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小刀
-
2 # 陳洪科822
是。諸葛平生一枝獨秀,沒培養優秀的接班人;以致蜀後期無將可用。(西蜀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孔明要負重大責任。
-
3 # 風雪赫連城
魏延被殺,諸葛亮要負一部分責任,但主因還是魏延居功自傲,惹怒了楊儀這個小人諸葛亮要為魏延的死負一部分責任
諸葛亮早就看出魏延與楊儀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他選擇了站在楊儀這一邊,這是因為楊儀和諸葛亮同屬荊州系成員。古代有個成語“任人唯親”,其實這未必是貶義詞,當面臨抉擇時,很多人都會選擇最親近的人,而不是最恰當的人。
諸葛亮在臨終前的交待也欠妥。諸葛亮在臨終前交待楊儀、費禕等人退兵,命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就隨他去吧。不得不說諸葛亮的交待有點匪夷所思,首先,命令魏延斷後,這體現出他對魏延的不信任。
其次,諸葛亮交待費禕等人如果魏延不從,就隨他去吧。這看似體現了諸葛亮的大度,其實是諸葛亮的一個陰招。在諸葛亮病逝後,蜀國幾乎沒什麼大將了,以至於後來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魏延在當時就是最有實力的將軍,他在防守魏國時做出了突出貢獻。如果魏延不從,隨他去吧,會對蜀國造成多大的影響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就算諸葛亮這麼交待,楊儀、費禕等人也不會放魏延走。
總的來說,諸葛亮要為魏延的死負一部分責任。首先,諸葛亮和楊儀同為荊州系成員,因此是站在楊儀這一邊的;其次,諸葛亮的臨終交待欠妥,讓魏延斷後體現出對魏延的警惕,其次又隨他去吧。這表明諸葛亮已有殺魏延之心,但他下不了手,就把這個選擇留給了楊儀、費禕等人去做。
魏延居功自傲,惹怒真小人楊儀《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可見,魏延只是想除掉楊儀,而不是真的北上降魏,何況諸葛亮在臨終前早已交待隨他去吧。《三國演義》將魏延描繪成一個身巨反骨的人,這不過是為了美化諸葛亮而已,前面提過諸葛亮已經有了除魏延之心。當然,魏延之死主要還是由於他居功自傲,惹怒真心人楊儀所導致的。
魏延在跟隨諸葛亮北伐的途中屢立戰功,漸漸開始居功自傲。魏延頗瞧不起朝中的文官,但多數文官尚能容忍,而楊儀卻不同。楊儀精於謀算,諸葛亮北伐途中的糧草全賴他支援。因此,楊儀雖然沒有上陣殺敵,但也是北伐過程中負責後勤的功臣。楊儀和魏延屢屢作對,魏延非常生氣,經常拿刀威脅楊儀,以至於楊儀“泣涕橫集”。
魏延與楊儀的矛盾越積越深,最終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當諸葛亮站在楊儀一邊時,這給了楊儀除去魏延的機會。而魏延就算最後被孤立,也沒有起謀反之心。最終,魏延被楊儀所殺。
魏延被殺,當然和諸葛亮脫不開干係。當魏延與楊儀爭鬥時,他選擇了站在楊儀這一邊,並借楊儀之手除掉魏延。而魏延從始至終都沒有背叛蜀漢,卻落得一個“反骨”的名聲,這主要和他居功自傲,惹怒以楊儀為代表的文官有關。但歷史不會偏頗,蜀國最終為自毀長城付出亡國的代價。 -
4 # 忘憂草286754005
魏延反馬岱斬,這是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諸葛亮料到自己死後魏延會反,這是預料之中的,不用負一丁點責任。關鍵是諸葛亮不應天時,必敗無疑。
-
5 # 阿杜談古論今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諸葛亮負主要責任,真的有點借刀殺人的意思。首先諸葛亮這個人絕對是一個好的專案經理,但他不適合當CEO。歷史上的千古佳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諸葛亮最中肯的評價,這點要我用我們河南話來說他就是沒‘成色’。不知道怎麼用人的,你想你如果用好人的話,自己還會那麼累麼?到最後他死了以後用楊議做總指揮,以楊議和魏延他倆當時那種水火不容的關係,楊議還不逮住機會往死裡陰魏延啊,所以錯在諸葛亮身上,錯在他用人不當,關於他為什麼用人不當我們以後再做討論。
-
6 # 品茗讀史
前言:魏延之死,諸葛亮肯定是要負責任的;而且,諸葛亮極有可能就是魏延之死的幕後推手。
諸葛亮,儘管《三國演義》中對其進行了神化,使得人們都認為諸葛亮軍事才能非常出眾;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是以政治家聞名的,在軍事上,諸葛亮趨於謹慎保守,行軍作戰、排兵佈陣,都是中規中矩,並沒有極其出色的奇謀妙計。
魏延則不同。
魏延是一名久經戰陣的沙場老將,歷來是智勇雙全,深得先主劉備的器重,劉備對魏延委以重任,讓他鎮守漢中,率軍獨自對抗一代梟雄曹操。由此可見,魏延的軍事才華是非常出眾的,即使是與蜀漢的五虎上將相比,魏延也絲毫不弱於他們。
