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行哥
-
2 # 季末錦年123
在三國中,姜維是諸葛亮的得意弟子,臨死之時諸葛亮把自己的畢生所學盡授予姜維,對他寄予厚望,但讓人意外的是姜維沒有做為諸葛亮的接班人,掌控蜀國相權。歷史上的情況和小說大致相似。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沒讓姜維接管自己的權利呢?姜維在歷史上的確受諸葛亮的器重,但還沒到把整個蜀國託付給他的地步,首先姜維是魏國的降將,這時候雖然投降了蜀國十多年,但是比他資格老的人尚在比如:魏延,貿然讓姜維接班可能會導致蜀國內部因為爭權而四分五裂。還有一個就是姜維是武將的身份,其實在歷史上魏延的地位要遠高於姜維。從後來魏延“謀反”可以看出,如果論資格和能力魏延理應接管諸葛亮的事業,按魏延自己的說法,諸葛亮死後他可以率領全軍北伐,那麼問題來了魏延有這個能力嗎?在軍事上魏延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為一國之相不僅僅是要會打仗就可以的,要善於治國,團結內部力量才是更重要的,從後來有人謠傳魏延謀反,蜀國朝堂上竟沒有一人為魏延說情,可見其人品極差,武將缺乏治國能力這是諸葛亮沒有考慮讓姜維作為接班人的一個原因。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武將掌權容易不聽指揮,後來姜維掌權後,連年伐魏,蜀國人員沸騰,綿竹之戰爆發前,(距離蜀國滅亡不久前)諸葛瞻(諸葛亮之子)悲痛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從諸葛瞻的話可以看出,姜維掌權後已經不怎麼聽指揮了,所以當初諸葛亮沒有選擇姜維作為接班人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
3 # Boss原來如此
最早獻身曹魏的國防事業,軍事才能不須說,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都曾一度敗於其手,可見此人本事了得。這樣的人才,在蜀國不多見,但在曹魏陣營中卻是不少,像司馬氏兄弟、鄧艾、鍾會等人,都是出了名的將帥之才。從來物以稀為貴,姜維在魏國有這些人給比著,倒也顯不出有多麼優秀。
或許就是蜀國人才匱乏的緣故,諸葛亮遇到此等人物,頓時有了收降之心。於是採取離間之計將姜維收到了麾下,目的就是精心調教,為將來的蜀國留下一個統帥三軍的得力干將。而姜維,在魏國本就不怎麼顯山露水,見諸葛丞相如此看重,自然也就樂得歸降了。事實證明,姜維的選擇沒有錯。有了諸葛亮的傾力栽培,姜維的軍事智慧日臻成熟和完善。唯一的不足在於,姜維年輕,威望和地位還不足以駕馭大局。因此諸葛亮垂危之際,並沒有讓姜維完全接替自己的位置。
秋風五丈原。當李福奉劉禪之命前去詢問諸葛亮後事的時候,諸葛亮先推蔣琬,再薦費禕。兩代丞相人選都安排妥當了,卻唯獨對姜維沒做特殊交代,可見諸葛亮並沒有讓姜維獨當一面挑大樑的打算。
這讓姜維很傷心也很失望,本想繼承諸葛老師遺志,以攻為守,為蜀漢贏得更大生存空間。但孔明的交代非常清楚,三權分立,各負其責,自己作為軍事幹部,要想獲得爵祿地位就只能依靠軍功。於是姜維連連上表,定要出師北伐。早前,諸葛亮是六出祁山,後來姜維卻是九伐中原,比諸葛老師有過之而無不及。
