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聯都是從左到右或是從右到左讀的嗎?
1
回覆列表
  • 1 # lanv1

    當人面向對聯時,上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對聯要注意聲律相對,判斷上下聯是按照最後一個字的平仄聲來區分的,上聯是仄聲,下聯為平聲,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悅耳動聽。

    1、按音調平仄分。

    對聯比較講究平仄,這是對聯的特點。具體來說,上聯的最後一個字一般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一般是平聲,否則讀起來常常感到彆扭。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滿人間萬民歡”(“歡”是平聲)。

    2、按因果關係分。

    “因”為上聯,“果”為下聯。比如“方向正確城鄉富,政策英明衣食豐”,因為只有“城鄉富”這個“因”,才會有“衣食豐”這個“果”。

    3、按時序先後分。

    就是時間在前的為上聯,時間在後的則為下聯;或者說先辦的事情為上首,後辦的事情就為下首。比如“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門結綵樂全家”。

    4、按場面範圍分。

    在時間、空間和具體事物上一般是從大到小,比如“年年過年年年好,月月賞月月月圓”;“一城花雨山河壯,滿院春風日月輝”。從時間看,“年”比“月”長;按空間論,“城”比“院”大。

    5、按語言習慣分。

    比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風吹楊柳千門綠,雨潤杏桃萬戶紅”。人們常說“福壽雙全”、“風雨同舟”,從來沒有“壽福雙全”、“雨風同舟”的說法。

    6、按左右方位分。

    貼對聯時應將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或壁柱來分。之所以這樣張貼,是因為直行書寫都是從右到左,所以唸對聯也是從右向左念。

    橫批(或稱橫額,橫檔、橫幅、橫披等),是對聯的重要組成部分。橫批即如文章的標題,它能標示出一副對聯的主題思想,是畫龍點睛之筆,是錦上添花之筆。一般說來,橫批對於聯文有著概括、揭示、補充、說明等作用。從使用範圍說,對聯最常用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貼掛於楹間(因之又泛稱為楹聯)。上下兩條聯文,再配以門楣上的橫批,便呈“門”之勢。對稱是對聯的最顯著表現形式,中國的建築美又多用對稱這一傳統的形式。建築與對聯結構相映成趣,這是聯文加橫批的又一個緣由。但不是說,凡對聯都有橫批,如有些門額牌匾可代作橫批,題贈聯、輓聯(不宜楹間貼掛的)等可以省去橫批。

  • 2 # 雜文詩天下

    如果是貼在門上,首先要區分門的上下首。

    在面對大門時,右手方向為上首,左手方向為下首。

    貼對聯時上聯貼上首,下聯貼下首。 其次是區分春聯的上下聯。一般有以下四種區分方法:

    一是按音調平仄分。

    春聯比較講究音調平仄,上聯最後一個字為仄音,下聯最後一個字應是平聲。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滿人間萬民歡”(“歡”是平聲)。

    二是按因果關係分。“因”為上聯,“果”為下聯。比如“方向正確城鄉富,政策英明衣食豐”,因為只有“城鄉富”這個“因”,才會有“衣食豐”這個“果”。

    三是按時間先後分。時間在前為上聯,時間在後為下聯。比如“風送鶯歌辭舊歲,雪伴梅香迎新春”,“辭舊歲”在前,“迎新春”在後。

    四是按空間範圍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後。比如“勤儉持家家道昌,團結建國國事興”。這副春聯中的“國”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國”在後。

  • 3 # vasun華盛車行012

    首先你得會分左右上下聯。古代左為下右為上,現代左為上右為下,所以你怎貼都對,無謂為此執著。你要找茬令當別論

  • 4 # 952795278488

    上下聯的貼法是要看大門的左右。我們與大門同朝向時,上聯貼在大門的左邊,下聯兒貼在大門的右邊。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面對著大門,在我們右手邊兒的是上聯,左手邊的是下聯。再看它的平仄,沒有,末尾一個字是仄聲的是上聯,是平聲的為下聯。如果從內容上很容易分出上下聯的最好。當內容不好區分時就只有用這兩種方法去判斷。

  • 5 # 光芒之外

    看橫批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計較真麼多呢?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喜慶,何必為了上聯下聯斤斤計較.又不是書法.美學大賽

