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7
回覆列表
  • 1 # 貴陽玩樂幫

    我們那邊晚上是不能吹口哨的,會招鬼!還有晚上不能梳頭髮,照鏡子的會見鬼!

  • 2 # 小鐘夢語

    我是福建龍巖武平的,我們這農曆十月十六是非常髮型的一個節日簡稱:扛菩薩!(客家話翻譯)僅次於春節,​白天會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是真的殺豬刀,表演者在爬刀山的時候拿一張紙用打火機點燃然後把灰燼塗抹在雙腳​,咦!看的我是心驚肉跳,那可是白花花的殺豬刀,特別鋒利,還有徒手在有過裡面撈煎粄,赤腳在碳火裡面行走,​十點鐘左右還會把廟裡特別靈驗的菩薩請出來,幾個挑選出來的壯漢,抬著菩薩遊街,這就是我們客家的扛菩薩!​而到了晚上每家每戶邀請的客人都是最少三桌以上,人越多越好。越熱鬧越開心!

  • 3 # 老謝72756812

    過年(春節)祭祖,客家人姓姓有廳堂,用一個籃子放好三牲(豬肉,頭牲_一般是線雞,魚,)酒,茶,飯。紙錢,蠟燭,香,炮竹。男丁都要去敬神,眾廳正中安有神祖牌位,寫有某某堂始歷代高曾祖考妣之神位。從下午兩點鐘開始鞭炮聲不絕於耳,整個眾廳香燭滿堂熱鬧非凡,每家每戶都有一掛幾千響的鞭炮,一來感謝列祖列宗保佑自家一年平安,二來祈求來年人財兩盛,先敬天地後敬祖宗,用三牲向祖宗獻三下,叩三下頭恭恭敬敬。

  • 4 # 羅luo羅

    女孩出嫁那天要哭嫁,不過現在很少人哭嫁了,立春要用花和燒香迎春,除夕到初三晚上要開燈守歲,大年初一和初三不能掃地,還有大年初一和初三要去祠堂給祖宗拜年。。等等很多習俗活動

  • 5 # 依然是我2016

    客家人最大的習俗之一就是拜公王,對公王是十分的崇拜的,能保佑一年平安,出門順境,建功立業!公王分出巡和不出巡的,出巡的公王就很有意思,抗轎子,迎大旗,敲鑼打鼓,鞭炮隆隆響,挨家挨戶等公王熱鬧非凡,唱財寶,擺三牲,燒高香,拜公王!祝大家財源廣進!

  • 6 # 驢說說

    客家人來此一答。

    一般風俗都離不開節日。而大部分的節日習慣都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例如端午吃粽子(必買,但是節日前買會很貴),中秋吃月餅(現在有不少小孩都吃膩了,但是送禮還是會送月餅),元宵吃湯圓(不知道為啥我家比較少吃。。)

    來聊聊新年,小時候是最期待過新年的。

    在差不多過年的時候,我們會準備很多自己煎炸的食品。每家必備!也因為各地區的習慣和每個家庭的喜好的不同,所準備的年貨煎炸食品也有不同。我家的話大概是隻準備下面的三種:

    用客家話讀:煎圓

    (我媽特別喜歡,她過年時候的早餐都靠它了。。而我覺得用這個當早餐太過油膩)

    用客家話讀:蝦片

    (這是印尼蝦片,我家會弄這個大概就是我喜歡吃了 = = ,讀大學的時候把這個帶給同學舍友,他們都超喜歡的! )

    (在我很小的時候,家裡都是煎這種蝦片的,不過後來有了印尼蝦片我就不大喜歡了。主要是很容易受潮,然後沒什麼味道。)

    用客家話讀:散子

    (一般家裡弄的會比原圖的薄一點,吃了容易漲痘痘 - -!)

