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惡趣歷史談
-
2 # 搞哥讀史
說到中國歷史上荒淫無道的殘暴昏君,大多數人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人物,應該都是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也稱商紂王。儘管夏桀這位暴君的歷史比紂王早,殘暴程度也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仍然無法超越紂王在百姓中的知名度,這也主要是拜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封神演義》所賜。
無論是在正史還是小說中,紂王都是一個惡到了極點的人物,窮兵黷武、沉迷酒色這些都是小事,可怕的是對王公大臣剖心挖眼、砍足刳婦,一件比一件駭人聽聞,最終引發民憤,使有德之君周武王推翻了殷商的統治。
可能世間的確存在如此純粹的惡人,但若紂王真的殘暴無能,也不可能在君王的位子上坐足30年。於是近代以來有些學者對紂王的一些“黑歷史”提出了質疑。其中郭沫若、胡適、顧頡剛等著名學者,都曾撰文給紂王“翻案”。
首先,關於紂王的黑歷史是隨著時間越描越黑的。在最早周朝的《尚書》當中,列舉了紂王的6大罪狀,比如酗酒,信婦人,信鬼神等,其實這些罪狀在殷商的文化傳統中並無不妥之處。但是到後來的西漢、東漢、西晉、東晉,紂王的罪狀竟然還能不斷增加,所謂的剖腹取胎,炮烙蠆盆等神奇典故,都是後來才有的,不得不令人懷疑是別有用心的人往紂王身上潑髒水。
其次,殷商的滅亡很可能是內鬥激化的結果。帝乙和紂王的母親有3個兒子,紂王排行老三。帝乙立紂王為接班人的原因,主要是紂王兩個哥哥出生時他們的母親還是妾,到紂王出生時已經扶正為王后,因此紂王雖然最小,反而成了唯一的嫡子。他的哥哥,微子啟,就是後來脫光衣服向周武王投降,建立宋國的國君,很可能就是因為立儲的問題與紂王爭鬥,埋下了後來殷商內部分裂的伏筆。
最後,還有後世人們常常作為紂王荒淫證據的“酒池肉林”故事,其原型是《史記》中記載的“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閒,為長夜之飲。”但實際上在殷商的奴隸社會時期,這只是當時祈禱來年豐收,王國人丁繁衍的一種禮儀。後人用儒家禮教的眼光去評判先人的禮制,得出紂王荒淫的結論,顯然是不妥當的。
在歷史上,紂王在年輕時是個有為之君,尤其在開拓東南地區,促進民族融合方面居功甚偉。但到了晚年,紂王開始怠於政事,導致內部分裂勢力膨脹,加之連年征戰損耗過大,被周朝一舉推翻。毛主席也曾經評價道:“紂王很有本事,是個能文能武的人。”只是由於我們成王敗寇的歷史傳統,加上小說的渲染抹黑,以致他最終成為了中華民族心目中暴君的代名詞。
-
3 # 歷史研習社
作為殘暴昏庸帝王的代表,商紂王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酒肉池林、殘暴成性、殘害忠臣、重用奸佞、窮兵黷武、肆行征伐,暴君應該有的特徵商紂王都具備了,寵愛妲己、挖心比干更是飽受後人詬病。商紂王也不出意料地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後人指責君王殘暴就形容他像紂王一樣。
實際上商紂王本名為辛,商朝人稱呼其為帝辛。根據《荀子》、《史記》記載,帝辛長相出眾、聰明過人、力大無窮。商紂王或殷紂是周人對帝辛的侮辱、蔑視性的稱呼。《說文解字》有言:“殘忍捐義曰紂”,意思大概就是兇惡的壞蛋被稱為紂。那麼商紂王真的那麼壞嗎或者說真的那麼一無是處嗎?