  • 6 # 言勸

    對聯,又稱春聯、楹聯、對子、門對、桃符等等,但大多還是稱春聯。

    每逢春節,我家的春聯都是我自己寫的,雖不如在市場上那麼漂亮,但是獨一無二的,有時聽到幾聲誇獎的話,特有成就感。所以,我家每年的春聯上下聯是不會貼錯的。

    怎樣區別對聯的上下聯?一是,平仄方法區分,上聯最後一個字是仄聲(音節三聲和四聲),下聯最後一個字是平聲(音節為一聲和二聲)。二是,按古人書寫的要求,都是先右後左,所以右為上、左為下。三是,按因果關係分,因是上、果是下。四是,按大小多少分,小、少為上,大、多為下。五是,按範圍大小區分。範圍小的為上,範圍大的為下。如"家和國"之類的詞語。六是,按時間關係分。舊時是上、新時是下,如生肖和辭舊迎新的春聯之類。

  • 7 # 之江人_411

    【關於怎樣區分楹聯的上下聯】1.七字聯。平平聯1(上聯仄起,格律押韻形式),第二字仄聲為上聯,第二字平聲為下聯。 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聯2(上聯平起,格律押韻形式),第二字平聲為上聯,第二字仄聲為下聯。 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聯(無論上聯仄起還是平起,格律不押韻形式),末字仄聲為上聯,末字平聲為下聯。 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又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凡上聯貼於左,下聯貼於右。2.多字聯。一般聯意連續的情況從七字聯判別;聯意屬於分段式的(如:一二畝瘦田 雨笠蓑衣朝起早,兩三間破房 青燈黃卷夜明遲),還是遵循七字聯,仄為上聯,平為下聯。3.五字聯。從七字聯判別(其實七字聯是依從五字聯的)。4.四字聯。一般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判別上下聯;變格的也以仄為上聯,平為下聯。瞭解後規律也就出來了。

  • 8 # 使用者6000914688

    我就真的搞不懂了……跟寫小說編電視劇是的……我們網友們是看了個明,各位小編你們自己說了個糊塗……是誰的錯……多簡單的問題……1.沒有數字的對聯要看字的工整對稱。2.沒有一那裡來的二(即大寫壹貳)都是一樣上下對稱的。3.記住了這個很重要……貼對聯時你的右手為上,左手為下,人要面向外才能活著,不出來的那不是人……沒有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活在世上有臉有面,4.你看自己的結婚證男左女右,5.沒有天那有地,沒有神那有人……6不論是,觀音,財神,父母的像我們都供奉在上對吧……除非你是另類我們都沒有辦法,補充一點,有個別古典對聯是反的,但很少……這要看上下聯第一個字和第三第四字及最後一個字,在拿不準的話你也可以看橫批的表達意思……這樣上下聯表達的意思就出來了……好了……我最後一句各位別把自己搞的好象自己多淵博是的……走……回家就貼……

  • 9 # 一切都是迷136869563

    準備過年了,哎呀,準備貼對聯了,真開心啊,好了,廢話不多說,接下來講正題。

    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如何斷定對聯的上下聯呢?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必須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自從推廣漢語拼音化,和以北京語音為全國通用語言以後,同一漢字的平仄發生了變化。如按《佩文韻府》音韻標準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平聲列為“平”,上、去、入都歸納進了“仄”。按北京語調,則分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樣一來,平聲字多了,沒有“入”聲,把一部分去入聲字歸入了平聲,這是學習撰聯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來有很多語言學者對古漢語四聲,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如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餘韻。

      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

      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

      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樸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

      以北京語調來標註漢語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都是從古漢語的四聲演變發展而來,人們在斷定對聯平仄時,還習慣地以古漢語四聲作為標準。現在除了校正發音以外,很少用現代漢語的四聲來作對、寫詩、填詞。但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時間的推移,現代漢語的四聲,終究為人們所接受。

    有些漢字,歷來是平仄互用,可作平聲,也可作仄聲,如看、教、為、思、傍……略舉數例如下:

      (1)“看”作平聲: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看”作仄聲: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3)“教”作平聲:櫻杏桃榴次第開,故教一一傍窗栽;毿毿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陰入戶來。

      (4)“教”作仄聲:粉筆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滿園桃李生機鬯,化雨春風次第開。

      (5)“為”作平聲: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為”作仄聲:本為漢王建大功,未將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絕終烹狗,悔不淮陰坐釣終。

