財神、成為佛教寺院伽藍菩薩等等;趙子龍忠心護主;五虎上將名揚後世。現當代多少文學、影視作品中都紛紛以蜀漢人物作為正面主角進行創作、宣揚。

    第二,尊重歷史。歷史史實確實是蜀漢先滅亡。作者是尊重史實。縱觀人世歷史上下五千年,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無不是朝代興替、此消彼長,各有運數。

    一家之言,共同交流

  • 8 # 進琦

    巜三國演義》的作者雖然尊劉丶謗曹丶淡吳,但劉備不但終究沒有統一三國,而且還最早滅亡的事實,作者再也沒法虛構了。作者雖然安排東吳的呂蒙死也不得好死,但是呂蒙將劉丶諸丶關搞得暈頭轉向的事實也迴避不了。作者也只好去表現亂世出英雄的精彩吧!?

  • 9 # 智勇蔚藍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顯肯定蜀方(劉備)的。因為他有繼承延續漢室的傳統觀念,而劉備又是劉姓漢室的後代,他當然傾向蜀漢劉備,同時盛讚蜀漢最重要也是整亇三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諸葛亮,這是"演義"這種書體允許的。

    然而,作者又不得不讓劉備的蜀國在書中最早復亡。因為這是重大的歷史史實,要有最起瑪的尊重,否則後人對他這部著作也會不尊重的,演義也是有限度的,不可以任意篡改歷史。

  • 10 # 渣哥放映室

    個人觀點:

    《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

    任何文學創作的前提都是要追求歷史和事實的合理性!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深入的瞭解一下三國時期的人物和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 蜀 吳…

    曹魏(220年5月 —266年2月)

    蜀漢(221年5月15日 —263年)

    東吳(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

    這是魏蜀吳三國從稱帝到滅亡的時間!《三國志》有詳細記載…蜀漢263年滅國最早,東吳280年滅國最晚。

    這是歷史不會改變!

    現在來說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偏向劉備而抹黑曹操的原因:

    前文提到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社會動盪,太祖朱元璋剛剛穩定局面,中國百廢待興,漢人奪回政權!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作者只能“向劉而黑曹”。

    劉備何許人也: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大漢正統!皇宮貴族!他一貫作戰口號:“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作者只能向劉…

    但奈何蜀漢短命!

    回過頭來看看曹操: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宦官就是太監。在古代是有很嚴的尊卑階級之分!像袁紹那樣的“四世三公”如果大漢不亡他世世代代都是皇宮貴族,哪有曹操容身之所…

    這點也許是作者羅貫中“黑曹”的原因吧!

    總之一句話:劉備是大漢正統…

  • 11 # 雪流星落

    因為作者要考慮這本著作的整體完整性,其實作者從剛開始就已經給劉備開了金手指,三方中劉備開局最差,曹操背靠曹家夏侯家,孫權也是江東之虎,父兄打下江東基業,給了孫權發揮的空間,而劉備呢?主業編草鞋!

    但是開局不行咱可以開掛啊,“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四人得一得天下,一下給了蜀漢三個!五虎大將,武力值爆表!

    但是,羅貫中開篇就說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漢覆滅的歷史車輪不可阻擋!劉備開局就註定了結局,但是就算失敗,也是樹立一個悲壯的形象,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也全了蜀漢大漢正統的大義!

    小說可以戲說,但是不能亂說,總不能非得讓蜀漢一統天下啊!

  • 12 # 痴痴的遊戲迷

    蜀漢劉備有東漢正統血緣關係,作者肯定在寫作的時候更偏心袒護它,但是歷史就是歷史,蜀漢最先滅亡,作者不可能改變歷史

  • 13 # 手機使用者41498035914

    作者羅貫中的封建傳統意識,在作品中以褒劉貶曹的形式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但他本人是現實主義作家,寫的又是歷史演義,大事件必須尊重事實,所以,蜀最先滅亡。

    作者借蜀國棟樑姜維之口,說出他的觀點:"我計不成,此乃天命也"!原來姜維詐降於鍾會,如能成功,還可復國。誰知關鍵時刻,姜維腹痛如絞,功虧一簣。

    事實上,漢朝已腐朽透頂.縱然諸葛不死,盡其經天緯地之才,也絕無起死回生之術。因為歷史車輪從無倒轉之例!