歷史上有很多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子貢就在《論語》子張篇中說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大概意思就是,紂王並沒有後世所說的那麼不好。宋人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提出紂王大興土木、營酒池肉林、沉迷女色、殘害忠良等一系列罪名是後世史學家刻意模仿暴君夏桀的暴行的觀點,因為他們的罪行如出一撤。宋人李慈銘則認為,紂王的主要罪行——比干、寵妲己、拘押文王等等,和後世的暴君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著名的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中詳細考證了歷史上與紂王相關的罪狀的出現順序,得出紂王的罪狀是歷代積累起來的結論,其中許多罪狀多為不實之詞。《尚書》列了紂王六大罪狀,分別是酗酒,不用貴戚舊臣,登用小人,聽信婦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
在當時重宗法重祭祀的情況下,紂王的這些行為是有些過分,但放到後世來看卻不是特別重大的問題。春秋時期,《論語》中出現了“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三項罪名。戰國之際,紂王的罪名突然就變多了,臭名昭著的"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就是韓非子提出來的。到了西漢,他的罪名就更多了,再到東晉,罪名還在增加,於是乎紂王的罪行已經多到不行了。
罪名是後世累積的並不代表著紂王就不壞,他自負不聽諫言、極盡奢侈、外肆征伐等等都是事實,只是他並沒有後世人說的那麼不堪,他也有功勞。紂王繼位後曾率兵攻打東夷,最終平定東夷,開拓了今山東、淮河下游和長江流域。中原文化進一步傳播開來,這也有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而紂王不用舊臣,用地位低微之人實際上也是可以招攬人才的。只是,人身後的功過不得不由後人評說。
參考資料:
張鍇澤:《重新認識商紂王的歷史功績》
朱添:《從考古看商紂王之最》
-
4 # 聞史知古事
商紂王昏庸,多是因為“封神演義”的出名。但是歷史的商紂王究竟有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壞呢?其實也不盡然。
孔子著名的大弟子子貢曾說過: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就是說“殷紂王的不善,不如傳說的那樣嚴重。因此,君子非常憎惡居於下流,〔一旦居於下流,〕天下的一切壞事〔壞名〕都會歸到他的頭上來。”
先來說說“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提拔外來逃臣中的飛廉、惡來為將”
紂王因為依照商朝禮法登基時,作為同母同父的兄長微子卻依照禮法是為庶子不能繼承皇位,所以微子對於紂王可謂是恨之入骨。王叔比干,重臣箕子等和微子多有交集,如果紂王不處理了這些人,讓自己的心腹頂替,自己將受制於人,說不定會成為一個傀儡君王。雖然採取的是高壓手段,但是一代明君李世民還發動過“玄武門之變”。就是因為這一夥人的存在,他們在眼看要失敗了,竟然勾結周軍,引周軍前來對付商王朝。
再來,紂王長年征戰造成百姓民不聊生。
但是要知道,當時紂王的主要作戰物件是東夷,東夷百年來一直是商朝的肘腋之大患,百年了東夷時常侵襲至王畿,所以商紂王才傾全國之力滅了東夷。
-
5 # 鯤鵬國學
貴族精神,
他知道他失敗的命運會是怎樣的,他不願意屈辱的活著,他要自己高貴的死去!
其實另一位亡國之君明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是如此!他要死的高貴,他不要屈辱的被人踐踏!
-
6 # 跳舞的土豆
西岐大軍壓境,兵臨城下,商朝敗局已定,已經是無可挽回,紂王的親信也曾勸說,趁敵軍未攻入城池,抓緊時間逃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然而,紂王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看著遠方漸漸逼近的西岐大軍,笑著說:“朕思身為天子之尊,萬一城破,為群小所獲,辱莫甚焉。欲尋自盡,此身尚遺人間,猶為他人作念;不若自焚,反為乾淨,毋得令兒女子藉口也。”
紂王為何沒有選擇逃跑而是選擇自焚呢?
結合當時的形勢與紂王所說的話可以看出:
一,紂王明白,商周已經無力迴天,在做任何掙扎也是徒勞。
二,帝王畢竟是帝王,即便是死,也要有帝王的尊嚴,可是如果逃跑被敵人擒獲,那就是極大的侮辱。
三,即便是逃跑成功,那他的後半生也會猶如喪家之犬一般,整日裡過著提心吊膽顫顫心驚的日子。與其如此,還不如一死來的體面。
四,選擇自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紂王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一旦被敵人得到自己的屍身,那等待他的必然是千刀萬剮與無盡的凌辱。
-
7 # 不散不司
紂王:寡人不要面子啊!寡人乃人王豈能被亂臣賊子霍霍了。能取寡人性命的唯有自己。
破題:鬼知道紂王到底是不是跑了,反正都燒了,紂王安排兩個死士還是很輕鬆的。
-
8 # 94310417小云
商紂王荒淫無度,,肉林酒海,天怒人怨倒何逆施,以激起天下義憤,,,朝戈一戰商王仍佔據優勢,還殘存七十餘萬大軍,威立於城外,,,,然西周武王大軍只有5萬多名天下虎噴甲士,勢隨弱而志昂,大戰前武王吿戒眾將士,,,每行進五步十步,停下整肅軍記軍陣,戰鼓擂武,錦旗召展,令商王大軍虛息自亂,人隋眾猶如一團散沙,不堪一擊,,,商紂王荒立城頭,身穿珍寶金衣,萬般無奈下走投無路,選擇了毀屍滅跡,以免被天下義士而辱,也算浴火重生,鳳凰孳盤,,,陏慘忍也算保住了商王的最後尊嚴,,,,
-
9 # Mr馮二
秦之前是以貴族為代表的封建社會,之後才是以皇權為代表的帝制社會。
貴族精神是支撐貴族階層的基本核心,也可以把這種精神理解為一種價值觀,是一種“士可殺不可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階級內相互認同的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的核心就是自尊、原則、禮儀。
商紂的自焚就是一個極端的價值觀表達:我的尊嚴高於我的生命、除我以外沒人有資格殺死我、我的死應該以完美的方式完成!