      對聯除要求押韻和對仗外,片語和結構也是有一定規則的。如:

      (單組,四字結構)

      知足常樂;

      能忍自安。

      (復組,七字結構)

      春江桃葉鶯啼溼;

      夜雨梅花蝶夢寒。

      (復組,八字結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復組,九字結構)

      把古往今來,重新說起;

      將悲歡離合,再敘從頭。

      (復組,十二字結構)

      天地啟宏慈,赤子蒼頭同感戴;

      古今垂曠典,九州萬國被恩榮。

      (復組,十三字結構)

    對聯上下聯的片語和結構,應保持一致和統一,上聯是動賓結構,下聯也就必須是動賓結構的片語,如“搖紅;滌翠。”上聯是偏正片語,下聯也必須以偏正片語與之相對,如“同心結”與“並蒂花”,就是相同的片語結構。在謀篇佈局對聯片語時,一定要注意上下聯的片語結構必須相同,這亦是對聯作者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規則。

      紅紙做法:配方:

      50克白紙,808大紅粉·聚乙烯膠·食用鹼(50克紙指每平方米的克數)

      配料:

      1.取808大紅粉1斤,加入約1暖瓶開水。攪拌後用電磨或石磨進行研磨。以增加細度與亮度,最好研磨3遍。

      2.取約2茶碗聚乙烯膠,加水8茶碗左右進行熬化。

      3.把熬化好的聚乙烯膠倒入磨好的漿料中,最後加少許食用鹼進行攪拌。攪拌均勻後即為全年紅紙的顏料。

      刷紙:

      將白紙平鋪在刷案上,用專用刷子蘸上顏料,先由左向右從紙的中間刷一刷子。然後從上到下刷均為止

    先將大紅粉和107膠攪拌均勻,溶解10分鐘後再加入全部開水,徹底攪拌均勻即可,因大紅粉紅度不夠,此時應將該溶液再倒入小鋼磨中,研磨4—5遍即可成為全年紅,硃紅色漿

    祝願各位讀者過年開開心心,和和美美啊!

  • 10 # 劉志強81042869

    上聯:

    松臥孤風迎旭日,平仄平平平仄仄。

    下聯:

    石盤一水送霞光。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聯上,下聯有一三五不論,就是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不論,平或仄,比如【媽麻為平】,【馬罵為仄】對聯要求很嚴格,但是有些詞語不可能是平平或仄仄。

  • 11 # 做一個該有的樣子

    #丁酉新春#首先說一下左右的定義:這裡按身體背對著大門時的時候來說左右。

    上下聯之分:最後一個字是仄聲的為上聯,仄聲一般指三四聲,比如“新年納餘慶”;最後一個字為平聲的是下聯,一般為一二聲,,比如“佳節號長春”。

    對聯貼法:這要從古時候崇尚的方位說起。我們中國古代多以“左”為大位。所以對聯的上聯應當在“左”邊。這裡指的左邊,是指背對門臉的時候,以對聯自己的位置為標準。如果以看對聯人的位置為標準,即面對門臉的時候,就是右邊。這裡以對聯為方向暫稱。

    你看。明清時期建成的北京故宮、頤和園的所有對聯(門聯、柱聯、窗聯)都是上聯貼左側,下聯貼右側。全國許多名山大寺、名勝古蹟、庵廟道觀等處的對聯也是如此。以“左”為大位的傳統一直沿用至今。就是現在各級重大會議上領導者的座次安排也是以從左至右為序的(報紙上所標方位的“左”“右”是以讀者為觀點的)。我們現在貼對聯也應該遵循這個順序:上聯貼左側,下聯貼右側。這裡所說的上聯聯語中的最後一個字為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是平聲。比如“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中的“新年納餘慶”是上聯,“佳節號長春”是下聯。有個別用從詩詞、文章中摘出來的對偶句子作對聯的,平仄也有例外。比如江西南昌市滕王閣裡有一副毛澤東生前手書的柱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上下聯的位置就不同:最後一個字為平聲的“落霞與孤鶩齊飛”是上聯,而最後一個字為仄聲的“秋水共長天一色”卻作下聯。這副聯句是唐代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的一副對偶句。可能是別人從毛澤東通篇手書中摘出作聯的,也可能是毛澤東自己從王勃名篇中摘來作聯的。另當別論。但是,同樣在滕王閣,還有其他所有對聯都是以古時的“左”為大位的。