  • 14 # 傅彧樂園

    1、作者的觀點是以劉備為漢室正統後裔,肯定蜀漢即是與主流觀點相一致。

    2、作者肯定蜀漢(劉備),必然認同其有可肯定、可尊敬之處,但是到了他的後人在治國理政上沒有與時俱進,出現有失誤。

    3、書中描寫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傳統價值觀的生動體現;三顧茅廬發生在南陽,三請諸葛亮千年流傳,孔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張飛忠義不二;關羽為後世稱揚讚歎、後人視為忠義敬仰榜樣。趙子龍忠心護主;五虎上將名揚後世。到把曹操描寫的奸詐陰險,與歷史和三國志有出入。

  • 15 # 王陽培訓

    作者想表達的觀點,我個人且以為作者呢是一種大的歷史觀,就是在開篇那幾句話裡邊,應該就表明白的非常的清楚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裡呢,我想加一個小小的括號,裡邊的內容是沒有重要人物,也沒有小人物,也沒有大人物,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可能改變歷史的程序,一隻小小的蝴蝶在蜀國扇了一下翅膀,可能就引起了吳國的一場動亂。

    我們很多人都以為劉備關於諸葛亮這些是重要人物,是因為我們看電視看的比較多,他們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包括曹操,包括孫權,我們對他們比較熟悉,其實呢這是我們的一個認知偏差,當然這個看法只代表我個人關於歷史呢,沒有是非,無論對錯,我們只是閒聊,希望大家不要生氣。

    歷史上沒有重要人物,現在也沒有重要人物,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著普通人的七情六慾,要不然劉備也不會因為二弟的意外喪命而舉國報復,導致自己中途夭折。沒有人不能死,誰都可以死,如果你看美劇權力的遊戲,你會發現在第1季即將結束的時候,重要的人物居然全都死了,然後第2季重要人物重新粉墨登場,沒關係,歷史就是這樣,只要後人還在長江後浪推前浪,你喜歡哪個浪沒人在意,尤其是浪本身更不在意。

    回到話題本身把它收回來,我覺得作者羅貫中想表達的應該就是三個國家,反覆來來回回相互折吞併,結果自己最後反而被併吞,然後這樣一段故事,僅此而已,在他的眼裡應該是沒有太高的傾向性。當然很多歷史學家可能不同意我這個觀點,包括我們的很多觀眾朋友們也會認為作者更多的是喜歡以漢王劉備諸葛亮為代表的蜀國,我個人呢也比較喜歡他們,因為我看電視看小說,也是作者對他們著墨比較多,這個我能理解。

    我們總是不願意自己的寵物早早的死去,總希望他們能夠陪伴我們一直到老,這是我們的普遍的善良的想法,可以理解。

  • 16 # 路燈下的謊言

    肯定劉備是因為當時的大義,這是儒家思想,是名份。至於劉備為什麼先滅亡,三國開篇就講,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規律。

  • 17 # 明仔列夫

    要看一部作品的主要觀點,可以先從羅貫中的經歷入手。

    羅貫中本來是在施耐庵下幫忙抄寫文書的,得到啟發之下,才自行開始創作《三國演義》,而施耐庵卻因為撰寫了《水滸傳》被朱元璋給關押,羅貫中拜託了劉伯溫才予以放出來。

    羅貫中也是身處於一個元末明初改朝換代的動亂年代,恩師的遭遇加上了自己生活的年代,使得他對三國時代有了自己的獨特見解。

    忠義之士,與亂世梟雄,或者都不能得天下,而能得天下之人,必定是極其能忍的人。如果不是天生心胸廣大之人,那便是一個城府極深,虛偽的小人。

    羅貫中的思想,若能稱王,豈能鬱郁久居人下。若能成人臣,豈能久居人下。大丈夫生於人世間,當以三尺長劍,立不世之功。這三點就是羅貫中整部書想表達的觀點。

    此書是一個定志的,積極向上的一本書,凡事深思力竭,只要有一絲希望便不能放棄。

    當然,羅貫中也並沒刻意地捏造事實,只是針對三國曆史作出了一定的藝術加工使得書可讀性變強而已。很多考究都表明,他還是尊重歷史的。

    作者由始至終,都貫徹著一個思想,那就是——

    當一件事不到最後,千萬不要放棄。因為你成功以後,那就是千秋霸業。盡然失敗,充滿了遺憾。但是,大丈夫輸得起,放得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就必合。既然沒有永恆的事。那麼在歷史上留下燦爛的一筆,那就已經足夠了。縱然是失敗者,然失敗者的精神,也載入了史冊。

    人生不過3萬天,613200個小時,要怎麼活,全靠大家的思維啊!

  • 18 # 羅從相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國就應證了這句話。

    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滅亡,都是良臣先亡,帝王的江山都是良臣將帥奪下來的,沒有良臣將帥的忠勇出力,亡期就到,朝政倒懸。歷史的帝制崩塌都一個樣。

  • 19 # 耕讀齋

    歷史題材的演義,只能在具體故事情節方面增加趣味性,不可能顛倒歷史。史實就是蜀先滅亡,劉備、孔明先死,所以也只能那麼寫了。

  • 20 # 二王子呀

    首先蜀漢,劉備在東漢朝代崩析,地方勢力崛起後一直以皇室正統,中山靖王之後自居,算是出身正,所謂名正言順。作者以蜀漢為主線也很正常,然後蜀漢最先消亡也是根據歷史文獻,順應正常歷史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和領導說想換崗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