-
10 # 瓊林夜話
蟹妖~~
不是紂王不跑,是他不知道往哪兒跑,也不知道跑到哪兒。商朝末年,帝辛即位為商王,剛開始還勵精圖治,後來就厭煩了朝政,沉湎於酒色。當時商朝的三公是九侯、西伯侯和鄂侯。九侯有個女兒被帝辛看上了,但是這個女兒不懂情趣,帝辛就把這個女的給殺了,還把九侯給烹了。鄂侯一看帝辛這麼幹,就勸諫了幾句,帝辛又把鄂侯給剁成了肉醬。西伯侯嘆了一口氣,就被關到了羑里。
帝辛派商朝軍隊出征,打仗需要錢糧,各諸侯國的貢賦還有國民的稅賦也就高了,於是,各諸侯紛紛反叛。孟津會盟之時,前來助戰的諸侯多達八百。可見帝辛的暴政已經引起了天下的不滿。
於是,武王趁商軍主力遠在東夷發動了伐商之戰。帝辛走投無路,又不願意忍受屈辱,便自焚而死了。
-
11 # 小草根學歷史
商紂王,名叫帝辛,是商朝最後的一位君主。“紂”是“殘義損善”之意,“紂王”是後人對他的貶損評價。史書上記載的紂王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糜腐化。殘忍暴虐,荼毒四海。近代歷史學家在考察了商紂王的70多條罪惡發生的次序之後,發現他的罪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加越多。也就是說,是後人編造的。那麼,為什麼要有意地醜化商紂王呢?
原因之一:他的政敵別有用心的宣傳
比如奢侈腐化,暴虐荒淫,鎮壓反叛,剪除異己,這是一切帝王的共性,並非商紂王獨有。這些劣跡為什麼表現在商紂王身上就那樣駭人聽聞,令人髮指?應該說,是他的政敵在搞醜化和宣傳。
原因之二:把罪惡之源引到女人身上
妲己本來是紂王剿滅蘇部落的戰利品,也是紂王的玩物。可是,武王伐紂後一千年的《列女傳》把劣跡都歸於妲己一人,這就是“女禍亡國論”。在商紂王的故事裡摻和著妲己,既是小說家的調味品,也是封建文人為昏君開脫、愚弄人民的陰暗心理的表露。
原因之三:抹殺商紂王的歷史功績
據《史記》記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的才智足以對複雜的事情迅速作出準確的判斷,他的氣力足以徒手殺虎。他一手抓九條牛的尾巴,往後一拉,九條牛隻有向後倒退。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
當時的東夷常向商朝發動進攻,擄去大量百姓作奴隸,對商朝是個威脅。紂王的父親帝乙就和東夷大戰一場,但沒有取得勝利。紂王登基之後,鑄造大量兵器,親率大軍出征東夷。東夷各部聯合起來進行抵抗,但擋不住紂王的攻勢。
紂王一方的箭鏃是青銅製造的,精巧而鋒利、射程遠、殺傷力大。兩軍對陣時,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據說,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取得大勝。從此以後,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中部和東南部的關係密切了。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使當地人民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了生產。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歷史貢獻,應該記到紂王身上。
-
12 # JO胡
紂王乃是商王朝最後一位天子,名叫殷壽、帝辛。在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帝辛兇狠殘暴、沉迷酒色,任用婦人干政,使得朝綱禍亂、民不聊生。最終導致眾叛親離、天下大亂,周武王率領各路諸侯討伐紂王,代商而立。
我們最偉大的領袖曾經這樣形容過紂王:“紂王能文能武,是個很有本事的人。”
言外之意,他老人家雖然沒有直說紂王多麼優秀,卻在字裡行間告訴我們,紂王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不堪。
甚至在古人裡,紂王也不是被全盤否定的。《荀子》曾經這樣評價紂王:長巨嬌美,天下之傑也;筋力朝勁,百人之敵也。
就連全盤否定紂王的《史記》,至少在說這個人的時候,對他的腦子和身材還是予以肯定。作為近代史學家的郭沫若,又是如何評價紂王的呢?
紂王這個人,對我們民族發展是功不可沒的。商朝末年有個很宏大的事件,便是征伐東夷、經營東南海,然而這些事幾乎被周朝以來的史學家抹殺了。
在郭沫若看來,紂王這個人雖然嚴苛,但是對於我們的民族,還是有貢獻的。
同時,從郭沫若的話裡,我們還看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紂王在位期間,曾經征伐東夷、經營東南海。這說明了什麼?即便是殷商末年,商王朝還在進行領土擴張。
然而我們在讀過《竹書記年》關於紂王這一段之後,可以看到,在紂王這一朝,發生最頻繁的事情有兩個:征伐,饑荒。
諸侯之間不斷征伐,出兵次數最多的,則是西伯侯。
到了殷紂王52年的時候,周武王姬發率領西北地區的各路諸侯,征伐紂王。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周武王便滅掉了殷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用兵的人一直是周國,紂王何罪之有?周國為何又要征伐呢?說白了,還是前所未有的大饑荒,造成九州之內,百姓流離失所,對紂王頗有怨言。
說起紂王的罪過,就如《竹書記年》所寫:一則炮烙之刑、二則伐有蘇獲妲己、三則囚西伯侯於羑里、四則誅殺比干。
在我們看來,這些罪過都是非常可笑的!各朝各代,哪個皇帝沒做個這些事?就拿周文王來說,他有100個孩子,難道都是一個老婆生的?