    其實,過去人寫東西,先右後左,也是這個意思。從書自己的方向來看,是從左到右的。反映了古代人的哲學和道德觀念。

    所以按面對大門方向來看,上聯要在右邊。

    看橫批:現在許多人已經不遵造過去的書寫方式了,也有從左向右書寫的。所以,主要看橫聯。從面對大門的方向看:如果橫聯是從左向右的現代寫法。對聯也是上聯在左,下聯在右;如果橫聯是從右向左的寫法,對聯也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 12 # 雪佳姑娘i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過年吃餃子貼春聯也是我們的風俗。

    正確的讀對聯有幾個步驟及方法

    首先要知道我們的生活習慣和習俗,並且要知道門口的上首和下首。面對大門右手方是上首,左手方是下首。

    然後就是區分對聯的上下聯了,方法有幾種。

    一根據音調平仄分:春聯講究平仄,上聯最後一個字為仄音,下聯最後一個字為平聲。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

    二按因果關係區分:因是上聯,果是下聯。因為凡事先有因後有果的。

    三按事情大小分類:一般是小在前,大在後,先有家後談國。

  • 13 # 夕日爆料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有稱為:楹聯、對子、對偶、門對、春貼、春聯、桃符等等等等。在古代對聯撰寫張貼均有嚴格要求,而如今變的隨意性很強,無法分辨對聯的上下聯,下面介紹幾個識別上下聯的方法

    平仄方法區分:看對聯的最後一個字,上聯最後一個字是三聲和四聲(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是一聲和二聲(平聲),如下聯:興xīng 一聲 是上聯,旺wàng四聲是下聯。

    2

    張貼方法區分:對聯的張貼撰寫要求是上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因為古代人寫字是從右往左寫的。這個方法現在在觀看對聯時候很難區分了,因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隨意貼出來的。所以容易辨別錯誤

    3

    含義方法區分:每副對聯都有自己特定的含義,在寫對聯的時候普遍把含義深刻的作為下聯,上聯的價值更多是在引導作用上。上下聯基本屬於因果關係,因是上聯,果是下聯。

    4

    時間關係區分:舊時在前面是上聯,新時在後面是下聯,這個普遍在過年時候的春聯上有所體現,常用的有生肖和辭舊歲/迎新春之類的。

    5

    範圍大小區分:一般情況下範圍小的是上聯,範圍大的是下聯,如常見的“家和國”之類詞語

  • 14 # 小今娛

    古今有別

    古時對聯,書寫習慣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在右邊;現在是從左向右,上聯也有貼在左邊的。如香山寺門前的“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便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而現在有些家庭貼春聯,由於書寫習慣是從左往右,便把上聯貼在左,下聯貼在右。

    橫批判斷上下聯

    橫批是對聯的中心或題目,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橫批書寫的方向判斷,橫批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在右邊,反之則在左邊。如蘇州耦園堂中掛的對聯“逍遙於城市而外,彷彿乎山水之間”,橫批“偕隱雙山”從右往左,所以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按尾字判斷上下聯

    如拿到一副對子,怎麼判斷上下聯。首先從尾字讀音進行判斷,就是上聯收尾字讀音一般是三聲、四聲,對應中國詩詞聲調的仄聲,下聯的收尾字一般一聲、二聲,對應平聲。如《紅樓夢》太虛幻境中的佳對“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 ”。假字讀第三聲,是為上聯,無字讀第一聲,是為下聯。

    按時間前後區分

    其次,可以從對子中隱含的時間關係進行判斷,時間在前為上聯,時間在後為下聯。如:“下筆千言正桂子香時槐花黃後,出門一笑看西湖月滿東浙潮來 ”。下筆千言時間在前,是為上聯,出門一笑時間在後,是為下聯。

    按空間範圍大小區分

    如對聯按照對聯所示的空間範圍,一般是空間小的為上聯,空間大的為下聯。如“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柳和樓進行比較,空間大的為樓,所以柳為上聯,樓為下聯。

    按因果關係區分

    上下聯之間有因果關係的,表示“因”的為上聯,“果”為下聯。如“洞庭八百里, 波滔滔、浪滾滾,宗師由何而來? 巫山十二峰,雲重重,霧靄靄,本院從天而降! ”。上聯問宗師由何而來,下聯告知從天而降,是為因果,由此就可判斷上下聯。