    然後其他貼春聯,打掃衛生,以及過年的時候吃團圓飯走親戚等,大概都跟其他地區的相似。

    客家人的婚姻、喜慶風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但是現在婚姻自由)

    客家社會雖不免亦存在重男輕女的成見,但總體上,男女關係還是較平等的。如,客家婦女與男子在家中同樣力作。(我媽說她以前就是揹著哺乳期的我在工作,頓時我就覺得她好偉大!)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隨著社會的變遷,雖有更改,但大致上還是參照舊制辦理。六祀儀式:“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麵碗雞”。和古之"六禮"大同小異。婚禮儀式中,仍有鬧房,圓房等舊俗。

    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孃家宴請女兒,女婿,謂之“請三朝”。這天,女兒不能在孃家住宿,一定得趕回夫家。

    有些鄉間,孃家過幾天請一些婦女親友到女兒家中做客;或孃家請女兒回家做滿月酒(結婚滿月時)。男女親家各擇日期,設宴互請,謂“上門”,以求加強兩親家間的往來。

    賓客,俗稱“喜酒”,禮節甚為隆重,過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門前放鞭炮迎接,他們未到席,不能開宴。

    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執壺,從母舅開始輪流斟酒。賓客按尊卑遠近、長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廳堂左上為首席,右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客家喪葬禮俗

    (以下就不提供圖片了。。)

    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一些地方至今舊俗猶存。

    病人臨終之際,便將事先做好的"壽衣"給病人穿上,稱"著壽衣"。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褲子。

    客家風俗重視送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後一面,顯得孝順。人斷氣後,馬上燒轎,焚紙,眷屬、兒女悲哭成叫。是為“送終”。

    報喪:病人斷氣後即刻報喪。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 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

    落枕:移動遺體,在廳堂地上鋪一白布,將遺體放在上面,頭新瓦,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弔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發喪要擇時,常在早晨。舊時在頭一天要“鬧喪”,通宵達旦,鼓樂喧天。發喪先舉行祭奠,再起柩出殯。講究排場,以顯示兒女孝順。

    安葬:將靈柩放入墓地。墓地選擇講究“風水”。墳墓外觀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埋葬後第三天,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燒紙錢,謂“醮三朝”。

    做七:人死後,每逢“七”日,要舉行祭奠,俗稱“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後舉行祭奠,焚化靈屋(紙屋),叫“完七”,以示喪事的結束。以後,週年舉行祭禮,叫開小孝;三年舉行祭禮,叫開大孝。開大孝時,門前、廳堂換上紅聯,一切恢復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後(常為十年),挖開墓穴,將遺骸用炭火烘烤,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製的陶甕內,謂“檢金”,然後重新安葬,這才是永久、真正的墳墓。

  • 7 # 改使用者名稱字已經存在

    像我們那邊跟別的旁邊鎮不同的話就是做東道和走親戚包的紅包都要多包一塊錢,不能包整,比如51 101 1001 意義就是凡事出個頭。,那些老人家這樣包,我也受他們的影響也這樣包!

  • 8 # 有點窩心

    我是贛州人,客家搖籃之地。我來說說我們這邊一些生闢我習俗。1、女子嫁入男方家先要過火盆,然後坐大堂等到開席。一是去黴氣二是坐坐性子好重新適應新的家庭。2、人死後法事請道教,從早上做到夜間,再近十二點會有個很鬼異我儀式叫做什麼我忘了,就是在地上用石灰畫出一符很複雜的圖案,然後道士帶領家屬一邊唸咒一邊走圈,入棺抬頭部的一定得長子或長孫。出殯時行人不能走回頭路,更不能後退。花圈在前次之棺木,再是送葬人。3、在我們這佛教道教不分的,平時信佛,可白喜事請道教。家裡放著觀音如來,但去鬼神之類的又是請道士為主。4、在死了老人的家庭中當年如果要婚嫁,那得49天后至未過年先嫁後娶。否則3年之內不可娶嫁。

    就說這些吧!以後再補充!

  • 9 # 贛州綠狐農村電商

    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很多啦,小孩出生坐月子,大人小孩都要洗暖水,裡面有鉤藤,姜葉等去溼的,熬一大鍋,一定等水開,然後涼一點的時候用來給洗澡洗臉用,這樣下來很少落下月子病!每天的餐飲是小母雞,或者老閹雞,紅糖雞蛋,或者客家酒釀蛋,蔬菜類吃梗更多點,辣椒少吃,因為娃娃吃了會哭,坐月子也是不會出大門的,小孩不舒服就家人帶的去,當然,每天窗戶也是會通風的!