一個天子,動用刑罰處罰犯人不應該嗎?囚禁有罪之人不應該嗎?誅殺謀反之人不應該嗎?帝辛三十歲繼位,三十五歲找個妃子不應該嗎?
換用中國的古話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既然紂王無大罪,為什麼會被滅亡呢?
紂王繼位之初,天下本無大事,紂王按照過去的行程,如其他先王一樣,治理著自己的國家。然而事不湊巧,在紂王一朝,天下發生了較大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致使餓殍遍野。
本該為民做榜樣的紂王,依舊過著富裕的生活。於是,引起了災民的不滿,一些小的諸侯國便伺機暴亂。紂王身為天子,豈能坐視不管?征伐他們,便是情理之中。
按照過去的經驗,這場災難很快就會過去,到時候災民減少,天下馬上就會恢復太平。可是事不如願,這場災禍持續的日期,遠超紂王的估計。尤其是帝國西北地區,災禍尤為嚴重。
終於在這一年,紂王已是半百之人,思維混亂,對朝中臣子無力掌控,他們紛紛投奔周國,並倒戈大商。一場摧枯拉朽的滅國之戰,就這麼悄悄展開了。
然而作為帝國的主人,紂王雖然早就預知了這場災難,並在一開始就囚禁了周文王。奈何朝中有太多周國的細作,在他們的影響下,紂王不得不釋放周文王,並向周國賠禮道歉。
朝政之危機,可見一斑。
待到武王伐紂之時,商國早已病入膏肓。當武王的兵馬踏入朝歌,紂王自知無力迴天,只好引火自焚。至於後人會如何評價他,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抹黑或者誇耀,一切都與他無關了。
-
13 # 獨家檔案
提起商朝末代君主殷紂王(帝辛),世人對他的評價大多是治國無道、貪婪好色的暴君。毛主席的評價是,紂王是個有爭議人物,他有過,但也有功。位於河南淇縣朝歌鎮淇河旁的殷紂王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帝辛在位期間,奢侈享樂、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登上鹿臺自焚,商朝滅亡。
《史記》這樣描寫紂王: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說他膂力大得很,能赤手空拳跟猛獸搏鬥。
在傳統史學敘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相關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
宋代大學者朱熹在集註中說:七百餘年後的齊國“民苦虐政之甚,異於紂之猶有善政”,對紂王作了肯定。
1952年11月,毛主席河南安陽古城殷墟時考察說:“這裡,是中國最早的一個古都。殷紂王很有本事,是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統一鞏固了起來,在歷史上,對發展文明的區域曾有過貢獻,是有功的。可是他濫用職權,為自己享樂,在修建重重樓閣和金碧輝煌的鹿臺中,不知耗費了勞動人民多少金錢和血汗,那些酒池肉林,折脛之說,證明了他的放蕩、荒淫、獨裁和殘暴。”
-
1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商朝的歷史離現代己經非常久遠了!今人探究那個幾千年前的歷史,無非依賴考古和古代文獻隻言片語的記載而己!而人們對“紂王”這個商代君主的興趣,多半是由歷史傳說和演義小說,諸如《封神演義》一類引發的!紂王作為亡國之君,同所有中國歷史上的王朝的亡國之君一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加上後繼王朝對前代王朝慣用″黑化″手段,更令人們對那段歷史如處迷霧之中,而難辯虛實!根據正史、野史記載:商紂也曾勇武有為,他曾遠佂東夷,平復叛亂,並向平叛地區傳播商朝文化,擴充套件了國家版圖;對內也曾善治!但後來變得殘暴不仁,魚肉百姓,欺壓諸候,輕慢大臣,不納忠言,殘害忠良,貪酒好色,荒淫無恥…搞得天怒人怨,導制眾叛親離!最終在牧野之戰,以大敗收場,自焚於鹿臺,商朝因此而滅亡!如果根據這些歷史記載,我們大致可以得到商紂王是個"曾經有過一定好的作為”後來變成"昏暴殘賊”的獨夫民賊。
-
15 # 齊聲喚賢
史書多般把殷紂王(帝辛)一當作反面教材。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其反對派對他掩功誇過造成的。
紂王的確獨斷專行,手段殘忍,濫殺忠勇,還貪色極欲等。客觀地說這些惡舉,是不少帝王所共有的。只不過,他做得更惡毒罷了。比如:殺了忠心耿耿的大臣關龍逄,使其成為名垂千古的第一忠諫孝。還挖了屢屢忠諫的親叔比干的心。這些都是事實,不可否認。
但也要看到,殷紂王功勞池不小。比如:發展了商代經濟與文化:擊敗了時常襲商的東夷部族,並把東夷人與中原人融合為一體:擴大了疆域,如把東南一帶收歸商之版圖等。毛澤東就對他有過公允的評價,為其翻案說,紂王文武雙全,有過更有功。
這裡對紂王帝辛的功勞,補充兩點:一是在執政後的中前期,曾多次攻打惡貫滿盈的西戎,後又協助支援周族人發展經濟,攻打併滅掉西戎。二是兩次派出妻子婦好率領商朝軍隊,攻打今新疆以西的十多個小國,使其不再侵擾,後來恭順商王朝。
-
16 # 歷史裡的經驗
《封神榜》很多人都看過,對於紂王大家都不陌生。那麼歷史上的紂王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如何客觀的來評價紂王?