-
4 # 打虎拍蚊
因後主劉禪無能力,"親小人,遠賢臣″。孔明一世英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未能扶助庸主完成興漢大業,自知姜維更是興國無望,且姜維是其得意門生弟子,能力上並非魏國司馬懿守城大將和東吳遜書生大將的對手,以孔朋之智彗料定蜀國敗亡是早晚之事。若那時姜維不以身恂國而降他國,令孔明死不瞑目,且有損他一世英明,給自己在史書中留下不光彩的一筆。
-
5 # 文藝骨幹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多角度看。。第一,蜀中四相都是諸葛亮一直看好的人,具有穩持大局之能之人,尤其費禕和蔣琬。。都是跟著諸葛亮一直工作過的心腹老人。久經考驗,且是諸葛擁躉。在朝廷內外,乃至在曹魏和江東都有影響力和認可度。首先這些人可以保證諸葛的政策繼續得到執行。其次可以穩住朝局。。反觀姜維明顯資歷不足。。
再來看諸葛對蔣琬評價的姜維:勤勞忠厚,考慮問題精細精密。李邵和馬良都比不上姜維。姜維乃是涼州上士。須先教步兵五六千人,姜維敏於軍事,有膽義深解兵義。
細細品味諸葛亮的評價我們就可以推斷出姜維是否符合諸葛的接班標準。
諸葛認為姜維當時比李邵和馬良強,這倆人屬於蜀國第二梯隊的能人,連第一梯隊都擠不進去。。諸葛如果說比費禕和董允強那就大有內容了。。也就是說,諸葛當時認為姜維的綜合能力在蜀國屬於第二梯隊的。。
姜維是涼州上士。。言外之意,姜維放在國內大範圍比較就不是上品了。如果只在涼州那還是一等的。涼州本就荒蠻,,牛人相對來說少。出過馬超,馬騰,董卓,楊阜,賈詡,胡奮等人,但還是人才少。。人才少基數小,排名靠前也值得商榷。
須先教步兵五六千。。先,教。。也就是說,在諸葛看來,姜維還得歷練,屬於半成品。。。。
敏於軍事,深解兵義,,諸葛把姜維定位為軍事人才而非治國之才。。。
-
6 # 遇娛
不選姜維是給姜維創造機會。如果直接指定姜維,首先劉禪肯定就不樂意,你死了有換個和你差不多的人來,皇帝再慫那也不喜歡被管著,也想自己獨掌大權。換蔣琬、費禕,這些都是文臣,也是儒臣,不容易一來就壓著劉禪,會更尊重劉禪,劉禪更自由。
當時的蜀國全靠不斷北伐維持國內穩定,一旦停止北伐,各種矛盾都會跳出來,這個時候當丞相是背鍋的,不是佔便宜。姜維一直都管著軍權,關鍵時刻還得靠他,只要對外打上幾次勝仗,自然可以掌控全域性,不靠指定也能上位,還更服眾。
順帶諸葛亮還能賣一波人情,大家都會記著他的好,不會再想著以前諸葛亮打壓他們的事,諸葛亮一系的人日子也好過得多。
-
7 # 康夫大大
按照三國演義姜維才是諸葛亮的弟子,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這事,姜維只是諸葛亮看重的軍事人才之一,在諸葛亮在世時姜維官職並不高,只是得到了帶幾千兵鍛鍊的機會,熬了十幾年資歷後等鄧王馬這些名將以及蔣琬費禕這兩個真正的諸葛亮接班人全部都死了後才掌握到軍權,政權還被黃皓拿走了,姜維和黃皓一個在外折騰一個在內折騰,終於把蜀漢折騰完國了
-
8 # 萌大叔來了
諸葛亮可能讓一個曹魏的投降的將領做自己的接班人嗎?況且,姜維是的老媽讓他回曹魏,他都不聽,所謂不孝吧!?蜀漢當時,按照出師表講,郭攸之費禕董允,將軍向龐……這些人是諸葛亮心中的人選!
姜維是後來逐漸自己幹,才爬上去的!