諸葛亮儒生出身,囿於傳統偏見,對叛主來歸的魏延非常歧視,一直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對魏延很不信任。
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政,魏延在蜀漢政權中就不得志了。
諸葛亮可不像劉備那樣器重魏延。他忘了聖人所說的“良臣擇主而事”的教誨,不能正確看待魏延背叛故主、投奔劉備的行為,一直認為魏延不可靠,對魏延長期不予重用。
魏延乃蜀漢軍中宿將,謀略過人,驍勇善戰。卻在諸葛亮手下倍加抑制,從來不得重用。就連獻計獻策,也被諸葛亮嗤之以鼻。長此以往,魏延自然是會對諸葛亮心懷不滿,口出怨言的。
再經小人打打小報告,挑撥挑撥是非,諸葛亮自然會對魏延更加厭惡,暗中決定在自己身後絕對不能讓魏延得勢,一定要除掉他。
於是,諸葛亮的目光放在了小人楊儀的身上。
楊儀為人小有聰明,長期作諸葛亮的參謀助手,協助諸葛亮處理軍中事務,深得諸葛亮的歡心。
可是,魏延作為資歷很深的大將,看不起楊儀這樣的文吏;而楊儀依仗諸葛亮的寵信,對魏延也極為藐視。因此,雙方積怨很深。
諸葛亮明知這種情況,卻不去調和化解二人之間的矛盾,聽之任之。應該說,諸葛亮此舉是很有深意的。
最終,諸葛亮死後,魏延欲率軍繼續作戰;楊儀依照諸葛亮遺命,要班師而歸。二人發生火併,楊儀指使馬岱暗殺了魏延。
結語:魏延之死,諸葛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諸葛亮無端斷定魏延腦後有反骨,經常對人散播,對魏延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以致楊儀擅殺魏延,朝廷不以為過,反以為功。這都是諸葛亮事前布的局啊。
事實很打臉!魏延沒有投降敵人,而諸葛亮寵信的楊儀最終卻是想要投降敵人的。
-
7 # 陳知一163886987
魏延被殺,諸葛亮是有關係。自古以來對賣主求榮者都不信任,因魏延是投誠的將領,故諸葛亮一直不重用。其實魏延確是一員良將,如果得以重用,絕不會發生後來這種情況,也許能重整諸葛亮的旗鼓。使蜀國再維持一段時間。諸葛亮一生謹慎用兵,不採取魏延從子午谷出奇兵,攻打魏國心臟的策略。結果屢出祁山,勞而無功,累死五丈原。
-
8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諸葛亮都死一千多年了,諸葛亮得罪你了嗎?
你不服,你去把諸葛亮的武侯祠給拆了嘛?
膚淺的傢伙……
-
9 # 一葉小舟168521774
魏延之死,歷來就是一個說不清楚的公案,大部分的觀點都認為,是因諸葛亮臨死時,因對魏延有成見,而措置不當倒致魏延被殺。其實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咱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明白了。
一,諸葛亮對魏延是否有成見。
從正史的史料上來看,諸葛亮對魏延沒有什麼成見。這可以從魏延的直線上升的職務上看出來。
漢中得手後,劉備把魏延從雜號將軍提為鎮邊將軍,然後再提為漢中太守,就是要把漢中交給魏延。這個提升,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諸葛亮並沒有持反對意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到漢中籌略時,給魏延的新職務是:丞相府司馬和涼州刺史兩個職務。
丞相府司馬的職責是相府內所有武職人員的總牽頭人,是諸葛亮的第一軍事助手。涼州刺史一職是諸葛亮為奪取和經營涼州做的準備。
這兩個職務要比魏延原來所任職務要低的多。但是,注意了,這只是兼職。魏延仍然是鎮邊將軍和漢中太守。諸葛亮認為丞相府司馬和涼州刺史非魏延莫屬,他有這個能力。這促以說明諸葛亮對魏延的信任程度有多高了吧!
致於說,諸葛亮早就發現魏延有反意,只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不足為信。
二,魏延之死的第一種說法。
這一種說法,依據的是<<三國志>>的記載。
諸葛亮在五丈原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和楊儀,費禕,姜維密定了一個退兵計劃:楊儀領大軍先撤,魏延次之,姜維斷後。如魏延不聽,可自行撤退。
然後,楊儀讓費禕去試探魏延。魏延說:丞相雖死,我魏延還在,可先派人扶丞相靈柩回蜀。我自領大軍攻敵,豈可因一人之死,而廢天下大事?況且,楊儀是什麼東西,讓我為他斷後。
費禕回營後,詳說之事。楊儀命大軍回撤。
魏延發現後大怒,先行開拔,佔據南谷口阻擋楊儀。楊儀派何平斥責魏延,魏延的軍隊各自逃生,魏延和他的幾個兒子逃往漢中,楊儀派人追殺斬了魏延。
三,魏延之死的第二種說法。
<<魏略>>的記載是:諸葛亮病重時,指派魏延代理自己的職務,魏延密不發喪,領大軍回撤。楊儀揚言魏延要領兵投魏,帶領手下的人突然攻打魏延,魏延猝不及防大敗,帶領少數手下逃亡,楊儀派人追殺,殺了魏延。
四,真相究竟是什麼?