    宴請也是很講究的,客家人的一句老話,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也就是請客的時候舅舅最大,安席之時會有村裡有威望的人拿個毛巾來到現場安席,宴請會放三次爆竹,第一次是在吃飯之前半個小時,叫引客,第二次是安好席,叫開席,第三次是大家都吃飽喝足了,叫散席

    宴請的菜也有講究,四大碗要先上,各地會根據情況來調整了,裡面有客家文化的,鳳眼珍珠,手工錘魚,臘味拼盤,豬肚土雞湯,扣肉片燉腐竹白菜,炸營肉,蒸魚,紅燒豬腳肉丸子,芹菜炒牛肉,扣肉,炒時蔬,酸菜炒肉(下飯菜:洋薑絲,酸豆角炒鴨慶等客家手工類)

    客家人也很注重風水,老人過世以後會請道士類和風水先生來,做新房,安大門,開張,做大事等請客都會請到風水師來指點

    客家風俗一下子也說不完,上面說的是贛州市龍南縣客家文化風俗習慣!

  • 10 # happiness138411071

    作為客家人來說,我願意分享我們當地的風俗習慣,客家人是以北方中原漢人為主體,混合了南方土著居民的族群唐宋中原遷移人群。客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各地土著少數民族,客家人是以北方中原漢人為主體,混合了南方土著居民的族群。

    客家風俗

    客家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生產、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信仰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經常重複出的行為方式。它流行於民間,為客家人所傳承,客家的風俗具有凝聚力。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風俗的基本內涵和漢族其它支隊有統一性。

    生產風俗

    1.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家宴,閤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團聚,由年紀較老、生產經驗豐富的家庭成員,根據歷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分析、估計,作出一年的生產安排,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然後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種玉米,完成這些工作後,迎來了繁忙的春耕。

    2.“二月灶”(農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們(主要是婦女)爭先恐後擔著蠟燭、香、葷菜、糯飯去祭拜“灶王”,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生產豐收。嗣後,種下甘蔗,撒播水稻種子。待秧苗長均,抓緊時間進行春耕工作。由於春耕工作較繁重、緊張,人們多是互相幫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則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將成熟的時候,一般由老人決定什麼時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

    3.夏收時,各種家畜、家禽業已長大,塘裡也可以捕撈,客家人歡歡喜喜擺上一桌最豐盛的飯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過後,人們又忙乎秋種秋收,其後,集中力量把種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飼養的豬、鴨、鵝、魚上市。

    生活風俗

    1.客家人在生活風俗上保持了勤儉節約、聚族而居的特點。主食大米飯,菜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客家菜。他們的傳統名菜是扣肉、釀豆腐、醋排骨、醋大腸以及炒醋醬鴨。風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曬到半乾程度,放入酸壇,鮮黃即可開啟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節,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綠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餡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醬、鹽制好。裹粽用粽葉。農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飯,會自己種茶葉喝茶,喝酒多是自家釀的米酒。

    2.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就是傳統的圍屋,傳統的房屋為平房,廳堂分為上廳、下廳,中間為天井,上廳後面是儲藏室,上廳正宗擺八仙桌、掛鏡屏,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飯在下廳,冬天烤火也在下廳。上廳兩側是大寢室,為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下廳一側為小寢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側為廚房,豬牛圈則在房屋的左右兩側。照傳統俗規,舊房多留給長子住用。

    家庭風俗

    1.由於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動,往往一個姓有若干宗房。整個姓氏,傳統有不成文的族規。凡是出現有損姓氏聲譽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決。每逢宰豬,客家人都要設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戶請一人,大村的則是請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一旦家裡有人考上中專、大學,或參軍、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設宴款待前來祝賀的宗房兄弟。為了維持宗房的團結,女方過房後,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男方以下還有弟妹。新娘、新郎必須隨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時間才能分灶。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須承擔贍養老人、撫養弟妹的義務。否則被視為逆子。分灶以後,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挾一份菜給老人

