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前腰椎不好,最近頸椎也不太舒服,有時候會頭暈,有什麼辦法嗎?
8
回覆列表
  • 1 # 大咖醫

    疾病百科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以中老年人好發,尤其以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的人員為多發。有人做過統計:50歲人群中約有25%的人已發生或正在發生頸椎病,60歲時發病率有50%,而70歲時竟達100%。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大有年輕化之勢,表現以頸部疼痛及上肢疼痛麻木為多。此外,還可以出現頭痛、頭暈、眼花、耳鳴等。頸部疼痛往往表現為頸背部疼痛、痠痛不適,或有背部沉重感,可向頭後部放射。疼痛往往在陰天加劇,受涼易誘發,常因睡眠用枕不當而加重,經熱敷及按摩推拿後好轉。

    罕見病因:

    有些表現症狀上類似“頸椎病”的頸椎疾患實際上可能是頸椎轉移性腫瘤,所以需要警惕警惕頑固的頸椎痛。頸椎轉移性腫瘤多發於中老年人,其主要表現與頸椎病的表現十分相似,易與之混淆,要引起足夠重視,不能麻痺大意。對40歲以上者(無論有無頸椎病),頸椎X線片顯示骨質增生不足為奇,不能單純憑X線片就草率地做出“頸椎病”的診斷。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要切記這一點。頸椎的CT片和磁共振則可以更清楚地反映骨頭破壞以及腫瘤的情況。此外,化驗檢查也可發現,頸椎腫瘤患者多有不同程度貧血、血沉增快等表現。頸部腫瘤絕大多數是轉移性的,原發性惡性腫瘤極少見。轉移到頸椎的惡性腫瘤與原發性癌的性質、發病部位、生長速度及其併發症有關。只有50%的患者能找到原發性癌腫的部位,如肺癌、肝癌等。許多患者以轉移癌的表現為開始,部分患者根據轉移癌的病理檢查才能尋找到原發性癌的存在。因此,“頸椎病”患者進行正規方法治療後沒有效果甚至症狀加重時,就要拓寬思路,尋找病因,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造成不良後果。

    主要頸椎退行性疾病症狀

    一.頸型頸椎病

    1.頸項強直、疼痛,可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不能作點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呈斜頸姿勢。需要轉頸時,軀幹必須同時轉動,也可出現頭暈的症狀。

    2.少數患者可出現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脹麻,咳嗽或打噴嚏時症狀不加重。

    3.臨床檢查:急性期頸椎活動絕對受限,頸椎各方向活動範圍近於零度。頸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鎖乳頭肌有壓痛,岡上肌、岡下肌也可有壓痛。如有繼發性前斜角肌痙攣,可在胸鎖乳頭肌內側,相當於頸3~頸6橫突水平,捫到痙攣的肌肉,稍用力壓迫,即可出現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

    1.頸痛和頸部發僵,常常是最早出現的症狀。有些患者還有肩部及肩胛骨內側緣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這種疼痛和麻木沿著受累神經根的走行和支配區放射,具有特徵性,因此稱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發作性、也可以呈持續性。有時症狀的出現與緩解和患者頸部的位置和姿勢有明顯關係。頸部活動、咳嗽、噴嚏、用力及深呼吸等, 可以造成症狀的加重。

    3.患側上肢感覺沉重、握力減退,有時出現持物墜落。可有血管運動神經的症狀,如手部腫脹等。晚期可以出現肌肉萎縮。

    4.臨床檢查:頸部僵直、活動受限。患側頸部肌肉緊張,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內側緣以及受累神經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壓痛。椎間孔部位出現壓痛並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狀加重具有定位意義。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仔細、全面的神經系統檢查有助於定位診斷。

    三.脊髓型頸椎病

    1.多數患者首先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沉重感,隨後逐漸出現行走困難,下肢各組肌肉發緊、抬步慢,不能快走。繼而出現上下樓梯時需要藉助上肢扶著拉手才能登上臺階。嚴重者步態不穩、行走困難。患者雙腳有踩棉感。有些患者起病隱匿,往往是想追趕即將駛離的公共汽車,卻突然發現雙腿不能快走。

    2.出現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不靈活,寫字、係扣、持筷等精細動作難以完成,持物易落。嚴重者甚至不能自己進食。

    3.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的捆綁感,稱為“束帶感”。同時下肢可有燒灼感、冰涼感。