要想弄明魏延之死,是否是諸葛亮的責任,就必須剖析清楚魏延是怎麼死的。
先說第一種說法,諸葛亮一生做事嚴謹而有法度,從來沒有顧此失彼的情況。大軍驟失統帥的危險,諸葛亮應該比誰部清楚。一著失,蜀漢就可能是萬卻不覆。所以,必須慎之又慎。
魏延是蜀軍先鋒,也是諸葛亮的第一軍事上的助手,回撤的大事,豈可不讓他知道。再有,魏延說的一番話,簡直就是不懂人情之人。魏延是久經沙場的兩軍,也是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之人。豈有不知大軍新喪統帥的混亂之情,況且,這番不通人情的話,對死者對生者的傷害有多大,魏延會不知道?
所以,這種安排不符合諸葛亮的行事作風。魏延也不可能那樣做。
再說,第二種說法。魏延是一深通謀略,能徵貫戰的將軍,諸葛亮看重他,也正是因為此點。楊儀只是一個文職,根本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
一個沒有作戰經驗的人,去攻一個百戰名將,而且,輕易就成攻了,這說的過去嗎?
通觀這兩種說法,魏延的死,和諸葛亮關係不大。只是一種因當事人的個人原因而引起的臨時內訌。
-
10 # 歷史笑春風
在三國的歷史中,魏延的死是一個爭議的話題。他雖然被安上了謀反的罪名滅了族,可是在《三國志》中,對他的死明明白白說了“不便背叛”四字,等於為他鳴了冤。那麼魏延的死,和諸葛亮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諸葛亮要對魏延的死負完全責任,如果說得更重一點的話,那就是,諸葛亮親自定計殺了魏延。
在《三國演義》裡,說得是諸葛亮派馬岱臥底在魏延的身邊,等到魏延造反時,讓楊儀按照他的錦囊妙計行事。於是,楊儀依計行事,讓魏延高喊三聲“誰敢殺我”。在魏延高喊之時,馬岱趁其不備,斬殺了他。這裡明明白白寫的,魏延的死就是諸葛亮死前設下的計謀。
如果按照正史來說呢,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裡說的那麼露骨,我們也可以從魏延之死前後發生的事情,看到一些端倪。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手下有兩個重要的人物,武有魏延,文有楊儀。這兩個人都有各自的專長,但是兩人一直不和。而諸葛亮作為主帥,卻一直以不能調和兩者為名坐視不管。如果按照雙方的職位來說,魏延的職位在當時僅次於諸葛亮。楊儀根本就不把魏延看在眼裡,根本就不顧法度,這裡表現了什麼情況?
那就是,你魏延根本在諸葛亮眼裡不受待見。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諸葛亮稍微管一下兩者的關係,就不可能會造成兩人勢同水火的情況。楊儀主要管後勤軍務這一部分,他想給魏延穿小鞋容易的很。諸葛亮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但是他連最基本的規章法度都不管,這不能不讓人認為,楊儀的後臺就是諸葛亮。
後來,魏延和楊儀的事情連千里之外的孫權都知道了。當時孫權趁著喝醉酒問蜀漢的使者費禕,說楊儀和魏延都是些小人,雖然有一定的才幹,可是他們的權勢過大。如果諸葛亮一朝不在,他們肯定會作亂。問你們怎麼辦?史書記載說:
(董)恢目禕曰:“可速言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而無黥、韓難御之心也。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權大笑樂。諸葛亮聞之,以為知言。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董恢這番話的實質意思就是,諸葛亮對魏延和楊儀兩人只是利用而已。在當時,為了打仗,只好先利用他們的才幹用於北伐的事業。那麼理所當然的,如果將來不再打仗,這兩個人都失去了利用價值,或者諸葛亮真的有不在的那一天,諸葛亮自然會對他們進行處置,不會再留著魏延和楊儀。
在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他調集了最大數量的軍隊,使盡了自己謀略,但是壯志難酬,病死在五丈原。在他病死前,他對後事做了安排,這裡也包括如何處置魏延和楊儀。
諸葛亮最後一次使出了他的“二桃殺三士”的計謀。他在開最後一次會議的時候,沒有通知魏延參加,明確讓大家知道,魏延已經被排除到了決策層之外了。然後讓楊儀帶領軍隊撤軍。至於說魏延,讓人通知他,讓他作為大軍的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從,那就不管他,大軍直接撤退,把魏延丟給敵人。
而對於楊儀,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把他作為接班人。他已經密表劉禪,讓蔣琬作為自己的接班人。楊儀只不過是擔負撤軍的一顆棋子而已。
果然,不出大家所料,心高氣傲的魏延接到費禕的通知,果然拒不執行。他還要接管整個蜀軍,繼續北伐。還和費禕說了自己的計劃,還有對軍隊將領的調整。
誰知道費禕是忠實執行諸葛亮命令的親信。他馬上回營出賣了魏延。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而且知道了魏延想撤換自己的將領們馬上撤軍,把魏延丟在了後面。當魏延趕上來的時候,楊儀憑藉著諸葛亮的威望,還有費禕的幫助,斬殺了魏延。
當然,接下來楊儀什麼也沒有落著。當大軍撤回漢中之後,漢中魏延的職位由吳懿接管。等回到成都時,諸葛亮留下來的實權由蔣琬接管。大失所望的楊儀口出不遜,被早已準備的當權者先是流放,後因再次被費禕出賣而被迫自殺。