    2.由於重家族,所以老人極受尊重。來賓客家人俗規,吃飯時,老人座位面向大門,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兩旁,小孩只能坐在對著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如果家裡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飯時,小孩要主動幫老人挾菜,小孩幫老人添飯時,接碗、遞碗必須是雙手伺候。老人講話,小孩不能隨便插嘴,或在旁喧囂。吃完飯,小孩得講一聲“慢吃”。

    3.在家庭風俗中,小孩的出生極受重視。來賓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嬸(弟媳)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來到新產婦家做“三朝”。半月後,外婆邀更多的婦女,擔甜酒、雞蛋、米、母雞、揹帶給外甥做“半月”,俗稱“吃薑酒”,這次酒席最熱鬧。小孩滿月後,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做“滿月”。客家人一般不做週歲。

    婚姻風俗

    客家人擇偶,多為父母作主,媒人拉線,其婚禮一般有說媒、坐談、合八字、定親、迎娶、三朝幾個回合。

    1.媒人看兩家年齡相當、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動上門說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會求媒人作好事。

    2.男女見面後都同意於老人同意,認為合適,就開出“八字”,由男方交給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

    3.一旦“八字”合適,雙方老人同意,男女雙方同意,接著男方下聘金,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後才到政府去辦結婚證。

    4.待男方準備妥當,把迎娶時間告訴女方,女方就得著手準備嫁妝。婚禮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給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並帶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給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嬸嬸,甚至廚房燒飯、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給新郎封包和新鞋。第三天才在母親、伯孃、嬸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擔著小豬、小雞到男家,以示為新婚夫婦準備生活的本錢。

    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節。

    1.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臘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殺生,且要點燈,說吉利話,一般要回自家吃飯;初二方可開懷痛飲,也是春節時期回孃家的日子。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

    2.清明節時,客家人喜歡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頓。“二月灶”,煮糯米飯殺雞拜灶王,求得一年豐收、順利。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迴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隨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個節日。

    3.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備水果,吃月餅,賞月。重陽節,登高。六月六,備酒菜。中元節,是一年內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熱鬧一番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種收穫,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

    信仰風俗

    1.客家人的保護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設在村口,旁種一棵大榕樹,每逢農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節、中元節,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擺上豬頭、雞、魚(均是熟的),三碗飯、三雙筷、三杯酒,點燃香燭,席地而跪,祈禱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產豐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擺設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飯次之,葷菜最遠,蠟燭在兩旁。另外,誰家添丁添口、出外讀書工作,也要祭土地神。[1]

    2.有伏波廟、大人廟、女廟等廟,每個地方不一樣,我們這叫抬神朋友會聚在一起吃飯人越多越好,祈求風調雨順。經常能看到很多人參加廟會,幾乎每個鄉鎮都會有這樣的活動,場面十分壯觀。

    3.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時,整個姓氏都熱鬧起來,聯合到祖墳去搞祭祖活動,即使出門在外的人們也會趕回來,每逢節氣或歲終,客家人都是先用葷菜祭祖後,方才進餐。正月的時候,供品必須擺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

  • 11 # 一粒魚蛋在說話

    #丁酉新春# 

    1.誕生禮儀

      標誌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孃家要帶著雞、雞蛋、麵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麵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麵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揹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週歲 孩子出生一週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週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婦女生小孩前家裡都會準備生雞,一般一百多隻,等婦女生完小孩後,殺雞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雞炒酒”,酒是自家釀的糯米酒。有句話叫做”吃了雞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說明其對產後恢復很有幫助。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麵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麵、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梁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餚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 12 # 曾經年少輕狂的人

    吃飯時,長輩說吃才能吃。吃完筷子要放下,不然是等飯吃,不禮貌。有死者一般放祠堂下,親朋好友來弔唁,放幾天再送走。年三十必洗澡,年初一不能洗的,初二轉妹家,初六掛紙。轉妹家,掛紙是安家人才懂的。

  • 13 # 佛山本地資訊

    誕生禮儀

    標誌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孃家要帶著雞、雞蛋、麵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 、雞蛋、麵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麵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裙、銀手鐲和揹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週歲 孩子出生一週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週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婦女生小孩前家裡都會準備生雞,一般一百多隻,等婦女生完小孩後,殺雞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雞炒酒”,酒是自家釀的糯米酒。有句話叫做”吃了雞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說明其對產後恢復很有幫助。