  • 15 # 好歌搶先聽

    對聯,漢族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又有稱為:楹聯、對子、對偶、門對、春貼、春聯、桃符等等等等。在古代對聯撰寫張貼均有嚴格要求,而如今變的隨意性很強,無法分辨對聯的上下聯,對聯分上聯跟下聯,大家知道怎麼區分上聯和下聯嗎?下面就一起來學習吧,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對聯上下聯的區分方法,以及對聯的一些其它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如何區分對聯中的上下聯以及如何貼對聯:

    古時候的書寫方式是從右至左,豎寫;如果寫橫幅,則是從右至左,橫寫。所以,按照傳統,春聯的張貼方法當然應該是當你面向對聯時,上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橫批自然是貼在上面,注意,此時橫批是從右至左,橫寫的。

      上下聯按照最後一個字的平仄聲來區分,上聯是以仄聲(即第三或第四聲)收尾,下聯是以平聲(即第一或第二聲)收尾。但是,現在的書寫方法改為從左至右,橫寫。所以,現在貼對聯,先看平仄,再看橫批。

      透過平仄判斷上、下聯之後,將上聯貼在橫批首字一方。如:橫批為“風調雨順”(左起),上聯就應貼在左邊;橫批為“門臨福五”(右起),上聯就要貼在右邊。

    對聯上下聯的區分方法一

      按對聯內容平仄分

      對聯即為講究平仄,押韻,對整。一般上聯最後一個字是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為平聲,這是對聯分辨上下的一大特點。"仄聲"指三四聲,“平聲”指一二聲。

      例如:小院栽花香四季(“季”是仄聲),大門結綵樂全家(“家”是平聲)

      對聯上下聯的區分方法二

      按對聯內容時序分

      季節按時序在前為上聯,在後為下聯;按事情先回為序,先發生為上聯,後發生為下聯。

      例如: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祥

      海峽三通樂,黎元一脈親

      對聯上下聯的區分方法三

      按日常語言習慣分

      人們在日常有著很多專屬的語言習慣,如福祿壽,風調雨順,很少會反過來讀壽祿福,雨順風調,為此部分對聯可以遵循日常語言習慣分辨。

      例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福壽】

      對聯上下聯的區分方法四

      按事情發生因果分

      事情發生前為上聯,產生因果為下聯,如此甚好分辨,只需詳讀對聯內容分辨,事情發生因果前後關係即可分辨上下聯。

      例如:多勞多得人人樂 豐產豐收歲歲甜 橫批:形勢喜人【因為勞動 才得以豐收】

      對聯上下聯的區分方法五

      按由大見小順序分

      分辨上下聯,可以按對聯內容的時間,空間,範圍,事件大小分辨,上聯為大,下聯為小,由大見小。

      例如:佔天時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財寶 橫批:財源不斷

    張貼方法區分:

    對聯的張貼撰寫要求是上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因為古代人寫字是從右往左寫的。這個方法現在在觀看對聯時候很難區分了,因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隨意貼出來的。所以容易辨別錯誤。

    含義方法區分:

    每副對聯都有自己特定的含義,在寫對聯的時候普遍把含義深刻的作為下聯,上聯的價值更多是在引導作用上。上下聯基本屬於因果關係,因是上聯,果是下聯。

    時間關係區分:

    舊時在前面是上聯,新時在後面是下聯,這個普遍在過年時候的春聯上有所體現,常用的有生肖和辭舊歲/迎新春之類的。

    範圍大小區分:

    一般情況下範圍小的是上聯,範圍大的是下聯,如常見的“家和國”之類詞語。

      獨特性和普遍性

      人們普遍認為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究竟表現在哪裡呢?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當然,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佈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物件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範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謂寄生性,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髮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哪一樣中又沒有工整的對偶句呢?但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徵,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煉蘊藉,賦的鋪陳誇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灑,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幷蓄,熔鑄創新。

      實用性和藝術性

      如前所述,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復齋漫錄》記載;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飯,談起他一個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恨無下句。王琪應聲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於是把這個絕妙對句寫進了《浣溪沙》一詞。楊慎稱這個對句“二語工麗,天然奇偶”。這就是對聯的藝術魅力。