魏延和楊儀的死,是諸葛亮臨死前設下的計謀。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他需要利用兩人為自己賣命,當他一死,局勢就發生了變化。
這是因為,諸葛亮在臨死前,已經給蜀漢的將來做了安排。他盡了一切努力都沒有能夠北伐成功,當時別人更不可能會北伐成功了。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為蜀漢設定了修生養息的策略。而這個策略是否能夠實行,魏延和楊儀是一個關鍵的破壞因素。
魏延是僅次於諸葛亮的蜀漢高官,又執掌兵權。他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一直想單獨北伐。諸葛亮一死,他順理成章的要接管兵權。那他肯定要發動北伐,不會執行諸葛亮的指令。因此,魏延必須要除掉。
楊儀是大家都知道的奸險小人,這種人是不能留下的。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要利用他制衡魏延,幫辦軍務。將來不再打仗,他也沒有了利用價值。那麼就最後利用他一次,借他的手撤回大軍,殺了魏延,然後再除掉他。這樣一來,皆大歡喜。
在整個行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費禕。他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這個計謀的順利實施,費禕起了關鍵的作用。從出賣魏延,利用楊儀,出賣楊儀這一連串的事件,不能不讓人懷疑這一切都有著諸葛亮的影子。
因此,魏延的死是和楊儀的死相輔相成的。他們都是諸葛亮遺留國策的絆腳石,只能除掉。他們的死是一系列精妙的計謀造成的。而這樣精妙的計謀,在整個蜀漢,除了諸葛亮這個一直把“兩桃殺三士”的《梁父吟》天天唱在嘴上的人,是找不到第二個人能夠想出來的。再從實施這個計謀的人費禕、馬岱、蔣琬都是他的親信,真相就更是呼之欲出了。
-
11 # 襄陽論語
諸葛亮遺計殺魏延,殺魏延是計劃中的事情。
馬岱有諸葛亮遺留下的錦囊妙計,並交代馬岱待自己死去後再看。
馬岱是潛伏在魏延軍中的臥底,魏延的一舉一動諸葛亮都一清二楚。魏延的是猜忌死的,諸葛亮有點心胸狹隘,從送給司馬懿女人服裝就能看出。司馬懿拿到諸葛亮送給自己的女人服裝感到可笑,一個堂堂蜀國丞相怎麼都想這樣的事情,這麼不穩重。魏延是象韓信一樣,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才,怎麼可以去陣前罵娘呢?所以,魏延常常對諸葛亮也有輕視的態度,最終導致將相不和。
將相常常有矛盾,就會起殺心。而且諸葛亮個有兒子諸葛瞻在軍中也是實權派的人,不否認諸葛亮殺魏延存有私心。魏延是保皇派人物,劉備對魏延重用有加,能把蜀國北大門戶漢中交給魏延來駐守,那不是一般的信任的。劉備對魏延有恩,那魏延當然不會反叛蜀漢的,而且會歇盡全力來保護劉禪的。魏延反,能反劉禪?當然不是,諸葛亮也許怕魏延報復自己兒子諸葛瞻,所以死後設計殺魏延的,魏延是妨礙兒子諸葛瞻上位的絆腳石。
-
12 # 經典守望者
魏延被誅殺實際上是諸葛亮為了避免蜀漢再度出現強人政治的局面而制定出來的計謀曹操、諸葛亮、司馬懿實際上都是東漢及三國時期強人政治的代表。所謂的強人政治就是完全依靠個人的才能和威望組建起政權內部的核心秩序。但是,這種情況很難掌控強人自身的忠誠度,諸葛亮選擇了忠誠,曹操、司馬懿選擇了篡逆。如果沒有足夠的君臣恩義來詮釋忠心,那麼國家很容易就會大權旁落,甚至江山易主。
當時的魏延手握重兵又與楊儀不和,一旦處理不好,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兩虎相爭的局面。而相對於魏延,楊儀是文臣出身相比來說處事更加柔和。所以,在諸葛亮病重時排除魏延,秘密同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可以說,諸葛亮是考慮到了魏延有可能反叛的情況,實際上也是暗示楊儀等人早做準備。
當時的諸葛亮已經病重,他看到了蜀漢內部分裂的苗頭,只有將動亂的根源除掉,才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保全蜀漢的基業。但是,筆者認為他從內心來說還是不願意魏延死的。因為,憑藉他的威望完全可以削去魏延的軍職或者直接誅殺他,但是他沒有這麼做,在遺囑中也只是提到了魏延如果不尊號令,大軍就可以自行出發,但是並未露殺意。所以,他也不一定要為魏延之死負責任。正如江東孫權所言:“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
13 # 華夏問長安
在三國後期,魏延之死一直是大家熱衷於討論的一個話題。但是大家往往把視線的焦點聚焦在“魏延究竟有沒有造反”的問題上,但是實際上這樣來看問題是單純的、片面的。因為魏延之所以最終落得個被滅族的結果,這其實是魏延在後期蜀漢陣營中一系列表現所致,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孤立的、單一的事件所導致。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從幾個關鍵環節來整體分析一下魏延在蜀漢後期的歷程:
一、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在《三國演義》當中,羅貫中將魏延描述為“腦有反骨”之人,所以一直遭到諸葛亮的疑忌而不予重用。在此期間,魏延提出的包括什麼“子午谷奇謀”等等,均被諸葛亮所否決。但是魏延就真的不獲諸葛亮重用嗎?