-
9 # 條友你吃了嗎
生逢末世,君王昏庸,再大的本事也難成大事。倘若姜維接手諸葛亮的全部事業,蜀國必將陷入更多的、無謂的的征戰殺伐之中,直至像自己一樣——到死方休。於國於民,有何益處?與其做無謂犧牲,不如分散姜維的權力,再給姜維找幾個對手加以牽制,讓蜀國自生自滅,順應歷史潮流。
對於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姜維並不理解,倒是後來司馬昭說得極其到位:“人之無情,乃至如此!雖使諸葛亮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
-
10 # M158092983
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諸葛亮的接班人裡姜維的條件不是最好的。接班人需要能統領全域性, 政治經濟和軍事本領都要好,能得到主要勢力的擁戴和最高領導的認可。選擇某項能力出眾但不能團結所有力量的接班人會造成政權分裂內耗,反而不如選擇能力均衡德才兼備能團結大多數力量的人。1 蜀漢政治格局中,有跟隨劉備起家的元勳勢力, 有荊州地區外來勢力,有巴蜀地區的本地勢力, 姜維作為曹魏降將外來勢力很難服眾,團結所有人。2 姜維的職務偏軍事為主, 內政經濟的部分管理參與的少。 3 蔣琬除了軍事上沒有姜維突出,其它的方面都比姜維均衡, 在朝堂,軍隊,品德個性的表現都優於姜維。
-
11 # 喬治85744078
姜維雖然是諸葛亮的學生,但是並不聰明,他只是學到了諸葛亮的皮毛,其精髓並未獲得。因此也是諸葛亮擔心的地方。姜維後來雖然帶兵九伐中原,可是,一沒有什麼收穫,二沒有發展出自己新的人材,他只是一味地窮兵黷武,空耗國庫兩響,這也就造成了後來蜀漢最早滅亡的原因。
我曾看過一本《反三國演義》作者重點突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又收了許多人材,在這些人才的幫助下,劉備中興了漢室。
-
12 # 文學小博士
諸葛亮沒有讓姜維接班,主要是不信任姜維這個人,姜維是諸葛亮年歲大的時候,才收下的學生,諸葛亮非常清楚,姜維如果接了他的班難以服眾,因為姜維資力太淺人們不會佩服他得,加上姜維又是降將,諸葛亮對他不放心,其實姜維的工作能力,也不是太高明的,如果真的讓姜維接了班 ,國家也好不在那裡。
-
13 # 應作如是觀
諸葛亮臨終前指定接班人,只是《三國演義》的虛構。在《二十五史·三國志》中,並沒有諸葛亮臨終指定接班人的記載。
事實上,諸葛亮即使指定接班人,也不會是姜維。原因在於,姜維跟魏延是一路人,都是追求自己小利,不顧國家大義的“無德有才”的人。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都記載了諸葛亮死後,魏延為了爭權奪利謀反的事情。而諸葛亮死前埋下了後手,才將魏延謀反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姜維雖然在《三國演義》中並沒有反面描寫,但在《三國志》中對其秉性有詳細的描寫。
姜維雖然是諸葛亮的得意弟子,但是個武將,並不是像諸葛亮一樣的謀士文臣。武將的特點是好戰!!!
諸葛亮死後,魏延被殺,姜維逐漸掌握了大全,雖然史書評論他忠於漢室,但是其連年討伐魏國,導致蜀國天怒人怨,加劇了蜀國的滅亡。蜀國滅亡前,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說“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
有此可見,身為武將的姜維有其職業缺陷,諸葛亮明白這種缺陷會導致蜀國國力衰弱,才沒有指定姜維做接班人。
-
14 # 追逐光影的
剛剛我物件看完這個問題笑了笑,說,誰也沒有他那麼厲害,就索性不選了。深思一下,竟然有幾分道理。漢代的丞相不同於唐宋之後的宰相,漢代丞相是百官之首,是皇帝決策的重要的影響人,權利極大,威望極高。三國時期,也是如此。丞相人選,無不是在很多方面得到建樹很大之人。如孫吳的四大都督,蜀漢諸葛亮曹魏中書令荀彧等人。即使是陸遜,因為過於年輕而遭到老臣質疑。所以諸葛亮不選所謂的接班人,有這個原因。
看了很多網友的留言,說姜維是降將且資質淺,才學不及孔明十之二三等等,都有,確實,姜維投降後跟在諸葛亮身邊,是諸葛亮派系的領頭人,代表著這個派系的利益,但是始終因為在蜀漢沒有根基而無法進入蜀漢的核心。漢代的派系、家族為首的這種意識很重,之後陳群的九品官人制發展到頂峰。而這個派系、家族的因素,諸葛亮不選他,也不能選
-
15 # 東籬吟
其實,諸葛亮在彌留之際已經說的很清楚,蔣碗主內政,姜維主軍事,要知道那時姜維才30出頭,論資歷,威望,是排不上的,能做出這樣安排已經很不容易了再說,怎麼說姜維也是投降過來的,在朝裡無根無秧,全靠諸葛亮的具大威望,服人,所以,蜀國之亡算在姜維頭上是很不公平的,讓人心酸的是,諸葛瞻本應該和姜維一體同心,確老想著算計姜維,如果諸葛瞻在朝裡肅清奸黨,和姜維,蔣碗同心同德,蜀國之亡也不直這麼迅速!