      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來概括: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們常說對聯雅俗共賞,這絲毫不假。試想,還有那一種文學形式,象楹聯一樣,上為學者文人,下為婦人孺子所喜聞樂道,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這種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因在於楹聯是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誠如前所述,楹聯的規則並不複雜,尤其是對語言的色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麼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不象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只要對得好,無論語言之俗雅,題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淺,皆成對聯。但其他文學則未必然。詩尚典雅蘊藉,如“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之類,只能稱之為“打油詩”。一般人是不敢問津詩詞的,怕寫成打油詩。而楹聯,至若逢年過節,家家寫之,戶戶貼之,實為文學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聯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聯固規則簡單,形式純粹,但其對道、聯藝,卻博大精深,沒有止境。短小雋永者,一語天然,非俗手能為;長篇鉅製者則更是鋪錦列繡,千匯萬狀,如同史詩,非大手筆不能作。那些優秀的風景名勝聯,輝映山川古蹟,永放異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聯,傳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聯,慷慨磊落,光耀千秋,豈非大雅乎?

      嚴肅性

      一般來說,文學和藝術是嚴肅的,人們反對文學、語言的那種不嚴肅的創作態度。但對於楹聯來說,情況就不同了。楹聯有嚴肅性創作,也有性的。比如,開辦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的浙江平陽“益智高等女學校”門聯“德張民智開明範;學領女權炳耀風”,其風格是高雅而嚴肅的。清末有個叫趙藩的人,在成都武侯祠題了一聯。此聯就屬於嚴肅性的。聯雲: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副楹聯既概括了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點,又總覽了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藉此提出自己關於正反、寬嚴、和戰、文武諸方面的政見,極富哲理,蘊含深刻的辯證法,發人深思。和歷史任何優秀的哲理詩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聯問世以來,好評如潮。人們“看中”的,正是此聯深刻性和嚴肅性。

  • 16 # 進擊的Charles

    #丁酉新春#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古時有“桃符”、“門帖”之稱,是對聯最早出現的形式。清代《燕京歲時記·春聯》對春聯做了註釋:“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最早的春聯,是五代十國時期後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寫的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明洪武元年春節前夕,朱元璋命令全金陵城的公卿士庶,家家於除夕之日貼春聯,並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春聯。朱元璋還親筆題聯,賜給官民。從此,春節時貼春聯便成為一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春聯的詞大都是一些吉祥話,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那麼。其對聯上下聯的判別法頗有講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當人面向對聯時,上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對聯要注意聲律相對,判斷上下聯是按照最後一個字的平仄聲來區分的,上聯是仄聲,下聯為平聲,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悅耳動聽。

    1.按字調平仄分。對聯比較講究平仄,這是對聯的特點。具體來說,上聯的最後一個字一般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一般是平聲,否則讀起來常常感到彆扭。比如“家園似錦添春色(“色”是仄聲),福運齊天賴黨恩(“恩”是平聲)”。

    2.按左右方位分。貼對聯時應將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或壁柱來分。之所以這樣張貼,是因為直行書寫都是從右到左,所以唸對聯也是從右向左念。

    3.按時序先後分。就是時間在前的為上聯,時間在後的則為下聯;或者說先辦的事情為上首,後辦的事情就為下首。比如“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門結綵樂全家”。

    4.按語言習慣分。比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風吹楊柳千門綠,雨潤杏桃萬戶紅”。人們常說“福壽雙全”、“風雨同舟”,從來沒有“壽福雙全”、“雨風同舟”的說法。

    5.按因果關係分。就是“因”為上聯,“果”為下聯。

    6.按場面範圍分。在時間、空間和具體事物上一般是從大到小,比如“年年過年年年好,月月賞月月月圓”;“一城花雨山河壯,滿院春風日月輝”。從時間看,“年”比“月”長;按空間論,“城”比“院”大。

    當然這些方法僅是參考,更重要是對聯這種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瑰寶啊。

  • 17 # jessica宣

    讀對聯的最末尾的一個字,上聯收尾的字要用個仄聲的字,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三聲或四聲,下聯的收尾字一般是平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一聲或二聲。從音韻學角度說,這樣讀起來有抑有揚,悅耳動聽。這個方法也可用於檢查春聯掛對與否。如下圖中“路”、“舊”仄聲,故為上聯,“音”、“新”為平聲,即為下聯。