1,文武雙全
紂王天資聰明,口才很好,而且力氣過人,據說可以倒拽九牛。他非常英勇,帶領軍隊討伐了邊疆各族,取得了不少勝利。
2,不聽勸諫
紂王對於臣下的勸諫都充耳不聞,比干勸諫多次,紂王一怒之下將他迫害。此後其他大臣也都懼怕紂王,不敢再進諫忠言。
3,用人不賢
紂王重用惡來、費仲等小人為大臣,他們貪圖財利,喜歡進獻讒言,諸侯們於是都疏遠了紂王。
4,貪圖作樂
紂王貪圖作樂,擴建了沙丘的樓臺園林,招來大批戲樂,聚集在沙丘,用酒做池水,懸肉成林,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
5,昏庸殘暴
紂王加重賦稅來增加鹿臺儲存的錢幣,充實鉅橋儲存的糧食。百姓們不滿,紂王於是增加了很多酷刑,處罰那些不聽話的人。
6,賞罰不明
紂王賞罰不明,對於不守法度的人也不加處罰,所以其他方國犯罪的貴族也都逃到商國避難。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紂王是一個文武雙全,但是不聽勸諫、用人不賢、貪圖作樂、昏庸殘暴、賞罰不明的君主。
-
17 # 史無止境
商紂是商朝最後一位君王。他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筷子的發明者。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基礎。然而,現今一說到商朝,人們似乎便會想起殘暴的商紂王令人髮指的暴行,商紂王到底有多殘暴?他的種種殘暴行為都是真的嗎?現在人把商紂王說成殺人成癖、嗜血成性的惡魔。荒淫無度,為投己所好,做“新淫之聲、北鄙之舞、靡靡之樂”,把從百姓那蒐括而來的錢財,修建鹿臺,置滿奇珍寶物;還“積糟為邱,流酒為池,懸肉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間”,與宮女們在其中不分晝夜地玩樂;而且殘忍地行炮烙之刑,把人烙得皮焦肉糊而死。到了晉朝,在皇甫謐的筆下,紂又多了一條罪狀,在妲己的慫恿下解剖了懷孕的婦女,要看看胎兒形狀。而妲己也一步一步成為一個蛇蠍美人,禍國殃民於是“女禍亡國論”也出來了。小說《封神演義》更是將商紂王推上了殘暴荒淫的巔峰。紂王暮年熱衷於聲色之娛與酒食之樂是事實,虐殺比干也有確切的記載,然而砍掉赤腳在冰上行走的人的腳,以及剖開孕婦的肚皮就有些難以令人置信了,特別是“唯婦人之言是聽”這一條罪狀,根本不切實際因為商人頗重迷信,任何重大舉措,都要求神問卜來決定吉凶休咎,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確切記載的,妲己能夠影響的力量,實在微乎其微。而且這些事情在《今文尚書》之《商書《周書》諸篇中,都是沒有提到的,在史料裡,找不到紂濫殺無辜、嗜血成性之類的記載。實際上,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就對商紂王的暴虐產生了質疑,他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說紂的不善,並不像後世所說的那麼過分,子貢認為是後世把天下的惡名都歸到他身上了。孟子也曾認為:紂王執政時,因為距離賢君武丁的年代並不久遠,當時的良好民俗、先民遺風、仁慈的政治傳統等,都還保留了不少。
那是什麼原因使紂一步一步被醜化的呢?一是政治宣傳的需要。“勝者為王敗者寇”,當時的周王朝雖然滅了商,但並不是一個大國,他要鞏固他的政權,穩定和籠絡他的民心,自然需要一些政治手段。
紂王當然不是沒有缺點,於是滅掉商紂王的西周君王們,以及其後的御用文人們,根據政治的需要,把死去的紂王的事一再編排,終於使他成了一個壞得不能再壞的人。其次就是紂王身邊有個姐己,可迎合“女人是禍水”的論調,可以順利地把罪惡之源引到女人身上。另外,《史記》除記載商紂王的暴虐外;還記載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可見,商紂王雖不是什麼明君,但也並不是像現在人所認為的那樣暴虐無比。
-
18 # 涼城浪子看歷史
不管在民間廣為流傳,還是書中的記載,商紂王是一個人人恨之入骨的殘暴君王,他奢靡浮華,殘忍暴虐,罪行罄竹難書,最終在牧野之戰中,將士們臨陣倒戈,失去民心、軍心的暴君商紂王,被武王所打敗,一把火將自己燒死在宮殿之中。
然而歷史上的商紂王和傳說充滿了矛盾。孔子的學生子貢,第一個曾對商紂王是否確實殘暴提出過質疑,在他看來這是有心之人故意將罪行加註在紂王頭上。近代的一位偉人,曾點評帝辛曾是一位如後世項羽、拿破崙一般百戰百勝、一敗而亡的悲劇霸主。
“商紂王”名叫帝辛,“商紂王”這是後人對他的貶損評價。帝辛繼位後,用費仲治政,鼓勵農桑,推行牛耕與灌溉排水,據《帝王世紀》說,帝辛是個筋骨強勁、力大無窮,能當百人之敵的無敵勇士,此外他智商極高,反應極快,能言善辯,絕非一勇之夫。那麼為什麼要刻意的醜化商紂王呢?估計有三個原因:
一是他的政敵,別有用心的宣傳醜化。描述商紂王的奢侈腐化,鎮壓反叛,剷除異己來說,這是一切帝王都有的特徵,並非商紂王獨有,人為的進行歷史攻擊。二是將罪惡的源頭引到了女人身上,在商紂王的故事裡新增妲己,既是小說家的調味品,也是封建文人,為昏庸的君主開脫的表現。三是用心灼灼的為了抹殺紂王的歷史功績。
根據史料記載,商紂王曾經把疆土開拓到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領域,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的部落,取得了大勝利。才使得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以開發,中部和東南部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實事求是的說,中原地區的文化得以傳播到東南地區,這個歷史貢獻應該歸功於商紂王。不難看出紂王是文武雙全,功勳卓著的。
究竟商紂王是什麼樣的,這些在目前還沒有明確定論,還有待後人,進一步的研究發現。
-
19 # 老白的人生課
《史記·殷本紀》記載,帝紂“好酒淫樂,嬖於婦人”“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是極盡荒淫之君;所娶九侯 之女,因“不喜淫”,“怒殺之,而醢九候。鄂侯爭之強,辯之疾,並脯鄂侯。”比干強諫紂王少淫樂,而被“剖視其心”,是罕見的殘暴之主“資辯捷疾,聞見甚敏,財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卻又是孔武有力,才能卓越的帝王。同是一部《史記》,卻出現了兩種矛盾的形象。
第一,荒淫殘暴,是商代統治階級的共性,而非商紂王的個性。顧頡剛先生認為:“紂王並不是過這種奢侈生活的唯一人物,他不僅僅是這種窮奢極侈的奴隸主階層當中的一個,不過是最大的一個罷了,因而要紂王一個人來負窮奢極侈的責任是不公允的。”首先,《尚書·牧誓》為紂王列出了三大罪狀:“唯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母弟不迪”,都無關荒淫殘暴。其次《史記》載“帝甲淫亂,殷復衰”“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搏,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戮辱之”,可見荒淫之事,非紂王特有。再次,商朝更殘酷的大規模人殉,也不在紂王時期。據甲骨文的研究統計,關於人祭的卜辭,更集中地出現在武丁時期。複次,在商朝這一人治的奴隸社會,奴隸主也只能利用嚴刑 峻法來維護統治。因此,商代刑罰名目繁多,甲骨文中有許多反映刑罰的象形字,如捆綁、斷足、割鼻、砍頭、活埋、水 溺、火焚等等;還有監獄、枷鎖等刑具形象。此外,要論殘暴,革命的周武王也許更甚。紂王兵敗後,自焚於鹿臺,武王為 革天命,手持黃鉞砍下了紂王頭顱,實在難說這叫惠和。總之,商代統治階級的荒淫殘暴,是一種普遍現象,紂王的荒 淫殘暴形象,不盡真實,更多的是時代的縮寫。
第二,紂王之殘暴形象,是後世史家加工的結果。武王克商後,有意醜化商紂王,以證明自己替天行道。史家為警 誡後世,也對紂王的殘暴進行了有意的加工。在講述昏君暴 君時,往往桀紂不分。《韓非子·勢難篇》說“桀紂為高臺深池,以盡民力。”《史記·殷本紀》更是詳盡地描繪商紂王肉林 酒池,親暱婦人,重用群小,遠離賢臣,嚴刑苛法,侵奪民生。這種記載,並非史書中的個例,也不大可信。《論語·子張》 中,就對此有所懷疑,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商代的婦女有一定財產,與聞政事,參與政權,是很正常的,只是後世儒家觀念 的統治下,才有了男尊女卑,加之後宮亂政的現象頻出,因此對後宮參政多有貶詆。因此,《史記》中,周武王給紂王的罪狀-嬖於婦人,則顯牽強。顧頡剛先生也明確地說“: 紂既不幸亡國,他的牌子天天被周朝人毀壞,他成為一個罪惡所歸的偶像自然是無足怪的事了。”
第三,才能卓著的帝王形象,可能更接近真實。其一,紂王應時而動,反對神權。三代時期,統治者不僅依靠武力刑罰,還常借宗教和神權維持統治。商代以崇拜祖先為中心的宗教神權觀念相當濃厚,掌握神權的除商王外,還有太師、少師等。要強化王權,就得排抑神權。從紂王的曾祖父武乙射天,公開反對神權,到商紂王“昏棄厥肆祀弗答”,社會影 響極大,以至於“殷民乃攘竊神社之犧牲,用以容將食無 災”。紂王這種作為,加強了世俗王權,也避免了許多無辜奴隸的犧牲,在人權和王權的發展中,意義重大。其二,紂王開 疆拓土,功勳卓著。紂王在位時,平定了太行山地區的黎人叛亂,又親自率軍,打敗了東夷的大規模叛亂,迫使東夷降服。雖然“紂克東夷而殞其身”,但是大批殷商遺民和東征未 回的商軍,卻進入長江流域,開闢了楚文化,既促進了南方 經濟的發展,也為中國的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