    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麵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麵、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梁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餚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餘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徵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字斗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透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遊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睏倦,直至盡歡盡醉。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習俗禮儀都是傳統禮儀,現在有些禮儀已經簡化,甚至不再舉行。

    好客多禮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禮,在狹窄的路上相遇,會主動讓路,年輕的讓年老的,男的讓女的,大人讓小孩,空手的讓挑擔的,挑輕擔的會讓挑重擔的,挑重擔的會讓給扛抬的,相互禮讓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與人相遇,會打招呼,並相互問好,即使是陌生人,也會以親人稱呼對方,比如遇到與自己年紀相似的人,男的稱之謂“老撥”(“撥”是方言,是哥哥的意思)女的則稱之謂“大嫂”、“大姐”。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大,男的一般稱之謂“大伯”,女的稱之謂“嬸婆”,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小,則稱之謂“老弟”、“老妹”。對開店經商者,男的稱之謂“老闆”,女的稱之謂“老闆娘”或“老闆嫂”。對工藝人一般都稱之謂“師傅”,對醫師則稱之謂“醫生”。小孩稱與自己父母年紀相似者謂“太伯”、“阿叔”、“阿姨”,如果和自己爺爺、奶奶年紀相似者,則稱之謂“老阿爺”、“老阿婆”。

    客家人很注意人際往來的禮節。“上家過來下家客”,也就是說,上家人到下家來,就會被當作客人一樣對待。親戚朋友之間,每遇喜慶,都會登門相賀。客家人一向熱情好客,注重禮節。凡是宴請或吃便飯,都有一定的禮節,如按輩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來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為舅父(母親外家),民間稱之為“三代親”。城裡男家結婚宴請時,首席為舅父,其次為舅公太再次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開筵,如果是因故或對主人有成見,不願到席,主人應把席位留下,讓它空著,方可開筵。除“三代親”為上賓外,姻親次之,親屬同族則以輩分及年齡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隨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樑請客的,其首席應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為上述的“三代親”,席次由宴請的主人安排,遲到的要飲酒表示歉意,中途離席要向主人說明原因,並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間,主人來謝客敬酒時,客人要起立表示禮貌。

    平時,如逢客人來到,主人會很有禮貌地打招呼,並請客人進屋坐,同時以煙茶相待。無論是城裡或鄉下的客家人,屋裡都建有小浴室並配備有浴盆,客人來到後,女主人會客氣地燒一大鍋開水,用水桶裝著,拿進浴室,同時還會提進一桶冷水,讓沐浴者對滲著洗,使水溫不會過熱或過冷。讓客人痛痛快快地洗個澡,消除旅途的疲勞。“一家來客,四鄰接待”這是山村客家人的風俗。無論是誰家來客,左右鄰居一般都會炒煮幾碟菜餚,溫熱一壺糯米酒,端到來客人的鄰居家裡,擺上餐桌,並親為來客斟上一碗酒,請客人品嚐自己的家釀和自己烹調的的菜餚。即使鄰里之間曾發生過口角,也會不計舊時怨恨,照樣提著酒壺端著菜餚,到鄰居家款待客人,這樣一來,鄰里之間便會和好如初。

    如逢年節,親友之間都會互相拜年,拜年時往往會包一個紅包,並且帶一包如冰糖、紅糖等之類的食品做為禮物,主人必定會留客人飲酒並佐以各種臘味,在和親戚朋友飲酒時,主人會夾一塊雞肉或鴨肉放進客人的碗裡(每頭雞、鴨一般切成9至11塊),另加二個圓蛋,以示敬重,如果是稀客,要以雞腿或鴨腿相待。客人回家時,主人會把紅包(另添點錢)及禮物退回,表示敬重。客人辭別時,主人應讓客人先行,如客人年老體弱,出門時主人會小心攙扶,或讓小輩送他(她)歸回家中。

    傳統歲月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 中國客家博物館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臺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淨淨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佈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敬完祖先過後,每家每戶會到圍龍屋前廳點燃長長的鞭炮,用很長的竹篙串起,一邊放一邊往自己家門口走,意思是把福氣接回自己家裡。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遊樂活動:

    賞燈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幾天,都是客家人很注重的節日,上一年家裡有小孩出生的,就會在這時候請所有親朋好友過來一起慶祝,以小孩喻為燈芯,有傳宗接代的意思,所以稱”賞燈“。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閤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遊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伕、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 山水客家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曆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 14 # 剪紙摺紙趣手工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發展都今天,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東北部。

    客家的民俗有許多,今天想主要談談贛南客家的剪紙藝術在民俗中發展。

    在民間的傳統鄉俗中,巧手的女子會親手繡制繡帕、肚兜、荷包、鞋墊和剪紙一類女紅活計,它們常常是媒人拿來為女子尋找婆家的重要物件。

    男方家人會從這些作品的針線手法,色彩搭配、精緻程度來品評女子的品格。透過他們來判斷該女子是否聰明靈巧。待婚事初步談定之後,女方會擇吉日“壓鞋樣”,壓鞋樣是指男方將鞋樣和壓樣錢請媒婆送到女方家中,在定好的日子裡,女方必須做好一雙鞋回給男方。男方看到鞋後,知道女方的針線手藝如何,並且表示滿意,這才算是婚事的確定。

    在過去,農業經濟佔主要地位,每年插秧播種的時候,需要有一個重要的儀式, 開秧的時候,女人們會在自己家的田邊插上若干五顏六色的小花剪紙表示慶祝,預祝今年有個好收成。

    在贛南,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滿月、百天、週歲、十歲……年齡逢十便要大慶,壽星的衣、帽、鞋等都靠剪紙繡花來裝飾,其內容多為“麒麟送子”“長命富貴”“松鶴延年”“福壽雙全”等。

    可以說,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促進了剪紙藝術的發展,同時,剪紙藝術也為民俗活動增加了濃重的一筆亮彩。

  • 15 # 讀書悟道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客家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也經歷了歲月的沉澱,形成了自有的特色。

    中古以前,客家先民們的主要聚居地大約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河以西,漢水以東。到了秦漢時代,迫於生計,客家先民開始向南遷徙。經過漫長的遷徙時代,逐步定居在贛南閩西粵東粵北等閩粵贛邊地區,後期逐步散及全國。

    客家先民經過不斷的輾轉遷徙之後,部分移民在贛閩粵三角地帶,與土著居民相互雜居。贛閩粵地區是百越文化、湘楚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之地。客家人在此把中原文化進行了有價值的傳播和創造,同時又融合了當地固有的文化特色,從而構成了客家文化的基礎色調。文化的特色充分體現在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客家建築、客家服飾、客家飲食,還有客家民俗等等。

    客家山歌、情歌,還有十番音樂

    客家山歌也是中國民歌中山歌類的一種,用客家方言演唱,也算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山歌種類豐富,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等等。,不同的山歌對應不同的腔調,有號子山歌、正版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等。演唱形式也是多樣化,有獨唱,也有對唱等。

    男歡女愛為人之本性,愛情是文學創作經久不衰的主題。自然情歌也是客家山歌的一大主題,佔比很大。客家情歌繼承了《詩經》中國風的傳統風格,同時也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 ,是閩西客家民間傳統文藝最具代表性的文藝專案之一。也叫做客家十歡,打十般等名稱。其中十番是指演奏的樂器,如二胡、吊規、椰胡、板胡、月琴、三絃、琵琶、竹笛、嗩吶等,“十”是泛指,並非一定是10人演奏10種樂器。

    客家麒麟舞、甑笊舞,還有永定客家人的舞龍舞獅,龍巖四堡拔龍

    麒麟舞屬於北方文化,是客家人從北方帶到南方來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它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具有長江北部地區花會的風格。傳統的舞麒麟活動,表演場地通常設在曬穀場,無需燈光特效,只需一些打擊樂器即可。比較有名的麒麟舞地區有東莞的樟木頭鎮,清溪鎮,惠州小金口鎮和深圳龍崗區觀瀾鎮等地。