實際上不是這樣,魏延在諸葛亮帳下同時兼任著兩個職務:丞相府司馬和涼州刺史!一個是丞相府內軍事問題的一號發言人,一個是北伐目標涼州的最高行政長官,這樣的官職安排還能說諸葛亮不看重魏延嗎?當然不能!
所以諸葛亮本身是很看重魏延的能力的,而且在官職任用上也是人盡其才,並無打壓限制!
二、魏延的最大政敵楊儀的狀態當時楊儀擔任的是丞相參軍長史,也就是丞相府內軍事參謀的一號人物,其管理的事務實際上與魏延存在著交集,這也是兩個人接觸較多容易產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根據史書記載,魏延自恃功高、心高氣傲,而楊儀則是心胸狹窄、脾氣暴躁,這樣兩個人碰在一起自然是針尖對麥芒,到最後更是發展成為了不死不休的政治對手!
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楊儀所擔任的官職同樣是分量極重的,據《三國志》記載,由於楊儀自身的能力極強,所以諸葛亮每次出征都會把兵馬安排、糧草調配等重要而繁重的任務交給他,而楊儀每一次都能完成得非常好。
那麼好,從上述情況我們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同樣十分重視楊儀,他同樣也是丞相府中分量極重的人物之一!
三、魏延有沒有造反這一點實際上是爭議最大的一點,古往今來各種觀點都有。其中,認為魏延確實有反意的均是從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表現來加以判斷的。那麼我們來回顧一下當時的情況,這裡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前便已經定下了撤軍的整體方案,而蜀軍撤退的總指揮就是楊儀,而對魏延的安排則是讓他負責殿後。不過在做出這一決定的過程並沒有與魏延進行溝通,同時諸葛亮也預料到以魏延的性格極有可能在撤退時不聽號令,所以要求楊儀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可以領大軍先撤,不用理睬魏延的部隊。
那麼諸葛亮病逝之後,魏延果然不按命令率軍斷後,楊儀於是自己率領大軍向蜀中撤退,同時向成都的劉禪告發魏延謀反。於是各地蜀軍開始向魏延所部進攻,魏延的部隊大部分逃散,自己則在逃亡中被殺。
第二種說法。
諸葛亮臨終前安排魏延為總指揮,負責大軍向蜀中撤退的總體事宜。當時魏延兵權在手正在指揮部隊撤退,楊儀卻現行返回成都向劉禪告發魏延謀反,意欲回師進攻成都。於是蜀中各部開始進攻魏延的部隊,魏延依舊是在逃亡中被殺。
綜合上述兩點,我們就會發現所謂“魏延謀反”實際上都是楊儀的一面之詞,非常關鍵的一點就在於楊儀先到了成都,所以一切事情就因為先入為主而成了定論。但是,在這裡我要特別說明一點:魏延不具備造反的基礎!
首先,魏延的兵馬不足以掌控整個蜀中。其嫡系部隊不過千人,而伐魏的大軍非魏延可以掌控,尤其是後來其麾下各部大多逃亡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其次,魏延本人也遠達不到讓蜀人歸心的地步。魏延此人剛愎自用、不善交際,所以其在蜀漢政權當中屬於“孤臣”,而沒有形成自己的政治勢力。
綜合上述兩點,魏延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不具備造反的基礎!魏延是名將,不是傻子!既然不具備造反基礎,他難道會自尋死路?
所以,一切都是楊儀的原因!
四、結合上述三點,得出結論從上述三點分析,我們可以認定魏延被殺之前的幾個關鍵環節:諸葛亮沒有刻意打壓魏延,楊儀與魏延是同一量級的政治對手,魏延本身並未謀反!那麼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不存在害魏延的動機,魏延也沒有要推翻蜀漢政權的意思,而真正要置魏延於死地的實際上就是楊儀!