-
16 # 滄海一滴
首先:姜維的資歷不夠,難以服眾。姜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時收伏的魏國降將。資歷太淺。在敵強我弱的背景下,他的忠誠度也是受到廣泛質疑的!跟劉備起家時的那些鐵哥們以及劉備、諸葛亮從荊襄等地帶到西川的舊部,還有益州本土的世族官僚相比,他當接班人都是不夠格的。一生明智謹慎的諸葛亮對此心知肚明瞭然於心,他肯定不會去幹犯眾怒的低階的錯誤了。在論資排輩的統治集團內部,諸葛亮是深通權力制衡的遊戲規則的高手,他是不會去埋設引爆一顆定時炸彈,讓不服氣的部下們為了爭權奪利而產生內亂,危害國家安全的。其次,姜維是一個軍事統帥,而不是一個治國理政的好手。況且蜀國統治上層也不缺乏有經驗有能力的文官。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讓一個只會帶兵打仗的將領去管理國政,那就是亂劈柴,是找死的節奏啊!諸葛亮會那麼做嗎?
-
17 # 肌肉是男人最帥的外套
諸葛亮名過其實。為什麼呢?好好想想,諸葛亮憑什麼來維持蜀漢王朝?憑的是劉備留下的老班底。當劉備的老班底死了以後,蜀漢就沒人了。 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人才凋零,民不聊生。所以三國中,蜀漢最先滅亡,諸葛亮"功不可沒"
-
18 # 紅黑聖西羅
姜維少年英雄,鋒芒畢露,雖被諸葛亮悉心栽培,但畢竟還是個武將,在治國理政方面並無建樹。諸葛亮自己屢次北伐,掏空了大半個國家,相信他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斷不會將國家交給這個比自己還喜歡北伐的武將手上,歷史也證明了這點。
-
19 # 巴山夜雨涮鍋
諸葛亮臨終前選擇的接班人是蔣琬。為什麼呢?我們要看看蔣琬的為人。
蔣琬在劉備入川后,曾經擔任縣令,工作狀態並不太好,劉備曾要殺他,是諸葛亮把他保下來。劉備稱漢中王時,蔣琬只是一個尚書郎。
到諸葛亮開府時,就要再提拔蔣琬。蔣琬非常謙虛,堅持推讓其他幾位同僚,這讓諸葛亮更加欣賞他。
再後來諸葛亮連年北伐時,蔣琬往往留鎮丞相府,負責給諸葛亮提供後勤支援,正如當年諸葛亮給劉備提供後勤一樣。
等到諸葛亮去世,蔣琬成為諸葛亮的繼承人。蔣琬此後表現確實出類拔萃,身居高位,既不得意忘形,又不驚慌失措,平淡地處理國家大事,而且心胸開闊,得到大家的心服口服。劉阿斗也放心大膽的把國政繼續交給蔣琬,正如以前交給諸葛亮一樣。
蔣琬當上大將軍後,有一次和文官楊戲討論工作,提出一條意見,楊戲沒有回答他,有人就說:“楊戲這是輕視領導,應該懲罰。”蔣琬說:“怎麼能罰呢,顯然楊戲不同意我的觀點,他既不肯違背本心附和我,又不肯當面衝撞我,所以就不說話,這是楊戲的忠直啊。”另一個官員楊敏罵蔣琬“做事昏庸糊塗,不如前任”,相關部門要處罰楊敏,蔣琬說:“我本來就不如前任諸葛丞相,他說得沒錯,幹嘛處罰?”相關部門說:“那他還說您昏庸糊塗呢,證據在哪兒?”蔣琬說:“既然我不如前任,那麼事情一定做得有不合理的地方。既然事情不合理,那當然就是昏庸糊塗了。別再問下去了。”後來楊敏因為其他事兒被下了監獄,大家都想他死定了,結果蔣琬又免了他的重罪。