    甑笊舞因手拿“甑笊”又唱又跳而得名,也叫“劃龍船”或“唱船歌”。這個風俗是中原客家先民南遷到于都,與當地“土著越人”相融合的產物。此舞僅流傳於都縣銀坑鎮,舞蹈是與敬神儀式相結合在一起的。

    永定客家人每逢重要的傳統節日或喜慶日,都會舞龍舞獅。這種風俗是中原漢族藝術傳統在當地的演變形式。舞龍隊一般由50人組成,舞龍有25人,鑼鼓隊有15人,還有各種配對有10人。高頭鄉的舞龍隊很龐大,有數十條龍同時出場,場面壯觀。

    永寧的舞獅也很有特色,舞獅隊至少由5人組成,一人裝獅子舞獅頭,2人裝大臉,2人裝猴子。龍潭鎮嶺下村的舞獅最為靈活敏捷,可騰躍翻滾,神態逼真。

    龍巖連城縣四堡鄉的四堡拔龍,是在正月期間集祭祖、娛樂和體育競技於一身的綜全性民俗活動。四堡拔龍有兩大特點,第一,龍身由上百對花類組成,花燈樣式各異,有六角燈,八角燈等,燈上有字有畫,也算得上是農民書畫藝術展了。第二,四堡拔龍不同於別外客家地區,游龍後即去,他們是時進時退,有跑有停,前拖後拉。而且通常會拔一個通宵,很是熱鬧。

    客家戲曲:閩西漢劇、贛南採茶戲、中村儺戲

    閩西漢劇被譽為“南國牡丹”,舊時稱“外江戲”,也叫“亂彈”。在閩西和粵東比較流行,贛南和閩南,以及臺灣省和東南亞地區也有。閩西漢劇以楚南戲為媒介流入閩西,吸收了閩西的木偶、西秦戲等民間間樂小調而成。傳統劇目有800多個,表演程式也很豐富。

    客家的茶文化濃厚,與茶有關的文化很多,採茶戲就是其中的一種,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安徽,福建等區域,廣東有粵北採茶戲,江西有贛南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等,湖北有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等。

    江西寧都流行一種儺戲,寧者縣黃石鎮中村仍有儺戲表演。中村儺戲主要以驅除疫鬼災邪,祈福保平安,來年五穀豐登為主要目的。有些地區的儺戲為啞儺,沒有臺詞,中村的儺戲同是有唱腔有對白,還有劇情。

    此外,客家民俗還有很多,茶藍燈,寧化的花燈,還有婚嫁民俗等等。以上僅供參考。

  • 16 # 行走星球

    客家人是中國江西、廣東、福建本地的漢族民系,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說法,所以,客家風俗民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永珍。

    客家的民俗大概歸總為以下幾種:

    1、做茶果

    凡大時大節前,如春節、清明、中秋,家裡的女性長輩便喜歡聚在一起做茶果,“餈粑”、“甜皮鹹餡”、“喜粄”、“印粄”等等。如今這個場景越來越少見,再到我們的下一輩,估計就只能從照片和明信片中再現這個溫馨的場面了。

    2、婚慶嫁娶

    客家人的婚嫁習俗最繁瑣,同時也是將中國傳統保留得最好的。譬如新娘入夫家門之前頭頂“米篩”,寓意就是“米篩頂頭千百眼,滿屋哥叔做官回,滿屋哥叔賺錢歸”。別以為這是老土的做派,連樂壇天王陶喆結婚的時候,他的妻子進門前也得頂著個“米篩”。

    3、拜山祭祖

    客家人最注重祭祀祖宗,本地簡稱為“掛紙”。以前多在秋天祭拜,如今也有春秋兩祭。祭祖一般是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這種情況下全族或全村都一齊出動,規模盛大,隊伍往往少則幾百多則上千人;之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4、節日圍餐

    客家人喜歡熱鬧,尤其是親戚之間的聚會頗多,因此我們小時候都曾有這樣的記憶,大家到祠堂吃“圍餐”。只要帶上自己的碗筷和板凳,好菜好飯隨便吃,濃濃的風土人情讓人非常懷念。

    5、新春上燈

    年十二上燈,在客家人的習俗裡,燈諧音“丁”,即添丁的好兆頭。春節後元宵前,凡是生了兒子的家庭都會購買燈籠點起來,如果在宗祠裡有組織,還能到集體點燈,是為“上燈”。