    4.部分患者出現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如排尿無力、尿頻、尿急、尿不盡、尿失禁或尿瀦留等排尿障礙,大便秘結。性功能減退。病情進一步發展,患者須拄拐或藉助他人攙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現雙下肢呈痙攣性癱瘓,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臨床檢查:頸部多無體徵。上肢或軀幹部出現節段性分佈的淺感覺障礙區,深感覺多正常,肌力下降,雙手握力下降。四肢肌張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躍或亢進:包括肱二頭肌、肱三頭肌、橈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髕陣攣和踝陣攣陽性。病理反射陽性:如上肢Hoffmann徵、Rossolimo徵、下肢Barbinski徵、Chacdack徵。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如果上肢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提示病損在該神經節段水平。

    四.交感型頸椎病

    1.頭部症狀:如頭暈或眩暈、頭痛或偏頭痛、頭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頭暈而跌倒者。

    2.眼耳鼻喉部症狀:眼脹、乾澀或多淚、視力變化、視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霧等;耳鳴、耳堵、聽力下降;鼻塞、“過敏性鼻炎”,咽部異物感、口乾、聲帶疲勞等;味覺改變等。

    3.胃腸道症狀:噁心甚至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噯氣以及咽部異物感等。

    4.心血管症狀:心悸、胸悶、心率變化、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

    5.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有時感覺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經節段或走行分佈。以上症狀往往與頸部活動有明顯關係,坐位或站立時加重,臥位時減輕或消失。頸部活動多、長時間低頭、在電腦前工作時間過長或勞累時明顯,休息後好轉。

    6.臨床檢查:頸部活動多正常、頸椎棘突間或椎旁小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壓痛。有時還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壓等的變化。

    五.椎動脈型頸椎病

    1.發作性眩暈,複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噁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症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

    2.下肢突然無力猝倒,但是意識清醒,多在頭頸處於某一位置時發生。

    3.偶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可出現一過性癱瘓,發作性昏迷。

    頸椎退行性疾病治療方法

    根據世界脊柱學會會長Tomas Kung 編著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16版》,目前頸椎病的治療主要分為中醫治療、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三大類,其中中醫治療、保守治療屬於非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之分。大部分頸椎病患者經非手術治療效果優良,僅一小部分患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而需要手術治療。

    中國頸椎病診治部分代表人物介紹田偉:頸椎疾患、脊柱微創、脊柱側彎、腰椎管狹窄、椎管內腫瘤、脊柱外傷骨折等脊柱外科疾病、骨科精準手術國際大師【所屬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人物概述】全國脊柱外科的頂級專家、全國骨科的掌門人。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榮譽院士,亞洲計算機輔助骨科學會(CAOS-Asia)第八屆主席,第三屆亞洲頸椎外科研究會(CSRS-Asia)主席,國際脊柱創新學會(ISASS)常委和中國分會主席,香港骨科醫學院榮譽院士,第17屆國際計算機輔助骨科學會(CAOS-International)主席,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外科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殘聯脊柱脊髓損傷委員會副會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央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中國“百千萬”跨世紀人才。 田偉教授完成的世界首例骨科機器人輔助上頸椎手術,充分體現了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技術優勢,擴充套件了骨科手術機器人適應徵範圍,是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最高水平。 田偉教授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計算機輔助骨科領域傑出的創新者和開拓者,雖然歐洲醫生最早將計算機輔助導航技術應用於骨科臨床,但由於存在操作繁瑣、適應徵不明確、臨床精度不達標等問題,沒有將這一技術真正開發成熟,田偉教授實現了技術突破,使這一技術在國際上被越來越多醫生所採用,此外,田偉教授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骨科手術機器人效能指標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引領國際計算機輔助骨科技術的學術發展方向,代表這一領域的最高水平。【學術職務】2017年9月榮獲北京積水潭醫院田偉院長被授予“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榮譽院士”稱號,這也是國際上外科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第17屆國際計算機輔助骨科學會(CAOS-International)主席(2017年6月當選),國際脊柱創新學會(ISASS)常務委員和中國分會主席、香港骨科醫學院榮譽院士、美國骨科學會(AAOS)會員,亞洲計算機輔助骨科學會(CAOS-Asia)第八屆主席,第三屆亞洲頸椎外科研究會(CSRS-Asia)主席。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外科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計算機輔助外科技術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殘聯脊柱脊髓損傷委員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骨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診療特長】上頸錐的不穩定手術治療,脊柱側彎的矯正;擅長於各種脊柱微創手術,腰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疾患,脊柱的外傷骨折的治療,脊柱韌帶骨化症的治療和椎管內腫瘤的治療;採用微創及鏡下手術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症、頸、胸、腰椎外傷骨折、韌帶骨化症的治療。 率先在國內使用手術放大鏡和顯微鏡、纖維頭燈和微型磨鑽開展脊柱外科手術,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率先開展了頸椎椎弓根固定等脊柱外科導航手術,SLAC手術,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頸椎珊瑚人工骨及鈦鋼板固定等多項具備國際水平的脊柱外科技術。他以手術層次清晰,手術細緻認真,技術高超著稱,被CCTV《人物》欄目譽為中國“骨科雕塑大師”。 在國內首先開始探索計算機導航系統在脊柱外科的應用,已經成功進行了3310例導航手術。 2015年8月完成了世界首例基於術中實時三維影像的機器人輔助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微創內固定手術,術後第二天患者即可以正常下地行走。六天後又為一位複雜上頸椎畸形伴顱底凹陷的患者成功實施了世界首例寰樞椎經關節突螺釘內固定手術,該團隊又一次征服了上頸椎畸形這一脊柱外科領域最為複雜的手術。 他創新發展骨科計算機輔助微創手術理念,制定國際首部計算機導航技術行業標準,其研製的國際首臺通用型骨科手術機器人,可完成四肢創傷、骨盆骨折、脊柱退行性疾病等多種骨科手術,精度誤差小於1.0mm,2015年成功實施了世界首例機器人輔助上頸椎手術,效能指標及臨床效果達世界領先水平,其傑出成就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和稱讚。