這些表現,說明諸葛亮並沒有選錯繼承人。
而姜維呢,首先姜維的資歷太淺,諸葛亮死時他只有30出頭,到蜀漢才幾年,實在難以服眾。其次,姜維在軍事方面雖然出類拔萃,《演義》中更是諸葛亮打仗方面的學生,但從其他方面看,姜維好大喜功,性子急躁,雖然足智多謀,智勇雙全,但對內既不能好好團結同僚,對外戰爭也是冒險主義。歷史上他連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關係都不好。諸葛亮的北伐謹慎為先,除了第一次北伐,基本沒什麼損失,姜維的北伐則是大開大合,打好了殲敵數萬,打差了自己傷亡慘重。於是隨著姜維北伐,蜀漢國力進一步損耗。
諸葛亮雖然沒有機會目睹他死後姜維的這些表現,但對於姜維的大致性格應該是可以掌握的。在諸葛亮看來,姜維或許能作為魏延的繼承人,僅此而已。
-
20 # 三國愛好者聯盟
其實說到底,諸葛亮是一個一流的政治家以及二流的軍事家。
諸葛亮在世時,他在政治方面能力太強,所以他不怎麼擔心政治上,季漢會出什麼事情,到是軍事上有的他操心的,畢竟他雖有軍事才能,但是畢竟專業不對口(前期諸葛主要在政治,軍事有龐統法正等人,龐統法正死後,蜀國無人可為帥,所以他才挑起這面大旗。),所以幾次北伐並無什麼大功。而且他也清楚,現在的蜀國很弱小,只能以攻為守,給蜀漢續命。
所以當諸葛臨終之際,他的思路是,軍事上,只要有個人能帶兵,能打戰,且持久,就可以了,這個人選其實是有許多的,本來的馬謖,以及後來的姜維都是合適人選,其他的馬岱魏延等人年紀偏大,恐不能持久。所以軍事上,諸葛亮可以挑幾個合適的人,都可以成為未來的軍事一把手。只是後期實在無人,姜維頂上罷了。
而政治上就不同了。政治是這個國家的根本,國家安定,沒有內亂,這個是蜀漢政權穩定的基礎,雖然益州派荊州派系的爭鬥經常是小摩擦不斷,但是都沒有影響蜀漢政權,說明孔明的政治水平很高,所以諸葛亮希望在他死後,能有個政治水平相當的人可以繼承他的位置,讓蜀漢不產生內亂,只有如此,蜀國才能有能力外侵。所以選一個政治界的大佬來繼承他的位置很有必要。當時的蔣琬費禕董允都挺合適,而蔣琬的威望最高,自然這個繼承人就是他了。
總之這麼一句話,選一個武將統軍是還能湊合的,但是選一個政治一把手,還是要謹慎的!
回覆列表
1:姜維年青且主要在軍中任職,在蜀漢的根基顯然不能和蔣琬費禕相比,特別是文官體系中。
2:姜維因年齡原因可能在諸葛亮去世時,還沒建立起自己的班底,無法接班。
3:姜維才能表現在軍事方面更多一些,治國方面表現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