     

  • 17 # 山西白宇有話說

    1、“四”與“死”諧音,口語表達時人們喜歡叫“紅數”。

    2、“正、三、五、九,鳥雀不離數”這幾個月最好不遷居。

    3、七不去、八不回、每月逢七、十七、二十七,最好不出行,逢初八、十八、二十八日最好不從外出地返家。

    4、掃帚不宜放在一起,不然會引起兄弟不和,掃帚也最好不要倒著放。

    5、女人的浴巾、褲子最好不晾曬在會有人走過的路上空,不然男人在下面走過會晦氣。

    6、菜刀架上的二把刀口不相向插,忌將刀口、刀尖對著別人,否則有對人不敬之嫌。

  • 18 # 莞香哥

    客家是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分支族群之一,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於本民系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各色美食絕對讓你流下口水。

    粄不僅是客家人的特色美食,粄也是客家話的獨特稱謂。粄的主要原料分為幾種:粘米粉、糯米飯、薯粉、麵粉。有時需要幾種粉混合。

    粘米粉又叫大米粉或秈米粉,是以大米為原料磨製而成的。糯米粉是以糯米為原料磨製而成。

    薯粉是以番薯為原料磨製而成。

    客家美食 粄

    麵粉大家都知道了,是以小麥為原料磨製而成。

    粄的種類

    1. 碗粄碗粄,顧名思義就是用碗製作的一種大米為原料(粘米粉)的食品,又叫發粄。

    發粄做法:在米粉漿中摻一些用酒糟做成的“酵種”(今人用

    小蘇打粉),充分發酵後倒入小陶缽中蒸熟,蒸熟後的“發粄”從碗麵隆起來,像一座尖頂的小山峰,且出現裂縫,客家人稱之為“笑”,喻為喜事降臨的徵兆,所以,發粄要“越笑越好”。從前這種小吃在興寧市面上比較容易買到,一般早餐店都有,不過這是好多年前的事情,筆者已經好多年未吃過,不能確定。聽人說,在興寧,新陂的碗粄是最好吃的,未證實。

    這種食品雖然其貌不揚,但是非常好吃,口感好,鬆軟又彈性,一般家庭大概都有製作過,估計生活在客家的80後都

    是有吃過的。懷念嗎?

    2. 蘿蔔粄蘿蔔粄是幾乎家家戶戶客家人必做的一道小吃,特別是在蘿蔔採摘季節。

    材料:粘米粉、白蘿蔔、香菇、蝦米、瘦肉、鹽、鹽焗雞配料、油

    做法:1、調漿,粘米粉加水加鹽調成漿

    2、切好各項材料,用油炒一遍

    3、把炒好的材料加進粉漿,充分攪勻

    客家美食 粄

    4、把攪勻的粉漿放進蒸盤,蒸熟為止

    5、蒸好的蘿蔔粄(也可直接食用),放涼後再切成小塊用煎鍋煎至金黃。

    美味的蘿蔔糕,出爐,完工。

    3. 艾粄艾草,又叫香艾、蘄艾、艾蒿、艾絨,是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絡的一種野草。艾草性溫、味苦、無毒,有一股特殊的於人非常有益的香氣,散寒除溼、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早在兩千多年前,艾草就開始為華人作醫之用了,泡艾草茶、煮艾草湯、煲艾草粥,食之對身體比較虛弱的人尤其滋補,可增強身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用艾草煮水洗澡,消毒止癢,令人清爽精神百倍。在中醫上,艾草常用作針炙之用,揉碎新鮮艾葉,敷在流血傷口處,還可及時止血和更快癒合傷口。

    在用作食材上,一般有“艾煲雞”、“艾丸”、“艾炒蛋”“艾粄”,

    都是客家特色的美食。

    普及完“艾草”的知識,我們來說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客家人的傳統小吃。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據說其中之一是暖胃。除了清明,家庭平常時候也會自己製作當做小吃。

    艾粄做法:分為3種,包括無餡、肉餡、糖餡,依照個人喜好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公婆當兒子面一套,兒子不在家立馬變臉怎麼辦?