    袁文:頸椎病、頸椎傷病、胸腰椎複雜疾患、嚴重脊柱韌帶骨化、複雜脊柱脊髓損傷、脊柱骨折脫位、上頸椎傷患、脊柱翻修國際名醫【所屬醫院】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人物概述】美國頸椎外科研究學會(CSRS)會員,北美脊柱外科學會(NASS)會員,國際AO會員學會會員(AOAA),AO國際基金會全球理事,AO國際脊柱中國理事會前任主席,國際脊柱功能重建學會中國分會常務委員,華裔骨科學會脊柱外科分會主席,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頸椎工作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脊柱外科學組副組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學術職務】美國頸椎外科研究學會(CSRS)會員,北美脊柱外科學會(NASS)會員,國際AO會員學會會員(AOAA),AO國際基金會全球理事,AO國際脊柱中國理事會前任主席,國際脊柱功能重建學會中國分會常務委員,華裔骨科學會脊柱外科分會主席。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脊柱外科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頸椎工作組組長。全軍骨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脊柱外科學組組長,全軍顯微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脊髓損傷專業委員理事,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計算機輔助外科技術分會常務委員。【診療特長】在頸椎傷病、胸腰椎複雜疾患診斷與治療、枕頸部疾患的診斷與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嚴重脊柱韌帶骨化、複雜脊柱脊髓損傷、脊柱骨折脫位、上頸椎傷患、脊柱翻修等複雜傷病的診治也具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擅長頸椎疾患的診治,對頸椎病的病因、診斷與治療,尤其是頸椎傷病的發病機理和手術療法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王巖: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腰椎病、頸椎病及脊柱側凸矯形、股骨頭壞死診治國際大師【所屬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人物概述】國際骨科著名專家,亞太關節外科學會(APAS)主席、國際脊柱側彎SRS學會ActiveFellow,美國髖關節外科(AmericanHipSociety)HonoredMember,SICOT,EFFORTCorrespondingMember,全球華裔骨科學會(CSOS)主席、全球華裔骨科學會(CSOS)主席、亞太關節外科學會主席、亞洲關節外科學會(ASIA)創始主席,中國醫師學會骨科醫師分會第四屆委員會會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前主任委員,第一屆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組骨關節炎工作組名譽組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脊柱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骨迴圈骨壞死專業委員會顧問。創新設計了系列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治療方法。將記憶金屬棒與現代三維矯正固定技術相結合,研製出了獲得突破性進展的國內外首創新型脊柱內固定矯形器治療脊側凸畸形。在亞洲率先開展人工頸椎間盤植入術治療頸椎病。主持"第二代國產新型人工關節的設計、研製及臨床應用"工作。完成世界上首例同時置換四個大關節-雙髖和雙膝關節同時置換手術。國內率先開展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鬆動、感染或失敗後的人工關節翻修術。首創神經轉位重建截癱患者部分神經功能的基礎及系列臨床創新應用。採用脊髓損傷平面以上的正常周圍神經轉位,來恢復脊髓損傷以下的部分重要神經功能,是目前最現實和最有效的方法。【學術職務】亞太關節外科學會(APAS)主席、國際脊柱側彎SRS學會ActiveFellow,美國髖關節外科(AmericanHipSociety)HonoredMember,SICOT,EFFORTCorrespondingMember,全球華裔骨科學會(CSOS)主席、全球華裔骨科學會(CSOS)主席、亞太關節外科學會主席、亞洲關節外科學會(ASIA)創始主席、國際矯形外科及創傷學會(SICOT)CorrespondingMember、歐洲國家矯形及創傷學會聯盟(EFORT)CorrespondingMember、美國骨與關節醫師協會(ABJS)ActiveMember、北美脊柱外科學會(NASS)ActiveMember、美國髖關節學會(HipSociety)HonoraryMember。中國醫師學會骨科醫師分會第四屆委員會會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前主任委員、第一屆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組骨關節炎工作組名譽組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脊柱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骨迴圈骨壞死專業委員會顧問。【診療特長】擅長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脊柱側彎、強直性脊柱炎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膝關節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的人工髖膝關節置換。是國內完成人工關節置換、頸椎病及脊柱側凸矯形的治療手術最多的醫生之一,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部分專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內完成人工關節置換、頸椎病及脊柱側凸矯形的治療手術最多的醫生之一,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部分專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擅長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脊柱側彎、強直性脊柱炎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膝關節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的人工髖膝關節置換。創新設計了系列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治療方法。將記憶金屬棒與現代三維矯正固定技術相結合,研製出了獲得突破性進展的國內外首創新型脊柱內固定矯形器治療脊側凸畸形。在亞洲率先開展人工頸椎間盤植入術治療頸椎病。主持"第二代國產新型人工關節的設計、研製及臨床應用"工作。完成世界上首例同時置換四個大關節-雙髖和雙膝關節同時置換手術。國內率先開展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鬆動、感染或失敗後的人工關節翻修術。首創神經轉位重建截癱患者部分神經功能的基礎及系列臨床創新應用。頸椎病治療案例