那麼這個事情諸葛亮就沒有責任了嗎?首先,沒有直接責任,但是,卻有間接責任!
一是沒有調和楊儀和魏延的關係。諸葛亮在世之時,將魏延和楊儀二人引為左膀右臂,同時也洞悉兩個人身上顯著的缺點,以及二人根深蒂固的矛盾。而諸葛亮作為“一把手”卻沒有及時化解二人的矛盾,反而是利用二人的矛盾予以相互制衡,使得二者矛盾越積越深。這是造成魏延事後身死的重要原因!
二是身後事沒有考慮周全。這裡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兩人的地位上,對魏延和楊儀沒有進行妥善的安排,使得二人彼此疑忌,都擔心對方會突然發難來害自己。結果導致楊儀不得不先下手為強!其次,在大軍撤退的部署上沒有妥善安排,讓楊儀和魏延兩人同時參與此事,若是事先將其中一人提前調開,則完全可能避免後續的事情發生。
-
14 # 多醬父
諸葛亮早就看出魏延與楊儀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他選擇了站在楊儀這一邊,這是因為楊儀和諸葛亮同屬荊州系成員。古代有個成語“任人唯親”,其實這未必是貶義詞,當面臨抉擇時,很多人都會選擇最親近的人,而不是最恰當的人。諸葛亮在臨終前的交待也欠妥。諸葛亮在臨終前交待楊儀、費禕等人退兵,命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就隨他去吧。不得不說諸葛亮的交待有點匪夷所思,首先,命令魏延斷後,這體現出他對魏延的不信任。
-
15 # 隱形地耐力
魏延之死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一故事,是諸葛亮精心策劃,歷史上的軍事家也只有諸葛亮才想得出。六出祁山再伐曹魏諸葛亮得病五丈原,他想病好長壽,朝拜星斗求天星保佑,魏延故意打破他的吉慶,諸葛亮病情加重,自己知道大限將致,他知道魏延早以變心他死以後會造反,把兵書兵權交給姜維,把兵符印綬交給楊儀,繼位人費禕,還有兩個錦囔一個是總樣撤軍,一個對付魏延,費禕拿著兵符命令魏延斷後路防範司馬㦤,姜維維按錦囔辦事設了三道防線,魏延不聽他要造反,要殺死楊儀,走到第一道防線。碰上何平阻擋魏延去路,何平揚起馬鞭指著魏延的兵馬丞相屍骨未寒,你們不要和魏延一起造反,何平巧舌如弦說得跟隨魏延兵馬大部分退去,魏延把何平恨之入骨,拍馬揮刀向何平砍去,殺了幾個回合,魏延殺敗何平,只有馬岱三百名兵士沒有走動,魏延知道馬岱忠如他,魏延大喊一聲弟兄們跟我來,馬岱帶領人馬跟著魏延來到第二道防線,碰上姜維,兩人挺槍躍戰了幾合,姜維敵不過魏延敗下陳來,魏延說這與你不相干,我要殺的人是楊儀,馬岱跟著魏延來到第三道防線,碰上了楊儀,楊儀指著魏延罵道,丞相剛死血肉未冷你就造反,只要你能膽敢大喊三聲誰敢殺我,兵符印綬就給你,魏延深知整個軍中沒誰戰得過魏延,魏延立刻大喊一聲,誰敢殺我,魏延左右一看沒有別人,只有隨身馬岱,他再喊一聲誰敢殺我,一看沒有任何人,第三次喊還沒出聲,馬岱順手一刀,魏延頭掉在馬下。這是諸葛亮事選安排好的,他深之人的心一心不能二用,人的思惟思想瞬間的雖復,中外歷史只有諸葛亮才想得出來,死後計某能殺人,我的閒談謝各位網友。
-
16 # 靈魂的感觸
關於魏延之死,從《三國志》中的記載來看,貌似已有明斷:‘魏延是死於與長史楊儀的私鬥之中’,且兩人矛盾爆發時,諸葛亮早已病逝,故魏延之死照理說應該與諸葛亮扯不上什麼關係。不過有意思的卻是後人老把魏延之死歸咎到了諸葛亮的頭上,在經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更是直接寫到了是諸葛亮臨終授計馬岱誅殺魏延,話說為何會有如此一說呢?有道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魏延之死,諸葛亮要負責嗎?我認為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至於這個責任到底有多大呢?魏延之死真的如演義所說是諸葛亮一手策劃的嗎?我們不妨從史料中找找答案
意味深長的記載《三國志·魏延傳》中確實記載了魏延是死於楊儀之手,當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遺令大軍撤回成都,時楊儀率眾南歸,卻遭魏延率軍攔截,由此雙方爆發衝突,由於魏延的做法過於偏激,終不得軍心,最終被楊儀大軍誅殺。看到這,我有一個問題很不解,那便是魏延為何一定要去阻止楊儀撤軍,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去做這件事呢?這在現在看來不是一件很愚蠢的事嗎?如此行事,豈不是擺明謀反,魏延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不應該如此糊塗啊!那麼究竟是什麼驅使了魏延來做這件事呢?對此,《三國志》中留下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記載: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魏延傳》其中說到諸葛亮臨死前曾經與楊儀、費禕等人密議過事情,具體什麼事呢?史料中記載的是諸葛亮死後關於退兵的事,但還有沒有其他事呢?這個說不好,但我猜想應該還是有的,因為這其中有兩大疑點:
疑點一:密議人員中沒有魏延。這一點其實說不過去,魏延在蜀漢政權中官居要職,在軍中更是威望很高,時北伐大軍的副帥實際上便是魏延,諸葛亮病危,對於撤軍如此大事卻不對魏延做交代,實在不合情理。
疑點二:“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料定魏延不同意撤軍。諸葛亮先前不曾與魏延商議撤軍之事,其後又斷言魏延不會同意撤軍,這不是一點餘地都不留給魏延嗎?作為一個大軍主帥,即使你再瞭解部下,但對於關乎全軍安危的大事也不能單憑自己臆斷吧!