第四,紂王悲劇人生的原因。帝辛的一生,由權力巔峰到國破家亡,再到死後被人為地扭曲,充滿悲劇。究其原因:
其一,尖銳的社會矛盾是主要原因。首先,階級矛盾很 尖銳。根據《尚書·無逸》的記述,祖甲至紂王,大都是“生則 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的荒淫之君。而社會底層的奴隸,不但要承擔繁重的生產,還面臨被殉葬和獻祭的危險,於是奴隸的反抗明暗交替。為了穩定統治秩序,統治者又重用刑罰,醢、脯、剖腹、炮烙等刑,使得“小民方興,相為敵仇”。其次,王權與神權、族權矛盾突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道明瞭商代神權的地位,主持佔 卜的巫,“治王家”,“鹹任職”,活躍在政治舞臺,備受重用。 武乙“射天”,在河渭打獵時被雷電震死,紂王“昏棄厥肆祀 弗答”,武王討伐他。既暗示這些人是神權的犧牲品,又凸顯了當時神權與王權的矛盾。而微子、箕子、比干等人與紂王 的衝突,則是王權與族權矛盾的有力體現。再次,商與其他 方國間的衝突不斷。紂王在位時,先後有黎與東夷的大叛 亂,又有周部落的擴張,可以說四境無寧事,長年的戰爭,大大損耗了商的人力和物力,激化了社會矛盾,使得人心漸背。在統治危機四伏之際,臣服於商的各方國紛紛乘機叛 離,並與周結成聯盟,反戈一擊。
其二,軍事戰略失當是重要原因。根據甲骨文卜辭,商 朝有左、中、右三師。此外,商代還根據實際需要而登兵,武 丁時期婦好最多的一次登兵達 13000 人。就在武王兵臨城下之時,紂王也可以組建起一支 17 萬人(一說 70 萬人)的臨時軍隊,由此可見,商朝軍事力量非常強大。相反周武王 率領的諸侯聯軍卻只有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但是紂王始終沒有把周當成他的主要對手,而將大量的兵力物力投入到對黎人和東夷的征服上。就在對付黎 人的時候,“東夷叛之”,在鎮壓東夷的同時,西周又發起了聯合進攻。軍事上沒有統籌全域性,是紂王最終喪失了江山的重要原因。
其三,剛愎自用的個性是紂王人生悲劇的催化劑。紂王“資辯捷疾,聞見甚敏,財力過人,手格猛獸”的天資和天子 的身份,造就了他剛愎自用的性格。這種性格使他“知足以 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為其悲劇人生埋下了引子。在處理九侯、鄂侯、西伯侯、 比干、微子等勢力時,不但不籠絡,反而或醢、或脯、或囚、或剖腹挖心,致使太師、少師心生恐懼而叛商歸周。這嚴重削 弱了商王朝的統治力量,以至於諸侯聯軍兵臨朝歌時,既無可以統兵之將,又無可以禦敵之兵,終至國破家亡。他自信 “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昏棄厥肆祀弗答”,喪失了神權的庇護,也動搖了其統治的權威性,並將神權這一利器假於敵手。
綜上所述,商紂王殘暴荒淫的歷史形象是商朝統治階級的縮影,是當時的階級共性而非其特性,是西周統治者為解釋其政權得來合法和史家出於警誡後世而刻意渲染出來的,其真實的形象更接近於一個才能卓越而剛愎自用的君王。紂王之悲劇人生,其殘暴荒淫自負衝動的個性只是催化劑,各種社會矛盾的積聚激化才是根本,戰略決策上的失誤也不容小視。
-
20 # 紫燕雅然582
武王伐紂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家門口,八百諸侯會同盟的地點就是我們獲嘉縣城最為著名的景點【武王廟】,紂王就傷在城東的小落紂村,死在大落紂村。封神榜的故事就是從這裡流傳開來成了神話故事的。
因此我對紂王這個有名的暴君一直欲一探究竟,從學歷史以來心中一直有疑問,總感覺書中描述的有些特暴力事件不太可信,人怎麼能壞到那種令人髮指的地步呢?所以我就時常翻找有關的歷史資料……
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我也都要到【武王廟】去祭拜燒香或看廟會,在【牧誓園】前有塊大石碑,碑文上刻了一段話我記憶猶新,是周武王的檄文: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紂王罪大惡極:聽信婦人之言;不祭祀祖宗不孝敬老人;任用奸臣,慘虐暴政。而我為了救天下蒼生於水火之中,要替天行道了!