    3D列印:

    1、仁濟:首例3D列印輔助救治複雜頸椎畸形脫位患者:仁濟醫院脊柱外科沈洪興主任與放射科合作,將數字導航理念與最新3D列印技術相結合,首次列印複雜畸形脫位患者的頸椎模型,在麻醉科和ICU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實施手術,徹底解決了該患者複雜畸形和上頸椎脫位所致頸脊髓重度壓迫,消除其癱瘓症狀,外觀也得到明顯改善,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作為國際頸椎研究學會(CSRS)的中國第二位會員、亞太頸椎研究學會(CSRS-AP)創始委員以及全國數字骨科學會的常委,沈洪興主任提出要適應精準外科和微創外科的發展,提出精確診斷與最優治療的概念,要將數字骨科理念及其導航技術和3D列印技術應用到複雜的畸形手術中,期待以最小的創傷,最安全的手術,最短的住院時間,最優質的治療來解除患者的病痛。

    2、劉忠軍團隊世界首例上頸椎大跨度3D列印人工頸椎獲得成功:2016年11月15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劉忠軍教授為一位頸椎惡性腫瘤患者實施了世界首例包括樞椎的4節頸椎切除手術,併為患者雲女士安裝上世界首個涉及上頸椎的大跨度3D列印人工頸椎。12月8日,患者出院,恢復狀態良好。據瞭解,人的頸椎由7節組成,其中兩節上頸椎不僅形態特殊,而且承擔著頸椎活動範圍的50%。上頸椎對應的頸脊髓內有心跳、呼吸中樞,一旦損傷,人會立即死亡。此次患者罹患的脊柱腫瘤為脊索瘤,是一種惡性腫瘤,腫瘤侵犯累及的4節頸椎中包括一節上頸椎。這種情況,從醫學上來說,手術切除腫瘤仍是最主要方式。而手術,至少要連續切掉1節上頸椎和3節下頸椎。這種大跨度的頸椎切除後重建手術世界罕見,可施行手術的醫院、醫生,世界上也寥寥無幾。不應用3D列印技術,手術後頸椎結構難以重。11月22日,距離手術結束一週後,這位患者在3D列印頸椎的幫助下已經可以起床活動,這在3D列印技術出現之前,幾乎很難做到。“這是世界首例包括上頸椎在內的四節頸椎切除手術,也是全世界首次用如此大跨度的3D列印內植物修復頸椎。做這麼大跨度的頸椎切除,如果沒有3D列印技術,我們現在找不到合適的固定器械。”劉忠軍說。3D列印作為一種新技術,從概念的提出到現在已有35年,但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不過短短數年。而劉忠軍團隊將其應用在頸椎手術及修復,則是世界醫療領域首例。該技術的關鍵是無限接近地複製所需修復的人體組織,並重建該組織,患者術後的恢復情況相較前期的鈦網修復,在安全性、修復效果等方面有著質的提升。“像這樣的定製化3D列印人工樞椎,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完成了6例,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都獲得了很好的結果。全世界目前沒有哪家醫院能做到如此”,劉忠軍教授說,“像這個包括上頸椎樞椎的4節內植物為個體定製,因為每個人情況不同,所以只能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定製。”這個定製化3D列印椎體最大亮點是設計成海綿狀的微孔結構,這就意味著整個內植物都是由微孔組成的。目的是讓人的骨頭可以直接長到微孔裡面,與內植物實現融合。“3D列印可以使原來無計可施的疑難疾病,找到治療辦法,已有治療方法的,得到進一步改進,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劉忠軍說。2009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將3D列印技術引入骨科領域,經過跨學科、跨領域合作,歷經多年的研製及臨床觀察,終於在他們手中誕生了世界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並於2014年7月成功為一名惡性腫瘤患者植入世界首個3D列印樞椎椎體。該團隊研製的3D列印人工髖關節產品是我國首個獲得CFDA註冊批准的3D列印人體植入物,於2015年獲批;2016年世界首例3D列印人體植入物——人工椎體獲得CFDA註冊批准。這不僅是世界首例獲得註冊的3D列印人工椎體,更標誌著我國在3D列印植入物領域已居世界領先水平,中國製造未來將造福更多患者。目前,經CFDA註冊批准的3D列印人體金屬植入物僅此三項,均為劉忠軍團隊研發。