所以我猜想諸葛亮等人密議的事情應不是簡簡單單的撤兵之事,若僅是此事,又何必將魏延支開呢?所以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一件事,那便是當時的諸葛亮其實已經不信任魏延了,且對他有了防範之心了。而這樣一來的結果是什麼呢?毫無疑問,那便是魏延的不安。而這種不安,也正是導致魏延後來魯莽行事的原因之一。
楊儀掌權,魏延當隕前面說到諸葛亮或不信任魏延了,但究竟諸葛亮有沒有要殺魏延的心呢?這個說不好,或許沒有吧,但諸葛亮死後的安排卻是實實在在的導致了魏延被殺的結局。諸葛亮臨終前選誰領軍不好,卻偏偏要選魏延的死對頭楊儀,魏楊矛盾由來已久,魏延、楊儀兩人都屬於那種自傲且性情頗為急躁之人,一個文臣一個武將,故時常因意見相左而針鋒相對。據史料記載,兩人關係極不和睦,幸得有費禕在兩人之間周旋,才沒有出現大問題:
“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三國志·費禕傳》而諸葛亮死後將撤軍的大任交託給楊儀,這不顯然在打魏延的臉嗎?諸葛亮難道不了解楊儀為人嗎?他相當瞭解,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認為楊儀性情急躁狹隘,故舉薦蔣琬擔當繼任丞相。既然知道楊儀為人,且知道楊儀與魏延之間的矛盾卻仍然如此行事,就實在不得不令人猜想了。莫非這是有意激化魏延矛盾?
或許諸葛亮在病重時並沒有想這麼多吧,但此事間接造成了魏延被殺卻是事實。故魏延之死,諸葛亮實在難辭其咎。
-
17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國後期,蜀國大將魏延被殺,諸葛亮是要負主要責任的,畢竟諸葛亮活著去世的時候,都沒有處理好自己兩個得力助手魏延和楊儀之間的關係,導致自己去世後,兩人因為因為矛盾激化,魏延被楊儀派去的馬岱殺死,大大削弱了蜀軍的實力,筆者現在透過回顧歷史,闡述魏延為何被殺的幾個原因。
第一,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沒有處理好楊儀和魏延之間的隔閡。導致二人矛盾越來越深。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魏延和楊儀一文一武都是蜀漢的精英,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是魏延這個人盛氣凌人,除了諸葛亮能管住他,剩下的蜀軍人物誰說話都不好使,但這時候,楊儀跳了出來,不買魏延的賬,兩人勢同水火。
兩人只要在一起,就開始大吵大鬧,爭鋒相對,但是吃虧的人總是楊儀,因為他是文人,手無縛雞之力,所以魏延每次說不過楊儀的時候,都會把自己的大刀拿出來在楊儀面前比劃,嚇唬他,楊儀貴為丞相長史,一個大男人就這樣被魏延嚇的大哭,在蜀軍眾將面前丟盡了顏面,每到這時,總是諸葛亮和費禕在中間調和,打圓場。
《三國志》: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諸葛亮深知兩個人的毛病,但因為愛惜兩個人的才幹,一個先鋒官,一個參謀,不用哪個也不成,蜀漢國小,人才匱乏,所以諸葛亮只能儘量調和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但卻沒有解決問題,魏延和楊儀個人不和的問題,慢慢成矛盾,轉變成了危急。等諸葛亮逝去不久,二人東窗事發,魏延最終被楊儀派馬岱誅殺。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沒有很好的處理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致使兩個人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到了後面已經不可調和的地步,作為一個治世能臣,卻沒有處理好自己內部的矛盾,這無形也是對諸葛亮能力的諷刺,所以說魏延被殺,諸葛亮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第二,魏延驕傲自滿,蔑視同僚,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為自己的死埋下了“禍根”。在北伐軍中,魏延的官階僅次於諸葛亮,是軍中的二號人物,論戰功,威望,只有原先的五虎上將能與之媲美,但魏延是一個優點和缺點明顯的一個人,他勇猛善戰,對蜀漢忠心不二,對諸葛亮也是言聽計從,對士兵也很好,但是魏延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驕傲自大。