  • 18 # 二次元的微世界

    上下聯的區分:

    上聯的末字,無一例外地都是“仄聲”字。下聯的末字,無一例外地都是“平聲”字。如前例中的“柳、繡”(上聯末字),“天、圖”(下聯末字)等。

    3、平仄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和煩瑣。但按照現代漢語的分法(古代漢語中的比較複雜,我們使用的是“偷懶”的辦法。),只需把讀音中的一二聲(如清:一聲。明:二聲。)視為“平”,把三四聲(如馬:三聲。力:四聲。)視為“仄”就可以了(詩詞中的平仄也與此相同)。這樣,可以使讀者讀起來有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之感,從而朗朗上口。

    如:烽火連三月,讀做仄仄平平仄。家書抵萬金,讀做平平仄仄平。

    一般地,同一半聯中的平仄要相連出現,而兩個半聯中的平仄要分別與另半聯的平仄對應出現。比如,上聯中如果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則下聯中相對應的位置就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4、對偶和對比的區別

    一般地,對偶句在上下句中同一位置上的字不能相同,而對比句則可以。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都是對比句。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則是標準的對偶(也叫對仗、對聯)句。

    -------

    總的來說,上聯最後的那個字一定是仄音,下聯最後的那個字一定是平音。在現代漢語拼音中,一、二聲為平音,三、四聲為仄音。

    貼對聯的時候你面對著大門,上聯貼在右手邊,下聯貼在左手邊

    不可互顛!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喜聯、壽聯、輓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卻又必須具備以下特點: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三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 19 # 三點一刻

    如何區分上下聯對於我們這些對中國文化不是很瞭解的人來說確實是個很大的困擾,春節貼春聯時就撓頭,貼對了啥事沒有,貼錯了自己也不知道,總之就是很尷尬!

    首先我們需要區分門的上下首。在面對大門時,右手方向為上首,左手方向為下首。貼對聯時上聯貼上首,下聯貼下首。

    其次是區分春聯的上下聯。一般有以下四種區分方法:

    (1)是按音調平仄分。春聯比較講究音調平仄,上聯最後一個字為仄音(仄聲相當於現在拼音中的三聲和四聲),下聯最後一個字應是平聲(平聲相當於現在拼音中的一聲和二聲)。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滿人間萬民歡”(“歡”是平聲)。

    當然,現在也有一些春聯不分平仄關係,上下聯都是平聲或者仄聲,這種情況我們還有其他的方法去區分。

    (2)是按因果關係分。“因”為上聯,“果”為下聯。比如“方向正確城鄉富,政策英明衣食豐”,因為只有“城鄉富”這個“因”,才會有“衣食豐”這個“果”。

    (3)是按時間先後分。時間在前為上聯,時間在後為下聯。比如“風送鶯歌辭舊歲,雪伴梅香迎新春”,“辭舊歲”在前,“迎新春”在後。

    (4)是按空間範圍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後。比如“勤儉持家家道昌,團結建國國事興”。這副春聯中的“國”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國”在後。

  • 20 # 西鄉逸人

    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甲骨上的,以後是刻在鐘鼎青銅器上的。再後來是寫在竹板上或絲帛上的。把用竹片寫成的文字用繩子穿起來,就是一冊,捲起來一捆便是一卷。寫文章是從竹片的上面往下寫。這種形式大都在東漢以前。後來,紙的發明為書寫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排版印刷也承襲了原來的形式。從上往下,從右往左讀文字。新中國成立以後,出版社有個規定,即,橫排,由左往右。豎排,從右往左。那麼,對聯是豎著書寫的,貼的時候也應該是面對的右手為上,左手為下的!讀的時候也是從右往左讀。橫額的書寫是從左往右,讀也是如此。至於,上下聯的區分,應該是,句子最後一個字是仄聲的為上聯,平聲的是下聯。右上左下。

    然而,現在有些對聯編寫的就分不清是上聯還是下聯!聯句的最後一個字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所以也就難以區分了。另外,還有一個情況,那就是一些人按古韻,平水韻的話,將入聲加進去了,而現在的普通話裡是沒有入聲的!我以為,我們編寫對聯最好按新韻!這樣比較大眾化,讓人容易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引產四十天後又懷孕,這個寶寶能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