    手術治療:

    1、上海中山醫院董健團隊:可降解的複合奈米級頸椎融合器有望臨床應用:該型頸椎融合器不僅具有生物活性,可有效促進骨融合,具有良好的體內生物相容性,能維持固定所需的強度,不用外加鋼板螺絲釘,更重要的是骨融合完成後,人體不再需要它時,就“功成身退”,融合器會被降解吸收,不再留在體內。傳統手術中為確保脊柱的穩定性,常需要置入金屬或者高分子材料聚醚醚酮(簡稱PEEK)椎間融合器。但是這類融合器材料存在三個主要缺陷:一是由於不可降解,將長期留存於體內;二是因為缺乏生物活性,不利於有效的骨融合。這一發明解決了上述三大缺陷。

    2、 新橋醫院周躍成功用微創手術完成高難度頸椎內固定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無需像傳統頸椎手術那般需要125px左右長的手術切口,只需一個5mm直徑大小的微創手術通道就能完成頸椎內固定手術。2017年4月7日,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骨科專家藉助一套手術“天眼”和經皮內窺鏡系統,成功為1例頸椎病患者完成了高難度後入路經皮內窺鏡下頸椎微創手術。該手術同時向全國各地的1000餘位臨床骨科醫生進行了全程手術直播,將該技術推廣全國。2017年4月11日,患者出院,恢復正常工作。患者,男,56歲,其頸6/7椎間盤脫出,並伴有手臂和手指麻痛症狀,當地醫生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瞭解新橋醫院骨科能採用最新的微創技術進行手術治療後,便前來求治。據瞭解,像該例患者的頸椎病,臨床上傳統採取頸椎前路開放式手術。但該院周躍團隊採取後入路經皮內窺鏡下頸椎微創手術,無需大切口將患者頸椎直接暴露在醫生術野中,只需將手術前影像檢查資料錄入導航系統,藉助導航裝置和術中O型臂一次性透視,完成經頸椎後側精準設計手術入路,從而繞開了頸椎前方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精妙地透過頸椎椎板之間的狹小間隙,在患者頸椎後側建立一個5mm直徑的微創手術通道,直接進行病變髓核組織的摘除。相較於傳統的開放式骨科手術,該手術方式在手術中不會破壞頸椎的骨結構,因此無須置入人工椎間盤和置入鈦合金鋼板進行內固定。該手術對患者的創傷明顯減小,因此,患者在手術後第2天便能下地行走。

    3、周躍團隊開展脊柱(頸椎、腰椎等)微創手術水平達國際先進水平: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第35屆國際微創脊柱外科學會年會(ISMISS)上,該校新橋醫院骨科主任周躍教授以全票透過,被正式任命為該學術組織2017至2020年侯任主席,並將於2020至2023年擔任協會主席。據悉,這將是自該國際學術組織成立近30年來,第一位華人擔任該主席的職位。國際微創脊柱外科學會是世界最早的微創脊柱學會,在國際微創脊柱外科領域具有深遠影響,椎間孔鏡的先驅Dr.Hijikata和Dr.Kambin均為該學會創始人,許多歐洲發明的新產品或技術會在此平臺上交流和學習。2017年1月17至21日,第35屆國際微創脊柱外科學會年會在美國芝加哥召開,邀請了來自美國、德國、義大利、墨西哥、日本、法國、韓國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講者,共計230餘名當今國際脊柱微創領域領軍人物參會。會議重點圍繞最新微創脊柱外科手術技術和經驗進行了主題彙報和交流,周躍教授在會上以 “A Novel Tubular Endoscopic System via the posterior Approach f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為題作了主題學術交流。據悉,2008年,由周躍教授牽頭成立的“脊柱微創手術機器人”課題組獲得了重慶市國內合作重大專案的支援。兩年後,在多領域專家的共同努力下,機器人終於發明成功,並已進入前期臨床試驗。這一研究成果榮膺《科技日報》社組織評選的2010年度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4、長征醫院葉曉健:用“微創”精神做頸椎腰椎手術,創口1cm,當天能出院!國內領先:

    小小的內鏡,1cm,對面板、肌肉、骨骼創傷非常小,手術過程基本不出血,就能達到大手術的效果!這個神奇的內鏡,集成了工作通道、光學通道、攝像通道,甚至還有水流沖洗系統等等。神奇手術如何練成,能否包治百病?

    葉曉健,30多年來一直從事脊柱外科臨床和教學科研工作,作為長征醫院脊柱微創中心的創辦人和領軍人,他和同事們一起將長征醫院的脊柱外科打造成全國最大的脊柱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之一。

    葉曉健說,在這裡,脊柱外科每年的手術檯數可達到7000-8000臺,由於硬體和人才條件充裕,在這裡,幾乎所有型別的骨科治療方式都能開展。而葉曉健致力十多年的脊柱微創手術,如今在國內已處於頂尖水平。

    葉曉健認為,外科的整體發展趨勢是向著符合“精準醫療”概念的微創技術發展的,脊柱外科所有里程碑式的事件,基本上與微創技術密切相關。

    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

    一名做頸椎微創手術的患者,在術前一側上肢痛到想將胳膊卸掉,夜間根本無法入睡。做微創手術時採取用清醒狀態下的區域性麻醉,患者在手術的過程中,就已經感覺到一下子不痛了,在整個手術過程中,能和外科醫生互動反饋。手術之後,由於創口極小,患者當即就能下地活動了。

    目前,葉曉健的科室裡,許多這樣的微創手術已經可以達到了日間手術的標準——也就是說患者在手術完成的當天就可以回家。

    對於入院患者來說,微創手術的優勢也一樣是明顯的——同樣的疾病,行微創手術的患者,比行創面更大的一般手術的患者,恢復速度大約快2-3倍,能下地行走的時間平均要快1周。微創手術的手術時間也相對更短一些,每個節段平均只要30-60分鐘,多個節段或大一些的微創手術大多能控制在2-3小時。 葉曉健說,做任何外科手術都應該懷著“微創”的精神,去小心的處理病灶,想一想能不能讓患者創口更小、組織器官保留得更完整,微創並不僅僅停留在術式層面,還應該擴充套件到醫者行醫的準則上。甚至,他還說,希望將來,患者都不需要做任何手術就能把病治好。當然,這種微創手術如今並不能包治百病。在葉曉健的團隊裡,這種手術主要用於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頸椎病等,但目前像腫瘤、外傷、結核等疾病如何使用現代的微創技術來治療仍在開拓階段。

    5、華西技術走向世界!骨科劉浩教授受邀赴美國講授Prestige-LP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技術:

    基於在人工頸椎間盤置換(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CDR)領域取得的突出成績,近日,華西醫院骨科劉浩教授作為中國醫師代表受孟菲斯醫學教育和研究中心(Medical Education & Research Center in Memphis, MERI)邀請,赴美國講授人工頸椎間盤置換相關技術、分享手術經驗。

    手術量全球首位

    劉浩教授作為國內ACDR手術的開拓者之一,截止目前已成功完成651例Prestige-LP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手術量位居全球首位!

    此外,劉浩教授主導研發的國產人工頸椎間盤Pretic-I填補了國內空白,該人工頸椎間盤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並已完成臨床試驗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各項指標完全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標準,提升了華西醫院ACDR技術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關於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技術

    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技術是近年來脊柱外科的最新技術,其難度在於如何在徹底解除頸脊髓神經壓迫的同時讓置入的人工椎間盤盡最大可能模擬正常椎間盤的穩定和活動功能。

    劉浩教授團隊為攻克技術難點,在人工間盤置入後的活動、頸椎軸線的平衡、減少異位骨化、板骨介面的結合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研究和解決方案。

    MERI為美國著名的脊柱外科培訓中心,美國最先進的脊柱外科技術均首先在該中心對醫生培訓。

    此次受邀,顯示華西醫院ACDR技術已經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

    非手術治療:

    1、賀石生:頸椎病各不相同 治療也需“個性化”:科學研究表明,由於個體差異、頸椎曲度、畸形、頸椎病的發病節段以及嚴重程度不同,每個人的牽引角度、重量、時間是不同的。頸椎牽引應當走入“個性化”的時代,患者不僅可以在家治療,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隨訪調整。為了配合應用“個性化”的家庭頸椎牽引治療方案,十院脊柱外科團隊歷經十二載,從頸椎生理解剖、生物力學、影像學、人體工程學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臨床試驗,開發出了一套可調角度頸椎牽引器。“個性化”治療是今後頸椎牽引的發展方向,在牽引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牽引的角度、牽引的時間和牽引的重量,每個患者都有不同的個性化治療方案。由於身高、體重、體型的不同,每一位患者的最適牽引角度也不一樣。另外,根據頸椎病的型別和發病節段,牽引角度要發生相應變化。隨著疾病的變化,牽引引數也會及時調整。目前,個性化牽引的一個週期一般是四周,每天牽引一到兩次,每次90分鐘,或者兩次各45分鐘,專業的治療團隊會全程隨訪患者的治療方案,包括資料的採集,定期的角度的調節,牽引重量的調整和後期的病程隨訪記錄等。

    頸椎病的預防

    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促進椎間盤退行性變的一些因素,則有助於防止頸椎退行性變的發生與發展。

    一.正確認識頸椎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頸椎病病程比較長,椎間盤的退變、骨刺的生長、韌帶鈣化等與年齡增長、機體老化有關。病情常有反覆,發作時症狀可能比較重,影響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懼悲觀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過且過的心態,放棄積極治療。

    二.關於休息

    頸椎病急性發作期或初次發作的病人,要適當注意休息,病情嚴重者更要臥床休息2-3周。從頸椎病的預防角度說,應該選擇有利於病情穩定,有利於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為佳。枕頭的位置、形狀與選料要有所選擇,也需要一個良好的睡眠體位,做到既要維持整個脊柱的生理曲度,又應使患者感到舒適,達到使全身肌肉鬆弛,調整關節生理狀態的作用。

    三.關於保健

    1.醫療體育保健操的鍛鍊

    無任何頸椎病的症狀者,可以每日早、晚各數次進行緩慢屈、伸、左右側屈及旋轉頸部的運動。加強頸背肌肉等長抗阻收縮鍛鍊。頸椎病人戒菸或減少吸菸對其緩解症狀,逐步康復,意義重大。避免過度勞累而致咽喉部的反覆感染炎症,避免過度負重和人體震動進而減少對椎間盤的衝擊。

    2.避免長期低頭姿勢

    要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銀行與財會專業人士、辦公室伏案工作、電腦操作等人員,這種體位使頸部肌肉、韌帶長時間受到牽拉而勞損,促使頸椎椎間盤發生退變。工作1小時左右後改變一下體位。改變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如臥在床上閱讀、看電視等。

    3.頸部放置在生理狀態下休息

    一般成年人頸部墊高約10公分較好,高枕使頸部處於屈曲狀態,其結果與低頭姿勢相同。側臥時,枕頭要加高至頭部不出現側屈的高度。

    4.避免頸部外傷

    乘車外出應繫好安全帶並避免在車上睡覺,以免急剎車時因頸部肌肉鬆弛而損傷頸椎。出現頸肩臂痛時,在明確診斷併除外頸椎管狹窄後,可行輕柔按摩,避免過重的旋轉手法,以免損傷椎間盤。

    5.避免風寒、潮溼

    夏天注意避免風扇、空調直接吹向頸部,出汗後不要直接吹冷風,或用冷水沖洗頭頸部,或在涼枕上睡覺。

    6.重視青少年頸椎健康

    隨著青少年學業競爭壓力的加劇,長時間的看書學習對廣大青少年的頸椎健康造成了極大危害,從而出現頸椎病發病低齡化的趨勢。建議在中小學乃至大學中,大力宣傳有關頸椎的保健知識,教育學生們樹立頸椎的保健意識,重視頸椎健康,樹立科學學習、健康學習的理念,從源頭上堵截頸椎病。

  • 2 # 太原疼痛

    腰為人體最大的承重樞紐關節,承擔上半身重量下傳重力於骨盆下肢,所以腰部肌肉儘管粗壯,但還是最容易勞損而形成病理損害。統計所得,慢性疼痛患者8成從腰疼開始,剩下的不到兩成從頸椎開始蔓延全身,頸椎也是承重樞紐關節,承擔頭部重量下傳於胸椎,多方向運動說明有多方向肌肉牽拉運動,但這些肌肉大多纖細,不如腰部肌肉粗壯,也容易勞損,但比例低於腰部肌肉發病率。近年來隨著低頭族增多,過度勞累頸部肌肉,使得頸肌發病率大大提升。其餘慢性疼痛所佔比例很少,多有外傷引起的後遺肌肉病態,類似勞損形成的病理損害,也就是慢性疼痛。