提到紂王,世人給於他的評價最多的就是殘暴嗜血,治國無道、貪婪好色等等。
其中最為讓人們稱道的就要數他嚴厲殘忍的酷刑了。那麼他到底是有著怎樣的酷刑,讓人們給了他這樣的評價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根據如今所存的一些史料記載,紂王主要有著以下的幾條標誌性的酷刑,當然了,這些其實也就是他的罪行,是為什麼世人對他如此憤恨的原因。
提到紂王的酷刑,那麼最先想到的當然是他在森林之中將人活活燒死的火刑了。據說火刑的由來是因為他視人命為草芥,甚至以此為樂,一次在遊玩的過程之中突發奇想,想要看人赤裸著身子在大火之中表演,之後熊熊大火將人活活的燒死。他看到這樣的結果,不僅不加以反思,反而以此為傲,還將其作為後來處罰人的刑法;
再有就是“烙刑”,此刑法就是把經過工匠掏空的銅柱子用大火燒的紅紅的,然後讓人在上面爬行,被處罰的人被活活的燒的皮焦肉裂地死去。其手段簡直就是令人髮指,這道刑法可謂是讓見者膽寒!
還有就是他的大臣中九候遭受的刑法,就是在把人殺死了之後,在把他的屍身搗得粉碎,坐成肉醬;還有就是在將人殺死以後,將其屍身放在太陽之下暴曬;另外就是在人死了之後,將心給挖出來。這些刑法都可以說是極其殘忍的!但到底是否真這樣殘忍兇暴,已無法考證!
我的理解是肯定有被加枉的成分!畢竟前朝的歷史都是由後朝撰寫的,當然後朝推翻前朝肯定要師出有名啦!這就難免會有添油加醋添枝加葉的可能了,所以殷紂王被後世流傳幾千年無道暴君罪大惡極就不足為怪了。但也不能說紂王是什麼有道明君啦!因為畢竟他肯定也是因為做了許多殘忍無道的壞事不得民心才被人心所向的周武王推倒了王朝的。
正所謂:得民心者的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
有史料記載,商紂王天資聰穎,力大無窮,勇猛異常,深得父親的喜愛。毛主席也說過:紂王是個文武全才的人,它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總之,做了亡國之君,必然註定會被黑,但像紂王這樣被黑的令人切齒痛恨的無道暴君的實屬罕見……
可見,紂王雖然總體上暴虐,但對中華文明還是有一定功勞的,並非一無是處。總體來看,他是一位能力出眾、深謀遠慮的君王,也是一個驕傲自大,視人民如草芥的暴君。
回覆列表
商紂王,名叫帝辛,是商朝最後的一位君主。“紂”是“殘義損善”之意,“紂王”是後人對他的貶損評價。史書上記載的紂王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糜腐化。殘忍暴虐,荼毒四海。近代歷史學家在考察了商紂王的70多條罪惡發生的次序之後,發現他的罪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加越多。據《史記》記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的才智足以對複雜的事情迅速作出準確的判斷,他的氣力足以徒手殺虎。他一手抓九條牛的尾巴,往後一拉,九條牛隻有向後倒退。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
當時的東夷常向商朝發動進攻,擄去大量百姓作奴隸,對商朝是個威脅。紂王的父親帝乙就和東夷大戰一場,但沒有取得勝利。紂王登基之後,鑄造大量兵器,親率大軍出征東夷。東夷各部聯合起來進行抵抗,但擋不住紂王的攻勢。 紂王一方的箭鏃是青銅製造的,精巧而鋒利、射程遠、殺傷力大。兩軍對陣時,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據說,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取得大勝。從此以後,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中部和東南部的關係密切了。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使當地人民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了生產。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歷史貢獻,應該記到紂王身上。
紂王的歷史貢獻
1.他開拓山東、淮河下游和長江流域的功績。商朝疆域的擴充套件,促進了中原文明的傳播,有助於華夏大地的生產力發展。
2.他曾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如反對神權,改革舊俗。
3.打破奴隸主貴族“世襲”制,大膽地從中下層提拔了一批新人,為其革新路線服務。
4.為古代中國的最終統一奠定了物質和思想的基礎,是統一古代中國的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