隨著戰功的增加,蜀國老將的先後離世,魏延逐漸從後起之秀一躍成為軍中的實權人物。他的缺點進一步彰顯了出來,藐視同僚,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看到他此時的表現,就會想起蜀國另一員大將“關羽”,魏延和關羽一樣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魏延只有諸葛亮能夠管他,而關羽只有劉備能管的住,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關羽的悲劇最終也在魏延身上重演,只不過關羽是被外部勢力所殺,而魏延是被自己內部的楊儀所殺,但是二人都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問題而死。
魏延自己性格的原因也是他身首異處的原因,畢竟他的驕傲自滿,目中無人,使的身邊的同僚都不待見他,在楊儀要殺他的時候,只要有一個幕僚能出來制止這個事情,魏延也不會死。這也從側面說明魏延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他的死,自己也是要負一部分的責任。
第三,楊儀鬥魏延,意氣之爭,魏延先死,楊儀後亡,到頭來,二人之爭,悲劇收場,蜀國成為這兩者之見鬥爭中最大的輸者。諸葛亮去世之前,就對撤軍做了安排,命令楊儀和姜維率軍撤退,讓魏延領兵殿後,但是魏延卻對這個安排有異議,一是魏延這個時候,並不想撤軍,他還想繼續北伐,第二個,不想聽楊儀差遣(此時的楊儀是三軍臨時主帥,)畢竟楊儀與魏延素來不和。所以魏延按兵不動,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遺言去做。
楊儀一看,魏延不聽,就不管魏延了,就按計劃率軍撤退,魏延一看楊儀真撤走了,大怒,馬上令全營收拾行裝,率先南歸,因為魏延率的是先鋒軍,帶的輜重少,不到一會已經進入了川蜀境內,而楊儀率的大軍則因為輜重太多,行動緩慢,還在老後面,但是此時的魏延犯下一個大錯誤,把進入蜀地的閣道全部燒燬,同時上表皇帝,說楊儀謀反,這邊,楊儀聽說魏延先行撤軍,燒了閣道的事情,預感大事不妙,趕緊南歸,一面派人修復閣道,一面也上書皇帝,說魏延謀反。
兩人告狀的文書先後到達了成都,後主劉禪頓時蒙了,搞不清楚前線發生了什麼問題,就問蔣琬等人,蔣琬認為楊儀肯定不會謀反,但魏延不好說。
再說魏延一路急行軍,佔據了南谷口,不久,楊儀率軍也趕到,兩軍對峙,擺開陣勢,一場內戰似乎不可避免,但這個關鍵的時刻,楊儀陣中,老將王平站了出來,大聲呵斥魏延的軍士說到:“丞相待你等不薄,如今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跟著魏延犯上作亂嗎?”魏延計程車兵都知道錯在魏延,各自散去。
《三國志》: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魏延手下只剩下少數親隨,策馬北逃漢中,此時的楊儀怎麼會放過魏延,派大將馬岱率兵追擊魏延,最終將魏延殺死。
一代名將沒有戰死殺場,臨終前卻得了這麼一個結局,頗讓人有點傷感。 楊儀以為殺了魏延,自己就能夠位極人臣,但結果和他想的不一樣,劉禪和蔣琬後續經過調查,魏延並無謀反之心,而楊儀出於私恨殺了魏延,所以楊儀歸來,只是把楊儀安排到了一個閒職位置上,不在重用楊儀,而楊儀一看失勢,就氣急敗壞的抨擊蜀漢朝廷,劉禪等人一怒,就將楊儀下獄,楊儀最終在獄中自殺。
從上面的故事闡述中,我們不難發現,楊儀和魏延都是意氣用事,二人的私恨上升到了要互相除掉的地步,二人之爭,並沒有勝者,而蜀國是這場悲劇最大的失敗方,魏延死,楊儀亡,直接導致蜀國失去了中堅力量,後期逐漸轉攻為守,也使的蜀國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總結:魏延被殺的悲劇,諸葛亮最終是要負主要責任的,諸葛亮一個具有大智慧的人,不可能不看出自己內部的危急,他那時候如果能懸崖勒馬,將魏延和楊儀的矛盾想辦法徹底化解,也不會出現後續一系列的悲劇故事,但或許又因為諸葛亮自知自己命不久矣,自己想要調和二人的矛盾,但是因為“時間”不允許了。
回覆列表
蜀國大將魏延的死,諸葛亮不必負什麼責任。魏延是自己害自己。魏延生前最怕的是諸葛亮。諸葛亮還沒死之前。就已算出只要自己死了,魏延必定會造反。魏延只所以被殺,主要是他的野心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