    肌肉在多次重複或持續一個動作中容易勞損,多次勞損後容易在肌肉根形成無菌性炎症,炎症刺激神經末梢產生疼痛(這個疼痛在人體感受閾值之下為酸脹困),疼痛刺激肌肉產生痙攣縮短產生異常的牽拉力度。這個病態牽拉力,打破了人體原有的健康平衡狀態,而且日夜不息,力雖不大,但從此開啟破壞人體健康平衡狀態的歷程。病肌牽拉骨骼,使得同一骨頭上附著的其他肌肉也被動牽拉,日久也勞損進入病理損害流程,於是病態肌肉增多,慢性疼痛開始周身蔓延;病肌牽拉骨骼,使得關節上下骨面扣合力度超過原有健康的正常值,日久關節病理改變,上下椎骨壓緊促進椎間盤加速老化加速突出;病肌痙攣後僵硬,病肌自身微迴圈受阻變差,肌肉溫度降低、營養不良耐力變差,同時病肌壓迫周邊組織改變環境的微迴圈,其中經行的各神經也需要血液滋養,但受到病肌壓迫和微迴圈供血不足,神經自身功能變差,導致神經所控制的各器官也出現功能異常。這就是軟組織勞損後病理損害的發病流程,病肌根無菌性炎症是導火索,病肌病態牽拉力是病理發展的直接動力因素。

    透過上述慢性疼痛的情況分析和病理分析可知,慢性疼痛8成開始於腰疼,不到2成起始於頸疼,少數病理始於老傷後遺部位,這些始發部位病態肌肉慢慢發展蔓延至周身。病態肌肉牽拉力一步一步影響牽拉健康部位的骨骼和肌肉,使得這些健康肌肉日久也勞損進入病理改變流程。以腰疼為例,腰疼日久,下傳於腿導致腿疼;前傳於腹,導致腹部各器官功能異常,如腸胃毛病;上傳於胸背,背部因為骨性結構緊湊穩定,病力經此改變各結構的變動空間不大,所以一般沒有明顯症狀,但病力可以藉此道繼續傳導,腰背頸是一條路線,腰背肩是一條路線。在導致腰疼的病肌中,這些病肌痙攣縮短牽拉,可牽拉腰臀部上下前各方向肌肉,於是病力就各個方向傳導。在傳導路線中,那個部位薄弱,就最先表現出病態改變,其他部位即使健康耐抗病力影響,但只是時間問題,只要病根病力不斷,病力傳導發展路線中的健康組織也會必然被慢慢損耗直至不耐受後發病。

    所以,人體是一個整體,而非各個單獨部位的無關組合,一個部位勞損後的病理變化形成的病態牽拉力,必然會朝著各方向蔓延開來,但受到各部位健康度不一樣耐受力不一樣的影響,慢性疼痛呈現跳躍式的各點單獨發病的假性無關表現。甚至,可以起始發病部位症狀輕,後發病部位病症重,這就需要專業軟外醫生具體鑑別診斷病力的來龍去脈,從病力源頭治療,從而為斷根治療做好準備。

    綜合分析本病例,腰疼日久頸疼,另外應該還有背困肩臂輕微疼困,腹部腸胃功能也會不好。臀腿健康度高點,但也會有不適感,日久也會出現涼困疼感。首發病部位確定為腰部,治療頸椎斷根療法先從腰部開始,其他部位表現不明顯,說明病理改變輕微,腰部治好阻斷病力傳導,這些輕微部位自然復健。

    治療方向:

    1、病態肌肉是在肌肉根上的骨面處有無菌性炎症,炎症刺激神經末梢產生疼痛,疼痛導致病肌痙攣縮短後產生牽拉力,這個牽拉力開始發揮影響慢慢傳導到身體遠端。所以治療必須找見首發部位的病態肌肉,按摩針灸都可,但絕對要處理到病肌根上骨面處,驅散炎症,才能讓病肌復健。病肌復健後,就打破慢性疼痛的發展基礎,治好腰疼,甚至不治頸疼也可復健。

    2、區域性治療,不追求斷根。頸部有肌肉勞損病理損害,病肌痙攣僵硬阻礙微迴圈,阻礙腦部供血,出現頭暈頭疼頭悶。同樣是找見病肌,對病肌跟上的骨面的炎症做驅散處理。但即使治好,但腰疼導致病力持續上傳於背頸部,日久還會復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悟人生,生命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會觸景生情,感慨以前的時光,這裡面有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